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是一部引人深思的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皮格马利翁的故事,
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黑暗。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被作者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现实的揭露所震撼。
首先,皮格马利翁这个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表面上是一个和善、宽容的老人,但实际上却隐藏着无尽的阴暗面。
他的行为和言行总是让人捉摸不透,让人无法真正了解他的内心。
这种复杂的性格让我不禁思考,一个人的内心到底有多么复杂,我们又能否真正了解他们呢?
其次,书中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也让我深感震撼。
在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中,作者
通过描绘底层社会的贫困和不公,展现了社会的黑暗面。
贫富差距、阶级斗争、道德沦丧等问题在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呈现,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所生活的社会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我们又该如何去面对这些问题呢?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的思考。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
地思考着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而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考的作品,它引导我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社会的现实,让我对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总的来说,《皮格马利翁》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之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得到了很多启发和感悟,让我对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作品,去思考其中的深层含义,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和这个世界。
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期望能够导致实际结果的变化,具体来说,如果我们相信某些事情会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真的发生。
这个效应可以在许多方面被观察到,例如运动员通过心理暗示来提高自己的表现、医生使用安慰剂来治疗疾病等等。
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我们的信念和期望可以对我们的行为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培养积极的心态和信念,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相信未来会更好,这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激励我们朝着目标前进。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避免过度乐观和盲目乐观的情况,我们需要保持理性思考,同时不断努力和实践,才能真正实现我们的目标和愿望。
《皮格马利翁效应》学习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学习读后感
多用正向赞美读《皮格马利翁效应》2012年7月的《领导文萃》上有一篇文章《皮格马利翁效应》,作为一名行政管理人员,读后很有感触。
所谓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我们对人的看法,无论是正面或者负面的,热情的还是冷漠的,都会有感染力,都会对对方产生影响,对方的行为结果也会越来越接近这种看法。
皮格马利翁效应源于一个古希腊神话故事,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国王,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尊心目中的美女像,并天天与之相伴,把全部的热情和希望放在这个他雕刻的美女身上,终于,美女像被他的爱情和痴情所感动变成了真人并嫁给了他。
现实生活中,有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可以说明皮格马利翁效应,那就是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说到底,这就是一种暗示作用,只要管理者相信自己的下属都是人才,都能为组织发挥作用,并在与下属的接触中传递出这种信息,就会对下属产生积极的影响,按照管理者的期望行事并最终成功。
所以,要想使一个人发展得更好,一个组织发展得好,就应该给下属员工传递积极的期望,多鼓励,多表扬,多用正向赞美。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职场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职场启示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一个人传递积极的期望,就会使他进步得更快,发展得更好。
反之,向一个人传递消极的期望则会使人自暴自弃,放弃努力。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学校教育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受老师喜爱或关注的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或其他方面都有很大进步,而受老师漠视甚至是歧视的学生就有可能从此一蹶不振。
一些优秀的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期待效应来帮助后进学生。
