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群物理图谱的构建及其应用_汤飞宇

合集下载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第26卷 第5期2005年9月 宇 航 学 报Journal of AstronauticsV ol.26 N o.5 September 2005复合材料层合板的可靠性分析方法安伟光,赵维涛,杨多和(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工程系,哈尔滨150001) 摘 要:基于复合材料层合板的一阶横向剪切变形理论,提出了同时考虑层合板面内和分层破坏的可靠性分析方法。

该方法考虑了层间应力对层合板分层的影响,结合Tsai 2Hill 理论和层合板分层判据,给出了安全余量的表达形式,并考虑了各失效模式之间的相关性。

在失效分析过程中,采用蔡氏所提出的刚度退化规律进行刚阵的减缩;利用随机有限元方法对安全余量进行敏度分析,结合改进的一次二阶矩法求解可靠性指标;用改进的分枝限界法寻找主要失效路径;用PNET 法计算系统失效概率。

计算表明,当考虑分层失效时结构系统失效概率有所增加,这是符合工程实际情况的。

因此,设计过程中考虑分层失效是必要的。

关键词:可靠性;复合材料层合板;随机有限元;面内破坏;分层破坏中图分类号:V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1328(2005)0520672204收稿日期:2004210213; 修回日期:2005201228基金项目:国防科工委军工技术基础基金资助(Z 192002A001);国防科工委专著基金(委办人【2002】86号)0 引言由于复合材料具有高的比强度和比刚度,较好的疲劳性能,热绝缘性和各向异性等有点。

因此,在航空、航天等领域中越来越多的用于承力构件和部件。

目前,针对层合板结构的力学模型已基本成熟[1-4]。

然而,关于层合板结构的可靠性分析,这方面的文献相对较少[5,6],并且在这些文献中大多均未考虑层间应力对分层的影响。

本文基于层合板的一阶横向剪切变形理论,考虑τxz 、τyz 和σz 对分层的影响,并结合单向板强度理论建立了关于层合结构面内和分层破坏的安全余量。

另外,本文除了将材料强度参数和外载看成随机变量外,还将材料性能参数(如弹性模量等)也看成随机变量。

重叠网格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叠网格方法的研究进展

重叠网格方法的研究进展
李鹏;高振勋;蒋崇文
【期刊名称】《力学与实践》
【年(卷),期】2014(036)005
【摘要】从网格装配和插值计算两个主要方面对现有的重叠网格方法进行了综述.首先,从挖洞方法和建立嵌入网格关系环节的寻点技术出发归纳和介绍了网格装配方法;其次,介绍了数值迭代过程中的插值计算方法,并特别讨论了插值守恒性以及插值计算精度等问题;另外,对重叠网格方法的并行计算和应用成果也作了介绍;最后,通过总结认为重叠网格方法在改进网格装配方法、改善插值和并行计算效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研究.
【总页数】15页(P551-565)
【作者】李鹏;高振勋;蒋崇文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计算流体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计算流体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计算流体力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O354.9
【相关文献】
1.基于重叠网格方法的楔形体入水抨击数值模拟 [J], 蔡威; 张金凤
2.基于正交试验方法的重叠网格技术不确定度研究 [J], 洪智超;宗智;王轶赓;赵玫
佳;刘蕾;梁冠军
3.基于重叠网格方法的新型组合震荡水翼辅助推进性能研究 [J], 李冬琴;张冲;姜瀚东;王家奇;董自强
4.基于重叠网格的救生艇抛落入水全过程数值预报方法研究 [J], 王志东;钱进;凌宏杰;孔维翔
5.基于重叠网格方法的新型组合震荡水翼辅助推进性能研究 [J], 李冬琴;张冲;姜瀚东;王家奇;董自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树成林物理体系重构方法

树成林物理体系重构方法

树成林物理体系重构方法树成林物理体系是一种用于描述宏观物理现象的理论框架,它可以描述复杂系统的行为和性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发现传统的树成林物理体系在描述一些特殊系统时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构。

本文将探讨树成林物理体系的重构方法,并讨论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树成林物理体系的重构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复杂性。

由于现实中许多系统都具有非线性、混沌和随机性质,传统的树成林物理体系难以对这些系统进行准确描述。

我们需要引入新的数学工具和方法,例如复杂网络理论、非线性动力学和随机过程等,来构建更加适用于复杂系统的物理体系。

树成林物理体系的重构需要考虑到多尺度性质。

许多物理系统在不同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都表现出不同的行为,传统的树成林物理体系往往只能描述单一尺度上的行为。

在重构树成林物理体系时,我们需要考虑到多尺度耦合的现象,并引入多尺度建模和分析方法,以更好地描述多尺度复杂系统的行为。

树成林物理体系的重构还需要考虑到系统的耗散性质。

许多实际系统都存在能量耗散和熵增的现象,传统的树成林物理体系往往只能描述封闭系统的演化,难以描述开放系统的动态行为。

在重构树成林物理体系时,我们需要引入非平衡态统计物理理论和开放系统动力学理论,以更好地描述现实系统的耗散性质和演化规律。

树成林物理体系的重构还需要考虑到系统的复杂拓扑结构。

许多实际系统都具有复杂的拓扑结构,传统的树成林物理体系往往只能描述规则结构的系统。

在重构树成林物理体系时,我们需要引入复杂网络理论和拓扑动力学方法,以更好地描述复杂拓扑结构下系统的行为。

树成林物理体系的重构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它需要我们结合数学、物理和计算科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现实世界中更加复杂和多样化的物理系统。

通过对树成林物理体系的重构,我们将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揭示自然界的规律,为科技创新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深刻的理论基础。

