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_毛蒋兴

合集下载

五土地利用变迁侦测.

五土地利用变迁侦测.
應用遙測技術在山坡地地物變 遷監測之研究
張立群 朱子豪 李瑞陽
前言
山坡地的土地利用型態變遷的監測,是一項龐 大又耗時的工作,傳統的監測方法不外乎是野 外實地調查,或是藉由航空照片人工判釋的結 果,來發現土地利用型態的改變,不論是用上 述的任一種方式,都是非常的浪費人力與時間, 而且資料更新的速度慢,很難應用在今日社會 實用面的需求上。
查報地點: 龜山鄉楓樹坑段楓樹坑小段31號 查報日期: 88.11.22
衛星拍攝日期: 88.4.11
衛星拍攝日期: 88.10.22
查報地點: 復興鄉基國派段17-23號 查報日期: 88.09.29
衛星拍攝日期: 88.7.24
衛星拍攝日期: 88.10.22
查報地點: 楊梅鎮二重溪段226號 查報日期: 88.04.26
水庫集水區
國家公園範圍 原住民保留地 風景特定區 國有財產
環境影響評估開發案 評估
濫墾與盜伐
研究區位置圖與SPOT衛星影像
桃園
本研究所選擇的研究區為桃園縣,因桃 園縣政府配合水保局的「衛星影像輔助 坡地利用管理監測系統維護計劃」之執 行,且對於山坡地違法開發查報的資料 檔案整理齊全,故選擇此地作為研究區。
不同時期的衛星影像 之VI指數,經過影像 相減後的結果,白色 區塊是可能發生變遷 的地點。
經過VI指數處理過 後的影像
NDVI
利 用 相 減 法 所 得 到 的
相c 減 影 像
a
b
6與7月(a)、7與10月(b) 及6與10月(c)
亮的部份代表兩個時期的 NDVI差值大,疑是變異的 地點。
影像後處理
影像資料的選擇
04 - 11
06 - 04
07 - 24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信息分析方法及应用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空信息分析方法及应用

4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模拟方法
第4章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模型模拟方法
4.1 马尔可夫模型 4.1.1 模型介绍
马尔可夫(Markov)法是以俄国数学家 A.A.Markov 名字命名的一种方法,他是基于马 尔可夫过程, 通过对事物不同状态的初步概率和状态之间转移概率的研究, 确定状态变化趋 势,以预测事物的未来(吕效国,2009)。 马尔可夫过程是一种具有“无后效性”的特殊随机过程。所谓“无后效性”是指过程(或系 统)在时刻 t0 所处的状态为已知的条件下,过程在时刻 t > t0 所处状态的条件分布与过程在 时刻 t0 之前所处的状态无关,即过程“将来”的情况与“过去”的情况是无关的。这对于研究土 地利用的动态变化较为适宜,因为在一定条件下,土地利用的动态演变具有马尔可夫过程 性质: (1)在一定区域内,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具有相互可转化性。 (2)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包含着较多尚难用函数关系准确描述的事件。 运用马尔可夫模型关键在于确定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初始转移概率矩阵 P, 是由一步转移概率 p ij 所组成的矩阵,状态空间 I {1, 2,},称
4.1.2 模型应用
(1)数据准备与处理 本应用以京津冀为例, 开展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土地利用模拟预测。 京津冀即京津冀都 市圈,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区域规划,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 8 个地级市(秦皇岛、唐山、廊坊、保定、石家庄、沧州、张家口、承德),涉及到河北省 8 个设区市的 80 多个县(市),土地面积约为 18 万平方公里。 模型模拟预测的主要数据源为土地利用数据。2000 年和 2005 年土地利用数据来自中国 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参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和《中国资源环境遥感 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土地利用类型共分为 6 个一级类型,分别为耕地、林地、草地、工 矿居民用地、未利用土地。 (2)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 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以耕地为主,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 50%左右,但是在 2000~2005 年有所减少;林地、草地、未利用地也有所减少,但减少幅度不大,水域所占比 例不大,但是减少明显,仅有居民工矿用地显著增加,如图 4-1、表 4-1 所示。

