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诊断学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要点整理1. 诊断学的定义与目的- 诊断学是医学的一门基础学科,旨在通过收集、整理、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确定疾病的性质、阶段和发展趋势,以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2. 诊断学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或猜测。

客观性:诊断应基于客观的证据和科学依据,而非主观臆断或猜测。

- 准确性:诊断应尽量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疾病状况,避免误诊和漏诊。

准确性:诊断应尽量准确地反映患者的疾病状况,避免误诊和漏诊。

- 全面性: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

全面性: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全面分析。

- 系统性:诊断应符合一定的诊断流程和方法,遵循科学的诊断程序。

系统性:诊断应符合一定的诊断流程和方法,遵循科学的诊断程序。

- 规范性:诊断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诊断标准和规范。

规范性:诊断应符合国家和地区的诊断标准和规范。

3. 诊断学的基本步骤-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病史采集:了解患者的主观症状、病史、家族史等信息。

-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客观体征。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诊、叩诊、听诊等方式,了解患者的客观体征。

-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用于获得客观的实验室数据。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用于获得客观的实验室数据。

- 辅助检查:如组织活检、内窥镜检查、生理功能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疾病特征。

辅助检查:如组织活检、内窥镜检查、生理功能检查等,进一步明确疾病特征。

- 诊断推理: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疾病推理和鉴别诊断。

诊断推理: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进行疾病推理和鉴别诊断。

- 诊断确认:综合分析诊断依据,确立最终的诊断结果。

诊断确认:综合分析诊断依据,确立最终的诊断结果。

4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概要教案

4第二章 诊断学基础知识临床医学概要教案
(2)病理性增多见于频繁呕吐、出汗过多、大面积烧伤、血液浓缩,慢性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病、肿瘤以及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3)病理性减少①红细胞生成减少,见于白血病等病;②破坏增多,见于急性大出血、严重的组织损伤及血细胞的破坏等;③合成障碍,见于缺铁、维生素B12的缺乏等。
4.血红蛋白
【正常参考范围】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
四、心电图检查
1.心电图导联
2.心电图各波、段、间期的命名
3.正常心电图波形特点和正常值
五、内镜检查
课后小结:
参考资料及教具:
参考资料:1、唐省三郭毅主编临床医学概要(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教具:教材、多媒体、板图、模型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日
月来等与上课无关的东西收起来,考勤。
【导入课程】
第四节 常用医学检验指标及其临床意义
第3节体格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
【正常参考范围】成人(4.0~10.0)×109/L,儿童(5.0~12.0)×109/L,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其增减的临床意义基本上同红细胞计数,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贫血按严重程度可分为:极重度贫血Hb<30g/L;重度贫血,Hb在31~60g/L;中度贫血,Hb在>61~90g/L;轻度贫血,Hb在>90g/L与低于正常参考的下限之间。
5.血小板计数
【正常参考范围】(100~300)×109/L
(三)隐血试验:如果上消化道出血量少于100毫升时,肉眼及镜检不能发现粪便内的血液,此时应借助隐血试验以助诊断。健康人在忌食动物血和绿叶菜时,隐血试验为阴性(-),若忌食上述食物仍持续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

诊断学基础重点知识点总结一、诊断学的概念和基本原理1. 诊断学的概念诊断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对患者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等手段的综合分析和判断,确定疾病的性质、原因、发展情况和预后,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的一门学科。

2. 诊断学的基本原理(1)综合性原理:诊断学是对疾病的诊断不是单一的检查结果决定,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需要全面分析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医学影像学检查等信息。

(2)客观性原则:诊断过程要客观、科学,不受主观情感和经验的影响,要根据确凿的事实和科学的依据来作出诊断。

(3)可靠性原则:诊断结果要可靠、准确,不能含糊不清,对患者的病情判断要有一定的把握。

(4)预防性原则:诊断应该有预见性,要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二、诊断学的方法和技巧1. 病史采集(1)病史采集的目的: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的病程、症状的变化和有无诱因等,为后续的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提供线索。

