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完成)

合集下载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3篇)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3篇)

高中生物必修知识点总结必修三《稳态与环境》重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内环境:由细胞外液(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构成的液体环境。

2.高等的多细胞动物,它们的体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主要是: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有关。

4.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主要调节机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6.(多细胞)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组成。

7.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8.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兴奋部位的电位:外负内正。

9.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10.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11.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理活动的高级中枢是大脑皮层。

1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13.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作反馈调节。

分为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

14.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相关激素间具有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

15.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

16.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17.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但神经调节仍处于主导地位。

18.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生物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1. 细胞生物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如细胞膜、细胞质、细胞器等,以及细胞的分裂和增殖过程。

2. 遗传学:研究遗传变异和遗传规律。

了解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如DNA、RNA,以及基因的遗传方式和基因突变等。

3.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了解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位,如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等,以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维持。

4. 进化生物学:研究生物种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了解进化的基本原理和机制,如自然选择和遗传变异,以及人类的进化和人类行为的演化等。

5. 植物生物学:研究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植物的组织和器官,如根、茎、叶和花等,以及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6. 动物生物学:研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动物的组织和器官,如皮肤、骨骼、循环系统和呼吸系统等,以及动物的生长和发育过程。

7. 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的特点和作用,如发酵过程、免疫反应和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等。

8. 生物技术:应用生物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开展研究和应用。

了解基因工程、生物制药、农业生物技术和环境生物技术等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9. 生物伦理学:研究生物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和道德问题。

了解生物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和生物科技的伦理问题,如基因编辑、克隆技术和生殖技术的伦理考量等。

10.健康与疾病:研究人体的健康和疾病的形成和治疗。

了解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免疫系统、传染病和慢性病等,以及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措施等。

高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

高二生物必修3知识点总结1. 遗传与进化1.1 DNA与RNADNA(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体内最基本的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由核苷酸组成,可以携带遗传信息。

RNA(核糖核酸)则与DNA密切相关,在转录和翻译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1.2 基因与染色体基因是DNA分子上的功能单位,它负责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

在真核生物中,基因通过染色体来组织和传递。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位于细胞核中。

1.3 遗传的规律遗传学研究了遗传的规律和遗传变异的机制。

孟德尔遗传定律总结了遗传的基本规律,包括显性和隐性遗传性状、两个杂种个体间的杂交、等位基因的分离等。

除了孟德尔遗传定律,还有多基因遗传、基因互作和环境因素等。

2. 生物技术与实践2.1 DNA技术应用DNA技术是一种利用DNA分析和操作的技术手段。

其中包括基因工程、DNA测序和PCR等。

基因工程应用广泛,可用于生产重要蛋白、制备医药品以及转基因作物的培育。

DNA测序则能够确定DNA的序列,有助于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

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体外扩增DNA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分子生物学研究中。

2.2 克隆技术克隆技术是指通过人工方法获得一定数量的与原始个体基因相同的个体。

常见的克隆技术包括动物体细胞克隆和基因克隆。

动物体细胞克隆是将个体的细胞核注入去核卵细胞中,经体外培养,最终产生与原始个体相同基因的个体。

基因克隆是通过将特定基因插入宿主细胞中,从而制备大量特定基因产物。

3. 生物工程与创新3.1 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改变生物体性状的一项技术。

通过将特定基因导入宿主细胞中,可以实现生物体的性状改变,如增加产量、改善品质等。

基因工程被广泛应用于农业、医药和工业等领域。

3.2 农业生物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是指利用生物技术手段改良农作物和培育新品种的技术。

其中包括转基因作物的培育、病虫害抗性的改良等。

转基因作物通过引入外源基因,使作物获得特定性状,如抗虫、耐逆等。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2、体液之间关系: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 刺激→ 动作电位→ 电位差→局部电流2、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S区→说,H区→听,W区→写,V区→看)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是指某些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细胞外液(如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传送对人和动物体的生理活动所进行的调节。

