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就是管自己

管理就是管自己
管理就是管自己

管理就是管自己

任何成功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要获得巨大的成功,就必须有强大的“敌人”。对于我们企业的成功而言,最大的“敌人”就是七年前企业人浮于事、严重亏损的生产经营状态和特殊复杂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每个人的成功而言,除了各自所处的生存环境的影响外,是我们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制约了自己的进取和成功,是自己在无意中剥夺了自己的人生快乐和幸福,其实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

企业文化是人的、物的,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相互作用过程和效果的综合反映。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机构、组织制度、管理机制和团队风气,都直接反映了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决定着企业的发展前途和命运。实质上企业文化更反映了企业管理者的内在素质,反映了管理者修身养性、自我管理的状态和成效。“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决定着管理的成败”,“管理就是管自己”。我们一贯坚持“科学决策、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经营理念和“增值才是发展”的观念,这与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的精神是高度一致的。我们认为,投入必须是“有效”的投入,发展并不是把资金变成厂房、设备甚至生产出产品的过程,而是资本的增值过程,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首先需要我们自己身心和谐,需要人与人、人与社

会、人与自然和谐。尤其作为资源型企业,如果没有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和经济运行质量的提高作支撑,只是产能产量的增加和规模的低水平扩张,实质上是对资源的浪费,是对环境的破坏。

管理的内涵极具复杂性,它不仅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事务管理,而且包括自我管理、组织管理和更为庞大的社会管理等。管理涉及到的都是在时刻变化着的人的、物的,物质的、精神的,有形的、无形的等各种元素。如果我们从更深层次思考管理这个问题,一切管理都可以归结为自我管理。企业、社会的一切工作都是人的具体行为,是人的思想行为集合的具体表现形式,因此,无论企业管理还是社会管理,都离不开人的自我管理,都是自我管理的放大和延伸。我们无法改变大自然规律,但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惯思维方式和习惯处事方法,尽管这是很困难甚至是痛苦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管理者,是自己命运的主宰者,只有自己才能改变自己。在企业里、社会上、生活中,我们与其被动接受,不如主动认同;与其消极执行,不如积极参与;与其他律,不如自律。管好自己,知行合一是身心和谐的标志,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所在。

一、管理必须从心开始

“管物难,管人更难;管人难,管己更难;管己难,管心更难。”要管好自己,必须从修心开始,因为心灵是自己行为的主宰。“管心”首先要认识自己,认识自然,只有懂得“人性”本质,才能扬长避短,完善自己,成熟自己。

大千世界,如何才能达到有序和谐,共赢共荣,这恐怕是人类社会包括自然界共同面临着的挑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研究主题。应该说,和谐平衡,有序共赢,是相对的和阶段性的,不平衡、不和谐则是绝对的长期存在。在历史的长河中,大自然周而复始的进行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此消彼长、兴灭轮回的演变。一切都在矛盾冲突中,逐步由量变到质变,无中生有,有生有死,万法归宗,九九归一。自然界有生灵的万物,大都是自私趋利的本能,都有自我保护,自我完善,自我扬弃的功能。世界上一切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存在的道理。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推动大自然始终处在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进化过程中。市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在于“两个最大化”:一是每一个经济个体都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是资本的本质;二是每一个真实的个人都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这是自私的本质。正是这“两个最大化”驱动了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秩序,演出了一部剧烈竞争、效率至上的交响曲。“两个最大化”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无限度膨胀,必然导致相互欺诈、物欲横流和诚信缺失,成为市场经济的严重阻力和破坏力。

人的天性“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所谓“天使”就是都有善根、良知,合理自私为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谓“野兽”,就是自私趋利本能的极致,极端自私。人的自私属性没有什么两样,由于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的不同,形成各色品行的人生。更多的人属于“小私”型,往往只对眼前的、局部的、个人的、