(2)病史采集的方法:有问诊、查阅病历、询问家属和通过患者自述等方式。

(3)病史采集的重点: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生活史、治疗史等。

2. 体格检查(1)体格检查的目的:了解患者的体征和病理性状,为诊断提供依据。

(2)体格检查的方法:包括望、闻、切、诊四个方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专用检查器械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检查。

(3)体格检查的重点:包括一般状况、营养情况、皮肤黏膜、淋巴结、头面颈部、胸部、心脏、肝脾、腹部、生殖泌尿系统、脊柱四肢等。

3. 实验室检查(1)实验室检查的目的:通过检查患者的血液、尿液、粪便、体液等,了解患者的病理生理状态,为诊断提供依据。

(2)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粪便常规、血生化、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风湿因子等。

(3)特殊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遗传学检查等。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

诊断学重点知识归纳一、诊断学的定义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研究疾病的诊断方法和诊断过程的学科。

它通过收集、分析和解释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确定疾病的存在和性质,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二、诊断学的基本原则1. 个体化:诊断应针对每个患者的独特情况,充分考虑其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

2. 综合性:通过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全面诊断。

3. 确定性:诊断应尽可能准确,排除其他可能性,并给出确切的疾病名称。

4. 可靠性:准确、可重复性是诊断的基本要求,以确保不同医生在相同情况下得出相似的诊断结果。

三、常用的诊断方法1. 病史采集:患者的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相关的个人和家族史等,对于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叩诊等手段,检查患者的身体外部和内部情况,帮助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尿液、组织和体液等样本的检查,通过对生物体的化学、免疫、微生物学等方面的检测,获得疾病的相关信息。

4. 影像学检查:通过X光、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和诊断人体内部的病变情况。

5. 生物组织检查:通过活检或手术切除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帮助确定疾病的性质和分级。

四、常见的诊断误区1. 诊断偏见:医生对某种疾病的认识和经验偏向,可能影响到正确诊断。

2. 临床表现相似:某些疾病的临床表现相似,容易造成混淆和误诊,需要更多的检查和鉴别。

3. 实验室检查误差:实验室检查结果可能受到许多因素的干扰,如操作技术不当、设备故障等,需要谨慎解读。

4. 影像学检查解读:医生在解读影像学检查结果时,需要考虑到不同疾病的特点和变异,避免误诊。

五、诊断学的发展趋势1. 个体化诊断: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诊断将成为未来的主要方向,根据患者的基因信息,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算法,辅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预测。

诊断学基础知识试题及参考答案

诊断学基础知识试题及参考答案

诊断学基础知识试题及参考答案1、急性腹膜炎的临床表现,错误的是A、恶心、呕吐B、积液较多时有移动性浊音C、有持续性腹痛D、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E、肠鸣音亢进答案:E2、正确的询问方法应该是A、你腹痛时还有别的什么不舒服吗B、你头痛时伴有呕吐吗C、你是不是午后低热D、你心前区疼痛向左肩、左前臂内侧放射吗E、发热前有寒战吗答案:A3、带状疱疹的胸痛性质是A、压榨痛B、绞痛C、撕裂痛D、刀割痛E、闷痛答案:D4、发绀可伴有呼吸困难,除外哪种疾病外A、高铁血红蛋白血症B、气胸C、大量胸腔积液D、阻塞性肺气肿E、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答案:A5、上尿路结石出现血尿的特点是A、下腹部疼痛并有恶心B、尿频、尿急、尿痛C、活动后绞痛并有血尿D、间歇性无痛血尿E、排尿突然中断答案:C6、室间隔缺损可触及A、胸骨左缘第2肋间收缩期震颤B、胸骨左缘第3、4肋间收缩期震颤C、胸骨右缘第3肋间收缩期震颤D、胸骨右缘第4肋间舒张期震颤E、胸骨左缘第3、4肋间舒张期震颤答案:B7、皮肤萎黄、干燥、弹性低、皮下脂肪菲薄、指甲粗糙无光泽、毛发稀疏,见于A、恶病质B、营养中等C、营养不良D、营养良好E、营养过度答案:C8、哪项因素与人体发育无明显相关A、内分泌B、种族遗传C、休息D、体育锻炼E、营养代谢答案:C9、男性,53岁,在饮酒中出现言语不清、呕吐,随即昏迷。

