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

合集下载

自考汉语言文学——西方文论选读(课程介绍大纲)

自考汉语言文学——西方文论选读(课程介绍大纲)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
西方文论选读(课程代码:00815):
一、课程的性质:
西方文论选读是一门选修课,它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它以研究西方文学的本质、特征、功用以及创作、欣赏、发展的规律为己任,是文艺创作实践的概括,也是时代现实和社会思潮在文艺领域的理论表现。

它是西方对文艺现象和规律认识的发展史。

二、课程学习目的:
本课程将通过对西方文论史上的一些代表人物和思潮流派的探讨分析,使学生通过“以点带面”式的学习,充分熟识西方文论代表性人物和思潮流派的艺术特色。

通过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认识文学现象、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帮助学生从更宽阔的视野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概括更丰富的文学现象。

三、考试形式
课程考核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成绩实行百分制。

西方文论选读

西方文论选读

《西方文论选读》一一、名词解释1. 郎吉弩斯的《论崇高》:《论崇高》侧重与内在灵魂的涵养提高,重视作家的心智;列举崇高的五个来源;这五个来源的关系;《论崇高》还提出了美的范畴问题;朗吉弩斯的《论崇高》标志着一个新的美学范畴的诞生。

2. 三一律:所谓“三一律”,指行动的单一性、时间的单一性和空间的单一性,它在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中,是作家必须遵守的铁律,来自16世纪《诗学》的意大利注释家之手。

卡斯特尔维屈罗认为只有单一的空间与单一的时间和行动相适应,才能使观众信服。

三一律对此后的戏剧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3. 黑格尔的情境·情节·情致:为了实现艺术美的理想,黑格尔探讨了文艺创作的具体问题,如人物、环境、冲突等问题,并且提出和论述了情境、情节、情致这样一些重要概念。

分别介绍情境、情节、情致。

4. 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原则: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一文中提出和论证了形式主义理论的一条重要原则——“陌生化”原则。

所谓“陌生化”,是针对习惯化、机械化、自动化和潜意识化而言的,是对日常生活中习以为常习焉不察的感知方式的一种反作用,目的是加强印象,把熟视无睹的东西凸现出来,用新的陌生的世界代替潜意识化了的世界。

陌生化属于文本的范围,而且重点不是文本的意义,而是它的形式,涉及的对象主要是诗歌5. 阿多诺的否定的美学:阿多诺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的美学思想大体上可以用“否定的美学”来加以概括,其主要观点主要有:1.反艺术。

反艺术就是否定的艺术,是用“反其道而行之”的艺术手法,或曰反讽手法,对资本主义社会主流艺术的否定;从正面讲,就是艺术通过自我否定来改头换面从而确立自身新的坐标。

2.文化工业。

这指的是在工业资本主义这个“管理化的社会”里,从流行艺术中自发产生出来的大众文化的总称。

3.音乐社会学。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以自己特殊的形式规律提出社会问题,反映社会整体的矛盾和分裂6、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是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继承者,他在美学上的一大贡献是提出了“美是生活”这个唯物主义命题。

西方文论选读

西方文论选读

第二章中世纪时期就4个小人+一个人但丁4个人分别是:1.波伊修斯,意大利哲学家,政治家,《哲学的安慰》(安慰波在狱中)2.安瑟伦,神学家哲学家,“被誉为厄里根那之后第一个重要思想家”。

3.托马斯阿奎那,法国的《神学大全》,主张最高的美属于最高的神4.阿伯拉尔,法国的《认识你自己》《我的苦难史》,他认为苦难是具有安慰他人,净化自己的作用。

一个人:但丁著作:《神曲》《致大亲王书》《论俗语》《论帝制》俗语观:(1)对俗语大力倡导,包含他对未来的民族国家、对进步民族文化期待与希望。

倡导的俗语是自然的,是活生生的感性的、人本主义的。

(2)他充分估价了语言文化的社会改造意义,估价了它在建设新的社会及其文化中的伟大作用,显示了他的敏锐。

如何理解“但丁是历史转折时期的代表诗人”(1)但丁作为历史~,他的作品和文学政治论著表达了深刻的变革意识,包含了作者对人类以往历史的严肃批判,也融汇了对未来的崇高理想。