物质的利益情有独钟,而忽视长远的、整体的、大家的、精神的利益。“管心”的关键在于我们每个人对自己“自然属性”尤其是个人欲望的把握和控制,在于“挖掘、唤醒、激发”良知和善根的程度,而“挖掘、唤醒、激发”的程度就在于每个人修身养性、修炼的程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药疗不如食补,食补不如健身,健身不如养性”,“美容不如美食,美食不如修行,修行不如修心”,强调的就是修身养性、身心和谐的重要性。当一个人没有追求时,就会把修身养性看作是最枯燥、最辛苦的事情;当一个人把修身养性当作人生追求时,这个人就会自我感觉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人生最困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控制自己;人生最值得投资的事情就是磨炼自己。修身就是正本清源,修正观念,调整心态;养性就是弃恶扬善,规范行为,养成习惯。“管物”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管心”要“逆自然属性”,消除恶念和贪婪。“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知行合一,逐步实现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成物)、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

“管心”必须“修心悟道”。任何宗教对于人们认知人生、控制私欲、磨砺意志、身心和谐、创造幸福未来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马克思认为:“宗教只是虚幻的太阳,当人没有围绕自身转动的时间,它总是围绕着人转动。”恩格斯将宗教定义为:“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对宗教的诠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使人能够作为不抱幻想而且有理智的人来思考和建立自己的现实人生,从而能够围绕着自身和现实的太阳转动。实质上,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生的终极关切,其中渗透着丰富的智慧和哲理,蕴含着民族文化的优秀因素,镌刻着人类文明进步的轨迹。目前全世界64 亿人口中有 48 亿人信奉宗教,占全世界总人口的75%。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不仅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效能,更展示了宗教信仰的引领和约束威力。宗教善于以道德规范约束人。河南相国寺有这样警语:“贪污受贿,磨眼粉碎;缺斤少两,大称勾肠;假药害人,铁汁灌肠;谋取暴利,锤砸肉浆;不事公婆,钉床火蒸;造谣生事,挖眼拔舌;恶语伤人,毒蛇缠身……”,这是利用人的惧怕心理来约束人的行为。还有另一种文明的倡导方式。93年为纪念第一届“世界宗教议会”一百周年会议上世界宗教界通过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中写到了四条原则:珍惜生命、正直公平、言行诚实、相敬互爱。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都是利用人们对现实生活的困惑、矛盾、不理解、不顺心、痛苦的感受和对未来幸福的追求,提供了对幸福目标的不同思维方式、实现方式和修炼方法,使人们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安顿、安慰、平安、解脱、舒畅,从中得到快乐幸福的感受,这也是不同的养生之道。佛教认为“有漏(烦恼)皆苦”,强调通过禅悟、修行觉悟人生,达到来世的极乐天堂;基督教则是有着浓厚的原罪感,强调通过自我检讨和自我灵魂的拯救,达到来世的极乐天国;伊斯兰教则认为

私欲导致邪恶,强调通过“六信五功(念、礼、斋、课、朝)”,达到来世的极乐天园。这些教义都认为人生轮回,祸福相报,强调通过修身养性实现来世幸福。西方宗教把社会财富当作上帝赐予的礼物,所以人们为了证明上帝对自己的恩宠,把勤勉刻苦视为美德,把创造财富视为高尚的事业。现在,不同于西方信念的我们,如果把世俗职业上的成就,当作“上帝”(社会大众、自然万物)对自己的回报、恩宠,那么,创造财富就成了一种神圣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因此,我们在社会上、工作中的一切成功,不是为了创造可供享受和挥霍的财富,而是为了证实自己的才能、才华和存在于世的价值。

