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28张)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27张PPT)



我离 间!
赵廉 括颇
白 起
秦赵 长平之战
公元前前262年-前 260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军 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的 军队决战。战争中,赵王中 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 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 代替廉颇,导致赵军惨败, 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 杀赵国40万降兵。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 伤,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秦 的进攻,加速了秦国统一中 国的进程。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历史背景: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 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着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 经完全崩溃。
井田制被破坏: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为人们开辟 广阔的山林,兴修大型水利工程,带来了方便。耕地面 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增长了。农业的发展,使一家一户 为单位的小生产和以个体经营为特色的小农阶层,有了 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的“千耦其耕”、“十千 维耦”的集体劳动形式过时了,而分散的、一个体的、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
三家分晋 从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 。到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后来赵把范 、中行氏灭掉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晋国公室名存 实亡。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命韩虔﹑赵籍﹑魏斯为诸侯。到公元前376年 ,魏武侯﹑韩哀侯﹑赵敬侯瓜分了晋国王室。 田氏代齐: 田氏代齐,也叫田陈篡齐 。指中国战国初年陈国田氏后代取代齐国姜姓 吕氏成为齐侯(齐威王始称齐王)的事件。《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讲述了姜齐以及田齐的兴衰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晏 婴预言"齐政卒归田氏。田氏虽无大德,以公权私,有德于民,民爱之。" 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齐侯,自此田氏在形式上取得了齐 侯的合法地位。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去世,奉邑入于田氏,姜姓吕氏从 此退出统治齐国的历史舞台。史称田陈代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29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29张)
功能: 大型水利工程
影响:都江堰是一座……。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都江堰李冰父子塑像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都江古堰岷江古法截流之——杩槎(cha)和竹笼
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 调节内、外江流量
排泄进入内江过量的洪水和泥 沙
控制内江的喉 咙
防洪灌溉工程——都江堰
• 地点: 四川 岷江中游 • 修建者: 李冰(秦国) • 作用: 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
2、牛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春秋末年使用,战国时期进一步推广。
3、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的作用? 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1 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 侯国为什么相继展开 变法运动?
各国变法的原因:
1.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直接原因)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根 本
3.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原 因
2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 行改革的?(P33)
一、公平无私,赏罚分明; 二、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 三、取信于民。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它是什么时候,由谁修建的呢?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时间: 公元前256年 主持修筑者:秦国蜀郡郡守李冰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土地。
5商鞅变法内容的作用以及性质
1)、改革土地制度;——使封建土地所有制 得以建立。 2)、奖励耕战;——有利于提高人民的劳动 积极性, 促进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 力。
4)、建立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性质: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 地主阶级改革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1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18张PPT)

课堂练习
1.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 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奴隶制开始瓦解 B.封建制度确立 D C.生产力飞速发展 D.诸侯兼并争霸 2.《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 D 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 说明 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 B.社会改革必 须顺应历史潮流 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 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 A 会付出沉重代价 3.下列内容中不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 A.迁都洛阳 B.重农抑商 C.奖励军功 D.严明法令 4.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一次改革。有人评价这次变法: “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与之相关的变法措 D 施是
阅读书36页,回答以下问题? 1、时间: 2、主持人: 公元前256年 李冰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防洪、灌溉、水运等
3、构成:
4、功能:
5、影响:让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是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玉 垒 山
都 江 堰 水 利 工 程 示 意 图
商鞅变法影响: 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 诸候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各国变法的作用: 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法,整个社会 前进的步伐加强了。
商鞅变法成功了原因:
1、商鞅变法商鞅变法适应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秦国地处西部边陲,国家落后,改革决心最大。商鞅变法得到 秦孝公的坚决支持; 3、商鞅作为改革家的个人品质和得力措施。
内容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 7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8张PPT)
归纳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4分)?
1.《史记·商君列传》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
戚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商鞅变法( )
A、重农抑商
B、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私有
D、规定按军功授予爵位
2.商鞅变法措施中,对维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起决定性 作用的措施是( )
A、废除井田制
B、奖励军功
C、统一度量衡
(治世不一道,
便国不法古)
主题二、大展宏图
5、徙木取信 6、推行新法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 推广,社会生(产根力本水原平因不)断提高。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不断增强。 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 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 以以求求富富国国强强兵兵,,在在兼兼并并战战争争中中取取胜胜。。
1、最废除能井维田护制地,允主许阶土级地自根由本买利卖益。
经济:2、鼓生励产耕 粮织 食, 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旧励贵军族功最, 为反对。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加强 中央 集权
富 国
强 兵
主题三、虽死犹生
7、得罪太子 8、五马分尸 9、新法未改
3、结果如何?
(1)你认为商鞅变法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说明理由?
商鞅铜方量(标准量器)
6、材料解析题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 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
1、材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2分)
2、根据材料,概括其主要措施?(3分)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或奖励生产)。 3、奖励军功。
三、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铁制农具和牛耕的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8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共28张PPT)

