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写人艺术共21页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

《史记》人物刻画艺术一、《史记》人物形象的特征:从司马迁开始,采取以写人物为中心即用记录人物一生事迹的办法来反映历史,这样就更能充分、更集中地刻画人物性格,并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命运。
这就使《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具有浓重的文学特征。
1、历史人物形象化:《史记》写人物不是一般地、概括地叙述,而是通过对人物生活经历的具体描绘,即通过人物的言行,通过人物活动场面的具体描写,来再现历史人物的生动面貌,这种对历史人物具体、形象地描写,增强了其文学色彩。
《鸿门宴》通过紧张、复杂的情节描写,揭示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先看项羽,当曹无伤派人将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告诉给项羽时,项羽大怒,准备“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可是在鸿门宴上,刘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席温顺言语对项羽讲过之后,他不但不杀刘邦,而且竟然说出“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天真、幼稚、轻信,缺乏最起码的政治斗争的意识,是个莽撞汉。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张良将刘邦的卫士樊哙叫进来,进来后“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这种剑拔弩张的情势,项羽丝毫没有看出来,反而称赞樊哙是个壮士,并赐给酒食。
樊哙又将一番巧言动听的话说给项羽,项羽则“未有以应”。
曰“坐”。
可以看出在刘邦、樊哙的巧言愚弄下,竟然感到惭愧和内疚的情态。
再看刘邦,当得知项羽要来攻打时,虚心听取了张良的建议,想利用项伯度过难关。
刘邦问张良何以与项伯有故,了解关系的深浅,考虑是否靠得住。
接着又问项伯的年纪,想出一套逢迎项伯的办法。
精细老练、会拉拢人、会利用人,表现出刘邦机智权变的性格。
刘邦鸿门宴脱险后,立即诛杀了内部的叛徒曹无伤;可是,项羽对项伯的通风报信、吃里爬外的做法不闻不问,表明两个人政治警觉的差异。
通过这个戏剧性的情节,成功地展示了项羽和刘邦两个历史人物的个性:一个豪爽、无谋和轻敌;一个机智、老练和精细。
2、人物形象个性化:作者根据他对某一历史人物的主要思想、主要贡献的认识而对历史材料进行精心地取舍,把能够表现人物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详细地记述和描写,把不能表现主要特征的事件加以摒弃或简单带过,这样就使得人物的思想和性格突出出来,而且一般都能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史记》的写人艺术

《史记》的写人艺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对《史记》的中肯评价,它道出了《史记》这一鸿篇巨制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
其文学价值表现为:同其它文学名著一样,高度的思想性与高度的艺术性相一致——虽是写史却能引人渐入佳境、探奇揽胜、留恋往返、如沐春风。
而《史记》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结构的构造,语言的运用,人物的塑造等几个方面。
其中人物描写艺术最为突出,最能显示出《史记》不朽的艺术魅力,最为后人所称道。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此加以试述。
一、把握人物性格准确深入选择历史材料精心细致《史记》的人物描写艺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作者司马迁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精确深入细致地把握住和对历史材料精心精细地挑选。
作者在深入研究充分占有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凭借自己犀利的目光,敏锐的思维,捕捉、挖掘历史人物的性格特征,故书中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智勇双全、胸怀宽广”,廉颇“精忠报国、知错就改”,《项羽本记》中的项羽豪爽直率,才气过人,勇有余而谋不足,目光短浅,不善用人;《高祖本记》中的刘邦精明细致,能忍辱负重,知人善用,但阴险狡诈奸毒;《魏公子列传》中的信陵君仁而下士,不耻下交,谦恭有礼;《李将军列传》中的李广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制军简易。
作者司马迁在抓取挖掘出人物性格特征之后,并没就此理会,而是精心精细地挑选历史材料回去整体表现注重人物的几件大事,有的却用生活中的琐事小事。
属前者的如作者在《项羽本记》中分散笔墨,挑选了关中起兵,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等历史大事注重了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气质和气概;在《廉颇蔺相如本纪》有关廉颇蔺相如部分,作者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将相交合”三件事,把蔺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脱而使颇,名重泰山。
其处智勇,可以并任谓之”的性格特征整体表现得独特注重,同时对廉颇知错就改的豪放气概和风骨胸怀也给与了称赞;《李将军本纪》中对李广一生所历七十余战,作者详细地旁述了其中的三次(李广为上郡太守,率为百骑追赶匈奴射雕者,突遇匈奴军设计脱逃的事;李广出来雁门箭匈奴,兵大败阵亡,飞身夺下骑著驰走之事;李广跟从大将军卫青出来定襄箭匈奴,以四千人遭匈奴右贤王四万骑著的围困,他和亲振强弓射箭匈奴副将,始终意气自如的事。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摘要:
一、《史记》的人物描写特点
1.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2.善于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3.运用互见法全面展示性格特征
4.通过外貌、神情描写使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
5.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揭示人物性格
二、《史记》人物描写的艺术价值
1.突出人物主要特点
2.强化人物性格的对比和衬托
3.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性格
4.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
正文:
《史记》是我国古代一部脍炙人口的历史巨著,其作者司马迁凭借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精湛的文学技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使得这部作品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本文将从《史记》的写人艺术入手,探讨其人物描写的特点和艺术价值。
首先,《史记》在描写人物时,具有精巧的剪裁和安排。
司马迁在写人时,往往会在本人的传记中表现这个人物主要的经历和性格特征,以突出其主要特点。
而其他的一些事件和性格特点则置入别人的传记中去描述,这种方法被称为互见法。
通过这种安排,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和全面,也能够让读者更加
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其次,司马迁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他通过对人物外貌、神情、语言等方面的细腻描绘,使得人物形象具有可视性,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特别是经过作者选择提炼的典型细节,往往最能体现人物的风神和个性。
此外,司马迁在对话和富有个性的语言方面,也展现出了高超的描写技巧。
他通过对话揭示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总之,《史记》的人物描写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

