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四单元综合与实践 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综合与实践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内容教科书P67。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自行车“蹬一圈走多远”的计算方法,探索变速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

2.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实际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进一步学习建模思想。

3.通过解决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其内在结构的关系以及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

教学难点研究普通自行车的前、后齿轮的齿数与它们的转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指定部分学生课前测量结果。

教学过程一、出示自行车图片,揭示课题课件出示图片。

师:我们国家是一个自行车大国,每天马路上来往的自行车络绎不绝。

其实自行车里包含许多的数学知识。

教学笔记【教学提示】虽然在生活中学生都见过自行车,但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自行车里的问题,学生是第一次,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进入学习。

师:你想了解自行车里的哪些数学知识?【学情预设】预设1:我想知道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预设2:自行车是后轮带动前轮,还是前轮带动后轮?预设3:为什么前后两个齿轮有大有小?预设4:变速自行车是怎么变速的呢?……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自行车里的数学。

(板书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自行车,鼓励学生提出想探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

师:知道一辆自行车蹬一圈能走多远吗?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通过直接测量来解决问题,或者观察蹬一圈时车轮转几圈,再用车轮转的圈数乘车轮周长就可以了。

第一种方法学生容易想到,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是蹬踏板一圈,车轮转几圈,而不易想到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的问题。

2.分析问题,探索方法。

(1)交流比较,优化方法。

师:课前,我请几位同学对一辆自行车蹬一圈所行路程进行了独立测量,请他们来汇报一下测量结果。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第4课时 统计与概率(4)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总复习第4课时 统计与概率(4)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4课时统计与概率(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车前实验小学陈道锋【教学内容】可能性的整理与复习。

【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

——冰心《冰心》◆教学目标】1.使学生加深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

2.培养学生依据数据和事件分析并解决问题,作出判断、预测和决策的能力。

3.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难点】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会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掌握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1.教师出示情境图。

表哥:我想看足球比赛。

表弟:我想看动画片。

表妹:我想看电视剧。

教师:3个人只有一台电视,他们都想看自己喜欢的节目,那么如何决定看什么节目呢?必须想出一个每个人都能接受的公平的办法来决定看什么节目。

提问:你能想出什么公平的办法确定谁有权决定看什么节目吗?学生:抽签、掷骰子。

2.揭示课题。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方法都不错。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可能性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复习讲授】1.教师:说一说学过哪些有关可能性的知识。

(板书:一定、可能、不可能)2.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发生的,还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

下面举出了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请用“一定”“可能”或“不可能”来判断这些事例的可能性。

课件展示:(1)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一点东西。

(2)吃饭时,有人用左手拿筷子。

(3)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

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并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3.解决问题,延伸拓展(1)教师:用“一定”“不可能”“可能”各说一句话,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并进行集体评议。

(2)课件展示买彩票的片段。

组织学生看完这些片段,提问:你有什么想法吗?你想对买彩票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说点什么呢?【课堂作业】1.填空。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课税率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课税率教学设计(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课税率教学设计(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4课税率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8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第6、7题及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分数百分数问题的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巩固生活中的税率、折扣、利息等问题解答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生活中的税率、折扣等问题的解题思路和解答方法。

教学设计:一、整理回顾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学过的分数、百分数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的?学生回顾,教师板书:税率问题、利息问题、打折问题等二、整理解题思路:1、利息问题:妈妈将8000元钱按3.24%的年利率存入银行3年,如果按5%的税率缴纳利息税,那么到期后一共可以从银行取回多少钱?引导学生分步解答,理解解答过程与每步意义。

区分应得利息、实得利息,税后利息等术语意义。

提醒学生三点,让学生自己先说说在前阶段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需要提醒大家的:(1)计算利息时,千万不要忘记乘时间。

