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中的百科名词解释

1. 文化各色交错的纹理谓之文,事物动态的变化过程谓之化。

1)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化观。

2)主要是指人类精神文化方面的创造性成果。

3)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

2. 宗族宗族就是同一父系,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有共同的宗庙,祭祀着同一祖宗,甚至还有共同的墓地等的一个血缘群体。

3. 风是声调的意思,国风是地方声调,地方土乐,大都是民歌。

4. 周易是我国早期非常重要的一部文化元典。

相传为周文王所作。

有卦象、卦辞和爻辞三部分组成。

卦象有八卦,卦辞是对卦象的解说,爻辞是对爻象的解说。

(八卦:是八种基本图形,乾、坤、震、巽、坎、离、艮、兑,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周易》运用阴阳两种符号经过一系列排列组合,以此预测和解释世界万象和人类社会的复杂变化。

5. 三纲五常由董仲舒提出的政治伦理道德。

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董仲舒是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发展的,四德指:仁义理智。

)三纲出自《韩非子》,三纲五常第一次连用则在东汉《白虎通》中。

6. 道老子提出的“道”是万物之始,万物之母,是先于天地而存在的世界万物形成、变化、运动的总规律,是万物之间固有的本质的联系。

7. 玄学魏晋玄学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在中国第一次发生碰撞的产物。

玄学因研究阐发《老子》《周易》《庄子》三本书的玄理而得名,此三本书被称为三玄。

玄学提倡尚自然,笃名教。

即,崇尚道家无为,笃信儒家三纲五常。

从“无”与“有”的本体论出发,论证了名教和自然的关系。

8. 理学送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最高形态,把“理”作为世界的最高本体,由周敦颐创立,程颐程颢兄弟发展,朱熹完善。

沟通了宇宙与伦理,成为影响千年的正统思想,为封建统治充实了理论基础。

9. 五伦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人际关系网络: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关系。

各有其典范与道德模式: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教妇从,兄友弟恭,朋亲友信。

孟子首先提出这一概念。

10.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简答题

1.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晋永嘉五年,刘渊的军队攻陷洛阳,俘虏晋朝皇帝,史称,永嘉之乱。

永嘉之乱的最大结果是北方边地民族的大举内侵和汉族人群的大规模迁移。

3.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族是亩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4.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5.语系是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语系之下依据语言的亲疏程度再细分为语族、语群、几语支、语言、方言、土语等不同层次。

6.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7.新乐府是一种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在中唐,经白居易、元稹的大力倡导,加上李绅、王建、张籍等一批诗人的积极参与,形成一场规模不小的诗歌运动,史称"新乐府运动",它以"但歌生民病"为宗旨,实际是有意恢复《诗经》和汉乐府开辟的文学传统。

8.勤农观是指历代统治者确立以农为本的原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是中国传统的农政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

9.所谓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10.宋明理学是宋明时期,周敦颐,程灏、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人将印度佛学与本土的易、老、庄三玄相揉合,融进儒家思想之中而形成的新的儒家学派的学说。

他们注重顿悟的禅宗式的“明心见性”,强调"主静、居敬"、"戒惧、慎独",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一种带有明显宗教功能的学说。

11.摊丁入亩是清朝的一种赋税制度。

"丁"指丁银,即人头税。

摊丁入亩即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银额为准,将丁银摊人人家所占的地亩中去征收赋税,实际是取消了人头税。

12.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学习笔记--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的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总和。

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方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即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对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以及对其他文化事象所起的作用,称作文化事象的功能。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丰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

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总是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形态又称农业文明。

二十四节气文化:它是我国南北农业区所共同发明的,也为两地的共同遵守。

农政思想的核心是:政绩和鄙农观。

政绩观:指历代统治者把农业收成的丰款,当做考察国计民生的好坏和自己得政或失政的一个标准。

鄙农观:指确立以农为本的地质学则和制订一套劝勉农事的治国方略。

行业组织:又称行会是手工业者的自发组织,行会的职能是互助共济保护行业利益。

家庭:指共同居住,经济协助。

有血缘关系的社会集团。

家义务兵是由出生和婚姻形成的亲属关系。

里面包括血缘关系和姻缘关系。

血缘关系是由出生形成的纵向谱系性纽带。

血缘九族: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向下各推衍四代共九代为九族。

血亲五服制:即以本人为基准向上推四代的直接系亲属称祖先。

中国传统科学技术:是一个历史概念,就广东省义而言,它可以被界定不在中国农业社会中曾存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中国文化概-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复习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一般不成为文化产品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为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这种核心精神,也是上层文化和底层文化所共有的。

广义文化: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

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就是民族文化。

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中国救荒史》:作者为邓安特,他统计了从西汉开始到1936年共2142年的时间里,灾害总数高达5150次,平均4月强就有一次。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L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4.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如筷子属于生活用品,只有实用功能。

但它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民族饮食特点的适应性(也就是其样式的民族化),各时代对其美化的方式,有关它的传说故事以及命名的由来等等,这些都属于它的人文精神属性的表现,所以,就是它的文化内涵。

我们平时说的“筷子文化”,就是针对所指事物的文化内涵而言的。

5.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在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而民族又是文化划分的依据。

但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3、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妯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现象包括文化事象。

