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简史PPT教学课件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简史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在十七至十九世纪,(法国)巴托的“作者是主人” (译者是仆人)、译文必须“不增不减不改”的准确 翻译理论;(英国)德莱顿的“直译”、“意译”、 “拟作”的翻译三分法和翻译是艺术的观点;(英国) 泰特勒的优秀译作的标准和“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 的思想、译作的风格和手法应和原作属于同一性质、 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等翻译三原则; (德 国)施莱尔马赫的口译与笔译、文学翻译与机械性翻 译的区分;(德国)洪堡的语言决定世界观和可译性 与不可译性的理论;(英国)阿诺德的“翻译荷马必 须正确把握住荷马特征”的观点。
第二次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公元4世纪至公元6世纪),是宗教性质的。其中以 《圣经》翻译为主要表现形式。哲罗姆于382至405年 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 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 纪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 语。早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叙利亚学者就来到雅典, 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 格达,阿拉伯人又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 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后来,在 托莱多译成拉丁语的许多希腊典籍便是从这些阿拉伯 文译本转译的。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 (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 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近代是救亡的时期,也是启蒙的时代。因此,这一时 期的翻译理论以爱国主义为主要特点。例如:林则徐、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 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 这之后便出现了洋务运动。本着“中学为本,西学为 用”的宗旨,洋务派在输入外国工业,制造船炮的同 时注意改革教育,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引入了不少国 外的科学书籍。当时最著名的翻译机构是京师的同文 馆和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这时候著名的译员主要有 徐寿、华衡芳、李善兰、贾步纬、李凤苞等。值得一 提的是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 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 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 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的“善 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 于其间”。
lecture 2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ljPPT课件

为一名学者还是翻译爱好者,研
究翻译首先要对古今中外的翻译
史和翻译理论研究加以了解。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一、 中国翻译简史
(一)阶段划分
1、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 次翻译高潮:1)东汉至唐宋的 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 翻译和3)“五四”时期的西学 翻译。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 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 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2.1 西方翻译实践史; 2.2 西方翻译理论史; 3.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现状
翻译理论的发展无论在中国
或是在西方,都有着相当悠久的
历史。据载,西方翻译理论史肇
始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修辞学
引
家和翻译家西塞罗,我国的译论
言
史则起于三国时期的佛经翻译家 支谦,距今亦有一千七百来年。
面对如此悠久的翻译史,无论作
2.1.1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
2.2 近代翻译史 起于鸦片战争止于“五四”运动 2.3 现代翻译史 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
立
2.4 当代翻译史 则从建国后至今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中国翻译简史
2.1 古代翻译史 2.1.1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Unit
2 中西 翻译 理论 的历 史和 现状
第三阶段在唐朝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 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 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 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 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 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 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 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 “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 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西方翻译理论史》课件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强调对原作的解构和重构,认为原作的意义是不确定的,需要通过解读和诠释来理 解。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主要包括德里达(Derrida)的解构主义思想和韦努蒂(Venuti)的异化翻译理论等 。
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是翻译过程中需要对原作进行深入解读和诠释,挖掘其潜在意义,同时注重译作的 独立性和创造性。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
总结词
重视人文主义与修辞学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强调人文主义精神,重视原文的意义和修辞特点的传达。这一时期的翻译理论注重语言 的自然表达和风格的再现,代表人物有伊拉斯谟、约翰·德莱顿等。
03
近代翻译理论
理性主义翻译理论
总结词
强调翻译的准确性和忠实性
详细描述
理性主义翻译理论主张翻译必须准确 传达原作的意义,强调忠实性。它认 为翻译是语言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 ,要求译者具备语言学、逻辑学和修 辞学等方面的知识。
总结词:重视翻译实践和经验 总结词:提倡意译 总结词:重视译文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详细描述:经验主义翻译理论强调翻译实践和经验在翻 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它认为翻译是一种技巧,需要通过 实践不断积累经验,提高翻译水平。
详细描述:经验主义翻译理论主张意译,认为译者应该 根据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适当的调整, 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功能派
功能派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功能性,关注译文在特定语境 中的交际功能,主张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和 技巧。
文学派
文学派强调译文的文学性和创造性,关注译文的审美价值 和艺术效果,主张译文应保持原文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
文化派
文化派强调翻译的文化交流性质,关注译文中文化信息的 传递和解释,主张译文应反映原文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社会 环境。
翻译理论概述课件

