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教学设计 发酵技术济南版

合集下载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1.1《发酵技术》教案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7.1.1《发酵技术》教案

7.1.1《发酵技术》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酒精发酵的原理。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教学难点1.活动:参观了解传统酿酒工艺的过程2.工业化的发酵产品。

3.活动: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讨论;搜集和整理资料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2.学生做预习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你们吃过面饱、酸奶吗?你们洗衣服时用过加酶洗衣粉吗?知道多莉绵的故事吗?通过多媒体或图片给学生展示。

从而导入本章课题——《生物技术》。

出示面包、酸奶、醋等准备好的发酵食品,请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发酵产品?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发酵技术》。

可见,了酵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可不分,有极重要的意义。

(视频播放:发酵食品的养生)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或多媒体画面,让学生回答自己的感受,谈自己的生活体验。

指导学生看教材了解掌握什么是乳酸发酵。

二、新课学习乳酸发酵引言:你可能品尝过多种各有特色的酸奶,但你品尝过自制的酸奶吗?其实课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每一个小组的同学按照书中的操作步骤自制一份酸奶,今天老师和你们一样制作了一份酸奶,让我们一起来品尝一下自己的劳动成果,好吗?(品尝学生自制的酸奶时,教师要提示学生品尝前一定要仔细观察酸奶的色泽和形态,确认质量合格后才能品尝)。

通过展平台或每小组一名学生进行对自制酸奶进行展示,并对每小组的酸奶进行评比。

提问:(1)你们刚才品尝的酸奶是什么味?(2)你们能否将刚才品尝的酸奶,制作的步骤讲给大家听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115页活动:品尝一杯自制的酸奶。

7.1.1发酵技术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7.1.1发酵技术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发酵技术的理论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提供个别辅导。
2.教学内容: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发酵原理、过程和应用等方面。
-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发酵技术。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设想:通过动画、实验演示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发酵原理,提高他们对发酵技术的认识。
2.掌握发酵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和实验技能。
-重难点:无菌操作、菌种的接种、发酵过程的观察与记录。
-设想:设计一系列阶梯式实验,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发酵实验技能。
3.发酵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意义。
-发酵应用:食品、药品、环保等领域的具体应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设计: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发酵产品进行分析,探讨其制作过程、发酵条件和优点。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2.教学内容: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展示发酵产品的制作过程和发酵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针对不同发酵产品,分析发酵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如温度、湿度、氧气等。
7.1.1发酵技术教学设计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一、教学目标程中微生物的作用及其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2.了解常见的发酵产品,如酸奶、酱油、醋、面包等,并学会分析其制作过程中的关键因素。
3.掌握实验室发酵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如消毒、接种、培养等,并能够设计简单的发酵实验方案。
1.完成课后练习题:
-结合课堂所学,完成教材中相关的课后练习题,加深对发酵技术原理、过程和应用的理解。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发酵技术教案(新版)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发酵技术教案(新版)济南版
(7)坛子不封口无法产量酒精,原因?
作业布置
导学与训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板书设计】
(5)实施计划。
(6)得出结论。
【引导学生讨论】
1.1)先煮沸牛奶还是先加蔗糖?
2)将牛奶加热煮沸目的__________.
3)清洗和加热广口瓶目的________.
2.1)酸奶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
2)牛奶冷却到40度再加酸奶,原因?
3.盖上瓶盖,目的是制造_____环境.
4.为什么将广口瓶放到30-35℃环境中,4-6个小时?
【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美味而又富有营养的发酵技术。
二、新课讲授
(一)乳酸发酵
1.利用的微生物---乳酸菌。
2.原理: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乳酸菌利用葡萄糖生成乳酸。
3.应用:酸奶、泡菜。
自学指导一:
【过渡】你可能品尝过多种各有特色的酸奶,但你品尝过自制的酸奶吗?好多同学在家里成功地制作出了酸奶,也有部分同学没有成功的。制作酸奶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
②当牛奶自然冷却到40℃左右时,按照1:5的比例将准备好的酸奶加入牛奶中;充分摇匀,用pH试纸测定奶的酸碱度。
③将烧杯中的奶分装到两个广口瓶中。1号和2号广口瓶盖上瓶盖,3号广口瓶不盖瓶盖。
④将1号广口瓶放置于0℃-5℃的环境中,2号和3号广口瓶放置于30℃-35℃的环境中。4-6小时后,观察瓶内奶的变化,并用pH试纸测定奶的酸碱度。
(二)酒精发酵
【介绍】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①【无氧】呼吸(酒精发酵)
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②【有氧】呼吸
在【有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水和二氧化碳。

