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合集下载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

【新教材】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教案一、教材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人教版(202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教学安排和指导。

该教材是根据最新的地理教学理论和国家课程标准编写而成,内容丰富、结构合理,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中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成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核心知识;•理解地球的构造和地理环境的形成;•熟悉地球上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现象的产生和演变规律;•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实践应用。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表达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应用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地球和人类文明的关爱和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交往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地球与地理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球的概况、地球的运动与地球的内部结构。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认识地球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1. 学习内容•地球的外部形态与构造•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地球的内部结构与地壳运动2. 教学目标•掌握地球的外观特征和内部结构;•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理解地球的季节变化原理;•了解地球的地壳构造和地壳运动现象。

第二单元:自然地理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的资源分布和利用。

1. 学习内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与特征•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资源与资源的分类与分布规律2. 教学目标•熟悉自然地理环境的分类和特征;•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理解资源的概念和分类;•掌握资源在地球上的分布规律。

第三单元:人文地理环境本单元主要介绍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学生将学习到不同地域的人文环境差异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教学文档

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教学文档本教学文档旨在对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进行全面介绍和指导,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运用该教材。

以下是本文档的主要内容:1. 教材概述-地理课本名称: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适用年级:高一-内容概述:本教材主要涵盖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地球与地理的知识内容。

2.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帮助学生掌握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地球与地理的基本知识。

-促进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地理素养的发展。

3. 教学内容3.1 世界地理-介绍世界地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地理特征。

-研究各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等相关知识。

-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3.2 中国地理-介绍中国地理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地理特征。

-研究中国各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人口等相关知识。

-了解中国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3.3 地球与地理-深入了解地球的结构和地理环境。

-研究地球的形成与演变、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等内容。

-培养学生对地球的整体认识和环境意识。

4. 教学方法-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和示范性教学。

-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展示地理景观、地图和数据。

-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地考察和实验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5. 教学评估-定期进行知识测试和考试,检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布置课后作业,提供研究反馈和个别辅导。

-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合作能力。

通过本教学文档,教师可以对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能力。

以上是对人教版高一上册地理课本的教学文档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第1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第1册知识点归纳

高一地理第1册知识点归纳高中地理第一册是地理学科的基础教材,主要内容涵盖了地理学的概述、地球与地理环境、自然与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

本文将对该册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概述,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一学科的基础知识。

一、地理学的概述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面特征、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综合性科学。

它包括两个基本领域: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自然环境的空间、结构和运动规律,包括地质学、气象学、海洋学等。

而人文地理学则研究人类在地表上的分布、利用和改造地球表层现象及其规律,包括经济地理学、城市与区域规划、人口学等。

二、地球与地理环境地球是我们生存的家园,由地壳、地幔、地核构成。

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它们分别占地球表面的29%和71%。

地球上存在着大气、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重要地理要素。

水圈是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统称,对于维持地球上的生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自然地理1. 大气和天气:大气是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而形成的气体包围物。

主要成分为氮气、氧气、氩气和二氧化碳等。

天气是大气状态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表现,它受到高空环流、水汽含量等影响。

2. 水文地理:涉及水资源、河流、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地理现象。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但由于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分布不均衡。

3. 地貌与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地形则是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和。

常见的地貌有山地、平原、丘陵、高原等,它们的形成受到地质作用和风化、水力等因素的影响。

四、人文地理1.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是指一定时期内某个地区的居民总数。

人口问题主要包括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

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差异很大,城市化也是当前人口问题的重要方面。

2. 经济地理:研究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规模和利用情况。

经济地理学关注产业分布、经济区位、交通运输等问题。

3. 土地利用:土地利用是人类对地表土地的各种利用方式和方式的总称。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第一章《行星地球》简介高中地理(必修)课程是高中学生的一门基础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和教科书编写的基本理念。

一本好的教科书,既要有利于教师教,又要有利于学生学。

从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智发展特点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提出的三维目标出发,教科书编写应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强调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及合作的能力。

本章我们尝试从突出其教学性入手,设计教学内容。

第一,增强课文内容的启发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及教学过程。

首先要让学生对课文有亲切感、有阅读兴趣,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做到文字简洁、生动,图文并茂,呈现形式活泼多样。

及以往的教科书比较,本章的名词、概念出现得少了,结论性的叙述少了,“读图思考”“活动”“阅读”和“案例”等问题探究的形式多了。

文字篇幅明显减少,图幅数量增多(本章共有31幅图),甚至许多地方采取以图代文,使图像成为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加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析过程,突出地理技能和地理方法的训练,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课文编写遵循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以逐步探究代替传统的叙述,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成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获取技能和方法的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培养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师生互动,倡导学生积极参及,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活动”中,专门设计了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的内容。

动手:引导学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解释地球运动规律;画图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计算两地的时差等。

