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题目: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想人格对当代商品经济社会道

德滑坡趋势的正面意义和作用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世界前列所能凭借的精神力量。然而,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全国上下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因此,人们渴望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力图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以至于未来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社会道德滑坡意义作用

正文: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人格

要理解文化的理想人格首先就要清楚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文化离不开历史,无历史即无文化。文化不但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而且还是立国之本。

所谓人格,它是人之所以为人之所在。合乎做人的标准就称有人格,反之则无。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理想人格的阐释从历史上看,中国哲学家最重视“人”的问题,最关心人的发展问题,理想人格的培养也一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焦点。从中国的传统哲学发展的道路来看,有多少种哲学流派就有多少种关于理想人格的看法,但在其中,起过重大影响的理想。

学习了《中国文化概论》后,可以大概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

儒、道、佛三家思想,其中儒家思想是核心。理想人格,有很多个方面。首先儒家——“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是通常指道德上的完美典型。在中国古代,儒家把体现封建伦理纲常的“圣人”作为理想人格。对于道家,“修己”是一切思想流派主张的起点,道家的理想人格以顺应自然为基点,与儒家构成了鲜明的反差,它们的相异与相融对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的建构起到了定位的作用。道家的理想人格以崇尚自然、追求自由为其内涵。其中老子的理想人格是顺天道法自然的圣人。到庄子其理想人格是超越自然、追求精神自由的至人、真人、神人。对于墨家法家兵家,墨家是关心时事,注重谈辩,尚贤尚同,兼爱非攻,敢于担当,吃苦耐劳;法家是关心国家政治,热衷强化君权,主张严刑峻法、法术结合,不别亲疏,不殊贵贱,助主施政,赏罚分明,正君臣上下之分,任劳任怨而不居功;兵家则是智慧人生、道德人生、求之于己的生活理念、积极进取的心态。对于佛家——“诸行无常,诸法无我”,面对大千世界心如古井,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处逆如顺。

另外还有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和中国古代科技等都有着理想的人格。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藏着无尽的宝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走向世界前列所能凭借的精神力量。

(二)当今社会道德滑坡现象

社会的发展,经济的飞跃,伴之而来的激烈的竞争,由于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发展的失衡和市场经济本身就有的盲目性、自发性的缺陷,导致了某些社会道德滑坡现象的出现。这种现象将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那么就必然会存在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而道德滑坡就是其中之一。道德滑坡不是指道德观念的滑坡,而是指道德实践的滑坡。也就是说,人们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只是在具体行动上发生了变化,即道德实践方面滑坡了。具体表现在:

1.诚信缺失

就拿我们学生来说吧,考试中的作弊现象、逃课上网的现象、无故请假想老师拿假条的现象等,都是缺乏诚信的表现。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是一个古老的道德命题,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体现。在经济领域,存在着企业信用缺失,在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假东西充斥如假文凭、假证件、假发票、假政绩、假鉴定等,不一而足。以企业道德缺失为例,“三鹿奶粉

事件”、“地沟油事件”、“老酸奶事件”等等一系列企业的道德缺失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国人的心理极限。诚信缺失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暴露无遗了。

2.职业道德缺失

现在我们在新闻上会经常看到,某某小学老师打学生、某某高校男教师猥亵女学生等无一不令人膛目结舌,教师在人们心中是何等神圣的职业啊,但是随着道德滑坡趋势,神圣也会掺杂着肮脏。道德是一定群体认同的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集团之间行为关系的规范、原则的总和。职业领域中的道德素质滑坡和从事职业的主体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权利本位的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再例如:医生收取“药品回扣”、收受“红包’、“漠视生命”;警察“知法犯法”、与罪犯暗中勾结、“随意扩张权力范围”;公务员“行贿受贿”、“公款私用”、“行政不作为”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例证。可见,职业领域中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确实令人担优。

3.社会责任感缺失

所谓社会责任感,不仅指对自己的家庭和国家承担责任,而且是指对全社会、全人类的共同责任的担负,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理想能否早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各阶层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而在当代的中国,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自利思想泛滥,假冒伪劣、粗制滥造商品层出不穷,以权谋私、损人利己行为屡见不鲜,吸毒贩毒、赌博盗窃、坑蒙拐骗等丑恶现象滋生蔓延,使整个社会道德秩序混乱,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状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必将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三)理想人格与道德的关系

