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第二单元 单元综合提升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提升训练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江苏专版)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一、选择题1. [2023江苏盐城高二期中]《世界粮食安全首脑会议宣言》指出:“遭受饥饿和贫困折磨的人数现已逾10亿,这一事实让我们感到震惊。
……粮食安全、农业和农村发展方面长期投资不足所产生的影响,又因近期粮食、金融和经济危机等因素而雪上加霜。
”由此可见,各国政府认识到( )A. 粮食安全至关重要B. 国际合作解决经济危机的重要性C. 需要开放贸易市场D. 当今世界经济面临严峻挑战2.北宋时,宋真宗派人到福建取得占城稻三万斛,令江淮两浙诸路种植,后扩大到北方诸路;宋仁宗时,大、小麦被推广到广南东路惠州等地。
南宋时,“四川田土,无不种麦”。
这说明宋代( )A.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 发明翻车提高了生产力C.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D. 民众饮食结构根本改变3.据袁隆平回忆,位于井冈山南麓的桂东县是全国率先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之一。
1975年全县仅试种水稻98.88亩,次年便在全县迅速推开。
当地民谣传唱:“层层梯田持山腰,银河两岸种杂交。
”这反映了( )A. 当地提高粮食产量的迫切愿望B. 地方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 杂交水稻试种成败取决于环境D. 桂东县率先实现了粮食自给4.宋朝海外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漆器、铁器等,输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为大宗。
政府每年从海上进口贸易中获利颇丰。
这表明,在宋朝( )A. 进口商品成为基本生产资料B. 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C. 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D. 手工业生产较为发达5. [2023江苏盐城高三调研]16世纪末,马铃薯作为食用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捣毁庄稼,致使大多数农作物歉收乃至颗粒无收,唯有生长在地下的马铃薯安然无恙,帮助爱尔兰人度过荒年。
爱尔兰成了以马铃薯为主食的国家。
这说明马铃薯的种植( )A. 提高了欧洲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B. 改变了区域食物结构,影响饮食习惯C. 延缓了殖民扩张过程,推动文明发展D. 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导致庄稼歉收6. [2023天津河西调研]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不断演变,西周“千耦其耘”“十千维耦”;战国“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秦汉以后,则是“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工具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
下列生产工具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曲辕犁②匣钵③水排④ 铁农具A.③④①②B.④③①②C.④②③①D.④③②①2.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指的是()A.耧车B.筒车C.曲辕犁D.翻车3.新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发明了提水灌溉的装置“沙杜夫”,它利用杠杆原理将低洼之处的水抽引到高处,从而使高低处的耕地均能得到灌溉。
这表明()A.人类改造自然能力增强B.埃及社会饥荒得以缓解C.农业灌溉工具世界领先D.水利工程推动农业发展4.山东滕县出土的一汉代耕糖画像石显示∶中间一男子扶犁耦耕,一牛一马拉犁,其后有一男子操耙糖地。
前方有三人持锄耘地,一人端着水罐似在浇水。
画面左侧有一妇女挑着担子,带着两个小孩朝田间走,似为送饭而来。
画像右侧大树下有一人持杖而坐,当为监工。
该场景反映了汉代()A.农民重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B.生产关系革新后农民积极生产C.存在分工合作的集体经营方式D.农业领域的多种经营模式盛行5.如图是不同时期制作陶瓷使用的主要工具,它们反映了我国古代陶瓷业:()A.手工生产技术不断进步B.陶瓷产品种类繁多C.手工业者社会地位提高D.规模宏大分工精细6.下表是1839年英国各纺织部门女工占比情况:棉纺织工厂毛纺织工厂丝、麻纺织工厂56.4% 69.5% 70.5%此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女工成为工厂主要劳动力B.妇女政治地位大大提高C.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D.纺织业最早实现机械化7.1896年欧洲某国举办殖民展览会,展览共分为两个部分:“科学一商业”区包括殖民大厅、机器大厅、工业和出口大厅等建筑:“土著人展览”区包括其殖民地的人种、建筑、生活习俗等内容。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B.科技发展推动殖民扩张C.工业革命的科学成就D.不同地域文明间的差异8.有历史学家在考察19世纪欧洲运输革命与工业革命的关系时指出:“这种运输设施的开展,使先前未曾开发地区卷入世界经济活动内,更因其克服运输量、畜力、季节及移动速度等限制⋯⋯工业革命成果得以扩大。
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现代科技进步与人类社会发展课后提能训练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含答案)

新教材高中历史部编版选择性必修2:第二单元第6课【基础巩固】1.20世纪的一项科技成果不仅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且被广泛应用到数据处理、自动控制、信息传播、教学科研等领域。
这项成果是( ) A.电影B.电视C.有线电话D.电子计算机【答案】D 【解析】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为自动化和控制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且广泛应用于数据处理等领域,故D项正确。
2.人工智能(AI)的应用,使机器能够代替人类完成单纯重复、危险和劳动条件恶劣的工作,既能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又能避免工伤事故。
