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离子交换膜和电渗析(ED)
电渗析(ED)装置介绍讲解

开源拓展 精诚超越
工程案例 二
开源拓展 精诚超越
苏州开源拓展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它是直流式和循环式除盐相结合的一种方式:在部分循环式除盐工艺系统中 ,电渗析器的出口淡水分成两路,一路连续出水供用户使用;另一路返回电渗析 器与水箱中水相混,继续进行除盐。其特点是用定型设备.可适用不同水质和水 量的要求。在原水含盐量变化时,可调节循环量去保持出水水质稳定,但系统较 复杂。
开源拓展 精诚超越
电渗析法除盐工艺系统介绍 三
二)电渗析器与其他水处理设备的组合除盐系统 电渗析一般用于含盐量较高的苦咸水、高硬度水的部分除盐,以
作深度除盐的顶处理。由于电渗析法除盐有其适用范围.在应用中, 应根据原水水质和除盐水水质要求,与离子交换水处理技术等相结合 ,使其在水处理工艺中各自发挥其优势,以达到合理的技术经济效果 ,并能稳定运行。其常用的组合除盐水处理系统如下。 1.“预处理-电渗析-离子交换”的组合除盐系统 2.“预处理-离子交换-电渗析”的组合除盐系统 3.“预处理-离子交换(软化)-电渗析离子交换(软化)”的组合除盐 系统
装置。
: 二 结构 电渗析器由膜堆、极区和压紧装置三部分构成。
1: 膜块;是由相当数量膜对组装而成。 a) 膜对:是由一张阳离子交换膜,一张隔板甲(或乙);一张阴膜,一张隔板乙(或甲
)组成。 b) 离子交换膜:是电渗析器关键部件,其性能影响电渗析器的离子迁移效率、能耗、抗
电渗析技术的简介

电渗析技术的简介一、电渗析技术简介及其发展背景电渗析(eletrodialysis,简称ED) 技术是膜分离技术的一种,它将阴、阳离子交换膜交替排列于正负电极之间,并用特制的隔板将其隔开,组成除盐(淡化)和浓缩两个系统,在直流电场作用下,以电位差为动力,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把电解质从溶液中分离出来,从而实现溶液的浓缩、淡化、精制和提纯。
电渗析技术的研究始于德国,1903年,Morse和Pierce把2根电极分别置于透析袋内部和外部溶液中,发现带电杂质能迅速地从凝胶中除去;1924年,Pauli采用化工设计的原理,改进了Morse的实验装置,力图减轻极化,增加传质速率。
但直到1950年Juda首次试制成功了具有高选择性的离子交换膜后,电渗析技术才进入了实用阶段,其中经历了三大革新:(1) 具有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的应用;(2) 设计出多隔室电渗析组件;(3) 采用频繁倒极操作模式。
现在离子交换膜各方面的性能及电渗析装置结构等不断革新和改进,电渗析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其应用前景也更加广阔。
电渗析器由隔板、离子交换膜、电极、夹紧装置等主要部件组成。
离子交换膜对不同电荷的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
阳膜只允许通过阳离子,阻止阴离子通过,阴膜只允许通过阴离子,阻止阳离子通过。
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水中离子作定向迁移。
由于电渗析器是由多层隔室组成,故淡室中阴阳离子迁移到相邻的浓室中去,从而使含盐水淡化。
在食品及医药工业,电渗析可用于从有机溶液中去除电解质离子, 在乳清脱盐、糖类脱盐和氨基酸精制中应用得都比较成功。
电渗析作为一种新兴的膜法分离技术,在天然水淡化,海水浓缩制盐,废水处理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已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水处理方法。
二、几种电渗析技术1 倒极电渗析( EDR)倒极电渗析就是根据ED 原理,每隔一定时间(一般为15~20 min) ,正负电极极性相互倒换,能自动清洗离子交换膜和电极表面形成的污垢,以确保离子交换膜工作效率的长期稳定及淡水的水质水量。
电渗析法基本原理

电渗析法(ED)基本原理