体检:双眼球向左共同偏盲,右侧鼻唇沟浅,右侧肢体坠落试验阳性,对针刺无反应。

临床诊断脑出血的部位是A、左侧顶叶B、右侧基底节C、左侧基底节D、左侧脑桥E、右侧脑桥答案:C10、关于巩膜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A、巩膜不透明,又因血管极少,故呈瓷白色B、在结膜发生黄染时,巩膜部最为明显C、中年后在内毗部可出现黄色斑块,为脂肪沉着所致D、巩膜内眦部脂肪沉着的斑块分布不均匀,应与黄疸鉴别E、血液中其他黄色色素成分增多时如胡萝卜素等,一般巩膜黄染出现在远离角膜处答案:E11、属于局部视诊内容的是A、意识状态B、面容、表情C、步态、姿态D、腹部形态E、营养状况答案:D12、大叶性肺炎时叩诊音为A、双侧叩诊呈清音B、患侧叩诊呈浊音C、患侧叩诊呈实音D、患侧叩诊呈鼓音E、双侧叩诊呈过清音答案:C13、腕关节变形,不常见于A、腱鞘囊肿B、腱鞘纤维脂肪瘤C、类风湿性关节炎D、骨折E、尺神经损伤答案:E14、Musset征,常见于何种疾病A、震颤麻痹B、颈椎病C、主动脉瓣狭窄D、严重主动脉瓣关闭不全E、重度贫血答案:D15、慢性腹泻是指病程超过A、3周B、3月C、2月D、2周E、1月答案:C16、关于深压触诊,哪项描述正确A、用于肝脏检查B、用于检查腹部有无肌紧张C、用于脾脏触诊D、用于检查有无腹水E、用于探测腹腔深在病变的部位,以确定腹腔压痛点答案:E17、哪项心律失常的心室律规则A、心房颤动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B、心房颤动C、交界性逸搏心律D、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E、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答案:C18、关于输尿管结石的说法,错误的是A、梭形或长椭圆形B、有排尿困难或突然排尿停止C、阳性结石平片即可显示D、结石上方扩张积水E、长轴与输尿管走向一致答案:B19、患者上腹胀,呕吐2天,清晨空腹就诊,查体发现上腹部振水音。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

诊断学基础知识梳理诊断学是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它是通过收集、分析临床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信息来确定疾病的过程和方法。

本文将对诊断学的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于实践中。

以下是主要内容:一、诊断学的定义和意义诊断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它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原因和发展阶段为目标,是医生进行治疗和预防的重要依据。

准确的诊断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和有效的治疗,降低医疗错误和病患的风险。

二、诊断学的步骤和方法1. 病史采集: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现病史、既往史和家族史等信息。

这些信息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疾病背景和潜在危险因素。

2. 体格检查:通过观察、触摸、听诊和叩诊等手段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

医生可以通过体格检查获得一些体征和症状,有助于确定疾病诊断的方向。

3. 实验室检查: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检查、尿液检查、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等。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客观的数据,辅助医生进行诊断和判断疾病的严重程度。

4. 诊断评估: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评估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

三、常见的诊断学误区与避免方法1. 遗漏诊断:医生可能会忽略某些症状或体征,导致漏诊疾病。

避免方法是仔细收集病史,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适当的实验室检查。

2. 过度诊断:医生可能会过于依赖实验室检查结果,而忽视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重要性,从而进行过度诊断。

避免方法是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审慎判断疾病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3. 诊断偏见:医生可能会受到个人经验和主观意识的影响,而偏向某种诊断结果。

避免方法是保持客观和科学的态度,遵循临床指南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四、诊断学的发展和未来趋势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诊断学也在不断发展。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为诊断提供了更多的辅助手段。

未来,诊断学将更加个体化和精准化,从而提高诊断水平和效率。

诊断学是医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

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诊断学基础知识重点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医学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越来越受到重视。

