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地理常识考点精
公考地理常识总结

9
9
9
5
当k2=1 时取等号,所以
∈(
0, ],所 以 4+
∈(
2, ],所 以 S
1
4
1
2
k2+ 2 +2
k2+ 2 +2
k
k
∈(
8,
10].
综上所述:该矩形面积的取值范围为[
8,
10].……………………………… 12 分
2
21.解:(Ⅰ )
x)的定义域为(
0,+∞ ),
'(
x)=ex-1- +1,
x)=p
'(
x),则q
'(
x)=ex-1- 3 -6, ………………………………… 8 分
x
易知q
'(
x)在(
3,+∞ )上单调递增,
4
∴q
'(
x)>q
'(
3)=e2- -6>0,则q(
x)在(
3,+∞ )上单调递增,
27
从而 p
'(
x)>p
'(
3)=e2+
2
-6>0,则 h
'(
x)在(
3,+∞ )上单调递增,
→
→
当s
i
n
|PA -PB|的最大值为 4. ………………………………… 10 分
φ=1 时,
证明:(Ⅰ )将a+b+c=2 平方得:
23.
a2+b2+c2+2
ab+2
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

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在行测常识判定考试中,考点包罗万象,跨界各类学科,管理理论的发展作为管理学的开篇内容,其考点层出不穷,主要考察大家对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演变历程是否掌控,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
公考行测答题地理知识一、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晌1.对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查明但二者有定的相干性。
特别是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11年周期的相干性非常明显。
(1)在中高纬度,降水量与黑子数两条曲线的谷、峰的高低变化基本吻合,呈正相干性,即黑子数多的年份,降水量也多;反之,黑子数少的年份,降水量也少。
(2)不论在哪一纬度观测,太阳黑子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谷一峰一谷一峰一谷一峰)基本吻合均约为11年。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由于太阳耀斑发射的电磁波扰动了或全部吸取了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磁针跳动不能正确指导方向,由于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三)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产生变化,因此各地的时刻便顺次推动。
于是,在同一瞬时,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时刻,它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中午1 2时,遵守“东早西晚”的原则,其差异是1 h/1 5°、4min/1°、4s/1°。
(四)北京时间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亦即东经120°的地方时,是中国各地统一采取的法定时。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运算1.夏半年:昼擅永夜,极圈之内有极昼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早于6点。
2.冬半年:昼短于夜,极圈之内有极夜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晚于6点。
3.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刻为6点。
4.晨昏线(圈):晨昏线也称晨昏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限,它由两条半圆线组成,即晨线和昏线。
《80条地理基本常识》看一遍就记住了,完整版可给准备公考的你

《80条地理基本常识》看一遍就记住了,完整版可给准备公考
的你
1、哪一民族把奶食品称为“白食”,把肉食品称为“红食”蒙古族。
2、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的商业城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
3、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四川乐山大佛。
4、我们可以看到的月亮最多占月球表面积的:59%。
5、电能是用途最广泛的能源之一,它属于:二次能源(由一次能源转换而来的)
6、既是常规能源,又是二次能源:焦炭。
7、领土面积居世界前四位的国家是: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
8、世界上最大的冰川:兰伯特冰川(在南极洲)。
9、亚洲是世界上的第一大洲,它的面积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
10、一天之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2点前后。
11、形成风的主要原因是:水平方向上气压的差异。
12、地球上出现的四季更替是由于:地球公转,出现的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
13、一般来说,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
14、在我国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地区是:四川盆地
每天持续分享干货,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给我赞赏哦,你们的支持是鼓励我坚持下去的动力。
湖北公务员录用考试专项教材:常识判断 考点精讲(地理国情常识-中国国情常识)【圣才出品】