中世纪翻译理论
总结词
中世纪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流畅性和 可读性。
详细描述
中世纪的翻译理论更加注重译文的流 畅性和可读性,强调在保持原文意义 的基础上,使译文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理论
总结词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理论注重译文的自然表达和修辞效果。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理论强调译文的自然表达和修辞效果,注重语言的艺术性和美感,同时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 性。
VS
跨学科研究的实践意义
跨学科的翻译研究不仅有助于提高翻译的 质量和效率,还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 交流和理解。例如,在跨文化交际中,翻 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的背景和特点,运 用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来更好地处理文化 差异和冲突。
全球化的视角与多元文化的交流
全球化对翻译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翻译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全球化视角下的翻 译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特点,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总结词
技术翻译涉及科学、技术、工程等领域,要求译文准 确、专业、规范,能够满足特定领域的技术要求。
详细描述
技术翻译要求译者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 理解原文的技术细节和术语。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 意译文的准确性和专业性,确保技术信息的准确传递。
口译
总结词
口译要求译者具备快速、准确地传达信息的能力,包括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形式。
近现代翻译理论
总结词
近现代翻译理论呈现多元化和跨学科的发展趋势。
详细描述
近现代的翻译理论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影响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强调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02
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翻译理论简史(2)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中世纪,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 “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 《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路德的翻 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多雷的 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良种语言、避免 逐字对译、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 “翻译五原则”。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二十世纪,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 方面来研究”、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 分论三部分组成的观点;雅可布逊的“语内翻译”、 “语际翻译”、“符际翻译”的三类别;列维的“翻 译应当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种作决定的过 程”;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显示的反 映”、“文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学翻译理论; 弗斯、卡特福德的翻译在于“谚语环境对等”的语言 学翻译理论;奈达的“等同的读者反应”和“翻译即 交际”的理论。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文艺学翻译理论:代表人物为古代戏剧翻译家 泰伦斯、现代翻译理论家(捷克的)列维和 (苏联的)加切奇拉泽。讨论直译与意译、死 译与活译的利弊,分析翻译的目的和效果。强 调尊重译语文化,讲究译文风格和文学性,要 求译者具有天赋的文学才华。缺点:强调翻译 的目的和结果,从宏观上强调译品的艺术效果, 不研究翻译的实际过程和语言的使用技巧问题, 忽略非文艺作品的翻译和文艺作品翻译中的非 创造功能。
hist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Teaching Focu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第一讲翻译概述》PPT课件

五、 翻译的起源 (The Origin of Translation)
最早的翻译是口译。翻译的历史和语 言的历史一样长。中国最早的有记载 的翻译始于汉代--西汉(Han Dynasty-Xi Han.)。大约在2000前。我国的翻 译活动经历了五个发展时期。
具体方法:
逐句 sentence by sentence interpretation 逐段 paragraph by paragraph interpretation 即席 impromptu/extemporaneous
interpretation 读稿 interpretation by reading the passage 同声 speech and interpretation at the same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崖若比邻”
科学翻译: If you've on earth a bosom friend He is near you to you though at world apart.
文学翻译: If you have friends who know your heart, Distance cannot keep you apart.
玄奘:
曾于唐太宗贞观2年(公元628年)去 印度求经,17年后带回57部佛经。其 中30部是因明学(逻辑学)。并将75 部 译为汉文。更重要的是他首次进行 汉译外的尝试,把老子的部分著作译 为梵文。成为汉以外的鼻祖。在理论 上,他提倡“既须求真,又须喻俗” 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实践和理 论研究影响深远。玄奘、鸠摩罗什和 真谛一直被视为我国佛教学三大翻译 家。
我们也尝试给翻译下个定义:翻译是把一种语 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 沟通思想情感,传播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文明, 特别是推动译入语文化信兴旺发达的目的。
翻译理论简史

