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力》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让学生理解力的计量单位,掌握力的测量工具。

3. 让学生了解常见的力的类型,如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4.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N)作为力的计量单位,让学生了解牛顿与其它力的单位(如千克力、克力等)的关系。

3. 力的测量工具:介绍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正确测量力。

4. 常见力的类型:介绍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特点。

5. 力的示意图:教授学生如何绘制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力分析物体运动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力的概念、计量单位、测量工具和常见力的类型。

2. 采用演示法,展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力的测量。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力的示意图的绘制方法,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内容包括力的概念、计量单位、测量工具和常见力的类型等。

2. 准备弹簧测力计,用于演示力的测量方法。

3. 准备力的示意图的案例,用于分析实际问题。

4. 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力的例子,如拉扯弹簧,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

2. 讲解力的概念: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让学生理解力的本质。

3. 讲解力的计量单位:介绍牛顿作为力的计量单位,讲解与其他力的单位的关系。

4. 演示力的测量:使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测量力。

5. 讲解常见力的类型:介绍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常见力的概念和特点。

6.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力的作用,让学生学会运用力解决实际问题。

7. 绘制力的示意图:教授学生如何绘制力的示意图,培养学生运用力分析物体运动的能力。

【K12学习】《常见的力》教案设计

【K12学习】《常见的力》教案设计

《常见的力》教案设计【研究团队】科学组全体成员【授课教师】张【授课时间】XX.12.7【授课内容】《常见的力》【教材理解】本课在引入中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把常见的几种力呈现出来,设计了三个活动,“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引导学生经历从问题、实验到结论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自制重锤”和“玩滚轮”目的师让学生在制作中体会重力的特点,在应用中认识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设计理念】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认为教学过程是发展学生智力,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本课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利用所带的材料体验这些常见的力。

通过体验和分析知道哪些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哪些力与被作用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体验常见的力,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能顺利的完成本课的学习,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磁力和浮力,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力的现象,但究竟是什么力,怎样来表达力及力的种类却是陌生的,这一课就是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力有一定的经验与体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2.能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3.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4.能体会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5.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教学重点】重点:认识常见的力和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难点:制作滚轮【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毛巾、橡皮筋、磁铁、大头针、水槽、纸、毽子、梳子、弹簧多媒体【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设计(师生活动)阶段目标课后反馈一、情境导入新课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一)认识常见的力(二)寻找物体下落的力师:下面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生:大家热烈鼓掌师:谁能告诉老师你的手有什么感觉?生:手有点疼!师:为什么手会有点疼呢?生:大家迫不及待的一起大声说:“我们鼓掌的时候用到了力!”师:非常好,对,我们鼓掌的时候用到了力。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使学生理解重力、摩擦力、弹力等常见力的特点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重力、摩擦力、弹力等。

3. 力的作用: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2. 难点:重力、摩擦力、弹力的产生和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力的作用效果。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

2.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重物、滑轮组、摩擦片等。

3. 教学挂图、flash动画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力的动画故事,引发学生对力的好奇心。

2. 新课:讲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3. 实验:演示重力、摩擦力、弹力的实验,让学生直观感受力的作用。

4. 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力的特点和作用。

5. 练习:布置一些有关力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

八、作业布置:1. 绘制力的分类图示。

2. 写一篇关于力的作用的小短文。

九、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十、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成绩,评价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2. 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摩擦力的测量和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运用弹力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内容:1. 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作用的方向、重力的大小。

2. 摩擦力: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测量、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 弹力:弹力的概念、弹力的产生、弹力的应用。

四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力》(冀教版)教案两篇

四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力》(冀教版)教案两篇

四年级上科学《常见的力》(冀教版)教案两篇常见的力教学目标:1.能够按照制作方法制作重锤。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2.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科学知识目标:1.能通过重锤说明重力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其他目标:1.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释重锤原理并尝试制作重锤。