并行重叠/变形混合网格生成技术及其应用

并行重叠/变形混合网格生成技术及其应用

第4卷㊀第6期2019年11月气体物理PHYSICSOFGASESVol.4㊀No.6Nov.2019收稿日期 2019⁃06⁃04 修回日期 2019⁃08⁃21基金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B02007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32016 11672324)第一作者简介 常兴华(1982⁃)㊀男 博士 副研究员 主要研究方向为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技术㊁非定常数值计算方法㊁数值虚拟飞行.E⁃mail cxh_cardc@126.com通信作者简介 张来平(1968⁃)㊀男 博导 研究员 研究方向为非结构网格生成方法㊁非结构网格高精度数值模拟方法㊁数值虚拟飞行.E⁃mail zhanglp_cardc@126.com㊀㊀DOI 10.19527/j.cnki.2096⁃1642.0760并行重叠/变形混合网格生成技术及其应用常兴华1 2 ㊀王年华1 2 ㊀马㊀戎2 ㊀田润雨3 ㊀张来平1 2(1.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空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四川绵阳621000 2.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计算空气动力研究所 四川绵阳6210003.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超高速空气动力研究所 四川绵阳621000)DynamicHybridMeshGeneratorCoupledwithOversetandDeformationinParallelEnvironmentCHANGXing⁃hua1 2 ㊀WANGNian⁃hua1 2 ㊀MARong2 ㊀TIANRun⁃yu3 ZHANGLai⁃ping1 2(1.StateKeyLaboratoryofAerodynamics ChinaAerodynamics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 Mianyang621000 China 2.ComputationalAerodynamicsInstitute ChinaAerodynamics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 Mianyang621000 China 3.HypervelocityAerodynamicsInstitute ChinaAerodynamicsResearchandDevelopmentCenter Mianyang621000 China)摘㊀要 为了适用于柔性变形㊁相对运动等复杂动边界问题 建立了并行环境下重叠和变形相结合的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技术.通过计算区域分解以及分布式并行实现了重叠和变形技术的结合 其中重叠网格采用了并行化的隐式装配方法 并发展了两种并行化查询策略.变形网格则采用了并行化的径向基函数(RBF)插值方法.并行化动态网格生成方法大幅提高了动态网格生成效率 有利于处理大规模的动边界问题.在此基础上 发展了基于变形/重叠动态混合网格的流动/运动/控制一体化数值模拟方法 进一步改进了耦合模拟软件平台 HyperFLOW.典型应用算例证明了该动态混合网格技术及一体化算法的实用性.关键词 重叠网格 变形网格 并行动态网格生成 数值虚拟飞行 耦合算法㊀㊀㊀中图分类号 V211.3文献标识码 AAbstract Adeforming/oversetcoupledhybridmovinggridgenerationmethodwasdevelopedinparallelenvironmenttodealwithcomplexengineeringproblemsofbothboundarydeformationandrelativemovement.Thecoupledmethodisbasedonadomaindecompositionstrategyanddistributedparallelprocess.Theparallelimplicit⁃hole⁃cuttingmethodbasedontheminimumdistancetowallisadopted andtwoparalleldonorcellsearchingmethodshavebeendeveloped.Theinterpolationmethodbasedonparallelradialbasisfunction(RBF)isadoptedformeshdeformation.Basedonthecoupledhybridmovinggrids thenumericalvirtualflightsolver HyperFLOW wasimproved.ThecoupledsimulationsystemintegratestheparallelunsteadyRANSsolveronthedeforming/oversetmovinggrids sixdegreesoffreedom(6DOF)motionsolver andflightcontrolsystem.Sometypicalapplicationsdemonstratethecapabilityofpresentmethod.Keywords oversetmesh deformingmesh parallelmovinggridgeneration numericalvirtualflight couplingmethod引㊀言在计算流体力学应用中经常会遇到包含运动边界的流动问题 例如复杂多体分离㊁飞行器机动飞行㊁直升机旋翼运动㊁风力机叶片旋转㊁鸟类/昆虫/鱼类等生物体柔性运动等.针对此类问题开展数值模拟 首先需要解决运动边界条件下的动态网第6期常兴华等并行重叠/变形混合网格生成技术及其应用格生成问题.此外由于此类包含运动边界的流动问题往往是一个多学科耦合问题因此还要发展和动态网格技术相匹配的非定常流动数值模拟方法以及多学科耦合求解算法以满足工程应用的需求.常见的处理运动边界问题的方法有动态重叠网格技术[1]㊁变形网格技术[2]以及内置边界方法[3]等.重叠网格是由若干个子网格块组合形成覆盖整个计算域的网格子网格块之间通过网格装配技术建立插值关系.通过子网格块的刚性运动可以非常方便地模拟大位移㊁相对运动等问题.变形网格技术通过将边界网格的运动传递到内部网格点以生成每个时刻的动态网格其优点是可以保持网格拓扑结构的一致性且适用于柔性边界问题.内置边界方法通过在控制方程中引入模拟物理边界影响的源项降低了网格生成难度且物体运动过程中不需要对网格进行特殊处理但是其在模拟高Reynolds数可压缩流问题时精度仍有待提高.随着CFD所模拟的工程问题越来越复杂多学科耦合㊁精细化数值模拟等都对数值计算方法尤其是网格生成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更好地解决柔性变形㊁相对运动㊁大位移运动相互耦合的复杂工程问题重叠网格技术和变形网格技术的结合是一种较好的技术途径.此外为了满足工程应用对精细化数值模拟的要求往往需要采用较大规模的计算网格而串行的重叠网格装配技术以及变形网格技术显然难以满足工程应用对计算效率的要求需要发展并行化的动网格生成技术.针对以上问题作者发展了一种并行环境下重叠和变形耦合的动态混合网格技术该技术采用了基于网格分区的分布式并行方案每一个网格分区根据其所依赖的物理边界运动信息进行变形然后通过并行化重叠网格隐式装配技术进行挖洞和宿主单元查找.其中网格变形采用了基于径向基函数(radialbasisfunction RBF)的插值方法为提高网格变形效率采取了并行化的参考点选择算法以及插值算法.在该动态混合网格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流动/运动/控制一体化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改进了作者课题组之前发展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学科耦合数值模拟平台 HyperFLOW.本文将对这些工作进行简要介绍并展示一些典型的应用算例.1㊀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技术1.1㊀并行环境下重叠/变形网格技术的整体思路一般而言物体的复杂运动可以分解为体轴系内的柔性变形和整体的刚性运动.对于某些附着在其他物体上的部件(如飞行器的尾舵) 除了自身的运动之外还要随着飞行器进行牵连运动因此可采用3组6自由度参数定义其刚性运动即部件自身的自由度部件所附着的物体的自由度部件在其所附着的物体中安装的自由度.图1给出了物体刚性运动定义的示意图其中x0/y0/z0为惯性坐标系(简称C0) x1/y1/z1为飞行器质心坐标系(简称C1) x2/y2/z2为尾舵安装位置的坐标系(简称C2) 则尾舵的运动由其旋转角度㊁C2相对于C1的6自由度参数㊁C1相对于C0的6自由度参数共同决定.分别采用网格变形技术和动态重叠网格技术处理物体的柔性及刚性运动.首先在生成计算网格时需要围绕每一个物体或者部件生成独立的贴体子网格块并采用重叠网格技术将各个子网格块进行组装.