教育电影观后感

合集下载

教育电影《老师好》精彩影评观后感精选5篇_观《老师好》有感_观后感_

教育电影《老师好》精彩影评观后感精选5篇_观《老师好》有感_观后感_

教育电影《老师好》精彩影评观后感精选5篇_观《老师好》有感《老师好》这部由张栾执导,于谦、汤梦佳、王广源等主演的电影,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有史以来,在教育的道路上有很多的不一样的看法、声音,但对每个老师来说,自己的学生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能有个正确的选择,那才是最重要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老师好》,希望能帮到大家!《老师好》观后感篇一《老师好》这部电影由老师好执导,于谦、汤梦佳等主演,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在教育的道路上,有很多不一样的声音,但是对于每个老师来说,自己的学生在今后的道路上一直是正确的方向就足够了。

于谦在本片中饰演一名八十年代面对“问题班级”的模范高中教师,希望孩子们实现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总的来说,作为青春片,在剧情上算是基本合格。

脸谱化的学生形象,刺头、学霸、班花……八十年代的兄弟情和闺蜜情都有较好的展现。

“自行车”作为全片的线索,“癌症”、“早恋”、“车祸”等桥段虽俗套,但讲述完整可信。

本片结尾,没有对“高考”和众人结局描写,仅突出苗老师的“不告而别”难道人民教师就不该对妻儿负起责任吗?觉得有些突兀,没有惊喜。

于谦老师“相声皇后”在影视剧上的演技还是远胜郭老师的。

俊男美女的新生代演员演技在线,期待他们今后的发展。

吴京、艾伦、张国立、乔杉、孙越等一大批“德云一家人”的友情客串给本剧平添不少喜剧成分,冲这些,本片还是值得进影院一看的。

艺术基于生活,又超脱于生活。

我觉得不必斤斤计较影片中所有细节的可行性。

每一个人物,我们身边都存在相似的原型,而通过“脸谱化”、“戏剧化”的加深,最终在“理想”和“真实”间拿捏尺度,这是戏剧。

老师是平凡人,他们也会追求学校分的福利房,会在意一年又一年评比的“优秀”荣誉,也会在妻儿的落魄中动课外辅导挣钱的心思。

我们显然不能苛求他们,要求他们全知全能。

他们在我们之前出生,拥有更加丰富的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给青春的我们以指引,已经足够让人尊敬了。

感谢在最美好的时光,有他们作伴。

教育电影观后感

教育电影观后感

教育电影观后感教育电影是指以教育为主题并通过电影形式进行呈现的作品。

这类电影通常以教育为核心,通过讲述教育故事、展示教育理念和启发观众的思考,来传达对教育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下面将从自己的观影经历出发,分享一些教育电影给我带来的感悟。

一、《天才小子》《天才小子》是一部由导演杰米·杰克逊执导的教育电影。

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个家庭对自闭症孩子的关爱和培养的故事。

通过描绘主人公与家庭成员、老师及朋友的互动,展现了爱与理解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我深深感受到了父母对孩子的悉心呵护和耐心引导的重要性。

家庭的温暖和关爱是建立孩子自信和坚强的基石。

二、《死亡课堂》《死亡课堂》是一部真实事件改编的教育电影,它讲述了一位教师用特殊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人生观的故事。

故事中的教师通过给学生们安排各种生死考验来引导他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电影让我深刻意识到了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人生观,引导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思考能力的社会人。

三、《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展现农村教育问题的教育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位城市教师被派到贫困山区支教的故事。

通过展示城市教师与农村学生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揭示了农村教育的困境和改善的可能性。

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感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农村学生的巨大潜能。

我们应该为了更公平的教育机会而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四、《教父》《教父》是一部著名的意大利黑帮电影,虽然它不是专门以教育为主题的电影,但却展示了教育的一种特殊面貌。

电影通过讲述黑帮家族内部的师徒传承和心理战争,揭示了教育在不同领域中的重要性。

观看这部电影,我明白了教育不仅仅存在于学校中,它也存在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相互交往与传承中。

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示范,我们才能将正确的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五、《冲出康普顿》《冲出康普顿》是一部以嘻哈文化为背景的教育电影。

儿童教育电影《小小少年》观后感范文5篇

儿童教育电影《小小少年》观后感范文5篇

儿童教育电影《小小少年》观后感范文5篇这部微电影主要讲述了:某班班主任布置了一个生活实践作业,一、二、三小组都完成了,而第四小组却因为争吵没有完成,后来老师让他们看了《狼图腾》这本书,懂得了团结。