在国外无红绿灯的十字路口上,每条车道上都会有一条“Stop”暂停线,意为“停下来,观察清,等待或起步。”交通路口上的“Stop”变成了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大众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Stop”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控制力的体现,是一种内在素质,是一种高尚境界。它为人们在现实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一种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尤其是对于执迷不悟、自以为是的人来说,运用“Stop”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一定会给自己带来好运,改变痛苦、烦恼的现状,快乐、幸福自然就会不期而至。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控制自己的私欲,才能知足常乐,否则就将陷于困惑和苦恼之中而不能自拔。有些人之所以心态失衡,主要原因是不能跳出自己全方位看自己,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一个人不成熟的时候,看到的未必就是真的,那只是真实的影子。”人的命运差异,根本区别在于各自选择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算“大帐”的人舍“小私”求“大私”、舍“眼前”求“长远”、舍“物质”求“精神”,所采用的是能获得众多利益价值的“加法”和“乘法”;算“小帐”的人贪小失大、贪近弃远、贪有限的物质利益而损失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所采用的是能损失众多利益价值的“减法”和“除法”。一般人追求的是物质享受,而英雄则追求精神享受,相对有品位的人生则是对物质和精神享受有限度的双重追求。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关键要摆正“两个关系”,即,“近”(眼前)与“远”(长期)、“点”(局部)与“面”(整体)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两个关系”,人生状态就会由消极变成主动,个人的生存空间将会扩大,个人的命运会因此改变。“索取”和“给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人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无度的“索取”往往招来痛苦的后果,慷慨的“给予”则会带来幸福的感受。改变心境其实就是改变对待人生的态度。“利己、利人、利社会”的价值观会给自己的人生增值,“小心眼”会使自己的人生贬值。只有调整价值取向,才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我们建设企业文化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干部职工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问题,弄清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人生获得利益最大化。我们倡导利己、利人、利社会的“大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的“小私”,引导大家牢固树立“小私为私、大私为公”、“爱人利己、利私肥公”的价值观,在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体现自身

的价值。“自私”是一切辉煌创造的原始动力,也是一切消亡的罪魁祸首。“大私”能够把自然万物带入辉煌的天堂,“小私”必将把人类推向黑暗的地狱;“大私”成就大业,“小私”毁灭人类。自然界的一切灾难都可以归结为人类“小私”的恶作剧。当人类的“小私”膨胀到极限的时候,我们人类居住的这个地球上剩下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自己的眼泪;剩下的最后一方土地,将是人类自己的坟墓。为最大限度利用不可再生的资源,我们在行业中率先完成了黄金矿山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模式的系统技术集成创新,研发掌握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参加成果鉴定会的4位院士专家一致认为项目的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资源有限,创造无限。”人类生存要求我们要把循环经济及生态工业模式建设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保护环境,造福后代。

面对瞬息万变的世界所带来的各种诱惑,无论现实的社会还是虚拟的网络世界,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与时俱进的心态,往往会挡不住诱惑,迷失方向,迷失自己。社会上、企业中,从来不乏心存侥幸、善于投机取巧之人。殊不知,“贼不打三年自招”,自然暴露的过程是自身意志消磨、控制力衰减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自然会使人逐步衰减警惕性,一切都会昭然若揭。表情是心态的反映,行为不给思想保密,人的外观形态能够直接反映内心世界。我们实行“军事化管理”追求的目标

就是让每个人从中受益。站得正:外观体现了青春活力,内心则蕴含着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信念;走的直:外观体现了步履坚定,内心则包容着正派稳健、落地生根的特质;坐得稳:外观体现了威严尊贵,内心则孕育着宽厚仁爱、心态平和的气量。端庄的仪表,尊贵的形象,是当权者手握江山、心系百姓的体现,是管理者虚怀若谷、胸纳百川的展示。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号召大家牢固树立社会的“三大功能”理念。我们认为:社会具有“上帝功能”。“上帝”不是超凡脱俗的神,而是社会大众和自然万物,社会大众和自然万物都具有记忆、储存、传播、评价、存档并回报的功能,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一切思想和行为承担后果。社会具有“合同功能”。当人们步入这个社会时,就在无意和无形中与这个社会建立了一种“合同履约”关系,符合社会发展、体现人类文明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就是合同条款,履约或违约将会得到不同的回报。社会具有“保险功能”。社会“保险公司”涵盖了人类活动的一切内容,社会“保险公司”不论“投保人”出言、出心还是出力、出钱,都会当即留下记录并被储存,一旦社会降下机遇或特殊利益,它优先给予的总是拥有更多无形资产的人。“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我们不可能孤立生存,这就决定着我们现在的心动、行动都被世界万物记忆着,除非自己消失。“上帝”在记忆着我们今生今世的所有信息,只是在于我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当中。走过的路有足迹,拿过的物有手迹,连呼吸都在细微地改变着我们周边的环境。有些事情尽管仅仅在两