高中生物必修三 (内环境)需要记忆的 必修三 重要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    (内环境)需要记忆的   必修三  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体液分布图:
细胞外液体即是内环境,存在于细胞外,约占体液的1/3,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还有脑脊液。

我们现在研究的只有前三种。

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属于人体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与外界环境相通的环境产生的)不属于内环境组成成分。

血浆中的血细胞和组织液中的组织细胞也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液体成分------血浆: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血浆蛋白、激素、CO 2、O 2、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尿血液 素等)
有形成分------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二、细胞与外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
食物 O 2 CO 2+H 2O H 2O 、无机盐 尿素、尿酸 H 2O 、无机盐
尿素。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

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和稳态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外界环境淋巴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胆固醇3.内环境中可以代谢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存在的物质气体:O2 CO2等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维生素组织胺神经递质4.内环境中不存在的物质:血红蛋白,消化酶,与细胞呼吸、复制、转录、翻译有关的酶。

5.消化道,呼吸道及肺泡腔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环境;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能与外界直接接触,它们不属于内环境,也不是体液。

6.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蛋白质。

7.血液 = 血浆 +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8.组织水肿的原因:营养不良性组织水肿:营养不良导致血浆蛋白质含量下降,血浆渗透压下降,组织液回流减慢。

过敏性组织水肿:过敏反应出现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部分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组织液增多。

淋巴管阻塞性组织水肿:淋巴管阻塞导致淋巴向血浆的回流受阻,同时淋巴管从组织液吸收的液体也减少,导致组织液增多。

代谢性组织水肿:组织细胞代谢旺盛,向组织液释放的物质增多,引起组织液渗透压升高,组织液的量增加。

肾小球炎:使蛋白质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吸水能力弱。

9.细胞生活的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

血细胞:血浆。

毛细血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

10.外界的O2进入红细胞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肺泡壁的一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毛细血管内的红细胞(1层)。

肝细胞中的CO2从产生场所扩散到血浆至少穿过5层生物膜:线粒体(2层),肝细胞的细胞膜(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

红细胞中的氧气被组织细胞利用需要穿过6层生物膜:红细胞(1层),毛细血管壁的1层细胞(2层),组织细胞(1层),线粒体(2层)。

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背知识点(必修三)1. 体内的液体环境等同于内环境吗?为什么?提示:不等同。

体内的液体环境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细胞外液为内环境。

2.细胞外液中溶质含量最多的是蛋白质,为什么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来源于Na+和Cl-?提示: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

蛋白质含量虽高,但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Na+与Cl-大得多,数目远少于Na+与Cl-。

3.下图为内环境组成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结构2的管壁细胞生活的内环境是什么?提示:图中结构2为毛细淋巴管,其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为淋巴和组织液。

(2)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液的渗透压发生何种变化?提示: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会导致a液(血浆)的渗透压下降。

4.经测量,某人的体温在24 h内都处于39 ℃,此人的产热量大于散热量,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提示:不对。

此人的体温在24h内一直处于恒定状态,为39℃,说明整个过程中产热量与散热量是相等的。

5.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都是在什么调节机制下进行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能力是不是无限的?提示:都是在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下进行的;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能力都是有限的。

6.下图表示的是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字母表示的分别是什么激素?提示:a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是促甲状腺激素,c是甲状腺激素,d是抗利尿激素。

(2)在体温调节过程中,与激素c具有协同作用的是什么激素?提示:肾上腺素。

(3)在寒冷环境中,皮肤会发生怎样的变化?提示:汗腺分泌减少,毛细血管收缩,立毛肌收缩等。

7.强化体温调节中的“三、二、一”8.内环境的稳态:指的是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9.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1)内环境达到稳态时,人未必不得病(如遗传病患者、植物人等)。

(2)内环境稳态遭破坏时,代谢速率未必下降(如有可能导致代谢速率上升)。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终版)