所以新春晚会那天非常成功,最后他们在欢声笑语中玩雪。

看完这部微电影,让我感到很惭愧。

记得又一次,美术老师说要带好工具,下节课做游乐场。

我和我的好朋友就开始讨论,最终我们讨论好了,我带卡纸和胶水;她带剪刀和装饰物。

第二天我们拿着各自的工具高高兴兴的来到了学校,开始做的时候,我们发现游乐场里的旋转木马总是固定不住,由于我们的想法意见不统一,就开始争吵起来。

“叮铃铃,叮铃铃”下课了!我们谁也不理谁。

回到家奶奶发现我总是闷闷不乐的,就问我怎么回事,我把事情的经过和她讲了一遍,奶奶对我说:“你们要学会团结,这样做任何事情才能成功。

”第三天,我一来到学校她就向我道歉,我连忙说到“是我不对,我不应该和你争吵的。

”最后我们和好如初了,在我们俩的共同努力下,也把游乐场做了出来,我们都开心的笑了。

经过这件事,我深刻感受到只要同伴们齐心协力,再大的困难也只能向团结低头。

更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根筷子每个人都能轻易折断,而一捆筷子却很难折断。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可以战胜一切困难。

《小小少年》观后感范文二今天下午放学后,我观看了一部由佳木斯市小蜜蜂读书会组织拍摄的首部系列儿童心理微电影《童声心语》的第一季——《小小少年》,观看后,我感触很深,受益匪浅。

电影讲述的是重阳节前夕,某班老师在检查上周末布置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的落实情况时,第四小组因班长和体委的不合,自以为是,相互拆台,导致意见无法统一,最终不欢而散,致使活动夭折,后来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与帮助下,两位同学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通过学习“狼族”的精神,懂得了“团结合作”这种团队精神的重要,在之后二人合作,成功组织了新年联欢会,并获得圆满成功。

看完这部电影,同样使我感受到团结合作的重要。

电影《老师好》观后感五篇

电影《老师好》观后感五篇

电影《老师好》观后感五篇近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由张栾执导,于谦等主演的电影,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影,勾起了很多人对于学生时代的怀念,也让大家想起了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

电影《老师好》以苗宛秋老师(于谦饰)为核心人物,聚焦苗老师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再现八十年代的师生百态及纯真情感。

片中苗老师一出场就展示了一个严师的形象。

痛斥化妆、烫发的学生,与问题学生正面刚,一言不合就没收……这怕是每个学生都似曾相识的场景。

影片以这样一个说一不二的形象为矛盾的起点,讲述了一个毕业班的学生三年来与这位班主任间发生的故事。

这不是我们的故事,却能让我们产生共鸣,为困难的同学捐款、在繁重的学业之余参加艺术节、争分夺秒的读书、偷偷摸摸的参加补习……每一个点都好像存在我们的记忆中。

这个故事展现的师生情一代传一代,时间在变,故事在变,师生情不变。

师生关系,好教师的标准,这些经常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被被讨论的话题,一言不合就被广大网友群攻的教师职业,让从事教育行业的我们往往感慨,怀念80年代的师生情。

当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用现代教师的四个标准时刻勉励自己,做好老师,要有理想信念;做好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做好老师,要有扎实学识;做好老师,要有仁爱之心。

谁,让世界充满了爱?在看完影片《老师好》,我得出了答案,那就是———老师!影片讲述了八十年代一位高中班主任苗宛秋与学生们的“斗智斗勇”的有趣故事。

“不是在最好的时光中遇见了你们,而是遇见了你们才给了我这段最好的时光……”这句话不仅是苗老师的心声,也是学生们的心声,同样也是我的心声。

因为我的身边就有一位这样的好老师!她不是演员,却总能时刻吸引我们的目光;她不是歌唱家,却让知识的清泉在我们耳边叮咚作响;她不是雕塑家,却在手中雕刻着一个个少年的心灵,她是谁呢?她就是我们的班主任老师——罗旭兰。

罗老师中等个头,略显瘦削的身材,一头齐耳的短发,走起路来不快不慢,显得干练精神。

观看教育类电影后的观后感

观看教育类电影后的观后感

观看教育类电影后的观后感观看教育类电影后的观后感(通用28篇)教育电影是指以教育事件为主题,集中反映教育改革、师生关系、教育热点,以塑造教师和学生形象为主的艺术电影或纪录电影。

店铺为你分享了观看教育类电影后的观后感(通用28篇),希望你们喜欢。

观看教育类电影后的观后感篇1今天,我看了亲子教育电影。

亲子教育电影有八部,我看了第二部,它的名字叫《背起爸爸上学》。

里面说了有一位爸爸供不起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同时上学,所以想用勺把来决定供谁上学,转动勺子,勺把尖对正谁,谁就去上学。