人之间发生,“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甚至就是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只是“天知、地知、我知”,但社会大众、自然万物、日月星辰都能通过当事人的神态表现感受着并记忆着,记忆的累积或通过自身环境的细微变化加以体现,或以自然灾害爆发的形式加以表达。“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因果回报”是大自然最基本法则,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做任何事情都要把握一个“度”,“过度”就会走向反面。在研究工作、讨论问题时,如果故意隐瞒观点,会让人觉得另有图谋;适当的谦诚是一种美德,但如果过分客套,会让人觉得心怀叵测。所以说“沉默是金,过默藏奸;谦诚是德,过谦怀诈。”自以为不说放在心中,谁也不能知道,结果往往并非如此。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应是和谐的统一体。如果长时间放在心里不说,其实别人也能看得清楚,别人感受得很真切。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时控制有效,但长期不行。心想而不为,是不和谐的表现,不和谐则会导致不正常的行为,只是有时表现得不明显罢了,或者说部分肢体能得到有限的控制。“测谎仪”正是利用人的心理反映与行为的和谐规律,为案件侦破提供科学依据。如果长期思想和行为不统一,就会导致身体疾病。面对复杂的社会状态,想不通,不说不做是不可能的,哪怕是不当人前说做。当自己有想不通的事情之时,还是要转换角度,换位思考,要坚信“行得通就是硬道理”。世间万物,存在自有存在的道理,行不通其实就是没有道

理。实在想不通,就是病态,如不能及时调整,病入膏肓,将带来生命的灾难。中医有一句经典名言——“通则不痛,痛则不通。”自然需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人的身心更需要和谐。人世间有两种人最长寿:一种是心里不装事的乐天派;一种是拿得起、放得下的“大智若愚”者。为了自己生存、发展、长寿,要与时俱进,心平气和,和谐共处才是长寿灵丹妙药。一个优秀的人,任何时候都应当心胸坦荡,光明磊落,“得意不忘形,失意不失志”。只有在风雨磨难和利诱考验中能够把握住自己的人,才能迈上更高的社会位次,掌控更大的权力。越是斤斤计较,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就越会受到限制。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我们要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社会,认清形势,把握自己,修身养性,并尽可能“唤醒、激发”更多人的善缘良知。“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要满足正当的欲望,必须首先控制住非分的欲望。只有努力控制私欲膨胀,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我们要认真领会儒家文化的内涵:“忠、孝、仁、义”,学以致用,经世济民。“忠”:忠诚,信守承诺,坚持原则。对上忠诚获得信任,对下忠诚赢得爱戴,对朋友忠诚换得真心,真情换真意;“孝”:孝发,“真(诚)、善(待)、忍(耐)”,真诚敬爱,继承发扬。“小孝是赡养”,不赡养老人禽兽不如;“中孝是感恩”,“感恩的心离财富最近”!“大孝是尽忠”,忠心成大气;“仁”:博爱,强调“以人为本”,以和为贵,共赢共荣;“义”:行道,仁内义外,义内礼外,礼内器外。忠诚守信,博爱善待,

身体力行,坚持不懈,“成功就在于坚持之下的努力之中”!我们更要深刻领会道家文化的核心:“真(本无)、善(包容)、忍(灵活)”,心中怀道,求真务实,大爱无疆,与时俱进;行中守道,无私(大私为公),无为(大为成物),无知(大知无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人生,成就更大的事业。

二、管理必须“人性化”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企业提出了“人性化”管理的口号。到底什么是“人性化”管理?其实质又是什么?认识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人性”的本质。

