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版)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哈尔滨商业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第一章测试1.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未完成的著作,在他生前没有发表过,首次公诸于众是()。
A:1927年 B:1844年 C:1932年 D:1888年答案:1927年2.当前中文版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有两种编排方式,有助于我们理解当时马克思的理论要义的是()。
A:原初文本版 B:逻辑编排版 C:历史考证版1 D:综合编排版答案:逻辑编排版3.构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主要有()。
A:一个笔记本 B:三个笔记本 C:两个笔记本 D:四个笔记本答案:三个笔记本4.异化劳动理论体现的人本主义哲学逻辑是()。
A: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异化的非本真人类存在 B:历史就是人经过非人到人的异化复归过程 C:人的未被异化的本真状态 D:通过异化的扬弃实现的人的解放答案:现实社会所呈现的异化的非本真人类存在;历史就是人经过非人到人的异化复归过程;人的未被异化的本真状态;通过异化的扬弃实现的人的解放5.异化劳动表现在()。
A:人与自己劳动关系上 B:工人与资本家关系上 C: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关系上 D:工人与工人关系上答案:人与自己劳动关系上;工人与资本家关系上;人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关系上;工人与工人关系上6.马克思认为克服异化劳动不能()。
A:彻底拒绝私有财产 B:平均私有财产 C:把工人变成资本家 D:积极肯定私有财产答案:彻底拒绝私有财产;平均私有财产;把工人变成资本家7.1844年时的马克思还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影响,经常会借助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逻辑,并结合黑格尔哲学展开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性阅读。
()A:错 B:对答案:对8.在资产阶级社会中,每个人同他人相异化,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
()A:对 B:错答案:对9.据考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一个笔记应该记录着整部《手稿》中最主要的批判内容,却遗失了39页。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答:(1)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这是哲学家从事哲学的必经之路。
这一条指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一切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要说明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以前的一切哲学家都没有正确解决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他们既不懂的理论从实践中来,也不懂获得理论的目的是为了用于实践。
(2)费尔巴哈和其他理论家一样,只是达到希望对现实事实的正确理解,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第一次把哲学理论和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把自己的唯物主义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着就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性的特点。
(3)哲学家们追求真理,但是失去了原动力,哲学家们忽视了时间,应该把真理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4)马克思突出实践的作用,认为人的认识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就克服了其他哲学家只想不做,只解释不改变的弊端。
2、市民社会答:(1)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市民社会有两层含义。
广义上,指社会发展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制度;狭义上,是指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关系。
(是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由独立存在的组织和团体构成,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的缓冲地带)(2)这是一种与特定的生产阶级相对应的交往形式,包括资产阶级社会的工业生活和商业活动。
(3)这种从一定生产和交往中发展出来的社会组织,是以国家为首的整个唯心主义的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3、异化答:(1)马克思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同志任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
(2)异化中,只要分工不是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同他人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3)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时,必将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而最终被消灭。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资料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总体有广义与侠义之分:从狭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是指由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和思格斯所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后人对它的运用和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诞生在欧洲,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要。
3、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一、学习马列经典原著的意义和方法(一)目的和意义1.通过研读原著,扩大自己的理论和思想视野,本真地了解人类文化所创造的富有较高意义的思想理论财富。
2.学习经典,可以从本源的角度尽可能本真地了解经典作家的原始思想,避免其他对经典作家思想的错误解释的消极影响。
(二)学习的方法1.理论和现实互释的方法显思想:即在当下就可以为人们所理解,并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在不断传播过程中逐渐变成人们所熟知的尝试性的东西。
如唯物史观。
隐思想:指隐含于经典作家言论和著作中,需要经过社会历史和人生的不断发展变化,才能逐渐显现出来的,并被人们理解和接受的思想观念。
