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8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大纲一、引言中国文化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庞大的文化之一,对于深入了解中国社会和人民的价值观、思想观念以及传统习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为了提供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中国文化概论教学,制定了以下教学大纲。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与内涵;2. 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与特点;3. 掌握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宗教等方面的关系;4. 了解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5. 培养对中国文化的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三、教学内容1. 中国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文化的概念与特征- 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文化的特点与核心价值观2. 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 先秦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儒家文化的主导与士人文化的兴盛- 中国文化的入世与开放3. 中国文化与社会、经济、政治的关系- 文化与社会变革的相互作用-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政治与文化的关系与互动作用4. 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与现代转变- 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传统价值观- 现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与价值观变迁5. 跨文化交流与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 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与影响-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流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自信与传承四、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1.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传递基础知识;-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学生互动:组织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促进学生交流与思考;- 视听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料。

2. 评价方式- 期中期末考试:对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概念、内涵和重要内容的理解进行考核;- 作业报告:要求学生撰写关于特定话题的文化分析报告,考察学生对于文化的深入思考能力;- 课堂参与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活跃程度和对问题的参与情况进行评价;- 小组项目:要求学生参与小组研究项目,通过团队合作对中国文化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五、教学资源及参考文献1. 教学资源- 图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等;- 视频:电视纪录片《中国文化之旅》等;- 网络资源: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中国国家博物馆等。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中国文化概论·第八章·第一节
敦煌壁画观世音像 供养人张有成供奉
四圣谛:苦因灭道
是指佛法认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一切, 包括人生的全过程,都是无量之苦。 或称集,是指佛法揭示了人们由于 贪、嗔、痴、慢、疑、恶见这“六根本烦恼”,还 有行为(身)、言语(口)、思想(意)“三业” 所造成的因果报应,使自己陷入了无休止的生死 轮回的痛苦中。 是佛法指出只有信奉佛法最后达到涅 槃,才是彻底实现苦的消灭的唯一出路; 是佛教给信奉佛法者达到涅槃、实现 灭苦的一系列理论和具体方法。
慧学 指按照闻、思、修的
程序,努力领悟佛法以洞彻 四谛的道理,达到无漏和正 常的解脱。 在佛教中,还有许多具体繁琐的修行法门,即 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 正道等三十七道品。
大英博物馆藏释迦牟尼复制像(上)
佛祖讲经图(下)
佛与佛经
佛是“佛陀”(梵语Buddha)的简称,意思 是“觉者”、“智者”,是“乘真如之道而来者”,简 称“如来”,故“如来”也是“佛” 的别名。 佛教有小乘、大乘之分,小乘佛教认为只有 佛祖一人成佛,其他信徒以成为阿罗汉最终脱 离轮回之苦、超生天界为最终目标;大乘佛教认 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 佛”。我国境内,傣族 信奉小乘,汉传、藏传佛教均属大乘佛教。 释尊涅槃后,弟子将释尊生前所说佛法记诵 并编辑成经、律、论“三藏”,汇编成书,便称“大 藏经”。其中以汉文大藏经对佛教以至世界文化影 响最大,以近年出版的《中华大藏经》 汉文卷为 例,所收经律论总计多达4 200余种,23 000余卷。
第八章 诸行无常 诸法无我
——佛家文化及其理想人格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 何处有尘埃。 ——慧能:《坛经》 无在万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 无,非谓虚豁之中,能生万有也。夫人之所 滞,滞在未有。苟宅心本无,则斯累豁矣。夫 崇本可以息末者,盖此之谓也。 ——《名僧传抄》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资料

以下文化定义中有误的是A.文化指文明,既包括精神文明又包括物质文明,其对应物是自然。

B.文化指文化知识、文化教育,其对应物是文盲。

C.文化指精神文明,其对应物是物质文明。

D.文化指文学艺术,其对应物是科学技术。

正确答案:C2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说:“表达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请问鲁迅先生在评论哪种古代小说?A.话本小说B.唐传奇C.志怪小说D.章回小说正确答案:B解析:B、唐传奇和前面的志怪虽然都是记述奇闻异事,可是两种还是不太一样。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里面曾经对唐传奇有过这样一种评价,他说它们“表达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

”他这里面比较了六朝志怪和唐传奇之间的一个区别。

一方面,唐传奇是表达婉转,文辞华艳,而六朝的志怪是粗陈梗概,非常简单。

另外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鲁迅先生认为唐传奇“始有意为小说”。

“有意为小说”也就是说它是主动地在创造小说,而创造小说有一个非常主要的特征就是虚构。

就知道这是虚构的,这叫“有意为小说”。

3单项选择(2分)在佛教史上,一般认为佛教大约何时传入中国A.春秋战国B.唐朝C.两汉D.先秦正确答案:C你选对了解析:C、关于佛教的传入,一说佛教于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一说于东汉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

综合两说,一般认为佛教传入中国在两汉之际。

约公元1世纪时。

4单项选择(2分)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A.李白号“青莲居士”,这个号是因为他曾居住在青莲乡而得的。

