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60年中的主题转换(上)

合集下载

风雨人生60载矢志不渝求真理

风雨人生60载矢志不渝求真理

风雨人生60载矢志不渝求真理——记党的优秀理论工作者雷云(上)新华社记者屈凌燕清晨4点多,初夏的杭州尚有一丝凉意。

在宝石山下一幢三层老楼里,二楼一个窗口准时亮起了灯光,一个瘦削老人开始伏案阅读或埋头写作。

没有惊天动地的英勇壮举和荡气回肠的豪言壮语,只有日复一日的辛勤耕耘和无怨无悔的默默奉献。

他的人生历尽坎坷,却丝毫没有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对党的无比热爱;他的人生因理论遭灾受难,而对理论学习、研究、宣传的眷恋和执著始终不变。

他就是把毕生精力都献给党的理论事业的人——雷云。

60载历经坎坷矢志不渝用“面容清癯、身体瘦弱”来形容76岁的雷云老先生很是贴切,16年前因癌症做了胃全切手术,导致他身体日渐消瘦,可是他清澈透亮的眼睛告诉我,老人的内心依然昂扬。

曾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兼省委讲师团团长、浙江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兼主席的雷云,从接触马克思主义到从事党的理论工作,算起来将近60年,按照雷老自己的话:这是和马克思主义结缘的60年。

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雷云在浙江省慈溪县初级中学读三年级,看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一书,从此对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52年,他被保送到华东师范大学学习。

在选择专业时,他毫不犹豫地进了政教专修科。

“回头去看,这部用大众化语言精辟叙述哲学原理、生动讲解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马克思主义著作,感召力和影响力何其巨大!对我来说,正是这部书,使我开始接触并且很快迷恋上马克思主义,决定了我的人生目标和所走的道路。

”雷云说。

1954年华东师大毕业后,雷云被分配到苏州工农速成中学当政治教师。

他一边搞好教学,一边起早贪黑啃原著,着手理论研究,不久就在新华日报等省级报刊陆续发表了几篇理论文章。

1958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论著《因果论》。

雷云微笑着回忆:“那时候我确立的奋斗目标是要当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现在想来当时年轻幼稚,有点狂,不知天高地厚。

”一本好书确立了雷云的人生走向和目标,而一张报纸却彻底改变了他的前途和命运。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考试要点一、概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是每个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必修的课程之一。

通过深入学习和研究经典著作,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从而为今后的实践工作提供指导。

二、选书范围1.《共产党宣言》: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著名政治宣言,明确了共产主义的原则和目标,是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入门之作。

2.《资本论》:这是马克思的巨著,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发展规律和未来发展的走向,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基石。

3.《哲学大纲》:这是马克思的哲学著作,系统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4.《社会主义经济学批判》:这是恩格斯的著作,对资本主义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参考。

三、考试要求1.理解著作的基本内容:考生需准确掌握著作的主要论点和理论观点,把握其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2.分析著作的时代背景:考生应了解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作者的生平经历,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其思想观点。

3.领会著作的核心思想:考生要深入领会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核心思想,能够运用所学理论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

4.掌握著作的批判精神:考生应能够辨析著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了解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社会主义的设想。

5.运用著作的理论分析问题:考生要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运用著作中的观点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备考建议1.精读经典著作:考生应当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研读,理解其中的核心理论和重要观点,通过多次阅读和思考,提高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2.学习相关辅助材料:考生可以阅读相关的解读、注释和评析,帮助理解著作的内容和背景,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

3.参加讨论和辩论活动:考生可以参加学院组织的讨论和辩论活动,与他人交流学习心得和理解,拓宽自己的思路和视野。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一讲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它产生于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即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提出了唯物史观;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提出了剩余价值论。

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2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中,第一次对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作了系统的表述,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在以后他们的毕生活动中,继续丰富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一词,是在1883年3月马克思逝世后,才被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代表而逐步流行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产物。

它主要是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而创立的崭新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主要组成部分作为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称。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基础的各个时代的生产关系,尤其是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3.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它的任务是研究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本身的性质。

它是最直接又全面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斗争的行动科学。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西方国家中一种反对列宁主义但又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潮。

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与欧洲各国共产党内,最初是共产国际内部一种“左”倾思潮,在受到共产国际的批判后,在党外发展起来。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内,有两种不同的趋向:①按照黑格尔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的精神解释和发挥马克思主义,被称作黑格尔主义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60年中的主题转换(下)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60年中的主题转换(下)