子网格块可以采用三棱柱㊁四面体㊁金字塔㊁六边形等多种形式的混合单元(二维情况下为三角形㊁四边形㊁多面体等单元) 当物体发生变形和刚性运动之后首先每个子网格块根据其所依赖的物面点的运动信息在其体轴系内实现内部网格点的变形变形之后的子网格块再跟随物体进行刚性运动随后采用重叠网格技术将各个子网格块进行重新组装.图1㊀坐标系以及物体刚体运动的定义Fig.1㊀Definitionofthereferenceframeandtherigidmovementofbody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流程如图2所示整个过程均在并行环境下进行采用了基于网格分区的分布式并行策略.在读入初始计算网格之后分别对围绕每个物体的子网格块进行分区并均匀分布至各31气体物理2019年㊀第4卷个进程同时提取其中各个物体或部件的物面网格信息并发送至所有进程.该全局的物面网格信息有两个用途(1)跟随物体进行变形(2)计算空间网格点或单元的最近壁面距离.动态网格生成过程中每个进程仅对其所负责的若干网格分区进行变形和刚性运动的计算且采用相同的物面网格以及物面参考点以保证网格分区边界的匹配.隐式重叠网格装配过程中需要通过各个进程之间的通讯来确定查询以及逻辑判断结果.算法的具体实现过程中如何建立耦合动态混合网格生成的整体程序框架如何保证各个功能模块的封装性㊁可扩展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本文采用了C++面向对象的思想开发计算程序网格数据㊁流场数据是程序的核心依据这些数据结构建立MPI底层支撑环境并围绕这些数据㊁底层支撑环境开发具有高度封装性的功能模块从而保证各个模块的可扩展㊁可移植特性也提高了代码的容错能力并降低了维护成本.图3给出了程序的架构示意图各个功能模块之间须根据多学科耦合顶层计算流程的需要建立必要的信息传递接口.图2㊀动态混合网格生成的整体思路Fig.2㊀Sketchmapforthedynamicmeshgenerator图3㊀程序框架示意图Fig.3㊀Frameworkofthesoftwareplatform1.2 重叠网格装配技术重叠网格技术包括挖洞㊁宿主单元搜索以及流场插值3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挖洞和宿主单元搜索称为重叠网格装配.根据挖洞过程的不同可以分为显式装配[6⁃9]和隐式装配[10⁃15]两类.显式装配过程首先要将落在物体内部的点或单元进行标记形成初始洞边界(判断点是否在物体内部的方法有矢量判别法[4]㊁射线求交法[5]㊁洞映射方法[6]㊁目标x射线法[7]等.) 然后通过一些优化算法将洞边界进行优化(例如割补法[8⁃9])并确定出插值单元最后查找插值单元的宿主单元.隐式装配技术须查找所有点或者单元的宿主单元通过对比单元的质量确定其属性挖洞过程则隐含在查询与判断的过程之中.Lee等[10]在2003提出了隐式装配的概念并将单元的尺度作为是否是活跃单元的判则.其实早在1999年Nakahashi等[11]针对非结构重叠网格的方法中就已经采用了隐式装配技术其采用节点的最近壁面距离作为活跃点的判则.Togashi等[12]进一步将基于最近壁面距离的该方法推广应用于复杂多体分离问题的数值模拟.Loehner等[13]Luo等[14]采用单元的尺度和壁面距离的组合量作为单元属性的判断标准使插值单元和贡献单元的大小匹配有助于提高插值稳定性并减少插值误差.非结构重叠网格隐式装配软件PUNDIT[15]亦采用了隐式装配技术.本文的基于网格分区的并行化装配技术分为两步执行.Step1 通过隐式装配技术划分点的属性Step2 判断插值单元并搜索其宿主单元.Step1中需要搜索所有网格点的宿主单元可以采用两种并行查询策略策略1 整体⁃局部 查询搜集所有分区内的网格点形成整体的网格点集并发送至所有进程然后在每个分区内搜索点集的宿主单元并通过MPI规约操作确定最终的查询结果策略2 辅助网格查询围绕各个物体或部件生成稀疏的辅助网格分别在各套辅助网格内进行宿主单元搜索并通过插值得到网格分区中计算网格点的质量(以最小壁面距离作为质量判则).在点属性划分过程中还采取了一种并行化的阵面推进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确定出联通的活跃区域.Step2的搜索过程采用与Step1中策略1类似的方式首先搜集每个网格分区内的插值单元以形41第6期常兴华等并行重叠/变形混合网格生成技术及其应用成整体的插值单元集合然后在各个网格分区内进行宿主单元查找.对于多套网格相互嵌套的问题可能存在多个宿主单元此时需要根据宿主单元的属性以及其最小壁面距离确定唯一的一个.本文将查找的宿主单元分为3个等级第1等级的为活跃单元标记为1 第2等级宿主单元为插值单元标记为⁃1 第3等级的宿主单元为非活跃单元标记为⁃2.优先选择等级较高的宿主单元如果存在多个等级相同的则进一步比较其最小壁面距离选择距离较小的作为最终结果.并行环境下通过如下的MPI通讯流程实现进程之间的逻辑判断(1)通过MPI全局规约命令确定宿主单元的最高等级(2)各个进程内如果宿主单元等级小于最高等级舍去该宿主单元(3)通过MPI全局规约命令确定宿主单元的最小壁面距离(4)各个进程内如果宿主单元的最小壁面距离大于该值则舍去该宿主单元(5)将剩下的唯一的宿主单元广播至所有进程.方法的具体细节请参见文献[16⁃17].1.3 并行化网格变形技术常见的网格变形方法有超限插值(transfiniteinterpolation TFI)方法[2]㊁弹簧松弛法[18⁃19]㊁Delaunay背景网格映射法[20]㊁RBF插值法[21⁃22]等这些方法各具特色并都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在之前的研究工作中作者所在的研究团队发展了弹簧松弛法和Delaunay背景网格映射相结合的网格变形方法[23⁃25]并结合了局部网格重构技术从而可以模拟大变形㊁大位移等问题在多体相对运动问题中也得到了大量应用.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集成了并行化RBF插值方法.当物面网格量较大时RBF方法中的插值矩阵会变得十分庞大导致空间网格点的插值计算量急剧增加.为了提高RBF插值效率参照文献[22]的做法选用有限的物面点作为参考点从而可以减少矩阵的规模提高空间网格点的插值效率.由于RBF插值过程不需要网格的拓扑关系因此其并行计算比较容易实现.其包括两部分的并行(1)物面点选择过程的并行(2)插值过程的并行.物面参考点的选择采用贪婪算法以物面点位移的误差作为准则.首先需要将物面点集平均分配到各个进程.在循环判断的过程中每个进程只对其所负责的物面点进行插值运算和比较并求出其中的最大误差点然后通过MPI通讯确定出所有进程中的误差最大点并加入参考点集主进程根据新的参考点集执行插值矩阵的更新以及求逆操作并将其广播至其他所有进程算法的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空间点的插值直接基于网格分区进行每个进程只针对其所负责的网格分区进行插值运算每一个进程中存储相同的插值矩阵这样可以保证分区边界上点的匹配.图4㊀RBF变形网格法中并行化物面参考点选择方法Fig.4㊀ReferencenodeselectingmethodinparallelenvironmentforRBFmovinggridgeneration图5及表1给出了并行化RBF方法的测试算例.模型为简化的三维金枪鱼外形采用了三棱柱㊁四面体形式的混合网格其中物面网格点数9.8ˑ104空间网格单元数7.19ˑ106.采用单进程选择600个物面参考点耗时约16.2s 空间网格变形耗时约30.2s.采用64进程并行物面参考点选择耗时约6.0s 空间网格变形耗时约1.5s.并行效率较低的原因在于物面参考点选择阶段矩阵求逆过程没有并行化空间点位移插值阶段插值系数的计算过程没有并行化.这两部分计算均由主进程负责然后将计算结果发送给其他进程.51气体物理2019年㊀第4卷(a)Surfacemeshesandreferencenodes(rednodes)(b)Averagederrorandmaximumerrorofsurfacenodeswiththenumberofreferencenodes图5㊀物面参考点选择测试算例Fig.5㊀Testcaseforreferencenodeselection表1㊀并行RBF插值效率测试Table1㊀TestforparallelRBFmethodnumberofprocessorsreferencenodesselectionvolumenodesinterpolation116.2s30.2s646.0s1.5s1.4㊀动态混合网格生成实例本节展示了采用上述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技术得到的一些典型应用实例.图6所示为三维情况下4条鱼群游过程的动态混合网格 网格单元由四面体㊁三棱柱㊁金字塔等组成 总数为1.05ˑ107.物面为三角形网格 网格点数8ˑ104 选取其中1200个作为RBF参考点.采用64进程并行 参考点选择耗时约4.7s 执行一次空间网格变形耗时约3.2s 重叠网格装配耗时约10s.图7所示为飞机外挂物投放过程的重叠网格 载机网格单元数2.5ˑ107 两个外挂物网格单元数约1.2ˑ107.采用256进程并行执行重叠网格装配耗时约7s.图中给出了分离过程中3个典型时刻的空间网格切面.图8给出了机翼外挂物分离的超大规模重叠网格 网格单元总数为2.88ˑ109 采用了12288进程并行计算.此算例采用了并行化的辅助网格查询技术 结合分布式并行计算 因此每个进程占用内存较少.