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材分析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难忘的泼水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
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设计理念】1、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因此,阅读教学要坚持以读为本,使阅读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自主学习和平等对话的良好氛围,激发读书兴趣,点拨读书方法,使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2、识字写字是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低年级要重视认字,加强写字,要在情境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在课上,教师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识字写字,了解字词意思,使学生逐步学会自主识字。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增强学生自主识字的愿望,认识本课12个生字,学会1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了解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教学流程之一】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大家喜欢过节吗?为什么?2、今天,我们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你们愿意吗?教师板书课题:《难忘的泼水节》,学生齐读课题。
看到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吗?二、初读课文,识字写字1、识字:⑴充分自读,边读边悟: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如果遇到不认识的生字你就请教小海螺和大海参,借助拼音识字,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⑵自主识字,交流方法:①这么多的海螺和大海参都是生字,这么多的生字你是怎么记住的?小组讨论一下,然后告诉大家。
2024年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表格式17 难忘的泼水节 优质版教案

(1)学生读1、2自然段,说一说:这次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傣族人民心情怎样?(出示课件14)
预设: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2)教师圈画“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特别”“敬爱的”等词语,让学生说一说: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
点拨:这个三个词语集中体现了傣族人民幸福快乐的心情。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所以朗读时这些词语要略作强调,以表现傣族人民的开心与幸福。
【课前解析】
《难忘的泼水节》讲述了1961年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本课教学重点在是引导学生练习借助具体事物复述场景。
关注课文:学习第1、2自然段,可先适当向学生作一些背景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周总理的身份和他百忙之中抽时间与傣族人民过节,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初步体会傣族人民的欢乐和幸福。
学习第3自然段,可以让学生先画出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的语句,然后抓住“赶来、洒满”等词语体会傣族人民急切、激动的心情,通过“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对比,体会龙船花炮之多,欢迎场面之热烈,最后通过朗读体会当日的盛况,感受傣族人民热爱总理的心情。
第4-6自然段,教学时要图文对照,体会情感。通过朗读,边读边想象泼水节的热烈场面,感受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同喜同乐的心情,体会心心相印的深厚情意。
第7、8自然段,连用两个感叹句,反复强调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引导学生读出陶醉在幸福之中的感觉。
关注生字:本课需要书写的8个字,包含独体字、左右、上下、半包围4种结构,可以根据字的结构归类学习,整体把握。其中“泼”要强调右边是“发”,不要写成“友”,“令”要重点提醒不要丢了最后一笔点,和“今”区分清楚。
(2)出示本课生字,开火车读,教师纠错正音。(出示课件9)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精选13篇)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精选13篇)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篇1一、教材简析《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充满温情的课文。
教材配有一幅充满热情洋溢的插图,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
课文记叙了1961年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参加傣族人民一年一度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的心情。
由于年代久远,二年级的学生对周总理知之甚少,因此,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周总理的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询问身边的长辈,了解周总理的感人事迹,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指出,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基于此,教学时应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让学生品词、析句、朗读课文,一方面感受泼水节欢乐的场面,一方面体悟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二、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师:同学们,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而在我们云南省西双版纳生活着一种少数民族──傣族。
你们知道傣族人民每年都要过一个隆重的节日,这个节日叫什么?指名回答,师板书:泼水节,指导学生认读并书写“泼”。
师: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影响面,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是在公历的4月中旬过泼水节,时间持续3至7天。
2.师:1961年,我们新中国的总理周恩来就来到了西双版纳参加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你们对周总理有哪些了解?指名交流,师相机出示周总理简介。
