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与技术规范研究
2022年工程发展与应用-3

2022-3测试题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1 .()一直被称为是煤矿安全的第一杀手,长期以来是引发煤矿重特大事故主要的原因。
•A.瓦斯•B.冒顶•C.透水•D.塌方2 .重庆市提出,要建设智能化学习空间,支持各级各类学校运用()。
•A.智能教育助理•B.远程教育助理•C.在线教育助理•D.特聘教育助理3 .目前,我国的化学工业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的地区。
•A.东部和中部•B.中部和西部•C.中部•D.东部4 .()是提高产品附件价值、产品品牌价值的重要手段,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桥梁。
•A.产品研发服务•B.产品设计服务•C.产品生产服务•D.产品集成服务5 .《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强调了“生态”中的三个新问题,以下不属于这三个新问题的是()。
•A.热岛效应•B.通风廊道•C.土壤湿度•D.区域环境噪声质量6 .()将精益生产、敏捷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的理念,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商关系管理SRM、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实现从客户需求、设计、工艺、采购、物流、生产、交付、服务整个供应链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责任流优化与控制。
•A.智能运营•B.智能研发•C.智能管理人•D.智能设计7 .预言家凯文·凯利说,未来人工智能会成为一种如同()一样的基础服务。
•A.电力•B.石油•C.医疗•D.教育8 .()是对工业机器人本体性能影响程度最高的核心零部件,决定了机器人的精度、负载和寿命等。
•A.减速器•B.控制系统•C.电机•D.伺服系统9 .随着风险管理概念日益普及,人们从风险管控的角度来理解安全,就提出了()的概念。
•A.相对安全•B.绝对安全•C.人的安全•D.物的安全10 .在安全生产管理过程中,()要落实主体责任,合法合规,要将国法转变为企规。
•A.企业•B.政府•C.员工•D.企业一把手11 .广州市提出,要强化(),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研发,成体系解决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卡脖子”问题。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教育部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试行)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二OOO年五月目录关于规范的说明1. 前言*2. 国外研究资源建设标准的现状*1.LOM模型*2.Dublin core *3.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系统体系结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1. 术语定义*1.1媒体素材*1.2题库*1.3案例*1.4课件与网络课件*1.5网络课程*2. 媒体素材*2.1总则*2.2文本素材*2.3 图形(图像)素材* 2.4 音频素材*2.5 视频素材*2.6 动画素材*3. 题库*3.1 理论模型*3.2 试题组织*3.3 试题的分布结构* 3.4 试题质量要求* 3.5 试题的参数标注* 3.6 试题的抽样测试* 3.7 网络题库基本功能*3.8 题库运行环境要求*4. 网络课件库* 4.1体系*4.2 软件的功能要求* 4.3 设计原则*4.4 输入/输出标准* 4.5 运行的平台要求* 4.6 开发的要求*4.7 提交的产品要求*4.8 软件的属性标准*5. 案例库*5.1编写要求*5.2 案例组成*5.3属性标注*6. 文献资料库*6.1入选的文献资料必须符合如下要求之一*6.2属性标注*7. 网络课程*7.1基本要求*7.2 课程教学内容*7.3 课程导航*7.4 教学活动设计*7.5 教学设计原则与开发要求*7.6 基本教学环境设计*7.7 网络课程的属性描述*8. 教学支持系统功能要求*8.1授课系统*8.2 适应性学习系统*8.3 辅导答疑系统*8.4作业发布、批阅系统*8.5 网络题库系统*8.6 远程考试及评价系统*8.7师生交流工具*8.8虚拟实验环境*8.9 远程教学管理系统*8.10 教育科研搜索引擎*8.11 教学资源编辑制作工具及管理系统*8.12 远程教学评价系统*9. 管理系统功能要求*9.1 系统设计原则*9.2 教学资源库的管理*9.3 远程教育的系统管理*10.数据结构说明*10.1结构类型*10.2编码类型*关于规范的说明1. 前言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优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让全民享有充分受教育权利的一次重大工程。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

