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论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每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传统习俗。
中西方饮食文化因地域、环境和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呈现出许多不同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从饮食习惯、餐桌礼仪、食材选择和烹饪方式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一、饮食习惯中西方饮食习惯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早餐是一日三餐中最重要的一餐,人们通常会吃面包、谷类食品、鸡蛋、火腿、奶酪、酸奶等食物。
午餐通常是比较简单的,比如三明治、汉堡包、沙拉等。
晚餐往往是一天中的重要社交活动,人们会用餐时间来和家人或朋友团聚。
在餐桌上,通常会有前菜、主菜、甜点和咖啡等。
而在中国,早餐更注重热食,有米饭、面条、包子、粥等;午餐和晚餐相对更为丰盛,通常有米饭、饺子、炒菜、热菜等。
中国人还有许多特色的饮食习惯,比如宴客时的宴席文化、年夜饭等传统节日习俗等。
二、餐桌礼仪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用餐时候要坐直、手肘不得放在桌子上、不要大声喧哗、不要用手直接取食等。
用餐时要等所有人一起开始,不得先开始动筷子或刀叉。
在中国,用餐时要坐端正,尊敬长辈和客人,起身为长辈或客人倒茶或酒,用膳时不可大声喧哗,不可用手直接取食,要等长辈或主人开始后才动筷子或刀叉。
中西方餐桌礼仪都是以尊重他人、文明用餐为原则,但在具体细节上有所不同。
三、食材选择中西方饮食文化中,食材选择也存在一些差异。
在西方国家,人们更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更喜欢海鲜、牛羊肉、奶制品等。
而在中国,人们在食材选择上更注重季节性和地域性,更喜欢鸡鸭鱼肉、豆腐蔬菜等。
中国饮食文化中还有许多特色的食材,比如豆制品、腌制食品、鸟巢、燕窝等,这些在西方并不常见。
四、烹饪方式中西方烹饪方式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西方国家,烹饪技术更加注重调味和烹饪方法的运用,比如烤、煮、炸、炖等。
西餐更加注重食材的原味和口感,因此一般只使用少量的调料。
而在中国,烹饪方式更加注重火候和炉具的掌握,比如炒、炸、蒸、煮等。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谢谢观赏!
2020/11/5
16
在现代生理营养科学上,中西已逐渐趋向双方之 融合,西方的餐桌上蔬菜的种类及份量明显在增 加,而中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和牛奶及 乳制品在饮食结构中的比重也在大大增加。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以谷类即淀粉为主,西方人的
饮食结构则以肉类、蛋白质为主。根据中西方饮食对 象的这一明显差异,中国人被认为具有植物性格,而 西方人具有动物性格。反映在文化行为方面:西方人 喜欢冒险、开拓、冲突;而中国人则安土重迁、平和 闲静。的确,西方人如美国人在开发西部时,他们把 整个家产往车上一抛,就踏上了冒险的征程;而中国 人则时时刻刻记挂着“家”和“根”,这种叶落归根 的观念是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相联系的。
这里简要从下面三个方
面谈谈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饮食餐具的差异
中西饮食上最为明显的差异表现在饮食 餐具的使用上,无论是平常的家庭用餐,还 是正式的宴会上都是如此,比如中国人用筷 子夹食物,西方人用刀叉切割食物。不同的 饮食方式显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在不同文 化引导下形成的。
中国人自古以来大部分以农耕为主,所谓
相反,西方人使用刀叉是又切又割,让人 感到一种残酷和暴虐,是毫不掩饰地蹂躏食 物。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一样性喜吃肉,但 却表现得非常含蓄、婉转,丝毫感觉不到那 样血淋淋的“厮杀”和“搏斗”。
此外,中国人的
餐具以瓷器为主,品
种较少,主要是碗、
盘、筷子、勺子和酒 杯等 ,大大小小、各式 各样的宴会都适用。 西方人则不同 ,烹饪的方式
多种多样 ,有炒、炸、焖、 爆、煎、烩、煮、蒸、烤、 腌、冻、拔丝、糖醋等 , 做出的菜肴让人眼花缭乱。 在烹饪大师的眼中 ,做菜 和制作工艺品一样有着高 深的学问 ,即使是同一道 菜 ,不同的厨师会做出不 同的口味来。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与相似饮食文化是人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承,也体现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独特魅力。
在世界范围内,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不同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一、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习惯、餐桌礼仪和食材搭配上。