本文由efiueite贡献 ppt1。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理论简史 Teach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s: 1.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Teaching Aims: To make students get the general idea abou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Teaching Focu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China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oriented lecturing Discussion (group work, then class work) Teaching Approaches: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Procedures: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回顾 翻译理论的发展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有 着相当悠久的历史。
据载,西方翻译理论史肇 始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修辞学和翻译家西 塞罗,我国的译论史则起于三国时期的佛经翻 译家支谦,距今亦有一千七百来年。
面对如此 悠久的翻译史,无论作为一名学者还是翻译爱 好者,研究翻译首先要对古今中外的翻译史和 翻译理论研究加以了解。
《西方翻译简史》PPT课件

精选ppt
14
在中世纪
• 有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 “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弃 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
• 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
精选ppt
15
在文艺复兴时期
• 伊拉斯莫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 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
• 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 观点;
四十年的曲折历程,已日益显示出生命力。它是对几千年 来传统的手工翻译的挑战
精选ppt
12
二、西方译论简介
• 1. 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 罗。他首次把翻译区分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 的翻译。
• “作为解释员”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
• “作为演说家”的翻译则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 原著媲美的翻译。
• 雅克布逊的“语内翻译”、“语际翻译”、“符际翻译” 的三类别;
• 列维的"翻译应为使读者产生错觉"、"翻译是一种作决定 的过程“
• 加切奇拉泽的“翻译永远是原作艺术现实的反映”、“文 艺翻译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文学翻译理论;
• 弗斯、卡特弗德的翻译在于“语言环境对等”的语言学翻 译理论;
• 奈达的"等同的读者反应"和"翻译即交际"的理论。
• 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史便围绕着直译与 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 (accuracy)与不准确(inaccuracy)的问题向 前发展。
精选ppt13罗马来自国时期• 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 • 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
之说; • 有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
精选pp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2/09
2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回顾
翻译理论的发展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有 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据载,西方翻译理论史始 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修辞学和翻译家西塞 罗,我国的译论史则起于三国时期的佛经翻译 家支谦,距今亦有一千七百来年。面对如此悠 久的翻译史,无论作为一名学者还是翻译爱好 者,研究翻译首先要对古今中外的翻译史和翻 译理论研究加以了解。
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 学权威、《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 (德国)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 主义观点;(法国)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 内容、通晓良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 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2020/12/09
6
第四次翻译高潮为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 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 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顺从民众 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 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古代,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哲罗姆的“文学 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的《圣经》翻 译凭“上帝的感召”以及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2020/12/09
10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中世纪,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 “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放弃主观判 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但丁的“文学不可译”。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Teaching Focu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 in China
2020/12/09
5
第二次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公元4世纪至公元6世纪),是宗教性质的。其中以 《圣经》翻译为主要表现形式。哲罗姆于382至405 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 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 纪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 语。早在九世纪和十世纪,叙利亚学者就来到雅典, 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在巴 格达,阿拉伯人又把这些著作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 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的中心。后来,在 托莱多译成拉丁语的许多希腊典籍便是从这些阿拉伯 文译本转译的。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 (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 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2020/12/09
3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简史
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 研究西方翻译史的著作。全书按照历史分期排 列,分别介绍了每个发展时期西方翻译实践与 翻译思想发展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2020/12/09
4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在西方,翻译实践活动比翻译理论开始得更早。在历史 上表现为六次高潮。
2020/12/09
8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 来的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译范围的 扩大,科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领域。其次, 翻译规模扩大,出现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 从事翻译。另外,翻译的作用为以往所不可企 及。最后,翻译事业发展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 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 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理论简史
2020/12/09
1
Teaching Contents: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Teaching Aims: To make students get the general idea about
2020/12/09
9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西塞罗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他从修辞学家、演 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他认为“作为解释员”的翻译 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说家”的翻 译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翻译。自西塞罗 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围绕直译与意译,死译与活译, 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确的问题,被一条绵延不 断的线贯穿起来。
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 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
(简称《名人传》)。
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 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
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King James Version)的 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
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 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0/12/09
7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 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 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 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 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其最大特点是, 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 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 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 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议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 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 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 》,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 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 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以翻译介绍希 腊戏剧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 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 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