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3章·第1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封邦建国制:分封制
•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 举行一定的仪式 :司马、司空、司徒 • 有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
←
•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周公分封,除了授土、授民, 还要进行一套隆重的册命典礼,届 时对封君进行一番训诫,委以管理 一方的职责。”
←
3、宗庙祭祀制度
返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宗法型特征→中国文化伦理型 2、专制性特征→中国文化政治型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形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 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情而轻 国法,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的特点,亦造成 了中华文化中的奴性化人格、官本位现象、狭隘的 小农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等缺点。
→
←
二、宗法制度长期延续的原因
1、儒学的作用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程颐说:“若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 则朝廷之势首尊。”
2、小农经济的影响 依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以维护家庭生活的 自给自足,血缘关系愈发牢固,强化了家族观念, 实际上是宗法制度之根本。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宗法制影响下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宗法制度的演进
•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家天下的崩溃,宗法制 度逐渐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几近绝灭,形成大一统的 社会政治结构,对血缘宗法制度产生了致命的冲击。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复兴,提出一 系列以血缘宗法思想为核心的清规戒律,企图用血 缘宗法思想维护君臣伦理的封建秩序。 •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门阀制度。→ •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选官,宗族制度有了新的变化。 以祠堂、家谱、族规等成为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概论

• • • • •
二、求是务实 求是务实是良好的学习态度。 求是务实是良好的学习态度。 求是务实是积极的处世精神。 求是务实是诚实的做人原则。 求是务实是严谨的科学精神。
• 三、贵和尚中 • 在古人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 在古人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 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 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和谐统一。在人与 人的关系上,注重和睦相处,相互尊重, 人的关系上,注重和睦相处,相互尊重,相互理 解和关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说: 解和关心,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孔子说:“礼 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 ),以为实行礼 学而》 之用,和为贵”(《论语 学而》),以为实行礼 制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制的根本目标是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而这 种和谐的人际关系, 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成就事业的至关重要的条 孟子说: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件。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将人和看得比天时和地 公孙丑下》 (《孟子 公孙丑下》),将人和看得比天时和地 利更加重要。 利更加重要。
• 《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晏婴与齐景公论及 “和”与“同”: •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 晏子对曰: “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 乎?”对曰:“异。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 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 之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 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 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 羹,既戒既平,鬷嘏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 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 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 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自然经济是中国大陆型生态环境的产物,其 特点就是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男耕女织,自力更生, 自给自足,知天安命,恒少竞争,不求多寡,惟患不均,几度王朝更迭 不过是血缘姓氏的转移;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我国自然经济的发展始终十分滞缓,人口自然增殖与土地之间的周 期性矛盾始终十分突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土地兼并和非常状态下的农 民起义交替出现。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仍然璀璨夺目。