动口:引导学生说明生命出现应具备的条件;分析归纳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的规律;分析判断太阳黑子的活动规律等。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新课标人教高中地理必修1教材分析
• 太阳辐射的影响和太阳活动的影响 P8为 –对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不必 地球提 供能量 详加分析甚至不涉及 P10太 –明确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主要 阳活动 影响地 特征和基本规律 球 • “影响” –用举例的方式说明 –有利的、不利的
36
1-3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 理解规律和成因
–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 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五带等 –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P13 一般性;P15特殊性出发) –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 –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 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同是讲“气压中心”,写法不同
旧教材P38 1. 提出论题 2. 分析高低气压 中心的形成原因 和过程(叙述) 3. 结论
31
新教材P37用一段很短的 文字介绍原因和结果 新教材P37用“活动”的 方式分析和印证结果: 1. 利用热力环流理论解 释冬夏大陆气压状况 (复习) 2. 引导学生边画边想, 带状的气压带被分割 成高低压中心,由此 形成认识
出现 出现 异常 异常
气候
特征 特征 综合 综合
全球气候变化对 人类活动的影响
16
三、必修1教材的内 容呈现分析
17
(一)必修1内容组织分析
《必修I》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包括地球的 宇宙环境、地球上的大气、地球上的水、地形 的塑造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差异性等传统内容, 但又不拘泥于纯自然地理结构,紧扣“人地关 系”的核心论题 《必修I》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 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 律和基本过程,并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 理来探究地理过程、地理事物现象发展变化的 成因 18
问题研究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完整)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完整)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

高一必修第一册地理知识点地理作为一门学科,是研究地球及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活动的科学。

在高中地理课程的必修第一册中,我们将学习到许多与地球相关的知识点,下面将就其中几个重要的知识点展开论述。

首先,我们来聊聊地球的结构和大地构造。

地球由内核、外核、地幔和地壳组成。

内核是地球的最深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外核由铁、镍和硫组成;地幔由硅酸盐矿物组成;地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和氧化物组成。

地球的大地构造包括板块构造、地震带和火山带等。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岩石地壳并非整体,而是由许多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层上相对运动。

而地震带和火山带则是板块构造引起的地震和火山活动集中的地区。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

地球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大气、水和陆地三大要素。

大气是地球上的气体包层,主要由氮、氧和水蒸气等组成。

水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包括海洋、江河湖泊、冰川和地下水等。

陆地是地球表面不被水覆盖的部分,由各种地貌和地域性植被组成。

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我们还要了解气候、生态系统、环境保护等课题。

其次,我们来讨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城市化、工业化、农业活动等。

城市化带来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的集中和城市群的形成。

工业化导致了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等问题。

农业活动则涉及到耕地利用、农业生产、农业区位等课题。

此外,人类活动还涉及到资源开发利用、环境破坏与保护、人口迁移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我们来探讨地理学的意义和应用。

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帮助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规律,增加我们的地理知识和见识。

地理学的应用包括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

地理学也与其他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

通过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学习,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综上所述,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中的知识点涵盖了地球结构、大地构造、自然地理环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以及地理学的意义和应用等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为此,高中地理教材需重点阐明以下基本的地理思想。

∙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基础,自然环境有其自身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类从事各种活动,都应协调好与环境的关系,尊重自然规律,讲求环境伦理道德。

∙地理环境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人类的生产活动应因地制宜。

∙区域之间是有联系的,一个区域内地理因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区域产生影响。

地理学科的这些基本思想,蕴涵在地理学的不同领域之中。

地理学按照其研究的对象,一般可以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等不同的学科领域。

为体现地理学科的基本结构,高中地理教材必修的三个“模块”,分别单独成册,反映这三个学科领域的基本内容。

它们既有各自的学科背景、内容结构、价值追求,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

(见图1)图 13.教材内容要有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

教材编写始终把落实“双基”作为重要任务来完成。

教材力求适度地呈现地理学科的逻辑结构,精当地分析基本的地理过程和规律。

于是,在教材编写的时候,首先要按照《高中课标》的要求,提炼和梳理不同章节所要呈现的核心概念以及基本的地理过程,然后把它们结构化,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条理的、有层次的,才是便于迁移的。

例1 《地理1》中的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主要围绕大气运动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大气、大气运动、天气系统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大气环流和天气过程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

本章知识的逻辑联系见图2。

图 2例2《地理2》中的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主要围绕城市及其发展来组织教学内容,因此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等成为本章的核心概念,城市化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

本章知识的逻辑联系见图3。

图 3例3《地理3》中的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围绕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问题,以区域案例分析的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