这种思想具有很强的历史超前性,需要借助新的社会历史经验,才能从隐蔽走向显明。
如马克思全球化思想。
2.解构和重构相结合的方法读经典著作往往会受到读者自己原来所受的各种思想观念的影响,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解释也往往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专家学者对经典著作的解释也往往不尽一致,甚至有歪曲以致错误的认识。
这就要求我们研读经典著作要深刻理解和斟酌,对已有解释要做到以我为主,以他人的解释为参考,吸取合理的正确的成分,解构或消除错误的歪曲的解释,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科学准确理解原著的精髓。
研究生《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完整版)

研究生《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完整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总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1、从现实的历史运动看,马克思主义学说已经变成人类整个历史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且同时又渗透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它不断地变成历史,不断地创造历史。
(1)、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人类思想史只合乎逻辑的必然产物,而且同时又是实现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2)、就马克思主义本性而言,要求指向当代现实生活,它根植于当代社会生活之中,反映并表现这个时代,从这个时代中吸取勃勃生机和力量,在社会生活广阔舞台上实现和扩展自己。
(3)、马克思主义不仅仅指向当代生活,还指明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远景。
3、在确认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历史发展的理性和当代主流的同时,应该看到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各种障碍和问题。
(1)、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曲折。
(2)、完全彻底地批判虚无主义,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已经过时了,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丧失了合理性。
(3)、毫无保留地批判教条。
【反马克思主义两种类型:拼盘论、矛盾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阶段1、宏观上看:自由资本主义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帝国主义时代——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帝国主义最显著的特征:垄断】2、微观上看:(1)、新世界理论准备时期(1841—1844)(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时期(1845—1848)(3)、欧洲风暴时期(1848—1871)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并成为其主导思想体系,在此时期马克思发表《资本论》。
(4)、进一步总、论证、阐发时期(1871—1895)(5)、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列宁阶段(1894—1917)(6)、马克思主义在前苏联和中国的发展(1917至现在)三、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的意义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有利于确立正确是思想信念,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选读---1 2016

8.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检验唯物史 观(《资本论》及其手稿)
从1843年起,马克思就开始研究经济学。 1857年到1858 年5月期间,他写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即通常说的《政治 经济学批判大纲》。经过二十五年的辛勤劳动,读了一千 五百多本书,做了难以数计的摘录笔记,马克思终于在 1867年3月底写成了《资本论》第一卷并于同年9月14日发 表。第二、第三卷是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 1885年和1894年出版。 《资本论》这部不朽著作具有划时代意义,是政治经济 学中的一次革命。
综观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全过程,可 以看出,马克思始终从实践出发,从经 济关系入手,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 的发展,其宗旨就在于实现人类解放。 因而,贯穿于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全过 程的一条红线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实现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毕 生的追求。 唯物史观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标 志。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整个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立的过程中都具有决 定意义。
二、唯物史观的创立
(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唯物史观 创立过程中的作用——新世界观的开始。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 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 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 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 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它是历史之谜 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
22的的黑栺尔法哲学批判黑栺尔法哲学批判和和德法年鉴德法年鉴只只出了一出了一事期合刊事期合刊旪期在德法年鉴德法年鉴上収表的上収表的论犹太人论犹太人问题问题和和黑栺尔法哲学批判黑栺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导言在此马克思阐述了市民在此马克思阐述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兰系社会和国家的兰系这两篇文章迚一步収展了这两篇文章迚一步収展了黑栺尔法哲学黑栺尔法哲学批判批判中的思想中的思想特别地提出了特别地提出了人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和无产阶级革命的问题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5篇)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5篇)第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一)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