(2)不要忘记是否要交利息税。

什么情况不用交?(3)要看题目要求是取出什么?像这题千万不能将“本”都丢了。

2、纳税问题:教材上第88页上第7题读题理解:哪些稿费应该纳税?怎样计算?3、打折问题:教材上第88页上第6题读题看图理解题目意义。

分析解题方法:原价乘折扣=现价三、拓展练习(补充)1、小琴妈妈七月份的工资收入是1350元,扣除800元后按5﹪的税率缴个人所得税。

小琴妈妈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2、爸爸20xx年6月1日把5000元钱存入银行,定期三年,年利率为2.25﹪,到期时国家按所得利息的20﹪征收个人所得税。

到期时爸爸应缴个人所得税多少元?爸爸这次储蓄实际收入多少元?3、一套瓷器,如果比成本价多80元出售,则可赚25%;实际卖出后,反而亏了80元,这套瓷器是打几折出售的?4、商店有100台洗衣机,如果按每台1000元出售,则每台可得20%的利润。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案2(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4课》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如颜色变化、放热、吸热等。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物质的变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提高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的现象。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发现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2.讨论法: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发现和看法。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烧杯、镊子、滴管等。

2.实验试剂:酚酞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等。

3.PPT课件:内容包括实验步骤、现象观察、生活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课件,介绍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目标。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物质变化中的现象。

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确保学生操作正确。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实验发现和看法。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比例的应用共7课时)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比例的应用共7课时)

第4单元比例第1课时比例尺(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能力目标: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情感目标:培养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看懂线段比例尺。

难点:会求一幅图的比例尺,会把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进行转化。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疑, 情境导入谈话: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

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

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想知道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吗?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例尺。

板书课题:比例尺二、自主探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1、出示例1,在学生理解题意后提问:题目要求我们写出几个比?这两个比分别是哪两个数量的比?什么是图上距离?什么是实际距离?2、探索写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的方法。

提问: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不同,怎样写出它们的比?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明确方法:先要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写出比后再化简。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交流写出最简的比。

3、揭示比例尺的意义以及求比例尺的方法。

谈话:像刚才写出的两个比,都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我们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提问:这张长方形草坪平面图的比例尺是多少?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 :12000000=1 :5000000三、拓展应用教材56页1、2题四、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计算一幅图的比例尺时要注意什么?五、作业布置教材56页3、4题【板书设计】比例尺的意义例1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120km=12000000cm24 :12000000=1 :5000000【教学反思】在教学比例尺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4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教案)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第4课时 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教案)人教版

第4课时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教学内容】图形的认识与测量(4)。

【教学目标】1.复习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学生对立体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和概括化。

2.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1.分析、归纳各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间的内在联系。

2.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罐装饮料瓶,软包装饮料盒,500克大米。

【复习回顾】1.复习表面积的计算(1)复习表面积的定义。

提问:什么是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请同学们拿出立体图形的模型,看看这些形体,一边用手摸,一边说出每个形体的表面积包括哪几个部分的面积?提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圆柱的表面积是哪些面的面积之和?(2)复习圆柱的侧面积。

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什么形状?侧面展开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圆柱的侧面积怎样计算?展开的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周长(或高),宽相当于圆柱的高(或底面周长)。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提问:什么样的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相等时,沿高展开的侧面是正方形。

正方形的边长相当于底面周长或高。

)(3)归纳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①请同学们根据立体图形的表面积是围成立体图形所有面的面积,在教材上用字母表示出计算每个图形表面积的方法。

②指名顺次口答归纳出的表面积计算方法,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来,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a×b+a×h+b×h)×2字母公式:S长S正=6a2S圆柱=2πrh+2πr22.复习体积的计算。

教师:将一块石头放进装有水的圆柱形容器里,你们发现了什么?请解释这一现象。

学生观察、讨论后汇报。

(水面高度升高了,因为石头占了圆柱体容器中水的空间)教师:这个有趣的现象曾经启发了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 比例 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4 比例 单元概述和课时安排