1. 饮食习惯不同中西方人的饮食习惯有着显著的差异,比如西方人习惯在早晨吃甜食或蛋糕,而中国人则大都喜欢早餐吃面食或米饭。
此外,西方人会吃生的生牛肉、生蚝甚至生鱼片等生冷食品,而中国人则讲究熟食。
在煮汤的时候,西方人往往是把所有食材在一起煮熟,而中国人则十分注重煮汤技法,用不同的火候、时间和食材搭配,以做出口感鲜美的汤品。
2. 餐桌礼仪不同除了习惯上的差异,中西方的餐桌礼仪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如用具的使用,中国人用筷子而不是西餐用具;餐桌上的言行举止,中国人不习惯说笑打闹,而西方人则不禁开玩笑、讲故事;倒酒的方式,中国人注重沟通,要想尊重客人,常常轻轻敲碗,以示请客人喝酒,而西方人则直接倒酒,往往直接与客人碰杯。
3. 食材搭配不同中西方食材的搭配也有着显著的不同,特别是对于各类肉类的搭配方法。
中方烹调部分会选择对荤素搭配,鱼肉则精选好鲜活的食材为宜以普及家宴,而在西方的传统烹饪中,肉类搭配往往重口味,讲究用豆酱等调料去除腥味。
在食材的选择上,中国人以天然的绿色蔬菜、鲜奶、豆腐、果汁等为主,西方人则以养分高,色香味美的葡萄、芒果、水果、蔬菜、果汁等为主。
二、饮食文化相似虽然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是在一些方面,它们又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相似之处。
1. 对食物的追求与珍惜中西方人都有一种对食物的追求和珍惜之心。
中国菜在选料和烤制炒炖加以精致,而西方人则热衷于寻找新的口味和美食;中方以健康与营养为重,西方则更头重脚轻,食材挑选更注重从生活体验感出发;不过无论是中西方,都非常珍惜食材,尤其对于粮食与肉类的重视。
2. 文化交融的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的融合已经越来越明显。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饮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独特标志,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的饮食习惯和味蕾体验。
中西方饮食文化具有显著的差异,体现在餐饮形式、食材搭配、饮食习惯等方面。
本文将着重介绍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以期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化下的饮食习惯。
一、餐饮形式的差异在餐饮形式上,中西方有着根本的区别。
中国以“主食+副食”为主要概念,即一餐必不可少的是米饭、面食等主食,再加上肉类、蔬菜等作为主食的陪衬。
西方则以“一道菜”为主要形式,即一餐专注于一种主材,如牛排、鱼肉等,搭配适量的蔬菜或配菜。
这种差异在食物搭配上有着明显的表现。
二、食材搭配的差异中西方在食材搭配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餐追求的是五味调和、色香味俱佳,尽量保留原材料的鲜美和营养成分。
中餐会根据不同菜品的特点搭配不同的食材,如炖鸡会搭配中草药,红烧肉会搭配豆腐。
而西餐则更加注重食材本身的口感和风味,以保持原材料的原汁原味。
西餐的食材搭配主要是为了突出主料的口感,如与鸡肉搭配的是土豆泥和煮熟的蔬菜等。
三、饮食习惯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很大差异。
中国人重视粒食,崇尚饭食文化。
一日三餐里,米饭或面食是必不可少的主食,人们认为不吃饭就等于没有吃。
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主菜的搭配,面对糖尿病等健康问题,西方国家提倡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饮食习惯。
西方国家更加注重健康饮食的选择,多食用水果、蔬菜等富含营养的食物。
四、用餐礼仪的差异中西方的用餐礼仪也有所区别。
中国人注重团圆,尤其强调与家人一起吃饭的重要性。
中国人在餐桌上会相互之间夹菜、敬酒等表示尊重和友好。
而西方人更注重个人独立,用餐时更注重个人的舒适和享受,一般不会互相夹菜或敬酒。
西方人吃饭时会使用刀叉等餐具,而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这也是文化差异的体现。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餐饮形式、食材搭配、饮食习惯等方面,还体现在用餐礼仪等细节上。
了解并尊重其他文化的饮食习惯是增进友谊和加深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互相学习和借鉴。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历来是世界文化的两大派系,而饮食在两个文化中部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下面为你讲讲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1、中西饮食观念的差异历史上,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有5000年的悠久而厚重的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
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辽阔国土的地域差异,四大菜系逐渐形成,四大菜系自成体系,各有特点,但共同点是用料复杂考究,制作方法复杂,口味、菜式多种多样,令人惊叹。