3 类:基岩岛、冲积岛、珊瑚礁岛。台湾岛和海南岛是中国两个最大的基岩岛。崇明岛为中 国第三大岛,也是中国最大的冲积岛。
2.钓鱼岛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统称钓鱼岛)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南小岛、北小岛等 岛屿,即由大北小岛、大南小岛、飞濑岛等 8 个无人岛礁组成。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 领土。早在 1403 年(明永乐元年)出版的《顺风相送》中就明确记载了“福建往琉球”航 路上中国的岛屿“钓鱼屿”和“赤坎屿”,即今天的钓鱼岛、赤尾屿。明朝浙江提督胡宗宪 编纂的《筹海图编》标明了明朝海防管辖的沿海岛屿,其中包括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表明 这些岛屿至少在明朝就已在中国海防管辖范围之内。 3.黄岩岛 黄岩岛,为海盆中的海山上覆珊瑚礁而成,是中国南海中沙群岛中唯一露出水面的岛礁。 黄岩岛自古就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最早发现、命名黄岩岛,并将其列入中国版图,实施主 权管辖。早在 1279 年,著名天文学家郭守敬进行“四海测验”时在南海的测量点就是黄岩 岛。黄岩岛原由海南省西南中沙群岛办事处实施行政管辖,2012 年设立三沙市后,归三沙 市管辖。
表 7-4 中国领土四端
中国领土四端
具体位置
最北端
黑龙江省北部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处
最南端
南海南沙群岛南部的曾母暗沙
最东端
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交汇处
最西端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恰县以西的帕米尔高原上
东西横跨 62 个经度,约 5000 千米。南北纵跨 49 个纬度,约 5500 千米。
3.邻国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行测地理常识

行测地理常识1.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是我们生活的星球,它的直径是约12756公里,周长约40075公里,而重力加速度为9.8米/秒。
2.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部分组成。
其中地壳是最外层,厚度一般在5-70公里之间。
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心旋转的运动,一周约为24小时;而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运动,一年为365天,6小时。
4.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受到气候因素、地形和地理位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常见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5. 中国的自然地理:中国是一个国土面积较大的国家,自然地理分布极其丰富。
包括青藏高原、黄土高原、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南岭山脉、东北平原等。
6. 世界的自然地理:世界的自然地理包括五大洲、七大洋、世界主要山脉、草原、沙漠和森林等。
其中最为知名的自然地理要数南极洲和北极洲,这两个地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为极端的地方。
7. 地球上的环保问题:随着人类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地球上的环保问题也越来越多。
这些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大气污染等。
8. 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地球上的自然灾害包括地震、火山爆发、洪水、旱灾、风暴、海啸等。
这些自然灾害可能对人类生命和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
9. 地球上的资源状况:地球上的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0. 地球上的人文地理:人文地理包括人类的历史、文化、社会和经济等方面。
常见的人文地理要素包括城市、工业区、旅游景点、传统文化区等。
公务员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

公务员地理考试知识点总结地理是公务员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门科目,涉及的知识点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
在地理知识的掌握上,考生要做到全面、深入地了解,并且要掌握好地理知识的复习方法。
下面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
一、自然地理知识点总结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近球体,只能作为近似球体处理。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公里,南北两极之间的距离是地球面积的长度的14%。
2、地球的运动:地球有自转和公转两种运动。
自转是指地球绕自己的轴线旋转,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的一个椭圆轨道运动。
3、地球的纬度:地球的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以赤道为基准,北半球的纬度采用北纬,南半球的纬度采用南纬。
其中,北纬0°就是赤道,南纬0°就是南极圈。
4、地球的经度:地球的经度是指地球表面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东经0°和西经0°一样,都通过英国的格林威治天文台。
5、地球的气候带:地球的气候带按照划分方式可以分为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四个带区。
6、地球的自然灾害: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水等都是地球的自然灾害,公务员在了解这些自然灾害的时候,需要掌握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救援知识。
7、地球的自然资源:地球的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等,公务员需要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
8、地球的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公务员需要了解全球的环境问题,关注环境保护政策,促进环保工作的开展。
二、人文地理知识点总结1、人口与城市:人口数据是公务员考试中重要的考查内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信息。
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也是考试中的热点话题。
2、经济与农业: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农业现状等都是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
公务员需要了解国家的经济产业结构、农业政策等信息。
3、文化与教育:文化传承、教育发展、文化产业等都是考试中的考点。
107个公基常考地理知识点汇总

