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朴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
厚朴半夏汤的标准配方

厚朴半夏汤的标准配方
厚朴半夏汤的标准配方:
配料:厚朴、半夏、生姜、百合、熟地黄、芡实、白术、生薑、红枣、砂仁共两千克。
烹制步骤:
1、厚朴洗净,加入少量水和百合,煮沸,捞出;
2、用温水洗净半夏,去掉老茎叶,放入厚朴中,焯开半分钟;
3、加入生姜片、熟地黄、芡实、白术、生薑,慢火熬,加盖;
4、加入调味料,可选择葱段、蒜蓉或花椒、桂皮等,稍微熬一会,熬
至汤汁浓度与口感调制至理想后即可捞出;
5、将砂仁加入汤中熬匀,最后加入枣、百合。
厚朴半夏汤是一款滋补大补、清热解毒的佳品。
吃完半夏汤,身
体既清凉,又不会食欲不振,滋补效果也是非常不错的。
半夏厚朴汤 降逆化痰可以喝它

半夏厚朴汤降逆化痰可以喝它今天我们要介绍的秘方是半夏厚朴汤。
此汤中的厚朴是一款长在海拔较高地区的,功效与作用都很多的中药材,半夏的功效也不少。
那么,半夏厚朴汤组成是什么?半夏厚朴汤功效有哪些?厚朴的作用又有什么呢?半夏厚朴汤材料半夏、茯苓各12g,厚朴9g,生姜15g,苏叶6g。
用法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现代用法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煎服。
功效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临床使用1、若气郁较甚者,可酌加香附、郁金助行气解郁之功。
2、胁肋疼痛者,酌加川楝子、玄明索以疏肝理气止痛。
3、咽痛者,酌加玄参、桔梗以解毒散结,宣肺利咽。
使用禁忌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
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厚朴的作用1、降压厚朴的木兰箭毒碱和厚朴碱均有降压作用。
2、抗聚厚朴酚、和朴酚能明显抑制由胶原等诱导的兔血小板聚集和ATp的释放,还可抑制诱导的兔血小板血栓素B2的产生。
3、抗菌其水煎剂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厚朴的酚性成分对牙病致龋菌――变异链球菌株具有强力、高效、快速的抗菌作用,口服有毒性小的优点。
并且对对常见致病性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对引起人类恶性脓疮和人炭疽杆菌所致的疾病,有明显的抗菌作用。
4、抗病毒厚朴木兰醇与和朴酚对EB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厚朴酚为抗肝炎病毒的有效成分。
5、抗癌厚朴木兰醇有明显的抗癌活性。
6、提高细胞免疫厚朴酚可提高机体T细胞亚群的功能。
7、抗过敏以厚朴为主的柴朴汤具有明显的抗I型变态反应,能明显抑制牛丙种球蛋白IgE血清引起的被动皮肤过敏反应,对Ⅳ型变态反应也有作用。
8、抗炎厚朴酚具有降低炎症区毛细血管通透性,抑制白细胞游出,抑制纤维组织增生的作用。
9、抗肝损厚朴酚对急性实验性肝损伤具有降低血清ALT和血氨氮的作用。
半夏厚朴汤的功能主治