离子交换膜是电渗析器的关键部件,它是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对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的薄膜。
在处理含多价金属离子和阴离子的水体时,阳离子交换膜表面经常由于Ca2+、Mg2+、CO32-、S042-等离子在表面的大量存在,造成污染。
由于这些离子结合形成的沉淀会覆盖在膜表面,造成膜的堵塞,会提高总电阻,从而影响膜的使用寿命,电渗析器的正常运转和产水水质⋯。
而目前控制膜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对料液进行预处理,加入阻垢剂,和优化操作条件等。
ED法是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交替排列于正负电极之间,并用特制的隔板将其隔开,组成除盐(淡化)和浓缩两个系统。
当向隔室通人盐水后,在直流电场作用下,阳离子向负极迁移,井只能通过阳离子交换膜,阴离子向正极迁移,只能通过阴离子交换膜,而使淡室中的盐水被淡化。
浓室中的盐水被浓缩。
一般来说,淡水作为产水被回收利用。
浓水作为废水排掉,其作用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电渗析(ED)原理。
第七章离子交换膜

电渗析浓缩海水蒸发结晶制备食盐,不受地理气候限制, 易于自动化和工业化
? 废水处理 ? 脱除有机物中的盐分
目前,电渗析在废水处理实践中应用最普遍的有:
⑴ 造纸工业废水处理,利用电渗析法处理造纸工业的亚硫酸纸 浆废液和洗浆废水及碱法造纸黑液,从中回收化学药品,已 得到工业应用。
第五节 电渗析器
一、电渗析器的主要结构 电渗析器由膜堆、极区和压紧装置三部分组成 常用基本术语包括膜对、级、段等 膜对:由阳膜、浓(或淡)水室隔板、阴膜、淡(浓)
水室隔板交替排列成浓水室和淡水室,最小电渗析工 作单元 膜堆由一系列膜对组成,位于电渗析器的中部。 极区由托板、电极、极框和弹性垫板组成 压紧装置由盖板和螺杆组成,其作用是将极区和膜堆组 成不漏水的电渗析器整体
的,哪些是非正常的? ? 电渗析过程中离子交换膜起什么作用?阳膜和阴膜各带什么
电荷,它们有什么特点? ? 电渗析过程发生的两个基本条件 ? 离子交换膜为什么具有选择透过性?它的主要性能有哪些? ? 电渗析器的主要结构,膜对、膜堆以及段和级的含义,它有
哪些性能指标? ? 双极膜的特点 ? 电渗析的应用主要是水的纯化和脱盐
按照离子交换膜的主体组分可分为均相膜和异相膜
均相膜中各成分以分子状态均匀分布,不存在相界面 异相膜是通过胶黏剂把粉状树脂制成片状膜,存在相界面
1.异相膜(压延和模压,溶液型胶黏剂,离子型交换树脂) 2.半均相膜(胶黏剂吸浸单体后聚合制备树脂,均匀分散) 3.均相膜(直接薄膜化,制备基膜后引入离子交换基团或者
能使离子透过的细孔
? 常用的离子交换膜按其选择透过性可分为阳离子交换 膜、阴离子交换膜 、特殊离子交换膜 三大类
? 阳膜含有酸性活性基团,解离出阳离子,使膜呈负电 性,选择性透过阳离子
电渗析的工作原理

电渗析的工作原理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简称ED)是一种利用电场作用下的离子选择性透析现象来实现离子选择性透析分离的技术。
它是一种利用电场作用下的离子选择性透析现象来实现离子选择性透析分离的技术。
电渗析技术已经在水处理、食品加工、药品制备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电渗析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两个基本过程,电场驱动和离子选择性透析。
在电渗析过程中,通过外加电场,正负离子被分别迁移至阳极和阴极,从而实现了离子的分离。
这种分离是基于膜的选择性透析特性,即膜对不同离子的透析速率不同,从而实现了对混合离子溶液的分离。
在电渗析设备中,通常会采用阳离子交换膜和阴离子交换膜来实现对离子的选择性透析。
阳离子交换膜具有对阴离子通透性,而阴离子交换膜则具有对阳离子通透性。
当混合离子溶液通过这两种离子交换膜时,根据离子的电荷和大小,它们会被分别迁移至阳极和阴极,从而实现了离子的分离。
电渗析技术的工作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实现对混合离子溶液的高效分离,从而得到纯净的产物。