“人性”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体。“自然属性”是人的原始欲望,体现为自私、趋利、懒惰、投机、喜新等方面,通常表现为注重个人和眼前利益而忽视集体和长远利益。“社会属性”是人对赖以生存环境要素的需求和态度,通常表现为尊重(是尊重个体还是尊重群体)、爱护(是表面形式还是内在真意)、公正(是丧失原则还是捍卫公正)、秩序(是破坏秩序还是维护秩序)、效率(是降低效率还是提高效率)、资源 (是浪费资源还是节约资源)等方面。人的“社会属性”应该符合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要求,有利于整体、长期、持续、健康发展。人的自私趋利不是“性本恶”,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正是“利己、利人、利社会”的“大私为公”思想观念推动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

尊重“人性”、“以人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道家强

调“真无”,崇尚“守道”,“道为上”,主张“真、善、忍”,“善为道者,藏于无术容;端匿迹,示天下无为”,以“无私、无为、无知”的状态行“大私、大为、大知”之事;儒家强调“中庸”,崇尚“仁义”,“德为上”,主张以伦理道德治天下,以和为贵,尊重“人格、人类、人贵、人和”,反对极端、激进。“中庸”的境界就是“双赢”,“万物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在实践中就是把握分寸,和谐发展;法家强调“法制”,崇尚“法、术、势”,“君为上”,主张法治天下,依法行事。“民一于君,事断于法”,“法操于君,违法必咎,以法治刑”,“法莫于显,术莫于隐”,“势者,胜众之资也”,“凡军国大事莫重于势,势在上则臣制于君,势在下则君制于臣矣”;墨家强调“尚贤”,崇尚贤能,“能为上”,主张能者执政,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下,唯才是举,以能力选人。中国传统文化一直都处在继承发展之中。道、儒、法、墨虽各立门户,实则相互渗透融合,“以人为本”思想是其共同的特点。在运用传统文化指导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现实社会中,有的人将“人性化”理解成“人情化”。他们认为的“人性”,就是“为好人”,送人情,做事无原则、无标准、和稀泥、明哲保身。正因为对“人性”的片面认识和错误理解,使得他们的行为偏离了人类文明轨道,对“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难得糊涂”一类的谚语津津乐道。他们在社会交往时奉行“人情至上”的信条,遇事

不讲原则,以“和气”代替“法律”,用“人情”代替“人性”,对待工作得过且过,欺上瞒下,回避矛盾,热衷于建立“哥们关系”,“交哥们朋友”,实际上是打着“人性化”管理的幌子,拿大家的利益送个人“人情”。他们破坏了规章制度和正常秩序,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这是极不道德的。

不同素质的人对问题的理解、对事物的态度和个人欲望的差异,构成了不同社会意识和社会阶层,不同时期不同群体人的意识构成了不同的社会状态。人与人之间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性,不同价值观念的人之间都会相互视为“另类”、“异样”,甚至视为“神经病”。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始终存在着主动的自觉性和被动的消极性甚至对抗的破坏性,给管理带来严重的挑战。管理需要换位思考,要尊重大家共同的“人性”需求,让每个人各得其所,各享其利,各享其乐。管理的目的就在于实现有序、公平、节约、效率,实现社会和谐发展。“人性化”管理同“人情化”管理是性质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强调严格管理,这是对“人性化”管理的强化而非冲突。管理要讲“人性”,但不能送“人情”。严格管理是“人性化”管理的保障,其实质是规范规则,维护秩序。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并非“得罪人”,我们不能为了满足个别人的非分要求而损害大家的公共利益。如果对破坏游戏规则者或影响秩序者姑息迁就,就扭曲了“人性化”管理的根本。“人性化”管理是建立在严格制度下的个性张扬、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人性化”管理就是在管理过程中承认人

的“自然属性”,充分注重“人性”要素,注重人的创造力,发挥人的能动性,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实现社会人性价值,这才是“人性化”管理的本质要求。