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方案(本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修改编辑!)目录第一章项目概况 (1)1.1 项目名称 (1)1.2 项目承担及参与单位 (1)1.3 项目负责人 (1)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1)1.5 编制依据 (1)1.6 建设目标 (2)1.7 建设内容 (3)1.8 总投资及来源 (3)1.9 建设地点 (3)1.10项目建设期 (3)1.11 效益分析 (3)1.12结论 (4)第二章项目建设的背景和必要性 (5)2.1 项目建设背景 (5)2.2 现状与差距 (6)2.2.1现状 (6)2.2.2差距 (7)2.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7)2.4 项目建设的可行性 (8)2.4.1政策环境可行性 (8)2.4.2技术可行性 (9)2.4.3信息资源建设可行性 (9)2.4.4经济可行性 (9)2.4.5组织协调和人力资源可行性 (9)第三章项目承担单位 (11)3.2 机构职责 (11)3.3 组织结构 (13)第四章需求分析 (14)4.1 业务描述 (14)4.2 流程分析 (15)4.2.1智慧教育资源规划与决策支持平台需求分析 (15)4.2.2智慧教育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与门户需求分析 (16)4.2.3智慧教育数据中心需求分析 (16)4.2.4智慧教育支撑保障体系需求分析 (16)4.2.5平安校园需求分析 (16)4.3 用户分析 (17)4.3.1教育部门需求分析 (17)4.3.2校领导需求分析 (17)4.3.3老师和学生需求分析 (17)4.3.4家长需求分析 (17)4.3.5职业培训对象需求分析 (17)4.3.6IT管理部门需求分析 (18)4.3.7业务管理部门需求分析 (18)4.4 功能需求 (18)4.4.1系统功能 (18)4.4.2功能需求 (19)第五章总体方案 (21)5.1 建设目标 (21)5.2 建设原则 (22)5.3 技术路线 (23)5.3.1云计算服务技术体系 (23)5.3.2J2EE架构 (23)5.3.3统一身份认证 (23)5.3.5共用数据中心 (24)5.4 建设内容 (24)5.5 系统总体框架 (25)5.5.1信息系统体系架构 (26)5.5.2信息系统技术架构 (27)5.5.3数据体系架构 (27)5.5.4基础实施体系架构 (28)5.5.5安全保障体系设计 (28)5.5.6运行维护体系设计 (29)5.5.7教育管理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 (29)5.6 建设地点 (30)第六章项目建设方案 (31)6.1 设计原则 (31)6.2 标准规范建设 (32)6.2.1建设原则 (32)6.2.2标准规范的总体框架 (33)6.2.3技术标准 (35)6.2.4管理规范 (35)6.2.5实现途径 (35)6.3 智慧教育数据仓库设计 (35)6.3.1智慧教育数据仓库总述 (35)6.3.2基础教育数据仓库 (36)6.3.3再教育(职业教育)数据仓库 (37)6.3.4教育资源共享数据仓库 (37)6.3.5专项业务数据仓库 (37)6.4 智慧教育智能化信息平台设计 (38)6.4.1“三通两平台” (38)6.4.2教育监管信息系统 (56)6.4.3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系统 (62)6.4.4智慧教育课件共享平台 (64)6.4.5电子书包 (65)6.5 智慧教育数据中心设计 (66)6.6 视频监控接入设计 (66)6.7 软件平台 (67)6.7.1操作系统 (67)6.7.2数据库 (67)6.7.3工作流软件 (68)6.7.4GIS软件 (68)6.7.5GIS终端引擎 (69)6.7.6防病毒软件 (69)6.7.7中间件 (69)6.7.8虚拟化软件 (70)6.8 终端设备 (71)6.9 虚拟化设计 (71)6.9.1虚拟化概述 (71)6.9.2虚拟化方案架构设计 (71)6.10 服务器虚拟化设计 (74)6.11 存储设计 (74)6.12 网络设计 (75)6.12.1网络系统设计原则 (75)6.12.2网络拓扑方案 (76)6.12.3网络虚拟化 (77)6.12.4网络质量保证设计 (78)6.13 安全设计 (79)6.13.1虚拟化安全需求 (79)6.13.2安全方案设计思路 (80)6.13.3安全方案总体框架 (81)6.13.4网络安全设计 (82)6.14 运行维护系统建设方案 (86)6.14.1运行支持与维护目标 (86)6.14.2运行维护机构和人员 (86)6.14.3运行维护相关制度建设 (88)6.14.4运行支持与维护服务工作内容 (88)6.14.5运行支持与维护服务工作流程 (94)6.15 其它系统建设方案 (95)6.15.1监督中心及配套工程设计 (95)6.15.2空调工程 (97)6.15.3大屏幕显示系统 (97)6.15.4监控坐席 (99)6.16 主要软硬件选型原则 (99)第七章项目组织机构和人员培训 (100)7.1 项目组织机构 (100)7.2项目实施机构 (100)7.3运行维护机构 (100)7.4技术力量和人员配置 (100)7.4.1综合协调组 (100)7.4.2技术保障组 (100)7.5人员培训方案 (101)7.5.1培训计划 (101)7.5.2培训目标 (101)7.5.3培训内容 (102)7.5.4培训时间 (102)7.5.5培训地点 (102)7.5.6培训方法 (102)7.5.7授课及内容 (103)第八章项目实施计划 (104)8.1 项目建设周期 (104)8.2 项目实施进度 (104)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06)9.1 投资估算的有关说明 (106)9.2 总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06)9.2.1投资总估价 (106)9.2.2分项报价 (107)第十章效益与效果分析 (129)10.1 五年收益计划 (129)10.2 经济效益分析 (131)10.3 社会效益分析 (131)10.4 效果分析 (131)第十一章风险分析及化解 (133)11.1 技术风险及化解 (133)11.2 管理风险及化解 (133)11.3 人才风险及化解 (133)第十二章结论与建议 (135)12.1 结论 (135)12.2 建议 (136)12.2.1在协调上加大力度 (136)12.2.2在制度上进行规范 (136)12.2.3在资金上给予保障 (136)12.2.4在建设上稳妥推进 (136)12.2.5在效果上进行评估 (137)12.2.6在人才上加快培养 (137)第一章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某某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1.2项目承担及参与单位项目建设单位:某某市某某区政府1.3项目负责人罗某某1.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某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1.5编制依据➢《安全技术防范工程程序和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 75-94。
