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51执行罚:亦称强制金:是指行政强制执行 机关对拒不履行不作为义务或不可为他人代 履行的作为义务的义务主体,科以新的金钱 给付义务,以迫使其履行的强制执行。 52行政裁决: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 规的授权,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与行政管 理活动密切相关的、与合同无关的民事纠纷 进行审查,并依法作出裁决的行政行为 53专门行政机关的裁决,是指对那些由特定 行政机关管理职权内的事项所引起,涉及较 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的民事纠纷,法律、法 规授权该管理部门承担的裁决 54一般行政机关的裁决,指有关民事纠纷在 涉及到国家或集体资源的归属、牵涉到一般 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政策时,法律、法规授 权一级人民政府承担的裁决;以及有关民事 纠纷发生与基层政府管理职能密切相关时, 法律、法规授权相应基层人民政府承担裁决 55行政仲裁:是指行政机关设立的特定行政 仲裁机构,依法按照仲裁程序对双方当事人 之间的特定的民事或经济纠纷作出公断制度 56权属纠纷的裁决:是指双方当事人因某一 财产的所有权或使用权的归属产生争议时, 请求人民政府依法给予裁决。 57侵权纠纷的裁决:是指一方当事人的合法 权益受到他方的侵犯而产生纠纷时,当事人 可以请求行政机关予以裁决。 58损害赔偿纠纷的裁决:是指一方当事人的 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要求侵害者给予损害 赔偿时,可以依法要求有关行政机关作出裁决 59行政指导:指行政主体在其管辖权限内 为适应复杂多变经济和社会生活需要,依据 国家法律或政策,适时灵活地采取引导、劝 告、建议/协商/示范/制定导向性政策、发 布有关信息等非强制性手段,在行政相对方 同意或者协助下,实现一定行政目的的行为 60行政合同:也称为行政契约:是指行政 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与其他 行政主体之间或者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基于意 思表示一致而达成的协议。 61行政事实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 人员基于行政职权行使而实施的,不以设定 行政相对人权利义务为目的,且不具有法律 约束力的行为。 62行政合同的解除指行政合同当事人一方 面未履行或未全面履行合同时,当事人双方 提前结束约定的权利义务关系 63行政程序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使行政权力 进行行政活动过程中,所遵循的方式和步骤 64程序法定原则指行政活动的方要程序必须 由法律加以规定,行政主体实施行政行为时必 须加以遵守,不得违反法定程序 65行政程序法指规定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 权过程,步骤和方式的法委规范的总和 66效率模式指行政程序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 标,行政程序立法的设计主要考虑如何更 有利于行政机关行使行政职权,便有利于其 提高行政管理效率。 67权利模式指行政程序以保障个人,组织权 益为主要目标,行政程序立法的设计主要考 虑如何避免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中以权谋私 和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68行政救济是指行政相对方认为行政机关及 其公务员实施的与行使职权相关的行为侵害 其合法权益,依法向法定机关提出申请,有 权机关依法解决纠纷给予权益救济的制度 69广义的行政法制监督,指国家立法机关 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国家机关以外的个人 、组织,依法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 行政职权的行为和遵纪守法的行为的监督 70权力机关监督行政指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以及县级以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 各级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的监督 71行政系统内部监督是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 行政机关、专门行政监察机关对一般行政机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在此基础上,“文”又有若干层引申义。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之上,要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3.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4.文化的四层结构:(一)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二)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三)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四)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絪蕴化育出来的价值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5.宗法制: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以家族为中心,根据血缘远近,明确亲疏、尊卑的一种等级制度。

特点是宗族组织和国家组织合而为一,宗法等级和政治等级完全一致。

6.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广义的“长子”是指排行最长的子女,换言之长女也可能包括在内,狭义的则只包括儿子,女儿的继承顺序较儿子后,甚至没有继承权。

一些母系社会中则是由长女拥有优先继承权。

7.封邦建国制:简称封建,即今人所说的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绪论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3.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4.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5.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6.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7.文化传统:每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

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8.通漕四渠:指的是以宋都汴京为中心开凿的四条用于漕运的人工运河,即汴河(或称通济渠)、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9.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然而正是在对“天序”的尊奉、恭敬之中,却有着古代天文学科学实践活动。

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这就是“敬授民时”的本质。

10.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从西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到东汉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汉朝共用200余年的时间,打通了通往西域各国的“丝绸之路”。

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交流着物质,也沟通着中外的文化。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域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11.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及问答题一、名词解释:1、文化:‚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其一,为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化典籍、礼乐制度。

其二,由伦理之说导出彩画、装饰、人为修养之义,与‚质‛、‚实‛对称。

其三,在前两层意义上,更导出美、善、德、行之义。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以及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简而言之,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文化。

2、广义文化: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地独特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作“大文化”。

包括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

狭义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有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

3、中国文化:中华名族在东亚大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

4、农耕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生产者的生产为了维持自身生存的需要,以氏族、庄园、家庭等最小的经济单位的物质生产生活需求,它是与商品经济相对立的一种经济模式。