半夏厚朴汤的功能主治1. 半夏厚朴汤的简介半夏厚朴汤是一种古代中医药方,由半夏和厚朴为主要药材,结合其他辅助药材煎煮而成。
它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具有很好的疗效,并被用于治疗多种疾病。
2. 半夏厚朴汤的药物组成半夏厚朴汤的主要药物组成包括:•半夏:有化痰止呕、祛湿安胎的功效;•厚朴:有祛湿健脾、止呕化湿的作用;•干姜: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益胃的作用。
3. 半夏厚朴汤的功能主治半夏厚朴汤具有以下功能主治:3.1 治疗胃肠功能紊乱•腹泻:半夏厚朴汤可以止泻,具有收敛肠胃、调整肠道功能的作用;•呕吐:半夏厚朴汤具有止呕、化湿的功效,对于呕吐等症状有明显的缓解作用;•胃脘疼痛:半夏厚朴汤能够温中止痛,对于胃脘疼痛有一定的缓解效果。
3.2 缓解胃肠道炎症•胃炎:半夏厚朴汤具有抗炎消炎的作用,对于胃炎引起的胃黏膜炎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肠炎:半夏厚朴汤能够调整肠道的湿热状况,缓解肠炎症状,减轻腹痛、腹泻等症状。
3.3 减轻咳嗽与呼吸道相关疾病•咳嗽:半夏厚朴汤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对于咳嗽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支气管炎:半夏厚朴汤能够缓解支气管炎引起的咳嗽、胸闷等症状;•咽炎:半夏厚朴汤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对于咽炎引起的咳嗽、喉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3.4 调节情绪与神经系统•情绪不稳:半夏厚朴汤具有平肝安神、调节情绪的功效,对于情绪不稳定、易怒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失眠:半夏厚朴汤能够安神助眠,对于失眠引起的睡眠障碍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4. 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使用方法:将半夏厚朴汤冲服,每日2-3次,每次饭后服用;•注意事项: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过敏体质慎用,慎用于消化道溃疡患者。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到半夏厚朴汤具有治疗胃肠功能紊乱、缓解胃肠道炎症、减轻咳嗽与呼吸道相关疾病以及调节情绪与神经系统的功效。
在使用半夏厚朴汤时,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安全有效地使用该中药方。
半夏厚朴汤组新方治中风

半夏厚朴汤组新方治中风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组成。
其功在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适用七情郁结,痰涎凝聚。
症见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胁满闷、咳或呕等,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因其组方极其精炼巧妙,名为经方,也被教材录用,令后学者割舍不下而喜用之。
中风病证有多种,然痰湿脾虚、气郁血瘀甚为常见。
笔者用此方组合新方治疗中风等,疗效显著。
兹举例如下:案例1,患者张某,男,78岁,系沙河市商务局退休干部。
2009年8月11日,主因语言不利2天住院。
口渴、饮水量可,饮食吞咽顺利,胃脘胀满,咽部异物感5月余,双下肢稍浮肿。
舌质紫暗苔白厚腻,脉滑。
西医诊断为脑梗死,冠心病,高血压病。
中医诊为中风,中经络,痰瘀阻络型。
予降逆化痰、活血化瘀治疗。
处方:半夏10g,厚朴15g,茯苓20g,苏叶10g,生姜10g,旋复花10g,杏仁15g,桃仁20g,红花10g,地龙15g。
日1服分2次水煎服。
共服10服,舌象明显好转,而其余的症状一并暂时治愈。
案例2,患者张某,男,75岁,系沙河市西崔村农民。
2009年9月5日,左上肢活动不便伴麻木渐行加重10天住院。
10天前,经西医治疗,左臂肌力恢复正常,左手五指完全不能活动。
右侧鼻唇沟变浅,偶有头晕或头目不清。
舌淡红苔白腻,脉滑弱。
西医诊为脑梗死,高血压病。
中医诊为中风,中经络,痰湿阻络型。
予健脾气、化痰湿、行气血治疗。
处方:半夏10g,厚朴15g,茯苓20g,苏叶10g,生姜10g,杏仁15g,桃仁30g,红花10g,地龙20g,白术10g,防风10g,泽泻10g。
日1服分2次水煎服。
共用药15服。
2服后,两侧鼻唇沟对称。
左手先由小指,然后邻近三指,最后大拇指逐渐恢复接近正常功能,出院带药10服。
患者于10月24日因上火而前颈憋胀感求治,予针两手背无名穴而立刻显效,时左手功能已恢复正常。
案例3,患者宋某,女,78岁,系沙河市权村农民。
半夏厚朴汤