《史记》的写人艺术特点《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著作之一,由司马迁所著。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纪录和记述了自黄帝时期到西汉末年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迹,被誉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在写作风格和人物描写方面,它展现出了许多独特的艺术特点。
首先,《史记》以纪实性为基础,力求客观真实地记录历史事实。
在记事部分,司马迁注重收集各种史书和史实资料,尽量还原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他通过调查研究和查证,力求准确地记述历史,避免主观臆断和夸张虚构。
本书对历史人物的描写注重真实性,避免过分美化和贬低,力求对人物的描述准确客观。
其次,《史记》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传记式的叙述手法。
在描写各类历史人物时,司马迁注重个人特点和形象形成的过程,他通过史事记载、对话交流和他人评价等方式,深入展示人物的思想品质、行为特点和性格特征。
通过这种传记式的叙述手法,他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生动形象。
此外,《史记》在人物描写上注重主观评价和客观叙述相结合。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历史人物除了进行客观的叙述外,还注重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观点。
但他的评价并不仅仅停留在善恶对错的二维划分上,而是从历史发展、政治道德和文化价值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使历史人物栩栩如生,更使读者对历史事件和人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
最后,《史记》的艺术特点还表现在多样化的描写手法和精湛的叙述技巧上。
司马迁巧妙运用了众多的描写手法,例如用典、直接描写、比喻、夸张等,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善于运用对比、并置、对话等叙述技巧,使故事情节更具张力和魅力。
这样的叙述技巧和描写手法,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也提升了读者的阅读乐趣。
总之,《史记》具有独特的写人艺术特点。
它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基础,展示了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并通过多样化的描写手法和精湛的叙述技巧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
通过《史记》对历史人物的描写,读者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历史,感受到历史人物的伟大和深刻。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史记》中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摘要】《史记》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探讨了《史记》描写人物的艺术手法,它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特写相结合,突出人物形象;它将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展现出各自鲜明的个性;它使用互见法,既使人物个性鲜明突出,又不损害其性格的完整性,也保持了历史的真实,不溢美,不隐恶;它运用比较法,在交错比照中展示人物形象;个性化的语言,更显人物风姿;它“成一家之言”,对人物的看法不盲从不偏激,合理评价,客观中肯,在此基础上精心选择材料,选材为人物描写服务.司马迁以锐利的眼光渊博的学识独到的笔法在书中描摹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史记》人物描写互见法一家之言《史记》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百科全书,以完整的体例成为正史之祖,开创了史书纪传体的先河,并且以其在人物描写上所达到的水平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明确的表示了他写作《史记》的目的和要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成一家之言”,自然不是否定前人的成就,而是继承优良传统并发扬光大,既有继承性,又有独创性。
司马迁创造了史书纪传体的新体例,在书中描绘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对后世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一、注重语言,细节描写“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是陆机在《文赋》里总结的写作经验.传记文学中写人物的对话也是如此。
有时候,将最能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对话,放在最紧要的地方,画龙点睛,整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就刻划出来了.司马迁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也是颇具匠心的。
《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所讲的“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用人物自己的个性化的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也是作者司马迁提炼的,最能表现蔺相如思想境界的内在美的精粹语言,是蔺相如精神品质的升华,是他一切行为思想基础,是全篇中最关重要的一名话。
《史记》的人物刻画手法