教学重点难点:制作滚轮教具准备:铁锁、螺母、橡皮、橡皮泥、砖头、石子、细线等,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线轴、502胶或白乳胶、细木轴、小盘、细线、钩码或小石子、剪刀、锥子、圆规等。

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好,通过上节课对常见的力的归纳和学习,研究了使物体下落的力是地球引力,今天我们做一个活动“自制重锤”进一步验证地球引力的科学利用。

活动目标:1.能解释重锤所利用的原理。

2.能用物体和细线制作重锤,并能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周围的物品是否与地面垂直。

3.能体会到科学与生活,技术的密切联系。

实施进程:1、2—3人一组,活动时间20分钟。

2.活动分三步进行:(1)观察设计,教师出示重锤或工人利用重锤工作的课件,并提问:你知道重锤是干什么用的吗?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师生互动)师:请同学们分析重锤由几部分组成,重点是观察锤与线是怎么连接的。

请大家用自己准备好的东西来做一个重锤。

生:动手做(老师指导)。

师:用自己做的重锤检测教室,校园,家中物品是否与地面垂直,可以用几个重锤检测同一个物品,从而体会重锤的锤线都是与地面垂直的,体会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会做重锤了吧?它在生活中的用处你能举出更多的实例吗?希望大家以后多留新(盖房子,砌墙,木匠做家具等)下面我们大家拉爱做一个游戏“玩滚轮”。

评:观察比较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具体操作中启发、指导学生创造性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比较,这就是科学课上教师指导作用的具体体现。

活动目标:1.能按说明绘制图样,分解纸件,组装成滚轮。

2.能操作滚轮,使滚轮转起来。

3.能体验到滚轮是在重力的作用下运动的,重力的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常见的力》教案设计

《常见的力》教案设计

《常见的力》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力。

1.2 教学内容介绍本节课的学习主题:常见的力。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力的例子。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利用图片和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力的概念。

1.4 教学评估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理解程度,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教学。

第二章:重力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学会用重力公式计算物体的重力。

2.2 教学内容介绍重力的概念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讲解重力的计算公式和单位。

举例说明重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重力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重力的计算方法。

2.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的实验观察结果,了解学生对重力的理解程度。

批改学生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重力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三章:摩擦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学会用摩擦力公式计算物体的摩擦力。

3.2 教学内容介绍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的计算公式。

讲解摩擦力的单位和方法。

举例说明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摩擦力的计算方法。

3.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的实验观察结果,了解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程度。

批改学生的练习题,评估学生对摩擦力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弹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弹力的概念和特点。

让学生学会用弹力公式计算物体的弹力。

4.2 教学内容介绍弹力的概念和弹力的计算公式。

讲解弹力的单位和方法。

举例说明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弹力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例题和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弹力的计算方法。

4.4 教学评估检查学生的实验观察结果,了解学生对弹力的理解程度。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力的概念,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使学生理解力的分类,包括重力、弹力、摩擦力等。

3. 让学生学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4. 培养学生运用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概念:介绍力的定义,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 力的分类: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类型,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的特点。

3. 力的示意图:教授如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4. 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

5. 力的平衡:介绍力的平衡条件,讲解平衡力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类型的力。

3. 利用示意图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力的表示方法。

4. 设计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力的概念和分类的PPT课件。

2. 准备力的示意图示例和指导学生绘制示意图。

3. 准备力的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重物等。

4. 准备力的平衡的实例和练习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力的概念:利用PPT课件介绍力的概念,解释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并引导学生理解力的存在和作用。

3. 讲解力的分类:讲解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力的类型,并通过实例展示它们的特点,让学生了解并区分不同的力。

4. 教授力的示意图:教授如何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并展示力的示意图的示例,让学生跟随示例绘制力的示意图。

5. 讲解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对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并通过实例和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力的作用效果。

6. 讲解力的平衡:介绍力的平衡条件,讲解平衡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和练习题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衡力的概念。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力的概念、分类和示意图的重要性。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

常见的力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重力、摩擦力、弹力、浮力等常见的力的概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力的作用效果和影响因素。