在中国的教育史上,理想人格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根本所在和思想核心之一,在历史的各个阶段都备受推崇。理想人格的形成和发展除受传统历史文化价值的影响外,更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环境密不可分,研究中国历史上理想人格的发展,对于构建当前我国理想人格,引导国人良好的精神追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下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树立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消除各种

不道德现象是提高全国人民精神文化素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高远的目标和人性改造的发展方向。自从孔子在《论语?宪问》中提出“成人”概念,对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加以描述以来,中国古代哲学家便开始对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作为我国古代对人的培养的终极目标,理想人格的提出对于丰富中国人的精神世界意义重大,而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发展的根本

我国正处于转轨、发展时期,经济增长迅速,社会变化急剧,加快了道德观念的更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出现的道德观念的变迁是必然的,但在一些“保守”的人看来,这是世风日下,出现“道德滑坡”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虽然我们不能说每一次道德观念的变化都值得肯定,但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来看,道德观念是向着更进步、更文明的方向发展却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因此,人们渴望重新认识和评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力图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今以至于未来社会生活中产生积极的影响。这是历史的必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达到了小康,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了道德滑坡的问题。这种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对我国转型期的社会产生了相当大的危害。因此,有必要对该问题进行反思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加强道德教育,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优良传统,唤醒全民族新时代的道德意识,创造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道德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和自己身边的人,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一个诚实守信、乐于奉献,有崇高理想人格的人,为自己的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结语:

社会越文明,文化的价值就越高。人们往往以文化的高低去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价值,所以,创造和发展文化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重要任务。随着改革开放以来25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中最强大、最不可预测的一支力量,但开放社会的剧烈变动和经济的高速发展所引起的文化

失衡和道德混乱也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6月第一版《多维视野中的文化概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中文1版,1972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小抄讲课教案

绪论 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 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 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四: 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练习在一起2.地理通道 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四: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1.自然环境2.地理条件的特殊或得天独厚3.是特定区域的人群有明确的区域意识,并与其他区域的人群形成竞争关系4.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 五:司马迁天下划分四区1.山西2.山东3.龙门---碣石4. 龙门---碣石以北农牧交错地带和江南地区 六:地域文化对统一文化的作用:1.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资源2.地域文化的相互交融,可以产生文化的典范人物、典范著述,从而推进正统文化,并作用于地域文化的发展3.历史悠久的国家,有时也面临着各种深度的灾难,我们的文化从未断绝,地域性的保存之功实在不小七:古代保护自然方面的作用1.不违天时的观念2.在保护西北地区环境方面作用最大的,还是南北朝至唐朝中期牧马场地的广布。 八:古代利用自然方面的成就:1.土地的开垦2.水利的兴修3.运河的开凿 九:古代利用自然的一些失误:1.土地的过当开垦及林木资源的过量开采2.林木的滥砍滥伐统治者太喜欢大兴土木 第二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打制石器的使用 二新石器时代的特征1: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 三五帝:皇帝、颛顼、高辛、尧、舜 四分封制的实施有以下特点和意义1.作为一种制度,分封制实际承认了包括商人在内的异族人生存的权利2.旨在维护王室的统治分封,实际形成的是周王与诸侯共治天下的局面3.分封制是一个激发历史创造力的制度。 五春秋战国的历史大势1.诸侯国之间的混战和兼并,目的在争夺周王室失落的王权2.民力的大发展各国为强权竞争,有意刺激本国经济。 六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大势:1.北方民族大举内侵引起中原人群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新的经济区的出现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生产生活文化 一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生、发展和连续传承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又称农业文明二历代农书提出的主要农业经营思想与生产知识,有以下几点:1.统筹水土利用规划2.调整好农业生产关系3.“荒政”思想4.人力胜天说 三我国民族商业有两个文化特点:1.汉族与多民族地区的内贸活动频繁,商路通达,推动了各民族之间的往来和文化交流 2.中国与东方邻邦和西方国家对外贸易的兴起,历史悠久,开辟了中外交流的长期通道。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作业1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1. “文”“化”二字的复合使用,较早见于战国末年儒生编写的( A ) A、《易传》 B、《吕氏春秋》 C、《战国策》 D、《国语》 2. 战国时期邹衍在总结早期阴阳五行学说基础上,提出了( C )的观点。 A、八卦 B、天人感应 C、五行相胜 D、天道自然 3. 玄学是在魏晋时期兴盛起来的,以( B )为本,并结合《周易》中的儒家思想,所创立起来的一种新的哲学思想。 A、法家思想 B、老庄思想 C、墨家思想 D、佛学思想 4.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派使节去印度求取佛经,以白马驮佛像经卷回到洛阳,在洛阳城外建(D),是史书记载佛教传入中国的开端。 A、少林寺 B、相国寺 C、大理寺 D、白马寺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出自( C )。 A、《论语》 B、《孟子》 C、《易传》 D、《尚书》 6.最早提出“天道自然”观点的是( B )。 A、史伯 B、老子 C、庄子 D、列子 7.真正使禅宗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宗派的是( B )。 A、达摩 B、六祖慧能 C、神秀 D、济颠 8.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9.儒家五经由汉朝人用当时通行的文字( B )记录成书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训解、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称为今文经学。 A、小篆 B、隶书 C、籀文 D、大篆 10.倡导“知行合一”“致良知”并加以系统理论阐述的,是明代哲学家是( B )。 A、李贽 B、王阳明 C、陆九渊 D、顾炎武 11. 宋代哲学家张载提出的宇宙本原观点是( A )。 A、气本论 B、理本论 C、一阴一阳谓之道 D、吾心即宇宙 12. 书院之名,最早见于( D ),最初是作为官方藏书、修书的场所。但真正具有教学性质的书院出现在唐末五代,兴盛于宋代。并逐步衍变成具有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图书整理和出版性质的机构。 A、西周 B、战国 C、汉代 D、唐代 13. “五斗米道”是东汉年间沛国丰人张陵在西蜀( C )创立的。 A、昆仑山 B、巴山 C、鹤鸣山 D、武当山 14. “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 D ) A、《列子》 B、《文子》 C、《春秋繁露》 D、《周易》 15.“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最早见于( B ) A、《尚书》 B、《春秋·公羊传》 C、《左传》 D、《史记》 一、简答题(每题2.5分,共2题) 1、道教的信仰特征。 (1)首先指出道教把道家的“道”人格化为什么。 (2)指出道教的核心内容与终极关怀是什么。 (3)指出道教有哪两重理想境地。 (4)指出道教乐生、重生、贵术的特点。 (5)最后指出道教对“命”的态度。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区别。 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所谓“今文”和“古文”,最初只是指两种字体。“今文”指的是汉代通行的隶书,“古文”指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传授经典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

