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自明以后就被误读了-我对中国文化密码的解读

合集下载

中华文化概说

中华文化概说

名词解释1.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2.《神灭论》: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

南朝时最富有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

这场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

范缜本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驳佛教,主张形尽神灭的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3.本草之学: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本草一词,将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

其主要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

著名的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4.中体西用论:这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思潮。

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

中体西用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或主导地位,这是它的失误。

31.文化政策答案:文化政策是指一定时代。

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32.“大一统”意识答案:天在大一统的观念是由于中国的地域广大,统治者追求统一而逐渐形成的。

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在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

这样的追求来源于广大地域上人群的迁移及人群间许久以来的相互交流。

天下观念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追求统一。

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追求统一始终是政治观念的基调,也是历史的基本倾向。

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意识,是威力持久的中国理论,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发展壮大,曾起过重要作用33.血亲五服制答案:血亲五服制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系亲属称祖先;五服以内是近亲,五服以外是同宗。

31.引经注律答案:引经注律是儒家思想影响法律制度的又一方式。

大班科学中国味儿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中国味儿教案反思

大班科学中国味儿教案反思在为大班孩子教授“中国味儿”的课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是帮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培养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1. 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呈现:•主题选择:我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习俗和文化遗产,如春节、中秋节、京剧、书法等,这些内容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既有认知度又有吸引力。

◦教学方法:我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讲故事、互动游戏和角色扮演,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有趣。

◦教学资源:我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视频和相关书籍,帮助孩子们更直观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2. 孩子们的参与度和反馈:•课堂互动:孩子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积极的互动态度,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活动,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好奇。

◦反馈:课后,许多孩子主动表达了对这节课的喜爱,他们表示通过这节课了解了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感到自豪和骄傲。

3. 教学效果:•知识掌握:孩子们能够较好地掌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知识,能够理解并回答与课程相关的问题。

◦情感培养:通过这节课,孩子们对祖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更深厚的感情,很多孩子表示他们为祖国的文化感到骄傲。

4. 改进空间:* 更多实践机会: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希望为孩子们提供更多亲身实践的机会,如让他们亲手制作一些中国传统的手工艺品,这样可以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和体验中国文化。

* 文化差异讨论:可以设计一些环节,让孩子们探讨不同地区或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培养他们的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

总的来说,这节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孩子们积极参与并从中了解和喜爱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祖国的文化遗产。

中国书法中的“文化密码”——读《隶楷之变》有感

中国书法中的“文化密码”——读《隶楷之变》有感
是 隶 书 的 经 典 之 作 ,这 些 作 品 其 各 自的
史 赋 予 时代 的 文化 之责 。 中国古 代有
“ 字 好 一 半 文 ” 的 说 法 .无 论 你 的 诗
词写得何等优秀 ,若字写得一塌糊涂 , 那注定存主流文化圈 的边缘徘徊 。事实 上 ,中同传统社会中的饱学之十 ,也都 是名副其实的书法家 。当现代教育体 系 建立起来之后 ,人们的文化知 识越来越
性 化 的 忙1 ,பைடு நூலகம் 至 成 为 作 为 独 有 的 艺 术 彤 式 ,这 r 界上 是 少 I 见的 。 书 中 。
诀。如 :藏锋 落笔 ,节奏 自然。方劲头 拙, 如龟似鳖。 蚕头燕尾 , 一波 折…… 而楷 ,尤其 是 唐 朝 的楷 书 ,结
小 町替代的功劳。 义字 小 表情 达 意 的一 种特 殊符

陋不堪 ,这是现代教育的败笔 和痛点 。 眼 下 ,电脑键 盘 成 为普遍 的 书写
咖 …



中国书法 中的 “ 文化 密码”
— —

i之
;变
读 隶楷之变 》有感
■陈华文 丁振国
导读 诳 : 文字 本 是 表 情 达 意 的 一
强调 :应将这一历史时期 L { J 现 的大量亦 隶亦楷 的书法作 品称其 “ 隶楷 ”书法 ,
楷书笔嘲平正 ,字体结构有规律可循 ,
家 ,楷 书功底都令人折服 。然而 ,在后 现代 主 义 以及 西疗 各种 艺 术思 潮 的 冲 击下 ,…些 书法家完全与传统 “ 绝交 ”,
试 图 创 造 一 种 全 新 的书 法 样 态 。书 法 的
书法是境 界最高 的抽 象艺术 ,同时也