深圳市生态用地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深圳市生态用地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更 精确 的标 准和 更 细致 的划 分方 案 。基 于 将 城 市 空 间分 为 有 植 被 覆 盖 如 开 敞 区 域
此 ,广东省要求全省城市划定城市生态控 ( 公 园等 )和保 护 地 ( 森林 )的 “ 绿 色 空 制 线 ,成 为 全 国第 一 个 同 时要 求 地 市划 间” ,以及 有 被 自然水 体 覆 盖 的 “ 蓝 色 空
用动 态度与 土地利 用转 移矩 阵作 为研 究方 法 ,从 土地 利 用变化 幅度 与 变化 面积 方 面,揭
示五 年 间不 同土地 利 用类型的 变化 方向 。研 究结果表 明 :林地 、农 田 、湿地及 其他 地类
为减 少的土 地利 用类 型 ,减 少幅度 最为剧 烈 的是其他 地 类 ,其 次为农 田 ,再 次 为湿地 ,
划 定生 态红 线 的 战略部 署 ,不 同省 市各 自
( 2 0 1 4 -2 0 2 0 )》 又指 出 ,要将 生态 文 明 在各省市进行试点。江苏 、福建、广东 、 办 法 ”在 国家 要 求 基 础 理 念 全 面融 入 城市 发展 ,扩大 城 市生 态空 山 东 等 省 份 的 “
【 基金 项 目 】 国家重点研 发计划子课题 “ 华 南地 区土地覆被遥感监测 ”( 2 0 1 6 Y F C 0 5 0 0 2 0 1 — 0 7 o
31
特约 ・ 珠三 角城 市生态 空间研 究
S pe ci al I s s u e・E c ol og i c a l Spa c e of Pr d Ci t i e s
城 市 生 态安 全 的核 心 。而 生态 土地 提 供 比 提供 空 间 载 体” … 。因此 ,本 文 在参 考 以往 其 他 土 地更 重要 的生态 服务 功 能 ,成 为保 实证 研 究 基 础上 ,将包 括耕 地 在 内 的地 障 区域 生 态 环境 质 量 的基础 。保 护城 市 生 表有 植被 覆 盖 的土地 利用 类 型 ,纳 入 为城 态 用地 是 保 障城 市 生态 安全 ,维 护 良好 的 市生态 空间 的范 围。 生 态环 境 ,坚 守生 态 红线 的 根本 保 障 。因 响 分析 ,对 深入 理 解 城 市生 态安 全 格 局 , 了解 城 市 生态 系统 结构 和 过程 的健 康 状况

深圳经济特区土地政策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

深圳经济特区土地政策变化及其对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




3. 特区土地政策改革的积极作用

特区土地政策改革明晰了土地产权关系,强化了国家的土地 所有者身份,为土地产权的正常交易与流转奠定了基础。
特区土地政策改革使土地产权能够在法律规范下自由转让, 促进了土地市场的正常发育。 特区土地政策改革使通过市场方式(拍卖、招标、市场价协 议)出让的土地所占到的比重逐年增加,特区的土地市场在 土地资源的配置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资源学院2006年 硕士论文答辩会
深圳经济特区土地政策变化 及其对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 效益的影响研究
内容提要


概述
深圳经济特区土地政策沿革


深圳经济特区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分析
土地政策变化对土地利用效率与经济效益的 影响分析 结论与讨论

一、概述
研究背景及意义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有限性与其供给上的稀缺性,客观地 要求人们经济地使用土地。 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总量相对丰富而人均占有量非常稀少 的国家。土地资源是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可持续性的重 要因素。 作为国家政策,土地政策与管理体制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率 与效益的关键问题。 对现行的土地政策体系所造成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对进 行合理、高效的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走上资源节约-环 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地均人口负荷、粮食自给率、建成区公共设施用地比例、建成区交通用 地面积比例

生态与环境效益:土地开发利用对维护生态环境质量做出的贡献。


建成区绿地比例、景观聚集度、景观破碎度 单位面积工业用地污染物排放量、单位面积建成区生活垃圾产生量、单 位面积耕地化肥施用量以及单位面积耕地农药施用量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分析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土地的利用与利益分配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复杂且多元的过程,涉及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政府规划等众多因素。

本文将从时空特征的角度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与规律。

一、时空特征的概念与意义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特征指的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点。