在企业管理方面,一些精明的管理者也十分注重利用皮格马利翁效应来激发员工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惊人的效益。
在现代企业里,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传达了管理者对员工的信任度和期望值,还更加适用于团队精神的培养。
即使是在强者生存的竞争性工作团队里,许多员工虽然已习惯于单兵突进,我们仍能够发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其中最有效的灵丹妙药。
通用电气的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是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践者。
他认为,团队管理的最佳途径并不是通过“肩膀上的杠杠”来实现的,而是致力于确保每个人都知道最紧要的东西是构想,并激励他们完成构想。
韦尔奇在自传中用很多词汇描述那个理想的团队状态,如“无边界”理论、四E素质(精力、激发活力、锐气、执行力)等等,以此来暗示团队成员“如果你想,你就可以”。
在这方面,韦尔奇还是一个递送手写便条表示感谢的高手,这虽然花不了多少时间,却几乎总是能立竿见影。
因此,韦尔奇说:“给人以自信是到目前为止我所能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也是一个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高手。
他首创了电话管理术,经常给下属,包括新招的员工打电话。
每次他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只是问一下员工的近况如何。
当下属回答说还算顺利时,松下又会说:很好,希望你好好加油。
这样使接到电话的下属每每感到总裁对自己的信任和看重,精神为之一振。
许多人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勤奋工作,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高才,毕竟人有70%的潜能是沉睡的。
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选拔的第一任总裁查尔斯·史考伯说:我认为,我那能够使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所拥有的最大资产。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这本书让我深刻地意识到了人们的行为和
思维是如何受到他人的期望和信念的影响。
作者通过生动的案例和
实验,向我们展示了这种效应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的。
在
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互动,以及自己
的期望和信念对他人的影响。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许多有趣的实验,比如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以及一些心理学家进行的实验。
这些实验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
人的行为和表现往往受到他人的期望和信念的影响。
而且,这种影
响有时甚至超出了被影响者的意识范围。
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
为和思维,以及他人对我的期望和信念是如何影响着我。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教育、领导和治疗方面的案例。
通过这些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的期望和信念对
他人的表现和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让我开始思考,作为一个教
育者、领导者或者治疗者,我应该如何利用这种效应,来帮助他人
取得更好的成绩或者改善他们的状况。
总的来说,读完《皮格马利翁效应》让我对人们的行为和思维
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互动,以及
自己的期望和信念对他人的影响。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心理学有了更
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己和他人之间的互动,以及自己的期望和信念对他人的影响。
我相信,这些对我的思维和
行为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皮格马利翁效应有感

年轻干部培养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塞浦路斯国王,善雕刻。
他不喜欢塞浦路斯的凡间女子,决定永不结婚。
他用神奇的技艺雕刻了一座美丽的象牙少女像,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皮格马利翁把全部的精力、全部的热情、全部的爱恋都赋予了这座雕像。
他像对待自己的妻子那样抚爱她,装扮她,并向神乞求让她成为自己的妻子。
爱神被他打动,赐予雕像生命,并让他们结为夫妻。
由此而来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成为一个人只要对艺术对象有着执着的追求精神,便会发生艺术感应的代名词。
延伸到对人的看法,正面的一些看法总会对对方产生影响,进而促使对方的行为结果越来越接近外界对他的看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原神话的基础上,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
他们找到了一个学校,从校方手中得到了一份全体学生的名单。
在经过抽样后,他们向学校提供了一些学生名单,并告诉校方,他们通过一项测试发现,这些学生有很高的天赋,只不过尚未在学习中表现出来。
其实,这是从学生的名单中随意抽取出来的几个人。
有趣的是,在学年末的测试中,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的确比其他学生高出很多。
研究者认为,这就是由于教师期望的影响。
由于教师认为这个学生是天才,因而寄予他更大的期望,在上课时给予他更多的关注,通过各种方式向他传达“你很优秀”的信息,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因而取得了好成绩。
这种现象说明教师的期待不同,对儿童施加影响的方法也不同,儿童受到的影响也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通俗的解释为:“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