1.洋流按冷暖性质分:洋流按其水温低于或高于所流经的海域的水温,可分为寒流和暖流。
▎2.暖流: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
▎3.寒流: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
▎4.洋流按成因分类:洋流按成因分类:洋流按成因分为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5.风海流: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洋流。
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
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且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风海流。
世界上大洋表层的海洋系统,按其成因来说,大多属于风海流。
▎6.密度流:在密度差异作用下引起。
不同海域海水温度和盐度的不同会使海水密度产生差异,从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异,在海水密度不同的两个海域之间便产生了海面的倾斜,造成海水的流动,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密度流。
▎7.补偿流:因为海水挤压或分散而引起的洋流。
当某一海区的海水减少时,相邻海区的海水便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
补偿流既可以水平流动,也可以垂直流动,垂直补偿流又可以分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鲁寒流属于上升补偿流。
▎8.洋流分布规律一: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以副热带海域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运动。
▎9.洋流分布规律二:北半球中高纬海域形成以副极地海域为中心的逆时针方向运动的大洋环流。
▎10.洋流分布规律三:南半球40°附近海域形成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性质为寒流。
▎11.洋流分布规律四:北印度洋海域形成典型的季风洋流,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12.洋流对气候的影响: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
▎13.洋流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水受到扰动,可以将下层营养盐类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鱼类提供饵料;两种洋流汇合还可以形成“水障”,阻碍鱼类游动,使得鱼群集中,易于形成大的渔场。
比如在秘鲁附近海区,受离岸的东南信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把大量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形成了著名的秘鲁渔场。
考公考编知识地理知识总结