这表明信息技术( ) A.增加部分人失业风险B.避免工伤事故的发生C.提升工作效率和环境D.提升人类的智力水平【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让机器代替人类完成一些特殊工作,可以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和避免工伤事故,说明利用信息技术既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也可以使工作环境更加安全,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人工智能应用的积极影响,并未反映人工智能会增加部分人失业的风险,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人工智能的应用不仅可以避免工伤事故,还可以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排除B项;材料与提升人类的智力水平无关,排除D项。
3.下面中国卫星发射的图片能够反映出中国( )A.航天技术的发展B.人工智能兴起C.网络技术的发展D.科技领先世界【答案】A 【解析】卫星发射属于航天技术的成就,故选A项。
4.自1959年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研制成功至今,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代,即操纵型机器人、自动型机器人和智能型机器人。
机器人的使用( )A.缓解了人口压力B.促进了经济持续繁荣C.推动了经济全球化D.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机器人的更新换代是多种现代技术共同发展的结果,这体现了科学技术的综合运用,故D项正确。
5.“在传统领域中都存在一个现象,就是他们‘没有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思想,是一种价值观。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2册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单元总结梳理

典例精析
【答案】示例: 论题:科技的进步促进钟表的发展。 阐述: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人们的计时工具普遍为日晷,依靠自然现象来作判断。文 艺复兴后,近代自然科学产生,钟表的精确度提高,但价格昂贵,钟表并未普及。 随着工业 革命的进行,工业化生产使钟表价格下降,钟表逐渐得到普及。第三次科技革命后利用原子 物理学原理,钟表精确度大大提高。 21世纪初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表出现,功能增 多。 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推动了钟表的演变,使钟表得以普及,精确度提高,功能增多。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特点。根据题干信息,“修理过唧筒”的瓦特最终制成了“万能蒸汽机 ”,说明其发明创造源于劳动实践,故A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劳动实践,没有体现科学理论,排除B 项;C项错在“取决于”,工厂主的资助是条件之一,但不是主要条件,题干主要强调的是劳动实践 ,排除;D项错在“各阶层”,题干只涉及瓦特和工厂主,排除。
单元总结梳理
模块 导航
重点知识梳理
01
古代中国农耕经发展的特点、三次科技革命的比较
02
典例解析
典例精析
例1 [全国Ⅰ2020·34]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 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 形成,主要是因为( B )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典例精析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世界产业结构的变化。高收入国家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减少是因为高收 入国家的产业转型升级,不是对农业的忽视,故A项错误;中低收入国家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 最高,其次是工业,农业占的比例相对较少,没有实现各产业均衡发展,故B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 看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没有实现平衡发展,如高收入国家农业 比重太低,故C项错误;从表格中可以看出低收入国家、中等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 都是农业和工业的比例减少,服务业的比例增加,表明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故D项正确。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二单元综合微评

A.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趋势
B.生产工具动力有了新发展
C.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历程
D.生产关系发展演进的趋势
答案:B 解析:图1是水排,是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图2 是筒车,是以水为动力的灌溉工具,二者体现了生产工 具动力有了新发展,故选B项;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 不是农业生产技术,排除A项;水排不是灌溉工具,排除 C项;图1是水排,图2是筒车,二者共同体现生产工具的 变化,不是生产关系的发展,排除D项。
材料的内容是消费性书籍的增多,没有涉及教育完善问 题,排除A项;工业革命减少教育隔阂,无法消除教育隔 阂,排除B项;工业革命会导致教育模式发生一定的变 化,但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D项。
12.下表是 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中期英国国民总收入和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B.福利国家的建立
C.民主范围的扩大
D.产业结构的转型
答案:D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 英国接受社会福利的范围呈现扩大趋势,这主要是因为 工业革命引发了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了生产力,D项正 确;材料与工人运动兴起无关,排除A项;英国福利国家 的建立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此时英国的民主范围仍然 十分狭小,排除C项。故选D项。
11.19 世纪以来,欧洲许多城镇兴建大型图书馆,以营利为
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在被调查的 200 个工人家