而作为医学的基础学科,诊断学至关重要。

在学习诊断学的过程中,一些基础知识必须掌握。

以下是这些基础知识的重点,按类划分。

一、生理学基础知识1.血液样本的采集与处理。

准确诊断需要合理的血液样本采集与处理,应掌握合适的采血部位、采血量、采血方式以及不同类型的血液样本的处理方法。

2.影响临床检验的因素。

影响临床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如饮食、体育锻炼、服药及时间等。

应掌握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能够进行准确测定。

二、病理学基础知识3.病因与病理生理学。

病因是引起疾病的原因,病理生理学是研究器官组织失去正常生理功能的病理学过程。

准确的病因与病理生理学理解对于明确疾病诊断、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关键。

4.细胞与组织病理学。

肿瘤学、炎症学等都属于细胞与组织病理学范畴。

掌握细胞与组织病理学知识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的效果。

三、药学基础知识5.基本药理学知识。

掌握药物的毒性、药代动力学、药理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基本药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判断疾病诊断及药物治疗效果。

6.临床药物学知识。

包括药物的分类、使用禁忌以及化疗、抗生素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熟练掌握临床药物学知识对于制定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

四、实验室检测基础知识7.实验室检测方法。

临床医学上常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包括生化检验、免疫学检验、血细胞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等。

了解不同检测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能够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以及进行相关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8.质量控制与质量评价。

正确应用实验室检测方法需要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价。

应掌握这些知识,确保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

综上所述,以上基础知识是诊断学学习中的重点。

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了这些知识,医生才能够更加准确地诊断疾病,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诊断学重点知识点

诊断学重点第一章问诊一、问诊的内容1.一般项目2.主诉:主诉是患者感受最主要的、最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也就是本次就诊最主要的原因及持续的时间。

如“反复上腹隐痛5年,大便色黑一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1年。

”3.现病史:现病史是病史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诊断疾病的主要依据,需详细询问及记录。

(1)起病情况与患病时间。

(2)主要症状特点:包括主要症状发生的部位、性质、程度、持续时间、缓解或加重的因素等。

(3)伴随症状。

(4)病情发展与演变。

(5)诊治经过。

(6)一般情况。

4.既往史:患者既往的健康情况及患过的疾病、外伤手术、预防接种、对药物及食物的过敏史等。

询问有无传染病及地方病史。

5.系统回顾: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内分泌及代谢、神经精神系统、肌肉骨骼系统。

6.个人史:社会经历、职业及工作条件、习惯与嗜好、冶游史及性病史。

第二章常见症状第一节发热1.病因:(1)感染性发热:常见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2)非感染性发热: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2.热型及临床意义:(1)稽留热:体温持续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日或数周。

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伤寒及斑疹伤寒高热期。

(2)弛张热:又称败血症热型。

体温持续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范围达2℃以上,但均高于正常体温。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日至数日,如此反复交替。

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3.伴随症状:伴口唇单纯疱疹:常见于肺炎链球菌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间日疟等。

第二节咳嗽与咳痰1.咳嗽特点:金属声调咳嗽可因纵隔肿瘤或支气管癌等直接压迫气管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痰液的 质与量
恶臭
呼吸道化脓性感染合并厌氧 菌感染
粉红色、泡沫
急性肺水肿
38
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