管高薪政策 ,都不 是真正 的解决之道 。因为都程度不
同地存 在着 国有资产 流失 的问题 。前者 的问题在 于 ,
的 “ 阅读书 目”和 “ 附录读物”【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
开放政策的合法性 ,依据列宁的 “ 新经济政策”的理
论 和策 略 ,中共 十三大创造性地提出 了 “ 社会主义 初
级 阶段理论 ” ,为个体 经济 、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新 经 济组织形式 的出现提供 了重要 的理论依据 。8 年代 0 以来 中国各地出现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普遍开始承认
点可以看 出,苏联 《 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们还是 更讲究一点学术的科学 陛。这时期 中国的政治经济学教
科 书中引用最多 的是斯 大林 的 《 苏联社会 主义经济 问 题》和列宁关于 “ 小生产是经常地 、每 日每时地、 自 发
度 ,土地 和生产 资料 由生产 队、生产 大队和人 民公社
料 。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 的劳动量 ,又 以另一种形
式领 回来。 ¨马克思在这里讲 的劳动凭证 ,正是 劳动 ”【】 的财产权 。这里讲 的财产分 配制度 ,就是一种劳动产 权制度 _。在股份制 高度 发展 的今天 ,通 过这种制度 l 2 】
来解决 国有 企业 中的财富分配 问题 ,已经成为一种不 得不考虑 的新制度安排 。总结 2 年来 的国有企业改革 O 方案 ,不论是 以 “ 卖光”为特征 的改制政 策 ,还是高
济 。农 村实 行 “ 队为 基础 三级所 有 ” 的人 民公 社制
的现象。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 书之所 以没有引用或向
学生和研 究者推荐 《 共产党宣言》第二章的内容 ,可 能比较清楚这一 章的内容 ,尤其是这 一章中最后关 于 生产 资料 国有化 的内容 ,是被 马克思 和恩格斯 明确地 提 出了要 修改的内容 。他们甚 至认 为 “ 二章末尾 提 第 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 的意义”【 。从这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整理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目录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1835年8月)2.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883年3月17日)3.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1910年12月23日)4.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1913年3月)5.列宁:《卡尔·马克思》(节选)(1914年11月)6.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848年2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春2.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1845-1846年3.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节选)1908年2-10月4.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1915年5.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6.毛泽东:《矛盾论》1937年8月7.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1978年3月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节选)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 (节选)3.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节选)4.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1月5.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节选) 1920年月第六章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发展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80年2.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节选) 1952年2月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4.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年6月5.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4月6.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年12月7.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节选) 1979.38.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1984年6月合计26篇。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主题演讲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主题演讲

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和主题演讲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阶段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学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这些阶段不仅在时间上有所区分,而且在主题和内容上也有所不同。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阶段以及这些阶段的主题。

1.1 早期马克思主义早期马克思主义主要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之前的一些思想和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历史、经济和哲学等方面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与后来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相关的概念和观点。

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主题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的批判、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方面。

1.2 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形成阶段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创立共产主义者同盟、写作《共产党宣言》以及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等阶段。

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开始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并逐渐被人们所认识。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在这个阶段主要是关于资本主义剥削的揭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探讨等方面。

1.3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发展阶段是指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去世后,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与变革。

在这个阶段,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理论流派,并在各个国家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

马克思主义的主题在这个阶段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政治经济问题的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选择和理论创新等方面。

二、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演讲马克思主义的主题演讲是指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中,针对马克思主义核心思想和理论进行的演讲活动。

这些演讲旨在传达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思想,促使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马克思主义主题演讲。

2.1 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演讲这类演讲主题主要集中在讲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概念。

演讲者通过讲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和发展,阐述其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阶级斗争等基本原则,使听众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2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的演讲这类演讲主题主要关注马克思主义在解决现实政治经济问题上的应用。

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转换”