二、教学内容:1.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重力的作用点、方向和大小。

2. 摩擦力:接触面间的阻碍相对运动的力,摩擦力的方向和大小。

3. 弹力:物体因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4. 浮力:液体或气体对物体上升的力,浮力的方向和大小。

5. 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及其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力的相关知识。

2. 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讨论交流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学会用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新课:分别讲解重力、摩擦力、弹力、浮力等力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效果。

3. 实验演示:进行相关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力的作用效果。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力的概念、特点和作用效果的理解程度。

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力的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其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活动:1. 力的合成与分解:通过物理实验和数学计算,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的原理,并能够运用这一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 力的平衡:讲解力的平衡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验和练习,掌握判断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的方法。

3. 力的作用效果:探讨力对物体形状和运动状态的影响,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七、教学资源:1. 物理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滑轮组、杠杆等。

2. 教学软件:用于演示力的合成与分解、力的平衡等现象的动画或软件。

《常见的力》教案设计

《常见的力》教案设计

《常见的力》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在本章中,我们将引入力的概念,并探讨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力是物理学的基本概念之一,对于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至关重要。

1.2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力的定义和基本性质;描述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举例说明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互动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举例和演示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力的性质和作用。

第二章:重力2.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重点学习重力的概念、大小、方向以及其在地球上的应用。

2.2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重力的定义和地球上的重力加速度;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描述重力的方向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重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摩擦力3.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摩擦力的概念、大小、方向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3.2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作用;计算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分析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作用。

通过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浮力4.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学习浮力的概念、大小、方向以及影响浮力的因素。

4.2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浮力的定义和阿基米德原理;计算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分析影响浮力的因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3 教学方法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5.1 课程内容在本章中,我们将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展望力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5.2 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力的概念和性质;认识到力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展望力在物理学和工程学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力》教案设计
【研究团队】科学组全体成员
【授课教师】张
【授课时间】XX.12.7
【授课内容】《常见的力》
【教材理解】本课在引入中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把常见的几种力呈现出来,设计了三个活动,“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引导学生经历从问题、实验到结论一个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自制重锤”和“玩滚轮”目的师让学生在制作中体会重力的特点,在应用中认识科学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激发学生科学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设计理念】新的课程标准要求,科学课强调学生探索知识的经历和获得知识的体验,认为教学过程是发展学生智力,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本课通过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并利用所带的材料体验这些常见的力。

通过体验和分析知道哪些力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哪些力与被作用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本课通过实验、观察、分析体验常见的力,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了这些能力,能顺利的完成本课的学习,
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学过磁力和浮力,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力的现象,但究竟是什么力,怎样来表达力及力的种类却是陌生的,这一课就是在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力有一定的经验与体会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发现有关力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目标】
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体下落的原因。

能通过实例体验常见的各种力
能通过实验证明地球引力的存在
能体会通过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的重要性
能与同学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教学重点】
重点:认识常见的力和寻找使物体下落的力
难点:制作滚轮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观察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毛巾、橡皮筋、磁铁、大头针、水槽、纸、毽子、梳子、弹簧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
阶段目标
课后反馈
一、情境导入新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认识常见的力
寻找物体下落的力
师:下面大家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各位老师的到来!
生:大家热烈鼓掌
师:谁能告诉老师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生:手有点疼!
师:为什么手会有点疼呢?
生:大家迫不及待的一起大声说:“我们鼓掌的时候用到了力!”
师:非常好,对,我们鼓掌的时候用到了力。

上节课我们感受了推和拉,知道了推和拉都是力,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的力,大家想不想来认识一下我们周围常见的力。

板书“常见的力”
生:想
师:同学看大屏幕,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力。

学生观看视频:生活中常见的力
师:熟话说的好:耳闻不如一见,一见不如实验,同学们想不想利用课桌上的材料来亲身感受一下我们刚才认识的力。

生:想
师:为了我们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收获,老师有几点温馨提示。

师:大家认真倾听,会听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

师出示的温馨提示
生读提示
学生活动,师巡视
师组织学生交流分别体会了什么力,用什么体会的。

师:这些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用,每种力你能否举出2个实例?小组讨论交流,填写在自行设计表格中。

