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1
《中国文化概论》自考重点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定义今天通用的文化一词,是近代学人在翻译解释西方相关词语时,借用中国固有的文,化及文化,并加以锻炼,再创造而成的。
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是指文治教化的总和,与天造地设的自然,即天文相对称,叫做“人文”,与无教化的质朴,野蛮相对叫做“文”,即文与质,文与野相对,基本属于狭义的文化。
文化和西方对应的词,拉丁文和英文都叫culture.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生活里所得一切能力与习惯。
冯天瑜(武汉大学),何晓明等认为凡是超与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与自然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产品,都属于广义的文化,或者说“自然地人话”,即是文化。
1989年出版的《辞海》把文化的概念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文化:它是指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狭隘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明有光明,文德彰显的含义,其文明部分与文化相交叉,后来文明也只文明的进步状态,而与野蛮相对,因此,近代以来,学术界用文明一词来翻译英文中的civilization,其本身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有文雅之意,二是有政治文明方面的含义,与国家的概念相适应。
从现在意义上讲,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文明是指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文化成果,他通常与国家的概念相对应即通常指国家文明。
二,文化的分类和内部结构文化概论有两个概念,一是中国文化史,二是文化学。
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别。
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系统又可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的文化:1.物态文化,是人类所从事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等各种物态实体,以及制造这些物态实体的技术。
这些物态实体不仅渗透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识,还包括着技术和科学技术知识。
如四大发明2.文学艺术3.行为文化,是人际交往中的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式,也可以叫风俗文化,是一种以礼俗,习惯,风尚及各种社会组织(婚姻,家庭,社团,聚落)形态出现的,见之于行动的行为模式。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

一、文化总论1.为什么文化是“自然的人化”?人类从茹毛饮血茫然于人道的直立之兽演化而来,逐渐形成与天道联系而有区别的人道,就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这里的自然,不只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自然属性。
文化是改造自然社会的活动,也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者的人。
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课题的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这一过程的成果体现,既反映在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更反映在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总而言之,凡是长约本能的,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及结果,都属于文化,即“自然的人化”就是文化。
2.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包括哪些内容?物质: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质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制度: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风俗习惯: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思想与价值: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氤氲化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
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具体而论,心态文化又可以再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两个子层次。
依据与社会存在关系的疏密程度,我们又可以将社会意识形态区别为基层意识形态和高层意识形态.二、中国文化(一)文化背景1.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1)持续性。
循环式的复苏和进步周而复始,使农业自然经济长期延续(2)多元成分结构。
从纵的方面讲,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从横的方面讲,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文化概论 (1)

孔子任鲁国司寇像
仲尼之状,面如蒙倛。 ——《荀子 》
由于政治理想破灭,孔子曾整理出《诗》《书》 《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对中华文 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六经》
《周礼》书影
《诗经》书影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 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 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 》《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 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论语》与《中庸》、《孟子》、《大学》合称“四书”又与《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 春秋)并称为“四书五经”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方面体现了“仁”?
三、古代大教育家
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1.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 2.教育目的: “成人”、成“君子” 3.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言传身教 六经 4.教学内容: 是我国第一套完整的教科书,五经在我国
5.教学成果:
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官学和私学 的最基本的教材
表现:
对于统治阶级: “为政以德” ——民本思想 对于普通人: 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反映儒家注重家庭伦理关系的和谐,并主张将和谐的 家庭的伦理扩展到社会上,从而来稳定社会秩序。)
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 仁爱有等级,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 统治于不坠。
思考:仁与礼的关系怎样?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 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 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 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七 略》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1参考题及答案

答案:C
二、判断题 1.中国古代,春天是生产的季节
A、正确 B、错误
答案:正确
2.甲骨文中四方的概念已经形成
A、正确 B、错误
答案:正确
3.《老子》是战国时期的作品
A、正确 B、错误 答案:错误
4.古史辩派的思想是要反封建的。
28.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
A、木结构 B、左右对称 C、讲究装饰 D、廊柱结构
答案:B
29.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把当时的“天下”划分为()大基本经济区,并对各地的地域文 化习俗进行了全面介绍。
A、六 B、五 C、四 D、三
答案:C
30.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答案:C
2.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A、磨制石器的使用 B、打制时期的使用 C、农业的出现 D、陶器的制造
答案:B
3.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答案:A
4.被人们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宋代科技著作是
A、道德规范
B、道德修养 C、文治教化 D、礼治教化
答案:B
14.“礼”在中国古代可以指整个社会的一种道德规范,叫
A、礼制 B、礼让 C、礼仪 D、礼貌
答案:B
15.下列各项中,时代,作者,农书名相一致的是
A、唐贾思勰《齐民要术》 B、宋陆龟蒙《耒耜经》 C、元王桢《农政全书》 D、明宋应星《天工开物》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答案:A
11.荀子提出“天人之分”观点的文章是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 二章

