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

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深圳市统计局•【公布日期】2021.05.17•【字号】•【施行日期】2021.05.1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户籍、身份证管理正文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一号)——全市常住人口情况深圳市统计局深圳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21年5月17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我国进行了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统一部署下,在各区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各级普查机构和普查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广大普查对象的积极配合下,我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圆满完成。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市常住人口[3]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一、常住人口全市常住人口[4]为17560061人。
二、人口增长全市常住人口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23973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136088人,增长68.46%,年平均增长率为5.35%。
图1-1 历次人口普查常住人口及年均增长率[5]三、户别人口全市共有家庭户[6]6424556户,集体户1062594户,家庭户人口为14480695人,集体户人口为3079366人。
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2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12人增加0.13人。
注释:[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汇总数据。
[2]普查标准时点为2020年11月1日零时,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
[3]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深圳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01.04.02•【字号】•【施行日期】2001.04.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深圳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1年4月2日)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扩大外贸出口,积极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努力培育现代金融业和现代物流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
这一年,深圳顺利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经济总量比“八五”末期的1995年翻了一番,各项社会事业欣欣向荣,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市容环境日趋优美,城市综合实力又跃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开始进入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
一、综合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65.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2%,高出预期目标2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7.71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874.14亿元,增长17.3%;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773.39亿元,增长9.9%。
三次产业结构为1.1∶52.5∶46.4。
按现行汇率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00亿美元。
物价水平适度上升。
2000年,深圳物价总水平结束长达两年多的下降势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8%。
分项目看,服务项目上涨14.0%,居住上涨5.6%,其中水电、燃料上涨15.3%。
食品中水产品上涨4.7%,鲜菜上涨6.7%,植物油、肉禽及制品、鲜果等的价格则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劳动就业工作加强。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308.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3.45万人,增长4.6%。
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3.87万人,下降8.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75.78万人,增长2.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28.89万人,增长7.8%。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十二)

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开发专刊(十二)第18期深圳市福田区统计局2012年4月11日福田区女性育龄推迟的现状及对策初探林师武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社会变革和社会发展节奏加快,出现女性生育期普遍延后的现象,尤其是高学历、高收入、高社会影响力的三高女性,主动选择放弃黄金育龄期推迟生育年龄,甚至选择不育的丁克家庭生活方式。
由于生育观念的改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就业风险提高等诸多社会和家庭因素导致越来越多女性主动或被动选择高龄生产。
这不仅给我国人口素质带来负面影响,也带来如人口断层、加速老龄化等社会问题,甚至影响着我国发展大局。
福田作为建设法治化、智慧型、高品质的先导城区,不仅要从经济建设方面加大力度,更要从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着手,加快社会建设步伐,进而实现“首善之区、幸福福田”的美好愿景。
本文根据福田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数据,分析福田区女性生育期延后现象并探讨对策。
一、女性生育情况现状“六普”数据显示,全区常住人口为131.75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共增加40.8万人,增长44.85%。
2010年福田区女性人口为63.69万人,与2000年女性人口42.96万人相比增加20.73万人,增幅为48.25%。
其中2010年、2000年15~49岁育龄妇女人口分别为486643人、353303人,增加128424人,增幅为35.85%。
一方面福田区女性人口以及育龄妇女人口出现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与2000年相比2010年福田区人口出生率为却降低0.49‰。
(详见图1)女性选择推迟生育甚至不育丁克的现象十分突出。
