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常见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秋冬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内容

秋冬季传染病防治知识内容秋冬季是传染病高发的时期,各种病毒和细菌在寒冷的气候下更容易传播,因此秋冬季的传染病防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防治以及个人卫生习惯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预防措施1. 注意室内通风。
秋冬季室内人员密集,空气流通不畅,容易造成病原体在空气中滞留,因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抵抗病菌的能力,有助于预防传染病的发生。
3. 做好个人卫生。
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洁是预防传染病最基本的措施之一。
尤其是在接触动物、垃圾、公共场所后,要及时用肥皂洗手,并用流动的水彻底冲洗干净。
4. 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秋冬季节身体抵抗力下降,饮食要注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增加维生素摄入,提高身体免疫力。
5. 避免接触禽类和野生动物。
禽类和野生动物是传染病的潜在媒介,尽量避免接触,以免感染病菌。
二、常见传染病的防治1. 流感流感是秋冬季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其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鼻塞、乏力等。
预防流感的最有效措施是接种流感疫苗,尤其是对于易感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更应及时接种疫苗。
2. 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秋冬季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包括感冒、咽炎、支气管炎等。
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关键是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等易感染的部位。
3. 肠道传染病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痢疾、腹泻等,常由细菌、病毒或寄生虫引起。
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关键是保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食物,注意饮食中的水源卫生,加强个人卫生习惯。
4.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其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手足皮疹等。
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
三、个人卫生习惯1.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直接用手遮挡,以防止病菌通过手部传播给他人。
幼儿园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3篇

幼儿园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篇1随着秋冬季的到来,气温逐渐降低,幼儿园内传染病的风险也逐渐增加。
为了保障幼儿的健康和安全,幼儿园的教职员工以及家长们都需要了解并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以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本文将针对幼儿园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介绍一些预防知识和方法。
一、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秋冬季常见的传染病之一,其症状包括发热、口腔溃疡、皮疹等。
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教育幼儿养成勤洗手、勤换洗衣物等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加强环境清洁:幼儿园内的玩具、桌椅等物品要定期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病毒滋生的环境。
●隔离患病幼儿:如发现有幼儿出现手足口病症状,应及时隔离,避免病毒传播给其他幼儿。
二、流感流感是秋冬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等。
预防流感的方法包括:●流感疫苗接种:建议幼儿及其家庭成员定期接种流感疫苗,提高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勤洗手:强调幼儿和教职员工要经常用肥皂洗手,特别是接触口鼻眼等部位后。
●避免近距离接触:减少人群聚集,避免与患有流感症状的人密切接触。
三、感冒感冒是秋冬季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症状包括流涕、咳嗽、打喷嚏等。
预防感冒的方法包括:●保持室内通风:幼儿园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减少病毒滋生的环境。
●适当增加穿衣:帮助幼儿增加衣物,避免着凉感冒。
●营养均衡:提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增强幼儿的免疫力。
四、肠胃病肠胃病在秋冬季节也容易发生,症状包括腹泻、呕吐等。
预防肠胃病的方法包括:●饮食卫生:教育幼儿养成吃熟食、喝开水的习惯,避免食用不洁食物。
●勤洗手:饭前便后、接触食物前后都要进行彻底洗手。
●隔离患病幼儿:如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及时隔离,避免病菌传播。
通过合理的预防措施,幼儿园可以在秋冬季节降低传染病的风险,保障幼儿的健康。
除了上述提到的常见传染病外,还需要注意其他疫苗可预防的疾病,如麻疹、水痘等,及时为幼儿接种疫苗,提前预防。
小学生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

