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抚顺一中201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

合集下载

沈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沈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沈阳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说明:1.测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第Ⅰ卷(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眼前,这是我们了解古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的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深入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很多作品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唐诗宋词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语文】辽宁省沈阳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语文】辽宁省沈阳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沈阳市五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逻辑,是有效思维的判断标准。

要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必须讲逻辑。

语文教学该如何讲逻辑?重要的是要让逻辑思维训练和学习任务紧密结合,向教学过程自然渗透。

文本解读常常需要在语境中推断词义,这种方法运用得好,既是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又是逻辑推理的示范或训练。

如《史记·刺客列传》中写荆轲竭力劝说燕太子丹允许他取樊於期的人头献给秦王时,有这样一句话:“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句中的“乃”翻译为“就”还是“才”?翻译为“才”在语意上是说得通的,但是,仔细推敲,就会发现不甚合理:“才”表示必要条件,即没有樊於期的人头就肯定杀不了秦王,但有了樊於期的人头也未必杀得了秦王;“就”表示充分条件(有了前面的条件就一定有后面的结果),即有了樊於期的人头就一定杀得了秦王(当然,这也意味着要杀秦王可能未必要取樊於期的人头)。

荆轲面对“不忍”的太子,一定要勾画出杀秦王高度可能的愿景才行,从这一点来看,翻译成“就”要比“才”合理。

在文本解读中抓住几例像这样的逻辑推理和学生探讨,不仅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还会有助于他们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和心态。

一段话在字面的意思之外可能还隐藏着重要信息,想要捕捉到这些信息,往往需要细致的逻辑推理。

例如:“(四叔)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但我知道,这并非借题在骂我:因为他所骂的还是康有为。

”(《祝福》)根据这段话,可以推理出关于“我”和四叔的重要信息。

首先,“我”是新党或支持新党的人;其次,四叔不仅守旧而且消息闭塞。

根据“所骂的还是康有为”的“还”字,可推知康有为等人在当时已算不得新党了。

这点在《祝福》开头的第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便可得到印证,有新历才谈得上“旧历”,而启用新历是辛亥革命之后的事情。

2021-2022学年-有答案-辽宁省抚顺市某校初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1-2022学年-有答案-辽宁省抚顺市某校初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

2021-2022年辽宁省抚顺市某校初一(上)12月月考语文试卷一、单选题1. 选出画线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A.派遣(qiǎn)慷慨(kǎi)硬琅(lǎng)刨根问底(páo)B.淩乱(líng)附和(hè)怅然(chàng)畏罪潜逃(wèi)C.温驯(xùn)羞怯(qiè)炫耀(xuàn)怪诞不经(dàn)D.圈定(quān)头衔(xián)庇护(pì)杞人忧天(qǐ)2. 选出下列画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育才中学一年一度的体育节开始了,运动场上人声鼎沸,同学们各得其所。

操场上的运动员或奔跑,或跳跃,或投掷,青春在飞扬;看台上的同学们或呐喊,或欢呼,或叹惋,激情在绽放;那不停穿梭着的身影啊,是和颜悦色的老师,是“手舞足蹈”的家长,是暖心陪伴的朋友。

咄咄逼人的广播声一次又一次点燃了大家的热情。

身在校园,幸福而自豪的感觉油然而生。

A.人声鼎沸B.各得其所C.咄咄逼人D.油然而生3. 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A.莫怀戚的散文《散步》,以流畅的文字直击人的灵魂深处,给人以美的享受。

B.随着《经典咏流传》的热播,使观众完成了一次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精神之旅。

C.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

D.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是因为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造成的。

4.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A.《秋词(其一)》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

B.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诗人,我们学了他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C.《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

D.《穿井得一人》节选自《列子·天瑞》,《杞人忧天》节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5. 选出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A.小文去看望小学班主任,一进门就客气地说:“光临寒舍,打扰您了。

2010-2023历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2010-2023历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

2010-2023历年河北省唐山一中高二年级月考语文试卷(带解析)第1卷一.参考题库(共10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胡风吹朔雪鲍照胡风吹朔雪,千里度龙山。

集君瑶台上,飞舞两楹前。

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天。

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

【小题1】此诗写出了怎样的落雪过程?赞美了“朔雪”的那一特点?(5分)【小题2】刘履说:此诗“词虽简短,而托意微婉”。

这“托意”的“意”是什么?(6分)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句1分,共6分【小题1】,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小题2】朝菌不知晦朔,,此小年也。