其次,它可以实现对水中的离子、微污染物的去除,达到水处理和净化的目的。
此外,电渗析还可以用于食品加工、药品制备等领域,实现对离子的选择性提取和分离。
总的来说,电渗析是一种利用电场驱动下的离子选择性透析现象来实现离子分离的技术。
通过对离子交换膜的选择和电场的控制,可以实现对混合离子溶液的高效分离,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工程价值。
第七章-膜分离技术

二、超滤的浓差极化 溶质会在膜表面积聚
超滤分离原理示意图
并形成从膜面到主体溶液之间的浓度梯度。
减轻浓差极化的措施: ① 错流设计,以利清除极化层; ② 流体流速提高,增加流体的湍动程度; ③ 采用脉冲以及机械刮除法维持膜表面的清洁。 三、超滤膜 常用的膜材料有醋酸纤维、聚砜、聚丙烯睛、聚酰胺、
四、微滤的应用
{ 1.微滤膜的特点
⑴孔径的均一性 ⑵空隙率高
⑶材薄
{ {{ 2.微滤的应用
⑴实验室中的应用 ⑵工业上的应用
微生物检测 微粒子检测
制药工业 电子工业
其他领域
二、电渗析的流程 各种电渗析器的组合方式示意图
直流式电渗析除盐流程
循环式电渗析除盐流程
部分循环式电渗析除盐流程
三、电渗析技术的应用 (1)咸水脱盐制淡水
电渗析脱盐生产淡水的工艺流程 1-渗析槽;2-冷凝器;3-浓缩罐;4-结晶罐;5-涡轮机;6-锅炉;7-浓液槽
(2)重金属污水处理
电渗析处理电镀含镍污水工艺流程
极化的危害: ① Ca2+、Mg2+等离子时将形成沉淀; ②膜电阻增大,降低分离效率。
4.离子交换膜 可分为三类: (1)均相离子交换膜; (2)非均相离子交换膜 ; (3)半均相离子交换膜。 对离子交换膜的要求是: ① 有良好的选择透过性; ② 膜电阻应低,膜电阻应小于溶液电阻; ③ 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有适当的孔隙度。
②对溶剂渗透通量的增加提出了限制; ③膜表面上形成沉淀,会堵塞膜孔; ④会导致膜分离性能的改变; ⑤出现膜污染。
各种组件的比较
三、反渗透组件及其技术特征
电渗析(ED)技术及操作简介

电渗析(ED)技术及操作简介电渗析原理电渗析器是在外加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当含盐分的水流经阴、阳离子交换膜和隔板组成的隔室时,水中的阴、阳离子开始定向运动,阴离子向阳极方向移动,阳离子向阴极方向移动,由于离子交换膜具有选择透过性,阳离子交换膜(简称阳膜)的固定交换基团带负电荷,因此允许水中阳离子通过而阻挡阴离子,阴离子交换膜(简称阴膜)的固定交换基团带正电荷,因此允许水中的阴离子通过而阻挡阳离子,致使淡水隔室中的离子迁移到浓水隔室中去,从而达到淡化的目的。
电渗析器通电以后,电极表面发生电极反应,致使阳极水呈酸性,并产生初生态的氧O2和氧气Cl2。
阴极水呈减性,当极节水中有Ca=+和Ng++时由生成CaCO3和Ng(OH)2水垢,结集在阴极上,阴极室有氧气H2排出。
因此极水要畅通,不断排出电极反应产物,有利于电渗析器正常运行。
三、电渗析的结构电渗析不论其规格怎样,形式如何,均由膜堆、电极、夹紧装臵三大部件组成。
1.膜堆一张阳膜、一张隔膜、一张阴膜,再一张隔板组成一个膜对,一对电极之间所有的膜对之和称膜堆。
它是电渗析器的心脏部件,也是电渗析器性能好、坏的关键部件。
在此简单介绍组成膜对零件的主要材料:(1)阴、阳离子交换膜:按膜中活性基团的均一程度可分为异相膜(非均质),均相膜与半均相膜。
理论上讲均相膜优越,事实上由于各制膜厂技术水平不齐,生产经验不等,制出来的膜性能相关很大,即使同一家厂的产品由于批号不一样性能差别也不小。
本所通过试制比较确定采用上海化工厂生产的异相膜,该膜性能相对比较稳定。
(2)隔板:本所电渗析器隔板流进均为无回路短流形式。
其边框采用0.9毫米聚丙烯板冲压成型。
内烫二聚丙烯丝编织网构成水流通道,有时根据用户需要选用0.5或1.2毫米聚丙烯板加工成型(一般说隔板愈薄脱盐效果越好,但对进水水质要求也愈高)。
2.电极一般电渗析的电极采用石墨、铅、不锈钢材料,这些电极材料易得,造价低,制作方便;但电化学性能不好,寿命短。
电渗析操作说明

电渗析系统操作说明一、电渗析(ED)概述电渗析是一种利用荷电膜的选择透过性和电场力作用对水中的离子型物质进行分离而达到脱盐、浓缩等预期目的的一种膜分离设备。
电渗析器的主要部件为阴、阳离子交换膜、隔板、电极和直流电源四部分。