小学生秋冬季传染病预防知识冬季空气干燥,气温变化较大容易引起一些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病是指病原体从人体的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可通过空气、短距离飞沫或接触呼吸道分泌物等途径传播。
学校是人员比较密集、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一旦出现更容易引起暴发流行,会对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带来较大的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秋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及其预防措施有所了解。
而在学校出现较容易引起流行的是:流感、流腮、水痘等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下面就将这些常见传染病的有关防治知识给大家介绍一下。
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在发病前的最初三天,传染性最强。
病毒随打喷嚏、咳嗽或说话喷出的飞沫传播,主要表现:起病急骤、高热、畏寒、头痛、肌肉关节酸痛,全身乏力、鼻塞、咽痛和干咳,少数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2、普通性感冒:主要表现:咽喉痛、鼻塞和流鼻涕、流眼泪、打喷嚏、轻度发热、头痛和咽痛,很少出现发高热和全身酸痛的症状,发病周期短。
流感和普通感冒的防治:(1) 要注意随温度变化选择衣物,注意保暖;(2)增加户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让儿饮水、多吃水果,适当补充维生素(3)注意通风,居家和教室每天开窗通风半小时到一个小时;(4)尽量避免幼儿出入公共场所;(5)要注意幼儿个人卫生,要勤洗手。
3、水痘: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发热和成批出现周身性红色斑丘疹、疱疹痂疹为特征,传染性强,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染。
预防:除注意空气流通外,重点在于管理传染源,隔离患者后全部疹退为止,对有接触者可在3 日内注射水痘带。
4、手足口病:患儿有轻微的发烧,口腔内部出现水泡,有时会伴有疼痛感,形成口腔的浅表溃疡。
病后1-2 天,患者的手脚上会出现水泡多见于患者手指、手背和脚背的皮肤表面,但不痒不痛。
学校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秋冬季是传染病多发季节,特别是对于学校中的学生来说,由于接触人群较多,更容易感染病菌。
为了保护学生的健康,下面分享一些学校秋冬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一、流感预防知识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以下是流感的预防知识:1.接种流感疫苗,及时补种升级的疫苗。
2.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3.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是流感高发季节。
4.注意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袖遮住口鼻。
5.注意个人小物件的清洁,如手机、眼镜等。
二、传染性结膜炎预防知识传染性结膜炎是一种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眼部感染。
以下是传染性结膜炎的预防知识: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特别是接触眼部或眼部周围区域后。
2.避免用他人的眼部用品,如毛巾、眼药水、眼镜等。
3.不揉搓眼睛,避免手部带菌接触到眼部。
4.避免和有结膜炎病患接触,尤其是共用餐具、枕头等。
三、流行性腮腺炎预防知识流行性腮腺炎是一种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以下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预防知识:1.接种腮腺炎疫苗,及时接种疫苗。
2.避免接触有腮腺炎病患者,特别是共用餐具、水杯等。
3.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4.避免尽量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
四、传染性咳嗽感冒预防知识传染性咳嗽感冒是由多种病毒或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以下是传染性咳嗽感冒的预防知识:1.注意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衣袖遮住口鼻。
2.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3.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尤其是感冒高发季节。
4.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憋闷的环境。
五、上呼吸道感染预防知识上呼吸道感染是由多种病毒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以下是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知识:1.勤洗手,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2.避免与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的人接触,特别是共用餐具、水杯等。
3.注意室内通风,避免憋闷的环境。
4.增加营养,提高身体抵抗力。
六、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肠道传染病多由细菌、病毒等引起,以下是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1.勤洗手,特别是接触污染物后。
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

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秋冬季节已到来。
秋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疾病的高发季节,学校是人群高度聚集的场所,学生又是呼吸道传染病的易感人群,对于学生了解秋冬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及其预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一、首先了解一下秋冬季好发哪些呼吸道传染病?秋冬季节主要好发呼吸道传染病,一般有流感、水痘、麻疹、风疹、流脑、猩红热、白喉、百日咳等疾病。