庭中至少有 60 个妇女有固定阅读的习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C ( )
A.经济繁荣促进了教育完善 B.工业革命消除了教育隔阂
C.经济发展改变了生活方式 D.教育模式发生了根本改变
答案:C 解析:以营利为目的的流行书籍和报纸大量增加,说明 拥有大量的书籍消费主体,在19世纪出现,应是工业革 命的功劳,说明工业革命提高了消费能力,改变了人们 的生活方式,故选C项;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 单元培优练

的双层经营体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三线建设指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
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排除
C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即通过合作化道路,把小农经济逐步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
经济,早在1956年底完成,排除D项。
11. [2023湖南卷]对下图的合理解释是( B ) A.机械投入减少反映农业集约化程度降低 B.农业技术变迁呈现出节约劳动力的倾向 C.化学品广泛使用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D.劳动力的减少意味着农业逐步走向衰落
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对工业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 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 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 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除C项;轮船招商局所享有的优惠条件只有洋务企业才能享有,无法带动同行业其他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发展,排除D项。
10. [2023北京卷]1998年,“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启动。此后,“村村通”在公路、电力、
饮用水、电话网、有线电视网、互联网等领域陆续展开,成为一个系统工程。这一工
程( A )
A.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大举措
知,轮船招商局在封建政府的支持下获得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使其在与外资企业竞争
的过程中不至处于劣势地位,A项正确;“未曾处于劣势”“年年盈利”说明封建官府的
支持在当时促进了轮船招商局的良性发展,排除B项;清政府给与轮船招商局的资金
支持确实主要用于企业经营,也更加有利于洋务企业与外资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排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课件--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复习

一、农业工具的变化
1、耕作工具
非金属时代 金石并用时代
铁器时代
石、木、骨、 蚌等耕作工具
赫梯掌握冶铁 铁质农具 青铜农具出 技术,铁质农 出现并逐 现(少量) 具可能出现 渐推广
出现用灌 曲辕犁 钢法制作 (标志 的农具 步犁)
石器时代
新石器 晚期
公元前 15-14世纪
春秋战国 南北朝 唐朝
时期
时期
【学习聚焦】不同文明地区的农业生产工具, 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2023.01)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 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 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 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 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材料二 铁犁牛耕技术使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以鲁国为代表的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促使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在新兴的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国诸侯先后进行了变法 活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
材绊渴料中求2、三解更政经放助治出长礼济来了崩::,士乐各井在阶坏国田社层的变制会 的社法到身声会,份势大封上。裂诸建取…变侯土得…,争地了竞将霸私独相原,有立争本宗的霸属制地的于法;位诸贵分,侯族封而列最制汲国底遭汲,层到于尚的争未士破霸建阶环事立层到业统从封的一沉建诸的重制侯观的对念宗度人形法确才态制立的。羁; 学术环思境想宽松:活出泼现,百使家文争化人鸣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从而为道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 7.1亿元人民币
明成化斗彩鸡缸杯 2.21亿 元人民币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对应练习--第一、二单元达标检测

第一、二单元达标检测(满分:100分;时间:6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原创)七八千年前,中国的农业与农耕聚落有了很大发展。
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粮食的储备,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发展。
这不能说明( )A.农业生产力的提高B.人类出现定居生活C.农业发展有利于人口增长D.社会出现贫富分化2.先秦时期,官方颁布的月令体著作中,将一年中每月的物候列出,表明动植物的生长情况,然后要求人们按照时令合理安排采集渔猎活动和农业生产。
这反映出当时( )A.自然科学有了长足进步B.官方重视发展农业经济C.争霸战争推动农业发展D.耕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3.下图为汉代牛耕图画像砖。
此图说明当时( )A.中原地区人地矛盾缓和B.田庄的管理方式较为落后C.个体农户精耕细作的特点D.雇佣关系成为普遍的现象4.唐代武则天统治时期,“天下户口,亡逃过半”。
宋太祖下令,“察民有父母在而别籍异财者,论死”。
召集逃散,“令着旧业”成为北宋初期地方政府的主要政务。