上呼吸道

气管
下呼吸道
支气管

39
四、呼吸困难
类别
临床表现
提示病因
吸气困难(三凹征 )
肺源性 呼气困难
呼吸系统疾病
呼吸困难
吸气、呼气均困难
心源性 呼吸困难
活休动息时时呼减吸 轻困 或难 缓出 解现或加重,心功能不全
皮肤及粘膜呈暗黄色或黄绿色、 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尿色深、 粪便呈白陶土样颜色,并可出现 夜盲症及出血倾向等
胆管结石、胆道蛔虫 胰腺癌
先天性 非溶血 少见 性黄疸
家族遗传
52
P23.第二节 问诊
定义:问诊是医师通过对患者或相关人 员的系统询问获取病史资料,经过综合分
析而作出临床判断的一种诊法。
一、问诊的重要性
10
发热的分度(℃)
低热:37.3 ~ 38 中等度热:38.1 ~ 39 高热:39.1 ~ 41 超高热:41 以上
上述为腋测法体温(如无特殊说明,
均指腋测法,正常值为36~37℃)
11
热型
定义: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
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
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
——血液、尿液、粪便等
3.辅助检查 assistant examination /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 超声波、 X线、同位素、CT、MRI、内 窥镜等
2
P17.第一节 常见症状
症状和体征
症状:患者自己感觉到的痛苦和不适。
带有主观性。但它是病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症 状的发生、发展、演变,对作出初步诊断或印象可 发挥重要作用。
感染性: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
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 (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 出现发热。
非感染性:如大手术后组织损伤、内出血、大血肿、
大面积烧伤,心肌梗死、肢体坏死,癌、白血病、淋巴瘤、 溶血反应;风湿热、血清病、药物热、结缔组织病;甲状 腺功能亢进、重度脱水;广泛性皮炎、鱼鳞癣及慢性心力 衰竭;中暑,重度安眠药中毒,脑出血、脑震荡、颅骨骨
营养 水肿前常出现消瘦、体重减 长期营养缺乏、胃
不良性 轻,水肿从下肢开始逐渐蔓 肠吸收功能不良、
水肿 延至全身
慢性消耗性疾病
49
心源性水肿和肾性水肿的鉴别诊断
鉴别点 心源性水肿
肾性水肿
开始部位 足部开始,上行性
眼睑、颜面开始, 下行性
发展快慢 慢
常迅速
水肿性质 坚实,移动性较小 软,移动性大
心功能不全体征 肾脏病体征(如高 伴随症状 (如心脏增大、肝 血压、蛋白尿、血
疼痛部位
疼痛多在中上腹部 疼痛多在右上腹 痛在右下腹麦氏点 疼痛多在脐部或脐周 疼痛多在左下腹部 疼痛在下腹部
疼痛多为弥漫性或部位 不定
35
综合分析疼痛原因
疼痛 原因 复杂,
引起 疼痛的
机制 各异
认真了解病史
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
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影像学检查
联系病理、
生理改变
36
综合分析
作出正确 的诊断
发生机制:组织液生成↑,回流↓
录像:《水肿及肾性水肿》
48
全身性水肿
类别
临床表现
提示病因
心源性 水肿
水肿为对称性、凹陷性,从 身体下垂部位开始
右心衰
肾性 水肿
早期眼睑与颜面晨起水肿, 以后逐渐发展为全身水肿
各型肾炎、肾病
肝性 水肿
水肿从下肢开始,逐渐向上
蔓延,而头、面部及上肢常 肝硬化失代偿期 无水肿
体温常在39℃以上 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
过2℃,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 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
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15
弛张热(示意图)
16
3.间歇热 intermittent fever
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 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 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
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
头痛
眩晕
晕厥
抽搐与惊厥
意识障碍
5
要求掌握的常见症状
发热 头痛、胸痛、腹痛 咳嗽、咳痰 呼吸困难 咯血、呕血 恶心、呕吐、便血 水肿 黄疸
6
一、发热 fever
定义
——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影响因素
——时间、剧烈运动、进食、年龄、月经、 怀孕等。
7
三种体温测量方法及正常值
腋测法
三、咳嗽、咳痰
咳嗽
——机体的一种保护性反射动作。借其动作可 将呼吸道内分泌物或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微 粒异物排出体外。
咳痰
——机体借助咳嗽动作将肺及呼吸道内液体分 泌物排出体外。正常呼吸道黏膜的粘液腺分 泌少许粘液,保持呼吸道黏膜湿润。
37
咳嗽、咳痰的常见病因和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提示病因
咳嗽的
干性咳嗽(无痰或痰量甚少)
24
二、疼痛
头痛 胸痛 腹痛
25
头痛
病因: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全身性疾病、神经官能症
头痛的临床表现
提示病因
急起,伴发热
感染
发 急起,伴意识障碍
颅内血管性病变
病 情
慢性进行性,伴颅内高压
颅内占位性病变
况 间断性头痛
偏头痛、三叉神经性头痛、 高血压病
疼 以额部为主 痛 以枕部为主
部 一侧 位 弥漫性
如此反复 常见于:回归热、霍奇金病
21
回归热(示意图)
22
6.不规则热 irregular fever
体温曲线无规律 常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
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23
发热的伴随症状
寒战 淋巴结肿大
关节肿痛
结膜充血 肝脾肿大
皮疹
单纯疱疹 出血 昏迷
不同疾病引起的发热,伴随症状不同
心绞痛
28
29
胸壁、胸内脏器
胸膜

