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第二节

合集下载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大纲要点(上篇重点)一、“文化”的涵义二、(一) “文化”界说文化概念的界定,是个复杂的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要说明“什么是文化”,并不是一个经院式的学究问题,而是一个牵涉理论和实际两方面的具体问题。

“文化”一词早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就已经存在。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化”,本义为改易、生成、造化。

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

同时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文化的原始提法。

中国文化一开始就有一种精神和人文的指向。

而西方语言中的文化一词与汉语的文化有相近的一面,又有相异之处。

英语中的Culture和德语中的Kultur均由拉丁语的Cultura转化而来。

拉丁语系的Cultura则是从对物质文化的解说开始的。

文化作为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宽广的多维概念,是由近代欧洲人开创的。

(二) 文化的定义凡是超越本能的人类有意识的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一切活动其结果,都属于文化;或者说,“自然的人化”即是文化。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文化犹如一具血肉丰满的肌体,它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其内涵外延差异较大。

为了深入了解文化的概念,将其分成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一)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

也称“大文化”。

(二) 广义文化的结构层1、物态文化层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

它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及其产品的总和,是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务,构成整个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

它包括社会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政治法律制度,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组织等。

3、行为文化层由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

它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见之于日常起居动作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的行为模式。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文化信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2、封邦建国制:分封制
• 目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左传》 • 举行一定的仪式 :司马、司空、司徒 • 有权力与义务的对应关系


• 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 “周公分封,除了授土、授民, 还要进行一套隆重的册命典礼,届 时对封君进行一番训诫,委以管理 一方的职责。”

3、宗庙祭祀制度

三、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1、宗法型特征→中国文化伦理型 2、专制性特征→中国文化政治型 3、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 在文化上的反映则是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形成了中华文化强大的 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重人情而轻 国法,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义轻利的特点,亦造成 了中华文化中的奴性化人格、官本位现象、狭隘的 小农意识、淡薄的法制观念等缺点。


二、宗法制度长期延续的原因
1、儒学的作用
孔子主张恢复周礼,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 程颐说:“若宗子法立,则人知尊祖重本;既重本, 则朝廷之势首尊。”
2、小农经济的影响 依靠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以维护家庭生活的 自给自足,血缘关系愈发牢固,强化了家族观念, 实际上是宗法制度之根本。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结构特点
第二节 宗法制影响下 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一、宗法制度的演进
• 春秋战国时代,随着奴隶制家天下的崩溃,宗法制 度逐渐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 •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学几近绝灭,形成大一统的 社会政治结构,对血缘宗法制度产生了致命的冲击。 • 汉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学复兴,提出一 系列以血缘宗法思想为核心的清规戒律,企图用血 缘宗法思想维护君臣伦理的封建秩序。 • 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了门阀制度。→ • 隋唐以后,科举制度选官,宗族制度有了新的变化。 以祠堂、家谱、族规等成为维系家族的重要纽带。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5)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笔记(5)

第三章中国传统的⽣产⽣活⽂化 第⼀节中国传统的⽣产经济⽂化 中国的⽣产经济⽂化:指在中国传统的农耕⾃然经济的基础上,所产⽣、发展和连续传承的⼀种社会⽂化形态,⼜称农业⽂明。