通过对时空特征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原因和影响,为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城市土地利用的时空演变1. 时间维度城市土地利用的时间维度是指城市土地利用变化随时间推移的过程。

在城市化初期,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城市功能的多元化趋势逐渐显现。

在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居环境的改善。

2. 空间维度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维度是指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一般而言,城市土地利用呈现出由内向外扩展的趋势。

城市核心区的土地利用主要以商业和住宅为主,而城市边缘区则以工业和农业为主。

随着城市范围的扩大和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市土地利用的分布格局也逐渐呈现出多中心化的趋势。

三、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1.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人口的增长导致城市土地需求的增加,促使城市向外扩张。

此外,不同人口结构对城市土地利用也有重要影响。

例如,老龄化人口的增加会带来对住宅和服务设施的需求增加。

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和商业的需求逐渐增加,促使城市向外扩张。

同时,经济发展也导致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对城市土地利用产生影响。

3. 政府规划政府规划是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制约因素。

政府对土地利用的规划和管理起到了引导和定向的作用,直接影响着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式和格局。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系统分析
维普资讯
中国人 口・ 资源与环境 20 (6年 第 1 / 6卷 第 6期
C N OP L I R S R K; N E V R ME T V 11 HI A P U ATON. E OU C  ̄A D N I ON
中图分类号
有关 L C U C驱动 力的研 究足探 索 L C U C及其 驱动 机 制 的核心 问题 』 目前 有关 这 方 面 的研 究 多 数 局 限 于定 】 。
l34 l。72 北 纬 2 。65 ” 25 4” 总面 积  ̄54 ~I43 1 4 22 9 ~2。 l 9,
摘要
以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 系统为例 。 用灰色关联方法确 定影响土地 利用变化 的驱 动 因子并判别 其最大驱动 力, 果表 结
明: 深圳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变化与外资利用额的关联系数最大 。 达到 0. 9 . 8 1其次为基础 建设 投资额 、 4 第三产业产值、 工业 总产值 及总 人口数量 ; 耕地 、 林地、 荒地、 水域面积变化则与城市化率的关联系数 最大。以 19 —19 9 1 99年 间的建设用地面 积作为灰色 系统特征数
据序列. 选取与 其关联 系数 最大的五个驱动因子序列数据作为 相关因素数据 系列 . 建立 G 16 模型 . M( . ) 结果表明 : 该模型 的计算值和
实际值的相对误差最大为 l .1 最小为 一0 2 %. 11%。 .5 平均相对误差也只有 34 %; .1 检验 结果表明.00—20 20 04年的模拟值与检验值 的 平均相对误差仅为 3 7 %. .4 模拟精度较高 . 因而可以利用该模 型预 测深圳 市建设 用地 的增长规模 。 关键词 灰 色关联分析 : M(. 模型 : G 1N) 土地利用变化 ; 动力系统 ; 驱 深圳市 F0 .; 11 3 12 .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2—20 . 60 14 20 )6—02 c0 14—0 5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第21卷第7期2001年7月生 态 学 报A CTA ECOLO G I CA S I N I CAV o l .21,N o.7Jul .,2001深圳市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径流的影响史培军,袁 艺,陈 晋(北京师范大学资源科学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671001)和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39899374)资助项目收稿日期:2001201202;修订日期:2001204210作者简介:史培军(1959~),男,陕西靖边人,博士,教授。

主要从事区域资源开发、自然灾害、环境演变的研究。

摘要:土地利用所引起的流域下垫面变化严重影响着洪涝灾害的致灾过程。

以深圳市为例,探讨下垫面条件对流域径流过程的影响,应用美国农业部水土保持局(So il Conservati on Service )研制的小流域设计洪水模型——SCS 模型对深圳市部分流域进行了径流过程的模拟,重点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等下垫面因素以及降雨因素对降雨2径流关系的影响。

结果表明,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径流量趋于增大;降雨强度越大、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越大,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越小。