5血缘宗法制度:以父系血缘关系为前提,以经济利益和政治需要为基础,将同一宗族的人联结成一个受宗主绝对统治的共同体的一套制度。

“宗”的构造像在屋宇下设神主来祭祀,其原始意义是祖庙。

6、图腾:由于在原始思维中,类比和联想是主要方法,原始人一般都相信自己的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之间有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并以之作为氏族崇拜的对象,这就是‚图腾‛。

7、中华名族:中华是合称,中华名族是汉族为主体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及海外华人的合称。

8、禅让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无私地让给贤能的人,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9、世袭制:最高统治者将国家权力和财产等自私地占有,并按照血统关系世代传承。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1)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

2.狭义的文化:(1)又称人文文化。

(2)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3.文化产品:(1)有广狭二义之分。

(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3)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1)指的是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2)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5.文化现象:(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2)其特点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

6.文化事象:(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2)它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

(3)它具有类型性和文化变异性的特点,文化事象的功能具有时代性。

7.文化思潮:(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都可以看做是时代思潮。

8.文化政策:(1)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

(3)正确的文化政策能促进和推动其发展,反之,错误的文化政策能阻碍和破坏其发展。

9.上层文化:(1)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 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4.文化内涵:5.6.7.8.9.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11.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13.有的文化。

14展所积淀的文化。

15.1.140002.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着名。

3.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着名。

4.3665.时”的本质。

6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8.9.时分布着大小36—部分。

31.的文学传统。

32.3334.域商人的烙印。

35.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6.3711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士。

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38.3940.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41.42.王阳明:己43.徐光启:翻译了西方数学名着《几何原本》前61629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

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

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1628601244.子走向纯而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5.36.37.案。

38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39.4041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

42.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

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

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有相应之规定。

43.44.45.46.47.48.49.链。

50.经典。

51.52.53.54.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55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56国传统天文学就是天象观测和历法制定两方面的知识与研究。

57.58.30天小月29天。

12个月为一年。

59.365366天。

60.61.时辰为6263.1.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正因为每个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国别文化:它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就是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上层文化:指宫廷与上层文入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

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大约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之久。

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是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仰韶文化: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首先发现于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羲和敬顺昊天:传说尧曾命羲和到四方去测量一年的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润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

敬授民时:在上古时期,人们是按着时节的序列敬奉上天的。

日月星辰运行中任何反常现象,都会引起他们的恐慌。

人们在虔诚的宗教心态下,包含的则是把握农时的努力。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分布于豫西晋南,是夏文化的重要遗址。

遗址中发掘出青铜器,玉器等礼器,祭器,还有大型宫殿的基址;此外还发现了少量非正常死亡者的乱葬境,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二王之后:周武王为了巩固周家统治,在分封诸候的同时,还把部分商人的后代封到宋国,把夏朝之后封到杞国,所以称为“二王之后”。

西域:西域分狭义的西域和广义的西域两种。

狭义的西域指新疆地区,天山南北,文明水准相当高。

广义的西域,除新疆外,还包括中亚,印度,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部分。

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横贯欧亚大陆的东西方交通要道。

中国文化经西域传到中亚乃至欧洲,异域文化如音乐,舞蹈等大量传来,特别是佛教的东传,更是打通西城最明显的结果之一。

察举制:察举就是选举,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官员人才的制度。

它有许多科目,其中孝廉,茂才,贤良方正文学三科最显著征辟:汉代征集贤士为官的一种方法,也叫“公府辟士”。

朝廷招聘为征;三公以下召布衣人仕为辟,是一种中央地方并行征集贤士为官的方法.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子廉吏,为土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茂才: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茂才即秀才,后汉时为避。

武帝刘秀名讳,改秀才为茂才,与孝廉同样重要。

贤良方正文学: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

目的是广开言路,每当有天灾时,便多有此科,意在选出那些能“究天人之际''的读书人,对朝廷有所明示。

永嘉之乱:晋末八王之乱时,成都王颖招引匈奴贵族刘渊作外援助战,刘渊就以“赴国难”的美名,长驱直入,攻城掠地,蹂躏中原。

晋永嘉二年刘渊在山西平阳称帝,清谈:这是魏晋玄学之风的一个重要现象。

清谈是士流交际中的风雅。

般若学:这是佛家“空宗”的理论,强调以“空观”看世界。

在中国般若学的代表人物早期有道安,之后有鸠摩罗什及其学生僧肇。

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是隋,唐朝廷行政机构。

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尚书省下设六部,即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长官称尚书,各司其职。

.科举制:科举制是隋唐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新制度。

大致分制科和常科两项,制科由皇帝临时安排,以待非常之才,官员和平民子弟都可参加。

“荫子”制度:宋代—种特殊的补官制度。

凡文臣到一定级别的都可以享有子孙补官的特权。

它不仅“荫”同姓子孙,也可以“荫”异性亲戚。

.租庸调制:唐前期赋役制度的田租,力庸和户调的简称。

两税法:中唐时期制定的赋役制度。

其核心内容是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古文运动:古文运动是中唐时期一场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