2020年整理中国文化概论心得体会.doc

《中国文化概观》学习心得 程海霞 文化是什么?在文化研究已进行百五十年的今天,提出这么个“常识性”的问题,可能会有人对之嗤之以鼻:文化不就是人类的创造发明吗?但是,“常识性”的问题,未必就不存在问题,且往往科学研究的进步发展,抑或是理论的飞跃,就是缘起于对“常识性的思考和质疑。 “文化是什么?”要解决的是文化观的问题,这是文化研究的首要问题,因为所有与文化研究有关的课题,诸如:跨文化交流理论、文化霸权问题、文化哲学的研究等等,都需要建立在文化的定义的基础之上的。不同的文化定义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研究视角、方法等等。纵观人类文化研究的历史,特别是近百年的文化研究史,几乎每一种文化理论,或每个与文化相关的学者都有不同的文化定义,因此,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观,不同的文化观(文化定义)也就记录着文化研究不同阶段的发展历程,也就形成了文化研究的学科史。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

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文以化人,文化就是可以融化在人身上的精神文明方面的东西。 不管什么学科,学科成立的标准之一,就取决于其是否有合理的学科定义,但要用确切的话语,欲一劳永逸地去给某一学科进行定义,何其容易?此外,任何一个定义都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因为其发展也要受到人类认识世界和本学科发展程度及其行为个体的自身素质(和哲学思辩能力等的)的限制。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对文化的定义和概念我要多多学习多多探索,已求多中国文化概念有所了解和领悟。回顾过去,很庆幸选课的时候,坚持考了自己的兴趣课,时间也证明了,我的选择是正确的。 我喜欢中文系,但是阴差阳错的,我就读的是政法系。我曾经为此苦恼,后来转念一想,我可以曲线爱文嘛。于是,大学选修课的时候,我选了丁楹老师的《唐宋诗词鉴赏》,我受益良多。 这次选上《中国文化概论》,可以说是再续前缘吧。 在我念小学的时候,我没有“国家”这个词的概念。我只是想,为什么叫“中华”呢?后来,还是这本书解决了我的困惑。 “‘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中’,意味居四方之中。‘华’,本意为光辉、文采、精粹,用于族名,蕴含文化发达之意。元人王元亮说:‘中华者,中国也。亲被王教,自属中国,衣冠威仪,习俗孝悌,居身礼仪,故谓之中华。’(《唐律疏议释文》)”。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汇总(1)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篇一: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大全名词解释 1文化产品文化产品2文化内涵文化思潮3文化现象传统文化4文化事象“天下”观念5文化观念地缘6文化思潮九州 7文化政策三皇五帝8民族文化百家争鸣9国别文化丝绸之路10上层文化察举制11底层文化玄学 12传统文化般若学和涅槃学 13文化传统《神灭论》14分封制科举制15西域古文运动16十六国新乐府运动17三省六部制一条鞭法18王安石变法摊丁入亩19理学文字狱20色目人中国的生产经济文化 21南人农政思想22回族政绩观23儒户勤农观24一条鞭法行会组织