管理要根据“天、地、人、我”的具体情况与时俱进,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要“合情、合理、合法”。“严格”两字,重在一个“格”字,这里的“格”就是规章制度,任何行为不能超出这个“格”。“人、企业、社会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互助合作”。团结是团队战斗力的保证,但团结不是表面上一团和气,不讲原则,“团结的最高境界是志同道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真正的“大爱”是一种责任,是尽职尽责。管理者要心怀“爱心”,如同“棍棒之下出孝子”、“严师出高徒”一样,即便是形式上表现得相对激烈、极端的行为也会造就出和谐的文化氛围。否则,若心中怀“恨”,就是管理形式上做得再“柔”,也会产生抵触甚至对抗,就会把管理变成“战斗”,企业、社会就会变成“战场”,相互间便会成为你死我活、不共戴天的“敌人”。治乱时要靠震慑力,和谐发展要靠“德行”,“小胜靠智,大胜靠势,长胜靠德”。“以道育人长成信,以术治人久成恨”。管理者要弃术扬道,致力于“教育,引导,培养”,以理服人,用真情换真心,不能有丝毫的“整治人”的念头。管理者要提高自身素质,身体力行,通过自身言行的影响,让人们对管理者实现从“服从”(权力作用)—“服气”(能力作用)—“佩服”(人品作用)的逐级升华。严格管理和坚持原则都是在自觉抵御人的“自然属性”对“社会属性”

的挑战,是对“社会属性”的尊重。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安全生产就是“人性”的最基本需求,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就本能地存在着“趋利避害”的要求,因此,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是对职工尤其是对违章违纪者“人性”和生命的最大尊重。一些管理者在执行规章制度方面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情况是“为好人”。怕得罪人,不敢捍卫原则,不愿承担责任。这种人有“智”无“慧”,缺乏正确的观念作指导,无论自己如何算计,时间长了都将避免不了被淘汰的后果。真正有“智慧”的人能够正确认识事物,把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第二种情况是“整治人”。你打我一掌,我击你一拳,这个问题是许多掌管权力的人经常犯的错误。这两个极端都不利于自我生存,共同发展。我们无论对自己、对他人、对家庭、对企业、对社会、对大自然,都要有强烈的爱心。“管理是严肃的爱,教育是永久的福利”。对他人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单纯的说教式道德教育只能起到引导和警示作用,相对于奖励而言,“爱心处罚”更是一种能触及心灵的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要让职工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关键在于处罚的公道性和合理性,在于“爱的严肃”。要通过与职工感情上的双向互动、交流和沟通,促使职工形成较强的归宿感、认同感,唤起大家的支持,激发出内在精神动力。

利润不是企业经营的唯一目的,个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是企业经营的终极目标。当这种企业文化的种子在每个职工心中生根发芽,职工的思想行为处于企业文化支配之下的

时候,企业的“人性化”管理就达到了理想境界。

三、管理必须“有效管理”

工作落实过程是管理工作最重要的环节,“有效管理”的内涵就体现在管理的过程之中。“布臵——责任——表面,落实——使命——根本。”管理者切忌把“布臵”当作推卸责任的盾牌。管理是一个过程,“布臵”只是管理的开头。解决问题,保证效果,才是管理者的使命和管理的根本所在。“有效管理”必须重视“过程管理”,在时间和空间上不留死角和“断层”。

“有效管理”必须“用心做事”。“用心做事”就是用发散的思维方式处理问题,对于每件事所能涉及到的所有细节都能考虑到,而且能激发所有积极因素,创造一种最佳状态。中矿金业在“招金股份”严重亏损、负债9.02亿元的困境中起步,经济效益平均以每年超亿元的速度递增,从2004年至今已经连续三年位居“中国黄金行业经济效益第一”,这是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有效管理”的结果。

“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用心程度与工作状态、精神状态和工作效果成正比,只有用心才会投入,只有投入才有成功。在用心方面,我们当中许多人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管理者不用心,不仅会降低管理效率,而且会直接伤及整体活力;职工不用心,不仅会降低劳动效率,而且会对周边人造成恶性感染。“用心”是一种尽心尽力、尽职尽责、把公事当作私事做的工作态度,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执著状态。“用心