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张)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1.体液血浆细胞外液=内环境(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组织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淋巴等2.内环境的组成及相互关系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淋巴(淋巴循环)3.细胞外液中三种主要成分的比较细胞外液的成分水,无机盐(Na+, Cl-),蛋白质(血浆蛋白)血液运送的物质营养物质:葡萄糖,甘油,脂肪酸,胆固醇,氨基酸等废物:尿素,尿酸,乳酸等气体:O2, CO2等激素,抗体,神经递质,维生素组织液,淋巴,血浆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很多的蛋白质,细胞外液是盐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血浆各化学成分的种类及含量保持动态的稳定,所以分析血浆化学成分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体内物质代谢情况,可以分析也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考点:1.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内的液体,能与外界直接接触,故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2.细胞内的组分,如血红蛋白,消化酶不属于内环境成分。

3,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渗透压:一般来说,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渗透压越高。

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 和Cl-。

功能:是维持细胞结构和功能的重要因素。

典型事例:(高温工作的人要补充盐水;严重腹泻的人要注入生理盐水;海里的鱼在河里不能生存;吃多了咸瓜子,唇口会起皱;水中毒;生理盐水浓度一定要是0.9%;红细胞放在清水中会胀破;吃冰棋淋会口渴;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血浆中的HCO3-和HPO42-等离子有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物学考基础知识汇总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细胞外液(1/3 ):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Q I体液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淋巴细胞内液组织液3、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______4、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 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 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齐U : 缓冲溶液:NaHCO/H 2CO N Q HPO/ NaH 2PQ7、 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 770kPa 、正常的温度:37度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 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 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吕AIf.幺莎壬方J i,最主要的差别在于 血浆中含有较多淋巴战 一氧气.#*4[组溟谡I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身_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TT 神经中枢T 传出神经T 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Win2、兴奋传导 神经纤维上 静息电位 T 神经元之间 「突触小泡(递质) 双向传导 静息时 外正内负 刺激 T 动作电位T 电位差T 局部电流 (突触传导) 单向传导 突触前膜T 突触间隙T 突触后膜(有受体)T 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 下丘脑:_____ 生物的节律行为呼吸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脑干 小脑 脊髓 4、 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id 突'神经纤维神经元 •处层小泡J 丿神经.胞廿、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皿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语言中枢的位置和功能: 书写中枢(W 区)T 失写症(能听、说、读,不能写) 运动性语言中枢(S 区)T 运动性失语症(能听、读、写,不能说) 听性语言中枢(H 区)T 听觉性失语症(能说、写、读,不能听)阅读中枢(V 区)T 失读症(能听、说、写,不能读) 5、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1)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 CQ 的调节2—寅粗川a 隙I z-p ° _ - O 9 OO 誦经递喷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 —1.2g/L低于0.8 g/L :低血糖症高于1.2 g/L ;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7、人体血糖的三个来源:食物、肝糖原的分解、非糖物质的转化三个去处: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蛋白质等9、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T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状腺激素促进细胞的新陈代谢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作用,这就是反馈调节(生态系统中也存在)人体寒冷时机体也会发生变化;全身发抖(骨骼肌手缩)、起鸡皮疙的(毛细血管收缩)10、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人体各个部位)、作用于靶器官或靶细胞11、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区别——12、水盐平衡调节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 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 反应速度 迅速较缓慢 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较广泛 作用时间短暂比较长饮水不足失(-)水过多食物过咸尿量减少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4 ------ 动饮水13、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14、免疫系统的组成y 厂器官(如:扁桃体、淋巴结、骨髓、胸腺、脾等) 厂吞噬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细胞细胞(在胸腺中成熟)细胞(在骨髓中成熟)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16、 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17、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如:细菌、病毒、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抗体: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免疫分为;体液免疫(主要是B 细胞起作用)、细胞免疫(主要是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18、 19、 T 细胞起作用)马浆细胞一体抗原 一吞噬细胞一-T 细胞 一-B 细胞20、 记忆B 细胞 记忆B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 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最后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抗原进入细胞)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侵入细胞的抗原 f 细 殖分化效应T 细胞21、 22、 ① :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至 _____② :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B〜免疫活性物质(如:抗体)「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丿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吞噬细胞 15、免疫记忆T 细胞效应T 细胞作用: 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抗体(和体液免疫的相互协作)或吞噬细胞吞噬、消灭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第一次接触不会有过敏反应)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缺陷病 :艾滋病(简称AIDS ,病毒简称HIV ) 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1、在胚芽鞘中 感受光刺激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向光弯曲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下部 产生生长素的部位在胚芽鞘尖端 (1)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不同增殖分化茎C生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1、种群特征(促进效果不同或抑制效果不同)(2)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时,引起的生理功效也不同,这是因为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敏感性大小:根>芽>茎),也说明不同器官正常生长所要求的生长素浓度也不同。

