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一章文化概论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讲PPT课件
❖ “天道”于“人道”,既相联系又相区别。这便 是文化创造的过程。
❖ 人——主体 自然——客体
❖ 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 对立统一物。
❖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 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7
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 社会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属于文化;或者说, “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9
一、物质文化层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造的各种各样的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 构成的物态文化层。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 可以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构成了整个文化创造的 基础。
二、制度文化层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一种社会活动,只有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才 能进行。人类高于动物的一个根本之处,就是他们在创造物质财 富的同时,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服务于他们自己、同时 又约束他们自己的社会环境、创造了一系列的处理人与人之间相 互关系的准则、并将它们规范化为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 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等等。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 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因而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 定义域。
狭义“文化”——任继愈先生说,专指能够代表一个民 族特点的精神成果。也就是说,狭义的“文化”排除了 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
不改,然后加诛。” ❖ 《昭明文选》“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 昭明太子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于外
远也。” ❖ 文化——自然 ❖ 文化——质朴 ❖ 文化——野蛮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完整版

唐代诗歌和宋代词作的代表,李白、 杜甫、苏轼、辛弃疾等大家的作品, 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古代小说与戏曲
四大名著
《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 传》、《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代 小说的最高成就。
古代戏曲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白朴、马致远、 郑光祖的作品,以及明清传奇剧等, 展现了中国古代戏曲的多样性和丰富 性。
园林艺术与造园手法
01
园林布局
中国园林的布局讲究含蓄、曲折、变化,反对轴线对称和 一览无余。园林的景和境不仅有诗情画意,而且还蕴藏着 深邃的社会伦理和人生哲理。
02 03
山水景观
中国园林以山水为景观骨干,以花木、建筑为烘托,综合 而成富有诗情画意的整体。山水景观的创造讲究“虽由人 作,宛自天开”,即要得自然之真趣。
唐代的雕版印刷术和宋代的活字印刷术, 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复制速度和数量,促 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普及。
火药
指南针
起源于炼丹术,唐末用于军事。火药的发 明改变了战争形态,推动了热兵器的发展 ,并对世界军事技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开始应用于航海。指南针的发明推动 了人类的航海事业,为地理大发现和全球 化时代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孔子、孟子、荀子等。其中,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出“仁爱”等核心观念;孟子 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荀子则主张“性恶论”,认为人需要通过 教育和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儒家经典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这些经典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和实 践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01
02
03
04
仁爱
中国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仁 爱关系,注重家庭和社会的和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章)PPT课件
文化政策:在一定时代、一定的社会条件下,行政机构 对文化领域的问题所颁布的相关规定和对策原则。 政策对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具有能动的主导作用。 (“双百”方针)
二、民族文化、国别文化与两个文化层次
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文化,文化的差异 与特色是划分民族的标志之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 中国境内共有56个民族。 中国文化又称中华文化、华夏文化、炎黄文化,它属于 国别文化。 国别文化是以国家为划分文化的社会依据,多民族国家 的文化,即在统一的国家内民族共同体的文化。 中国文化具有多维性:(共同体文化) 原因:共同的文化源,华夏文明 在历史发展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多元 一体 汉民族文化主导,凝聚和团结各民族文化
• “化”本意改易、生成、造化。《庄子·逍遥游》:“化 而为鸟,其名为鹏”。
• “化”也指教化。《荀子·不苟》:“驯至于善谓之化” 。
• “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这里的事物既可以指 自然之物,也可以指人的思想。
• 《易·贲卦》:“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化成天下。”
• “文化”合成见于《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 后加诛。”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成一词,常 作文治教化之义。
•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泛:
✓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 ✓ 指“修养”,言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遗物,如仰韶文化
、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观念形态”,政 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全套课件 PPT