《史记》的人物刻画手法《史记》的人物刻画手法《史记》中的“纪”、“传”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散文,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多彩的历史画面。
本纪、世家、列传中的人物来自不同阶层,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市井细民,诸子百家、三教九流,应有尽有,所涉人物四千多个,重要人物数百名。
《史记》的人物传记之所以有如此广大的覆盖面,和司马迁进步的历史观及开阔的视野密不可分。
司马迁本人“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报任安书》),希望借助于《史记》一书而扬名后世,实现立言不朽的人生追求。
出于这种心态,司马迁对那些在历史上虽有卓越表现、终因无人奖掖而难以扬名的布衣平民怀有深切的同情,为他们鸣不平。
他在《伯夷列传》中写道:“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司马迁清楚地看到,一个人知名度的高低,乃至他是否能够青史留名,固然和他本身的业绩有关,同时也和是否有人宣扬提携密不可分。
他在《游侠列传》中也有类似的论述。
在司马迁看来,战国四公子(孟尝君、平原君、信陵君、春申君)或凭借王者亲属的血缘优势,或身居卿相之位,有的是二者兼备,他们显名诸侯,犹如顺风而呼,事半功倍。
“至如闾巷之侠,修行砥名,声施于天下,莫不称贤,是为难耳。
然儒墨皆排摈不载,自秦以前,匹夫之侠,湮灭不见,余甚恨之。
”司马迁对儒墨等学派由于门户之见排斥这些出自平民的侠客而深感不公。
司马迁在按照惯例为帝王将相立传的同时,也把许多下层人物写入书中,其中包括刺客、游侠、商人、方士等,使得《史记》所收的人物非常广泛,并且都刻画得栩栩如生。
《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各具姿态,都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
不但不同类型的人物迥然有别,就是同一类型的人物,形象也罕有雷同。
同是以好士闻名的贵公子,信陵君和其他三公子在人格上高下之别,而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也各有各的风貌。
同为战国策士,苏秦主要是一位发奋者的形象,而张仪身上更多的却是狡诈权谋。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论述史记的写人艺术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史书,被誉为中国古代传统历史编纂的巅峰之作。
在《史记》中,司马迁运用了独特的写人艺术,使得史书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形象鲜明。
首先,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不同人物的描写非常细腻入微,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例如,《史记》中的刘邦被塑造成一个粗野而机智的人物,曹操则具备着冷酷无情的一面。
这些个性特点的凸显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活的情感。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通过描绘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动机。
比如,在《史记》中对项羽的表述中,展现了他的傲慢和英雄气概,以及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这样的情感描写使得历史人物更加立体、丰满,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他们。
另外,史记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生动的行为描写。
司马迁在描写历史人物的行为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使人物的举止动作更加真实可信。
这种写实的描写方式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感受到历史人物的存在感和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例如,在史记中对于韩信、李斯等人的行为描写中,司马迁通过具体的细节描述,生动地展示了他们的才智、决断力和胆识,使得读者更容易将其形象真实呈现在眼前。
总的来说,史记的写人艺术之所以卓越,源自于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和精湛的叙事技巧。
他能够准确地抓住历史人物的个性特点、情感状态和行为特征,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行文,使得史记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令读者陷入其中,感受历史的魅力。
3.2.1《史记》的写人艺术(上)

《史记》的写人艺术(上)《史记》是历史著作,同时又是文学散文。
司马迁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施展文学才华,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说是“戴着镣铐跳舞”。
《史记》写人最主要的特色在于以下几方面:1.典型性《史记》是以人为核心的纪传体,上有帝王将相,下有平民百姓,乃至于游侠、刺客、商人,等等,是一幅五彩缤纷的画图。
《史记》的成功在于写出个性化的人物。
人物个性的描绘,首先在于典型化的处理。
一个人的一生有许多事迹,司马迁不是记流水账,而是选择典型的事例表现人物的个性,如《廉颇蔺相如列传》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三个重要事件刻画出蔺相如智勇双全的爱国形象。
韩信的形象之所以比曹参清晰,原因之一就是作者在写韩信时,尤其写其武功时,都很具体地一一写出,其中几场关系韩信成就事业的关键战斗写得极有声色。
而写曹参时多是概括性的叙述,很少选取具体场面。
为了刻画典型人物,《史记》注意多侧面写人,使人物由平面化转向立体化。
《淮阴侯列传》写韩信一生的主要事迹,除正面写他辅佐汉王的功绩外,还多次从侧面写其才智谋略。
传记开始写萧何追韩信和刘邦设坛拜将,已说明韩信的不同凡响。
还多次写刘邦在韩信每次胜利后“辄使人收其精兵”之事,一方面表现了汉王的猜忌,另一方面也说明韩信的无心顾忌。
即使被诬告反汉、降为淮阴侯,他仍与刘邦从容言诸将能否。
最后写烹蒯通一事,也是从一个侧面写了韩信。
整个传文空间位置的不断变更,使人物的活动交错进行,避免了一般化和平面化。
又如《魏公子列传》写信陵君不耻下交、自迎侯生一段: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公子执辔愈恭。
侯生又谓公子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枉车骑过之。
”公子引车入市,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微察公子。
公子颜色愈和。
当是时,魏将相宗室宾客满堂,待公子举酒。
市人皆观公子执辔,从骑皆窃骂侯生。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