”皮格马利翁效应应用到我们组织人事部门对年轻干部的培养中至关重要,尤其对年轻干部人才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更应该引起重视。
近年来,随着公开招考力度的不断加大,一批年轻干部进入政府机关队伍,其中“三门”干部占到很大比例,初次踏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他们很容易产生迷茫,找不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这山望着那山高,工作飘在空中,不能脚踏实地。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在某种情况下,人们对一个对象的行为和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他人对该对象的行为和态度的影响。
这种效应可以被观察在很多日常生活场景中,比如购物、社交媒体、政治等等。
本文将探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
第一,我们需要更加警惕自己的判断方式。
皮格马利翁效应意味着我们的意见和行为容易被周围的人所影响。
这种影响不一定是立即产生的,但是它可能在潜意识中慢慢产生更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警惕周围环境对我们决策的影响,尤其是当我们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候。
我们需要学会独立思考,避免过度受他人的看法和态度所影响,以避免做出错误的决策。
第二,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事物。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就意味着,我们对某件事物的评价和行为很容易受到其他人的集体看法的影响,甚至是错误的。
如果我们完全接受他人的看法,那么我们可能会错失了很多机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看法都是正确的。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事物,不要被他人的观点所误导,而是要依靠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找到正确的答案。
第三,我们需要更加理性地看待他人的行为。
的确,我们常常受到环境和他人的行为所影响,但是我们也需要理性看待他人的行为,因为他人的行为并不一定是正确的。
如果我们完全接受他人的行为,那么我们可能会走上错误的道路。
因此,我们需要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并认真分析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行为,并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四,我们需要更加重视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消除误解和提高理解度的关键。
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很多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思维方式的人。
他们的看法和态度可能和我们不同,但是如果我们不和他们沟通和交流,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他们。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以促进彼此之间的更好理解和互动。
第五,我们需要更加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态度。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看法和态度,我们需要更加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态度。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

“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启示“皮格马利翁”效应,源自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皮格马利翁是一个石雕艺术家,他雕刻了一个模特与命运之神一样美的女性雕像,并迷恋上了自己的作品。
这个故事被用来解释人们如何会被自己创造的理想形象所吸引,进而导致自己误以为现实中的某人或某物就是自己心中的理想。
“皮格马利翁”效应不仅存在于神话中,也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许多例子。
当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个事物产生了强烈的情感投射时,他们就很容易过分地理想化对方,把自己的理想形象投射到对方身上。
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忽视对方真实的特点和行为,而过分美化对方,导致自己产生了错误的认知和判断。
“皮格马利翁”效应给我们带来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它提醒我们要审视自己对他人的看法。
当我们过分地理想化对方时,往往会忽视对方的缺点和真实面目,从而产生一种偏颇的观点。
在与他人打交道时,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对方,不要让自己的情感过分左右自己的判断,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和误会。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提醒我们要审视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当我们过分地理想自己,把自己看成是别人眼中的完美形象时,往往容易产生自卑、焦虑和不安。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接受自己的不足,同时也要真实地看待自己的优点,不要过分地贬低自己,给自己树立合理的目标和期望,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信和自尊。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提醒我们要认清自己的爱情观。
当人们对另一半过分地理想化时,往往会忽视对方的真实特点和行为,而陷入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