“文化”二字竟无权威定义

“文化”二字竟无权威定义

“文化”二字竟无权威定义“文化”二字竟无权威定义2016-06-23 08:57 新浪体育“文化”二字到底应该如何解读?新浪棋牌原创内容谢绝转载幸福之余,想到还有那么多的棋友也许如二十年前的我那样对于围棋文化正在饥渴,于是不敢再乐,乃殚竭心智,著此文与同好品味围棋文化。

第一章对于围棋文化的思考本书旨在追寻着围棋历史的痕迹,细细品味围棋文化的甘甜,那么,首先要搞清何为“文化”。

文化一词的出现,最早大致是在汉代,西汉时刘向之《说苑。

指武》中,有“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意思是指治天下当以文教化,教化不成,然后加诛。

其实以文教化的意思,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此语出自易经《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 《易经》文化二字分而析之,文。

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

象交文。

今字作纹。

”汉末刘熙的《释名》释为:文者,会集众綵,以成锦绣。

合集众字,以成辞义,如文绣然也。

说明文的本意是指纵横交错的符号,随着时代的发展,后人不断给文字以更多的引申意义,司马迁就大大丰富了文的释义《史记·諡法》曰: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勤学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锡民爵位曰文。

《史记·礼书》进而说:贵本之谓文,亲用之谓理。

两者合而成文,以归太一,是谓太隆。

将文提到以归太一的高度。

《史记》汉代许慎的《说文》解释为:“匕,变也”。

段注曰:“上匕之而下从匕谓之化”。

周易·系辞·上开篇第一章就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陈,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

《易·系辞传》也称:“知变化之道”,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时变化。

”荀注曰:“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

《中华文化概说》机考参考答案(多项选择题)解析

《中华文化概说》机考参考答案(多项选择题)解析

《中华文化概说》机考参考答案(多项选择题)1.文化的实质含义是()。

(1)自然界的“人类化”(2)哲学(3)语言文字(4)人类活动及其结果的人化性质(5)人类世界区别于自在世界的本质特征2.文明与文化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主要区别是指()。

(1)先有文化,后有文明(2)文化是社会进步的客观标志和尺度(3)文明是文化的积极方面(4)文明是文化的结果和表现(5)文明的外延大于文化3.构成文化基本形式结构的一些必要成分,称之为文化要素,它们是()。

(1)器物体系(2)认知体系(3)符号体系(4)关系体系(5)规范体系4.学者们对中国文化进行分类,一般依据的最主要因素是()。

(1)社会群体(2)时空(3)要素结构(4)功能(5)心态5.按文化圈的特征分类,中国文化可划分为()。

(1)中国中原地域文化(2)中国周边地域的文化(3)中国大陆文化(4)中国民间文化(5)中国下层的历史文化6.“中国”一词在古文献中不是一个专有名词,它的含义还有()。

(1)中原的诸侯国(2)中华(3)“居四方之中”(4)国号(5)天子的畿辅7.中国文化又可称为()。

(1)中华文化(2)华夏文化(3)炎黄文化(4)中原文化(5)中州文化8.中国传统文化实际是指()。

(1)中国历史文化(2)与中国当代文化相对而言的文化(3)中国文化传统(4)对中国文化不同时代的一种划分(5)中国历史上的文化存在9.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1)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含义有所不同(2)文化传统不如传统文化广泛(3)文化传统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4)文化传统是传统文化的核心(5)传统文化不如文化传统广泛10.关于中华大地的整体地势,下列说法中哪些是正确的?()(1)西高东低(2)分三级阶梯式逐级下降(3)盆地和平原约1/3(4)大多的河流都由西往东流(5)大多的河流都由北往南流11.中国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形成的主要特征有()。

(1)降雨量由东南往西北递减(2)农业与牧业的明显分野(3)人口分布的总格局是东南稠密、西北稀疏(4)中国文化是一种大陆文化(5)漫长的海岸线决定中国文化是一种海洋文化12.中国万里长城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是()。