结果,勺把尖对正了弟弟。

我看了后觉得很有趣,竟然用这种方法来决定让谁上学。

弟弟就因此上学了,姐姐就退了学。

忽然,有一天,爸爸知道了弟弟石娃逃学了后,把他狠狠地打了一顿,石娃从此认真读书。

当他考上了中学时,高老师让他参加奥林匹克国际化学大赛,石娃拿了一等奖。

后来他考上了地区师范学校,但他却发愁了,城市离这个村有100多公里,怎样照顾生病的爸爸呢,于是,石娃决定背上爸爸去上学。

看完这部电影,我感受到,我们现在的处境很幸福。

石娃舍不得他的爸爸,让我知道亲情的可贵,这真是一部很好的亲子教育电影。

观看教育类电影后的观后感篇2虽然学过了很多专业课,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无法写出比较专业的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所以还是选择写关于看过的电影的一些感想,第一次这样关心教育的眼光来看电影,的确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老师在大一的时候给我们放了很多电影《大一新生》、《小孩不笨》、《放牛班的春天》,也许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老,不理解其中的意义。

但是到了大二又看了《死亡诗社》以及《蒙娜丽莎的微笑》忽然觉得明白了很多,关于当一个教师,关于教育。

简介一下《蒙娜丽莎的微笑》,背景是五十年代的美国,一个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来了一个艺术史女教师,一个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想让女性重新找回自我,不要做男人或者是婚姻的附庸的女子。

这个学院里的学生都是家庭非常好的,这些女孩子从小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他们却个个都被塑造成想尽快结婚,嫁个好男人的家庭主妇。

教育电影观后感一年级

教育电影观后感一年级

教育电影观后感一年级《教育电影观后感一年级》电影《教育电影观后感一年级》以一年级学生的成长为主线,通过讲述班级老师的教育故事,反映了孩子们在教育环境中的成长与变化。

这部电影让我思考了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的需求以及教师的责任。

以下是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1. 学生的需求与教育方式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学生的需求变化和对知识的渴望。

一年级的学生们初次踏入学校,对知识充满好奇和求知欲望。

然而,传统的教育方式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导致他们对学习失去了兴趣。

电影中的老师通过创设富有趣味性的学习环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成长。

这让我深思教育的本质,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2. 教育与人性的和谐共生电影中的班级老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手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也加强了班级的凝聚力。

通过音乐、动画和游戏等有趣的方式,老师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在快乐中不断进步。

这让我想到了教育与人类的本性之间的和谐关系。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追求分数和竞争,更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教育应该是一种愉悦、开放和自由的过程,而不是纯粹的机械学习。

只有在一个愉悦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

3. 老师的责任和赋能在这部电影中,观众可以看到老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电影中的老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和引导,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潜力,并给予他们鼓励和支持。

老师在教育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

他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心倾听他们的需求和问题,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引导。

同时,教师也应该给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和发展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育电影观后感一年级》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

教育不仅仅应该是一种传授知识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式。

只有在重视学生的需求、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和赋能学生的教育方式下,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有潜力的人才。

《教育》观后感4

《教育》观后感4

《教育》观后感4《教育》观后感这部电影通过展现教育系统中的现实问题,引发了我对教育的思考。

影片中,教育被描绘为一个严苛的体系,学生们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这让我深感教育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以下是我在观看《教育》后的一些感悟。

首先,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影片中,学校强调的是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个性。

这导致了一种机械的研究方式,让学生们失去了对知识的热情。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空间,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

其次,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知识传授。

影片中的学校仅注重学术考核,而忽视了学生的社交和情感发展。

教育应该是一个全面的过程,既包括知识的研究,也包括学生的品德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技巧、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时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

最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影片中,学生们被灌输了应试教育的观念,缺乏对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育的目标不仅是让学生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并培养他们的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通过观看《教育》,我认识到教育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系统,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改善。

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兴趣和个性,注重他们的社交和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安全教育影片观后感200字(精选9篇)

安全教育影片观后感200字(精选9篇)

安全教育影片观后感200字(精选9篇)安全教育影片观后感200字(篇1)今天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去“中原影都”看了《安全教育影片》,看后,受益匪浅。

从这部影片中我知道了很多安全常识——有关交通安全的:过马路时,不要边走边看书,不能翻越马路的中间护栏,不能在没有斑马线的道路横穿,要想过马路,要看红绿灯,要走天桥或地下通道;乘车时,不能把头伸出窗外,不能往窗外扔杂物;骑车时,不能俩人搭肩骑,不能撒手骑,不能一手拿伞一手扶把骑……有关游泳方面的:不能没有经过大人的允许,几个小朋友结伴去游泳;游泳前,要先进行锻炼,打湿身体之后再下水,防止抽筋;不要到不正规的游泳场地游泳;当发现逆水者时,自己不会水不能去救,应该及时大声呼救或者拨打120……有关家庭防护的:当自己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陌生人来访,不要让对方知道你一个人在家,坚决做到不开门,有情况报警或者向窗外呼救……影片主要讲了这三方面的内容,还演了几个活生生的例子,看到一个小孩因为车祸失去双腿,靠把身体安在篮球上,双手撑地行走的画面,我十分难过,她真可怜!我决心以后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珍爱自己的生命!安全教育影片观后感200字(篇2)今天,我看了一个安全教育片,主要讲的地震、游泳、交通事故、火灾来袭时,怎样保护自身安全。