在恋爱关系中,我们应该了解对方的性格和行为,不要过分地理想化对方,而是要真实地看待对方的优点和缺点,从而建立稳定、健康的恋爱关系。
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提醒我们要审视自己对事物的期望。
当我们过分地理想化某件事物时,往往会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导致我们对事物的判断产生误差。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事物,不要过分地理想化,而是要理性地分析事物的优劣,从而作出明智的选择和决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皮格马利翁效应》读后感
原创: zzb
一、图书信息
书名:皮格马利翁效应
作者:朱瑟琳·乔塞尔森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1
二、作者简介(来源百科)
朱瑟琳·乔塞尔森,着名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的得意门生,执业心理治疗师,密歇根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哈佛教育研究生院访问学者,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富尔莱特法案基金心理学教授。
三、总结
第一部分人际关系中存在幻想
要理解幻想的产生,需要回顾婴儿早期认知世界的过程。
刚出生的婴儿对世界上任何一件事物都没有概念,连区分自己和外界事物都很困难。
他有任何需求都可以从母亲那得到满足,所以婴儿知道有些东西可以给他带来安慰。
20世
纪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提出,婴儿理解外在事物时会产生幻想,例如幻想泰迪熊是像母亲一样的存在,他从泰迪熊上找到安慰,对于成长阶段的婴儿,这是他认知外部事物的第一步,即在外部世界与内心世界之间建立一种连接。
泰迪熊本是一件玩具,是婴儿幻想让它有了安慰自己的意义,这件玩具对婴儿来说变得跟妈妈一样重要。
这种幻想技能,在人们成年后,会被无意识地用到人际关系中。
因为感情的传递很多时候依靠非语言方式,所以人们对关系的理解经常靠猜。
例如两个同事相见,互相问好,各自都会把一句早上好在心里翻译一遍,如他跟我说话是不是有点冷淡之类的,日常生活中是没有旁白的,所以可以看出人际交往中,人们情感层次虽然丰富,但往往靠猜,你读取别人的意图,判断你们关系的远近,进而决定下一步如何对待他。
人们就是在不断幻想别人的心理,在幻想中搭建这个人的形象。
虽然幻想是无意识的,但是否有倾向呢?作者认为是有的,而且他认为幻想的方向取决于你的需要,即你只会看到对方身上对你有意义的信息,你把过去的经验,现在的需求和未来的期待融合在一起,加工成你看人的滤镜。
你会想象这个人是你希望或害怕的样子,然后用这层滤镜推测这个人心里的反应,想象他对你的反应代表什么含义。
每个人的滤镜不同,这就造成同一个人的表现被解读为不同特质。
你会把自己解读的
这个人当成他真实的样子,他做的每件事你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分析出意义。
一旦你为对方创造的形象定格了,这个形象会被反复印证,你会按照你那套解释的框架来分析这个人做的每件事,更加深你对他的判定,而这种幻想一旦建立起来,很难改变。
人们不仅无意识地创造别人的影响,还会无意识创造别人的行为。
第二部分人们会在彼此的需要中互相创造
这里需用一个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概念来解释,那就是投射认同。
投射认同指人们会无意识地诱导别人,让这个人产生一种特定的行为。
最早提出投射认同概念的人是心理学家克莱因,他认为,人在婴儿时期形成了与母亲的互动方式,这个方式逐渐固定下来后,人们在成年后会把它带到跟其他人的关系中。
也就是说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释放一些情感信号,诱导别人做出自己想要的反应。
人们实际上是在强迫别人,扮演自己舞台上需要的角色。
这种投射有几种方式:一是你可能引导别人做你接受不了的行为,然后再惩罚他人,你可以惩罚他人身上你最恨的东西,这样就不用惩罚自己了。
二是你可能把优秀的特质寄托在别人身上,而这个特质是你可以具备但还没具备的。
三是你用自己身上的某种品质,召唤他人身上跟我们相似的东西,这个人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某些潜质但为了增加亲近感,两人在一块会增强同
质部分。
四是你可能安排另一个体验你自己不想承受的痛苦。
上面说的这四种投射方式都会改变别人的行为,但别人真的有那么容易被改变吗?作者的解释是每个人天生就有
表现多种特质的潜能,但人们后天的经历会固化其中某些品质而抑制其他品质,但被抑制的品质并未消失,随着阅历增加,当个体遇到能够唤醒这些潜质的人后,个体就会重新构建自己。
你能创造别人,意味着你也能被别人创造,你在别人眼中,跟你真实的自己不会完全一致。
不同的人对角色的要求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的剧本都不一样,如果你的剧本需要一个敌人,你会发现你身边会出现一个总跟你作对的人;如果你需要扮演救世主,你就会创造出需要被拯救的人;如果你需要扮演被降服的人,你就会发现或创造一个独裁者出来。
第三部分创造关系后,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
现在我们知道双方的关系是通过互相扮演对方需要
的角色来确立的,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风险,即在关系中,我们对一个人认识是片面的。
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引拒值,指一个人可以被创造的程度。
一个人后天会形成一些特质,与人相处中,人们会根据你身上的特质给你贴标签,我们身上都有标签,这些标签会强化人们对待你的方式,让你更容易被选中扮演固定的角色。
用引拒值来解释就是你对这个角色的
引拒值很强,一个人可能存在对多个角色的引拒值。
人们经常犯一个错误,即认为关系是不可动摇的,当你按照自己的需求塑造他人时,你认为这个人永远是你印象中那样。
这里面会出现几个问题:第一,这个人除了扮演你需要的角色,他也在其他舞台扮演其他角色,如果想要完全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整个舞台上全部的角色阵容,否则你会容易忽略他的其他方面。
第二,你会只看到他的行为而忽略他的感受,因为人都有偷懒的想法,留心超出角色设定的信息会让你觉得是一种认知负担。
第三,对方也在时刻变化,他可能也想尝试不同角色,这会给你们的关系带来变化。
※该文是本人收听完得到APP每天听本书栏目后的个人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