主要倡导者是韩愈,柳宗元,其主旨是为了恢复和发扬先秦,两汉散文质朴流畅的传统,使散文更适宜于叙事,说理和抒情。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下,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

在他担任宰相期间,企图以种种新的政治举措改变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理学:理学是北宋兴起的一门学问;它以阐发孔孟学说中天道性命内容为主,讲究成贤成圣。

一条鞭法:它是明朝张居正实行税制改革的名称。

内容是:把田赋,力役及其他众多杂税合成一条,统一按田亩数量征收,简化手续。

摊丁人亩:它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人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到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儒户:这是元朝社会阶层中出现的一个新名目。

它是根据宗教派别划分出的户籍,立为儒户可以像佛,道户那样免除赋役。

.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

多发于康,雍,乾三朝。

农业文明:指在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

4民俗文化: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活动中形成并沿袭下来的风俗,习惯.仰韶文化: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因最早发现于河南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也叫彩陶文化。

《农耕图谱》:元代王帧所写的一部“农具史”性质的著作的一部分。

他把当时南北方田间使用的农具,农业运输,贮藏,加工的工具和各种零部件情况8.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晚于仰韶文化。

因发现于山东济南龙山镇而得名。

遗物中有黑而亮的陶器,故亦称黑陶文化。

《四时纂要》:唐末或五代初期韩鄂撰,是唐代一个重要的农业文献,它对农业的岁时变化,占验国运人事的观念做了总结。

.市:集中买卖货物的场所,即市场.商业: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墟: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墟.集:北方把称固定日期的贸易场所为集,通常是三天一小集,五天一大集。

.农商兼营:农商兼营从业者称摊贩。

经营方式是把货物摆在道边,路口或集市地面上,也有推车,挑担或设架放货的。

行商经营:即由卖主向买主主动汇合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就是从产地进货;到需地销售。

靠行商运销,甚至长途贩运赢。

.坐商经营:即以定点店铺经营,是一种由买主向卖主主动汇合的经营方式。

从前的坐商经营都有固定资产市声:指行商小贩招徕顾客的叫卖声或代叫声。

代叫声是以击打器具或乐器发出的响声以代替人的叫卖。

.商幌:坐商店铺招徕顾客的一种传统标志是商幌。

大致分实物幌子,实物附属品幌子,商品模型幌子,旗帘幌子等.行会组织:行会组织亦称行业组织,是手工业者自发组成的同行业组织,其职能是互助共济。

区域社会:区域社会是指个人与群体取得社会化资格的文化认同单位。

.血缘九族制:血缘九族制有两种说法:一是以本人为基准,向上,下各推衍四代为九族。

二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共九族。

人生仪礼:人生仪礼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惯,一个家庭成员不同的人生阶段举行的仪礼,一般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寿礼和葬礼。

血缘凝聚力:血缘凝聚力是指家族共同体中的宗姓首先是血亲家族的符号。

家族系内每一个家庭按照父系的血缘认祖归宗,单系传递。

它排斥血亲内部的婚姻,以发展严格的家族体制,维持家族的伦理秩序。

地线凝聚力:地缘凝聚力是说家族共同体的感情归属离不开特定地域,共同的土地资源是家庭分享生命快乐的依据,是养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传统科技: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义而言就是在中国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阴阳历:阴阳历(亦称阴阳合历,夏历)以且球统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设置润月,使一年的平均天数跟太阳年的平均天数相符合。

.十二时辰:十二时辰是以太阳南中为正中点,一个昼夜分为十二等分,每一时辰为两个小时,如子时是夜间十一时至凌晨一时。

.七巧板:七巧板是汉族民间智力玩具,从唐代流传至今不衰。

是将一正方形板切割为五个小勾股形板的块状玩具,可以阐明若干几何原理。

.明经科:在于察举通晓儒家经典的人才,东汉开始设置。

隋唐以后,汉代察举考试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诗赋取士:唐代科举考试中最重视的进士科,进士试主要是诗文,是一种文学考试,因此唐代崇尚文学成为一代风气.行卷:唐代为了获得达官贵人,社会名流的赏识与推荐,士子们在应试前,带着自己平时所作的诗文投献给名公巨卿,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法经》:战国时期,在各国普遍制定与公布成文法的基础上,魏国的李埋对诸国成文法进行了总结,制作了《法经》六篇,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

.《唐律疏议》: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对《唐律》进行考证,公元454年唐高宗颁行《唐律疏议》是汉代以来对于法律注释解说的集大成著作,它具有与法律同等的效力,是儒家经义法典化的范本。

“春秋决狱”:从董仲舒开始即以《春秋》的精神与事例附会法律,《春秋》经义不但成为法律的补充,其权威性甚至还高于法律,.五礼: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大约定制于周代。

五礼分为:吉礼,凶礼,死丧,宾礼,军礼,出征,嘉礼,冠婚,饮食,宾射.“五服”:按传统丧葬礼俗,亲属要依与死者关系的远近亲疏,穿戴不同的丧服“守制”,这本是周代的古礼,来自儒家礼制;汉代以后沿袭了这一丧服制度。

传统的孝服分为五等,俗称“五服”。

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