宋初这一政策( )A.旨在抑制工商业发展B.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C.意在强化理学价值观D.抑制了土地兼并5.新航路开辟后,从亚洲输入欧洲的香料比开通前“扩大了三十倍”,还有世界各地的新商品,如烟草、茶叶、咖啡、可可等在欧洲市场上流通,改变了西欧各国的经济地位。
这主要是因为物种交流( )A.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交流B.削弱了土耳其的实力C.推动了工业革命爆发D.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6.(原创)2020年5月8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西非地区代表处表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大约有2.39亿人面临粮食安全问题。
随着疫情暴发,这个数字可能会急剧增加。
据此可知( )A.疫情加剧粮食安全问题B.中国大量增加粮食进口C.各国重视食品安全问题D.中东国家面临饥饿威胁7.下表是中国古代冶金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史实。
据此可知( )春秋时期发现人工冶炼的铁器秦朝秦始皇兵马俑坑中出土铜、铁兵器约4万件汉朝汉武帝推行冶铁业官营;冶铁以煤为主要燃料;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出现灌钢法,制作的兵器更加坚韧锋利A.铁器出现的时间不应早于东周时期B.秦汉时期大规模制造兵器成为可能C.军事战争导致冶金技术的突破D.官营制度推动冶金业服务于社会生产8.据《考工记》记载,“郑之刀,宋之斤,鲁之削,吴粤之剑”等手工业品在当时闻名于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综合提升
专题一 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的发展历程
专题二全面认识三次科技革命
1.物理学发展与三次科技革命的关系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应用,这是牛顿力学和热力学发展的结果。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这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研究和经典电磁场理论重大突破的成果。
(3)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产生了一系列高新技术,如核能源技术、激光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这与20世纪物理科学发展所奠定的基础密不可分。
2.三次科技革命发生的条件
三次科技革命都是资本主义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内外市场扩大的结果。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条件:17世纪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确立;工场手工业时期英国积累了丰富的生产技术、科学知识;18世纪中期英国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条件: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确立和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的完成、世界市场的形成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条件: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科学理论有了重大突破,科技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社会的需要,特别是二战期间和战后各国对科技的迫切要求。
3.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的影响
三次科技革命都大大加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使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航天技术的发展为主要标志,推动了社会关系的重大变革。
目前,第三次科技革命还没结束,但已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的巨大变化,也推动了国际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使经济格局的多极化和全球化趋势增强。
专题三从新史观的角度认识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中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为世界联系的加强提供了物质条件,推动了整体世界的形成和发展。
2.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是人类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转折点。
3.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近代化进程,带来了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社会生活上的文明化。
4.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如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问题(包括童工问题);城市化问题(如伦敦人口剧增);严重的集群性的社会问题;特殊人群(失业者、退休者、残疾人等)的生活保障、医疗健康、教育、住房、社会服务(社会工作)问题。
5.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例题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如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解题规范
第一步:审题干
一明考点:古代中国的生产工具——铁器。
二抓关键:图片中黄河流域铁器分布广泛,其他地区铁器分布稀少。
第二步:逐项分析
答案D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题型特点
表明、说明类选择题考查学生通过思维分析,在某一史实基础上或者在某一历史现象基础上,能表明或说明某一历史观点、得出某一历史结论的能力;说明论证是选择题的最高考查形式,与材料题中探讨问题的能力难度相当;题干往往是历史现象,题肢是某一道理或观点,要求考生通过“现象”说明“正确的观点”。
解题技巧
(1)直接对应法
适用于题干与正确选项间有必然联系,只通过题干信息进行推理就能得出正确答案,其他干扰项不是正确选项的变式,其他选项通过所学知识即可排除。
(2)题肢对比法
适用于多个被选项都与题干有一定的关系,在诸多被选项中通过比较,得出一个最适合本题题干的正确选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