降雨2径流的空间格局随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类型、前期土壤湿润程度而发生变化,CN 值(Curve N um ber )的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城市用地和水体;低值区主要出现在林地、灌草地、果园等植被覆盖较好、地势起伏较大的地区。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降雨2径流关系;SCS 模型;深圳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runoff i n Shenzhen C ity of Ch i naSH I Pei 2Jun ,YUAN Y i ,CH EN J in (Institu te ofR esou rces S cience ,B eij ing N or m a l U n iversity ;K ey L abo 2ra tory of E nv ironm en ta l Chang e and N a tu ra l D isaster ,M in istry of E d uca tion of Ch ina ,B eij ing N or m a l U n iversity ,B ei 2j ing 100875,Ch ina )Abstract :T he land cover change induced by the land use of hum an beings is the m ain cause and i m po rtant part of eco 2environm ent change 1T 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natural disasters is one of the m ain p rocesses 1F lood disaster is one of the disasters ,the num ber of w h ich is mo st and the lo ss of w h ich is the mo st seri 2ous 1T 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rainfall 2runoff p rocess is studied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 onsh i p betw een land use and flood disaster 1In the flood generati on p rocess ,the effect of land use pattern and intensity on runoff generati on and concentrati on is the foundati on to study the change of urban flood caused by the hu 2m an activities 1R evealing the m echanis m of land use on the flood generati on is i m po rtant to reduce urban flood disaster 1T he first i m po rtant issue ,w h ich should be ans w ered ,is how the land use pattern influ 2ences the change of runoff coefficient and the m echanis m of runoff generati on and concentrati on 1Shenzhen C ity has grow n to a modernized city from a fishery village after it w as assigned as the first Special Econom 2ic Zone in Ch ina from 19801W ith mo re than tw enty years econom ic refo r m and opening ,the great changes of land use patterns in Shenzhen C ity are inevitable 1So ,Shenzhen C ity is taken up as case study area to study runoff change due to land use change 1Based on the data of land use ,hydro logy and m eteo ro logy ,SCS model ,developed by So il Conservati on Service (SCS ),U 1S 1A 1,is app lied to study the rainfall 2runoff relati onsh i p of som e rivers in Shenzhen C ity 1T he fo llow ing is the m ain conclusi ons of the paper :(1)Basin 2scale hydro logic model is a good m eans to study the rainfall 2runoff relati on 1R emo te 2sens 2ing 2based hydro logic model is one of m ain develop ing directi ons of basin 2scale model in the future ,and it has a good develop ing p ro spect 1Based on the si m ulati on p rocess and result ,SCS model is a good hydro log 2ic model to study the rainfall 2runoff relati on in the regi ons being sho rt of hydro logical and m eteo ro logic da 2ta 1CN value in SCS model describes the relati onsh i p betw een rainfall and runoff ,w h ich reflects the runoff©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generati on capability of underlying surface unit in basins 1Based on the definiti on of SCS model ,CN value is the functi on of land use classes ,so il classes and antecedent mo isture conditi ons (AM C )1Generally ,the CN value is large w h ile the runoff is large in certain underlying surface units 1(2)T he spatial distributi on of CN value is successive ,reflecting the runoff generati on capability of different underlying surfaces in spatial pattern 1By analysing the CN contours of Shenzhen C ity ,the spa 2tial distributi on of rainfall 2runoff relati onsh i p changes along w ith the change of land use classes ,so il class 2es and antecedent mo isture conditi ons of so il 1T he regi ons of h igh values of CN are urban and w ater 1T he regi ons of low value of CN are fo rest ,sh rub grassland and o rchard ,and the elevati on of these regi ons is comparatively h igh 1A cco rding to the spatial distributi on of CN contours ,the land use changes caused by the urbanizati on is the m ain cause of the increase of runoff coefficient 1(3)A cco rding to the si m ulati on results of sto r m runoff in Buji R iver Basin (one of the m ain tribu 2taries of Shenzhen R iver ),there are som e i m po rtant results 1F irstly ,the land use is one of the m ain fac 2to rs w h ich effect the rainfall 2runoff relati onsh i p 1T he runoff increases from 1980to 1994,and the relative increasing m agnitude ranges from 116%to 6219%1F rom 1980to 1994,the econom ic developm ent leads to the runoff coefficient transfo r m ing into h igh values 1T he increase of runoff coefficient fo llow ing the land use change ranges from 01021to 010751Secondly ,bo th the rainfall and the so il antecedent mo isture condi 2ti on influence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the rainfall 2runoff relati onsh i p 1O n certain antecedent so il mo isture conditi ons ,the relati onsh i p betw een the change of land area of different runoff coefficients in Buji R iver Basin and the rainfall intensities is in the o rder 90%>50%>10%,nam ely the heavier the rainfall ,the lit 2tle the effect of land use on the rainfall 2runoff relati onsh i p 1Given p reci p itati on ,the relati onsh i p betw een the change of runoff coefficients from 1980to 1994and the antecedent mo isture conditi ons is AM C I (dry conditi on )>AM C II (no r m al conditi on )>AM C III (w et conditi on ),demonstrating w hen the antecedent so il mo isture conditi ons becom e w etter ,the land use change has a s m aller effect on the change of the runoff 1F inally ,the changes of runoff coefficients in different ti m es are different along w ith the change of the rainfall intensities o r the change of the antecedent so il mo isture conditi ons of so il 1T he m axi m um change appears in 19801T hen is 19881T he least is in 19941T he results i m p ly that the land use changing to urban land w eakens the effect of the rainfall intensity and the antecedent so il mo isture conditi ons on the rainfall 2runoff relati onsh i p 1Key words :land use change ;rainfall 2runoff relati on ;SCS model ;Shenzhen C ity of Ch ina 文章编号:100020933(2001)0721041209 中图分类号:X 4 文献标识码:A 土地利用所引起的地表景观格局的变化是引起地表各种地理过程变化的主要原因,亦是区域环境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土地利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是这一过程的一种突出表现。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研究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研究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已经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基础,它不仅关系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涉及到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整体经济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影响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一、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1. 建设用地扩张迅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