(《逍遥游》)【小题3】固时俗之工巧兮,。

背绳墨以追曲兮,。

(《离骚》)【小题4】歌台暖响,;舞殿冷袖,。

(《阿房宫赋》)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傅喜字稚游,河内温人也。

少好学问,有志行。

哀帝立为太子,成帝选喜为太子庶子。

哀帝初即位,以喜为卫尉,迁右将军。

是时,王莽为大司马,乞骸骨,避帝外家。

上既听莽退,众庶归望于喜。

喜从弟孔乡侯晏亲与喜等,而女为皇后。

喜执谦称疾。

傅太后始与政事,喜数谏之,由是傅太后不欲令喜辅政。

上于是用左将军师丹代王莽为大司马,赐喜黄金百斤、上将军印绶,以光禄大夫养病。

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皆上书言:“喜行义修洁,忠诚忧国,内辅之臣也。

今以寝病,一旦遣归,众庶失望,皆曰傅氏贤子,以论议不合于定陶太后故退。

百寮莫不为国恨之。

忠臣,社稷之卫。

百万之众,不如一贤,故秦行千金以间廉颇,汉散万金以疏亚父。

喜立于朝,陛下之光辉,傅氏之废兴也。

”上亦自重之。

明年正月,乃徙师丹为大司空,而拜喜为大司马,封高武侯。

丁、傅骄奢,皆嫉喜之恭俭。

又傅太后欲求称尊号,与成帝母齐尊。

喜与丞相孔光、大司空师丹共执正议。

傅太后大怒,上不得已,先免师丹以感动喜,喜终不顺。

后数月,遂策免喜曰:“君辅政出入三年,未有昭然匡朕不逮,而本朝大臣遂其奸心,咎由君焉。

其上大司马印绶,就第。

”傅太后又自诏丞相、御史曰:“高武侯喜无功而封,内怀不忠,附下罔上,与故大司空丹同心背畔,放命圮族,亏损德化。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辽宁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科技发展与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这轮科技革命正加速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直接导致生产力的三个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发生了深刻变化。

劳动力的变化,已经不是以往蓝领、白领、金领、粉领、圆领之类的升级和变化,也不是体力型、知识型、科技型的智能化升级,而是满足人作为劳动者的健康、安全、智慧、长寿需求,丰富了劳动者的内涵;各种便携式智能装备拓宽了劳动者的外廷,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参与劳动,跻身劳动者行列,增加了劳动力的类别和数量;人工智能参与生产的标准化、精准化,以及人更多地向着脑力劳动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整体质量。

劳动者再没有以往那么单纯,人和机器人建立了多重内部关系,体现了劳动者的深刻变化。

人的健康、安全和长寿以及人的体质和智能,是劳动者最重要的内涵。

内涵丰富、素质提升,这是劳动者最大的变化。

劳动者质量取决于人的体质和智能,农业科技促进的粮食增产,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改善了劳动者的营养,使劳动者的体能得到加强。

现代医学科技从为少数人服务发展到普惠大众,使更多的劳动者的健康得到保障。

“世卫组织估计,由于距离遥远,大约有10亿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看见卫生工作者。

”在过去四分之一的世纪,人类在健康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已经让大多数人受益,但仍然有很多人享受不到这些福祉。

如果想要所有人都能得到医疗护理,就必须对卫生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投入资金,让其能给最偏远地方的人提供健康医疗服务。

虽然老弱病残不是直接的劳动者,但如果他们的疾病能够得到治疗,他们的生活能够得到保障,也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实际上也间接地改善了劳动者工作和生活的条件和环境。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

六年高考四年模拟试题分类:诗鉴赏(补遗)13.(浙江省2010届高三第一次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问题。

灞上秋居马戴①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注:①马戴,生卒年不详,生活于中晚唐之交的动荡年代。

(1)前两联诗人所见哪些意象?流露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简析之。

(2)第三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后两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试作赏析。

答案(1)秋风秋雨、雁群、落叶、寒灯。

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思乡之情。

“落叶他乡树”,又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寄居在孤寺中的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自己羁留异地,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呢?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2)烘托手法。

“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声”烘托“静”的手法,露滴的声音使人感到寂静,其中的人又是如何彻夜难眠,孤独。

“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孤独无依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因而这里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14.(福建省子江中学2010届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小园【清】黎简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