云端智慧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云端智慧教育的探索与研究作者:刘学谦钟瑾毅蒋玉峰来源:《中国新通信》2022年第13期摘要:在信息无限增量的时代,职业教育改革快速迭代,教育信息化是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智慧教育作为突破点,发展教育资源服务平台和互联网教育服务平台。
在云时代下以云端智慧教育为平台进行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本文的研究提供相关理论技术方法,结合现有的云开发技术让多方协同智慧教育为基础的数字化生态环境能够灵活部署,各种教育云运用让海量教育资源得以集中并进行有序化管理。
让各方用户能更加透明的获得相关教育服务,进而完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及难以共享的问题。
本文将基于教育信息化以及教育新基建,以云端智慧教育为探索点,探索元宇宙的基本内涵、元宇宙下使用云端实现智慧教育的现状分析以及元宇宙对我国云端智慧教育发展的相关启示。
关键词:元宇宙;教育信息化;云端智慧教育;教育新基建一、相关概念定义(一)元宇宙的教育含义元宇宙的课程内容也被认为是对教育云端知识系统的有效利用,通过线上的教学方式让元宇宙的思想在教育界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以教育元宇宙为研究主题,给教师、管理人员和学员等教育相关参与者创造了一个数字身份,并通过教育云端智能系统建立了公开与非正式的教学空间,使教师们能够在虚拟的教学空间内开展交流学习。
学习的场所感也是目前线上学习研究中的主要争议焦点之一,刚的现实性会被用来形容本体与他人的学习状态,相当于对异种共存性的描述,也可以作为对学习者见识性的评价指标,不过线上学习空间中并没有实际存在的物理环境,而只是以网络为载体,并以虚拟形式的存在于该空间之中,这也使得无法使用是否与他人共同共处的二分法来定义学习者的场所感。
学习场间体验,也就是通过对相关学习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主观认知深潜,通过这样的互动方式在元宇宙的云端智能系统上,就能够让学习者们在多元世界的环境中互动,而根据运营系统的相关信息来看,学生们能够借助视频会议的相关虚拟身份,并借助视觉和听觉获取知识线索,从而克服了单一性线上认知的障碍,从而产生了较强的认知现实性。
教育信息化公共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教育信息化公共云服务平台新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总论 (4)1.1.概述 (4)1.2.项目建设目标和建设范围 (5)1.3.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6)1.4.编制原则、依据即范围 (9)第二章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12)2.1.项目建设背景 (12)2.2.项目建设必要性 (13)第三章需求分析 (14)3.1.**省基础教育校园信息化现状分析 (14)3.2.**省教研需求分析 (15)3.3.**省基教网络教学和资源建设状况分析 (16)第四章项目建设内容和规模 (16)4.1.项目建设内容 (16)4.2.项目规模与分阶段实施目标 (18)4.3.项目管理模式 (21)4.4.基础教育公共信息化云服务平台运营思路 (23)第五章项目建设方案 (24)5.1.项目建设原则 (24)5.2.设计原则 (25)5.3.平台建设方案 (26)第六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集 (36)6.1.投资估算 (36)6.2.资金筹集方式与来源 (48)第七章效益评价 (48)7.1.社会效益 (48)7.2.经济效益 (49)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52)8.1.结论 (52)8.2.建议 (54)第一章总论1.1.概述1.1.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为“**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云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包括**省基础教育公共信息化服务的云基地建设、云计算中心IDC 机房建设、覆盖全省中小学的校务管理系统建设、网络教学和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以及教研平台建设等子项。
同时也是面向**省基础教育第三方应用的开放平台,未来可以运行包含教师培训服务、课外辅导机构在线招生、教学管理等服务。
1.1.2.项目建设单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1.1.3.项目建设地点项目主体**省基础教育公共信息化服务云基地设在**省**市,在16个地级市设立服务中心。
1.1.4.主要建设内容**省基础教育公共信息化服务的云基地项目包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软硬件建设两大部分.基础设施的建设包含了**省基础教育云服务中心,云计算中心IDC机房大楼,未来教室体验中心、教师培训大楼、宿舍楼、餐厅等综合教育培训基地。
课题申报书: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