当地震来临时,如果是在家里,一定要躲在卫生间或坚硬的床底下,用柔软的枕头保护头部,千万不要躲在窗户底下,更不要从窗户上往下跳。

如果在学校里,要躲在桌子下面,用手或书包保护头,听从老师的指挥,有秩序地迅速撤出教室,到操场上去抱头蹲下。

夏天天气炎热,有些孩子会到水塘边玩耍,这是很危险的,我们要在大人的带领下到游泳池里去游泳,还有就是不要在游泳池里嬉戏、打闹。

在马路上行走一定要靠右侧,过马路时,要看清红绿灯,走人行横道,不要跟汽车赛跑,也不要横穿马路。

发生火灾时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朝最近的安全通道撤离,如果逃不出去,要呆在有窗户的大房间,便于呼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电影观后感
虽然学过了很多专业课,但我还是觉得自己无法写出比较专业的论文来表达自己的感想。

所以还是选择写关于看过的电影的一些感想,第一次这样关心教育的眼光来看电影,的确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

老师在大一的时候给我们放了很多电影《大一新生》、《小孩不笨》、《放牛班的春天》,也许是因为自己还不够“老”,不理解其中的意义。

但是到了大二又看了《死亡诗社》以及《蒙娜丽莎的微笑》忽然觉得明白了很多,关于当一个教师,关于教育。

简介一下《蒙娜丽莎的微笑》,背景是五十年代的美国,一个被誉为“没有男子的常青藤”的卫斯理女子学院,来了一个艺术史女教师,一个接受了自由改革思想,想让女性重新找回自我,不要做男人或者是婚姻的附庸的女子。

这个学院里的学生都是家庭非常好的,这些女孩子从小也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们可以做得更好,但是他们却个个都被塑造成想尽快结婚,嫁个好男人的家庭主妇。

难道这真是她们想要的吗?
有些人把《蒙娜丽莎的微笑》比作女版的《死亡诗社》,但是最不同的是过程也是结果,她胜利了,赢得了同学们的理解,改变了她们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她们重新审视这个世界。

而不像《死亡诗社》的惨烈,甚至有流血的牺牲。

这些教师是令人尊敬的,他们是负责任的教师,不仅教的是知识,更是思想,灵魂。

他们个性鲜活,教法独特,富有激情,致力于学生真正的理解,并不是单纯的记得。

鼓励学生,激发学生自己思考的能
力。

影片中学生们的改变是令人热血沸腾的,看着那些在教师们的激发下鲜活,飞扬的笑容,身姿。

那群暴力,冷漠的孩子,站在一起合唱出美丽的声音;那些只知道背别人对画的评价的女生,最终画出了属于自己的向日葵;那些被教室课本束缚的男孩撕下课本,在操场上奔跑喧闹。

我由衷的感到高兴。

但是当这样的一个教师并不是难么容易的事,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母都是教师,经常见他们讨论一些在他们嘴里背称为“油盐不浸”的学生。

也许没有教师不关心自己的学生,但要一位教师了解他们的学生,并不是容易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师来说,理解比他们小很多岁的学生,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如老师在课上说的课改会举步维艰,更不必说像影片所处的那个时代与旧思想,旧权威作斗争。

《死亡诗社》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是所有的革新最终都被人接受的吗?在更多的时候,新生的思想都被所谓的权威扼杀。

剧中的尼尔,每次不情愿却不得不对自己父亲说“Yes,sir”的时候,都让我想到当年的自己。

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的成长和叛逆,社会,学校和家庭所创造的环境使我们慢慢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每一个学生都反对教条化的学习方式,但是,现实中的我们正在接受这样的教育方式。

或许我们的生活中有人勇敢地站出来走自己的道路,但绝大部分人只好随波逐流,
封闭了自己的一切。

也许必须要流血才能唤醒人们浑浑噩噩的思想,才能看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

“我走进丛林,因为我想生活的有意义,我希望能够生活的深刻,汲取生命中所有精华,而不是当我死了的时候,发现自己从没活过”。

也正告诉所有的教育者,教育的目的是希望每一个渴求知识的人,都能够寻找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更精彩的活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