(2)他对上帝和人之间的关系理解,是与整个中世纪神学相对立了,他高度评价了人的自由意志和理性精神,预言了人“获得全部的胜利”(3)值得重视的是他对俗语的大力倡导,(把上面的一说)第三章就三个人:锡德尼、达芬奇、卡斯特尔维屈罗1.锡德尼:《星星》《女郎》《为诗辩护》理论:(1)肯定诗人是创造者,诗人则不受自然束缚,诗人虽然模仿自然,但它却能够创造出自然所没有的事物或形象,借此使人升入另一种自然,进而与自然携手并进。

(2)真正诗人的标志是通过怡悦性情的虚构启发德行(3)任何事物都有滥用和正当使用之分2.达芬奇诗学思想(1)在探讨绘画与自然的关系时,认为绘画模仿自然,但又胜过自然的观点,同样适用于文学,尤其是在看到文学施法自然的同时,而注意到具有创造性的特征。

(2)在对诗画作比较时,达芬奇虽有扬画抑诗的倾向,但他开创了对各门艺术进行比较研究的先河,同时在这种比较中,从各种角度比较准确的揭示了文学的特点。

3.卡斯特尔维屈罗“三一律”(1)对悲剧和史诗进行比较,他对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定义做了极大的发挥,提出了三一律的主张。

西方文论选读王确

西方文论选读王确

西方文论选读王确
《西方文论选读》是王确编著的一本关于西方文论的教材,旨在介绍和分析西方文学理论的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其重要观点。

本书的主要特点是内容全面、系统,涵盖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西方文论发展历程。

书中对各个时期的文论流派进行了详细介绍,包括古希腊罗马文论、中世纪文论、文艺复兴时期文论、17-18 世纪文论、19 世纪文论、20 世纪文论等。

对于每个流派,不仅介绍了其主要代表人物和观点,还分析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注重对文论观点的分析和解读,通过引用具体的文学作品和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文论观点。

书中还设置了大量的思考题和讨论题,引导读者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之,《西方文论选读》是一本内容丰富、系统全面、注重分析和解读的西方文论教材,适合文学、文艺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和研究者阅读。

西方文论选读02

西方文论选读02

1.柏拉图是如何阐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的?第二种:柏拉图主张文艺摹仿说。

作为摹仿,它必须由三个侧面才能形成其完整的意义结构,即:作为摹仿对象的摹型;作为集中体现摹仿过程的摹仿者;作为摹仿结果的摹仿品。

柏拉图正是从这三个侧面阐释了文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

(一)文艺是摹仿的摹仿。

柏拉图承认艺术把世界当作蓝本,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

但柏拉图并不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而是理念摹仿物。

在柏拉图看来,文学艺术就成了“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

(二)摹仿者不能判断美丑优劣。

柏拉图认为有关事物的技术有三种:使用者的技术、制造者的技术和摹仿者的技术。

而其中器物的使用者具有关于器物的知识和经验,是最有发言权的,作为摹仿者的艺术家所做的事都是不真实的。

(三)摹仿的作品是低劣的。

这是柏拉图主张流放诗人的主要理由。

综上所述,柏拉图把文艺与世界的关系主要看成是一种摹仿的关系,而他的所谓的摹仿说,又是建立在理念论的基础之上的,这就必然认定文艺是不真实的,低劣的。

另外,柏拉图对文艺摹仿世界的过程的看法过于偏激,把文艺再现世界看成是无知识、无主张地、随意地用一面镜子“到处照”的过程。

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

因此,如果我们从柏拉图的“摹仿说”本身来看,这种观点大体上是消极的。

2.柏拉图对文艺的功能做出了怎样的评价?文学是对可感事物的模仿。

由于文艺与理念这个绝对的世界真实的关系是间接的,与理念的距离是遥远的,进而推导出文艺作品是影子的影子,是低劣的形式,创造文艺作品的诗人等的灵魂是非理性的,这中对文艺本性的基本看法,导致了柏拉图对文艺对人生的积极作用,这是他对文艺的社会功能的主导性观念。