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秦始皇。

C.“陶”这个姓氏是来源于职业的。

D.林黛玉在写到她母亲名字里的敏字时少写一两个笔划是为了避讳。

正确答案:B你选对了解析:B、中国历史上最先使用年号的是汉武帝,他的第一个年号是建元。

5单项选择(2分)曹丕雅好诗文,文友王粲过世,曹丕为他送葬,“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

中国文化概论英文版Unit8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英文版Unit8答案

Unit 8 Chinese LiteratureWarm-up ActivityQuestions for discussion:1)Look at the following pictures. They are all illustrations of the famous storiesof the four great novels of Chinese literature. Do you know or can you tell any of these stories?a.Story 1:颐和园长廊上的彩绘:桃园三结义2008-04拍摄,绘画年代大约于19世纪末Oath of the Peach GardenThe Oath of the Peach Garden (桃园三结义) was an oath in the historical novel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y which the three warriors Liu Bei, Guan Y u, and Zhang Fei became sworn brothers in a ceremony amid peach blossom trees. The original goal of the Peach Garden Oath was to protect the Han Dynasty from the Yellow Turbans. This act bound the three key men of the future Shu-Han Kingdom of China and is often alluded to as a symbol of fraternal loyalty. Nothing in historical records suggest such an event happened, though the three were noted to be close, to the point of sharing the same bed.The oath, as it appears in the Wikisource translation of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Chapter 1, was this:When saying the names Liu Bei, Guan Yu and Zhang Fei, although the surnames are different, yet we have come together as brothers. From this day forward, we shall join forces for a common purpose, and come to each other's aid in times of crisis. We shall avenge the nation from above, and pacify the citizenry from below. We seek not to be born on the same day, in the same month and in the same year. We merely hope to die on the same day, in the same month and in the same year. May the gods of heaven and earth attest to what is in our hearts. If we should ever do anything to betray our friendship, may the gods in heaven strike us dead.In many other translations, only the section dealing with "dying on the selfsame day" is present. However, the three brothers do not die on the same day: Guan Yu is executed by Sun Quan, Zhang Fei is assassinated by his own men whom he treated with cruelty, and Liu Bei dies of illness after the disastrous attempts to avenge Guan Yu and reclaim the province of Jing.The oath inspired the present day secret societies in Chinese communities, such as the Triad, to use a similar ritual when swearing in new members. "Though not born on the same day of the same month in the same year, we hope to die so" — the phrase the three brothers made during the oath —had also become popular among the present day secret society members. (392 words)()Story 2:颐和园长廊彩绘中的徐庶荐诸葛(三顾茅庐)故事2008-04拍摄,绘画年代大约于19世纪末。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    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张岱年第一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 (2)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2)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3)第四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3)第五章 中国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5)第六章 中国语言文字 (5)第七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6)第八章 中国古代教育 (7)第九章 中国古代文学 (7)第十章 中国古代艺术 (8)第十一章 中国古代史学 (8)第十二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8)第十三章中国古代宗教 (10)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 (11)第十五章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 (11)第十六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12)第十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3)第十八章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15)第十九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中国新文化 (15)绪论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 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 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自考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的重点包括:
1. 中国古代文化的基本概念:如文化的内涵、外延、特性等。

2. 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如中国古代文化的起源、对外影响、内部定位等。

3.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内容:如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等。

4.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如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

5. 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等。

6. 中国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如仁爱、和谐、诚信、孝道等。

7. 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如中西文化的对比、中外文化的互动等。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如文化建设的目标、文化政策的制定等。

9. 当代中国文化问题与挑战:如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等。

10. 中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遗产的管理与利用等。

以上是中国文化概论考试的一些重点内容,考生可以根据考试大纲和教材进行学习和备考。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中国文化概论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广义的文化: 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 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生存方式, 其涵盖面非常广泛, 所以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上立论, 认为正是文化的出现将动物的人变为创造的人、组织的人、思想的人、说话的人以及计划的人, 因而将人类社会----历史生活的全部内容统统摄入文化的定义域)。

2.狭义文化: 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 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 所以又被称为小文化。

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是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本义是以文教化。

3.嫡长子继承制: (课本)古代统治者实行一夫多妻制, 多妻中有一个是正妻, 即“嫡”, 其子为嫡子, 按照周制, 继承王位的必须是嫡妻长子。

至于这位嫡长子贤与不肖, 不在考虑之内。

如果嫡妻无子, 就只能立庶妻中级别最高的贵妾之子, 至于被立者是否为庶子最年长者, 也不在考虑之内。

(百度百科)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 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 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 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长子继承, 而其他的庶子为别子, 他们被分封到全国各重要的战略要地。

其目的在于解决劝慰与财产的继承与分配, 稳定社会的统治秩序。

4.封邦建国制: 简称封建, 即分封制, 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 由周人创立。

, 其主要旨意为将同姓子弟亲属封为地方邦国, 以血缘纽带联系起来, 作为保护周王室的屏障。

主要内容为天子建国, 诸侯立家, 卿置侧室, 大夫有二宗。

5.一体石经:东汉灵帝时, 为了正定五经文字, 在熹平四年, 由蔡邕等以隶书书写《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 刻于碑石上, 作为官方教材, 立于太学, 史称“熹平石经”, 又称“一字石经”。