二、为什么秋冬季容易发生呼吸道传染病?由于秋冬季气候寒冷,人们多集中在室内活动,互相接触机会较多,门窗关的较严,空气不流通,室内温度较高,给存在于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生长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
另外,室内外温差较大,当从温暖的室内外出时,骤然吸入大量的冷空气,冷空气刺激呼吸道粘膜,使局部毛细血管收缩,使血流量减少,呼吸道的免疫球蛋白及吞噬细胞功能也随之降低,这时潜伏在呼吸道内的各种病菌也乘虚而入,引起发病。
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是什么?传染源:大多为发病期患者。
传播途径:通过空气飞沫(即患者讲话、咳嗽、喷嚏时的唾液飞沫)、直接接触病人的分泌物或被分泌物污染的物品而传染。
四、如何预防秋冬季呼吸道传染病?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①改善通风。
定时打开门窗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调节居室微小气候,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教室、寝室里要经常开窗通风,每天至少三次。
当周围有病人时,还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
②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
养成良好的卫生**惯是预防传染病的关键。
要保持学**、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教室打扫卫生时,先洒水后扫地,免得把飞尘飞扬开来。
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勤洗手。
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纸巾掩盖,用过的纸巾不要随地乱丢。
勤换、勤洗衣服,天气好时将被褥在阳光下暴晒,不要随地吐痰,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冬季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预防知识与常见问答

冬季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的预防知识与常见问答冬季是感冒、流感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预防这些疾病,本文将介绍一些预防知识和常见问答。
一、预防知识1.保持良好的手卫生冬季是病毒滋生和传播的季节,经常洗手是预防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环节。
使用肥皂和流动的水彻底清洗双手,并确保擦干。
如果没有水和肥皂,也可以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
2.避免接触患病者如果身边有人患有感冒或流感等传染性呼吸道疾病,尽量避免与其过于密切的接触,特别是避免与其共用餐具、杯具等,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加强自身免疫力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适量的锻炼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提升免疫力的关键。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适量添加高维生素C的食物,如柑橘类水果,坚持户外运动,保持良好的空气环境,都有助于提升免疫力,降低感染机会。
4.做好室内通风冬季空气干燥,很多人喜欢关闭门窗,使室内保持温暖。
然而,这样做却会使空气凝聚了许多细菌和病毒。
因此,定期开窗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的好方法。
二、常见问答问:我打过流感疫苗,是否就不会感染了?答:流感疫苗可以提高人体对流感病毒的抵抗力,但不代表绝对不会感染。
因为流感病毒变异较快,疫苗中的毒株可能与当年流行的病毒并不完全相同。
此外,疫苗的保护作用通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
因此,打了疫苗仍需注意预防措施。
问:感冒和流感有什么区别?答:感冒和流感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尽管它们的症状很相似。
感冒通常病程较轻,主要出现喉咙痛、流鼻涕、咳嗽等症状;而流感常较重,除了上述症状外,还伴随高烧、全身酸痛、乏力等。
如果症状严重,建议及时就医。
问:如何正确佩戴口罩?答:口罩是预防呼吸道疾病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
正确佩戴口罩时,首先应洗手以确保手部清洁,然后将口罩从头部搭在鼻子和嘴上,拉至下颌下方,紧贴面部,避免有空隙。
使用过程中要避免频繁触摸口罩,并注意定期更换新的口罩。
问:预防呼吸道疾病需要注意哪些细节?答:首先,尽量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尤其是疫情高发地区。
幼儿园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幼儿园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一、幼儿园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随着天气逐渐转凉,秋冬季是幼儿园传染病高发期。
为了保障孩子们的身体健康,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及其预防知识。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秋季传染病的特点;二是预防措施;三是家长和教师的责任。
二、秋季传染病的特点1.1 呼吸道传染病秋冬季气温下降,空气湿度增大,有利于病毒、细菌等病原体的生长和传播。
因此,呼吸道传染病在这个季节尤为严重。
例如,流感、咳嗽、支气管炎等都是呼吸道传染病的表现形式。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流鼻涕等,容易在幼儿园内传播。
1.2 消化道传染病秋冬季,孩子们户外活动减少,室内空气不流通,加上饮食不当,容易导致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生。
例如,腹泻、呕吐、肠道感染等都是消化道传染病的表现形式。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容易在幼儿园内传播。