做事”是一种动力,使人不管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会锲而不舍,勇往直前;“用心做事”是一种感染力,洋溢于表,闪亮于言,展现于行,会影响和带动周边人更热切地投身于工作之中。

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就是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而不是智商、技能或其他(虽然它们也不可或缺),“缺乏责任感就是最不道德。”我们要经常评价自我,问一下“我是谁,我能做什么,我能做好什么。”一个人的能力固然有大小,有能力而不发挥作用等于没有能力,就会导致“怀才不遇”;技不如人,如果能够用自己高度的责任感进行弥补,同样能够得到长足发展,收获更大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责任心就是能力”。管理者与职工都必须具有相当的责任心,在这个基础上评价两者最大的区别是:管理者主要看执行,职工主要看技能。无论管理者还是职工,没有责任心什么事情也做不好。责任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而且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和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讲,“责任胜过能力”。缺乏责任意识,其他能力就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责任心的人,不愿思索自己的工作是什么,工作是为什么,只是被动地应付工作,为了工作而工作。这种不知用奋斗担负起自己责任的人,即使工作一辈子,也不会有出色的业绩,只能永久地在最简单的体力劳动岗位上牢骚不满,郁闷终生。以高度责任心对待工作,工作也会以积极的回报还馈于我们。社会对履行职责的最大回报就是将赋予更大的责任和使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什么人有什么命”。责任能够让一个人具有最佳精神状态、精力旺盛地投入工作,

并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到极致。责任心体现忠诚,忠诚换得信任和信赖;细节体现责任心,责任心决定成败,责任心创造卓越。

有了“心动”更要有行动。实现“有效管理”,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能把握这样的人生信条:“责任、原则、真实、执著”,简言之,就是尽心尽力,尽职尽责。“责任”就是兼顾大家和小家;“原则”就是固守刚性和底线,“真实”就是认真、实在;“执著”就是努力、坚持。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要自觉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养成勇于负责和承担任务、责任、使命的积极心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天下之忧为忧”。要自觉培养自己的成就感。把工作、生活、使命当作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当作自己的人生成就,用心做好每件“小事”,“满足他人,成就自己”,“以他人之乐为乐”。要自觉培养自己的荣誉感。把工作、生活、使命当作展示自己才华、赢得社会荣誉的大舞台,点燃激情,积极迎接各种挑战。要自觉培养自己“名利”意识。修己爱人,追求信仰,体验过程,知荣知耻,取利有道,创造非凡。要自觉培养自己修身养性的紧迫感。从现在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端正工作态度,勇敢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四、管理者必须“管好自己”

宗教、企业文化都具有双重“放大”功能。宗教能为“紧张”增加“紧张”,能为“和谐”增加“和谐”;企业文化能为“衰败”加速“衰败”,能为“昌盛”增加“昌盛”。管理者的双重“放大”功能更为明显,并且随着管理者能力的大小而增减,可以说管理

者是促进社会变迁、企业兴衰的“加速器”。管理者既能为“邪恶”增加“邪恶”,又能为“正义”增加“正义”;“人邪”能把“正经”念邪,“人正”能把“邪经”念正。一切都取决于管理者选择的价值观正确与否。能否实现能人执政是判定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一个地方、一个企业,什么时候实现了能人执政,什么时候就有生机和活力,就会事业发展,百业兴旺。因此,管理者更加需要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自我管理,管好自己。

孔子曰:“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能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意为只有管好自己,才能感召别人,影响社会,才能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管理的理论深奥,但管理的原则却很简单,这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想管好事,首先要管好人;要想管好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正如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所说:“自身成效不高的人要管好别人,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要身体力行的,如果管理者不懂得如何在自己的工作中做到卓有成效,就会给其他人树立错误的榜样。”管理主要是做人的工作。“管人”归根结底是“管己”,即,管理者通过自我管理、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磨练意志、完善自己、成熟自己、持之以恒,从而影响、带动、感召、触及周围人的心灵,促使大家自觉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整体的自我管理氛围。在一个组织中,一般情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