课题申报书: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研究背景和目的本项目旨在研究利用物联网平台来建设和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以提升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完全满足学生和教师的需求。
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我们可以更好地整合教育资源,创造出更具交互性和个性化的研究体验。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项目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内容:1. 物联网平台的建设:搭建一个稳定、可靠的物联网平台,以便于教育资源的管理和传输。
2. 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开发数字研究资源,包括课件、教材、多媒体资料等,以满足学生和教师的研究和教学需求。
3. 个性化研究环境的构建:利用物联网技术,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个性化的研究环境,包括研究进度的跟踪、研究反馈的提供等。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1. 调研和分析:对现有的物联网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其特点和应用场景。
2. 设计和开发:根据需求和研究目标,设计并开发相应的物联网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
3. 实验和评估:通过实验和评估,验证所设计的物联网平台和数字教育资源的效果和效能。
预期成果和意义通过本研究,我们预期可以达到以下成果:1. 构建一个基于物联网平台的数字教育资源库,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丰富、多样化的研究资源。
2. 实现个性化研究环境,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主动性。
3. 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4. 探索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前景,为未来的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通过利用物联网平台的优势和特点,将教育与科技相结合,为教育提供更多可能性和机会,推动数字化教育的发展。
研究计划和预算本研究计划将于2022年初开始,预计历时两年完成。
预算方面,我们估计需要投入X金额用于物联网平台的建设、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实验评估等。
参考文献- 张三,物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J]. 教育科学研究,2020,(10):12-18。
教育部关于发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的通知(1)

教育部关于发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的通知(1)【法规类别】院校与教职员工【发布部门】教育部【发布日期】2002.10.10【实施日期】2002.10.10【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部门规范性文件教育部关于发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的通知为进一步加快教育信息化和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规范教育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工作,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我部研究制定了《基础教育教学资源元数据规范 CELTS-42》,并经我部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审查通过,现印发你们。
该规范内容同时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上发布。
同时,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要求,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正在加快教育信息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的国家标准制定工作,并开始进行教育信息技术标准化的测试实验室建设和标准的认证工作。
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我部将随时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网站上予以发布。
(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网站网址是http://)教育部2002年10月10日目录1 概述1.1 目的1.2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定义与缩略语3.1 本应用规范使用的基础术语3.2 缩略语4 元数据元素属性定义4.1 元数据元素的属性描述4.2 数据元素定义的规定5 元数据结构5.1 元数据的基本结构5.2 元数据元素及定义6 限定词汇与编目词汇表6.1 限定词汇6.2 本规范的限定词与编目方式定义6.3 受控词汇和编目方案6.4 一致性7 参考文献附录A 供参考的部分教育学科课程分类第三级词汇表(课程内容)A.1 语文课程内容分类A.2 数学课程内容分类A.3 英语课程内容分类A.4 地理课程内容分类A.5 历史课程内容分类A.6 化学课程内容分类A.7 物理课程内容分类A.8 生物课程内容分类A.9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分类A.10 音乐课程内容分类A.11 美术课程内容分类1 概述1.1 目的本规范提供一个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学资源数据模型。
