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有这样一道习题:大白兔奶糖每千克12元,水果糖每千克10元,巧克力每千克20元。

(1)把这三种糖取同样的重量混合成什锦糖出售,每千克什锦糖售价多少元?

(2)李老师带了140元钱,能买这样的什锦糖多少千克?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该题是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之后,出现在单元复习里的一道常规复习题,其主要目的是:1、进一步巩固除法计算;2、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带着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走进了我所教的四(1)班。

[片段1]

师:同学们,大家都喜欢吃糖,你喜欢吃什么糖?

(随着学生的交流,用挂图出示例题中所需的三种糖的图和单价。)

师:刚才,有同学提到了什锦糖,你知道什么是什锦糖吗?

生1:什锦糖是把几种糖混合在一起出售的糖。

师:糖果店老板想把上图中的三种糖取同样的重量混合成什锦糖出售,想请你帮忙算一下什锦糖出售的单价,大家愿意吗?

(得到肯定)

出示问题(1)把这三种糖取同样的重量混合成什锦糖出售,每千克什锦糖售价多少元?

师: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生:重点要弄清“取同样的重量”这句话。

师追问: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我认为:三种糖可以都取1千克,也可以都取2千克或3千克、4千克。求平均1千克的价钱。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好,这样,同学们分成四大组,第一大组取1千克,第二大组取2千克,第三大组取3千克,第四大组取4千克,看哪一组先解决这个问题。

不一会儿,第一大组学生先举手,一会儿,其他组学生也举起了手。列式计算如下:

第一组:12+10+20= 42(元),42÷3=14(元)

第二组:12×2+10×2+20×2=84(元),84÷6=14(元)

第三组:12×3+10×3+20×3=126(元),126÷9=14(元)

第四组:12×4+10×4+20×4=168(元),168÷12=14(元)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2:每千克的单价都是14元。

生3:取1千克最容易计算,也是最优化的方法。

师:大家同意他们的看法吗?

生:同意!

第(2)、(3)小题略。

课上完了,目标达成了,自我感觉:学生说的挺到位的,课也上的很顺畅。但细细品味:课上,我似乎总是牵着学生走,扼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与新课程理念相悖。反思后,我重新调整思路,走进平行班四(2)班。

[片段2](开头同片段1,略)

师:看了问题,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取同样的重量”就是指三种糖取的重量一样重,可以随意取,然后求1千克的价钱。

师:同意吗?

生齐:同意。

师:你会列式接待吗?试一试!(一会儿,进行交流反馈)

生2:我三种糖都取1千克。12+10+20= 42(元),42÷3=14(元)生3:我第一次三种糖都取了2千克。12×2+10×2+20×2=84(元),84÷6=14(元);第二次都取了5千克。12×5+10×5+20×5=210(元)210÷15=14(元)

生4:我都取3千克。12×3+10×3+20×3=126(元),126÷9=14(元)

生5:我第一次都取了4千克,第二次都取了10千克,计算结果都是14元。……

教师随机有序地板书出部分学生的列式。师:观察这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生6:三种糖不管取多少,只要取同样多,单价一定是14元。

生7:单价都是14元,但取1千克,是最简便的方法。

师: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发现了!

大家再仔细地观察一下,每个算式的最后一步的除法,怎样去理解?

设下了伏笔,富有前瞻性,而且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题习惯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3、变“有限”为“无限”。数学思想和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第二次教学与第一次教学相比,体现的较好。首先,在取数据时,让学生“任意”选取;其次是对“总价÷数量=单价”的理解;最后还体现在对表中省略号的解释,无不体现对极限思想的渗透,相反,第一次教学,显得不够充分,不够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