学生设计表格,讨论交流生活中的实例。

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师:生活中处处有力的作用,人类将各种各样的力应用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为社会的发展做出积极地贡献。

下面同学汇报本组整理的实例进行交流,在别人说的,还是要认真倾听,及时记录你没想到到的例子,哪组先说。

生:扭力:拧毛巾、拧螺丝、拧瓶盖;弹力:橡皮筋、压弹簧松手后会恢复原状、乒乓球落地会起来;
磁力:磁铁、磁悬浮列车电磁力起重机;浮力:船在水中航行,人在死海读书;静电引力:用梳子梳头,头发会飞起来,彩色复印机利用静电引力师感光鼓上的彩色图像快速吸附在复印纸上,印出一幅幅精美的图画;地球引力:书落
地、沙包落地;压力;压面包、书对桌子有压力;摩擦力:搓手、刹车、鞋底有纹路。

师:这些力有的是直接和物体接触,有的和被作用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你能区分吗?
生回答预设:扭力、压力、摩擦力、弹力、浮力、推力、拉力都是直接作用在物体上;磁力、静电引力、地球引力与被作用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分别感受了生活中的各种力,其中有一种力非常神秘就是使物体下落的力。

生:地球引力。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看书
师:大家都这么认为吗?到底我们的想法对不对,该怎样验证?
生:实验
师:好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寻找这个力。

同学看老师的提示.
师出示实验提示
学生阅读提示,然后带着问题动手实验,体会地球引力。

师:那组同学汇报一下本组的现象。

生回答预设:物体下落的速度、路线不同,但都会落在地上,说明物体受到了地球引力。

师:地球引力是谁发现的?
生:牛顿
师:你知道的真多,那你知道牛顿是怎样发现地球引力的吗?
生:苹果落地
师:老师也搜集了一份资料,同学们自由阅读。

师:什么是地球引力、什么是万有引力?同学们看书35页科学在线。

师引导学生小结:地球表面和地球周围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这个力叫地球引力,物体之间都存在一种相互的引力,人们称这种引力为万有引力。

师:我们能不能克服地球引力,冲出地球,飞上太空。

生回答预设:能,做飞船。

师:大家知道的真多。

师出示“神七”发射及翟志刚实现中国人首次出舱的视频资料。

生看视频。

师:当翟志刚走出舱门在太空挥舞红旗时,我们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神七飞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它的基本原理就是摆脱了地球的引力。

老师期待明日的科技之星会从我们同学中诞生。

采用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同学视频认识常见的力,为体验各种力作铺垫。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动手体验各种力,并积极思考生活中的实例,与同学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学生的例子说的都很好,能做到举一反三。

学生动脑能区分这些力的不同。

引导学生利用实验验证地球引力的存在。

通过牛顿的苹果落地故事引出万有引力、重力等过度自然。

通过老师的讲解明白什么是万有引力。

将中国的航天事业与客服地球引力的知识相联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积极性很高,全班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学生能认真看视频,认识各种力。

学生的动手能力都很强,大部分的力都能体验到,但是个别组的同学没有体验浮力。

锻炼的学生地动手动脑能力。

静电引力学生见到的不多,老师及时补充彩色复印机对学生很有帮助,开阔学生视野。

通过体验和生活经验学生能区分这些力的不同。

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很成功,但是验证地球引力比较抽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对牛顿及苹果落地的故事比较熟悉,看来孩子们的课外知识很丰富,老师的举例很到位,有利于学生理解万有引力。

当再次看到神七飞天,学生的情绪依然高涨,孩子的爱国热情再次被调动起来。

【板书设计】
0.常见的力
浮力、弹力、压力、摩擦力——直接作用在物体上
磁力、静电引力、地球引力——与被作用物体有一定距离
地球引力——使物体下落的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