隔板构成的隔室为液体流经过的通道。
物料经过的隔室为脱盐室,浓水经过的隔室为浓缩室。
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阳离子透过阳膜,阴离子透过阴膜,脱盐室的离子向浓缩室迁移,浓缩室的离子由于膜的选择透过性而无法向脱盐室迁移。
这样淡室的盐分浓度逐渐降低,相邻浓缩室的盐分浓度相应逐渐升高。
经过这样的过程物料中的盐分得以脱除。
电渗析膜技术主要应用于化学制药工艺中物料的脱盐(灰份的去除),涉及的脱盐产品有阿斯巴甜、L-肉碱、碘海醇、甘露醇、各类氨基酸、各种糖类、有机酸、醇类等。
也可用于高含盐废水的进一步浓缩,含氨氮废水的零排放处理,电镀废液中的金属回收,冶金行业的废水回用等。
二、电渗析安装示意图1、膜堆组装顺序:铁夹板-绝缘橡皮-电极板A-极室格网及极框-极膜-隔板正-阴膜-隔板反-阳膜-隔板正-阴膜-隔板反-……阴膜-隔板反-极膜-极室格网及极框-电极板B-绝缘橡皮-铁夹板。
膜堆组装顺序图2、组装过程请注意隔板的正反和膜片的交替顺序,防止浓淡水室的混料。
3、紧固夹紧螺杆时,首先从电渗析中部的螺杆开始上紧螺母,要求对角上紧并均匀用力,切不可单边用力过猛。
4、上紧螺杆后,再把电渗析器用起吊设备吊起,安装到支撑架上。
过程中需要注意电渗析器的重心位移,防止砸坏设备和造成人员的受伤。
-4-·5、电渗析器安装完毕后,将极水管、浓水管、淡水管和相应的电渗析器上的接口连接牢固。
电渗析管路连接图三、电渗析器进料要求:料液温度:5~40℃PH:2~12浊度<0.3mg/L高锰酸钾指数<3mg/L游离氯< 1.5mg/LFe3+<0.3mg/LMn2+<0.1mg/L进电渗析器之前,料液需经精度小于2微米过滤器过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渗析( ) 电渗析(ED)技术的发展概况
对电渗析的基本概念的研究是从19世纪 年代开始的 对电渗析的基本概念的研究是从 世纪50年代开始的。 世纪 年代开始的。 1854年 Graham发现了渗析现象; 年 发现了渗析现象; 发现了渗析现象 1862年 Dubrunfant制成了第一个膜渗析器,并成功地进行了 年 制成了第一个膜渗析器, 制成了第一个膜渗析器 糖与盐的分离; 糖与盐的分离; 1940年 Meyer和Strauss提出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多隔室电渗析 年 和 提出了具有实用意义的多隔室电渗析 装置的概念; 装置的概念; 1950年 Juda试制成功了第一张具有选择透过性的阳、阴离子 年 试制成功了第一张具有选择透过性的阳、 试制成功了第一张具有选择透过性的阳 交换膜,奠定了ED技术的实用基础 技术的实用基础, 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交换膜,奠定了 技术的实用基础,ED技术得到迅速发展。 1952年 美国 年 美国Ionics公司制成了第一台电渗析装置; 公司制成了第一台电渗析装置; 公司制成了第一台电渗析装置 1954~1956年 英、美将 首先应用于生产实践中,主要应用 年 美将ED首先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首先应用于生产实践中, 于苦咸水淡化、制备工业用水和饮用水,此后, 于苦咸水淡化、制备工业用水和饮用水,此后,ED 技术逐步 被引入北非、南非以及中东地区。 被引入北非、南非以及中东地区。
Electrodialysis
6
电渗析原理
Electrodialysis
7
电渗析过程示意图
Electrodialysis
8
阳极室 + + + + + + 阳极 ClNa+
浓缩室
淡化室
浓缩室
阴极室 - -
ClClNa+ Na+
ClNa+
ClClClNa+ Na+
- - - - 阴极
Na+
阳膜
阴膜
Electrodialysis
16
2. 离子交换膜的组成
固定部分 膜的主体 离子交换膜 活动部分 高分子骨架(基膜 高分子骨架 基膜) 基膜 离子交换基团(固定荷电基团 离子交换基团 固定荷电基团) 固定荷电基团 反离子 唐纳渗透离子 溶剂(如水 溶剂 如水) 如水 增强材料(保证膜的强度和尺寸稳定性 增强材料 保证膜的强度和尺寸稳定性) 保证膜的强度和尺寸稳定性
Electrodialysis
17