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
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将永葆其青春活力,马克思还活在当代世界。
《活着的马克思》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活着的马克思》开始就以'历史的巨人'为题,对马克思诞生的时代、马克思勤奋好学的青少年生活、为真理而奋斗的毕生经历、实现人类思想伟大革命的实践和理论过程等内容作了叙述,再现了恩格斯所言的马克思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的意蕴。
如果想到《活着的马克思》主要作者程建宁将军已是80多岁的老人,从1951年抗美援朝参加空军以来,60余年坚持不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就可以清楚,《活着的马克思》所说所言,实际上会聚了他们对马克思生平事迹的真情,蕴含了作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
我读《活着的马克思》后,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只有马克思主义真信者才能为之。
《活着的马克思》接着以'天才的头脑'为题,集中以马克思(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九篇经典著作为线索,对马克思的思想精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作了阐释。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堂笔记2010年9月16日星期四浮光掠影地泛读没有意义,选以下《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马恩合著)精读,人手一册。
新版的《马恩选集》第一卷阅读经典著作,总结学术成果,开创未来学术走向。
逐句逐段地读经典。
这三本书在现代科学学术史上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经哲手稿》上世纪20年代被公布于众,引发学术界地震,发现了全新的马克思和青年老年马克思的争议。
青年:人道主义,老年:列宁斯大林式的。
《提纲》是马克思告别费尔巴哈,创立自己哲学,包含天才世界观萌芽的著作。
《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现代哲学科学发展史的重大事件。
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教,代表了现代学术的重要走向,哈贝马斯说是“从意识哲学走向社会哲学”,走出形而上学,走向社会历史哲学,是现代社会(历史)理论的诞生。
贝克、丹尼尔贝尔等社会理论学者很难被界定到某一学科里面,现代社会高度的相关性和哲理性决定了这一点,尽管它同时也高度分化,只是在分化上的一种有机结合。
进入文本,进入学术研究,首先要对什么是学术、什么是学问有一个基本了解。
研究生是做研究的学徒,了解什么是学问,为将来做学问打下基础。
不管来之前抱着什么目的,不管三年后有怎样的职业选择,三年内都应该好好学习,尤其是这些基础性的东西,会让自己对工作有深入的理念。
第一讲:为学一、学术与学问学问是系统的知识,是学术研究的结果,来自于生活中的学和问,不仅要学,还要带着自己的问题。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体现了中国学问的特点是侧重于实践理性,中国完全为学术而学术的学者比较少。
做学问往往怀有揭示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目的,要学以致用,最终目的是个人适用,同时对社会有好处。
前半句话还包含更多的真理,将书本上的知识学通了可以对社会现象作出比较正确的解释。
学问是系统的知识,这不同于。
若还处于愤青的阶段,那对社会现象的评论就不是真理,而是带有情绪的意见。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笔记1.唯名论与唯实论:从11世纪到14世纪,经院哲学内部的两种观点。
唯名论认为,具体事物先于一般概念而存在,一般事物不过是事物的名称和符号。
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只有一般概念才是真正的存在。
2.泛神论:泛神论是一种早期的资产阶级唯物主义学说,这种学说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不得不带有神学的色彩,但是它所讲的神,并不是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是自然界本身。
3.绝对命令是康德提出的一种最高的道德原则。
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当服从和执行一种先验的、普遍的、无条件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不受任何感情、欲望的限制,也不考虑是否达到满足欲望的目的和行为的实际效果。
这种脱离现实的经济关系的道德原则,当然是唯心主义的。
4、“庙里的神”:黑格尔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高尚的东西,应当过一种高尚的生活,这种高尚的东西就是规范人们生活的理性,这样的理性并不是单个人的理性,而是一种普遍理性,这种普遍理性需要一种特殊性的文化形式,这就是哲学。
哲学是照亮人类生活的普照之光,也就是人类的精神天堂和文化之光,所以称之为精神和文化的灵光。
5、“密涅瓦的猫头鹰”:密涅瓦是希腊神话中的智慧女神。
黑格尔认为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旭日东升的时候在蓝天里翱翔,而是在薄暮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
“哲学是一种反思的活动,反思是对认识的认识,对思想的思想,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
如果把认识和思想比喻为鸟儿在旭日东升或艳阳当空的蓝天中翱翔,反思当然只能是在薄暮降临时悄然起飞的。
”黑格尔把哲学比作“黄昏起飞的猫头鹰”说明哲学的反思必须是深沉的,自甘寂寞的。
6、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认为,当代工业社会是一个新型的集权主义社会,它压抑了人们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使它成了单向度的社会。
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人则成了单向度的人,就是丧失了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人。
这样的人不仅不再具有能力去追求,甚至也不再有能力去想象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全文11条,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条):批判旧哲学不了解实践的伟大意义,因而走向直观论或唯心论;科学地阐述了实践范畴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
[相当于总论] 第二部分(3~9条):将新的实践观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阐明了社会实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范畴,并阐述了唯物史观的一些主要基本原理。
[相当于分论]第三部分(10~11条):阐明了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特点。