近年来,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明显加快,特别是2000年以后,建设用地快速增加,从2000年到2015年,建设用地就增加了69.65万公顷,占到全国总增长的78.29%。

2. 农用地逐步减少随着建设用地的扩张,我国的农用地逐步减少。

据统计,时至2015年,全国农用地面积已经减少了53.4万公顷。

在城市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的过程中,为了满足新兴产业和住房的强烈需求,农用地被征迁和转换为城市用地,导致农地出现大面积流失的现象。

3. 工矿用地的增长有所减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工业化水平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2010年以前,我国的工业用地逐年增加迅速,但是自2010年以后,工矿用地增加的速度已经明显减缓。

这是因为我国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了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管理,并实施了一系列土地节约利用措施。

二、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 阻碍农业发展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其中,土地流失和面积缩减是其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之一。

我国的人口数量庞大,在城市化进程中,农地大量转换为建设用地,导致农业用地流失,农业面积逐步缩减,对农业发展造成了阻碍。

2. 改变了土地生态环境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很大的。

建设用地的扩张不仅会导致农用地的缩减,而且还会影响水资源的利用,降低空气质量等。

特别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建设用地的大面积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加速,城市环境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空气质量、噪声污染、交通状况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 第2期2008年3月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Geog ra phy and Geo-Infor matio n Science V ol.24 N o.2M arch 2008收稿日期:2007-10-12; 修订日期:2007-11-1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01019、40601033);广西科学基金项目(桂科青0728046);广西师范学院博士科研启动项目 作者简介:毛蒋兴(1976-),男,博士,副教授,从事城市地理与城市规划教学与科研。

*通讯作者E-mail:liz hig@公式中将高程级别和坡度级别分别加1后再取自然对数,可以有效避免地形综合指数出现负值。

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毛蒋兴1,2,李志刚2*,闫小培2,周素红2(1.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广西南宁530001;2.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275)摘要:引入G IS 空间分析和数字地形模型(DEM )技术,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和地形数据,定量分析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从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土地利用转移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3方面总结地形因子对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特征及规律。

结果表明:在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中,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明显,在不同地形级别上土地利用分布、土地利用转移和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等均表现出不同的时空变化特征。

关键词: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地形因子;D EM ;深圳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504(2008)02-0071-060 引言地形中的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因素是土地利用的重要背景因子,因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关系的研究一直是LU CC 的重要内容之一。