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式转换”
转 换 , : 苏联 机 械 范 式 到 中 国 辩 证 范 式 的 转 换 , 生 产 关 系 范 式 到 生 产 力 范 式 的 转 换 , 物 即 从 从 从
的 范式到人 的 范式 的转 换 。三 次范 式转换 与 马克 思主 义 中国化存 在 着密切联 系。
关 键词 : 中国 6 新 0年 ;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 式 转 换 马 范 中图分 类号 : 1D 1 文 献标 识码 : A8 : 6 A 美 国 科 学 哲 学 家 托 马 斯 ・库 恩 提 出 的 范 式 转 文 章 编 号 :0 4 1 0 ( 0 0 0 — 0 1 一O 1 0 — 6 5 2 1 ) 2 0 5 5 马 克 思 主 义 从 诞 生 到 现 在 已 经 1 0年 , 间 , 6 其
换 理论 , 作为 一种 方法 论 , 经常 被其 他学 科领 域借
用 来 厘 定 本 领 域 的发 展 、 迁 路 径 及 未 来 走 向 。 变
科 学 的发 展 , 然 会 体 现 在 范 式 的 转 换 上 。 马 克 必 思 主 义 作 为 一 门 科 学 , 面 临 新 的 时 代 课 题 与 新 在 的实 践 时 , 研 究 的 主 题 与 方 法 上 也 会 不 断 进 行 在
一 ・ 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00・ 21 2
新 国 0 马 思 义 国 的范 转 " 中 6年 克 主 中 化 “式 换
刘 明 海 , 宜 新 高
( 重庆 理 工 大 学 人 文 学 院 , 庆 重 40 5 ) 0 0 0
摘 要 : 中国 6 新 O年 的马 克思 主义 中 国化 , 围绕 着 时代 主 题 与 实践 基 础 进行 了三 次 范 式
发展 提 出了重 大 的时代 课题 和挑 战 。马克思 主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1 如何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转变”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转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崭新的无产阶级的科学共产主义,经过了从1837年到1847年约十年左右的时间。

这是他们的生平事业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也是人类认识史和社会主义史上一次伟大的转折。

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起点是哲学上的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和政治上的革命民主主义。

他们是以革命民主主义的风貌参加青年黑格尔运动,开始自己的理论活动和政治生涯的。

费尔达哈的哲学为马克思提供了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理论武器,架设了通往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桥梁。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开辟了打破黑格尔哲学的体系、通向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道路。

从参加《莱茵报》的工作起,他的世界观发生重大转变并寻求一条新的研究途径,标志他走向共产主义。

与此同时,恩格斯也开始了自己的转变。

恩格斯在英国发表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等文章,阐明了自己对革命形势和前途的观点。

在《伦敦来信》中表明了阶级斗争观点,说明恩格斯逐渐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认识到物质利益的作用。

已经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1842年到1844年的革命活动和科学研究,充分说明了他们逐渐实现了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过渡,并奠定了无产阶级世界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2 如何理解马、恩对工人阶级共同做出的伟大贡献第一,马克思主义是已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反映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客观真理。

真理只存在适用范围和条件的问题,而不存在所谓过时的问题。

第二,从现实情况看,尽管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特点,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人类解放的任务尚未完成,作为无产阶级思想武器的马克思主义也就不存在过时的问题。

第三,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又是时代的旗帜。

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同革命性结合在一起,它的自我批判性、开放性必然使它随着时代、条件、国情的改变而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T E RTC L O I N 马 克 思 主 义 论 苑 HO EI R O AH Z
马 克 思 主 义 经 典 著 作 基 本 观 点 研 究 6 年 中的主题转换 ( ) 0 上
一李惠斌 周 凡 朱昔群
【 要 】新 中国成 立以来,理论界对 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 本观 点的学习和研 究取得 了 巨大的成绩 提 基
新 中国成立 以来 ,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
观点的学习和研究 ,已经过去了6 年。回顾马克思 主 0 义经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 的6 年历史 ,对于继续发展 0 和创新 马克思 主义 的理论和实践 ,具有 十分重要 的意
义。本 文主要通过文献学的方法 ,探讨 马克思主义经
时 ,仍然不能放弃 阶级斗争。基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户晓的套话 ,甚至哲学上的学术争论也被定性为 “ 路 线斗争” ,比如 ,对杨献珍的 “ 综合经济基础论 ” 思 、“ 维与存在 的没有 同一性论” 合二为一论”的批 判也 、“ 被归结为 “ 阶级斗争在哲学上 的反映” 。【有些理论工 ] 作者提 出 “ 我们共产党不是干别的事情的 ,就是搞阶 级斗争 的,就是要从反动统治阶级 手里夺 到政权 ,就
解 为关 于人 的全面解放 的学说 。2 世纪末 ,随着 “ 0 三 个代 表”重要思想以及科 学发展观提出 ,人 的问题被
当前任务》 向匈牙利工人致敬》 无产阶级专政时 、《 、《
代的经济 和政治》成为人们探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阶 级斗争 的主要文本依据 。在一段时问 内,对于 “ 阶级 合作论 ” 阶级斗争熄灭论”的政治批判变成为家喻 、“
级矛盾 和 阶级斗 争的学 说被 当作是 马克思 主义 的灵
新 中国成立后不久 ,党 的工作重点由武装斗争转
向社会 主义改造 ,中国开始 了由新 民主义革命 向社会
主义社会 的 “ 过渡” 。为保证 社会主义改造 的顺利进
魂 ,被视 为是决定一切 的法宝 。在此情形之下 ,马克 思主义经典作家 的基本观点实质上也就还原为一种极
党的主要任务 的这种总体定位 ,从新 中国成立后一直
到 15 年 9 96 月党 的八大 ,阶级斗争实 际上变成社会主
义改造 的一种政治保障 ,无论从 内容上或形式上 ,它
都 与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有着很大 的不 同,在这个历 史时期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阶级斗争”的新特点提
到了理论议事 日程上来 。
和 进 展 。 回 顾 6 年 的历 史 ,结 合 中 国社 会 的 发展 实际 ,6 年 来 马 克 思主 义经 典 著 作观 点研 究 中发 生 了八 个 重 0 0
大 的主 题 转换 。
【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研 究 主题转换
【 中图分类号 】A 8 【 文献标 识码】A 【 文章编号】10 一 77 2 l )3 0 1— 5 0 8 l4 (0 00 ~0 4 0
典著作基本观点研究 6 年来 ,尤其是近 3 年来在马克 0 0 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方 面发生 的八个重大的主题转换 。