2024年八年级生物下册7.1.1发酵技术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2024年八年级生物下册7.1.1发酵技术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在能力方面,大部分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
1.观察和描述微生物的特征。
2.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发酵技术相关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际问题。
在素质方面,大部分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素质:
1.对生物学感兴趣,愿意探索未知的问题。
2.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和实验任务。
答案:发酵技术在新能源、环保等领域也得到了应用。例如,利用发酵技术生产生物燃料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助于解决能源危机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发酵技术在生物工程、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也将进一步拓展。
教学反思与总结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视频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他们理解发酵技术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接着,我详细介绍了发酵技术的组成部分和功能,并通过实例和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发酵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我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培养了他们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发酵技术在生物工程中的应用:发酵技术在生物工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生产重组蛋白、基因工程药物等。通过发酵过程,可以大规模生产具有特定功能的微生物细胞或代谢产物。
10.发酵技术的经济和社会意义:发酵技术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还可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例如,利用发酵技术生产生物燃料可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有助于解决能源危机问题。
6.发酵产品的提取和纯化:发酵完成后,需要将发酵产品从发酵液中提取和纯化。常用的方法包括离心、过滤、层析等,以获得高纯度的发酵产品。
7.发酵技术的应用领域:发酵技术在食品、饮料、制药、生物化工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制作酸奶、泡菜、醋、酱油等食品,以及生产抗生素、维生素等药物。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发酵技术教案济南版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发酵技术教案济南版
板书设计:
发酵技术
微生物
乳酸发酵 酒精发酵
乳酸菌 酵母菌
无氧、适宜温度
乳酸 酒精
品尝食品,了解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发酵食品。
课前调查发酵食品的种类,通过各种途径:如查配料表、上网查询、向别人询问等多种方式了解这些食品是由哪种微生物引起的;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认识到发酵食品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
自学课本,完成相关内容,大体了解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并能及时发现有疑惑的地方。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在制作酸奶了解乳酸菌发酵原理的基础上,分析日常生活中做泡菜需要注意的条件有哪些,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乳酸菌发酵知识的理解。
【微课讲解,自主生成】
录制微课,讲解酵母菌发酵的原理。
【归纳总结,形成网络】
引导学生小结,形成知识概念图。
【回归生活,情感升华】
引导学生发现发酵技术在内的生物技术的重要性,认同学好生物技术将改变我们的生活。
2.通过学习发酵原理,运用发酵技术制作一种传统食品。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正确认识、体验与生物发酵技术有关的职业;通过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了解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掌握微生物发酵的条件;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探究微生物发酵条件,自制一种发酵食品
【自学反馈,知识生成】
引导学生自学课本,完成学案相关部分内容,并将自己有疑惑的地方进行标注。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引导学生分析鲜奶变酸奶的原因,通过回顾、设计科学探究实验,探究乳酸菌发酵需要的条件;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

八年级生物下册7.1.1发酵技术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八年级生物下册7.1.1发酵技术教学设计(新版)济南版

发酵技术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2.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酒精发酵的原理。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祖国传统工艺的介绍激发学生爱国情感教材分析:济南版八年级生物第七单元第一章第一节《发酵技术》,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果酒等,这些事例都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中经历着的。

教材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说明了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来解决,另一方面也拉近了生物技术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能使学生真实得体验到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和发酵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点:发酵过程的原理教学难点:酒精发酵的过程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视频资料2.学生做预习3.相关实验材料的准备教学方法自主学习:(一)乳酸发酵1.概念:利用______对某些食品原料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一种技术。

2.原理:乳酸菌在_________和________ 条件下会大量________将乳糖等分解或转化为_________。

3.应用:制酸奶、_______、________、奶奶酪等。

(二)酒精发酵1.概念:利用_______的作用进行发酵的过程。

2.原理:酵母菌在__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下,将糖转化成_______________。