读书心得——安乐哲译介《道德经》考论

读书心得——安乐哲译介《道德经》考论

读书心得——安乐哲译介《道德经》考论一、引言米切尔·拉法各(Michael Lafargue)和朱丽安·帕斯(Julian Pas)以“一瓶精致而神秘的陈年葡萄酒”来比喻《道德经》对西方世界的巨大吸引力。

早在16世纪,作为道教经典的《道德经》就被译成西方文字,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华传教,《道德经》越来越多地被翻译到西方世界,成为先秦诸子中翻译最多且影响最大的典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世界经典名著。

最早的英译本是1868年伦敦图伯纳出版社出版的约翰·詹默斯(John Chalmers)翻译的《老子玄学、政治与道德律之思辨》(The Speculations on Metaphysics,Polity and Morality of The Old Philosopher,Lau-tsze)。

此后,《道德经》的英译经历了19世纪的传教士翻译时期、20世纪为寻求战后出路而出现的东方智慧典籍热(或曰汉学家)翻译时期,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步入多元文化翻译时期。

美国的《道德经》翻译在传教士翻译时期基本缺席,14本英译本只有1本为美国哲学家保罗·卡鲁斯(Paul Carus)一人所译,其余译者均为英国人。

在一战后的东方文化热翻译时期,美国人纷纷加入《道德经》翻译,美籍华人学者、哲学史家陈荣捷在其《道德经》英译本“The Way of Lao Tzu”(《老子之道》)的序言中提到,从1943至1963年的二十年间,平均每一年都有一种新的《道德经》英译本出版,而美国译者的译本占据一半席位。

但是,崔玉军[6]经研究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中国学术研究基本上是空白,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更是聊胜于无。

”与关注《道德经》的哲学内涵相比,译者们更注重其文本在语言层面的转换。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的多元文化时期,由于1973年长沙马王堆新出土帛书《道德经》,新的考古材料的发现在海外掀起老子研究热、东方文化研究热,《道德经》的复译成为热点。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义(PPT 96页)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讲义(PPT 96页)

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三分法:“中国传统文化史的开山之作”的柳
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将中国传统文化分为三 个时期: 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造之力, 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 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 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 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 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 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一)儒家思想的学
派特征:德治
仁:内在思想核心 礼:外在行为规范 中庸:辨证思维方法 知、行、学、思:认
识论
孔子思想体系图


(组织 关系)


(人际 关系)
仁仁 爱爱
(( 核核 心心 ))


(人际 关系)


(家庭 关系)
用中庸拒绝极端
内圈:均衡
成功的六种态度
霸道
自卑
积极
自省
外圈:极端
愚勇 勇气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1.以“道”为最高实体的宇宙观
② 老子的宇宙生成模式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 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先秦道家思想
㈡ 道家的创始与老子
第三节 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年2月23日—1969年2月26 日),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 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 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 文明的“轴心时代”。
• “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 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 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 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 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 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 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

中国文化语境中的人文知识分子话语
种 选择 由于混 杂 了过 多 的 浑浊 的 现实 欲望 , 因 而 可 以在学 理 语 境 中悬 置起 来 。 而前 一 种 做法
体 现 为 与 中国现 代 文 化叙 事 的本 体差 异 。 对巾 国文 化语 境 进行 现代 阐释 要 特别 注意 它 同中 国现代 文 化 叙事 的深 层 矛盾 中 国文化 语境 奉 过 足 一 种 “ 自然 ” 我 的 H常伦 用 之道 ” 只是 . 到 了中两 文化交 流 频繁的 现代 才突 小 为 一l必 , 、 须认 真 对 寺的痛苦 问题 。 中西 文化交 流 自 - 就
丧我 ” 是“ ” 为“ ” , 我 成 他 的对 象亦 即成 为和 自身 相 对立 的东 西 , 以在 西方 语境 中所有 关 于 中 所
单比较 。 自有 着 四 百八 f寺 之称 的南朝 以来 . 佛
学 话 语 也 一 度 形 成 ” 滔 者 天 下 皆是 也 ” 滔 的局
以建立起来 , 在传统和现代之间 , 才可能出现一种
真正有 弹性 的对话关 系。 因此 , 阐释 “ 中国文化语 境 中的人 文知识分 子” 的本 体 内涵 , 论证它作为一 种 中国人 文知 识分子话 语的合法性 , 揭示 在它瘦 弱的身躯上所 承担的相对 有限 的责任 和义务 , 在 “ 滔滔 者天下皆是也 的当代话 语狂欢 中 , 就具 也 有了一种特别深长的意味。
和历 史 。 其 中 最危 险 的是 这 种 中 国现代 启 蒙 这
叙事: 如果 不借 助 于西方语 境 , 中国文 化就不 町
什么是 “ 中国文 化语境 ”
在 全球 化 的风 雨 声 中 , 在传 统 和现 代 的新
能与 现代 文 明 建立 起 真实 的 对话 和 交流 关 系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自明以后就被误读了-我对中国文化密码的解读[原创2006-05-28 17:35:02 ]
中国文明史之所以说被误读了,就是没有把元当作一个断代史来读。