25王阳明血缘关系26乾亮学派姻缘关系27民居宗法制28服饰三公九卿29饮食三省六部30家庭郡县制31家族察举 32宗法制九品中正制33科举制诗赋取士34明经科行卷35法律制度策论 36“春秋决狱” 《法经》37春秋决狱《唐律疏议》38诞生礼五礼39冠礼“五服” 40婚礼人生礼俗41中庸整体思维42中和类比思维43避讳天人合一44利玛窦因材施教45永嘉之乱教学相长46名家诗言志47七巧板文以载道48中和之美49 语言崇拜50 河图洛书说51 “书同文” 52 对偶53 顶真54 骈体文55 中体西用56 “全盘西化论” 57 “古今中外法” 1文化产品:它分广义的文化产品和狭义的文化产品两种。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 的可见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

神产品,纯粹实用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能源资材等,一般不称为文化产品。 2文化内涵:它是把一些不屑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凸现出来 3文化现象:指的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4文化事象:在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反复出现时,这种含规律性的现象称为文化事象。5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6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7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ABDE )3-137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ABCDE )5-213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2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成就有【CDE 】 A.渔业的布局B.盐业的兴办C.水利的兴修 D.运河的开凿E.土地的开垦 27.据《史记》记载,上古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的原因包括【AB 】 A.战争B.宗教C.农耕 D.渔猎E.天灾 28.下列选项中属于诞生礼俗的有【ABCDE 】 A.求子礼俗B.催生礼C.洗三 D.满月礼E.周岁礼 29.尊崇自然是中国古代艺术一个重要的审美观念,以下文学作品中属尊崇自然典范之作的有【ABCDE 】 A.陶渊明《归园田居》B.柳宗元“永州八记” C.范仲淹《岳阳楼记》 D.欧阳修《醉翁亭记》E.苏轼《石钟山记》 30.中国历史上曾先后被汉语同化的语言有【ACDE 】 A.北朝的鲜卑语B.隋代的高丽语C.唐代的西夏语 D.辽代的契丹语E.近代的满族语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广义文化 答:广义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32地理环境 答: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生活在一定地理范围中的人群,必须依赖自然提供给他们的条件.进行他们的文明建构,展开他们的文化历程。故此,文化的总体特征的了解,必须从了解其地理环境开始。 33.制度文化 答: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是人们为适应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它既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34.楚辞 答: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具有十分浓郁的楚国地方文化色彩。楚辞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从民间集体歌唱过渡到了诗人独立创作的新阶段,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 35.“中体西用论”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这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与基本理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去吸收西方科技和文化,达到制夷图强、复兴中华的目的。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请以实例说明典范人物对特定地域文化特色的影响。 答:(1)典范人物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可以带出特定地域的文化特色。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出生地,而且任何人对此都会有所觉知,由此产生乡土意识。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 名词解释 简答小抄

房地产开发与房地产经营的关系 简述实现节约型房地产开发的途径 简述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环境分析方法中的SWOT分析法的分析思路 土地使用权行政划拨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简述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作用 房地产经营的基本环节指的是什么?每个环节包括经营内容有哪些? 简述我国房地产企业发展现状

简述土地征用的基本程序 简述《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中关于城市房屋拆迁补偿形式的规定 简述房地产开发的基本程序 简述我国房地产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简述与房地产开发经营外部环境相关的风险 简述土地使用权划拨的审批权限规定 简述工程施工招标应具备的条件 组织竟标团队的工作主要内容 认真研究公告信息和相关文件,讨论本开发企业是否符合相关条件以及是否有开发能力;进行现场勘察,了解地块具体位置,地块开发程度,地块周边情况,地块片区市场情况等内容;研究地块拟开发物业形态,政策和工程技术的可行性,预测楼盘的销售或经营情况,以对地块价格进行准确测算;测算地块价格,便于编制标书或参加拍卖叫价;预测竟标风险,主要包括保证金风险,攀比风险,寻租损失风险等,并且提出可行措施方案.