第二种:(一)重视文艺的审美教育作用。

(二)否定传统文艺的积极价值。

认为传统文艺是极为有害的,其具体的罪状主要有两条:首先是亵渎了神和英雄。

其次,是迎合人的情欲,危害城邦。

(三)提出了严厉的文艺对策:驱逐诗人和文艺法治化。

3.柏拉图为什么提出取缔文艺、驱逐诗人?(一)由于柏拉图认为诗歌和悲剧等艺术是摹仿品,是“一个远离真实的影像”,这样诗和悲剧就是不真实的,不包含真知识,是不具有真理价值的东西,因而柏拉图的结论是“摹仿术乃是低贱父母所生的低贱的孩子。

西方文论选读资料

西方文论选读资料

西方文论选读资料1.哲学角度划分西方文论的三个阶段:1)本体论。

A.柏拉图文艺模仿:“文艺是自然的摹仿”,这个“自然”是以“理式”为蓝本的“自然”,“理式"是第一性的,“自然”是第二性的,“自然”自然只是“理式”的“摹本”和“影子”.文艺摹仿自然,只能摹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

B.亚里士多德所谓模仿,同传统说法也不同,传统说法只回答了艺术模仿什么的问题,而没有回答艺术如何模仿的问题,这个问题由亚里士多德解决了,它体现在“艺术即形式"命题中.在他看来,艺术模仿自然,并不是对自然进行原封不动的抄袭,而是进行能动的创造。

亚里士多德不仅认为艺术是创造性活动的产物,而且还认为艺术能表现自然的真实和本质。

根据这一思想,他认为,艺术模仿的对象应该是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

2)认识论。

A.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理性主义。

B.弗洛伊德“我感主体”非理性主义。

C.鲍姆加登创立了感觉学,即美学。

D.浪漫主义华兹华斯实现了诗歌表现中"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E.唯意志论是非理性的开端.叔本华、尼采(重估一切价值)。

尼采认为价值体系的根基正在分崩离析,因此提出“重估一切价值”。

首先是高呼“上帝已死",并且对道德谱系做出相应的研究,提出“超人理论”和“你要成为你自己”.3)语言论.“语言是认识的边界”“语言是存在的家园”“语言是被理解的存在”A.研究文学本质向研究文学作品转变。

B.研究文学作品向研究文学读者转变。

2。

柏拉图的理式论:这是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理念,即真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美的理式是感性事物没的源泉。

3。

柏拉图的灵感说: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

《西方文论选读》部分名词解释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处于法国文化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理论及其附属研究方法。

结构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通过结构而存在的,并且结构与结构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在文学研究中,结构主义的重点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结构和符号系统。

二、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俄国文学界一种思潮和学派,也是20世纪西方文学批评方法中的一个流派。

形式主义主张从文本的形式、结构、语言等方面出发,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在构造规律,强调研究文学作品自身的内在属性,反对对作品进行含义的外在解释。

三、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是指一种文学流派,主要表现为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描写人物的内心体验,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与情感活动,强调心理描写的一种小说形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欧洲文学,如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至灵》等。

四、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古典主义,也是西方文学史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个流派。

现代主义主张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艺术独创性和认识独立性,强调以形式和语言为表达媒介,反对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致力于开拓新的文学领域和语言形式。

五、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欧美文化界兴起的一种思想,也是相关文学、哲学、艺术及其它领域的文化现象。

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基础是对现代理性主义的批判,认为现代理性主义存在着种种问题,并提出了一种新的文化和知识观念,致力于打破和超越现代的边界和固化的结构。

六、启示录启示录是指一种文学形式,主要表现为排列、挑选各种文本素材,形成一种随机性和挑战性的文本形态。

启示录的目的在于通过破坏惯常的文学语码和表达方式,触发文学创作和认识的新的时空维度。

七、先锋派诗歌先锋派诗歌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的一股思潮和文学运动,旨在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和自由创作体验,反对传统文学关注于道德、情感和启示,强调拟展现未曾被表现出来的诗化感知体验,其作品形式具有随意性、唯美性、语言释放性和多样化的形式实验等特点。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