图6㊀三维情况下鱼群游动过程的动态混合网格Fig.6㊀Dynamicmeshesfortheschoolingoffourfishesin3Dcase图7㊀战斗机分离投放过程的动态混合网格Fig.7㊀Dynamicmeshesduringtheseparationprocessbetweentwomissilesandaircraft61第6期常兴华 等 并行重叠/变形混合网格生成技术及其应用图8㊀超大规模重叠网格装配测试Fig.8㊀Hole⁃cuttingforlargescaleoversetmesh2㊀流动/运动/控制一体化数值计算方法针对飞行器机动飞行㊁生物体自主运动等流动㊁运动和控制等多学科耦合问题 作者课题组已经发展了流动/运动/控制耦合的一体化数值方法 并研发了虚拟飞行模拟平台 Hyper⁃FLOW[26⁃28].本文将上述重叠/变形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技术进一步集成于HyperFLOW平台之中 使之能够适应于同时存在柔性变形和相对运动的复杂动边界问题.HyperFLOW平台[26⁃28]耦合了非定常RANS方程求解㊁刚体动力学求解和飞行控制律等多学科计算模块 并有机集成了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模块 在统一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了流动/运动/控制耦合的一体化数值模拟算法.在运动网格上进行非定常RANS方程计算 离散后的方程中含有网格几何量对时间的导数项 为避免由于网格运动引入的额外误差 几何守恒律(geometricconservationlaw GCL)应该和质量守恒㊁动量守恒㊁能量守恒一样在 数值 上得到满足.目前满足几何守恒律的算法很多 作者通过理论分析将其归纳为两类[29] 第1类方法通过在控制方程中引入源项 从而在整体上消除几何守恒误差.第2类方法通过限制面元的速度㊁法向㊁面积等求解方法 以满足面元扫过体积的守恒.通过截断误差分析以及数值测试 我们对各种满足几何守恒律的算法进行了分析[29].结果表明 第1类格式在整体上消除了几何守恒律误差 虽然能够保持均匀流的守恒 但是在非均匀流情况下添加的源项不能够和几何守恒律误差相互抵消 会残留一部分误差 而这部分误差可能会影响数值计算的精度 第2类格式在理论上更为严格 能够保证每个面元上体积通量的守恒 因此对于均匀流或者非均匀流都能够严格满足几何守恒律.详细内容请参见文献[29].根据耦合计算策略的不同 耦合计算方法一般可分为全耦合㊁松耦合和紧耦合3种.全耦合即将各个学科的控制方程视为一个统一㊁完整的系统进行求解.由于流动控制方程㊁运动/动力学方程等在性质上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全耦合格式比较难以实现.这里采用解耦方法进行耦合问题的求解 为了解决不同耦合程度的气动/运动耦合问题 我们建立了统一的框架 可通过参数选取实现不同时间精度的松耦合和紧耦合计算[30].我们选用圆柱自激震荡算例对松耦合㊁紧耦合算法进行了考核 与文献结果进行了对比 并对紧耦合㊁松耦合的适用范围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 当物体密度远大于周围流体密度时 采用松耦合或者紧耦合均能够得到较好的计算结果 但是当物体密度接近或者小于周围流体密度时 采用松耦合的方式将难以得到收敛的计算结果 此时采用紧耦合算法是比较合适的选择.最后我们通过一维稳定性分析对该结论进行了验证[30].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耦合了飞行控制律 实现了 气动/运动/控制 的一体化数值模拟.在本文中 我们进一步将基于动态重叠网格的非定常RANS方程求解方法集成于HyperFLOW平台.其中涉及到第1节中介绍的重叠网格并行隐式装配 以及重叠区的物理量插值.我们将重叠边界视为一种特殊的网格块间交界面信息 从而很容易在并行分区环境下 实现重叠区的信息交换.关于重叠插值算法 我们目前仍采用普遍采用的双线性(2D)或三线性(3D)插值方法.具体的实现过程这里不再详述.3㊀一体化算法应用实例本节给出几个一体化算法的应用实例.第1个算例为战斗机纵向机动开环控制过程的模拟.通过给定水平尾舵的舵偏规律 战斗机在71面附近采用各向异性三棱柱网格 而远场采用各向同性的四面体网格.机身网格随体运动 水平尾舵根据控制律进行偏转 通过动态重叠与机身网格进行信息交换.图9所示为其纵向机动过程中的典型数值模拟结果(压力云图以及空间的Q等值面).图10所示为一体化算法在生物外流流体力学方面的典型应用.首先 模拟了二维情况下 在未考虑控制时4条鱼的自主群游起动过程(见图10(a)).4条鱼排成菱形阵形从静止流场中加速游动.鱼体的尾涡之间发生了非常剧烈的相互干扰 其中后鱼的游速大于前鱼 说明其受到了有益的流向干扰.其次 我们耦合简单的PID控制律 对二维情况下单个鱼体的转向过程进行了模拟(见图10(b)).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建立的控制律能够较好地实现控制目标 鱼顺利完成了连续转弯及方向控制.最后 我们对三维鱼体自主游动的加速过程进行了模拟.图10(c)所示为鱼加速起动过程中的流场结构 达到更好的加速效果.需要指出的是 果 之中.因此 流场 关于机动过程中气动(水动)的演化㊁闭环控制效果的评估等 工作中陆续发表.=1.98ˑ107 t=Re=1.98ˑ107 t=Re=1.98ˑ107 t=0.4620s δ=15.00ʎQ⁃等值面)resultsforthepitchingmotionofanaircraftpressurecontourandQ⁃isosurface)(a)Fourfishschoolingwithoutcontrol(2D contourofvorticity)图10㊀一体化算法在生物外流流体力学方面的应用Fig.10㊀ApplicationsofHyperFLOWforbio⁃fluidsimulations4 结论本文介绍了作者在重叠/变形耦合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技术及流动/运动/控制耦合一体化算法方面的研究工作.我们利用面向对象模块化软件设计方法初步建立了适用于复杂动边界问题的一体化数值模拟软件平台.典型飞行器俯仰机动过程和鱼体自主游动的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我们发展的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技术及一体化数值模拟平台对于复杂动边界问题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下一步工作中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加强研究(1)自适应网格技术的集成.通过自适应网格和重叠㊁变形网格技术的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数值模拟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和数值模拟效果(2)DES数值模拟技术的研究与集成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飞行器在大迎角情况下复杂分离流动的数值模拟精度(3)多学科耦合模拟软件架构深化研究.我们将采用基于事件驱动的设计思路进一步增强软件的模块化㊁封装性和可扩展性.通过底层网格数据㊁流场数据的集中管理实现各种数值格式在空间上气体物理2019年㊀第4卷的混合运算以进一步提高数值模拟效果(4)结构动力学模块研制与集成.在飞行器机动飞行过程中结构载荷更大有可能导致结构的大变形进而导致气动力的巨大变化.为了准确模拟机动飞行过程必须考虑结构变形带来的影响.致谢㊀感谢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B0200701)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32016 11672324)对本文工作的支持.参考文献(References)[1]㊀StegerJL DoughertyFC BenekJA.Achimeragridscheme[C].PresentedatAppliedMechanics Bioengi⁃neering andFluidsEngineeringConference June20⁃22 1983 Houston AmericanSocietyofMechanicalEn⁃gineers.[2]NakamichiJ.CalculationsofunsteadyNavier⁃Stokese⁃quationsaroundanoscillating3Dwingusingmovinggridsystem[R].AIAA1987⁃1158 1987.[3]KimD ChoiH.Immersedboundarymethodforflowa⁃roundanarbitrarilymovingbody[J].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 2006 212(2) 662⁃680.