周恩(1898—1976)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总理。
字翔宇,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淮安,并在淮安度过童年时代。
1949年后,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后改称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
在建立中美、中日之间正式外交关系的过程中,做出卓越的贡献。
3.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1961年的泼水节,去看看那次难忘的泼水节吧!(师板书:难忘。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17难忘的泼水节说课稿【第1篇】一、说教材1.《难忘的泼水节》记叙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
课文中洋溢着热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文章的结尾,更是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文中还配有一幅洋溢着热情的插图,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热烈的气氛。
2.重、难点重点: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地深厚感情。
3.课时安排:2课时二、说教学目标1.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特的情感体验,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积极的、健康的阅读情趣。
由此,我确立了“情感和态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2.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目标”: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三、说学生情况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活动的东西所吸引。
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
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
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
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四、说教法、学法1.创设情境创设一个浓郁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魅力,得到美的享受,情的熏陶。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在导入新课时,让学生观察插图,感受热烈的气氛与场景,对傣族泼水节的向往与兴趣。
从而有助于主动进入文本,从而体会到课文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释放自己的情感。
b)朗读感悟《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难忘的泼水节》教材解析和教学设计举例(部编本二年级(上册))

《难忘的泼水节》教材解析和教学设计举例(部编本二年级上册)教材解析《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l961 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
课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共有8 个自然段。
第一、二自然段写了l961 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第三自然段写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第七、八自然段则直抒胸臆,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1961 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喜庆、祥和,人物栩栩如生。
图中周总理身穿傣族人民的服装,笑容满面地端着银碗,正在向人们泼水、祝福,周围的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教学目标1 .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 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l2 个词语。
2 .朗读课文。
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 .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 .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l5 个生字,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生字特点,从读音、字形、字义方面分别给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驶、盛、祝、寿”是翘舌音,“踩、族” 是平舌音,“龙、容、康”是后鼻音,要在认读时提醒学生注意。
其中“盛”是多音字,本课读“ ch e n g”,意思是把东西放进去,读“ sh e n g”时是茂盛、兴旺的意思:认读时,可以出示两组词语引导学生据词定音:茂盛、盛开、丰盛、盛大;盛饭、盛满等。
识记字形、理解字义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泼、踩、敲、驶”都是形声字,且都表动作,可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做动作识记。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材分析及相关素材一、教材内容简析《难忘的泼水节》讲述的是1961年敬爱的周总理到西双版纳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故事。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喜悦与热情,体现了周总理亲民、爱民、和人民心连心的情怀,也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崇敬与爱戴。
课文文辞优美,感情真挚,共有8个自然段。
第一、二自然段写了1961年的泼水节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日子,因为敬爱的周总理要和他们共度这个欢乐的节日;第三自然段写了傣族人民热烈欢迎周总理的盛况;第四至六自然段写了周总理身穿傣族服装,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互相泼水祝福的热闹场面;第七、八自然段则直抒胸臆,连用两个感叹句,表达了1961年的泼水节令傣族人民永远难忘。
课文配有一幅插图,画面喜庆、祥和,人物栩栩如生。
图中周总理身穿傣族人民的服装,笑容满面地端着银碗,正在向人们泼水、祝福,周围的傣族人民载歌载舞,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1.认识"泼、族"等 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铺、盛",会写"忘、泼"等8 个字,会写"难忘、泼水节"等12个词语。
2.朗读课文。
练习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意。