Electrodialysis
18
3. 离子交换膜的分类
按膜体宏观结构(制造工艺 不同可分 按膜体宏观结构 制造工艺)不同可分 类: 制造工艺 不同可分3类 1. 非均相(异相)离子交换膜——指由离子交换树脂的细粉末 非均相( 异相) 离子交换膜 指由离子交换树脂的细粉末 和起粘合作用的高分子材料经加工制成的离子交换膜。 和起粘合作用的高分子材料经加工制成的离子交换膜 。 ( 树脂分散在粘合剂中,因而在膜结构上是不连续的, 树脂分散在粘合剂中 , 因而在膜结构上是不连续的, 固称 为异相膜) 为异相膜) 2. 均相离子交换膜 —— 由具有离子交换基团的高分子材料直 均相离子交换膜——由具有离子交换基团的高分子材料直 接制成的连续膜, 接制成的连续膜 , 或是在高分子膜基上直接接上活性基团 而成的。 而成的 。 ( 膜中离子交换基团与成膜的高分子材料发生化 学结合起来,其组成完全均一,故称之为均相膜) 学结合起来,其组成完全均一,故称之为均相膜) 3. 半均相离子交换膜 半均相离子交换膜——成膜的高分子材料与离子交换基团 成膜的高分子材料与离子交换基团 组合得十分均匀,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化学结合。 组合得十分均匀,但它们之间并没有形成化学结合。
Electrodialysis
5
离子交换膜( 离子交换膜(ion exchange membrane)是 ) 电渗析器的主要部件, 电渗析器的主要部件 , 有 “ 电渗析的心脏 之称。 ” 之称 。 它是一种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具 有离子交换基团的薄膜。 在这里, 有离子交换基团的薄膜 。 在这里 , 离子交 换膜的作用并不是起离子交换的作用, 换膜的作用并不是起离子交换的作用 , 而 是起着离子选择透过的作用 离子选择透过的作用, 是起着 离子选择透过的作用 , 所以更确切 地说应称之为“离子选择性透过膜” 地说应称之为“离子选择性透过膜”。
Electrodialysis
14
三、电渗析过程的基本传质过程
对流传质——离子在隔室主体溶液和扩 离子在隔室主体溶液和扩 对流传质 散边界层之间的传递; 散边界层之间的传递; 扩散传质——离子在膜两侧的扩散边界 离子在膜两侧的扩散边界 扩散传质 层中的传递; 层中的传递 ; 这是控制电渗析传质速率 的主要因素。 的主要因素。 电迁移传质——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的 离子通过离子交换膜的 电迁移传质 传递。 传递。
Electrodialysis
15
第二节 离子交换膜的分类及组成
应注意, 中所用的离子交换膜 中所用的离子交换膜, 应注意,ED中所用的离子交换膜,实际上并 不是起离子交换作用( 不是起离子交换作用( 这点与通常据说的离 子交换树脂不同) 而是起离子选择透过 选择透过作 子交换树脂不同 ) ,而是起离子 选择透过作 因此, 用 , 因此 , 更确切地应称之为离子选择性透 过膜。 过膜。 可解离出阳离子, 可解离出阳离子,对阳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 ——阳膜 阳膜 可解离出阴离子, 可解离出阴离子,对阴离子具有选择透过性 ——阴膜 阴膜
Electrodialysis
22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三、均相膜的制备 实际上是直接使离子交换树脂薄膜化。 实际上是直接使离子交换树脂薄膜化。 大致过程为: 膜材料的合成反应过程、 大致过程为 : ① 膜材料的合成反应过程 、 ② 成膜过 引入可反应基团、 程 、 ③ 引入可反应基团 、 ④ 与反应基团发生作用 形成荷电基团。 形成荷电基团。 四、新型离子交换膜
Electrodialysis
3
我国电渗析技术的发展概况
1958年 年 开始电渗析技术的研究; 开始电渗析技术的研究; 小型ED装置投入海上试验; 小型 装置投入海上试验; 装置投入海上试验 1960年代初 年代初