西方以欧美为代表,其文化同样源远流长。
到中世纪,欧洲文化已十分完善,在此期间,旧西方的饮食文化已经形成。
其主要特点为:主食以面粉为主,原料也较为丰富,制作方法较中国简单,但同时也十分注重口味。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于饮食重科学。
重科学即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犹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热量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
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其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一味含营养而求美味是他们所不取的。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想,特别强调养生、减肥,从而追求清淡少油,强调采用新鲜原料,强调烹调过程中保持原有的营养成分和原有的味道,所以蔬菜基本上都是生吃。
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2、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食材选择与烹饪方式:西方饮食注重肉类和奶制品的摄入,尤其是牛肉、猪肉和鸡肉等。
西方餐桌上经常能看到烤肉、炸鸡和汉堡等快餐食品。
而中国饮食文化注重五谷杂粮和蔬果的摄入,以大米、小麦、豆类和蔬菜为主要食材。
中国菜肴烹饪方式丰富多样,如炒、炸、蒸、煮等,注重将食材的原汁原味保留下来。
二、餐桌礼仪与用餐方式:西方人用餐注重个体主义,一般用刀叉和盘子,用餐时主食独立摆放,每个人有自己的食物,注重个人私有权利。
而中国人用餐时通常采用共同进餐的方式,将主食放在共同的大碗里让所有人一起分享。
中国人传统上使用筷子,将食物夹到自己碗中,注重团体主义和集体意识。
三、饮食习惯与饮品选择:西方人饮食习惯午餐较重,晚餐较轻,一般不喜欢吃米饭,偏好吃面包等主食。
西方人饮食中常见的饮品有咖啡、红茶、果汁和饮料等。
而中国人则注重早餐的丰富,喜欢米饭和面食,晚餐一般较为丰盛。
中国人也喜欢喝茶,特别是绿茶,它有清热解毒、降脂减肥的作用。
四、礼仪与礼节:西方人在用餐时注重礼仪,如不用手抓取食物,避免发出声音等。
吃饭时西方人通常不谈论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
而中国人在用餐时注重家庭和睦,习惯一家人团聚共进餐,用餐时会有较多的交谈和互动。
五、餐饮文化氛围:西方人习惯在餐厅用餐,注重用餐环境和服务质量。
西方餐厅通常会附带音乐和装饰,让顾客有舒适的用餐体验。
而中国人则更喜欢在家中吃饭,有的家庭还会摆上几道精心准备的菜肴,表现主人的热情款待。
综上所述,中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选择、烹饪方式、用餐礼仪、饮品选择、礼仪与礼节以及餐饮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食物的看法和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之间的差异。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有哪些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饮食观念、饮食对象、饮食方式与餐桌礼仪等方面。
下面就随店铺一起来了解下吧!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一、饮食观念的差异西方饮食观念是一种理性的,科学的饮食观念。
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保证。
他们注重食物所含蛋白质、脂肪、热量和维生素的多少,讲究食物的营养搭配是否适宜,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并尽量保持食物的天然营养。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要吃下去。
西方人几乎不把饮食与精神享受联系起来,在饮食上反映出一种更为科学、规范的方式。
中国人的饮食强调感性和艺术性,追求饮食的口味,而不注意食物的营养,多从“色、香、味、形”等方面来评价饮食的好坏。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简单地说,中国人吃的是口味。
中国人饮食的目的,除了果腹充饥,同时还要满足对美味的渴望,带来身心的愉悦。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上配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
所以几乎每个中国菜都要用两个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
如福建名菜“佛跳墙”,里面有鸡鸭、蹄筋、鲍鱼、海参、鱼翅等多种主料,还有数种辅料。