因此,干旱、荒漠化、热带雨林等为本章的核心概念,荒漠化过程等成为本章要阐述的基本地理过程。

本章知识的逻辑联系见图4。

图 4教材中的每个章节,都可以像上述例子所示的那样,有比较清晰的逻辑结构。

实际上,清晰的逻辑结构,反映着分析地理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用的。

4.教材内容要能够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体系中有重要地位,在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中具有重要作用。

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这是一门能够密切联系实际,可以学以致用的学科。

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就是培育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包括公民不可或缺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并最终形成公民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能力。

为此,高中地理教材应很好地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学的思维和方法对科学认知的贡献。

∙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地理学对解决社会问题的贡献。

∙地理学对提高公民社会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的贡献。

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首先要使教材的取材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关注社会问题,富有时代感。

表1以必修教材为例,说明教材部分内容中涉及的现实地理事实。

表1 教材中涉及的现实地理事实(举例)从高中地理课程来说,地理学的实用价值还体现在培养学生的思维价值上。

必修教材在每章后有一个“板块”,是本套教材的创新点。

这个“板块”就是“问题研究”。

围绕相应章节的重点内容或核心思想设计研究主题,选择的研究主题要求一是学生感兴趣的,二是有一定的思维价值的,三是有一定的操作性的。

(见表2)表2 教材中的问题研究一览三本必修教材的16个研究主题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第一类,畅想式问题。

它们并非在现实中已经存在,例如“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是否可以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

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一方面要求学生应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会体验到如何有逻辑地、缜密地分析问题。

第二类,热点或焦点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如何看待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通过研讨这类问题,体会地理学对分析社会问题的作用。

第三类,国家层面上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南水北调怎么调”。

分析这类问题,让学生尝试从地理的角度思考这些国家大事,体会地理学对决策的贡献。

二、教材的思想文化内涵维度高中地理教材要有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包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体现在高中地理教材上就是应提供观察和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综合地看待问题: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把环境—社会系统或自然与人文现象联系起来;∙动态地观察世界:注重地方间的相互依赖,或区域尺度间(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的相互依赖性;∙多样的空间表述:应用图像的、语言的、数学的和数字的方法表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联系。

从这些独特的视角出发,我们来认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自身的发展,可以获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提升。

例4建立正确的人口观《地理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分析人口的基本过程之后(动态地分析问题),用一节的篇幅阐述了“人口的合理容量”,重点说明人口与环境的关系,这是建立正确的人口观的基点。

教材设计了这样两个内容:第一,地球最多能养活多少人,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概念,并说明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口的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有很大影响(综合地看待问题);第二,地球上适合养活多少人,提出了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内容如下。

活动:阅读下面的文章,结合我国人口增长的情况和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现实,分析我国人口政策的合理性。

1991年,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发表了《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力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应该控制在16亿左右。

2003年,我国大陆人口已经达到13亿。

虽然尚未超过学者们估计的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界限,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我国人口与环境,特别是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尤为突出的是淡水资源短缺。

课文中虽然没有直接阐述我国的人口政策,但是通过思考和分析,会加深学生对我国的人口政策的理解,并且逐渐变为一种价值判断的依据。

例5建立正确的资源观《高中课标》关于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内容,在本教材中是由《地理1》第三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来完成的。

如何正确地认识水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是建立正确的资源观的基础,因而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见图5)图 5例6把握分析问题的时间和空间尺度地理学家认为,观察和分析地理事物的时间和空间尺度非常重要,确定了研究对象的时间和空间尺度,才可能科学地了解地理现象的发生原因和过程。

地理学视角关注的时间尺度包括从地质历史时期到每时每刻;空间尺度包括从全球尺度到局部的地方性尺度。

转换分析的时间和空间尺度,能够更宏观或更微观地了解地理过程和现象,以及这些过程在不同尺度上是如何相互联系的。

本套教材特别关注分析问题的时空尺度,力求增强科学性。

《地理1》第二章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在介绍“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时,引入了时间尺度。

教材用图表说明“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由此表明,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是相互依存的。

《地理1》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在介绍地域分异规律时,引入了空间尺度。

“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尺度小。

陆地上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互不相同,水热组合不同,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不同的气候类型,又对应了与之统一的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

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陆地自然带。

”时间和空间尺度的运用,不仅是技术层面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它带给人们一种地理思想,即辩证地、动态地、联系地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思维品质,这是最有价值的东西。

三、教材的教学维度为促进教学改革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高中地理教材编写注意改变过于注重地理知识传承以及导致学生机械学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的状况,转向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以及地理再学习的能力。

为此,高中地理教材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取一些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

1.重视动手实验。

例如,《地理1》中涉及了如下地理小实验,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在“做”中理解概念,感悟道理。

表 3 《地理1》中的小实验教材内容小实验的内容地球的运动自选学具,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热力环流观察烟雾在玻璃缸内是如何飘动的大气环流制作二圈环流模型2.突出案例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