[4]BenekJA StegerJL DoughertyFA.AflexiblegridembeddingtechniquewithapplicationtotheEulerequa⁃tions[R].AIAA1983⁃1944 1983.[5]LaBozzettaWF GatzkeTD EllisonS etal.MACGS⁃towardsthecompletegridgenerationsystem[R].AIAA1994⁃1923 1994.[6]ChiuIT MeakinR.Onautomatingdomainconnectivityforoversetgrids[R].AIAA1995⁃0854 1995.[7]MeakinRL.ObjectX⁃raysforcuttingholesincompositeoversetstructuredgrid[R].AIAA2001⁃2537 2001.[8]ChoKW KwonJH LeeS.Developmentofafullysys⁃temizedchimeramethodologyforsteady/unsteadyproblems[J].JournalofAircraft 1999 36(6) 973⁃980.[9]李亭鹤阎超李跃军.重叠网格技术中割补法的研究与改进[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5 31(4)402⁃406.LiTH YanC LiYJ.Investigationandenhancementofcut⁃pastealgorithminoverlappinggrid[J].JournalofBei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2005 31(4) 402⁃406(inChinese).[10]LeeYL BaederJD.Implicitholecutting-anewap⁃proachtooversetgridconnectivity[R].AIAA2003⁃4128 2003.[11]NakahashiK TogashiF SharovD.Anintergrid⁃boundarydefinitionmethodforoversetunstructuredgridapproach[R].AIAA1999⁃3304 1999.[12]TogashiF ItoY NakahashiK etal.Oversetunstruc⁃turedgridsmethodforviscousflowcomputations[J].AIAAJournal 2006 44(7) 1617⁃1623.[13]LoehnerR SharovD LuoH etal.Overlappingun⁃structuredgrids[R].AIAA2001⁃0439 2001.[14]LuoH SharovD BaumJ etal.Anoverlappingunstruc⁃turedgridmethodforviscousflows[R].AIAA2001⁃2603 2001.[15]RogetB SitaramanJ.Robustandefficientoversetgridassemblyforpartitionedunstructuredmeshes[J].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 2014 260 1⁃24.[16]常兴华马戎张来平.并行化非结构重叠网格隐式装配技术[J].航空学报2018 39(6) 121780.ChangXH MaR ZhangLP.Parallelimplicithole⁃cuttingmethodforunstructuredoversetgrid[J].ActaAeronauticaetAstronauticaSinica 2018 39(6)121780(inChinese).[17]ChangXH MaR WangNH etal.Parallelimplicithole⁃cuttingmethodforunstructuredChimeraGrid[C].10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ationalFluidDy⁃namics(ICCFD10) 2018 Barcelona Spain.[18]BlomFJ.Considerationsonthespringanalogy[J].Inter⁃nationalJournalofNumericalMethodsinFluids 200032(6) 647⁃668.[19]BatinaJT.UnsteadyEulerairfoilsolutionsusingunstruc⁃tureddynamicmeshes[J].AIAAJournal 1990 28(8)1381⁃1388.[20]LiuXQ QinN HaoX.FastdynamicgriddeformationbasedonDelaunaygraphmapping[J].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 2006 211(2) 405⁃423.[21]RendallTCS AllenCB.Efficientmeshmotionusingradialbasisfunctionswithdatareductionalgorithms[J].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 2009 229(17)6231⁃6249.[22]RendallTC AllenCB.Reducedsurfacepointselectionoptionsforefficientmeshdeformationusingradialbasisfunctions[J].JournalofComputationalPhysics 2010229(8) 2810⁃2820.[23]张来平段旭鹏常兴华等.基于Delaunay背景网格插值和局部网格重构的变形体动态混合网格生成技术[J].空气动力学学报2009 27(1) 32⁃40.ZhangLP DuanXP ChangXH etal.Ahybriddy⁃namicgridgenerationtechniqueformorphingbodiesbasedonDelaunaygraphandlocalremeshing[J].ActaAerodynamicaSinica 2009 27(1) 32⁃40(inChi⁃nese).[24]张来平常兴华赵钟等.复杂外形静动态混合网02第6期常兴华等并行重叠/变形混合网格生成技术及其应用格生成技术研究新进展[J].气体物理2016 1(1)42⁃61.ZhangLP ChangXH ZhaoZ etal.Recentprogressofstaticanddynamichybridgridgenerationtechniqueso⁃vercomplexgeometries[J].PhysicsofGases 2016 1(1) 42⁃61(inChinese).[25]ZhangLP ChangXH DuanXP etal.Applicationsofdynamichybridgridmethodforthree⁃dimensionalmov⁃ing/deformingboundaryproblems[J].Computers&Flu⁃ids 2012 62 45⁃63.[26]HeX HeXY HeL etal.HyperFLOW Astructured/unstructuredhybridintegratedcomputationalenvironmentformulti⁃purposefluidsimulation[J].Pro⁃cediaEngineering 2015 126 645⁃649.[27]常兴华马戎张来平等.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 虚拟飞行 技术及初步应用[J].力学学报2015 47(4) 596⁃604.ChangXH MaR ZhangLP etal.StudyonCFD⁃basednumericalvirtualflighttechnologyandpreliminaryapplication[J].ChineseJournalofTheoreticalandAppliedMechanics 2015 47(4) 596⁃604(inChi⁃nese).[28]ZhangLP ChangXH MaR etal.ACFD⁃basednu⁃mericalvirtualflightsimulatoranditsapplicationincontrollawdesignofamaneuverablemissilemodel[J].ChineseJournalofAeronautics 2019(inpress).[29]ChangXH MaR ZhangLP etal.Furtherstudyonthegeometricconservationlawforfinitevolumemethodondynamicunstructuredmesh[J].Computers&Fluids2015 120 98⁃110.[30]马戎常兴华赫新等.流动/运动松耦合与紧耦合计算方法及稳定性分析[J].气体物理2016 1(6)36⁃49.MaR ChangXH HeX etal.Looseandstrongcou⁃plingmethodsforflow/kinematicscoupledsimulationsandstabilityanalysis[J].PhysicsofGases 2016 1(6) 36⁃49(inChinese).12。