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环境的特点有哪些 关联性,可变性,相对性,层次性 通货膨胀对房地产业及市场产生的双面影响 一方面,通货膨胀会造成房地产市场供给的减少,因为通货膨胀会严重影响开发成本,增大投资风险;另一方面,通货膨胀会使市场需求扩大;因为具有保值效益的房地产产品,在通货膨胀率较高时会刺激以保值为目的的投资的增加,从而会增加房地产市场的需求 供求关系调整的缓慢性: 从供应角度看,房地产经营供应弹性小;地产市场由政府垄断,市场规律对供求关系的影响大大降低;土地的获得和招投标手续繁杂,牵涉部门多,房地产经营者短时间内很难增大市场供应量;无论市场上对某种房地产商品需求量有多大,价格有多高,房地产商都很难在较短时间或特定空间范围内大量生产! 从需求角度看,房地产经营弹性小,尽管房地产商品的需求具有广泛性和多样性,但其需求弹性较小,房地产作为基本物质条件,使用期限超过任何耐用消费品,房地产需求增长十分缓慢,只有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房地产需求量才会增加 临时建筑,违章建筑的拆迁补偿规定 临时建筑必须在批准的使用期限内拆除,因此,拆除已经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不给予补偿.对于尚没有超过批准使用年限的临时建筑,可考虑临时建筑在使用期限内的残值和剩余合法使用期限的长短,给予适当补偿.违章建筑是不合法的,拆除违章建筑坚决不给予补偿. 房地产价格制定的程序 确定定价目标2)测算开发经营成本3)估测目标市场需求4)分析竞争对手5)选择定价方法并进行测算6)确定销售价格 房地产开发商的安全任务 向承包商提供安全生产作业环境和安全施工措施的所需费用,及时将安全施工措施和拆除工程的有关资料向当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不得任意压缩施工工期,明示或者暗示承包人采用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规范标准 风险性决策的基本思路 根据已知条件下直接有的或计算出来的状态收益值或损失值及概率,计算出状态期望值,然后累计状态期望值得到方案期望值,即可能出现的所有自然状态出现的方案的期望值.最后根据方案期望值的大小来决定取舍.风险型决策判断的准则采用期望法,净现值期望法和最大可能法.

【9A文】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全套

中国文化概论选择题练习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1.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称作【C】 A.文化思潮B.文化传统C.文化观念D.文化现象 2.中国广大的东部地区处在季风气候区内,四季分明,降雨量呈明显的季节性,故其灾害性气候也不少,旱灾特重,其次是【C】 A.地质灾害等B.沙尘暴灾害等C.洪涝灾害等D.风灾等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我国气候进入【D】 A.第一个温暖期B.第二个温暖期C.第三个温暖期D.第四个温暖期 4.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两大现象,其占主导倾向的追求是【D】 A.和睦B.团结C.和平D.统一 5.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打制石器的使用,当时还没有【D】 A.原始采集业B.原始捕捞业C.原始狩猎业D.农业 6.中国“家天下”的历史开始于【C】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7.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牧师,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D】 A.教师B.官吏C.说客D.辩士 8.中国历史上,南方的水稻生产上升至高居粮食作物产量的全国第一位是在【C】 A.唐朝B.北宋C.南宋D.元朝 9.七巧板运用的原理是古算中的【A】 A.出人相补原理B.等差原理C.中国剩余定理D.秦王暗点兵 10.我国古代医学诊断技术“四诊”指望、闻、问和【D】 A.查B.验C.测D.切 11.我国的造纸术传人欧洲是在【C】 A.公元6世纪B.公元8世纪C.公元12世纪D.公元16世纪 12.中国古代,开创考选官员的制度,而且确立了儒家思想在选官制度中的支配地位的朝代是【B】A.周代B.汉代C.隋代D.唐代 13.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结构具有独特的东方文化特色,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原则与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使得中国政治制度的鲜明特点是【C】 A.选举政治B.世袭政治C.伦理政治D.文官政治 14.完整的宗法制度出现于【C】 A.五帝时期B.夏朝C.周代D.春秋时期 15.君主专制制度之下,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D】 A.宗族祭祀与祖先崇拜B.军事征伐与发展农业C.祖先崇拜与发展农业D.宗族祭祀与军事征伐 16.中国素称“礼义之邦”,把礼的重要作用说成是“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经典是【A】A.《左传》B.《周礼》C.《论语》D.《孟子》 17.下列典籍中,运用类比思维最多的是【D】 A.《周礼》B.《庄子》C.《周易》D.《诗经》 18.下列观念中,造成中国文化中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的观念是【B】 A.知行合一B.天人合一C.重义轻利D.文以载道 19.倡导道教于鹤鸣山(今四川崇庆境内),因人道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这位“天师”是【A】A.张道陵B.张角C.张鲁D.张衡 20.唐代有一位诗人贬谪江州后,寄情山水诗酒之间,继而皈依佛教,以“香山居士”自许。这位诗人是【D】 A.王维B.柳宗元C.杜牧D.白居易 21.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不管是哪个历史时期,也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各个阶层所公认的最普遍的道德标准是【A】 A.仁B.义C.礼D.智 22.中国境内的语言可归属于【C】 A.三大语系B.四大语系C.五大语系D.六大语系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题答案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