氏族门阀制
氏族门阀:出身名门,累世为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即以血统关 系排列的门第等级。源于东 汉,盛于魏晋。任选官吏要 根据族谱,“必稽谱而考其 真伪”,门阀之下氏族高门 子弟,可凭借家世显贵坐至 公卿。严嫡庶之别,有所谓 “以贵袭贵,以贱袭贱”等 严格的血统界限,绝不允许 逾越。
帝王出行图
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儒家“亲亲”和“孝悌” 思想是宗法思想的基础。所谓亲亲,就是认 为血缘宗法关系是合乎人情天理的,儒家学说的基础则是尧舜时代的“孝 悌”观念,归纳起来,人君臣子均要尽忠尽孝。
[清]焦秉贞:孝事周姜
当代油画作品:尽忠报国
罗光瑞国画作品 忠孝传家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清代皇帝“钦文之玺”印 表示“以重文教”
清代皇宫金銮宝座
君权(皇权)
皇帝的意志代表着法律,要绝对遵从,不可 轻慢。秦王嬴政率先将自己封为始皇帝。以后历 朝,都在吸收儒 家学说基础上, 不断对君权提 出更加具体 的要求。 汉承秦制以后,汉儒董仲舒又 提出“三纲五常”,强调君权、父权、 夫权,而到宋代则进一步强化和细 化,即强调了臣对于君、子对于父、 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意识。
血缘宗法的沿革
《墨子· 明鬼下》:内者宗族,外者乡里。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目录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中国饮食文化01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变异性、共享性和象征性等特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同时也保持着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仁爱思想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热爱和平,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主张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礼制精神中国文化注重礼制精神,即尊重传统、注重礼仪、讲究规矩,体现了一种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和维护。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02CATALOGUE中国语言文字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传说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结构与特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发展阶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汉字的表意性质03020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语的特点声调语言,音节清晰,词汇丰富,语法灵活汉语的传播与影响对周边国家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与趋势汉语的魅力表达细腻,音韵和谐,文化底蕴深厚汉语的特点与魅力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中国方言的概况七大方言区及其特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丰富性及其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贡献03CATALOGUE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概述0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 (优选.)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4、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明清两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
自己的统治。他们认为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可以在 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其结果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璋 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诏书;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 作忠”,目的是利用宗族道德对民众进行控制。同时,族长权 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 专制联成一气。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一、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
1、1260年,忽必烈继成吉思汗之后称大汗,以燕京为中都。 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宋、辽、金、夏数 百年南北对立的局面。 2、元朝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把人民分为四等: 一等:蒙古人,征服者和主人; 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最早归 顺蒙古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 的烙印。(名词解释P98) 三等:汉人,包括汉族人、辽国、金国的契丹人、女真人及高 丽人,被征服者; 四等:南人,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地位最低下。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版··

子贡:“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 ——《论语 ·子路》
百家争鸣
司马谈对百家的评论