7-第七章-空间群图表的认识与使用

7-第七章-空间群图表的认识与使用
《晶体学中的对称群》 Crystallographic Symmetry Group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隋曼龄
2007.3.1-4.6
主要内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对称操作 二维晶体学 群论初步 晶体学点群 点阵、晶系与晶体学中的坐标系 空间群的推导 空间群图表的认识与使用 空间群与晶体结构及相变
三、由空间群简略HM符号求其对称操作 空间群的简略HM符号已包括了该空间群的某一组生成操作 的信息(可能与表中的一致也可能不一致),此外,还有些符 号的作用是指明各对称元素的方向。 求全部对称操作步骤: (1) 由有心类型的字母和该空间群的点群,可立即知道空间群 的点阵类型,即平移群T的类型。 (2) 由符号可知一组生成操作(W, wg+wl)中的点操作部分W和内 禀平移分量wg。 (3) wl依赖于坐标原点的选择,通常先选某个生成操作的位置 分量为零。 (4) 再根据对称操作的乘法关系确定其他生成操作的位置分量.
Fddd
⎛1 p=⎜ ⎝8
1 8
1⎞ ⎟ 8⎠
w’=w+Wp-p
§7-4 Wyckoff 位置
一、基本概念 从空间的某一点X(x,y,z)出发,用空间群G的每一对称操作 依次对点X进行变换, 得到的一组点相对于空间群G在对称性上 与点X等效,叫作点X的晶体学轨道。 ●一般位置(一般点):空间群的不同的对称操作把它变换 成不同的点。一般点的晶体学轨道中的每个点与空间群中 的对称操作一一对应。 ●特殊位置(特殊点):某些对称操作把点X变成它自己, 构成点群S(有hs个元素),即SX=X;另一些对称操作 把点X变成另一些点Xi’,即(Wi,wi)X=Xi’,组成S的陪集。 G=S+(Wi,wi)S+… 特殊点,空间群中的每hs个对称操作把它变换成一个点, 这种晶体学轨道中的点与空间群中的对称操作1:hs地对 应;与空间群G对S对称群展开所得的陪集一一对应。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57卷总目次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第57卷总目次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57卷总目次基于语义对齐的生成式文本摘要研究 ·········································································· 吴世鑫黄德根李玖一 (1)一种基于多任务学习的多模态情感识别方法 ···························································· 林子杰龙云飞杜嘉晨等 (7)中文机器阅读理解的鲁棒性研究 ············································································· 李烨秋唐竑轩钱锦等 (16)基于细粒度可解释矩阵的摘要生成模型 ···································································· 王浩男高扬冯俊兰等 (23)基于Masked-Pointer的多轮对话重写模型 ·································································· 杨双涛符博于晨晨等 (31)开放域对话系统的抗噪回复生成模型 ···················································································· 朱钦佩缪庆亮 (38)具有选择性局部注意力和前序信息解码器的代码生成模型 ············································ 梁婉莹朱佳吴志杰等 (45)基于分层序列标注的实体关系联合抽取方法 ··························································· 田佳来吕学强游新冬等 (53)基于Transformer局部信息及语法增强架构的中文拼写纠错方法 ············································· 段建勇袁阳王昊 (61) . All Rights Reserved.复述平行语料构建及其应用方法研究 ···································································· 王雅松刘明童张玉洁等 (68)融合物体空间关系机制的图像摘要生成方法 ······························································ 万璋张玉洁刘明童等 (75)无监督的句法可控复述模型用于对抗样本生成 ························································ 杨二光刘明童张玉洁等 (83)基于深度学习的实体链接研究综述 ······································································· 李天然刘明童张玉洁等 (91)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4C-OBC时移地震动态监测模拟 ················································ 朱贺何涛梁前勇等 (99)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的矿物学机制探讨——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中‒低渗砂岩储层为例 ·················································· 王哲麟师永民潘懋等 (111) 不同分辨率下青藏高原对大西洋经向翻转流影响的耦合模式研究·····································邵星杨海军李洋等 (121)深圳河湾流域溢流污染规律及其对海湾水质的影响 ······················································ 程鹏李明远楼凯等 (132)中国东部水稻土壤丁酸互营降解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格局 ·················································· 费媛媛焦硕陆雅海 (143)1982—2014 年华北及周边地区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 张新悦冯禹昊曾辉等 (153)模型结构与参数化差异对蒸散发估算的影响 ························································· 赵文利熊育久邱国玉等 (162)基于需求的京津冀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研究 ············································· 唐秀美刘玉任艳敏等 (173)2007—2016年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超效率SBM-Tobit模型的两阶段分析 ························································ 宁论辰郑雯曾良恩 (181)I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第 57 卷 第 6 期 2021 年 11 月II 环境规制对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短期偿债能力的中介效应 ·········································································· 刘锦慧 邹振东 邱国玉 (189) 胰岛炎症导致的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及治疗策略······································ 林智立 雷蕾 李长润 等 (199) 内部充放电监测器仿真及地面实验研究 ································································ 宋思宇 于向前 陈鸿飞 等 (209) 保定‒雄安地区近地面大气流动与轨迹输送特征 ························································· 栗涵舸 蔡旭晖 康凌 等 (215) 巢湖地区早三叠世晚斯密斯亚期含鱼化石碳酸盐岩结核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 于鑫 孙作玉 孟庆强 等 (225) 结合序贯平差方法监测地表形变的 InSAR 时序分析技术·················································王辉 曾琪明 焦健 等 (241) 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土壤微生物量碳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 ········································ 陈新月 姚晓东 曾文静 等 (250) 基于 GIS 的全球农业开发潜力和人口承载力分析 ······················································· 梁书民 刘岚 崔奇峰 等 (261) 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在实际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中的启动运行研究 ······························ 初永宝 赵少奇 刘生 等 (275) 唐河地下水有机氯农药(OCPs)的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估 ······················································ 张敏 王婷 杨超 等 (283) 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发展的空间交互影响 ···················································· 储君 刘一鸣 林雄斌 等 (291) 碳纳米管对天然有机质氯化消毒副产物生成的影响 ················································· 李慧敏 陈学姣 尤明涛 等 (299) 利用简化空气质量模型快速构建臭氧生成等浓度曲线及其应用······································ 杜云松 黄冉 王馨陆 等 (311)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城市典型乔木日内蒸腾特征模拟研究 ········································ 赵文利 邱国玉 熊育久 等 (322) 黄河上游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张倩 刘湘伟 税勇 等 (333) 化工企业污染物影子价格的估计——基于参数化的方向性距离函数 ··················································································· 陈醒 徐晋涛 (341) 汉江流域河网分级特征研究 ··················································································· 黄子叶 王易初 倪晋仁 (351) 植物残体输入改变对樟子松人工林土壤呼吸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何可宜 沈亚文 冯继广 等 (361) 那仁郭勒河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储量变化响应研究 ························································ 王玥 王易初 倪晋仁 (371) 生境维持服务供给量与需求量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 ······················································································ 王雅琳 牛明爽 宋波 (381) 寒武纪化石胚胎 Markuelia 的肌肉组织 ··································································· 刘腾 段佰川 刘建波 等 (390) 果子狸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筛选及特性分析 ······························································· 王迪 张丹 熊梦吟 等 (395) 惠斯通电桥式磁阻传感器的零位温度漂移研究 ························································· 于向前 刘斯 肖池阶 等 (401) 碳离子注入辅助在 6H-SiC 表面制备石墨烯··························································· 陈钰焓 赵子强 赵云彪 等 (407) 石家庄市秋冬季大气环流型下的气象和PM 2.5污染特征 ·················································· 肖腾 林廷坤 严宇 等 (414) 基于大数据量的初至层析成像算法优化 ·································································· 吕雪梅 张献兵 康平 等 (425) 天然气水合物相关的 Slipstream 海底滑坡体速度结构模型反演············································ 蓝坤 朱贺 何涛 等 (435) . All Rights Reserved.第 57 卷(2021年)总目次III 矽卡岩中石榴子石的稀土配分特征及其成因指示 ···································································· 王一川 段登飞 (446) 鄂尔多斯盆地长 7 段页岩油优质储层特征分析 ·························································· 王晓雯 关平 梁晓伟 等 (459) 下刚果盆地中段挤压带盐底辟构造形成演化分析——基于物理及离散元模拟 ················································································ 程鹏 李江海 刘志强 (470) 滇池溶解氧浓度变化的氮磷循环响应模拟研究 ························································· 胡梦辰 朱滔 蒋青松 等 (481) 长江中下游武安段生态航道评价 ················································································ 刘念 李天宏 匡舒雅 (489) 冬奥会申办成功对北京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 ························································ 丛丽 徐琳琳 方小雨 (496) 沸石载体恢复受饥饿影响厌氧氨氧化菌的性能研究 ················································ 余道道 孙敬起 霍唐燃 等 (507)1.5ºC 和 2ºC 目标下中国交通部门2050年的节能减排协同效益 ······································· 陆潘涛 韩亚龙 戴瀚程 (517) 嗜热蓝细菌 PKUAC-E542 藻蓝蛋白耐热性以及不同光照条件对其含量影响研究 ············ 李俐珩 梁园梅 李玫锦 等 (529) 我国海岸带城市化系统耦合协调时空动态特征——以东海海岸带城市为例 ················································································ 徐煖银 李枝坚 曾辉 (536) 丙酸盐对厌氧氨氧化除氮性能及群落结构的影响 ··························································· 张立羽 乔雪姣 余珂 (545) 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及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基于中国 13 省 25 县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 卢志强 曹广忠 李贵才 (556) 城市化对哺乳动物丰富度影响的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 林萍 (565) 黄河下游花园口至艾山河段滩区洪水漫滩风险度评估研究 ·········································· 孙煜航 程舒鹏 张祺 等 (575) 磁性 CoFe 2O 4/g-C 3N 4 复合纳米材料对环丙沙星的光催化降解研究 ······························ 陶虎春 邓丽平 张丽娟 等 (587) 格密码关键运算模块的硬件实现优化与评估 ································································· 陈朝晖 马原 荆继武 (595) 基于时空建模的动态图卷积神经网络 ················································································ 李荆 刘钰 邹磊 (605) 核磁共振波谱法结合化学计量学判别油菜蜜的成熟蜜、非成熟蜜和加工蜜························· 陈辉 张佳琳 鞠晶 等 (614) 黄铁矿型 FeS 2 纳米微球的制备及其超级电容性能研究 ····························································· 李搛倬 传秀云 (623) 全球变暖背景下内蒙古地区沙尘暴频次变化的预估 ································································· 杨诗妤 闻新宇 (632) 利用人工智能神经网络预测广州市 PM 2.5日浓度 ········································································ 李泽群 韦骏 (645) 基于多方向识别的三维断层增强方法 ·································································· 安圣培 陈彦阳 罗红梅 等 (653) 尖峰岭次生林和原始林林下灌木叶氨基酸对氮添加的响应 ······································· 李修平 安丽华 倪晓凤 等 (660) 城市电动自行车违规充电隐患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 廖聪 邬伦 蔡恒 等 (671) 深圳近海环境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与风险评价 ······················································ 张海军 史本宁 焦学尧 等 (679) 生态系统文化服务供需关系量化方法研究——以平陆大天鹅景区为例 ············································································· 杨丽雯 王大勇 李双成 (691). All Rights Reserved.。