这种断代的含义不仅仅是文明的破坏,而是近于消亡和复苏的复杂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了“五四”中国新文人在战乱期的彻底解放与对文化的彻底反省“我们所遵循的传统文化怎么了”。

简单的说元以前是中国的正统的儒家文明璀璨光辉。

元以后就是就是黑暗的“反儒家”的专制历史了,后者绵绵延延近1500年,同时伴随了又一次分不清是内乱还是侵略的又一次大规模破坏。

成吉思汗的战争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消亡的是中国
既然这种巨变发生在元朝,为什么说是“明”以后呢?因为元本就不属于中国(至于蒙古纳入中国版图那是元以后的事情了。

)当时整个地球都荡漾在成吉思汗大军的铁蹄之下,我们自然也不用谦虚的说“元”是属于中国的。

元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这种影响简单的说就是破坏,彻底的破坏。

这种破坏几乎没有任何可以值得商榷和讨论的,也没有任何可以美化或者促进交流云云,这种破坏就是赤裸裸的。

甚至可以说元的入侵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只不过西方得以侥幸幸免(所以说侥幸因为他们的发展水平远不如中国,但距离较远就如同美国在两次大战后的幸存与发展一样开始了他们的新的时期)。

北宋人口曾达到1亿多,南宋时候也有6000万,但是元朝的进攻使得人口骤减到1000万。

正统儒家与“反儒家”
中国在元以前一直是文明上升期,而且先后从夏周礼制,春秋思想,前汉政治,唐宋经济和外交,逐步走向顶峰。

核心文化选取的是正统的儒家思想。

也就是孔孟开创的仁爱为本,民意为天的社会理想。

虽然中间经历了种种变化但社会正统思想没有改变。

文明的脚步没有改变。

到了宋朝的王安石经济改革(暂时这样称谓)更是黑暗来临前的最后一道光辉。

到了元以后的明清两代,实际上处于中国历史发展和文化传承最重要的知识分子阶层已经不存在了。

从文化上可以明显看到这种区别,唐宋诗词和政治改革家不断涌现。

到了元朝只有老百姓的元曲。

宋朝理学大儒,到了元朝绝迹了。

中国文明史就像重新从民间开始了一个新的过程。

明以后实际上是中华文明重新找到自我复兴的漫长过程。

但是,由于政治的需要前朝儒家的体制对统治者仍然需要,因此从元开始儒家只留其形制,而无其精神甚至是“反儒家”的。

因为元朝作为外来者发展不是最重要的,统治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到了明朝,清朝都明确无误的继承下来。