中国农业经济的多元⽂化因素:中国的⽣产经济⽂化的基础,是农耕⾃然经济,除此之外,还有牧业、林业和渔业等。

在我国历,农业⽂化与游牧⽂化的联系尤为密切。

社稷:“社”是⼟神,“稷”是⾕神,后来⽤“社稷”代表国家。

农耕⾃然经济:依靠种植农作物以⾃给⾃⾜的经济。

中国⽣产经济与⽂化特征:(1)天时、地利、⼈勤的重农经验;(2)以⼯补农、以商求富的农⼈⼼理;(3)精打细算、知⾜节⽤的务农传统。

农耕灌溉⽂化:农耕灌溉是中华民族⽣产⽂化的主体内容。

农耕灌溉⽂化的主要部分:南⽅农业是稻作型农耕⽂化,主要标志是栽培⽔稻和整修⽥埂、⽔渠,使⽤⽔车等。

北⽅农业是麦⿉型农耕⽂化,主要标志是栽培麦⼦、⿉⼦、⾼粱、⽟⽶、⾕⼦、裨⼦、⾖类,以犁耕为主和井渠双灌等。

南北⽅的农耕⽂化也具有许多共同点,其中最重要的⼀点就是⼆⼗四节⽓⽂化。

农业岁时历法的⽂化价值:⾄西汉中期,历法定型,⼆⼗四节⽓同时确定下来,成为统⼀的历法定制。

⼆⼗四节⽓是根据太阳、地球和⽉亮的运动变化所制定的⼀种计时⽅法。

每到重要的节⽓来临,当朝皇帝都要亲⾃举⾏农耕⽰范意识,表⽰启动全国的农耕⽣产。

两千多年来,我国的农民按照⼆⼗四节⽓安排农业⽣产⽣活,促进了农业社会的发展。

⼆⼗四节⽓:⽴春、⾬⽔、惊蛰、春分、清明、⾕⾬、⽴夏、⼩满、芒种、夏⾄、⼩暑、⼤署、⽴秋、处暑、⽩露、秋分、寒露、霜降、⽴冬、⼩雪、⼤雪、冬⾄、⼩寒、⼤寒。

农书对农耕⽂化思想的概括:在我国古代,出现了许多农书,这些农书对古代农耕操作的经验和农学思想做了阐述,标志着中国传统的农耕经济⽂化思想正在得到归纳和整理。

其中⽐较重要的有:汉崔寔《四民⽉令》、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唐陆龟蒙《⽾耜经》、宋陈敷《农书》、明徐光启《农政全书》、明宋应星《天⼯开物》、清张履祥《补农书》等。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课件


第三,欧洲的君主专制在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的同时,也鼓励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而中 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则极力维护农耕经济,压 制工商业发展。“重农抑商”发展农业,抑 制商业。
二、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


第一,以武力为先导,控制宗教势力,专制时 间漫长; 第二,农耕经济基础稳定; 第三,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走向极端 ; 第四,对人身控制严密。
绪 论
一、文化的涵义: “文”的本义是指各色交错的纹理,并由此逐渐 演化出许多引申意义: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其二,引申为古 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 彩。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 美、善、德行之义。总之,“文”在古人心目中, 起初指纹理,后来又引申出近十几种引申义。其 中,文字、文章、修养、德行与现在人们理解的 “文化”一词的意义最为接近。
第二,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 响 第三,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 首先,我国的地理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 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 观念。 其次,地理障碍对文化的传播也有很大 的影响,也使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 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第四,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三节 专制制度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

一、中国与欧洲政体的差异 第一,欧洲王权一开始就有一个宗教势力与之抗 衡,从古代埃及、罗马一直到中世纪,宗教势力 对王权形成巨大的冲击,而中国的神职人员只是 统治者的奴仆,宗教常常为统治者服务。因此, 中国的王权没有与之相抗衡的阻力,能够长期延 续。 第二,欧洲多元经济结构(尤其是工商业海上 贸易),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成长,人们 的眼界开阔,民主意识强,因此冲击了王权专制, 而中国的农耕经济使专制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三章[15页]

中国文化概论(第四版)第三章[15页]

【刚健有为 自强不息】 苏轼手迹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文化 精神,经过五千多年的积淀,被赋 予了更加深刻的含义:中国文化最 早的代表《尚书》和《诗经》中, 它是勤勉稳健、勇猛深沉的前进精 神,在《尧典》、《无逸》是创业 艰难、尽忠职守的遗训,在孔子那
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理想追
求,在孟子那里是“吾善养吾浩然之 气”的向善品质,在荀子那里
——张立文
重实际、尚稳定
典型的大陆性农业国家格局,促使中国人倚 重自然规律,四季的有序轮回使得中华民族对于 “恒常”和“变易” 有了极为辩证的认识,纯朴、务 实的人们深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简 单而又重复、朴素而又实际的生产方式,培养了 中国人重实际而黜玄想、重稳定而轻变动的文化 品格,“安土乐天”的文化特点,养成了中华民族 “实用—经验理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认为必须 以不变应万变,追求知行统一。当然,这种思维 一旦僵化便会成为不思进取、知足常乐、缺乏创 新的温床。
袁耀:巫峡秋涛图
天者何也?天之为言镇也。居高理下,为人镇也。地者,易也,言养万物怀任交易变化也。始起之
天,始起,先有太初,后有太始,形兆既成,名曰太素。混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
浊既分,精出曜布,度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行生情,情生汁中。汁中生神明,神明生
道德,道德生文章。
第二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如何认识中国文化的特征
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我们准 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键。
考察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首先,要从 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的比较来认识,其次, 要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 法制度的基本社会特征来认识。中国文化的 特征主要表现在重伦理道德、重和谐融合、 重实际与稳定、重人文教化四个方面。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概论·第三章