2016年江西省教学改革立项课题

2016年江西省教学改革立项课题

课题名称 优化科研平台资源管理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天文学的Ⅱ类通识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基于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的综合性创新实验教学研究—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为例 《无处不在——传染病》慕课课程建设与实践 基于新媒体的翻转课堂在大学生计算思维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 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在高校艺术类专业中的应用研究——以《新媒体艺术》为例 项目驱动模式在《针织服装设计》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碎片式学习”辅助《生物化学》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课程建设研究 翻转课堂在《档案文献编纂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土建类专业建筑法规课程参与式全程案例教学方法改革初探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误差理论”课程改革与实践 基于网络平台的循证医学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及其考核方法的研究 高等院校设计伦理教育浸润式教学研究 以互动式网络研究型教学模式跟踪和评估《疾病与免疫学》教学质量 翻转课堂的应用研究——文化和学习习惯的视角 基于移动端的混合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教育心理学》课程为例 案例情景下的SP教学模式在康复治疗专业的创新研究及探索 “翻转课堂”在《公共关系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研究性教学法在“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的探索和实践 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科研融入教学在《先进材料制备技术与加工工艺》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协同创新体系下环境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理论释惑与现实解惑:思想政治理论课问题互助知识共享价值共建教学模式研究 中外高校机械类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研引导相结合的对比研究 “翻转教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综合性院校人文类通识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在《教育法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校园长跑“4+2学期”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课程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探索——以《当代中国政治制度》为例 基于“三个一”理念的大学体育游戏教材创新研究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建构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研究三代荷电轻子的Moller散射及其重整化混合圈链图效应

研究三代荷电轻子的Moller散射及其重整化混合圈链图效应

1956年,坂田昌一提出了一种模型,认为重子并非个个都基本,基本的只是质子p,中子n和超子∧.其余的粒子都可以由它们及它们的反粒子复合出来. 这实际上是推广了费米和杨振宁的模型,考虑到奇异粒子, 添加了一个带奇异数的∧粒子.按这样的组成方式,无论电荷,重子数,奇异数,都能给出正确的结果,而且这三个粒子与它们的反粒子的所有各种组合,构成9个介子,除了当时已知的3种π介子和四种K介子外,还预言了两种新的中性介子,不久它们被相继发现,称为η, η'.虽然坂田模型对介子给出了较好的结果,但却无法完全解释重子,1961年,盖尔曼和内曼对板田模型作了修正,提出八重态模型,以八种基本粒子来说明全部粒子,包括许多短寿命的共振态粒子的性质.他们还进一步论证所有的强子都可以用三种基本构元,一种称为夸克的东西构造出来,这三种夸克分别称u,d和s,其电荷分别为2e/3,-e/3,-e/3,自旋都是1/2 .介子由正,反夸克构成;重子由3个夸克构成.这样可以方便地把介子和重子分为一个个家族,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例如,由于夸克是自旋为1/2的费米子, 当三个夸克形成束缚态时,可能有两种自旋情况,一种是1/2,另一种是3/2,而后者应当有十个粒子。