使用注意
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该方。
具厚朴15g,茯苓15g,生姜12g,苏叶(后下)9g,如气郁甚者加香附、甘松各15g;病久痰浊胶结甚者加川贝母、郁金、枳实各15g。每日1剂,早、午、晚3次煎服。治疗癔病104例中,男37例,女67例;年龄16-45岁;首次发病者35例,发病2次以上者69例;病程1年以内者101例,l年以上者3例。结果:凡癔病症状完全缓解,近期l-2个月不再发作为痊愈,共103例;症状有较大程度缓解,或完全缓解后,近期偶有轻微发作;经治又迅速缓解为显著进步,共1例,获愈最短时间5日,最长时间27日,以8-15日为多。
2.梅核气 用本方加减:半夏、厚朴、茯苓、紫苏叶、僵蚕、姜黄、贝母、川牛膝、白花蛇舌草,水煎,每日1剂。另用威灵仙、水、醋各半,煎,浓缩取汁,随时徐徐咽下。治疗梅核气62例中,女47例,男15例;年龄21-45岁。结果:痊愈46例,显效15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9%。
又用本方加味:半夏、赤茯苓各9g,厚朴、苏叶各5g,吴萸、黄连各3g,生姜4片,大枣5枚。水煎服。治疗梅核气74例,结果:治愈9例,好转24例,无效41例。
临床运用辨证要点
该方为治疗情志不畅,痰气互结所致的梅核气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咽中如有物阻,吞吐不得,胸膈满闷,苔白腻,脉弦滑为辨证要点。
半夏厚朴汤组成配方与用法用量

半夏厚朴汤组成配方与用法用量半夏厚朴汤组成:半夏一升(12g)厚朴三两(9g)茯苓四两(12g)紫苏叶二两(6g)生姜五两(15g)用法:水煎服。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功能:行气散结,降逆化痰。
临床应用:本方主治梅核气。
咽中如有物阻,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膈满闷,或咳或呕,舌苔白润或白滑,脉弦缓或弦滑。
临床常用于治疗意病、胃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食道痉挛等属气滞痰阻者。
配伍特点: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禁忌:方中多辛温苦燥之品,仅适宜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
若见额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来源:《金匮要略》【方解】方中半夏、茯苓、生姜和胃化痰,厚朴、苏叶行气解郁。
【主治】气滞痰阻证,症见妇人咽中如有炙脔,胸满,心下坚。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冶第二十二》(5条):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名家拓展应用】(1)今用于癔症,气郁湿滞,咽喉胀闷,胸腹痞闷,呕恶不舒,悲伤欲哭,苔白腻而厚,脉象濡细。
(2)癫痫,食欲不振,大便溏。
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组成]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加减]愚用此方时,恒加赭石数钱。
[方论]又咽喉两旁微高处,西人谓之扁桃腺,若红肿西人谓之扁桃腺炎。
若其处屡次红肿,渐起疙瘩,服清火药则微消,或略有感冒,或稍有内热复起者,此是扁桃腺炎已有根蒂,非但服药所能愈,必用手术割去之,再投以清火消肿之药,始能除根若不割去,在幼童可累其身体之发达。
《金匮》谓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吐之不出吞之不下,俗谓之梅核气第病),此亦咽喉证之一也。
按:此证注疏家谓系痰气阻塞咽喉之中,然此证实兼有冲气之冲也。
原方半夏厚朴汤主之,是以半夏降冲,厚朴开气,茯苓利痰,生姜、苏叶以宣通其气化。
愚用此方时,恒加赭石数钱,兼针其合谷,奏效更速(此证不但妇人,男子亦间有之)。
厚朴的功效作用与用法用量