中国文化概论 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书本 绪论 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想与价值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 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物质条件,形成了不同人群的不同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外来文化影响。 3 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有很大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4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是相对的,首先,不存在绝对的开放或封闭的地理环境;其次在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影响的程度是不同的;再次自然地理环境也不是决定开放与否的唯一条件,海洋并不是开放的唯一途径。 5 中国历史上确实长期缺乏开放的动力,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地理阻隔,而是中国的地理条件过于优越。 二为什么同样的地理因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当然也是人类意识或精神的基础。因此,地理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所起的作用是具有一定的决定意义的。,但是在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地理环境在起决定作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发展保留着相对广泛的自由,因为:第一,它并没有规定人类从产生到消亡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二,它并没有确定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传递的具体过程、方式和时间;第三,人类只要不违背它的内在规律,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利用这一环境,实现对自身有利的物质转化和能量传递。人类对地理环境的利用从来没有达到极限,今天离极限也还相当遥远。而且,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人们对地理环境的利用程度存在着相当悬殊的差异,利用的方式也迥然不同。这就是同样的地理因素在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试卷+答案

一、名词解释:(回答模式:出处+解释)、 1、文化的大传统+小传统 ?中国文化的大传统:是由私塾、学校、书院的教育形成的。通过一些有财产、有教养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和上层社会的通行规则,逐渐建立起来。在古代中国,一个在这样传统中生活的人,从小受家塾的教育,读经典,长大考经典,按照经典的礼仪规则参加社会活动,形成了一个相互认同的阶层。他们的行为、举止、谈吐是他们相互认同的标志,这个传统的延续,是由一代一代的教育(特别是经典学习)来保证。 ?小传统:民众的生活与知识 1.耳濡目染的经验。 2.文化阶层的影响。 3.传统仪式的暗示。 4.乡村生活中很重要的,演戏、说书。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提出一对类似于“上智下愚”的概念,叫做“大传统和小传统”。前者指代表着国家与权力的,由城镇的知识阶级所掌控的书写的文化传统(是以都市为中心,社会中少数内省的上层士绅、知识分子所代表的文化);后者则指代表乡村的,由乡民通过口传等方式传承的大众文化传统(指散布在村落中多数非内省的农民所代表的生活文化)。他希望借助于对现实的社会空间的内部划分,来说明社会中同时并存的有两种不同的传统。雷德菲尔德的这一区分很快被学术界所接纳,有时又改称“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成为相当流行的文化分析工具 2、克己复礼: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礼”为西周之礼。“克己复礼”是达到仁德境界的修养方法。 出处:《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在早年的政治追求中,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并把克己复礼称之为仁。颜渊向孔子询问什么是仁以及如何才能做到仁,孔子作出了这种解释。因此,可以把克己复礼视为孔子早年对人的定义。 ?孔子认为,要恢复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上下和睦,必须要“克己复礼” 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周礼”维护社会秩序,使人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上下和睦的理想没有能够实现。但对于“礼”的重视却一直影响着中国的传统。 “礼”的精神和内在根据在于“仁”孔子把“仁爱”之情,赋予了“礼”,才使礼有了合法性,和道德内涵。 3、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由于气之聚;人的死亡是由于气之散;人是由宇宙大道演化而来的,是道 在世间的具体体现形式。人的生命与其他一切生命一样,都只是宇宙演变过程中的一刹之间, 人生与人死也就没有什么差别了。既然生死没有差别,人活着也算不上什么乐事,死亡了也就 没有必要悲哀。因而,最明智的人生态度是顺其自然。也就是说,人一旦出生,你就自然而然 地活着,不要有什么非分之想,也用不着为活在世上而庆幸;如果死去了,你就自然而然的回 归,用不着为离开人生而苦恼,也不要有太多的留恋,庄子认为,如果在思想上能够认识到这 一点,那就是人生的大智大慧;如果在行动上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你的一生就会有永远的快乐,如果你对自己、对他人都这样认为,都这样对待,那你就坦然一生,无忧无虑,并具有了达到 圣人境界的潜质。他这番道理,姑且不论其真实程度。就以他对生死的态度来说,便远在常人 之上。他摆脱了鬼神对于人类生死命运的摆布,只把生死视为一种自然的现象;认为生死的过 程不过是像四时的运行一样。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1、广义文化: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念;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念;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全部。 2、狭义文化:狭义文化又称人文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狭义文化不但以人为中心,而且以人的精神活动为中心,即使观察物化世界,也是以其中的人文精神为内核的;狭义文化关注的不是个别人的精神活动,而是经历史传承累积凝聚的共有的、成体系的人文精神;狭义文化关注的不仅是全人类的普遍共性,而且更注重不同民族、阶层、集团人文精神的特点。 3、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的文化产品专指精神产品,它是写成的典籍或成为口头流传的语言形式的纯粹的思想观念的产物。 4、文化内涵:我们把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称为事物的文化内涵。 5、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6、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文化事象。文化事象往往是思想观念及其物化形式的综合,它不但具有外在的特色,而且含有观念的特色。文化事象是人们对现象的感受上升到理性概括的认识产物。