中国的专制文化从元启蒙明朝发展清朝集大成,此时可以说对儒家是挂羊头卖狗肉了。

基本上已经是法家的思想居于统治地位。

这种历史带来的问题是我们同时面对两种历史,都叫作儒家思想,都推崇孔子。

但是却截然相反,所以我管元以前叫“正儒家”元以后叫“反儒家”。

反儒家所采用的方法基本上是法家的方法,但更加黑暗直到有了一本“厚黑学”的书,将这种文化彻底无耻的流传开来成为社会处世之道。

即使到今日我们仍然处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之下。

现在对于“儒家”的质疑大多数其实都是对“反儒家”的质疑。

导致的结果是我们往往分不清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是那种样子。

世界的转向
西方的历史从宗教走向宗教的反面“科学”与中国从“儒家”走向“反儒家”的时期是那么相似。

从此世界的兴衰开始逆转,文明积累前年的反面力量的发展彻底改变了发展的方向,中国向后,西方向前。

这正是中国哲学经典的道家所言“反者道之动”。

明清历史的评价是中国现代文人最热衷的,但也是最谬误的。

只知明清就好像只知儒家的反面一样充满了疑惑。

要想理解这段历史,应该准确的从元开始。

也就是中国第一次成为真正的“亡国奴”。

值得一提的是,元的扫荡恰巧也将中国历代的敌人彻底消灭了。

从明清以后外敌长时间不再成为中国的主要问题。

给了明清两代建立强大专制政权的历史机遇所谓文功武德。

但是社会上政治倾轧取代了文化的发展成为社会的主题。

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已经成为这个时期文人的必修课,儒家简化为八股文。

文字狱大行其道,此时官和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实际已经分裂,不再是读书做学问扬名天下的时代。

一个最直接的文化现象“奴性”,诞生了清的奴化教育与文字狱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到处是歌功颂德的文章,太平盛事的颂词。

缺少了民族大义的民众同时由于被割裂的文化纽带,只能把英雄故事留在茶余饭后全作消遣。

清朝进入中国时几乎用尽了残忍的手段,多次屠城而且是别有用心和政治目的的,与元朝不同。

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凡有血性的人几乎在一句“留头不留发”的政策下被杀害殆尽。

同时汉奸奴才则大大的获得提拔利用。

每个人都是在刀口上的生活。

中国的文明复兴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可以佐证元割裂历史的作用。

考古学实际上从明清开始的。

那时的很多文人已经认识到所学不是真正的儒家思想而是被欺骗窜改的。

正统的大量典籍已经在社会上看不到了。

明朝汉代学人开始有永乐大典,清朝开始修四库全书。

不同的是清朝不仅是整
理还在修改或者叫窜改,文字狱发展到古人身上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却是比消灭更恶毒的破坏。

从此可见清朝统治者的狡诈欺骗本质。

虽然在明清统治下难以有真正的文化复兴,但是有识之士的潜心积累和研究为后世打下了基础。

这种复兴只有在社会平衡再次被打破才可能发生。

直到我们所说的新文化运动。

鲁迅和孙中山从思想上和政治上彻底的抨击了明清以来留下的奴化思想专制统治。

鲁迅描绘的阿Q这一文学形象将在中国文明史上占有永不消失的位置。

他们从反对当时统治者和民族振兴的角度重新给予中华民族思想发展的力量。

但是他们还认为自己是继承的西方观点来获得反抗的力量,而没有意识到其实正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的复苏使得他们见证和参与了中国文明自身文明的又一个复兴过程。

附录:主要观点
1。

要区别中国传统文化与明清时期的反动专制的政治文化。

以后有文章详述其区别。

2。

奴化思想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国人历史上向来是骄傲的,元的亡国和明清专制统治是这个思想的发端。

3。

中国从清末以来的觉醒是中华文明史自身的复兴过程,西方文化的学习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只有真正重新认识自己的文明史有勇气承认“亡国”与“奴化”的历史,才能彻底的真正的完成这个复兴过程。

才能摆脱历史的羁绊与负担开始自己的新的前进。

4。

明确提出“反儒家”的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专制而是开明,不是压迫而是尊重人性的。

思想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照耀千秋的真正的民主思想经典描述,具有不朽的价值。

从外交上汉,唐等高峰时期,传统文化从来是非常开明的,对外采取吸纳的态度。

从人性上,看看唐朝的妇女的装束就能知道和清代有多大的本质性的不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何尝不是古人对生活最质朴的吟唱。

5。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源于自身的合理性,不是宗教意识。

是千百年经验的总结,这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本质的不同。

孔子从来不想统治什么人的思想,另立一派,只是做了一个学者该做的事情,只不过是开创性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