西方学者研究表明,地形差异是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分异的重要影响因子,特别是在人为活动占优势的区域,地形特征通常成为大尺度人为干扰活动地域分布格局的基本骨架[1-4]。

国内学者从定性与定量角度探讨了海拔、坡度和坡向等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认为地形因子与其他自然、人文因素一起影响土地利用变化[5-9]。

概括起来,国内外学者从宏观角度揭示了地形因子与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普遍关系,但由于基于地形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较难获取,阻碍了该项研究的深入,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的影响机制揭示仍较模糊[9,10]。

随着GIS 空间分析和DEM 技术的发展,有效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与地形数据的技术日趋成熟,有待于提出新的研究论题开展深入的定量研究。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心城市之一,自1979年设立经济特区以来,从一个不足3万人的边陲小镇发展为2006年常住人口800多万的城市。

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大规模开发,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十分突出。

另外,深圳地形反差强烈,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从东南到西北依次排列着半岛、海湾、海岸山脉、丘陵和河谷等多种地形[11]。

因此,选择深圳为案例开展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具有典型性和借鉴性,对促进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研究及土地利用变化调控和管理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 研究指标与方法1.1 地形综合指数高程、坡度和坡向是地形的三大基本要素,地形的影响作用是全部地形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单一地形要素无法综合反映地形的影响作用[8]。

1990 2003年深圳土地利用变化以建设用地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特征,由于坡向对于建设用地空间分布的影响作用不大,因此本文主要考察高程和坡度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为综合反映高程和坡度两个地形要素,本文构建了地形综合指数:T =ln((E+1) (S+1))(1)式中:T 为地形综合指数;E 为高程级别;S 为坡度级别。

地形综合指数与高程和坡度的原尺度具有一致性,可完整地体现高程与坡度的原始信息,高程和坡度级别均较高的地区,其地形综合指数较高;高程和坡度级别均较低的地区,其地形综合指数较小;其余组合情况下,地形综合指数居于中间,较好地体现了高程和坡度的组合分布。

1.2 地形分布优势指数研究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实际就是探讨不同级别的地形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变化,其中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和比例是常见的分析指标。

然而,由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所占面积和比例差异很大,并且地形级别划分时并不是对区域进行等面积划分,使得对于不同地形级别,其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和比例差异较大,致使无法进行统一对比分析。

为消除面积差异所带来的影响,便于对各地类进行地形综合指数下的统一对比分析,本文构建了地形分布优势指数:F ij =S ij S S i S j(2)式中:i 为第i 种土地利用类型;j 为第j 级地形;F ij 为第i 种土地类型在第j 级地形上的地形分布优势指数;S ij 为第i 种地类在第j 级地形上的面积;S i 为研究区域第i 种地类的总面积;S j 为研究区域第j 级地形上的土地总面积;S 为研究区域土地总面积。

某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形分布优势指数对于其在地形上的空间分布有着指示意义:如果F ij 值大于1,表示第i 种地类在第j 级地形上的分布水平高于该地类在区域中的平均分布水平,即其在第j 级地形上的分布属于优势分布,F ij 值越大,优势度越高,该级别地形适宜该类土地发育和分布的程度越大。

反之,如果F ij 值小于1,则说明第i 种地类在第j 级地形上的分布低于区域平均分布水平,属于劣势分布,说明该地形级别不适宜该地类分布或者发育。

1.3 土地利用转移分布指数1990 2003年深圳各类用地相互转换频繁,大量耕地、园地、林地等发生转移,导致土地利用的迅速变化。

本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分布指数来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转移变化的影响。

C ij =Q ij QQ i Q j(3)式中:C ij 为第i 种地类在第j 级地形的转移分布指数;Q ij 为第i 种地类在第j 级地形区域发生转移的土地面积;Q i 为研究期第i 种地类发生转移的土地面积总和;Q j 为研究期第j 级地形区域发生转移的土地面积总和;Q 为研究期整个区域发生转移的土地面积总和。

土地利用转移分布指数表征了土地利用转移的相对水平,对各地类在各级别地形区域的转移相对程度具有指示意义。

若C ij 值大于1,表明第i 类土地在第j 级地形区域的土地转移水平大于区域平均转移水平,在第j 级地形区域的转移具有优势地位,C ij 值越大,表明其转移程度越高。