图1 福田区2000年和2010年育龄妇女人数及出生率对比图图1 2000年和2010年福田区人口出生率对比图与2000年相比,2010年20~24、25~29岁女性生育率分别降低0.53‰、0.82‰,而30~34岁、35~39岁女性生育率却明显提高,增幅达23.79‰、10.83‰。
深圳市2000年与2010年人口普查(深圳杯)

深圳市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01-4-17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
在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4万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
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
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一、全市普查登记人口全市按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注3](以普查登记人口为基础,结合第四季度我市人口变动情况,按1999年可比口径计算,2000年深圳市人口统计年报的年末常住人口为432.94万人)。
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21.48万人[注4],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时的64.3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57.10万人,增长88.69%。
平均每年增加5.53万人,年平均增长6.34%。
二、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全市人口在普查标准时间的地区间分布及人口密度如下:三、家庭户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共有家庭户11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11.31万人,占总人口的44.42%;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3人,比1990年7月1日0时的3.50人下降了0.87人。
四、年龄构成全市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9.57万人,占8.50%;15——64岁的人口为633.47万人,占90.3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8万人,占1.11%。
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1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4个百分点。
五、性别构成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普查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346.41万人,占49.43%;女性为354.43万人,占50.57%;全市人口性别比为97.74(女性=100),其中特区内为110.04,特区外为91.30。
一轮复习城市化

说明交通条件改善对福建省城市化 的促进作用。
加强了区域内外联系;
促进了经济发展,推动了工业化
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农村人口
向城市迁移;
城市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等级
提升,布局合理,沿海地区城市
密集,城市等级体系更加完善。
2021/2/4
1
11
考点一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1.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
2021/2/4
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专
业人员回城居住 1
14
2021/2/4
1
发 展 中 国 家 的 城 乡 移 民
15
2021/2/4
1
16
P33 案例4 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伦敦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起步 郊区城市化 2021/2/4
城市化加速
逆城1 市化
再城市化 17
2.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空间差异
70%
30%
①对生物:城__市__建__筑__面__积__扩__大__,__减__少__了__生__物__多__样__性__。
②对气温:_温__室__气__体__排__放__多__,__出__现__“__热__岛__”__现__象_。
③对降水:___烟__尘__排__放__量__多__,__城__市__多__雨__雾__天__气___。
,进一步减小了城市热岛效应。而且由于绿地从城市边
(缘2伸)、到使中心城地市区景,观使尽空可气能流动与较山通、畅河,、有湖利、于降植低被城等市 自 大气然污景染观,保缺持点协是城调市.中心地租高的地区,土地利用率
降低。 2021/2/4
1
34
(2012·北京高考) 6.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是国家和民族 发展的目标与责任。城市绿化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下 图为“某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公布日期】2011.04.25•【字号】•【施行日期】2011.04.2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深圳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深圳市统计局2011年4月25日)2010年,面对十分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发展。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本地生产总值9510.91亿元,比上年(下同)增长12.0%。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0亿元,下降14.3%;第二产业增加值4523.36亿元,增长14.1%;第三产业增加值4981.55亿元,增长9.9%。
三次产业结构为0.1∶47.5∶52.4。
现代产业中,现代服务业增加值3362.86亿元,增长10.0%。
在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增长15.4%,住宿和餐饮业增长9.3%,房地产业下降5.4%。
民营经济增加值2510.56亿元,增长11.8%。
图1:2006-2010年本地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略)表1:2010年分区本地生产总值单位:亿元四大支柱产业中,金融业增加值1279.27亿元,增长10.6%;物流产业增加值926.30亿元,增长15.0%;文化产业增加值637.23亿元,增长22.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3058.85亿元,增长17.1%。
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生物产业增加值141.10亿元,增长23.9%;互联网产业增加值(全口径)1160.98亿元,增长16.7%;新能源产业增加值182.38亿元,增长29.1%。
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06.82亿元,增长25.7%。
其中各项税收收入991.98亿元,增长20.5%。
深圳流动人口治理的历史演变与经验

深圳流动人口治理的历史演变与经验作者:汪建华刘文斌来源:《文化纵横》2018年第02期2015年全国人口1%抽样调查显示,中国流动人口总量为2.46亿。
长期以来,流动人口的市民化和城市融入问题是中国社会治理中的重要议题。
在北上广深等沿海特大城市,流动人口与本地户籍人口倒挂问题最为严峻,城市管理难度大,市民化的成本高,城市内部的二元分化非常明显。