厚朴的功效作用与用法用量
植物来源: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0l1a0ff1c1nal1sRehd.etW1ls.的树皮。
分布于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等地。
现在有些地区已多栽培。
功用简介:厚朴有健胃、化湿、止吐、止痛、镇咳等功效,可适用于食积、消化不良、腹胀、呕吐、腹痛、泻痢以及咳嗽气喘等症。
一般用量:内服煎汤3g-l0g。
燥湿、泄满宜生用,止呕宜姜汁炒用。
气虚、津伤血枯者禁服;孕妇慎服。
临床应用:
1.厚朴温中汤:厚朴10g,陈皮6g,干姜3g,草豆蔻5g,赤茯苓10g,木香3g,甘草3g,生姜、大枣各10g。
水煎服。
治脘腹寒痛、胀满不食等。
2厚朴麻黄汤:厚朴6g,麻黄3g,生石膏15g,杏仁10g,半夏10g,五味子3g,干姜3g,细辛1.5g,小麦l2g。
水煎服。
用于湿痰壅肺,胸满作喘,如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
半夏厚朴汤新用

半夏厚朴汤新用作者:张文斌半夏厚朴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半夏、厚朴、茯苓、生姜、苏叶组成,具有行气散结,降逆化痰之功效,主治“七情郁气,凝涎而生”之梅核气病。
笔者运用此方加味治疗胃脘痛、胃性哮喘、眩晕等病症,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 病例简介1.1 胃脘痛患者,男,40岁,2002年3月12日就诊。
反复发作胃脘痛1年余,以胀痛为主,食后胀痛甚,伴胸脘痞闷,嗳气呃逆,纳呆,寐不安,曾查胃镜示“糜烂性胃炎”,长时间予法莫替丁、奥美拉唑、吗丁啉等西药治疗效差而入我科就治。
诊见:精神显焦虑,上腹饱胀痛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
证属气郁肝胃不和,痰浊中阻。
治宜疏肝解郁和胃,行气化痰。
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味。
处方:半夏15g,厚朴10g,茯苓15g,苏叶8g,郁金10g,香附10g,乌药10g,瓜蒌壳6g。
每日1剂,水煎服。
服上方剂1剂后症状即明显好转,服5剂后症状完全消失,再服7剂巩固治疗,3个月后随诊未见复发。
1.2 眩晕患者,女,41岁,2002年10月15日初诊。
因与家人争吵后出现眩晕发作,伴恶心欲呕,耳鸣。
查头颅CT无异常,拟诊“美尼尔氏综合征”,予丹参注射液、654-2静滴,口服西比灵等治疗效欠佳。
诊见:形体肥胖,闭目卧床不敢转侧。
舌淡红,苔白腻,脉濡弦。
证属肝郁脾虚,痰浊阻滞。
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味,处方:半夏、厚朴、茯苓各15g,天麻12g,蒺藜、紫苏、陈皮、石菖蒲各10g,水煎服,每天一剂。
服上方2剂后患者眩晕恶心症状明显缓解,已能下床行走,再服5剂后各症状消失出院。
1.3 胃性哮喘患者,男,45岁,教师,2004年3月11日初诊。
上腹饱胀或烧心感伴咳嗽气促1个多月,不能平卧,卧位则感气逆上冲,咽部异物感,喘促难受而被动端坐呼吸。
曾查胸片无异常,胃镜示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予抗炎、口服雷尼替丁、西沙必利、奥美拉唑等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转中医治疗。
刻诊见情志抑郁,上腹微饱胀,咽部异物感,平卧则咳嗽气喘不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厚朴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药用价值用法用量
导语:说到厚朴半夏汤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实际上它是一种中药方剂。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聊聊厚朴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等相关小常识。
【处方】
说到厚朴半夏汤有些人可能会感到很陌生,实际上它是一种中药方剂。
今天大家就一起来聊聊厚朴半夏汤的功效与作用等相关小常识。
【处方】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1两,半夏(汤洗7遍,焙)1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大黄(锉)2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伤寒大便不通,呕吐。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加生姜1枣大(拍碎),煎至8分,去滓,空心温服,如人行5里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六
如今的人们生活压力在不断的加大,使得我们的身体经常处于疲劳的情况,厚朴半夏汤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对身体有一定的调理作用,希望本篇文章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活常识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