在同一地形级别区域内,地类转移分布指数的差异反映了该地形区域内地形因子对地类转移过程影响作用的大小,转移分布指数越大,表明在同一地形区域内该地类转移相对容易。

1.4 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地形对土地利用变化速度也有重要影响,本文构建各地形级别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指标来探讨地形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速度的影响作用。

L C k =4i=1,j=1Lu (k)ij Lu k1T100%(4)式中:i 、j 分别为第i 、j 种土地利用类型;k 为第k 级地形;LC k 为第k 级地形区域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 Lu (k)ij 为第k 级地形区域第i 类土地转换为第j 类用地的土地面积;Lu k 为第k 级地形区域的土地总面积;T 为研究时段。

2 土地利用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根据公式(2),利用GIS 空间分析技术[12]提取数据,计算1990 2003年4种地类的地形分布优势指数(图1)。

由图1可知,地形因子对深圳土地利用时空分布的约束作用十分突出,各土地利用类型在地形梯度上的分布格局呈显著变化。

图1 1990 2003年深圳各土地利用类型地形分布优势指数Fig.1 T he dominant distribution ind ex of top ographic gradient ofdifferent land use type of S henzhen from 1990to 20032.1 农业用地优势分布地形范围调整一般在土地利用原始分布状态下,农业用地多集中分布于高程低、坡度缓的低级别地形区域。

然而,深圳农业用地优势分布地形范围发生较大调整,页72第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第24卷并呈现如下特征:1)农业用地低地形优势分布范围不断被挤占,优势分布最低地形级别向外推移6个级别,表明低地形区域的农业用地发生了大量损失。

2)农业用地优势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从1990年的16个级别扩大为2000年的21个级别和2003年的19个级别,同时优势范围逐渐由低地形区域向中、高地形区域拓展,优势分布最高地形级别从第16级上升到26级,向外拓展10个级别。

3)农业用地优势分布范围外移前期快,后期慢。

1990 1995年向外推移5个级别,1995 2000年向外推移4个级别, 2000 2003年仅推移1个级别。

表明随着优势分布地形级别的不断外移,地形对农业用地分布的限制作用越来越大,已经接近农业用地优势分布的最高地形区域。

2.2 建设用地优势分布地形范围调整建设用地对地形条件要求较高,在没有其他用地限制条件下,建设用地一般位于高程较低和坡度较缓地区。

然而,从图1可知,深圳建设用地优势分布范围不断拓展,逐步从狭适性分布向广适性分布转变。

1)建设用地在低地形区域优势分布范围得以保持,并继续向外扩展,从1990年的1~8级扩展为1~14级,侵占了区域内大量其他土地类型。

2)建设用地优势分布范围向外扩展速度前期比后期快。

1990 1995年优势分布范围扩展4个级别,1995 2000年及2000 2003年仅扩展1个级别。

表明地形因子对建设用地有着巨大的约束作用,当其优势地形分布范围达到一定限度后(12级左右),高于此级别地形区域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适宜性急剧降低,使得1995 2003年建设用地的优势分布范围并未明显外移。

3)建设用地低地形区域优势分布范围保持稳定,且最优分布地形级别一直保持在第1级地形区域,表明建设用地的优势分布偏向于低地形区域。

然而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低地形区域可用于建设的土地资源逐渐枯竭,新增建设用地不得不转向较高地形级别区域,使得建设用地优势分布范围持续向外扩展。

可以预见,未来深圳建设用地扩展将面临更为严重的地形条件约束。

2.3 林地优势分布地形范围调整林地优势分布地形范围发生较大调整,具有如下特征:1)林地低地形区域优势分布范围不断萎缩,逐渐向高地形区域迁移。

1990年林地优势分布地形范围为11~50级,1995年11~15级被挤占,优势分布范围缩为16~50级,2000年、2003年优势分布范围继续向高地形区域迁移,缩为18~50级,共有7个低地形级别的优势分布区域被挤占。

2)林地地形分布优势指数发生较大变化,低地形区域优势指数不断下降,高地形区域优势指数上升,导致林地地形分布优势指数曲线日益陡峭,其中11~17级地形范围内的林地损失最大,优势分布地形区域趋于高地形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