这一概念的含义约等于中国古代的“文 明”。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的著作中,文化的概 念被用于哲学、道德、美学、艺术等深奥的 精神生活领域,而科学技术所创造的物质成 果则被视为浅薄的“文明”。
在法国人的语言中,文化则是与精神 生活、物质生活及社会制度、社会地位等 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化体系
印度文化体系 世界四大文化体系
一、中国的“文化”古义
象征符号,引申为语言、文 字、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文:通“纹”(纹路、纹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人间关系即人伦,引申为人 格修养
化:改易、生成、转化,事物形 态和性质的改变
美善德行
以文教化
“文化”古义的要点:
“文”是纹理,引申为一切有条理、有秩序、有美感的 东西;“化”字在甲骨文中是直立与倒立的两个人, 象征着重大的变化。 “文化”一词在我国的出现,可追溯到西汉时期, 《易· 贲卦· 传》中有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 文,以化成天下”。这里所谓的“人文化成”,按唐 代孔颖达《周易正义》的解释有两个内容:一是指典籍, 如《诗》《书》、《礼》等;二是指人们的风俗礼仪。 西汉刘向的《说苑· 指武》中有“圣人之 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指与“武力”相对的教 化。 在中国,“文化”不同于“文明”。“文明”与物质 世界的改造相联系。
发展到今天,文化的含义更为广 泛:
指“读书识字”,不识字要学文化,指“修养”,言 行粗鄙要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部门主管的文化是文学艺术、文博、图书等; 作为专门术语的文化,在考古学中是指先民的遗址、 遗物,如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 在其他人文学科的理论研究中,不少人同意文化是指 “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以外都在其列; 也有人则作更广泛的理解,认为人类创造的一切,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文化,此外还有一些其 他的解释。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精讲ppt课件
6
02
中国文化的物质层面
2024/1/30
7
饮食文化
01 菜系与地域特色
中国菜系包括川菜、粤菜、鲁菜、苏菜等,各地 菜系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02 饮食礼仪
中国饮食礼仪体现尊卑有序、和谐共处的原则, 如餐桌座位安排、上菜顺序等。
03 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包括品茶、泡茶、论诗等 多种活动,体现清雅脱俗的生活态度。
绘画
2024/1/30
中国画的起源与发展
从岩画、彩陶到山水、花鸟、人物等画科的演变过程。
著名画家及其作品
顾恺之、张择端、徐悲鸿等画家的代表作品及其艺术风格。
中国画的美学特征
以形写神、追求意境、注重笔墨等独特的美学追求。
21
音乐与舞蹈
中国音乐的起源与发展
从远古时期的骨笛、陶埙到古琴、琵 琶等乐器的演变过程。
重要手段。
16
道家思想
01
道法自然
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 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倡导无为 而治、道法自然。
清静无为
02
03
辩证思维
道家思想提倡清静无为的生活态 度,注重内心的修炼和自我提升 。
道家思想具有辩证思维的特点, 善于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追求 真理和智慧。
2024/1/30
17
佛教思想
科技创新与文化融合
科技手段的运用将推动中国文化 与科技的深度融合,创新文化传 承方式。
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
中国文化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也 将更加注重本土文化的挖掘与传 承,形成国际化与本土化并重的 文化发展趋势。
2024/1/30
26
2024/1/30
THANKS
感谢观看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本课程旨在介绍中国文化概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名人、传统礼仪 与习俗、现代文化现状等。我们将探讨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了世界,并探讨中 国文化的未来。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概述
1
定义与特征
探讨中国文化的定义、特征和世界影响。
2
历史与发展
从神话传说到现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3
价值与意义
探讨中国文化的价值观和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
结语
我们探讨了中国文化的概述、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历史名人、传统礼仪与习俗、现代文化现状,中国 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承与发展仍在继续。尽管中国文化经历了许多变革,但其价值和意义在当今社会中依 然闪耀。
中国传统艺术及其特点
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历史和特 点,如京剧、杂技等。
中国现代艺术及其发展
介绍中国现代艺术并探讨其发 展和影响。
第四章:中国历史文化名人
1 孔子
2 庄子
3 剑桥七子
了解孔子的生平和思想, 并探讨其对中国文化的 影响。
介绍庄子的思想和贡献, 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化中 的地位。
了解“剑桥七子”及其在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地位。
第二章:中国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概述
介绍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背景。
道家思想及其影响
探讨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及其影响
讨论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其他中国哲学思想
了解墨家、名家、法家等其他中国哲学思想。
第三章:中国文学艺术
中国文学概述
介绍中国文学的特点,如诗、 散文、小说等。
4 李白
5 毛泽东
介绍李白的生平和诗歌,以及其在中国文 化中的地位。
探讨毛泽东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并讨论其 影响和意义。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全套精品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传统文化全套精品课件

现代学者钱穆在《中国文化精神》一书中用一 句十分形象的话来概括广义的文化:“文化即 是长时期的大群集体公共人生。” 我们把各种文化的定义综合在一起,可以说: 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 以生存的物质与精神存在的总和。这个定义需 要把握三个要点:(1)广义文化是与人类及 人类的创造活动相联系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概 念;(2)广义文化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涵盖 人类历史的全过程,是一个传承发展的综合概 念;(3)广义文化的外延涵盖物质创造和精 神创造的全部。
文艺复兴打破了束缚人性的僵化的神 学,带来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解放,使 人们看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地 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的扩张,使人们 感受到了人类社会的民族和地域差异。 这两点激发了人类研究自身的高度热情。
在1920年以前,它仅有6种不同的含义, 但是到了1952年,它却激增到164种之多。 在这众多的文化概念之中,英国文化人 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 书中提出的定义受到普遍的重视,他说: “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 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 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获得的任何其他的 能力和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书目: 商聚德《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李宗桂《中国文化概论》 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 郭维森《中国文化知识要览》 孙育华《中国文化概述》
第一章 文化概念通释 第一节 文化在西方的词 义渊源及其概念界定
文化作为科学术语,是一个长期争 论不休的概念。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Culture,主要词义是耕作、培养、教 育、发展出来的事物,是与自然事 物相对而言的。自然存在的就不是 文化,只有那些人类所创造的事物 才能包含在文化的范畴之中。因此 说,在西方,文化的原始含义是指 人类创造的东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天人合一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 自然。”《礼记· 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汉儒董仲舒《春秋繁露》则明确提出:“天 人之际,合而为一。”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思想: 包括两种内涵:一种是指天人一致、天人相通。是 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 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另一种将自然神化,心理上精神上屈服于神性的自 然。认为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是赋予人以 吉凶祸福的存在;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是 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 如何评价天人合一思想?