在数十年的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的市民化诉求逐渐增强,权益意识不断提高,家庭化趋势日趋明显,户籍制度下的人口管控和公共资源配置方式已经越来越难以应对社会形势的变化,城市流动人口的治理方式亟须在体制机制上加以转变。
深圳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先行先试的经济特区,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和出口制造的典型代表,更是流动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最高的沿海一线城市。
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看,1990年,深圳的非本县户籍人口便高达124.0万,是总人口的74.4%;2000年、2010年,非本县户籍人口分别增至584.9万、827.8万,分别是总人口的83.5%、79.9%。
而在北京、上海、广州,2010年非本县户籍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分别为35.9%、47.9%、42.7%。
可见,在流动人口治理方面,深圳面临的压力要高于其他一线城市,其治理经验也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有必要对其进行系统性的梳理。
流动人口治理首先需要一套完善的治理体制,确保流动人口有序融入城市。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十九大报告更进一步强调,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不过,任何有效的治理体制都必须以流动人口公共服务和公民权利的保障为前提。
在城市内部二元分化的格局下,流动人口始终是游离的、无根的,他们不可能真正整合到城市社会的秩序中。
市民化问题不解决,再完善的治理体制也不过是管控流动人口的精致牢笼。
2001-2014深圳市人口统计

深圳市人口统计常住人口户籍人口户籍人口占比外来人口占比常住人口增长率2001468.76132.0428.17%71.83%2002504.25139.4527.65%72.35%7.57%2003557.41150.9327.08%72.92%10.54%2004597.55165.1327.63%72.37%7.20%2005827.75181.9321.98%78.02%38.52%2006846.43196.8323.25%76.75% 2.26%2007861.55212.3824.65%75.35% 1.79%2008876.83228.0726.01%73.99% 1.77%2009891.23241.4527.09%72.91% 1.64%20101005.06251.0324.98%75.02%12.77%20111046.74267.925.59%74.41% 4.15%20121054.74287.6227.27%72.73%0.76%20131062.89310.4729.21%70.79%0.77%20141077.89332.2130.82%69.18% 1.41%1137.87深圳市福田区人口数量增长量增长率人口数量增长量2007861.55119.942008876.8315.28 1.77%119.01-0.932009891.2314.40 1.64%120.61 1.6020101005.06113.8312.77%131.8111.2020111046.7441.68 4.15%132.520.7120121054.748.000.76%133.050.5320131062.898.150.77%133.950.901077.8915.001137.8759.98注:人口数量为常住人口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538.47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按地区分,珠三角地区7075.57亿元,增长12.4%;东371.09亿元,增长13.1%;西翼386.58亿元,增长5.3%;山区705.23亿元,增长8.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市按
2000年11月1日0时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为700.84万人[注3](以普查登记人口为基础,结合第四季度我市人口变动情况,按1999年可比口径计算,2000年深圳市人口统计年报的年末常住人口为
432.94万人)。
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21.48万人[注4],同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
一座仍然年轻的城市
“深圳仍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人口红利效应将会持续较长时间。”市统计局人士说。
普查资料显示: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
101.88万人,占
9.84%;15-64岁人口为
915.64万人,占
88.40%;65岁及以上人口为
18.28万人,占
1.76%。
深圳仍属于年轻人城市,据初步统计测算,全市人口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深圳还处于旺盛的“人口红利”期,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
84.34万人,占12.03%。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数变化如下:
具有大学受教育程度的由4467人上升为8060人;具有高中受教育程度的由194人上升为22338人;具有初中受教育程度的由43528人上升为52170人;具有小学受教育程度的由21589人下降为12034人。
4、在户籍人口中,包括了户籍在本市,但已离开本市半年以上的人口和户口待定人口。
5、家庭户人口不包括现役军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间没有家庭成员关系、集体居住的人。
深圳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
常住人口1035.79万昨日从深圳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新闻通报会上获悉,深圳常住人口为
1035.79万。记者同时了解到,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相比,深圳10年间增加常住人口335万人,年均人口增长
97.74对比,10年间,我市人口性别比上升了
20.6个百分点。同期,广东省人口性别比上升
5.2个百分点;全国总人口性别比下降
1.5个百分点。
统计局介绍,实际上深圳常住人口性别由“男少女多”转为“男多女少”的现象,在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中已经显现。主要原因是深圳过去十年坚持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三来一补”等需要大量女性劳动力的加工装配型产业逐步萎缩或外迁,信息、通讯、金融、现代服务等男性占主导地位的高端产业逐步增长,“人随产业走”,产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对不同性别人口的需求变化,最终造成深圳人口性别比出现较大改变。
88.40%,比广东省的
76.36%高出12个百分点,比上海市的
81.25%高出
7.2个百分点,比北京市的
82.70%高出
5.7个百分点;按照国家65岁及以上人口占7%以上即达到老年社会的标准,深圳离进入老龄化社会还较远。
每年增加12万大学生
普查数据显示:
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来自)程度的人口为(人)909325
774766
722093
152367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11652
362032
三、家庭户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共有家庭户118.37万户,家庭户人口为311.31万人,占总人口的44.42%;平均家庭户规模为2.63人,比
1990年7月1日0时的3.50人下降了0.87人。