数字教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云服务平台的创建研究

数字教材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云服务平台的创建研究作者:黎旭诚关洁来源:《中国新通信》2024年第04期摘要: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为了提高数字教育资源的建设力度,有效整合各类数字教学优质资源,全面落实教育大资源共享计划,构建起优质普惠、开放共享、多元共建的数字资源供给模式,本文从设计思想、设计要点等角度入手,对如何创建高质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云服务平台进行了相应地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教学资源;云服务平台在数字时代,各类新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并在教育和出版领域得以创新应用,正在不断推动教育和出版的转型升级和融合向纵深发展,课程教学也因此不断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
数字技术正在潜移默化地重塑教材,以一种特殊的交互原则改变着知识传递的方式。
而在整个数字教材应用服务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相应的平台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加强相关研究很有必要。
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形式和特点(一)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形式根据不同的划分方式,数字化教学资源也会表现为不同的形式。
从呈现方式进行分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大致可以分为视频、文本、图像、动画等类型。
从资源进行分类,则可将其大致分为可利用、专门设计两个方面。
其中,“专门设计”是指那些专门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制作或准备的数字化资源,如教学软件、课程课件等;而“可利用”主要是指那些本意用于其他方面,但应用于教学却发现意外好用的数字化资源,如教育网站、百科全书、电子期刊、通信新闻组、网络数据库、虚拟图书馆等[1]。
从教育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字教材是新时代背景下课本教学内容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物,作为一种特殊的教材文本,它必须搭载相应的教学平台,基于数字教材的备课、授课、情景营造、教学管理等也都需要有优质的数字化教学平台作为支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云服务教学平台是数字教材应用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一部分。
(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特点相比于常规的教学资源,数字化教学资源通常具有以下特点,在构建数字教材应用服务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1.处理技术数字化在经过抽样量化之后,数字处理技术可以把文本、动画、图片、影音等信号从一开始的模拟信号转变成更为可靠的数字信号,这样在需要进行内容纠错的时候也会更容易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与技术规范研究【摘要】:当前,数字化教育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剧增长,以中央电教馆的基础教育资源云、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国教育电视台的果实网、清华同方的知好乐教育云等为代表的教育资源云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使得基于云服务的资源整合、云服务管理与数据中心建设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热点问题。
教育资源逐渐以云服务的形式运行在智能手机、Pad、电子书包等云端个人学习环境与设备当中。
同时,教育资源云服务所呈现出的海量、动态、自主、协同、演化等特性是云环境下教育资源服务的应用生态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合理有效的云服务信息的描述、组织和管理,是云环境下一切数字化教育活动的基础。
现有的教育资源描述模型扩展性不足,难以满足教育资源云服务的语义描述的需求,更难以实现云服务的自动管理和搜索,严重影响了云服务在系统之间的共享和互操作。
本体(Ontology)作为语义Web的核心技术,是描述概念层次结构和语义模型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知识交互、共享和重用的一个有效手段。
标准化和形式化的领域本体为信息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
本研究把本体用在教育资源云的描述,以及资源云服务的描述、整合、管理和检索上面,既实现了教育资源云之间的交流和互操作,也为构建具体的教育资源云实例提供了工程化的借鉴与重用,同时也可利用本体的推理和匹配技术来发现最适合用户的教育资源云服务,从而实现根据语义进行资源云服务的发现与选择,满足云端用户随时随地“应需而变”的资源云服务需求。