西方文论选读自考重点西方文论选读是一门重要的自考课程,涵盖了众多思想家和流派的理论观点。

以下将为您梳理这门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帮助您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是西方文论的源头。

柏拉图的“理念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艺术则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因此是“影子的影子”,与真理隔着三层。

但他也承认艺术能够激发人的情感。

亚里士多德则对柏拉图的观点进行了修正。

他强调艺术模仿的是“可能发生的事”,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

他的《诗学》是西方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著作,对悲剧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悲剧的“六要素”。

二、中世纪时期中世纪的文论受到基督教神学的影响。

圣奥古斯丁认为艺术应该为宗教服务,宣扬上帝的伟大。

托马斯·阿奎那则试图调和理性与信仰,认为艺术是上帝创造力的反映。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强调人文主义精神,主张以人为中心,反对神学束缚。

薄伽丘的《十日谈》通过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多样和自由。

锡德尼在《为诗辩护》中强调诗歌的教育和娱乐功能,认为诗歌能够给人带来愉悦和启示。

四、新古典主义时期新古典主义强调理性、秩序和规则。

布瓦洛的《诗的艺术》提出了“三一律”原则,即时间、地点、情节的一致性。

这一时期的文论注重对古代文学的模仿和借鉴,追求形式的完美和典雅。

五、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强调情感、想象和个性。

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主张诗歌应该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拜伦、雪莱等诗人的作品充满了反抗精神和对自由的追求。

六、现实主义时期现实主义关注社会现实,强调真实地反映生活。

巴尔扎克主张文学要成为社会的“书记员”,通过作品展现社会的全貌。

福楼拜注重对细节的精确描写,追求艺术的客观真实性。

七、现代主义时期现代主义文学呈现出多元化和创新的特点。

象征主义强调用象征、隐喻等手法表达内心的感受和体验。

意识流文学则打破传统的叙事结构,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意识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1:导论
【参考说明】: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朱立元主编的《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一书是汉语言文学本科选修课“西方文论选读”[课程代码:0815<重庆>],所以请先确定你
所参考的科目对应的是这本教材。

2.选读《当代西方文艺理论》的考生比较少,所以可能没有辅导书,以前的考试资料也无从查找,至少在重庆范围内。

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涉及25种差异不同的西方当代文学理论,知识面非常庞杂,涉及到政治、哲学、经济等多个方面,而且很多文论存在“粘融”“对抗”“异化”等现象,所以对这本教材的学习我认为不能单从课本学习,应该把
触角升向生活的更多、更深的层面。

4.《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教材种存在很多概念的“未定点”,特别是后半部分关于结构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文论,他们的观点总的来说都是抽象大于具体、理解大于认知、否定大于肯定,所以,我的这个笔记同意会存在很多“未定点”,特别是概述部分有些是从我所理解的角度来编写的,所以可能会存在主观性,但我仍然从教材所明确的文论的概念入手,相去不会太远,当然,可能也有理解错误的地方,所以建议参阅的时候还是应该严格按照教材的描述来
理解。

5.因为这本书所涉及的某些文论存在“未定点”,所以存在某些主观性,其中肯定难免有某些错误或者与大家的理解所不同的地方,欢迎提出你的看法加以指
正。

6.有几章的最后一段的章末总结没有归纳,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对文论对文学发展所起到积极或非积极性的影响的评价(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批评),以
及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零、导论当代西方文艺理论概观
1.两大主潮:
人本主义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
发点和归宿。

科学主义就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他把一切人类精神文化想象的认识根源都归结为树理科学,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
科学性。

概述: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观———人本主义,他们在象征主义与意象派诗论得到了凸现。

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并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的象征诗论、庞德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
因,
20世纪初,科学主义文论出现较早的是俄国形式主义及其后继者布拉格学派,,这一派文论收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他们剔除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问题“,其目标是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即使文学之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