(2)从《尚书·洪范》到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
在殷周时期,与阴阳观念同时流行的还有五 行思想。五行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洪范》 篇:
反映在精英文化中,则是“求久”观念应运 而生。反映在民间心态中,便是对用具追求“经 久耐用”,对统治方式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祈 求延绵永远。
第三节 社会政治结构 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以血缘宗法为中心的社会结构
宗法制度 专制制度
1.宗法制度
所谓宗法,即宗族之法,是宗族内部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的祖先,区分尊卑长 幼,规定继承秩序,确定宗族成员不同的权利和 义务的法则。
经济多元融合与民族多元融合是一个主题的 两个侧面。在中国,一般来说,汉族是农耕的主 体,少数民族是游牧的主体,农耕与游牧的交流, 也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流,共同创造丰富多 采的中华文化。
在经济多元融合和民族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 才有文化的多元会通,形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 “会通之学”的特色。儒学、道教、中国化佛教 的形成发展都是如此。
2、农耕经济与游牧经济相交融
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构成了中国古代 经济的主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也构成了中国 古代文明的主体。
正是农耕与游牧的互通,互补,促进了农耕 人与游牧人的相互交流。
中国的农耕和游牧两大经济区类决非自我封 闭的系统,而是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 互市等等途径,彼此交流,互相融合。
(2)分封制度
西周分封制度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 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西周的分封制是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下实 行的,从宗统上说,周天子是天下大宗,族权与 政权互为表里,宗族与国家一体同构。
(3)宗庙制度
上古时代,社会上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一 是奉祀祖宗,二是征伐不臣。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全套精品课件