1.3 皮肤传染病秋冬季,孩子们穿着厚重,皮肤容易出汗,加上缺乏个人卫生意识,容易导致皮肤疾病的发生。
例如,疥疮、湿疹、皮炎等都是皮肤传染病的表现形式。
这些疾病的症状包括皮肤瘙痒、红肿、破溃等,容易在幼儿园内传播。
三、预防措施2.1 加强幼儿园卫生管理幼儿园应定期对教室、活动室、玩具等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还应加强对食堂的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幼儿园应定期对教职工进行健康检查,确保其身体健康。
2.2 提高孩子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幼儿园应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例如,可以教育孩子们勤洗手、不随地吐痰、不与生病的同学接触等。
幼儿园还应教育孩子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均衡的饮食。
2.3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家庭和学校应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传染病的预防工作。
家长应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戴口罩等。
家长还应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学校则应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和指导,让家长了解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

秋冬季常见传染病预防知识一、呼吸道传染病1.1 流感秋冬季是流感高发季节,流感病毒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为了预防流感,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触摸公共物品、咳嗽或打喷嚏后。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
(2)注意保暖。
天气变冷时,要注意穿暖,避免受凉感冒。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浊。
(3)加强锻炼。
适当的锻炼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抵抗流感的能力。
1.2 肺炎肺炎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
为了预防肺炎,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不吸烟。
吸烟会损害肺部功能,降低抵抗力,容易导致肺炎。
(2)注意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营养均衡,增强身体抵抗力。
(3)避免接触病源。
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在流感高发期。
如果生病了,要及时就医治疗。
二、消化道传染病2.1 腹泻秋冬季气温下降,人们容易因为饮食不当而引发腹泻。
为了预防腹泻,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注意饮食卫生。
食物要煮熟煮透,避免食用生冷食品。
要注意餐具的清洁卫生。
(2)避免暴饮暴食。
吃东西要适量,不要过量摄入油腻食物,以免对肠胃造成负担。
(3)及时就医。
如果出现腹泻症状,要及时就医治疗,以免病情加重。
2.2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
为了预防手足口病,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勤洗手。
经常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特别是在接触病人或病人的分泌物后。
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病毒的传播。
(2)避免接触病源。
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地方,特别是在手足口病高发期。
如果生病了,要及时就医治疗。
三、皮肤传染病3.1 疥疮疥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
为了预防疥疮,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1)勤洗澡。
每天要洗澡换衣服,保持身体清洁。
要定期更换床上用品和毛巾等个人用品。
(2)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尤其是在疫情高发期,要注意避免与病人密切接触。
如果发现有疥疮症状的人,要及时就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1:
秋冬季节常见传染病基本知识及预防措施
病原体从呼吸道感染侵入、传播而引起的疾病叫做呼吸道传染病。
常见有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风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等。
一、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甲型H1N1流感和季节性流感。
临床表现:此病潜伏期一般2-3天,甚至几个小时。
流感的症状虽与普通感冒有些相近,但更为严重:急起畏寒、高热、头痛、头晕、全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可伴有咽痛、干咳、流鼻涕、流泪等呼吸道症状;少数病例有厌食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更为严重的是,流感可并发肺炎、脑病、心肌炎和心内膜炎等,特别是年老体弱或伴有心血管、慢性呼吸道疾病者或婴儿可因流感本身或其合并症引起死亡。
传染源: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空气飞沫和接触传播。
人群易感性:由于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使人群对其普遍易感,可引起反复发病。
防治措施:同学们应该注意防寒保暖,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抗力。
二、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冬春季节多发,传染力极强,潜伏期10天左右。
临床表现:临床以发热,皮疹及两眼发红、流泪、畏光、喷嚏、流涕、咳嗽为主要症状,并以颊黏膜出现麻疹斑为特征。
病程中可出现肺炎、喉炎、脑炎等并发症。