7、文化观念:一个时期某一阶层或某一行业的人群对文化问题所持的态度和看法,或在某一文化事象里所表现的意识形态,诸如价值观、审美观等等,称作文化观念。 8、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称作文化思潮。 9、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10、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由于历史发展条件和文化本身的结构、功能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发展中,在这一或那一历史时期,相对而言,有比较昌盛、发达、普及的;也有昌盛、发达、普及的程度稍差一些的。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不会因此而丧失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由于每种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所以作为一种价值而言,它们均处于平等的地位。 11、国别文化: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国别文化以某一国家特有的历史与国情为基础。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国别文化。 12、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13、文化传统: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的文化,既因时因地而异,又有一定的稳固性和延续性,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14、天下观念:分裂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现象,统一总是占主导倾向的追求。大体从商朝开始,王朝就己按着距离的远近,对天下人采取不同的政治策略;西周时,“天下”的观念已十分明晰。以后历朝历代的荒地,无不以边远的四裔民族的“来朝”为荣。

本21中国文化概论200801~201210名词简答论述

全国200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中国传统文化 32.阴阳家 33.重农主义 34.庙会 35.鬼魂崇拜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基干。 37.简述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特征。 38.简述家族共同体主要的文化功能。 39.简述宋明理学的宗教功能。 40.简述明清之际的耶稣会士在沟通中西文化方面所起的作用。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文化特色。 42.试述汉语、汉字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全国200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广义文化 32.儒家 33.中和之美 34.谚文 35.“返本开新”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五帝至商的宗教崇拜分野。 37.我国历史传说中解释的工匠有哪三个特点? 38.秦汉以后,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有哪些特点? (1)皇帝总揽天下大权 (2)拥有庞大的官僚办事机构 (3)严密的人身控制 39.简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用 1.仁爱孝悌 2.重义轻利 3.谦和礼让 4.真诚有信 40.简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纲领。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构成区域文化的几个因素。 42.试述中国古代家训族规的礼俗教育与规范功能。 一是以孝悌之道为礼俗之本,强化家族内部的伦理关系 二是以诚信忠厚为修身之本,塑造传统社会的理想人格 三是以劝戒惩罚的礼俗规条,规范家族成员行为,补充国法 全国200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21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31.文化观念 32.玄学 33.本草之学 34.五礼制度 35.儒学文化圈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文化被划分成哪两个层次?两个层次的区别是什么?