3.应用:___________、黄酒、米酒等酿造。

引言:教师描述我们在平时吃早饭时会吃腐乳,学校楼下还经常会有人叫卖桂花酒酿(板书)(酒、醋、酱油、馒头等)教师:刚才我在黑板上写下的这些食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大家知道是什么吗?问:我们经常会听别人说到发酵,究竟什么是发酵呢?(发酵:某些微生物厌氧呼吸的一种方式)教师描述:果酒暴露在空气中为什么会变酸,水果放久了为什么会有酒味,发酵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答:发酵指的是某些微生物在缺乏氧气的情况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呼吸。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 第一节《 发酵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单元第一章 第一节《 发酵技术》课程教学设计

第七单元第一章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第一节《发酵技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

(2)、尝试发酵技术制作酸奶的方法以及掌握乳酸菌发酵需要的一般条件。

(3)、了解发酵的定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
(1)、通过自制酸奶(或制酱,或酿米酒)的实践活动,了解微生物发酵技术的一般原理。

(4)、通过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活动,了解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生物知识的应用价值。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体验微生物发酵的过程,正确认识微生物的应用价值,开始思考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
1、活动:探究制做酸奶
2、发酵的种类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1、活动:探究制做酸奶所需条件。

2、调查发酵技术产品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在学了细菌真菌等知识后,已经基本掌握了细菌真菌的基本结构,对微生物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节课引导学生探究用乳酸菌制做酸奶所需要的条件,鼓励学生尝试在家里制做酸奶、米酒、泡菜等发酵食品,进一步体会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微课视频、探究实验材料用具
六、教学过程。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发酵技术 教案

济南版八年级生物下册 发酵技术 教案

《第一节发酵技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应用。

②描述酒精发酵过程,明确酒精发酵的原理。

2、能力目标①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够解释原因。

②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发酵食品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激发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阐述食品发酵的原理教学准备教师准备:①制作多媒体课件②制作酸奶学生准备:①小组合作制作酸奶(可以到实验室借实验器材,也可以自备)②调查活动:调查生活中的发酵食品。

(填写调查报告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导入语:有这样一个童话故事:一个国王非常讨厌生病,就下令把全国所有的微生物都杀死,于是,微生物们死的死,逃的逃,国家里没有微生物了。

国王为了庆祝,宴请了许多人。

但是他们没法喝酒,馒头很硬,没有酱油……厨师说,因为微生物都没有了。

国王就又从国外引进了微生物,虽然他们还会得病,但是每天可以吃到可口的食物了。

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微生物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微生物在食品加工方面到底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就让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二、引导探究层层推进探究一:发酵技术认识发酵现象1、蒸馒头时,常常用温水和面,并在面团中加入一些酵母菌,一段时间后,面团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生:面团变稀,变大,里面出现许多小孔。

2、在一杯温开水中加入一大勺糖和一小包酵母,进行搅拌。

将这个杯中的液体倒入透明的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内,再往瓶内加一些温开水。

将一个小气球挤瘪后套在瓶口,将瓶子放在温暖的环境中。

一段时间后,会发生怎样的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生:小气球膨胀,因为里面产生了气体。

点拨:当温度适宜时,酵母菌大量繁殖,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糖产生了二氧化碳等物质,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从而也使我们蒸出的馒头松软多孔,这就是发酵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酵技术》生活中每个人都离不开发酵食品,如酸奶、泡菜、果酒等,这些事例都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中经历着的。

教材内容的设置,一方面说明了现实中的某些问题可以通过生物技术来解决,另一方面也拉近了生物技术与学生生活的距离。

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能使学生真实得体验到微生物的重要作用和发酵技术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1.知识与技能(1)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并能解释原因。

(2)举例说明发酵技术在食品制作中的作用。

(3)描述酒精发酵的过程,明确酒精发酵原理。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制作酸奶的方法。

(2)通过小组探究、收集资料、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发酵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到生物技术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1)食品发酵的原理。