[相当于结论](一)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一、二条)1、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第一条)(1)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这里的“事物”、“现实”、“感性”都是指人能感觉到的客观物质世界,即人类生活在其中的并经过人类实践活动改造的世界。
旧唯物主义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事物,意思是说,它只是像照镜子一样,直观地消极被动地反映客观世界,不需要任何中介而可以直接形成关于事物的感觉、印象、观念、思想。
(2)“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
这是说旧唯物主义不是把反映理解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主观能动活动过程,不是理解为实践活动过程。
一切旧唯物主义者把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仅仅理解为一种直观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他们不懂得人们的认识对象同时又是人们的实践对象、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反映客观事物。
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实践既是人们所特有的主观能动过程,又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活动过程。
旧唯物主义对这些根本不理解。
旧唯物主义主张物质决定意识,费尔巴哈批判唯心主义、宗教神学、恢复了唯物主义权威,但由于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都不理解实践的重大意义,所以马克思在《提纲》里,开宗明义地把这一点看作是“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和新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
2、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在分析了旧唯物主义后说:“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活动本身的。
”这是说唯心主义看到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但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把意识的能动性无限夸大了。
“抽象地发展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把人们实践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客观物质性抽象掉了,只剩下人们的意志、愿望等主观的东西。
实质上,唯心主义也是把实践活动排斥在认识论之外。
3、批判费尔巴哈的实践观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
”(1)费尔巴哈哲学的研究对象黑格尔将“绝对精神”当作哲学研究的对象,他认为世界的本质是一种“思想客体”或叫“精神客体”即绝对精神。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他坚决抛弃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把自己的哲学对象规定为“自然界和人”,即为“感性客体”。
但是,费尔巴哈不懂得人的活动本身就是对客观对象进行变革,即不懂得实践的意义。
(2)费尔巴哈的实践观费尔巴哈虽然也讲过实践观点,可是,他对实践活动“只是从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即把实践理解为犹太人经营牟利的利己主义活动。
而且,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的活动”,认为实践是不屑一顾的。
因此,马克思在第一条的结尾时指出,费尔巴哈“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不懂得人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活动的伟大意义,这是一切旧唯物主义者局限性的要害所在。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第二条)(1)马克思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缺陷,在第二条里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这就是说,人们的思维、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任何一种哲学思想、是不是客观真理、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马克思提出这个论断,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性突破。
在整个人类哲学发展史上,一切唯心主义者虽然承认客观真理,但也没有科学地解决真理标准问题。
所谓“现实性和力量”,是指人的思维具有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能力;所谓“思维的此岸性”,是借用康德的术语,说明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能够透过现象,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借此也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2)离开实践谈思维的真理性问题是毫无现实意义的马克思总结哲学史上的经验教训,尖锐地指出:“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这是说离开实践的检验,去争论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事物,就像中世纪的哲学家争论“一个针尖上可以站多少天使”这类的问题一样荒谬和无聊,那是毫无现实意义的争论。
(3)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在这里,马克思第一次明确地把科学实践范畴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把实践看作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看作是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一种不断接受实践检验,并且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实践是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全部理论的枢纽。
因此,马克思曾把自己的哲学叫做“实践的唯物主义”。
(二)批判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第三至第九条)这一部分包括第三至第九条。
马克思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并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
1、批判法国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唯心史观,提出实践是环境和人的改变的共同基础。
(第三至第六条)(1)法国唯物主义在环境和教育上的错误观点马克思在第三条中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这里所说的“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是指18世纪以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