这样调制出来的成品,个性全被埋没,而整体却光彩熠熠,与中国人贬抑个性、讲平均、重中和的中庸之道是相通的。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二、饮食对象的差异从传统上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以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肉食为主,而食用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成分的食物偏少,而我国则主要从谷物中摄取热量。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人大多易患肥胖症、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而中国人不少营养缺乏、体质偏弱的原因。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
且食物的种类单调,最中意的无外乎牛、鸡、鱼。
西方人很少吃猪肉,打开西餐菜谱,很少看见猪肉类的菜肴。
西方人不吃动物的内脏,欧共体明文规定:任何动物的内脏不得制成食品向人出售。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由于历史、地理、气候、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以下是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些浅谈。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对食物的选择有很大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传统食物和饮品。
中国的传统食物以米饭、面食、豆类为主,而西方的传统食物以面包、肉类、奶制品和马铃薯为主。
中西方的选择和喜好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西方地区适宜养殖牲畜和种植麦类,而中国地大物博,适宜种植水稻和豆类。
此外,中西方的差异还体现在调味品的使用上,中餐喜欢使用各种香辣调料,而西餐更偏好使用盐、胡椒和其他草本香料。
其次,中西方饮食文化对用餐习惯和方式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家庭聚餐和团体用餐,强调家庭关系和群体意识,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快餐和独立进食,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西方人通常采用刀叉等工具进食,而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
第三,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所传承的饮食传统和文化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传统,例如烹饪技艺、糕点制作和茶道文化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婚庆活动中,饮食习俗也非常重要。
西方的饮食文化强调个人的品味和享受,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快餐文化。
西方的节日和庆典通常以烤肉、冷饮和甜品为主。
第四,中西方饮食文化对健康观念和饮食习惯有所不同。
中国人传统上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营养的合理搭配,如中餐注重荤素搭配,养生食材如蜂蜜、枸杞,而西餐注重食材的品质和简约的烹饪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中西方饮食文化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过度加工食品的大量消费和不健康饮食习惯。
最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就餐场所、饮食礼仪和餐饮产业的发展上。
中国有着众多独具特色的餐馆和茶楼,而西方则以餐厅和咖啡厅为主。
两者的餐饮产业从规模到形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饮食礼仪方面,中国有着复杂而规范的餐桌礼仪,而西方则较为简单和自由。
总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体现了各自的历史、地理、气候、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毕业综合实践报告题目:探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姓名学号学院专业实习单位校内指导教师企业指导教师年月日摘要在传统的观念中衣食住行是人们生活的的基础,而饮食作为人民生存的首要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饮食结构、观念、方式等因为地区不同,受到环境、风俗、人文等因素的影响。
可能会在烹调方式、餐饮礼仪、饮食习惯上都会有所区别。
其中区别最大的就是中西方在饮食文化上面的差异,本文通过探析中西方不同的饮食结构、饮食观念、烹调手法、饮食礼仪等方面来浅析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通过对这些饮食差异的分析来总结涉外上午活动中应该注重的饮食方面的问题,为更好的促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中西方饮食文化商务活动装订线目录1 引言 (1)2 不同的饮食观念 (2)2.1 饮食结构 (2)2.2 饮食观念 (2)2.3 不同的烹饪方法 (2)3. 不同的饮食礼仪与方式 (4)4. 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5)5.涉外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 (6)6. 总结 (7)致谢 (8)参考文献 (9)1.引言饮食作为全世界人们生活所必须的项目,由于文化、地域、饮食结构的不同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一个国家的饮食文化往往反应的是这个国家地区的特点。