(2)发酵技术的应用。

【教学难点】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及操作过程。

多媒体课件一、导入新课人们在生活中发明创造了丰富的生物技术,我们至今仍在享用这些宝贵的财富。

酿酒、制酱、泡菜……生活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几乎无处不在,它与人类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

观察下列图片,这些食品的共同点是什么?(都是发酵食品)是的,发酵食品是通过一定的技术制成的。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发酵技术。

二、新课学习运用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对食品原料进行加工并制作出新型食品的方法,就是发酵技术。

食品发酵涉及的微生物种类很多,发酵的技术也不尽相同。

相关链接:发酵的含义生物学上,人们习惯把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

工业生产上,则笼统地把一切依靠微生物生命活动而实现的产品生产称为发酵。

根据发酵过程对氧的需求情况,可分为厌氧发酵和通风发酵;根据发酵生成的产物,可分为乳酸发酵、酒精发酵、抗生素发酵等。

视频:《发酵现象》(一)乳酸发酵1857年,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提出了著名的发酵理论:“一切发酵过程都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

”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可引发不同的发酵过程。

如沼气发酵、泡菜的腌制过程等。

而我们经常喝的酸奶就是利用乳酸菌发酵制成的一种乳酸饮品。

探究活动:探究制作酸奶需要的条件提出问题:用鲜奶制作酸奶时需要提供哪些必要的条件?作出假设:制作酸奶需要适宜的温度、无氧条件。

材料器具:新鲜牛奶,蔗糖,酸奶;烧杯,量筒,广口瓶,酒精灯,pH 试纸等。

视频:《自制酸奶》操作方案:1.将新鲜牛奶倒入洁净的烧杯,加入适量的蔗糖(约占牛奶总量的10%),加热煮沸4~5分钟;将广口瓶洗净并浸泡在水中,用水加热煮沸5分钟。

2.当牛奶自然冷却到40℃左右时,按照1∶5的比例将准备好的酸奶加入牛奶中;充分摇匀,用pH 试纸测定奶的酸碱度。

3.将烧杯中的奶平均分装到三只广口瓶中。

1号和2号广口瓶盖上瓶盖,3 号广口瓶不盖瓶盖。

4.将1号广口瓶放置于0℃~5℃的环境中,2号和3号广口瓶放置于30℃~35℃的环境中。

4~6小时后,观察瓶内奶的变化,并用pH 试纸测定奶的酸碱度。

实施计划:根据所作假设和制订的计划,选取相应的材料器具,完成实验。

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作好记录。

得出结论:乳酸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会大量繁殖,将牛奶中的葡萄糖分解或转化为乳酸,从而使牛奶呈现酸味。

表达交流:1为什么要清洗烧杯、广口瓶等实验器材,并进行加热处理?杀死其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防止杂菌的污染。

2.哪只瓶中的牛奶变成了酸奶?这说明了什么?2号瓶,发酵需要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

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乳酸菌能够利用葡萄糖生成乳酸。

可见,乳酸发酵是利用乳酸菌对某些原料进行发酵制作食品的一种技术。

乳酸菌是世界公认的安全可直接食用的菌株,可以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并能够赋予食品独特的风味和质地,延长食品的贮藏时间。

乳酸菌作为发酵剂被广泛应用于乳制品发酵、肉制品腌制及青贮饲料等方面。

(二)酒精发酵“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考古资料表明,我国的酿酒业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

酒的种类很多,包括白酒、黄酒、米酒、啤酒、葡萄酒等。

尽管各种酒的原料和酿造工艺不同,但其生产过程的核心环节都离不开酵母菌的发酵作用。

酵母菌在适宜的温度和无氧条件下,将糖转化成酒精,因此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又称为酒精发酵。