2、人本主义



民贵君轻的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追求道德 伦理的人本关怀。 A、以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夫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B、重人伦轻鬼神 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未知事人,焉知事鬼? C、注重人的道德修养,追求个体的心性完善。 人与人之间各有其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理想的五伦模式: 《孟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 友有信。



“文化”一词相对于自然、天然、本能的状态而言, 属于描述性的中性概念。而“文明”一词相对于野 蛮落后而言,带有评价性和褒义。 西方学者对“文化”的理解: 拉丁文cultura有耕作、动植物培育等与物质生活相 关的意义,偏指物质文化。英语culture 偏指精神 文化。 1871年,英国人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 作了系统阐释:“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的 意义来说,乃是包括全部知识、信仰、艺术、道德、 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 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民族危亡之际民族英雄奋起抗争,威武不屈: 岳飞、文天祥、史可法 文天祥:“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 所以仁至。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弃旧图新的变革意识: 《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 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主静阴柔、清静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 从属地位,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是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3、重实际,追求稳定。 经世致用,立足现实,远离玄虚。 4、包容性 就民族内部而言,主要区域文化有中原文化、 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吴越文化等。 对于境外文化,也善于消化吸收,融合。


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




1、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 以德治国,以道德感化作为统治方式,强调个人伦 理义务,要求个体服从整体。 2、重和谐统一 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天人合一、贵和尚中。 “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君 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庸之道: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者, 平常也。”中庸的核心思想是强调为人处事、思想 行为保持适度和守常。 和谐意识与和合文化使中华民族保持凝聚力
季羡林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 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 “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 的贡献。”“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 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

4、礼治精神
强调社会上下有序,倡导一种亲和的社会关 系。“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 和妻柔,姑慈妇听” 礼治涉及社会各阶层和每一个人,内容繁杂。 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等。礼治最重要 的是孝,其次强调男女之别,注重妇道。
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民族性、地域性。 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根据自己的美学或哲学 观点与思维方式,在改造自然、社会与民族 过程中所创造的全部文明成果,具有自身的 民族特色。 中国文化:传统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

二、中国文化的生成背景
1、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 2、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 3、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结构

三、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基本精神是引领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驱动力,是指 导文化前进的基本思想。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易经· 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倡导恢复周礼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善养浩然之 气,舍生而取义。荀子提出“制天命而胜之” 汉唐盛世士人高扬功业理想: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海县清一,寰区大定。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 万户侯。
第一章 中国文化概说
一、何为“文化”?

1、“文化”一词溯源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易经· 系辞》:“物相杂,故曰文。古者包牺氏之 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 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 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文”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文字、文章、 修养、德行等含义。 “化”的本意为变化、生成,主要指事物动 态变化的过程。《庄子· 逍遥游》“化而为鸟, 其名曰鹏”, 《易经· 系辞下》中“男女构精, 万物化生”中的。






“文”与“化”并联使用最早见于《周易· 彖传》: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 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天 文”:自然变化规律。“人文”,社会变化规律。 文化合成一词最早见于刘向《说苑》:圣人之治天 下,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 不改,然后加诛。 中国古代“文化”概念偏指精神活动,意即以文教 化人。 “文化”与“文明”两词语的内涵有何差异?
2、文化本质是人化和化人,是人的 生活样式




文化定义有广狭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 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 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 人化是按人类的方式去改造世界,任何事物都带上 人文的性质。化人是用在人类改造世界的成果来培 养人。 文化的分类: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中国文化概论
绪言



一、课程开设之意义 有助于比较全面地认识中华文化内涵特点、把握民 族文化精神,更好地认识中国国情,以理性态度和 务实精神对待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爱国情感,积 累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 二、如何学习这门课? 保证出勤、认真听讲、深入思考; 选取一两种中国文化元典加以精读,体会其所蕴含 的文化要义; 既要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来龙去脉又要学会分 析相应的文化观念及文化现象。

1952年,美国克罗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 念和定义的讨论》一书中认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 的和内隐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通过象征符号 而获致和传递。文化代表了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包括它们在人造器物中的体现。文化的核心部分是 传统的观念,尤其是它们所带的价值。文化体系一 方面可以看作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 的行为的决定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