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高考语文 管仲列传课时复习学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
(2)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写作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3)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概括其生平事迹和贡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会对比阅读,从不同角度审视历史人物。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珍贵和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管仲的人物形象分析。
2. 《管仲列传》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价值。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阅读与翻译。
2. 对管仲贡献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管仲的生平事迹。
3. 运用比较阅读法,拓展学生视野。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
(2)引导学生关注《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引出本课《管仲列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对管仲的描述,概括其人物形象。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挑选有关管仲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价管仲的贡献。
5. 比较阅读(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选取其他历史人物传记进行阅读。
(2)下一节课分享阅读心得,进行对比分析。
6. 总结反馈(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给予评价。
(2)强调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巩固学习成果。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以巩固所学知识。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需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考虑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等。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管仲列传》。
(2)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管仲的人物形象和传主精神。
(3)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管仲列传》。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管仲的忠诚、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
(2)学习管仲为国家、民族作出的无私奉献精神。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管仲列传》的主要内容,把握管仲的人物形象。
2. 分析《管仲列传》的文学特色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等。
2. 分析管仲的言行举止,认识其人格魅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管仲为例,探讨古代人物形象塑造。
3. 采用比较法,分析《管仲列传》与其他传记文学的异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传主精神及课文艺术特色。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重点,如古代文化背景、人物形象塑造等。
5. 案例分析:选取其他传记文学进行比较,加深对《管仲列传》的理解。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评估: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管仲品质的思考和感悟。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管仲列传》中的经典语句;(2)了解管仲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及与齐桓公的关系;(3)掌握《史记》的文学特点及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评价管仲的功过;(3)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珍惜友谊的意义;(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和挖掘他人的潜能,与他人共同成长;(3)培养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 管仲的生平事迹及其与齐桓公的关系;2. 《史记》的文学特点及写作手法;3. 经典语句的背诵与理解。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2. 对管仲功过的客观评价;3. 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用所学,挖掘他人的潜能。
四、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2. 案例分析法:以管仲的生平事迹为例,引导学生分析评价;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文本魅力;4. 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课堂参与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3. 讲解分析:详细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疑问;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对比分析管仲的功过;6. 课后拓展:推荐相关阅读材料,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管仲生平事迹、经典语句的理解和记忆;2.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管仲列传》的翻译和心得体会;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讲述管仲的传奇故事,吸引学生注意力;2. 注重引导: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3. 个性化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别辅导;4. 跨学科整合:结合历史、哲学等学科,拓宽学生视野。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技巧。
3. 领会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能力。
1.2 教学内容1. 介绍《史记》及《管仲列传》在其中的地位。
2. 分析管仲的出生背景、家族背景及其早年经历。
3. 讲述管仲在齐国的政治改革及其成效。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管仲列传》的文言文阅读技巧。
2. 理解管仲的政治理念及其在齐国的实践。
3. 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2.2 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阅读方法。
2. 管仲政治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意义。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文言文阅读技巧等。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管仲列传》的相关图片、图表、文献等。
2. 网络资源:查询与《管仲列传》相关的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准备1. 提前布置预习任务,要求学生阅读《管仲列传》。
2. 准备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文献等。
4.2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史记》及《管仲列传》的地位。
2. 讲解文言文阅读技巧,指导学生阅读《管仲列传》。
3. 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及其在中国历史的影响。
4. 组织小组讨论,探讨管仲的人物形象及其历史地位。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等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知识掌握程度:测试学生对《管仲列传》的理解和文言文阅读能力。
5.2 教学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及学习收获。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管仲列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技巧,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过程与方法:采用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管仲的事迹,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忠诚爱国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2. 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理解。
2. 管仲人物形象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方法:1. 问题引导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3. 教师讲解法:针对难点问题,教师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管仲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管仲的品质。
3. 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管仲为什么能成为齐国的贤相?他的贡献有哪些?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问题,交流观点,培养合作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8. 课后反思:教师和学生共同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改进方法。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熟练朗读并翻译《管仲列传》。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概括管仲的一生及其对齐国的贡献。