自然经济是中国大陆型生态环境的产物,其 特点就是以家庭为核心单位,男耕女织,自力更生, 自给自足,知天安命,恒少竞争,不求多寡,惟患不均,几度王朝更迭 不过是血缘姓氏的转移;强调以农为本,重农抑商。 我国自然经济的发展始终十分滞缓,人口自然增殖与土地之间的周 期性矛盾始终十分突出,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土地兼并和非常状态下的农 民起义交替出现。但是,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仍然璀璨夺目。
氏族门阀制
氏族门阀:出身名门,累世为官。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门阀”即以血统关 系排列的门第等级。源于东 汉,盛于魏晋。任选官吏要 根据族谱,“必稽谱而考其 真伪”,门阀之下氏族高门 子弟,可凭借家世显贵坐至 公卿。严嫡庶之别,有所谓 “以贵袭贵,以贱袭贱”等 严格的血统界限,绝不允许 逾越。
帝王出行图
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
儒家“亲亲”和“孝悌” 思想是宗法思想的基础。所谓亲亲,就是认 为血缘宗法关系是合乎人情天理的,儒家学说的基础则是尧舜时代的“孝 悌”观念,归纳起来,人君臣子均要尽忠尽孝。
[清]焦秉贞:孝事周姜
当代油画作品:尽忠报国
罗光瑞国画作品 忠孝传家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概观 第三节 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
清代皇帝“钦文之玺”印 表示“以重文教”
清代皇宫金銮宝座
君权(皇权)
皇帝的意志代表着法律,要绝对遵从,不可 轻慢。秦王嬴政率先将自己封为始皇帝。以后历 朝,都在吸收儒 家学说基础上, 不断对君权提 出更加具体 的要求。 汉承秦制以后,汉儒董仲舒又 提出“三纲五常”,强调君权、父权、 夫权,而到宋代则进一步强化和细 化,即强调了臣对于君、子对于父、 妻对于夫的绝对服从意识。
血缘宗法的沿革
《墨子· 明鬼下》:内者宗族,外者乡里。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 (优选.)

中国文化概论(第三讲) (优选.)
3、文字狱:清朝统治者迫害知识分子的一种冤狱,多发于康、 雍、乾三朝。康熙朝的文字狱主要针对那些有反清复明思想的 人物及著作。但《四库全书》编纂的进行,从搜集来的图书中, 他们发现了大量对清朝统治不利的东西,于是故意从作者的诗 文中摘取字句、罗织成罪。文字狱使清朝的知识分子走向纯而 又纯的学术研究中去了。 4、乾嘉学派:乾嘉指清朝乾隆、嘉庆年号。清朝实行文化高压 政策,使知识分子不问政治,走向纯学术研究道路。因此学者 开始对传统的经史文献进行考订、校勘、辑佚、注释、由此考 据文学大盛。这一工作在乾、嘉年间最兴盛,被称之为乾嘉学 派。 5、明末清初“三先生”:指的是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他 们都参加过抗清斗争,且都著书立说,对中国历史文化进行反 思,有可贵的民主色彩。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二、东西方的相遇与明清两代的立国精神
4、明清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统治的表现 明清两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利用民间宗族关系加强
自己的统治。他们认为将民间宗族组织与政权相结合,可以在 社会治安、收取赋税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其结果是把专制精神贯彻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朱元璋 曾发布过“明长幼,厚风俗”的诏书;清朝则大力提倡“移孝 作忠”,目的是利用宗族道德对民众进行控制。同时,族长权 力也因政权的支持而变得牢固,其结果是朝廷的专制与宗族的 专制联成一气。
第一节 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 第二节 秦汉:统一王朝政治下的文化演变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中国文化在曲折中的前进 第四节 隋唐两宋: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第五节 元明清:中国文化的衰变期
一、元朝统一及民族融合
1、1260年,忽必烈继成吉思汗之后称大汗,以燕京为中都。 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结束了宋、辽、金、夏数 百年南北对立的局面。 2、元朝带有明显的民族压迫性质,把人民分为四等: 一等:蒙古人,征服者和主人; 二等:色目人,包括西北人、西域人乃至欧洲人,他们最早归 顺蒙古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元朝政治深深打上了西域商人 的烙印。(名词解释P98) 三等:汉人,包括汉族人、辽国、金国的契丹人、女真人及高 丽人,被征服者; 四等:南人,南方最后被征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地位最低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对宗教的有神论思想。其次, 重农务实的经济生活方式,使 儒家文化乃至中国文化成为一 种关心现实、关注现世的人文 哲学。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当中,
个体的修为和现实诉求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重 视家庭、社会,特别是学校教育则是最直接的养成方 式。此外,还特别重视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人文教声》》
【思考与研讨】
1.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 本特征,除了本章列举的几点外,你认为还 有哪些也可以归纳进去?
2.每个人选出一个能够体现中国传统 文化精神的当代事件,说说你的分析。
3.从你周围人的生活中总结出中国传 统文化特征对他们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 影响,并将你的总结形成文字。
谢谢
重理性、尚文教
书生礼拜图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理性和人文教养的特点,首先 表现在中国文化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神为本,具有超 宗教的情感和功能 。孔子告诫弟子 “务民之义,敬鬼 神而远之 ,可谓知矣 ”的人本主义传统 ,得到儒家广
泛的认同和发展,人们重视现世人生的意义,高度 评价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 , “ 天地之性人 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