发热至出疹3-5天,耳后、发际、前额、面颈、躯干、四肢、手掌、足底。
患病后一般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病人是传染源,病人自发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内,眼结膜分泌物、鼻、口、咽、气管的分泌物中都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尽量减少和患者及其患者家属接触是预防麻疹的关键。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多见于婴幼儿,但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年龄有后移趋势。
防治措施:做好保健工作,按时接种麻疹疫苗,室内空气流通,流行季节少到公共场所,煅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
给予富有营养,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
三、水痘
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出疹性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水痘的潜伏期约10~23天,分为潜伏期和出疹期。
水痘起病较急,可有发热、倦怠、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一般1~2天内发疹。
皮疹首先见
于躯干,为3~5mm的斑疹,约12~24小时左右经皮疹发展成为水疱疹,皮疹一般是成批出现,免疫缺陷的人患此症时症状较严重,常有继发细菌感染及合并各种并发症:如肺炎、水痘脑炎、水痘肝炎等。
皮疹经2~3天后干燥结痂,痂脱而愈,不留疤痕。
在发病3~5天内,皮疹陆续分批发生,故同时可见丘疹、水疱、结痂等不同时期的皮损,本病呈自限性,病程约2~3周。
传染源:患者为主要传染源,从发病前1天到全部皮疹干燥结痂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防治措施:预防是加强病人的隔离,隔离期一般为发病至疱疹全部结痂或出疹后7天。
四、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猪头疯”,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感染后,有14-25天的潜伏期,部分病例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发病1-2天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体温上升可达40℃。
腮腺是最常受累的,通常一侧腮腺肿大后2-4天又累及对侧。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发展,使下额骨边缘不清,疼痛明显。
因唾液腺管阻塞,当进食酸性食物时疼痛加剧;舌下腺肿大时,可见舌下及颈前下额肿胀,并出现吞咽困难。
传染源:病人是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该病主要发生在青少年人群。
防治措施:家庭居室则要经常打开门窗充分换气。
对患者要加强护理,防止并发症。
患者宜卧床休息,进食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食物。
在医生的指导下,口服“板兰根冲剂”或中药汤剂效果都不错。
如果患者出现持续高热、头痛、呕吐、排大小便异常及腹痛、浮肿等异常情况时,应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以明确有无合并脑膜脑炎、胰腺炎、肾炎或性腺炎症的可能,并尽早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五、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低热、上呼吸道轻度炎症、全身散在红色斑丘疹及耳后、枕部淋巴结肿大为特征,发热后1-2天出疹,皮疹初见于面部,可一天内布满躯干和四肢,手掌心、足心一般无疹,出疹持续1-5天,一般3天。
多见于冬春季节,可造成流行。
临床经过良好,一般症状较轻,可不经治疗而自愈。
传染源:病人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散播传染,也可通过患者口、鼻及眼睛的分泌物直接传染给被接触者。
预防措施:预防风疹病毒的关键是减少与风疹病人面对面的接触,不要与风疹病人面对面地谈话。
预防重点在先天性风疹。
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感染起自鼻咽,侵入血液循环,最终达到脑膜或身体其他部分,产生炎性损害。
这种主要侵犯脑膜的传染病多发
于冬春季节,发病急,传播快病死率高。
临床表现:病人经过2-3天的潜伏期后,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一部分病人有咽痛、鼻咽粘膜充血及分泌物增多。
可以表现为鼻炎、咽炎或扁桃体炎,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呕吐呈喷射状,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瘀斑,起病之后有时唇周出现疱疹,亦可见于口腔内、额、耳、胸、四肢、生殖器及臀部等处,严重时出现脑膜刺激症,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传染源: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本病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感染。
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
儿童发病率高。
七、肺炎:肺炎是指肺泡腔和间质组织在内的急性肺实质感染性病变,多为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等感染引起。
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成人最常见的病因是细菌感染。
传染源:病人是传染源。
传播途径:大多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染,也可通过直接接触感染。
人群易感性:免疫力低下者或患慢性疾病患者如(慢性肺病,心血管疾病,肝病,糖尿,肾病,脾切除或功能障碍,等等)以及老年人等。
预防措施: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居室保持清洁,空气新鲜。
冬春季节,年老体弱者应避免去公共场所,以防感染。
对老弱体衰和免疫机能减退者如糖尿病、慢性肝病、脾切除者,注射肺炎免疫疫苗。
疾病恢复期应避免淋雨、受寒、醉酒等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