夫阴阳 、儒 、 墨 、 名、 法 、道德 , 此务 为治者也 ,直所从言之异路 ,有省不省耳 。尝 窃观阴阳之术 ,大祥而众忌讳 ,使人拘而多所 畏;然其序四时之大顺 ,不可失也 。儒者博而 寡要,劳而少功 ,是以其事难尽从 ;然其序君 臣父子之礼 ,列夫妇长幼之别 ,不可易也 。墨 者俭而难遵 ,是以其事不可遍循 ;然其强本节 用,不可废也 。法家严而少恩 ;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 ,不可改也 。名家 使人俭而善失真 ;然其正名实 ,不可察也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 ,动合无 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 ,因阴阳之大顺 ,采儒墨之善 ,撮名法之要 , 与时迁移 ,应物变化 ,立俗施事 ,无所不宜 ,指约而易操 ,事少而功多 。
遗址中发现了稻谷、谷壳,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经过加 工的骨耜、陶器、玉器,以及干阑式房屋、水井,房屋 与中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 且已经形成了大小各异的村落,榫卯、织席等技术十分 娴熟,社会经济活跃。
骨耜
干阑式房屋复原图
猪纹钵陶器
苇席残片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距今约 4 300~2 000年
鹳鱼石斧图彩
半坡人面鱼纹盆
船型彩陶壶
青海柳湾波纹彩陶壶
青海上孙家村舞蹈彩盆
龙山文化
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 遗存。因 1928年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 崖发现而命名,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东、河南、 陕西、山西等地。
(完整版)中国文化概论·绪论·第一节

五色成文而不乱。 引申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各 种典章制度和礼乐制度,如伏羲始作卦、造 书契, “由是文籍生焉” 。还指事物的各种特征,与“质”、“实”相对, 如《论语·庸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还指有关人的品质,诸如美德和善行,如郑玄注《礼记·乐记》云:“文 犹美也,善也。 ”
一、文化的含义 (一)生活中对文化的理解
1.人们接受教育的程度; 2.道德、伦理、修养等个人质素; 3.语言文字、思想学术、文学艺术,以及 各种出版物。
网民受教育程度调查示意图
(二)典籍中关于文化的解读
在古代,文化两个字本是单独使用的。
文 最初指动物身上的纹理,器物上的
纹样,也指各种事物的颜色混杂在一起。 许慎《说文》:错画也,象交文;
物质文化当中包含了精神的成分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三个层次:高雅的文学艺术 沿袭了传统和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直观理解,即把文化理解
为以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为主的艺术文化,是人类“更高雅、更 令人心旷神怡的那一部分生活方式”,是“弹钢琴谈论勃朗宁的诗”那一 类内容,或者就是曲高和寡式的阳春白雪。
韩熙载夜宴图
周文王姬昌
从自然的纹理中,逐渐引申、演化出自然规律, 从纹理一样繁富的人际关系中,可以找出教化人群的 规律。
汉代史学家刘向造像
(三)中外学者对于文化的解读
内蒙古海拉尔出土的石器
在西方,Culture的早期意 思和汉语相近,源于拉丁语 Cultura,含有耕作、垦殖、育 种之义,后来泛指农业和园艺。
对文化的分层理解
第一个层次:人类所有的文明成果 主张文化是涵盖人类所有文明成果的大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石涛:黄山八胜图
人们从敬崇自然 、顺应自然 ,适时地耕作收获 ,解决衣食住行等问题开 始,进而联想到有序地管理国家、整合人事,指导人们的实践和行为,具有积 极性的意义:一是依据自然的变化推及人世 ,考虑了自然与人密切的同质关 系 ,具有有积极唯物的因素 ;二是考虑了自然与社会紧密的共生关系 ,明兴 替知得失,在集权程度高而民主意识淡的时代 ,不啻为一种积极有效的依循 方式 ;三是从关注自然出发 ,将思索的触角伸向无边的宇宙和周遭的社会 , 推动了古代天文、地质、物候、医学等自然科学的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影响了 中 国 人 的世 界 观 、 价 值 观 , 也 影响 了中国人的思 维方式和 生活方式 , 是 传统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
袁耀:巫峡秋涛图
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始起之 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 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 道德,道德生文章。 ——《白虎通· 天地》
【礼治精神】 礼治精神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礼记》
春秋战国时,孔子进一步丰富和完 善礼治的内容。从汉代以后的历代帝 王,都以此作为基本国策和人文精神。 在礼治社会里,追求亲和秩序的政治理 想就是礼治精神,也是人类社会最高的 目标,即所谓“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 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治是 一个内容复杂的社会操作系统,涉及 社会各个阶层和每一个人,由礼乐延伸 出冠礼、婚礼、丧礼、祭礼等内容,进而 衍生扩展到整个社会生活。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君王国家的忠和对亲人的孝, 其次是序列男女之别。其实现方式就是要拥有自觉精神,从国君到平民,要 慎言谨行,并采取主动的教化濡染方能实现。礼治作为一种有效的国家政治 制度和社会管理理论模式,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利于人的主体性的 发挥和个人价值的实现,保持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的气节和品质,成为传统 中国重要的文化特质,产生了深刻影响,几乎渗透到中国社会和人际关系的 各个层面。
[资料注释] 资料注释] 民国时期,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引用《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的精神 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 展的动力。就民族的进步和发展而 言,是士子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和 人生情怀,是“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的英雄气概,“海县清一,寰区大定” 的宏伟抱负,“请君暂上凌烟阁,若 个书生万户侯”的豪迈气势;就个体 人格的独立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 言,则表现为志士仁人坚持正义, 不畏强暴,独善其身,面对挫 折,奋发图强,追求理想的决心,如决不低头的史笔董狐,忍辱负重、 成就千古大业的司马迁……此外还体现在中华民族敢于积极否定、革故 鼎新的改革精神和化都在其长期的发展中 , 形 成了独具特征的主导趋向或基本精神 。 这 是此一文化与彼一文化的区别所在 。 中国 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长期社会实践和中国 历代伟大思想家的概括、 提炼中交融、凝聚、会通、 更新,形成了独立于世界 文化之林的基本精神和主导趋向。作为一种 优秀的文化传统,它曾在中华民族的发展中 产生过积极的影响。今天,经过富于批判精 神和创新精神的再发掘、再整合和再创造, 中国传统文化将展现更富现代活力的崭新面 貌。