科学主义反对人本主义的文论观,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强调文学之所以为文学是因为他一经创作就具有了”客观性“,他是独立与作者、社会、意识形态之外的,文学是由结构、语言、语义和形式等实在的物质承担的,他反对文学创作的主观理论,试图从可确切的科学研究性的角度把握并揭示文学自身的内在规律。

这在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文论中尤
为明显。

2.两次转移:
第一次是从重点研究作家转移到重点研究作品文本
第二次则是从重点研究文本转移到重点研究读者和接受
概述:
拜伦作诗不需要思考,他是用天赋在作诗,安娜。

卡列宁娜是一个激情饱满的觉醒者,是一个敢于反抗一切不平等,敢于追求自由的一个托尔斯泰式的人物,19世纪,现实主义作为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的主流肯定了文学作品对社会,对自我,对作者自身精神意识的重塑与创造,强调文学创作的天才和“主体第一性”,这
是对人本主义文论在作品上的印证,但20世纪20年代之后,随着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派的崛起,西方文论研究的重点开始发生悄悄的转移,从研究作家为主逐步转向研究作品为主,他们甚至不再关于作品的生平和心理,不再关注他们的天赋的文才,他们试图割断文学作品与作者、读者的联系,只孤立的研究文学作品本身,罗兰。

巴尔特甚至声称:作者死了。

20世纪30年代,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文论在重点研究文学作品的同时已经开始关注读者的接受问题,特别是萨特对读者的再创作给予的高度评价和英伽登关于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的系统理论的出现,第二次研究重点再次发生了转移,一直到60年代出现的解释学和接受理论再次把这种研究重点推向了高潮,特别
是结构主义文论的出现更是达到了顶峰。

2.两个转向
非理性转向和语言论转向
概述:
非理性转向主要是就人本主义文论而言的。

19世纪以前的西方古典文论同古典哲学一样,是理性主义占主导地位,人能主宰世界的理性精神被看作人之为人、人高于动物的本质所在,这是那一时期,甚至更前的一段时期的所有西方思想家共有的理想,但那是更多的是我们所谈及和了解的人文主义思潮,在那是,人文主义其实就是一种初期的人本主义,理性是主宰一切的“神灵”,但叔本华和尼采打垮了黑格尔曾引以为豪的理性人本主义,他挑战传统,发出了人可以超越自身理性的哲学观念,这种绝对夸大人的理性对世界的改造和创作性的文学观念发展到极至,就出现了所谓的“非理性转向”,他们认为传统理性不能认识这个世界,不能解释人类无限丰富的精神世界,这些是理性无法涉及的,但确实客观存在的,于是,情感、直觉、无意识、意识流、思维前逻辑、审美期待视野等种种心理活动拓展了人们对于自身意识的认识,这些“非理性”的文学观念挑战了“理性”无法解释的文学创作现象,伽达默尔“合法的前见“的提出,卡西尔对”隐喻思维“的重现等等,都从不同方面对人的本质力量中非理性方面发现和张扬。

但越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发展越是难以解释更多的文学理论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非理性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无定的文论阐述和解释,于是科学主义文论预示着”语言论转向“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看可以看成是文学理论的一次文本主义的理性回归。

”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恩格斯),哲学对人认识世界何以可能的探询,他由真理转为了有待证明的理论转变决定了以法国哲学家笛卡儿为代表的理性哲学观念对经院哲学推
崇的信仰的反叛,也成为了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基础。

这种哲学转变和发展在文学就表现为”语言论的转向“,维也纳学派的石里克在《普通认识论》中认为”这种转向使“传统的认识论嗯体得到了解决,思考表达和陈述的本质,即每一种可能的”语言“(广义)本质,代替了研究人类的认识能力。

““于是人们的问题不再是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又是什么?的疑问,而是”我们如何知道世界的本质”以及”我们为什么知道人区别与动物而称其为人“的。

任何非理性和主观判断和建立在为实证的客观数据上的论辨都被否定了,在文学上,强调了对于文学作品应先在语言层面上检验命题的真伪的观点。

反应在文学理论上就是俄国形式主义、布拉格学派。

语义学和新批评派,一直到结构主义、符号学、解构主义。

(具体论述请综合参阅以上两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