所以对于中西方饮食文化而言,不同的饮食结构、饮食观念、烹饪方式都影响着饮食文化。
不同的差异性导致中西方在进行交流时可能产生一定的问题。
找到解决的方法才能跨越文化的沟壑,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2.不同的饮食文化2.1饮食结构中国作为具有着优秀饮食文化的传统国家,在饮食结构上中国还是以传统的饮食风俗为主,这一风俗就是以种植为主的五谷杂粮成为中国主要的饮食结构,大米、白面、小米、高粱米之类的植物类成为中国饮食中主食的主要来源。
在此基础上中国人会蔬菜和少量的肉类作为辅助的菜品,这一主一辅成为中国的主要餐饮形式。
由于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导致,现在中国的饮食结构还是以熟食为主,由中国的餐饮结构也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主食和辅食都是以“熟”的方式,而非“生”的进入中国人的饮食中。
西方国家则是与中国的饮食结构不同,由于西方国家在历史中的多数为游牧民族和航海民族,他们多数以打猎、捕鱼为主要的获取食物来源的渠道,所以这些传统的饮食习惯影响着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他们的饮食结果多数是以肉类作为主要的获取热量和体力的来源,以种植类的蔬菜和谷物作为辅助的食物来源,所以这一不同的饮食结构造成了中西方饮食结构上的差异。
2.2饮食观念除了饮食结构的不同,在饮食观念上中西方也有着本质上的差别,中国人的饮食风味偏重,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对饮食的的追求是一种“感性”的追求。
在中国人的饮食观念中,需要注重的就是失误的味道、在不毁坏食物原本的味道的基础上,加以各种中国传统的调味料,让食物和调味料在支座的过程中加以融合,提升食物的口感,另外中国在饮食观念上注重影响的均衡,荤素的搭配让中国的饮食观念更加的健康,多变。
而西方国家对于饮食观念的追求就是食物的外在,西餐作为西方食物的主要制作方式,往往知识注重外在而非内在,西方国家对于菜品的原料、搭配、不断的推陈出现,所以西餐往往因为独特的外形和不断创新的食物搭配受到西方国家的喜爱,但是实际上在口感方面可以说是每个地方的西餐都是一个口味,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饮食观念是注重对口感的掌握,而西方国家则是注重对食物外形的不断创新,不断挑战对食品的搭配。
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西方在饮食观念上存在的本质性区别。
2.3不同的烹饪方法中国对饮食的观念不单单只是为了维持生命的正常需要,而且对饮食的一种美感、欣赏、享受的过程,中国的烹饪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国饮食文化的瑰丽宝库,中国的烹饪方式非常的多样化,在制作中他可以出现炒、炸、焖、爆、煎、烩、蒸、煮、烤、拌等多种方式,并且由于地方的差异,中国在烹饪菜肴方面还有这广为人知的八大菜系:川菜、粤菜、鲁菜、苏菜、浙菜、徽菜、湘菜、闽菜。
这八大菜系让同一道菜在不同的师傅手中就能出现各种风味。
这些具有特色的烹饪方式让世界都了解了中国在烹饪方面的造诣,这也突出了中国人对烹饪的热情,对食物口感的追求,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体现。
榆次相对的西方国家的烹饪手法就相对来说的建档很多,由于西餐的菜肴多数都是以冷盘为主,食物的制作工艺也不是很繁琐,主要的烹饪方式就是烤、煎、炸、烧、焖。
西方国家在烹饪的过程中主要的是讲究对菜品的用量和制作时间的掌握。
他们在对食物烹饪的过程中注重的是食物营养的流失,通过西方国家的烹饪方式避免食物中原来的营养元素的损失。
所以西方国家的烹饪方式是尽量的减少对食物营养的损害,而不是追求食物色香味的口感。
3不同的饮食礼仪与方式中西方除了在饮食文化方面的差异之外,在饮食的理解和方式中也存在这很大的差异,中国在饮食礼仪上讲究的一种合家团聚的氛围,所以在中国的宴席聚会中随处可见的就是以方桌和圆桌分布的宴会场地。
这些宴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让人们之间有一个很好的就餐氛围,另外圆桌能够更好的在宴会中让大家进行沟通,并且在中国的饮食礼仪方面,圆桌能够更好的为客人提供菜品的介绍,表达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美德,在中国的宴会中餐桌上的礼仪主要表现在互相之间礼让、尊重,能够通过餐桌礼仪更好的相互了解。
西方国家的宴会方式主要就是以自助餐的形式来进行,在宴会上食品和酒只是宴会上的陪衬,西方宴会的主要目的就是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来促进互相之间的友谊。
而宴会上的自助餐的形式能够更好的让互相之间促进了解,更好的增进彼此之间的共识。
4.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还有着不同对象的差异,由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并没有西方国家人员那么高大,影响这一问题的因素除了地域的差异之外,还因为中西方饮食结构的不同,导致中西方不同的身体素质。