4.意义:1)昼夜长短变化2)四季更替 3)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角越小,离直射点越近
自然地理—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组成
由干洁的空气、水汽和杂质组成;空气由氮78.09%、氧20.95%(助燃)、二氧化碳(升温)、臭氧(吸收紫外线)等组成
(四)特殊气候类型1.极地气候2.高山气候: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青藏高原;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系;乞力马扎罗山
自然地理—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球的
圈层结构
1.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分界线,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
包含氧(第一大元素)、硅、铝(第一大金属元素);地核压力大,温度高,密度大
2.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3.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中国地理——国情概况
疆域
1.位置面积: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面积约 960 万平方千米,世界第三位。陆上国界线2.2万多千米。
2.邻国:14个陆上相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泰柬不邻)
6 个隔海相望国: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与朝鲜、越南既陆上相邻,又隔海相望。
2.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
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西岸地中海周边地区、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
最典型地区:地中海周边地区,如意大利首都罗马、美国洛杉矶,澳大利亚南珀斯、非洲开普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地理常识考点精讲一、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1.对气候的影响: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查明,但二者有一定的相关性。
特别是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11年周期的相关性非常明显。
(1)在中高纬度,降水量与黑子数两条曲线的谷、峰的高低变化基本吻合,呈正相关性,即黑子数多的年份,降水量也多;反之,黑子数少的年份,降水量也少。
(2)不论在哪一纬度观测,太阳黑子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谷—峰—谷—峰—谷—峰)基本吻合,均约为11年。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
因为太阳耀斑发射的电磁波扰动了或全部吸收了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磁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因为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二、时间(一)时区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因为地球每24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
具体划分方法如下: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分为一个时区,称为中时区或零时区。
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区。
(二)区时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每个时区标准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小时。
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东西十二时区时刻相同,而日期相差1天。
(三)地方时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
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时刻,它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晚”的原则,其差异是1h/15°、4min/1°、4s/1′。
(四)xx时间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亦即东经120°的地方时,是中国各地统一采用的法定时。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计算1.夏半年:昼长于夜,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早于6点。
2.冬半年:昼短于夜,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晚于6点。
3.春分、秋分: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刻为6点。
4.晨昏线(圈):晨昏线也称晨昏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两条半圆线组成,即晨线和昏线。
晨线是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东侧是昼,西侧是夜;昏线是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昏线东侧是夜,西侧是昼。
四、大气层(一)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组成大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其中干洁空气是不含水汽和固体杂质的空气,也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情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高层大气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其中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氦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平流层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下层气温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没有云雨变幻,利于高空飞行。
3.对流层该层在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热量来自地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加上水汽杂质多,因而天气复杂多变。
因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因而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三)对流层中的逆温现象在对流层中,总的情况是气温随高度的上升而降低,这首先是因为对流层空气的增温主要依靠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因此离地面愈近获得地面长波辐射的热能愈多,气温愈高;离地面愈远,气温愈低。
其次,愈是近地面的空气密度愈大,水汽和固体杂质愈多,因而吸收地面辐射的效能愈大,气温愈高。
整个对流层的气温直减率平均为0.6℃/100m。
实际上,在对流层内各高度的气温垂直变化是因时因地而不同的。
对流层的中层和上层受地表的影响较小,气温直减率的变化比下层小得多。
而对流层下面的气温直减率随地面性质、季节、昼夜和天气条件的变化差别很大,在一定条件下,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逆温现象。
逆温现象因阻碍空气垂直运动的发展,使大量烟尘、有害气体、水凝结物聚集在对流层下层,使能见度变差,甚至造成大气污染事件。
较为常见的有辐射逆温、锋面逆温、地形逆温等。
由于地面辐射强烈冷却而形成逆温,称为辐射逆温。
锋面逆温是由暖气团位于冷气团之上而形成的,这种逆温层是随锋面的倾斜而成倾斜状态。
地形逆温主要由地形造成,主要在盆地和谷地中。
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循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的暖空气抬挤上升,从而出现温度的倒置现象。
平流逆温是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之上而成。
(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的能量转换。
其过程包括:1.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强,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3.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五)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保存热量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5%~95%都被近地面40米~50米厚的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
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除一小部分被大气辐射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热量,称为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因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部分热量,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减少,起到保温作用。
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应为-23℃,实际为15℃。
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8℃之多。
五、暴雨洪涝的形成条件和防御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除了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
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形成条件: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水汽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监测防御: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
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工程措施包括: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是: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六、厄尔尼诺现象及危害在热带太平洋海区,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寒流的影响,东部地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
可是有的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增温,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当它发生时,赤道带大范围海区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如信风本来由东向西吹,可是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风向突然变为向东吹,使得本来位于太平洋西部的暖流位置向东移动,从而影响太平洋东岸海洋生态,如水温升高,大量鱼类死亡。
还有一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的拉尼娜现象。
它是指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偏低的现象,由此引起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较常年偏强、云量减少、气温偏高,而赤道西太平洋则与之相反。
拉尼娜发生时,我国夏季风会增强,北方降水增多,台风出现的次数也会增多。
七、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一)对迁入地的影响有利方面:合理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弥补了劳动力不足,促进了落后边远地区资源开发、社会经济条件提高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信息,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技文化进步;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方面: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加剧各种城市环境问题的程度。
(二)对迁出地的影响有利方面: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迁出人口从地区外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利于家乡的建设。
不利影响: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一方面这种人口的外流易产生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八、城市化城市化是指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1.城市化进程的含义体现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2.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产业结构发生调整。
另外,城市化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许多方面也会发生变化。
3.城市化进程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产业革命(1750年)以前为缓慢发展阶段,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为加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开始到现在,为成熟阶段。
城市化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产业结构(主导产业)、城市用地规模等。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并不相同。
第一,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晚,但是速度快。
20世纪70年代,其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第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低,但城市总人口却不少。
第三,目前二者的城市化内容不一。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表现为“逆城市化”。
4.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第一,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工业废气、交通废气和居民生活废气等)、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噪声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等。
第二,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
第三,社会秩序问题。
第四,资源的过度开采与使用,包括滥占耕地、过量开采地下水等。
5.解决城市化问题的途径第一,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控制市中心的规模。
第二,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如拓宽主要干道,修建环城公路、地铁等,建设高层建筑,增加人均住房面积等。
第三,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包括扩大绿地面积、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噪声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