完整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及答案推荐文档

[1]“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尚书》 [2] 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方式有()。 答:D A农商兼宫 B行商经营 C坐商经营 D公司经营 [3]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4]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答:C A个体思维

B理论思维 C辩证思维 D抽象思维 ⑸ 下列我国古代有关天人关系的重要观点表述错误的是()。 答:D A天人合一 B天人交胜 C天人之分 D天人相分 ⑹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化的佛教,它是()。 答:D A道教 B儒教 C袄教 D禅宗 [7]“文以载道”的艺术命题的提出者是()。 答:D A张载 B二程 C朱熹 D周敦颐

[8]"修辞立其诚”出自于()。 答:C A《论语》 B《庄子》 C《周易》 D《老子》 [9]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的有()次。 答:B A1 B2 C3 D4 [10] 旧石器时代的特征是()。 答:A A打制石器的使用 B农业 C制陶 D石器的磨制与钻孔 [11]古代开发利用自然方面的主要失误,一是土地的过当开垦,二是()。 答:A A林木资源的过量开米 B乱修水利

C运河的开凿 D牧马场的广布 [12]儒家的创始人是()。 答:A A孔子 B荀子 C孟子 D子思 [13]下列不属于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的模式有()。 答:D A市 B集 C墟 D [14]下列不属于中国传统礼俗规约伦理特征的是( )。 答:D A等差性 B调和性 C规范性 D自觉性 [15]下列各项中属于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是()。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复习纲要 一、填空题。 1.文化结构的四层次说,由外到内分别是(物态、制度、风俗习、,思想与价值)。 2.中国古代关于天地结构的学说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3.“文化”最本质的含义是人化。 4.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分别是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和心态文化层。 5.东汉时期道教的两个派别分别是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和张角创立的太平道。 6.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寇谦之,南天师道的创立者是陆修静。 7.佛教的四谛是指苦、集、灭、道。 8.大乘佛教追求的目标是大慈大悲,普度众生;小乘佛教的目标是自我解脱。 9.禅宗最基本的典籍是《坛经》。 10.提出“太虚即气”的是张载。 11.道教的基本教义是长生久视,全性保真。 12.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连中三元”是指解元、会元和状元。 13.南北朝时,寇谦之创立北天师道。 14.道教的“三清尊神”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15.中国太极文化的创始人是宋代的著名道士陈抟。 16.释迦牟尼创立的佛教中心理论叫做缘起说。 17.“张子四言”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18.理学家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 19.中国古代的选拔官吏制度,汉代采取的是察举征辟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九品中正制。 20.明清科举考试,由各省举办的考试称乡试,其第一名称为解元。 二、名词解释题。 1.文化与文明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明是指维系和支持人类意识、制度等精神体系的物质形态和物质基础. 2.格物致知 穷究事物的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3. 四谛八道 四谛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对社会人生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世俗间一切本质都是苦。 集谛:指造成世间人生及其苦痛的原因及根据。 灭谛:指断灭世俗诸苦得以产生的一切根源。 道谛:指超脱苦海的方法。 八道指的是达到佛教最高境界的八种途径,分别是正确的见解——正见、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正思维、说话符合佛陀的教导——正语、正确的行为——正业、过符合佛陀教导的生活——正命、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正精进、念念不忘四谛真理——正念、专心致志修习佛法禅定,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的境界——正定。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 —小抄版-

00321中国文化概论:名词解释—小抄版绪论 一、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 二、狭义文化:是某一社会集体(民族或阶层)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累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总体体系。 三、文化产品:广义的文化产品指人类创造的一切提供给社会的可见成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产品,狭义专指精神产品。 四、文化内涵:一些不属于狭义文化的事物中所具有的人文特性。 五、文化现象: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 六、文化事象: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形式反复出现时,其中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历史时期、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域)文化发展中带有典型性和标志作用的事情。 七、文化思潮: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的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形成一种潮流。 八、文化政策:指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九、上层文化:指宫廷文化与上层文人所创造、拥有的文化,底层文化指民间文化,即不依赖于统治阶级的广大人民及其精英人物所创造、拥有的文化。 十、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十一、中国文化概论的基本内容:1.有关文化的一般概念2.中国文化赖以存在的地理环境3.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脉络以及决定历史发展的诸因素4.有关中国文化分科的知识5.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6.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一、山西“天下形势”:历来是北方草原民族进入中原地带的要冲,太行山脉中某些断裂处,又可以直通华北地区,是内迁北方民族进入中原地区的要路。 二、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不失大陆的整体性1.众多的河流犹如血脉一样,将大陆广大的地区联系在一起。2.地理通道 三、地理条件对中国文化的诸多影响1.广大地域决定中国文化的道路和文化方向2.广大地域形成的“大一统”观念3.地缘特征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