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

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寒花,菊花。

】(1)你认为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答案(1)答案一:“窥”。

角度巧(不说小园里的人越过短墙能看见墙外山光,却说“山光窥短墙”,好像那山光探头进入短墙,在窥视这小园中的景物,巧妙突出了小园景物之富于魅力);拟人化(以物拟人,写活了“山光”的意态神情,与王安石“两山排闼送青来”有异曲同工之妙)。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导航卫星的原理就是不断地向地面播发导航电文,电文的核心内容就是位置坐标和相应位置的时间等信息。

为了实现信息足够高的精度,卫星本身要有非常精确的计时功能,这种计时功能是由原子钟来实现的。

原子钟是一种精密测量设备,它是利用某种元素原子的能级跃迁来实现精确计时的。

原子是由原子核及围绕它旋转的电子组成的。

有些原子拥有相当多数量的电子,分成不同的电子层。

当原子从某一个能量高的层次跃迁到低一点的能量层次时,它就会释放出电磁波。

某一种元素的原子,它的能级跃迁变化频率是固定的。

1956年,美国科学家生产出了实用化的原子钟,它所用的元素是金属铯。

铯有一个很大的优点,用它来制作原子钟非常方便。

铯的共振频率是9192631770赫兹,规定它的原子核振动这么多次所用的时间就是一秒钟。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还开发出了用铷、氢元素作为原料的原子钟,体积越来越小。

目前最先进的成果是用金属铝来制造原子钟,精度比前三种原子钟都高。

北斗导航卫星携带了四台中国自行研制的高精度原子钟。

其中两台工作,两台备份。

原子钟之间相互校准,免得工作的那一台发生了超过设计指标的误差。

卫星在太空中围绕地球做圆周运动,飞行轨迹就是卫星轨道。

我们知道北斗星座是几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当中轨道设置最复杂的,包括三种轨道类型,即地球静止轨道、地球倾斜同步轨道和中圆轨道,能够最大限度地给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

卫星导航系统的工作主力是运行在中圆轨道上的卫星,它们在这个轨道上不断地向地面发射信号。

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包括宇宙射线、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干扰,用户在使用中圆轨道卫星所提供的信号的时候多多少少会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

为了尽量减小误差,就需要提供改正信息。

无论在GPS、格洛纳斯、还是伽利略系统的建设中,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都没有设置这样的轨道,改正信息是由第三方通过其他类型或者地面手段来实现的,而北斗卫星为了从一开始就尽最大努力来提高用户的信号精度,在系统设计当中就考虑了三种类型的轨道。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

2023-2024学年辽宁省部分学校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昌耀最重要和最独特的,在我看来,是形成了一种卓越的和他的生命和美学追求相称的文体,这种孤绝超拔、沉雄道劲、具有“新古典”性质和青铜般色调的文体,我们可以称之为“昌耀体”。

正是这种“昌耀体”使他的诗歌成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存在。

这种“昌耀体”当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个人风格,而是和昌耀的精神人格、美学追求和创作实践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昌耀体”的显著标志,正如人们看到的,首先来自昌耀高度自觉地与汉语言古典传统接通,由此给我们的“新诗”带来了汉语本身的血质、底蕴、调性和文白之间的语言张力,带来了一个“文明之子”才具有的那种崇高感、历史感和文脉贯通之感。

这让人不能不惊叹:在一个早已与古典传统相断裂或脱节并日趋平白粗浅松散的中文语言环境里,昌耀是怎样形成这样一种孤绝超拔的文体的?这简直是一个谜!也许正是在《慈航》之后,昌耀不能再忍受他早年的那种语言方式和诗风了,在我们对他的一些重写作品的文体对照分析中,便可清晰地看出这种变化的轨迹。

李曼在其论文中也曾举出昌耀《船,或工程脚手架》这首重写之作对旧作《船儿啊》的具体改写,如把“多雨的日子”改为“蒙蒙雨雾”,把“不愿离去”改为“淹留不发”,等等。

而这种改变,在我看来不单是词汇上的,也是整体句法和诗学性质上的,诗评家程一身借用昌耀的一句诗“钟声回到青铜”来命名由他编选的一本昌耀诗歌精选,便体现了他对昌耀后期诗歌语言某种整体上的敏锐洞察。

的确,从早期作品那种高亢、浅白、并无多少个人独特语感的时代通行诗风来看《慈航》以后的作品,这种“昌耀体”的形成和确立,借用一个说法,对一个诗人的创作甚至具有了某种语言“变容”的意义。