但在当时, 只有九个在实验上有相应的对象,Ω- (sss)这个由三个S 夸克构成的粒子未出现,盖尔曼预言了这个粒子的基本性质.1964年,在美国布鲁克海文实验室,分析了十万张气泡室照片后,终于发现了Ω-粒子,确证了预言的性质,被称为粒子物理中的"冥王星".从此夸克这一代新的基本粒子就登上了现代物理学的舞台了.在夸克模型提出来后的十多年里,人们忙于把它应用于研究各种碰撞,衰变等动力学过程,夸克模型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1974年11月, 粒子物理学界出现了新的轰动,丁肇中小组宣布发现了一个新粒子,称之为J粒子;稍后,几乎同时利克特小组也宣布发现了同一个粒子,他们称之为Ψ粒子.丁肇中是研究P+P→e++e-+X过程发现的,利用原有的夸克模型是很难描写这新粒子的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新粒子有着一个和正反电子形成的束缚态——电子偶素相类似的能谱.因此最自然的假设是J/Ψ粒子是第四种夸克及其反夸克构成的束缚态,这个新夸克称为char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2009年,第28卷,第1期,第195-201页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2009,Vol.28,No.1,195-201专题介绍Review重叠群物理图谱的构建及其应用汤飞宇1,2张天真1*1南京农业大学棉花研究所,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5;2江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南昌,330045*通讯作者,cotton@摘要人类对各种生物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都需要确定DNA序列在染色体上的位置。

与遗传图相比,物理图反映了基因或DNA标记之间在染色体上的真实距离。

依其作图方法分为三类,即限制性酶切图谱、重叠群图谱和DNA序列图谱。

重叠群物理图是将获得的大片段克隆,如YAC、BAC克隆,依其在染色体上的真实顺序排列而成,主要应用于基因组测序、重要基因的图位克隆、靶分子标记开发及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等,特别是为那些由于缺乏合适的作图群体而不能建立遗传图的物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从事基因组学研究的平台。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重叠群物理图构建研究的主要进展,比较分析了不同重叠群物理图谱构建方法的特点,提出了改进物理作图质量的建议,认为应根据基因组不同区域的特点,综合特异性探针的杂交、PCR筛选、酶切指纹分析、BAC克隆STC延伸、BAC末端测序等多种方法才能完成重叠群的构建。

此外,物理图的构建还应努力整合各种基因组的资源和数据,如遗传连锁图、分子细胞遗传图、DNA序列图、EST数据等,这将有助于提高其在基因组学研究中的使用价值及应用范围。

文章最后对重叠群物理图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物理图谱,基因组,重叠群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Large-insert Clones-based Physical MapTang Feiyu1,2Zhang Tianzhen1*1Institute of Cotton Research,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s and Germplasm Enhancement,Nanjing, 210095;2College of Agronomy,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chang,330045*Corresponding author,cotton@Abstract The locations of DNA sequences in chromosomes need to be identified for the study of genome struc-ture and pare to genetic maps,physical maps reflect the real distance among genes/DNA markers in chromosomes,which are classified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mapping methods,i.e.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map,contig map,and DNA sequence map.A contig is a chromosome map showing the locations of those regions of a chromosome where contiguous large-insert clones overlap.It is essential for genome sequencing,position cloning of agronomically important genes,comparative genome analysis,target DNA marker development etc.,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genomics research platform even for those species for which development of genetic maps is impossible owing to the absence of appropriate mapping populations.This review summarized recent progres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enome contig maps.On the basi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jor physical mapping methods and the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regions of chromosomes,it was concluded that a combination of two or more strategies,such as overgo hybridization,restriction fingerprint analysis,mapped DNA marked-based chromosome landing,BAC clone ends sequencing,and sequence-tagged connectors(STC)approach etc.,will greatly facilitate genome physical mapping.Moreover,various genome resources and data should be integrated into contig maps including genetic maps,molecular cytogenetic maps,genome sequencing data,expressed sequence tags (ESTs)etc..The integrated genome maps will contribute to the more extensive application and enhanced utility of themselves in genome research.The current applic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contig maps are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Physical map,Genome,Contig基金项目:本研究由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070410339)和江苏省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0602024B)资助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Genomics and Applied Biology 在作物育种中,高产、优质和多抗等性状的同步改良是育种家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

控制作物各类优良性状的遗传信息包含在其基因组之中,依靠基因组测序可以认识通过一般遗传学手段难以被察觉的大量可能存在的优良基因。

限于当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条件,科学家还不能对复杂的大基因组如水稻、小麦、棉花基因组直接进行测序,也无法对构成它们的任何一条染色体直接进行测序,但通过重叠群物理图能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大片段基因组文库和分子连锁图构建技术的建立和完善,作物的重叠群物理图的构建取得了较快的进展。

如水稻、高粱、大豆、玉米、棉花等农作物全基因组或部分染色体的物理图已构建完成(Chen et al.,2002;Klein et al., 2000;Wu et al.,2004;Coe et al.,2002;Xu et al., 2008),为进一步开展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平台。

1重叠群物理图的构建策略物理图谱(physical map)是将基因组以DNA片段或核苷酸序列排列而成的图谱,反映了染色体上基因或标记间的实际距离,依其产生的方法不同分为三类:限制性酶切图谱、重叠群图谱(contig map)和DNA序列图谱。

限制性酶切图谱是指限制性酶切位点在DNA 分子上的分布图,DNA分子上的酶切位点可以作为一种DNA标记定位重要的特征区域。

重叠群图谱是将一套部分重叠的大片段基因组DNA分子(YAC 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BAC 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克隆等的插入片段)依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顺序排列,不间断地覆盖着染色体上一段完整的区域。

DNA序列图谱显示基因组的全部核苷酸序列,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一种重叠群图谱,只是它的分辨率达到了碱基水平。

本文要讨论的是重叠群物理图的构建,其步骤是先确定克隆之间的相互重叠关系从而得到物理图的基本框架—重叠群,再借助染色体特异性的分子标记将重叠群定位在染色体上。

常用的方法如下所述。

1.1菌落杂交法菌落杂交法(colony hybridization)随机选择大片段克隆,末端测序设计探针与文库杂交;选择第一轮未被杂交的克隆作探针重复进行第二轮杂交;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文库中所有的克隆最后都被杂交上。

能与同一探针杂交的克隆构成重叠群,重叠群通过遗传座位明确的分子标记或特异性探针整合到遗传图上(Mozo et al.,1999)。

很显然此方法受到基因组重复序列丰度的显著影响,尽管该策略已成功的运用于拟南芥BAC物理图的构建(Mozo et al.,1999),但拟南芥基因组小(130Mb/1C)、重复序列比例低,对于具有复杂基因组、重复序列含量高的物种利用杂交法构建物理图的难度较大。

1.2分子标记法分子标记法(mapped DNA marker-based chromo-some landing)利用遗传图的RFLP探针或STS/SSR 引物筛库,对应于同一遗传位点的不同克隆必然拥有共同的核苷酸序列,表明它们的插入片段存在重叠区,根据这一原理可以组建重叠群。

这种策略已经应用于水稻基因组,果蝇第2号及第3号染色体物理图的构建(Saji et al.,2001;Hoskins et al.,2000)。

如Saji等(2001)构建的水稻基因组YAC物理图,利用遗传图上的1439个DNA标记共筛选到1892个YAC克隆,形成了297个YAC重叠群及142个岛(islands,在一个单独的分子标记处有多个YAC重叠着),这些重叠群和岛的总物理长度估计为270Mb,覆盖了整个水稻基因组的63%。

该策略的优点在于能够实现物理图与遗传图的整合,前提是要有高密度的遗传图及克隆的插入片段足够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