传统的酿酒原料是富含淀粉的谷物。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了独特的酿酒工艺。

酿酒工艺主要有四步:制曲、糖化、发酵、蒸馏。

我们以酿酒工艺——白酒的酿造过程为例来进行说明。

制曲:在谷物中培养霉菌。

糖化:霉菌把谷物中的淀粉分解成葡萄糖。

发酵: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把葡萄糖转变成酒精。

蒸馏:将发酵的谷物加热,分离出其中的酒精。

相关链接:酒曲“曲为酒之母,曲为酒之骨,曲为酒之魂。

”酒曲是我国酿酒的精华所在。

酒曲中生长有丰富的微生物,其中最主要的是霉菌,如曲霉菌、根霉菌、毛霉菌等。

微生物所分泌的酶,可以将谷物中的淀粉、蛋白质等转变成葡萄糖、氨基酸。

同时,酒曲本身含有淀粉、蛋白质等,也是酿酒的原料之一。

霉菌:可以将淀粉转变为葡萄糖。

酵母菌:可以将葡萄糖转变为酒精。

各种各样的酒有不同的芳香和味道,主要是应用的霉菌、酵母菌的种类以及生产工艺不同的缘故。

(三)发酵技术的广泛应用调查生活中的发酵食品目的要求:1. 了解发酵技术在食品生产中的应用。

2. 学习社会调查的一般方法。

方法步骤:1. 以小组为单位,确定调查内容并制订调查计划。

2. 到超市按商品的种类或货架的顺序寻找发酵食品。

注意观察食品的外形、阅读食品标签或请教销售人员,了解食品的性质,确定其是否为发酵食品。

3. 详细记录调查的食品,填写下列表格。

4. 汇总各小组的调查数据,统计调查的发酵食品总数,估算发酵食品占超市食品总数的比例。

表达交流:1.从发酵食品在食品中所占的比例,你能得到什么启发?发酵食品在人们的饮食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说明发酵食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 每个小组尝试说明1~2 种食品的发酵原理。

你知道吗?如图:说一说它们的制作与哪些细菌、真菌有关?面包→酵母菌、泡菜→乳酸菌、酱油→霉菌、腐乳→霉菌、葡萄酒→酵母菌、酸奶→乳酸菌、啤酒→酵母菌、食醋→醋酸菌。

现代生物技术极大地推动了发酵产业的发展,发酵技术已经拓展到食品加工、药品生产等各个领域,各类新型发酵产品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并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自从1943年首次实现青霉素工业化生产以来,利用发酵技术生产抗生素的优势得到展现,并且逐步形成了独立的工业化体系。

1957年,利用微生物生产谷氨酸获得成功,氨基酸发酵工业逐渐兴起,如今有20种氨基酸可以通过发酵法进行工业生产。

学以致用:一瓢面粉,半包酵母,用清水调匀揉和,放置到温暖的地方,面团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逐渐变得柔软膨松,内部充满小小的空腔,并飘散出特有的清香。

面团中为什么要放酵母?为什么要放在温暖的地方?进行微生物的接种和提供适宜的温度。

三、课堂练习1.蒸馒头时,为了使其松软多孔,应加入( B )A.乳酸菌B.酵母菌C.球菌D.青霉菌2.下面是制作酸奶的几个步骤,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C )①将牛奶煮沸后降温到40℃左右②放到35℃左右的地方4~6小时③往牛奶中加入少量的含乳酸菌的酸奶④密封瓶口A.①②③④B.③①②④C.①③④②D.③②①④3.酸奶营养丰富,有益于人体的健康。

制作酸奶的菌种是( C )A.醋酸菌B.酵母菌C.乳酸菌D.霉菌4.制作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口必须加水密封。

密封坛口的目的是( C )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的繁殖B.阻止尘埃C.造成缺氧的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D.防止气体对流,利于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四、课堂小结本节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1.食品发酵和食品保存都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生物技术。

2.食品发酵技术就是运用微生物对食品原料进行加工制作出新型食品的方法。

这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能够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使发酵食品具有特殊的香味、色泽和口感。

3.根据发酵生成的产物,食品发酵主要包括乳酸发酵和酒精发酵两种类型。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例和发酵技术的讨论学习,使学生对发酵中应用的微生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知道如果消灭了微生物,人类需要的发酵产品就无法生产出来。

在资源开发方面,视频为教学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有时即使没有条件开展活动,也可利用这份资源来辅助教学。

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很高,对两种发酵技术也有一定的认识。

制作酸奶的这个实验,学生做得不是很好,许多小组都没有成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相信学生再次动手实验时,一定能成功完成。

在目标达成方面,本课的知识内容不算多,关键是如何让学生认识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发酵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