3.图文对照,积累描写周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用"象脚鼓"等词语描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
三、教学建议一、识字写字1.识字。
本课要求认识15个生字,教学时教师可根据生字特点,从读音、字形、字义方面分别给以重点指导。
读准字音∶"驶、盛、祝、寿"是翘舌音,"踩、族"是平舌音,"龙、容、康"是后鼻音,要在认读时提醒学生注意。
其中"盛"是多音字,认读时,可以出示两组词语引导学生据词定音∶茂盛、盛开、丰盛、盛大;盛饭、盛满等。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及反思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难忘的泼水节教案及反思1. 教学背景泼水节是中国南方民间传统节日,也是南方地区适合进行主题教育的一个非常好的节日。
在二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泼水节可以作为一个主题进行教学,既有趣又富有意义。
本节课主要是介绍和教授如何写泼水节作文,并通过写作来感受和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息。
2. 教学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1.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
2.学习如何写泼水节作文。
3.培养学生对传统节日的理解和情感认同。
3.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导入:通过图文结合,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
2.教学重点:讲解如何写泼水节作文,包括写作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写作的步骤和示范作文。
3.操练环节: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完成一篇泼水节作文,边写边互相交流,提供意见和建议。
4.课堂展示:让部分学生上台分享自己写的泼水节作文,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点评。
5.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回顾教学效果,对下一节课的教学提出建议和展望。
4.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1.通过图文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展开教学。
2.通过讲解和示范的形式,教授学生如何写泼水节作文。
3.鼓励学生在互动中进行写作操练,及时反馈和提供建议。
4.通过展示和点评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5. 教学流程1.课前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向学生展示泼水节的场景,引导学生了解泼水节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2.教学重点:讲解如何写泼水节作文,介绍写作需要注意的事项和步骤,并示范一篇泼水节作文。
3.操练环节: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借鉴示范作文的经验和技巧,完成一篇泼水节作文。
4.课堂展示:每个小组选择一名代表上台分享自己的泼水节作文,其他同学进行提问和评价。
5.教学反思: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反思并提出建议,以便更好地推进后续教学。
6. 教学评价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流利生动。
小学语文_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难忘的泼水节》学情分析课文生动描写了傣族泼水节的盛大场面,表现了欢乐、祥和的气氛。
可是,因民族差异,它与二年级学生的生活、认知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对泼水节了解较少,难以与课文产生情感共鸣。
但二年级学生具有好奇、爱探索、爱玩的心理特点,容易被新鲜的事物所吸引。
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已经能说一段较完整的话,并能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验、感受,达到情感的共鸣。
另外,学生掌握了不少的识字方法,而且自学识字能力很强。
通过课前的预习,多数已经解决识字问题,只个别学生个别字有障碍。
这都是学习本课的有利因素。
《难忘的泼水节》效果分析统观本次的教学,教学流程的设计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学生的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接受学习之外,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和合作精神。
在教学本课时,我积极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始终在情景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是这节课的成功之处。
这也是符合语文教学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的。
教学中要注意给足学生练习、准备的时间,小组合作绝不是走走样子。
另外,当学生读不好的时候,要再给他们机会,进行指导,让他们自信地坐下。
这一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成功之处: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口头语言的表达,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对表达好的同学给予表扬鼓励,学生说话的积极性一下子就被调动了起来,变成了愿意说、想要说。
比如:用“一边……一边……”“一条条……”“一串串……”“周总理祝福人们——”等。
同时,这节课我也特别注重学生的朗读,通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学生的朗读也得到了训练。
比如: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到的?你能带着这种体会读读这句话吗?诸如此类。
不足之处:1、没有尽可能地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有完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在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谈体会时,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3、时间处理上前松后紧,使得后半部分讲的不透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难忘的泼水节教材分析
一、教材简说
本文记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故事。
“一年一度的泼水节”被傣族人民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而1961年的泼水节,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难忘的一个泼水节。
那是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边疆人民共同欢庆了这个富有情趣的民族节日。