从 “ 阶级 斗 争 为 纲 ’ 以 ’到 “ 人 为 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然而,15 年反右斗争 的扩大化导致我们党没有 97
本 ” 的科 学 发 展 观 与和 谐 社 会 建设
阶级 与阶级斗争 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 的重要组成
端激进 主义 的阶级理论 。列宁关于过渡时期的阶级斗
行 ,中共 中央强调 ,党在领导人民进行 经济建设 的同
争理论 受到 特别 的关注 ,列宁 阐述这 一 问题 的著作
马 克 思 主 义 论 苑 T E RTC L O IO H O EI R N A H Z


《 国家与革命》 第三届全俄工农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 、《 会》 关于战争与和平 问题 的报告》 苏维埃政权的 、《 、《
沿着正确 的方 向贯彻党的八 大的政 治决议 以及 《 于 关
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的精神 ,反而得 出了 相反 的结论 ,在 15 年 1 月召开的八届三 中全会 上 , 97 0
部分。马克思 恩格斯在 《 共产党宣言》第一部分第一 句话就鲜明表达 了他们的阶级斗争观念 :“ 至今一切社 会 的历史 都是 阶级 斗争 的历史 。 宁一 再强 调 , ”【列 】
主义分子的资本主义复辟问题 。
革命 的强大思想武器 ,正是 由于成功地 运用这个强大 的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经过 2 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 8
终于彻底摧毁 旧政权 ,建立了中华人 民共 和国。
特别是在用 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一切 、用 阶级分析 的方法分析一切的 “ 文革 ”时期 ,阶级 、阶
“ 社会 主义是不能 ‘ 制定 ’的 ;社会 主义是在激烈的 、
毛泽东认 为 ,“ 无产阶级 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社会
主义道路 与资本 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毫无疑问 ,这
是 当前我们社会的主要矛盾 ” 随着中苏论战的展开 。而
以及中苏关系 的恶化 ,阶级 与阶级斗争问题越来越被
摆到更为重要的地位上来 。15 年庐山会议 以及随后 99
你死我活的最 紧张最尖锐 的阶级斗争和内战进程 中成
长起来 的” 2 。[ ] 在新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出于推翻帝 国 主义 、封建 主义 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的革命需
要 ,“ 阶级斗争 ”学说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无产阶级
在全国范围内开展 的反右倾 斗争进一步把 “ 两大对抗 阶级的生死斗争 ”引 向了党内并提 出了党 内右倾 机会
是要搞无产阶级专政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 以人为本”被庄重地铭 写为一种政治宣言 ,并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 中激荡 回
响。在 当代 中国,“ 以人为本”已经不是在与 “ 以阶级 斗争 为纲”相对 照的意义 上使用 的 ,因为 ,我们无论 在理论 上还 是实 践上 早 已走 出了 “ 人 色变 ” 的忌 谈 讳 ,那种把 批判人 道主义中的唯心成分 混同于彻底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