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论语· 雍也》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思想贯穿整个传统中国思想、 政治和社会生活 , 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主 要内容之一 。 在传统儒学那里 , 其一 , 天人 合一具有世界观的意义 ,天是万物的起源 , 人类社会也仿佛天地万物的运转 ,自然的发 展变化制约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 ,是人们 的行为准则 ;其二,是解释历代制度的理论 依据 , 自然界的任何异常现象 ,都是检验帝 王的言行政策的依据 ,也是考核官员得失的 标准 。天人合一思想是根植于农耕文明基础 之上 的思想文化 、 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 。
第三章 阴阳发散 变动自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特征
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富有 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阴阳不测之谓神。 ——《周易》 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 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
[清]金廷标:麻姑献寿图
[清]髡残幽栖图
张岂之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有七点: 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2.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1.人文化成——文明之初的创造精神; 2.刚柔相济——穷本探源的辩证精神; 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3.究天人之际——天人关系的艰苦探索精神; 4.厚德载物——人格养成的道德人文精神; 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5.和而不同——博采众家之长的文化会通精神; 6.经世致用——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精神; 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中华人文精神》 7.生生不息——中华人文精神在近代的丰富与发展。 ——《 中华人文精神》
第一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文化不仅丰富多彩 , 而且有着迷人的气 质和丰富的内涵。这迷人的气质和丰富的内涵就是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关于文化的基本精神 ,张岱 年说 :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 微的内在动力,也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 本思想。”由此可见,所谓文化精神,就是推动和指 导着人们实践的思想.亦即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们可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作如下归纳: 一、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文化基 二、以民为本、重伦远鬼、心性向善的精神; 本精神有四点: 三、天人合一的精神; l.刚健有为; 2.和与中; 3.崇德利用; 4.天人协调。 四、礼治精神。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
苏轼手迹
刚健有为 、 自强不息的文化 精神 , 经过五千多年的积淀 , 被赋 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 :中国文化最 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 , 它是勤勉稳健 、 勇猛深沉的前进精 神 , 在《尧典》 、 《无逸》是创业 艰难 、 尽忠职守的遗训 , 在孔子那 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追 求,在孟子那里是“吾善养吾浩然之 气”的向善品质,在荀子那里 是“制天命而胜之”的果敢气慨。《易经· 象传》以天体运行永远向上的规律, 要求人们积极有为,勇于进取。此后,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便始终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 人本主义精神
传说,宋代诗人黄庭坚为照顾卧床的母亲,每天为 母亲洗涤便器,图为清《廿四孝图· 亲涤溺器》。 母亲洗涤便器,图为清《 廿四孝图· 亲涤溺器》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之一的人本主义,既不同于西方古典的以神 为本,也不同于西方近代的追求个人的自由与民主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发 展同样始终围绕着人,把人作为世间一切事物的根本,总是坚持天地之间人 为先。具体包括“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理想,关注百姓现世的人伦生活, 追求一种道德伦理的人本关怀三个层次。 《左传· 桓公六年》认为:“夫民,神之主 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孟子指 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得乎丘民而 为天下”。 在人与神之间 , 传统文化坚持的基本生 命态度总是重现世、重生活、重人伦。生命个 体从他诞生 , 五伦关系便 进入到他的生活,整 个文化关注和努力的目标就是 “经夫妇 ,成孝 敬 , 厚 人 伦 , 美 教 化 , 移 风 俗 ” 。 注重人的修养,肯定个体心性完善,是中国传统文化迥异于西方人本主义 精神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