共和国总理的到来,使傣族人民沸腾了,人们“敲起象脚鼓”“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放着一串串喜庆的花炮,迎接敬爱的周总理。
周总理兴致勃勃地换上傣族服装,“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银碗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同庆盛大的民族节日。
课文中洋溢着的热情,就像火红的凤凰花,撒满字里行间。
作者在人们欢迎周总理的场面描写中,抒发着兴奋和欢悦;在周总理泼水的描写中,泼洒着激动和幸福;在文章结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连用三个自然段四个感叹句,表达了人们的激动、幸福和难忘。
学习课文,可先引导学生看看插图,直观地感受图中洋溢的热情,然后一遍遍地读,从感受热烈的气氛,到感受每一个人心里的热情,到感动我们的心,最后在展示读中去表达我们心里的感动。
二、学习目标
1.会认1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三、教学建议
(一)识字写字
要求认识的15个字,有些在生活中跟学生见面的机会较少,字形比较复杂,字音难点较多。
三拼音有“敲、健、穿、向”,后鼻音有“龙、容、盛、康、令、向、忘”,翘舌音有“驶、盛、祝、寿、穿”,平舌音有“踩”。
教学时,要努力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识字。
以下引导识字的方式供参考。
1.抓“特务”。
默读课文,圈画生字。
2.消灭“特务”。
借助文下生字背景图上的拼音消灭这些“特务”。
教师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帮助。
3.互检“战果”。
俩人合作,一人读一人听,看看还有没有“特务”,如果还有,帮他指出来。
4.交流识字方法。
小组内说说自己是怎么认字的,向全班推荐好的方法。
5.对号入座。
听一个人说字的特点或看同学做相应的动作,快速在字卡中找出生字,比比谁找得准,找得快。
(可从字形、字义、字音三方面描述其特点,“蘸、端、踩”可用动作演示。
)
6.写字指导。
本课要写的字中有四个字是新认的(恩、寿、凤、凰)。
这四个字中,“凤凰”二字比较难写,可作重点指导。
(1)都是半包围结构。
(2)第一笔一定要写成竖撇,这是写好这类字的关键;第二笔是“横折弯钩”的弯形写法,要注意指导。
(3)“凤”字内是“”,要和“风”区分字形。
此外,还应注意“恩”与“思”的区别。
(二)朗读感悟
有感情地朗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要让学生多层次、多种形式反复地读课文,从而感受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时的热烈场面和人们的兴奋心情。
朗读本文要始终热情洋溢、幸福快乐,语调可稍高。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
1.要理解本文的内容并有所感悟,必须对泼水节的来历、周总理与人民的关系有所了解。
因此,最好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傣族、泼水节和周总理的资料,在揭示课题后进行交流,并相机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
(2)读了第二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什么?(或者问:为什么傣族人民听说周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感到特别高兴?) 2.围绕课题中的“难忘”二字,整体朗读课文,思考、体
会:为什么傣族人民感到1961年的泼水节特别难忘?
(1)自读自悟。
(2)在小组里读有关段落,并说说从所读语句中体会到什么。
(3)选代表在全班展示读,说说感受,其他同学可参与读或补充说感受。
(4)教师重点指导朗读。
比如,读第三自然段,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要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3.看图听读想象。
(1)指名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看课文插图,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从课文插图和课文的描写中,你感觉周总理和人民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4.再读课文,感受、体验傣族人民与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与快乐。
(三)积累运用
1.完成课后“我会填”的练习。
2.读一读,再口头填空。
鲜红的地毯敬爱的总理难忘的泼水节
鲜红的()敬爱的()难忘的()
一条条龙船一串串花炮一座座山峰
一条条()一串串()一座座()
3.词语积累。
敬爱鲜红火红欢乐欢呼开心幸福
难忘水红色咖啡色四面八方笑容满面健康长寿
4.照样子写句子。
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
一手……一手……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一边……一边……
(四)实践活动
1.查找、搜集周总理的图片、故事。
2.用学习伙伴的话,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习俗,开个小小介绍会。
四、教学设计举例
片断: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观察,进行探究式阅读
(一)看图发现
看课文插图,说说人物的表情、动作和心情。
用“我发现……”的句式说话。
(二)读文体会
1.自主读课文,分别找出写人物表情、动作和心情的句子,说说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2.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比如,读第一、二自然段,要用热情而平稳的语调,第一自然段适当突出“泼水节”,第二自然段适当强调“特别”、“周恩来总理”和“一起”。
3.教师结合学生所读词句,给予重点提示和指导。
如:
(1)从图中发现,周总理穿的什么衣服?他为什么穿着傣族服装?他的表情怎样?理解“笑容满面”,并练习说话。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课文中是怎样描写的?(端、拿、蘸、泼洒、祝福、欢呼、泼水、祝福) 用“一边……一边……”练习说话。
(三)读中感悟
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幸福哇”、“难忘啊”要重音轻读。
读的速度要慢些,第二句可比第一句读得更慢,好像完全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之中。
五、资料袋
傣族
傣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云南热带、亚热带的坝子上,聚居在西双版纳、德宏两个自治州和耿马、孟连及新平、元江、景谷、双江、金平等自治县。
傣族有自己的历法和文献,民间文艺活动丰富多彩,著名的孔雀舞和“赞哈”(歌手)演唱民间叙事长诗、民歌,为傣族人民所喜闻乐见。
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傣历新年)为傣族重大节日,时间为傣历六月中旬(公历四月中旬)。
节日期间,傣族男女老幼皆沐浴盛装,拜佛诵经,并举行赛龙舟、斗牛、丢包、泼水祝福等活动。
象脚鼓
傣族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
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的鼓面。
演奏时斜挂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于给舞蹈伴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