据此,本研究不仅具有现实意义,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在基于领域特征分析的服务工程方法的指导下,构建了教育资源云的概念模型,实现了教育资源云的领域本体,接着提出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概念模型,以服务的方式描述了所有数据和应用服务,清晰地描述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用例,分析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流程,然后采用面向对象的本体创建方法开发了教育资源云服务应用本体,有效地解决了云服务描述的一致性问题,通过云服务类与对象的继承与多态,解决了云服务描述的可扩展性问题,实现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自治与共享。
(2)为了实现本体的正确性,本研究采用了基于应用的本体评价方法,对本研究提出的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概念模型进行了一定的技术实践与应用。
利用基于本体的概念匹配技术和Racer本体推理机,在教育资源云的实例平台中实现了基于本体的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智能检索,建立了资源云服务导航体系结构。
(3)为了推动本体的实践与应用,本研究根据现有国内外标准组织和研究机构发布的云计算与Web服务相关标准,结合本团队的实际项目以及电子书包系统应用的核心问题,构建了《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制定了云环境下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分类、描述、元数据和原子服务接口等规范,并参与设计与开发了两个基于此技术规范的实践范例,实施了规范草案的适用性评价,进一步推进了教育资源云服务的实践与应用。
本研究在教育资源云服务描述、管理与整合方面的成果已经在华师京城教育云、华东师范大学电子书包资源服务云、上海云未科技的电子书包桌面云等环境中得到实际应用;本研究的《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已经被教育部CELTSC标准组织接纳,进入试用标准论证审批程序。
本研究得到了如下科研课题(项目)的资助:2010年上海重点科技攻关专项“‘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编号:10DZ2253000);2011年上海重点科技攻关专项“跨平台智能数字化教育服务平台”(课题编号:11dz1504400);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电子书包的环境设计与教育应用创新研究”(课题编号:116220155);201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课题编号:11AXW001);国家青年基金课题“多媒体互动电子书包系统研制及教学成效研究”(课题编号:CCA100119);国家发展改革委项目“国家信息化试点工程——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试点示范工程(首席科学家单位)”(发改办高技[2009]735号)【关键词】:教育资源云云服务本体电子书包技术规范【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TP393.09【目录】:摘要6-8ABSTRACT8-11目录11-15图目录15-18表目录18-20第1章绪论20-33 1.1 研究的背景20-22 1.2 研究的问题22-24 1.3 研究现状分析24-27 1.4 研究的目的27-281.5 研究的方法28-29 1.6 本研究的创新点29-30 1.7 论文组织结构30-31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31-33第2章相关概念与理论33-482.1 基本概念的界定33-43 2.1.1 教育资源33-34 2.1.2 云服务34-35 2.1.3 教育云35-37 2.1.4 教育资源云37-402.1.5 教育资源云服务40 2.1.6 本体40-43 2.2 理论基础43-46 2.2.1 理论支柱:网络教学传通系统理论43-442.2.2 理念指导:开放系统理论44-45 2.2.3 方法论:基于领域特征分析的服务工程方法论45-46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46-48第3章教育资源云领域本体建模48-793.1 关于领域本体的构建48-51 3.1.1 领域本体及其构建原则48-49 3.1.2 领域本体的建模元语49-50 3.1.3 基于领域特征分析的本体构建过程50-51 3.2 教育资源云的领域特征分析51-63 3.2.1 教育资源服务系统的案例分析51-56 3.2.2 教育资源云的耦合性分析56-57 3.2.3 教育资源云的构成分析57-61 3.2.4 教育资源云的概念模型61-63 3.3 教育资源云的领域本体构建63-773.3.1 目标分析与制定计划63-64 3.3.2 领域知识的收集与分析64-65 3.3.3 核心概念和关系的确立65-68 3.3.4 教育资源云的概念词汇表68-70 3.3.5 利用Protege构建本体70-71 3.3.6 教育资源云领域本体的建立71-76 3.3.7 领域本体的演化76-7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77-79第4章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建模与应用79-1404.1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的建模79-944.1.1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分析79-82 