在中国新诗史上,针对白话新诗流于平白松散的弊端,李金发采用了文白夹杂的句法,其奇崛的诗风富有语言张力,但很多时候也的确流于“佶屈聱牙”;卞之琳等诗人也有意识地运用了文言句法,如卞先生《道旁》一诗中的“骄傲于被问路于自己”,废名就曾点出它看上去“很别扭”,但却正是“《论语》的文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抚顺一中2010届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卷命题:黄淑艳校对:姜贺于鹏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所有选择题的答案都必须按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其它题目答案答在答题纸上。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邢莉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

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24节气有关。

记载了24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

”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

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

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的节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关于寒食节的起源习俗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

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

唐玄宗在公元732年制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

”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

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古代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

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

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春游的活动,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

插柳有多种形式。

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

民间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

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图个吉利。

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

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

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

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

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

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A.将自然的时间进程与社会活动节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B.在清明节,人们祭拜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继承了上巳节中的传统,在清明节人们踏青郊游,尽享春光。

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

2.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节的起源不只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

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一个节日。

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主要是在纪念介子推的同时祭拜自己的祖先。

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古籍中说“清明之日,桐始华”,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清明的节气特点。

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三日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魂,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

D.在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19分)严光字子陵,一名遵,会稽余姚人也。

少有高名,与光武同游学。

及光武即位,乃变名姓,隐身不见。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后齐国①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②,遣使聘之。

三反而后至。

舍于北军③,给床褥,太官朝夕进膳。

司徒侯霸与光素旧,遣使奉书。

使人因谓光曰:“公闻先生至,区区欲即诣造,迫于典司④,是以不获。

愿因日暮,自屈语言。

”光不答,乃投札与之,口授曰:“君房⑤足下:位至鼎足,甚善。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霸得书,封奏之。

帝笑曰:“狂奴故态也。

”车驾即日幸其馆。

光卧不起,帝即其卧所,抚光腹曰:“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光又眠不应,良久,乃张目熟视,曰:“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帝曰:“子陵,我竟不能下汝邪?”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复引光入,论道旧故,相对累日。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对曰:“陛下差增于往。

”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

帝笑曰:“朕故人严子陵共卧耳。

”除为谏议大夫,不屈,乃耕于富春山,后人名其钓处为严陵濑焉。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年八十,终于家。

——选自《后汉书》[注]:① [齐国]:治为山东淄博。

这里指当地官府。

② [玄纁]:黑色和浅红色的布帛。

这里指帝王用来聘请贤士的贽礼。

③ [北军]这里指汉代警卫京城部队在城北的驻地。

④ [典司]:掌管的公事。

⑤[君房]:侯霸字君房。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

物色:寻找。

B. 帝从容..问光曰:“朕何如昔时?”从容:随口。

C. 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

要领:腰与颈。

D. 建武十七年,复特征..,不至。

特征:特别征召。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使人因.谓光曰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①于是升舆叹息而.去。

②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C.①因共偃卧,光以.足加帝腹上。

②所谓花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①咄咄子陵,不可相.助为理邪?②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严光淡泊名利,曾与刘秀同窗。

刘秀即位后,严光隐姓埋名,避至他乡,后隐于富春山耕读垂钓,终身不仕。

B.严光提出“怀仁辅义天下悦,阿谀顺旨要领绝”的主张,应该算是一个颇具远见卓识的人。

C.严光性格刚直,当光武帝问他自己和以前比怎么样时,他直言不讳的说光武帝比以前差一些,光武帝没有计较他的不逊。

D.严光还具有“不屈于帝王”的抗争精神,他没有依从刘秀的意旨,坚决不出来做官,这在封建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帝疑其光,乃备安车玄纁,遣使聘之。

(3分)(2)明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

(3分)(3)昔唐尧著德,巢父洗耳。

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惜牡丹花(唐)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海棠(宋)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8.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9.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6分)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②身无彩凤双飞翼,。

(李商隐《无题》)③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风波》)④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有朝矣。

(《诗经•氓》)⑤戍卒叫,函谷举,,可怜焦土!(杜牧《阿房宫赋》)⑥天长地久有时尽,。

(白居易《长恨歌》)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沙漠玫瑰的开放龙应台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

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

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外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

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

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干的、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

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

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

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8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

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

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

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看沙漠玫瑰怎么样了。

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

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

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

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到了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④第8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它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

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复活了的沙漠玫瑰三个疯狂地大叫出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

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

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

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

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11.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作者通过讲述一个美丽的故事,表现出自己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价值判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