3. 学生能够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认识他的优点和不足。
4. 学生能够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自主学习其他古文篇章。
七、教学资源:1. 古文翻译软件或工具。
2. 与《管仲列传》相关的历史资料。
3. 课堂讨论所需的白板或黑板。
4. 学生作业评价标准。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管仲背景,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第二课时:问题引导,小组讨论,教师讲解。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2)能够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概括其一生的事迹和成就。
(3)能够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对比分析,从不同角度评价管仲的功过。
(3)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珍惜人才的意义。
(2)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管仲的一生事迹和成就。
(2)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概括其精神品质。
(3)理解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关键词语的理解。
(2)对比分析管仲的功过,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
(2)简介管仲的相关背景,提出学习目标。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鼓励学生提问,解答疑问。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
(2)对比分析管仲的功过,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和表达技巧。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2)及时反馈,纠正错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练习成绩: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成绩,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1. 教材:《管仲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书籍、论文、文章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反思2. 反思教学设计:评估教学设计的合理性,考虑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2. 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理解管仲的一生及其对历史的贡献。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敬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2. 引导学生从管仲的经历中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和珍惜机遇的意义。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管仲列传》,节选自《史记》。
2.2 教学重点1. 管仲的一生及其成就。
2. 文中使用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
2.3 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古代词语的理解。
2. 管仲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管仲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对管仲产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文本魅力。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本,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对历史的贡献。
3.4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点评,解答疑问,重点讲解文中难点词语和写作手法。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3.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推荐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练习反馈对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文本资料《史记》、《管仲列传》等相关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展示管仲的生平事迹,增加课堂趣味性。
5.3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更多关于管仲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作品。
5.4 教师参考书《史记》译注、《管仲列传》研究等相关书籍。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

《管仲列传》教学设计(江苏省市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管仲列传》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并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管仲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品质。
学会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美和人物描写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管仲的忠诚、智慧、勇敢和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管仲列传》原文阅读与解析。
相关古代注释、评论和研究成果的引入。
2.2 教学重点:管仲的生平事迹、政治理念和军事才能。
文中表现管仲人物形象的语言描写和动作刻画。
2.3 教学难点:古代汉语词汇、句式的理解和运用。
对管仲人物形象和传主思想内涵的深入剖析。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管仲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对《管仲列传》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管仲在中华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管仲列传》,理解文意,体会语言美。
教师提供学习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管仲的人物形象和思想品质。
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进行讲解。
引导学生欣赏古代传记文学的语言特点和人物描写技巧。
3.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4.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对文中词语、句子和篇章结构的理解和运用。
4.3 知识掌握情况:通过课堂练习和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对《管仲列传》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管仲列传》原文及相关注释、评论和研究成果。
5.2 辅助材料:与《管仲列传》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教学资源。
古代汉语词典、语法参考书等学习工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苏州市蓝缨学校2014年高考语文管仲列传课时复习学案
学习目标:
1、落实文言知识,特别注意掌握被动句的常见形式
2、探究管仲获得成功的主观原因
3、学习司马迁写人叙事安排材料的方法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颍上桓公与鲍叔贾不肖召忽仓廪
2.古今异义
1) 通货积财
2) 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
3.词类活用
1) 齐桓公以霸
2) 召忽死之
3) 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
4) 管仲既任政相齐
5) 富国强兵
6) 贵轻重
7) 南袭蔡
8) 桓公实北征山戎
9) 管仲因而信之
10) 然孔子小之
11) 而不勉之至王
12)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4.解释下列加点字
1)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2) 管仲贫,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
3) 已而鲍叔事公子小白
4)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5)鲍叔遂进管仲
6)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7) 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8)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9) 故其称曰
10) 仓廪实而知礼节
11) 上服度则六亲固
12) 下令如流水之原
13) 故论卑而易行
14) 岂以为周道衰微
15) 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
16)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5.一词多义
游
少时常与鲍叔牙游
游目骋怀
善
鲍叔终善遇之
积善成德
亦余心之所善兮
素善留侯张良
将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将信将疑
易
故论卑而易行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秦王以十五城易寡人之璧
素易诸吏
去
因而去之
高祖欲去
学书不成,去
相去四十里
与
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子非三闾大夫与
以
齐桓公以霸
以区区之齐在海滨
6.特殊句式
1) 管仲囚焉
2) 管仲既用
3) 齐桓公以霸
4)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5) 分财力多自与
6) 吾幽囚受辱
7) 生我者父母,知我鲍子也
8) 知与之为取之,政之宝也
9) 岂管仲之谓乎?
7. 翻译下列句子
1) 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2)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
3) 岂以为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曰“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
岂管仲之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