4.1.2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概念模型82-84 4.1.3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描述模型84-894.1.4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过程模型89-92 4.1.5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组合模型92-94 4.2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用例设计94-1034.2.1 教育资源云服务用例要素分析94-95 4.2.2 云端用户到云95-96 4.2.3 数字校园到云到云端用户96-984.2.4 数字校园到云98-99 4.2.5 数字校园到云到数字校园99 4.2.6 数字校园私有云99-100 4.2.7 云服务迁移100-1024.2.8 混合云102-103 4.3 教育资源云服务流程的设计103-106 4.3.1 基于服务动作视图的服务流程描述方法103-1044.3.2 教育资源云服务流程的建立104-106 4.4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的构建106-115 4.4.1 本体构建的步骤及准备工作106-109 4.4.2 服务过程本体109-110 4.4.3 服务水平本体110-111 4.4.4 服务资源本体111-115 4.5 教育资源云服务环境本体的构建115-121 4.5.1 服务质量本体115-1174.5.2 服务计量与统计本体117-119 4.5.3 云服务请求者本体119 4.5.4 云服务提供者本体119-121 4.6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的评价121-123 4.6.1 本体评价的阶段121 4.6.2 本体评价的方法121-122 4.6.3 基于应用的本体评价指标122-1234.7 本体支持下的教育资源云服务应用123-135 4.7.1 基于本体的工具类资源云服务的应用123-126 4.7.2 基于本体的生成类资源云服务的应用126-129 4.7.3 基于本体的内容类资源云服务的应用129-131 4.7.4 本体驱动的教育资源云服务关联131-135 4.8 对本体的评价与分析135-137 4.8.1 调查问卷及用户文档135 4.8.2 评价的结果及分析135-137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37-140第5章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及其应用案例140-1765.1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现实诉求140-149 5.1.1 关于电子书包140-142 5.1.2 电子书包领域本体的构建142-147 5.1.3 电子书包的时代需求:资源服务的技术规范147-149 5.2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的制定149-150 5.2.1 教育资源云服务本体到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的映射149 5.2.2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的制定149-150 5.3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的实践范例150-169 5.3.1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的应用模式150-151 5.3.2 范例一:华东师大电子书包资源服务云151-155 5.3.3 范例二:云未科技的电子书包桌面云155-161 5.3.4 基于技术规范的云联云实践与分析161-169 5.4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的评价与改进169-175 5.4.1 评价的指标169-1705.4.2 评价的调查问卷170 5.4.3 评价的结果及分析170-1745.4.4 基于戴明环的改进思路174-175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75-176第6章总结与展望176-1806.1 总结176-178 6.2 展望178-179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179-180附录180-218 附录1 教育资源云的领域本体OWL描述180-183 附录 2 教育资源云服务的本体OWL描述183-187 附录 3 关于本研究中本体的调查问卷187-188附录4 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188-216 第1部分电子书包资源服务技术规范(草案)总则188-190 第2部分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分类及代码规范190-194 第3部分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描述与评价规范194-200 第4部分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用户组织/身份/角色数据规范200-204 第5部分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各类接口规范204-211 第6部分电子书包资源服务的服务过程规范211-216 附录 5 关于本研究中技术规范草案的调查问卷216-217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217-218读博期间科研与成果218-220 1. 科研项目218 2. 发表的论文218-219 3. 申请的专利219-220补充参考文献220-223后记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