比例教材分析本单元比例的知识属于“数与代数”的领域,在知识的链接上起着重要作用。

比例是小学数学研究“数与代数”的最后一个知识点,是前面学习的一个综合应用,是数与计算的发展。

同时,比例又是进一步学习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的基础知识。

如中学将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三角函数等,这些知识的基础就是比和比例。

另外,许多物理公式是用比和比例的形式出现的,并用比值法定义物理量。

中学物理教材中,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很多,如密度、加速度、电场强度等。

由此,可以看出比例知识的重要性。

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正比例和反比例,以及比例的应用三部分内容。

本单元的核心思想就是函数思想。

学情分析学生在判断正、反比例的量时,易犯的错误是找到了两个相关联的量,并且一种量变大,另一种量也变大,就下结论是正比例的量。

比如认为长方形的宽一定,周长和长成正比例关系,如果进一步考察,就会发现它们的比值并不一定。

再如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会感到困惑:当三角形的面积一定时,底和高是否成反比例。

因为三角形的面积=底×高×,与标准式xy=k(一定)相比,多了一个乘或除以2,那是否成反比例呢?对于这个问题,要鼓励他们通过举例来证明乘积是一定的,因此是成反比例的量。

又如:圆的直径与周长,圆锥体的体积一定,它的底面积和高,等等。

分析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对于基本概念的教学十分重要。

因为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以及比例的应用都有赖于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如:解答含正、反比例关系的实际问题,首先要对两个量成何比例作出判断,然后依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数量关系特点解答。

再如比例尺的应用及图形的放大与缩小,都要依据比例的意义进行相关计算。

所以在教学中,要通过观察、比较、判断、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

同时通过应用,不断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要求 1.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

2.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找出生活中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实例,能运用比例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新版插图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课件第4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2)【教案匹配版】

  新版插图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课件第4课时 圆柱的表面积(2)【教案匹配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26.56+50.24=376.8≈380(cm2)
答:大约需要380cm2的彩纸。
随堂练习
1.某种饮料罐的形状为圆柱形,底面直径为6cm,高 为12cm,将24罐这种饮料按如图所示的方式放入箱 内,这个箱子的长、宽、高至少是多少厘米? 长:6×6=36(cm) 宽:6×4=24(cm) 高:12cm 答:这个箱子的长、宽、高至少是36cm、24cm、12cm。
3.14×0.52×6=4.71(平方米) 答:这些木料的表面积之和比原木料的表面积增 加了4.71平方米。
5.*一个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正方形,求这 个圆柱的底面直径与高的比。
πd=h d∶h = 1∶π
课堂小结
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 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拓展训练
一根圆柱形木材的底面半径是 2 dm,高是 24 dm, 将它锯成 2 个同样大小的圆柱形木材后,其中一根圆 柱形木材的表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 3.14×22×2+2×3.14×2×(24÷2)=175.84(dm2)
(2) 0.3×30×5=45(元) 答:一共需要人工费45元。
3.一个圆柱的侧面积是188.4dm2,底面半径是 2dm。它的高是多少?
188.4÷(2×3.14×2)=15(dm)
答:它的高是15dm。
4.一根圆柱形木料的底面半径是0.5m,长是2m。 如图所示,将它截成4段,这些木料的表面积之 和比原木料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
新课导入
说一说:怎样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侧面积又该怎样计算呢?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1. 圆 柱 圆柱的表面积(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_六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第_4章(单元)节 4 课时
教师指出:总价和数量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总价和数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教师出示: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表。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路程和时间有关系吗?路程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路程和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汇报: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扩大,时间也跟着扩大;路程缩小,时间也跟着缩小;但是路
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写成关系式是时间路程
=速度(一定)。

教师小结:所以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路程和时间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3.归纳概括正比例关系。

①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上面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规律? ②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成正比例关系。

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

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 第一:两种相关联的量。

第二: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