《中国文化概论》

《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学概论》讲义第一课绪论文化是一个非常模糊的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洛威尔曾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

我们想用文字来范围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它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以外,它无所不在。

”一、中国古代关于“文化”的说法在汉民族语言中,“文化”是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色交错的纹理。

如《周易·系辞下》:“物相杂,故曰文。

”《礼记·乐记》:“五色成文而不乱。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出各种含义:一是指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进而具体化为文物典籍、礼乐制度。

如《论语·子罕》载孔子被匡人所困后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二是与质朴、野蛮相对,指彩画装饰、人为修养等。

《论语·雍野》:“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史”本指宗庙掌礼仪的官,这里指虚浮。

)“化”有改易、生成、化育之义。

如《周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指自然万物的生成、变易,并由此引申为对伦理道德、社会文明的化成与塑造过程的表达,所以“化”又有教化、迁善之义。

总之,“文化”作为一个词语,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的基本意义是指以体现伦理道德、政治秩序的诗书礼乐教化世人,与武力征服相对立。

刘向《说苑·指武》:“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这里的“文德”与“武力”对举。

类似的例子还有,西晋诗人束晳《补亡诗》:“文化内辑,武功外悠。

”南朝诗人王融《曲水诗序》:“设神理以景俗,敷文化以柔远。

”可见,“文化”乃是以文德教化之意。

反映了中国文化尚文抑武的精神,也是中国文化自尊自信的体现。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可以追溯到《周易·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8
总分:100 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一观点的思想家是(正确答案:A)
A、张载
B、周敦颐
C、孟子
D、欧阳修
2、车的发明者是(正确答案:C)
A、神农氏
B、伏羲氏
C、黄帝
D、有巢氏
3、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正确答案:B)
A、夫妻
B、宗族
C、家庭
D、个人
4、提出绝对尊君论是(正确答案:D)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中国文化可以称做(正确答案:B)
A、智性文化
B、德性文化
C、德主智辅文化
D、非理性文化
6、孔子死后,儒家分为(正确答案:A)
A、八派
B、二派
C、三派
D、四派
7、中国的君主集权政体,马克思称之为(正确答案:A)
A、东方专制主义
B、君主专制主义
C、明君主义
D、极端专制主义
8、中国古代疑天思潮以及敬德保民的思想观念产生的时代是(正确答案:D)
A、春秋战国
B、商代
C、汉代
D、西周
二、多项选择题
1、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包括(正确答案:ACD)
A、使民以时
B、修己安人
C、民为邦本
D、民贵君轻
2、中国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表现在(正确答案:ABCD)
A、同化力
B、融合力
C、延续力
D、凝聚力
3、中国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表现为(正确答案:ABCD)
A、安土乐天
B、务实精神
C、重农、尚农的社会共识
D、包含循环与恒久意识的变易观念
4、孟子认为,道德之善来源于人的本性。

道德四个善端是:(正确答案:BCDE)
A、教育和积累恻隐之心
B、恻隐之心
C、羞恶之心
D、辞让之心
E、是非之心
5、伦理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历史条件是(正确答案:AABD)
A、半封闭的大陆性地域
B、农业经济格局
C、温暖的气候
D、宗法与专制的社会组织结构
6、中国在几千年农业宗法社会环境下形成的社会心理和观念形态有(正确答案:ABCD)
A、孝亲敬祖
B、尊师崇古
C、不佞鬼神
D、乐天安命
7、中国古代民本主义思想包括(正确答案:ACD)
A、使民以时
B、修己安人
C、民为邦本
D、民贵君轻
8、中国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正面的积极效用是(正确答案:ABC)
A、调道德面前人人平等
B、对统治者可以形成道德制约和严格要求
C、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 E、将伦理关系凝固化
9、中国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表现在(正确答案:ABC)
A、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各方面的广泛渗透
B、科学未能充分独立
C、佛、道二教始终未能居于中国文化的主导地位
D、理性精神不足
三、判断题
1、宗法社会特定的伦理型文化消极的一面是将伦理关系凝固化,绝对化(正确答案:A)
A、是
B、否
2、中国学术以“求真”和“求善”为目标(正确答案:B)
A、是
B、否
3、中国文化是一种德智统一、以德摄智的文化。

(正确答案:A)
A、是
B、否
4、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是双重的(正确答案:A)
A、是
B、否
5、农业社会需要高高在上的集权加以统合,以抗御外敌和自然灾害(正确答案:A)
A、是
B、否
6、儒家以实用的的立场看待鬼神和天命,道家则肯定有人格、有意志的神(正确答案:B)
A、是
B、否
7、中国传统哲学往往与伦理学相混融,成为一种道德哲学(正确答案:B)
A、是
B、否
8、中国文化的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正确答案:A)
A、是
B、否
9、中国传统文化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整套原则是以“义务”、“权
利”和“法制”观念为核心的。

(正确答案:B)
A、是
B、否
10、尊君和重民相反而又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一体两翼(正确答案:A)
A、是
B、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