1990年7月1日0时的64.3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57.10万人,增长88.69%。平均每年增加5.53万人,年平均增长6.34%。
二、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
全市人口在普查标准时间的地区间分布及人口密度如下:
地区别
全市合计:
#特区内:
#xx:
xx:
xx:
xx:
特区外:
#宝安区:
龙岗区:
普查登记人口数
性别结构男多女少
“深圳男少女多的人口性别结构在十年中已悄然改变,现在与全国一样,也是男多女少。”统计局人士介绍。
普查数据显示: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
561.40万人,占
54.20%;女性人口为
474.39万人,占
45.80%。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118.34,同2000年“五普”的
在全市人口中,文盲人口7.62万人,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粗文盲率由4.02%下降为
1.09%,下降了2.93个百分点。
注:
1、本公报为初步汇总数。
2、普查登记以
2000年11月1日0时(北京时间)为标准时间,普查登记的对象是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常住的人。
3、普查登记人口中包括了离开户口所在地半年以上的外市在深人口,不包括户籍在本市,但已离开本市半年以上的人口。
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了514.13万人,增长了3.11倍;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了19.98万人,增长了16.84倍。七、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教育的56.49万人,占8.06%;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56.55万人,占22.34%;接受初中教育的365.63万人,占52.17%;接受小学教育的
原特区外人口占全市人口的
65.84%,原特区内人口占
34.16%;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原特区外人口比重增加了
2.4个百分点。
56个少数民族齐聚深圳
“在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国56个民族还有少数几个在深圳没有常住人口。
现在则全齐了。”统计局负责人介绍。
此次人口普查,我市少数民族常住人口为
家庭规模偏小
根据普查数据,全市常住人口中共有家庭户
350.32万户,家庭户人口为
740.24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
2.11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2.63人减少
0.52人;比北京市的
2.45人、上海市的
2.49人都要小。
“这说明深圳家庭的小型化,比其他城市更为明显,新婚家庭居多,未来对住房、教育、医疗等社会需求较大。”有相关专家表示。
xx
文章来源:
发布时间:
2001-4-17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
2000年11月1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在国务院、省、市人民政府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全市人民的支持配合下,经过全市4万多名普查工作人员的艰苦努力,圆满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现场登记和复查任务。目前,普查的全部资料正在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主要数据的快速汇总工作已经结束,现公布如下:
五、性别构成2000年11月1日0时,全市普查登记的人口中,男性为346.41万人,占49.43%;女性为354.43万人,占50.57%;全市人口性别比为97.74(女性=100),其中特区内为110.04,特区外为91.30。
六、民族构成
在全市普查登记人口中,汉族人口679.68万人,占96.98%;各少数民族人口为21.16万人,占3.02%。
四、年龄构成
全市按普查标准时间登记的人口中,0——14岁的人口为59.57万人,占8.50%;15——64岁的人口为
633.47万人,占90.39%;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7.8万人,占1.1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了6.1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11个百分点,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了7.24个百分点。
251.03万人(未剔除流出市外半年以上人口),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
121.48万人相比,10年共增加了130万人,增长
1.1倍,年平均增加13万人,年平均增长
7.53%。
1035.79万的人口数字是否偏少?统计局负责人表示,这一数字是以
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统计时点的常住人口数据,而这一时点的全市总人口为1322万,与我市相关部门此前公布的数字相当。
43.3万,占全市
4.26%,而且56个民族全部都有,人口过万的包括壮族、苗族、土家族、瑶族、侗族、回族和满族等。
同时,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在深圳有常住人口,人数过50万的包括湖南、湖北、广西、四川、江西等。
3.98%。
全市总人口1322万
“深圳常住人口十年来年均增长
3.98%,低于上一个十年(1990-2000)
6.34%的增长,但仍快于全国(
0.57%)、全省(
1.90%)的平均水平。”市统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过去十年,深圳人口仍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人口流入量较大。
十年来,深圳经济保持较高增速,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吸引了大量市外人员到深圳工作和生活。深圳常住人口中,约有798万人是非户籍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77%;二是户籍人口增长较快。十年间,深圳采取多项措施,降低了入户门槛,加快了户籍人口增长步伐。普查登记的户籍人口达
177.90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程度的人口为
248.23万人:
具有初中程度的人口为
456.27万人。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由8060人上升为175人;具有高中程度的人数由22338人上升为23965人;具有初中程度的人数由52170人下降为44050人。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10年来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增加了
121.41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2万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人数增加了9115人,增长了
1.1倍。
福田区人口密度最高
“深圳人口密度增长较快,而且分布不均的情况较为明显。”统计局人士介绍。
普查数据显示:
全市人口密度为5201人/平方公里,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596人/平方公里相比,增加了1605人/平方公里。福田区、罗湖区人口密度明显高于其他各区,人口密度最高的福田区达到16756人/平方公里,是人口密度最低的坪山区的1852人/平方公里的9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