他们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那么,另一种环境和教育又是由谁来改变的,究竟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决定环境,他们不能在唯物主义基础上反二者统一起来,从而陷入不可克服的矛盾之中。
“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
这就是说,这种学说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的实践对环境的能动改造作用,教育者本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后天获得的,归根到底也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
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是天生的先知先觉者,另一部分只能是接受天才人物教育的无知的群氓。
于是,这种学说从唯物主义前提出发,因不能正确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最终还是陷入唯心史观。
(2)马克思在环境和教育上的观点针对法国唯物主义的错误,马克思深刻地指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这就是说,人们在实践中,既改造了环境又改造了人自身。
人的活动与环境、教育是相互作用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到了统一。
(3)批判空想社会主义圣贤史观马克思把批判旧唯物主义同批判空想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因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主要来源于旧唯物主义。
罗伯特·欧文继承法国唯物主义的观点,赞同爱尔维修“个别天才人物”身上,必然陷入唯心史观。
2、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第三至第七条)在第四至第七条里,马克思集中批判了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
由于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最突出地反映在他的唯心主义宗教观中,所以,马克思从批判费尔巴哈的唯心主义宗教观开始。
(1)批判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第四条)①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
他说:“费尔巴哈是从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的、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这一事实出发的。
”所谓“宗教上的自我异化”,是指宗教把现实的世界分为神的世界和世俗世界,并认为人间世界是由神、上帝创造的。
费尔巴哈批判了宗教的这种错误观点。
他认为“世界被二重化”的原因,只能从人类自身去寻找。
世界上根本没有神和上帝,然后又把上帝推崇为支配自己的神,而向它顶礼膜拜,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目的,是要打倒上帝。
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里,从不同的方面论证了上帝是人创造的,上帝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从而揭穿了宗教的神秘外衣。
所以马克思说:“他致力于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它的世俗基础。
”这就充分肯定了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历史功绩。
②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错误马克思接着指出:“他没有注意到,在做完这一工作之后,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哪。
”所谓“主要的事情还没有做”是说费尔巴哈没有弄清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解决宗教的正确途径。
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心是宗教的本质,并且把宗教变迁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这就充分暴露了他的唯心史观的本质。
③唯物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针对费尔巴哈唯心主义宗教观,科学地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正确解决宗教问题的途径,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宗教观。
马克思指出,宗教产生的“这一事实,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和自我矛盾来说明”。
这是说宗教是自然压迫、社会压迫和人们愚昧的产物,必须从客观存在的社会内在矛盾去探索宗教产生的根源。
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解决宗教的正确途径。
马克思这时已经开始深入社会经济领域探索社会自身的矛盾了,已经开始把阶级矛盾和人们的经济关系联系起来了,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根本根源的思想。
在此之后,他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已经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指出:“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的矛盾中去理解,然后用排除这种矛盾的方法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并在实践中受到革命改造。
”这就是说,要消灭宗教就必须消除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即必须通过革命实践来变革旧的社会制度,消灭阶级压迫和自然压迫,极大地提高人们的科学文化和思想素质,建立共产主义社会。
这样,宗教才能逐步消亡。
这说明,马克思把宗教问题放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中,放在社会革命性的变革中,科学地指出了解决宗教的途径;把解决宗教问题和无产阶级革命、共产主义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了。
(2)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原因(第五条)第五条,马克思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历史唯心主义的原因是在于不懂得实践。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诉诸感性的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
”这是说费尔巴哈批判了黑格尔把绝对观念作为研究对象的唯心主义哲学,主张哲学要研究自然、人类本身。
但是,他所说的感性,只是感官对自然界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而不把感性理解为人类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