(3)曲线在A'、B'、C'点以前的部分分别体现了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根、芽、茎的不同促进效果,而A、B C三点则代表最佳促进效果点,(促进根、芽、茎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依次为10-10mol/l、10-8mol/l10-4mol/l 左右),AA、BB、CC段表示促进作用逐渐降低,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相应的器官无影响,超过A'、B'、C点浓度,相应的器官的生长将被抑制。

)2、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原因:①:横向运输(只发生在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刺激下生长素由向光一侧向背光一侧运输②:纵向运输(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运到下端,不能倒运③:胚芽鞘背光一侧的生长素含量多于向光一侧(生长素多生长的快,生长素少生长的慢),因而引起两侧的生长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

区别于根的正向地性、茎的负向地性:生长素浓度:A=B< C=D但对根而言,A点促进生长,C点抑制生长, 所以根向下弯曲;而对茎,B、D点都促进生长,但D点的促进作用大,故茎向上生长。

3、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在植物体中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生长素的分布:植物体的各个器官中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在生长旺盛的部分5、植物体各个器官对生长素的忍受能力不同:茎〉芽>根6、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两重性』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在一般情况下: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7、生长素的应用:无子番茄:花蕊期去掉雄蕊(未授粉),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涂抹柱头顶端优势:顶端产生的生长素大量运输给侧芽抑制侧芽的生长去除顶端优势就是去除顶芽用低浓度生长素浸泡扦插的枝条下部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 _________8、赤霉素合成部位: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幼叶r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促进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果实的生长。

脱落酸I 合成部位:根冠、萎焉的叶片分布:将要脱落的组织和器官中含量较多主要作用:抑制细胞的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r合成部位:根尖r 主要作用:促进细胞的分裂•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的成熟第四章种群和群落A种群密度(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XHSJ 『E anr JV I"i *■! *「 u w. ! - »■ +J =、优质参考文档年龄组成稳定型(影响种群的未来)衰退型 ---------------- *性别比例2、种群密度的测量方法:样方法(植物和运动能力较弱的动物3 :种群:一定区域内 同种生物所有个体的总称 群落: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 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的所有生物与无机环境 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4、~①“ J ”型增长曲线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

② 条件:资源和空间、标志重捕法(运动能力强的动物 )f r 植物与光照强度有关 直结构[动物与食物和栖息地有关vz\屮水平结构 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的地方发生的演替9、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 初生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 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 速度和方向进行生态系统的 组成成分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无机环境)生产者:自养生物,主要绿色植物 蓝藻/硝化细胞消费者:绝大多数动物,除营腐生的动物 女口:蚯蚓为分解者 分解者:能将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为食的生物(细菌、真菌、腐生生物)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其起点是生产者植物,终点是最高营养级动物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2、 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3、 生态系统总能量 来源:生产者固定(同化) 太阳能的总量 生态系统某一营养级(营养级》2)能量来源:上一营养级能量去处:呼吸作用、未利用、分解者分解作用、传给下一营养级特别注意:蜣螂吃大象的粪便,蜣螂并未利用大象同化的能量;在生态农业中,沼渣用来肥田,农 作物也并未利用其中的能量,只是利用其中的无机盐(即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