4、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8、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三个大自然区:用现代地理学的观点观察中国地理的自然特征,可以将广大的中国领土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寒区。

2、古代的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冀州(西河以东,东河以西)、兖州(古济水、黄河之间)、青州(渤海、泰山之间)、徐州(黄海、泰山、淮河之间)、扬州(淮河以南、大海以西)、荆州(荆山以南、衡山以北)、豫州(荆山以北、黄河以南)、梁州(华山以南、怒江以东的汉中、四川盆地)、雍州(西河以西、黑水以东)。

[《尚书》之《禹贡》篇]3、方志时期:因为明清两代我国多数地方都有了方志,对区域性的气候做了更为详细的记录,特别是对认识各种异常气候所引起的灾害很有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

它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1,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是一种重整体、重领悟、以经验为基础的直观思维。

它把天、地、人、社会看作密切贯通的整体,认为天地人我、人身人心都处在一个整体系统之中,各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2.中国古代类比思维:类比思维是指依据事物(包括天地人、万物)的外部特征或内在属性进行比照与联系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善于抓住事物之间的某种相关进行类比象征,以达到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分析与表述的目的。

3.中国古代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就是运用对立而统一的观点、方法来认识、分析各种自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然现象的考察与理解。

4.天人合一:主要包含两层意义:第一层意义是,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层意义是,自然界的普通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这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起源于西周时代。

5、中庸:意为“中是可以长久行用的典法”。

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

“中庸之道”又可称为“中和之道”,它要求人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过激,要求其适中,“无偏无颇”。

6.中和:意为“经过对两端的调整而达到和谐”。

要在“两端”(如高低、长短、大小等)里面“允执其中”,即确实把握好“中”,就需要往返地调整以渐趋于和谐。

9.五常:是由董仲舒提出来的,指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规范。

10、五伦十教.是孟子对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提出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

11.前兆迷信:是原始宗教的一部分,指用神意或神秘力量来解释前兆现象与未来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古代占卜发生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1.广义的文化:(1)指的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的并赖以生存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总和。

(2)分为物质的、精神的和制度的三个方面。

2.狭义的文化:(1)又称人文文化。

(2)指社会的意识形态,即人类的精神创造,它着重人的心态部分。

(3)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

3.文化产品:(1)有广狭二义之分。

(2)广义的文化产品指的是人类创造的一切提出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3)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

(4)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4.文化内涵:(1)指的是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2)平时所说的筷子文化,扇子文化等等是针对所指称事物的文化内涵现时言的。

5.文化现象:(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2)其特点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

6.文化事象:(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2)它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如行业禁忌、建安风骨、原始巫术等。

(3)它具有类型性和文化变异性的特点,文化事象的功能具有时代性。

7.文化思潮:(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2)梁启超认为,汉代的经学、隋唐的佛学、宋明的理学清代的考据学等,都可以看做是时代思潮。

8.文化政策:(1)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2)针对少数民族发展的民族政策、文艺政策、宗教政策、语言文字政策等等,均属于此。

(3)正确的文化政策能促进和推动其发展,反之,错误的文化政策能阻碍和破坏其发展。

9.上层文化:(1)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它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2.狭义文化:
承属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3.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

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
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
4.文化内涵:
5.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
7.
8.
9.
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

11.
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12.
13.
有的文化。

14
历史发展
所积淀的文化。

15.
1.14000
2.
间在公元前5000年到公元前3000年间。

以彩陶文化最为著名。

3.子崖而得名。

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间。

以黑陶文化最为著名。

4.366
5.
时”的本质。

6
乱葬者可能是战争俘虏。

这些都显示着夏已初步进入国家阶段。

7.
8.
9.
时分布着大小36
—部分。

31.
的文学传统。

32.政
33
34.
域商人的烙印。

35.
就是南方最后被蒙古人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

36.
3711世纪末期意大利方济合会士。

1291年他乘船到达中
物。

38.
加强了中原与西藏地区的联系。

39
担。

40.
41.
42.王阳明:
43.徐光启:
翻译了西方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前6

1629

他融汇中西文化的结晶。

这些都显示出西方学术对他的积极影响。

他在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
162860
12
44.

45.

被称之为乾嘉学派
36.
37.
38
理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39.
40
41
和制作的粗细来区分着装者的地位亲疏。

42.
制定相应的服饰等级制。

古代完备的政治制度是包括服饰制度的。

唐初的“武德令”规定了
有相应之规定。

43.
44.
45.
46.47.
48.
服以外是同宗。

49.
链。

50.
经典。

51.
52.
53.内
54.
育所有定居家庭的同一条血脉。

55
在的各种传统科学和技术成果。

56
57.
58.30天小月29天。

12个月为一年。

59.365366天。

60.
61.
62
63.
1.
体系。

2.
国传统社会之中。

3.
后期的父权制。

4.

中央事务。

5.

6.
7.
8
期的科举制的出现作了重要的铺垫。

10.
中强调的儒家经学仍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

11.
的形成与科举制度有相当的关系。

12.
这种诗文称为“行卷”。

13.
性的制度规范。

14.
书。

公元454
16.
17.
礼。

18.
1

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联系。

3.
然现象及其变化。

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来源于对天地万物两两对立而又统一的自4.天人合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