1965年 在成昆铁路上安装了第一台苦咸水淡化装置; 年 在成昆铁路上安装了第一台苦咸水淡化装置; 1966年 年 开始工业化试生产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 开始工业化试生产聚乙烯异相离子交换膜,从此 ED技术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 技术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 技术开始进入实用化阶段 1967年 异相离子交换膜投入生产,为电渗析技术的推广应 年 异相离子交换膜投入生产, 用创造了条件; 用创造了条件; 1970年代以来 年代以来 ED技术发展较快,离子交换膜生产已具相 技术发展较快, 技术发展较快 当规模,全国共有44个膜品种 已商品化的有12类 种 个膜品种, 当规模,全国共有 个膜品种,已商品化的有 类19种,并 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我国离子交换膜产量占世界第二。 已具有相当高的水平。我国离子交换膜产量占世界第二。
Electrodialysis
2
1959年 前苏联开始研究和推广应用 技术; 年 前苏联开始研究和推广应用ED技术 技术; 1966年 美国 年 美国Du Pont公司研制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 公司研制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 公司研制全氟磺酸离子交换膜 1970年 日本将电渗析器用于苦咸水淡化; 年 日本将电渗析器用于苦咸水淡化; 1972年 美国 年 美国Ionics公司推出频繁倒极电渗析 公司推出频繁倒极电渗析(EDR)装置; 装置; 公司推出频繁倒极电渗析 装置 1974年 日本在野岛建造了日产饮用水 年 日本在野岛建造了日产饮用水120t的海水淡化 装 的海水淡化ED装 的海水淡化 置; 1982年 日本成功开发了全氟阴离子交换膜(AEM); 年 日本成功开发了全氟阴离子交换膜( ) 1991年 年 我国研制成功了无极水全自动控制ED器 我国研制成功了无极水全自动控制 器,以城市 自来水为进水,单台多级多段配置,脱盐率为99%以上,原 以上, 自来水为进水,单台多级多段配置,脱盐率为 以上 水利用率达70%以上。 以上。 水利用率达 以上 20世纪 年代中后期, 常规 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进入了萎 世纪80年代中后期 常规ED技术在国外的发展进入了萎 世纪 年代中后期, 缩阶段,西欧已基本不用。 缩阶段,西欧已基本不用。
Na + + OH − = NaOH
Electrodialysis
10
−
电渗析运行时可能发生的过程
Electrodialysis
11
电渗析过程中的其他迁移过程
① 同名离子迁移 ② 电渗析的浓差扩散 ③ 水的渗透 ④ 水的电渗透 ⑤ 压差渗漏 ⑥ 水的解离
Electrodialysis
12
阳极
阴极
双极膜——复合膜,即由具有两种相反电荷的离子 复合膜, 复合膜
交换层紧密相邻或结合而成的新型离子交换膜。 交换层紧密相邻或结合而成的新型离子交换膜。
螯合膜——其膜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金属离子 其膜上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对金属离子
有很大亲和力的官能团。 有很大亲和力的官能团。
Electrodialysis
Electrodialysis
4
一. 电渗析(Electrodialysis)过程原理 电渗析 过程原理
电渗析——指在直流电场作用下 , 溶液中的 指在直流电场作用下, 电渗析 指在直流电场作用下 荷电离子选择性地定向迁移, 荷电离子选择性地定向迁移 , 透过离子交换 膜并得以去除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膜并得以去除的一种膜分离技术。 采用电渗析过程脱除溶液中的离子,基于 个 采用电渗析过程脱除溶液中的离子,基于2个 基本条件: 基本条件: 1)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 )离子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 2)直流电场。 )直流电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