现代学者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用一 句十分形象的话来概括广义的文化:“文化即 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我们把各种文化的定义综合在一起,可以说: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个定义需 要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 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 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 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 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 神创造的全部。
文艺复兴打破了束缚人性的僵化的神 学,带来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使 人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地 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的扩张,使人们 感受到了人类社会的民族和地域差异。 这两点激发了人类研究自身的高度热情。
在1920年以前,它仅有6种不同的含义, 但是到了1952年,它却激增到164种之多。 在这众多的文化概念之中,英国文化人 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 书中提出的定义受到普遍的重视,他说: “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 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任何其他的 能力和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书目: 商聚德《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 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 郭维森《中国文化知识要览》 孙育华《中国文化概述》
第一章 文化概念通释 第一节 文化在西方的词 义渊源及其概念界定
文化作为科学术语,是一个长期争 论不休的概念。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e,主要词义是耕作、培养、教 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事 物相对而言的。自然存在的就不是 文化,只有那些人类所创造的事物 才能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中。因此 说,在西方,文化的原始含义是指 人类创造的东西。
中国文化概论概要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文化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狭义的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文化产品的概念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
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两个文化层面:指上层文化与底层文化。
上层文化是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几个名词解释文化内涵: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
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民族文化和国别文化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以民族特点为标志的文化。
其特点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1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1)、人口分布的特点: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历史上,曾居住过吐蕃和羌人。
云贵高原——是古代所谓“西南夷”杂居的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1
中国自考人()--700门自考课程 永久免费、完整 在线学习 快快加入我们吧!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文化政策的是( ) A .税收政策 B.民族政策 C.宗教政策
D.语言文字政策
2.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一文中,将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分为( ) A .一个大的时期 B.二个大的时期 C.三个大的时期
D.四个大的时期
3.古地理专家认为,与渭水、黄河、济水这条东西交通线相交的南北交通线共有( ) A .一条 B.二条 C.三条
D.四条
4.秦汉时期,为防止匈奴的进犯,在一些边关要塞处广种榆树,用来拦截敌人的骑兵,也同时起到了( ) A .练兵作用 B.实战作用 C.保护作用
D.绿化作用
5.考古发掘证明,建立在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是各地古代文化进一步( ) A .变异的结果 B.退化的结果 C.排斥的结果
D.汇聚融合的结果
6.周人重农,他们不仅把农耕当作简单的生产行为,而且赋予它某种( ) A .“政道”含义 B.“武道”含义 C.“文道”含义
D.“神道”含义
7.庄子哲学的宗旨重在个体精神解放,这种宗旨的最高表现是( ) A .“无为”
B.“无不为”
C.“自在”
D.“逍遥”
8.在中国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早在公元前四五千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 ) A.畜牧业的萌芽 B.制陶业的萌芽
C.农耕业的萌芽
D.手工业的萌芽
9.忽思慧的《饮膳正要》,主要记录了( )
A.元代食谱 B.宋代食谱
C.清代食谱
D.明代食谱
10.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 )
A.先秦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三国时期
11.相传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蔡伦,他是( )
A.先秦时期人 B.西汉时期人
C.东汉时期人
D.三国时期人
12.三省六部制中,六部隶属于( )
A.三省 B.尚书省
C.中书省
D.门下省
13.下列关于制度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它是无组织的社会规范系统 B.它是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D.它在文化体系中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14.分封制的瓦解开始于( )
A.西周时期 B.东周以后
C.战国时期
D.先秦时期
15.天子自称为“朕”开始于( )
A.轩辕黄帝 B.秦始皇赢政
C.汉高祖刘邦
D.汉武帝刘彻
16.中国古代思想家多曾思考过礼的起源问题。
其中,认为礼的设立在于节制人的欲望,约束人的行为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2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17.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
A.《老子》 B.《管子》
C.《商君书》
D.《韩非子》
18.东晋葛洪所撰重要道教理论著作是( )
A.《老子五千文》 B.《太平洞极经》
C.《神农本草经集注》
D.《抱朴子·内篇》
19.人生在世,应该有所害怕,有所畏惧。
提出“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的思想家是( )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周公
20.下列选项中,演化出汉赋的是( )
A.楚辞 B.大雅
C.小雅
D.周颂
21.尊崇自然作为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其哲学基础是( )
A.天人合一 B.知行合一
C.中庸之道
D.抽象思维
22.现代汉语主要有( )
A.六大方言 B.七大方言
C.八大方言
D.九大方言
23.在言语形式方面反对言辞华美的著名历史人物是( )
A.宋玉 B.王充
C.萧统
D.陆机
24.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一文中,将明清以来的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的历程分为( )
A.三个阶段 B.五个阶段
C.六个阶段
D.七个阶段
25.“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贺麟和冯友兰 B.梁濑溟和熊十力
3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4
C.唐君毅和牟宗三
D.余英时和杜维明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司马迁将楚地一分为三,其分别叫做( ) A .东南楚 B.东楚 C.西南楚 D.南楚
E .西楚
27.著名的“丝绸之路”的作用有( ) A .物质交流 B.中外文化的沟通 C.佛教的东传
D.西域丝绸的输入
E .西域先进政治文明的输入
28.科举考试造就了大批优秀文化人才,以下人物属中唐时期人才高峰期涌现的有
( )
A .韩愈 B.柳宗元 C.白居易 D.刘禹锡
E .欧阳修
29.下列有关“天人合一”观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 A .“天人合一”观念起源于西周
B.“天人合一”的专有名称是由汉代董仲舒提出的
C.荀子《天论》篇中提出了“天人交胜”的观点
D.“合一”是指对立的双方有着密切的联系 E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个独特的观点
30.先秦时期,对“名”、“实”问题提出自己看法的思想家有( ) A .孔子 B.墨子 C.庄子 D.尹文子
E .孟子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狭义文化
32.“塞北江南”
33.宗法制
34.《诗经》
35.禅宗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为什么说中国具有文化发展的广阔地理舞台?
37.简述中国古代礼与俗的区别。
38.简述“中庸之道”价值观。
39.简述汉语的特点。
40.简述秦始皇“书同文”的政策及其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论春秋战国时代是文化观念的原创时代。
42.试述我国传统市商的经营之道。
中国自考人()--700门自考课程永久免费、完整在线学习快快加入我们吧!
5 全国2012年1月自学考试中国文化概论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