对于中国人而言,在日常的生活中主要的饮食就是以谷物和蔬菜作为主要获取营养、能量的来源,一些肉类则是在节假日或者特殊的日子才会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所以在中国的饮食中数次啊和谷物作为主要的主食成为中国人的主要饮食。
所以这些植物的额营养也对中国人的身体素质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的饮食结构过于“素淡”。
西方国家主要的饮食就是动物的肉类,他们在正常的生活中肉类作为必不可上的菜单成为西方国家饮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西方国家人们在饮食的过程中认为蔬菜是用来充饥的,而肉类才是用来获取能量的所以在西方国家的饮食结构中肉类占有重要的地位。
另外由于西方国家对时间的把握比较精确所以他们不会话费较长的时间在食物的制作上,对于食物西方国家更加依赖罐头、快餐等一类的速食产品。
由于对食物饮食上的不同让中西方国家人们在体质上就有着明显的差异。
5.涉外商务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涉外商务活动中作为接待方,我们要详细的了解客人的房宿习惯、以及对食物的禁忌,由于商务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与外商进行交谈时,需要避免触及到对方的风俗新馆和禁忌,才能与外商进行更好的交流。
所以在涉外商务活动中应该注意一下问题:5.1宗教方面的禁忌对于伊斯兰的人来说他们在饮食中禁食猪、狗、猫、马、驴等动物的肉,并且他们不吃内脏,而且对于酒喝海鲜一类的食物也有一定的禁忌,所以在宴会时需要主办注意这些方面的安排。
5.2颜色的禁忌比利时人和埃及人认为蓝色是会给人带来不幸的一种颜色。
巴西人则认为棕黄色是凶丧之色。
埃及人也忌讳黄色。
埃塞俄比亚人亦如此。
马来西亚人和阿拉伯人也忌讳黄色。
日本人不喜欢绿色。
埃及人视绿色为恶魔。
英国人也厌恶绿色。
法国人和比利时人都讨厌墨绿。
5.3花卉的禁忌法国人、意大利人和西班牙人忌讳送菊花(尤其是黄菊花)。
菊花是用来悼念死者的,也是会给人带来厄运之花;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把菊花看成一种妖花。
而德国人和荷兰人对菊花却情有独钟。
日本人给病人送花时不能送带有带根的花卉。
日本人还忌讳荷花,认为是死亡和不幸的象征。
但泰国人却喜欢荷花。
结论所以在进行商务活动中需要根据中西方对餐饮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一定的安排,避免出现对外商国家风俗习惯的冒犯。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需要人们在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尊重西方国家的礼仪规范,通过跨越文化的交流来解决双方的文化差异,才能更好的进行各国家之间的文化交流。
致谢历时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将这篇论文写完,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无数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
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另外,在校图书馆查找资料的时候,图书馆的老师也给我提供了很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在此向帮助和指导过我的各位老师表示最中心的感谢!感谢这篇论文所涉及到的各位学者。
本文引用了数位学者的研究文献,如果没有各位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帮助和启发,我将很难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
感谢我的同学和朋友,在我写论文的过程中给予我了很多你问素材,还在论文的撰写和排版灯过程中提供热情的帮助。
由于我的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学友批评和指正!参考文献[1]李鑫.“感性”与“理性”——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5).[2]谢有斌.清代中西饮食文化比较论[J]. 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欧阳艳.浅析中西饮食文化[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7).[4]马守艳.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及中西菜肴翻译方法[J].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党冰花.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刍议[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6]张洪萍.试论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J].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