胸膜腔
指脏、壁胸膜在肺 根处相互移行,二 者之间形成的左、 右两个封闭的、呈 负压的胸膜间隙
胸膜
特点
负压
有少量液体
胸膜腔
30
胸骨
31
腹痛
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部位 疼痛的性质和程度与病变性质密切
相关
32
腹痛部位多为病变所在部位
肝、胆 病变压痛区 盲肠、阑尾 病变压痛区
中毒性 呼吸深、有规则,常伴鼾声 代谢性酸中毒
呼吸困难 呼吸慢
某些化学物质中毒
血源性 呼吸快,伴心率快 呼吸困难
重度贫血
神经、 呼吸慢,常伴节律改变
严重颅脑疾病、颅内压升高
精神性 呼吸困难
叹息样呼吸,检查无异常, 但自述呼吸困难
神经官能症
40
三凹征(图)
锁骨上窝
胸骨上窝
肋间隙
41
三凹征
表现:
胸骨上窝、锁骨上窝和肋间隙明显凹陷 亦可伴有干咳及高调吸气性喉鸣
45
咯血、呕血、便血总结
学生总结
出血部位 排出血液部位 排出血液方式
46
消化系统概观
不属消化系统
47
七、水肿
定义:过多的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使组
织肿胀。
全身性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呈弥漫性分布。
常为凹陷性
局部水肿:过多的液体积聚在局部组织间隙。P23.
积液:过多的液体积聚在体腔内。如胸腔积液、腹 腔积液、心包积液
鼻窦炎 、颅压增高 颈椎病、枕大神经痛 偏头痛及丛集性头痛 全身性感染及颅内感染
26
鼻旁窦
27
胸痛
病因:胸壁、胸膜及胸内脏器病变
胸痛的临床表现
提示病因
部位较固定、局限且有明显压痛
胸壁疾病
咳嗽、深呼吸时加重,当炎症波及纵膈胸膜 时可向肩部、上腹部放射
胸膜疾病
多位于胸骨后 或心前区,可向左肩及背部 放射,表现为压榨性疼痛伴窒息感,疼痛持 续数分钟,休息或服用扩张冠状动脉药物后 缓解
原因:
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加 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42
五、咯血、呕血
咯血:指喉部及喉以下呼吸器官的出血 经咳嗽由口腔排出。
(联系咳痰)
呕血:是指食管、胃、十二指肠、肝脏 等消化器官的出血,或胃-空肠吻合术后 的空肠出血,经口腔呕出称为呕血。
(联系呕吐)
43
咯血与呕血的鉴别
17
间歇热(示意图)
18
4.波状热 undulant fever
体温渐升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 渐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后又渐升
如此反复多次 常见于:布(鲁)氏杆菌病
19
波状热(示意图)
20
5.回归热 recurrent fever
体温急升至39℃以上,持续数天, 又急降至正常,持续数天,又急升
折等等可引起发热。
9
何谓感染
感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寄生过程。
在漫长进化过程中,有些寄生物与人体宿主 达到了互相适应、互不损害对方的共生状态, 例如肠道中的大肠杆菌和某些真菌。
但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 (如艾滋病)或机械损伤使寄生物离开其固 有寄生部位而到达其不习惯的寄生部位(如 大肠杆菌进入腹腔或泌尿道),则平衡不复 存在,从而引起宿主损伤。
问诊是病史采集的主要手段
有些疾病仅通过问诊即可基本确诊,如感冒、支 气管炎、心绞痛、癫痫、疟疾、胆道蛔虫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