投奔秦国,得到秦孝公的赏识,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
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推行变法。后因功受封于商,所
商鞅
以又称商鞅。
(约公元前390~前338年)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废井田 开阡陌
奖励耕织
秦孝公( C )
A.实行分封制
B.推进大一统
C.任用商鞅变法 D.推行汉化政策
5.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诞生,各国变法
D 的不断出现,其归根结底是由于( )
A.诸侯国势力的强大 B.战争的需要 C.社会政治的变化 D.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6.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 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东匈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奴 燕燕


家 分晋


楚 田氏代齐
齐齐



魏 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形成:(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齐、楚、秦、燕、赵、魏、韩
2、战争:
(1)特点:战争规模大,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有( D )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26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26张PPT)

新课小结
农业
铁农具
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大 变
牛耕
至迟春秋末年已使用, 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大发展 兴修水利
战国时期,秦蜀郡太守李冰 在岷江中游修都江堰
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大动荡 公田
生产关系大变革
私田
奴隶
农民
社会性质大变革
大变革
奴隶主
地主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巩固练习
(2019•黑龙江绥化)2.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主持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
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 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 、 构 成 : 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3、作用、影响: 防洪、灌溉、水运等;建成之后, 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岷 江Fra bibliotek玉垒山
岷江东岸的玉垒山阻碍了江水东流,造成东旱 西涝。
成都平原
变法的是( )
A.管仲
B.商鞅
B
C.王莽
D.张角
(2019•湖南邵阳)2.“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该材料反映的是
( )C
A.李悝变法 C.商鞅变法
B.吴起变法 D.孝文帝改革
C
(2019·江苏南通)17.图2是文物铜方量的图片。其铭文中
记载了公元前344年12月,大良造(爵位)鞅。定十六又五
当时的人民有什么想法?他们最渴望什么呢?
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 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地生活。
一个奴隶主的烦恼
我是一个奴隶主,受封300亩地。 役使奴隶500个, 纳贡上千斗。 剩余不够我挥霍,日子长悠悠。 铁器牛耕初推广,正是好时候。 大家帮我想一想,如何更享受。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36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36张PPT)
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 落。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 构成威胁。

庞涓,快 回来!
桂陵
救命啊!

大梁魏 桂陵之战

魏 马陵之战
我坚守不出赵!括取代 你能奈何?廉颇!
赵赵
王 括赵
我离间!

赵颇
我天下 无敌!

起秦

纸上谈兵!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体现出的时代 特征有何不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 1、识记战国七雄,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
间的兼并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重难点)
• 2、掌握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作用,
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重点)
• 3、掌握我国封建社会形成的过程,认识其
进步意义。(难点)
• 4、知道都江堰的修建概况、构成、功能和
• 齐楚燕韩赵魏秦
燕(北)

(西)秦

齐(东)

楚(南)
知识札记
• 春秋时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国争夺霸权的
政治,是大国靠武力胁迫弱小国家承认其 领导地位的强权政治。
• 战国时期的政治,就是富国强兵,兼并对
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政治。
• 因此春秋政治是“争霸”,战国政治是
“兼并”。历史在争霸与兼并的过称中, 逐渐趋向统一。
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 (1)变法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当生产力发
展,原有的社会生产关系实行不下去时,就必 须要由新的生产关系来代替。商鞅变法符合社 会发展的需要,所以成功了。
• (2)变法的内容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他们属于社会的进步力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7张PPT)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7张PPT)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
一、战国七雄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1.战国七雄
一、各自为政,扩充军队
拓展疆域(兼并战争)
一、战国七雄
2.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 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 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 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 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 太子,黥劓其傅。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新课导入
徙木立信
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了取得 人们的信任,就在城门处说只要 有人能将木杆搬到指定位置就授 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办,商鞅 就兑现诺言。
一、战国七雄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 《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魏国魏文侯 李悝变法
楚国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国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二、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二、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 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 刑名之学”,在魏国手下做过官。入秦后, 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 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 陷被车裂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鞅变法
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战国时期,各国兴修水利
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公田
私田
生产关系大变革
奴隶
农民
社会性质大变革
奴隶主 地主
商鞅立木为信 舌战守旧群臣
商鞅变法
1.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允许自由买卖.
秦国 建立土地私有制 确立
奖励耕织 2.奖励耕战.
奖励军功
经济发展
时间:前475~前221年 生产力发展状况:铁器广泛使用,
牛耕得到推广,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 政治局面:
1、周王室衰微,成为名义上的君主。 2、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出现了七 个大国相互攻伐的局面。
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二、战国七雄——相互兼并
三家分晋:赵、魏、韩
1、七国
形成
春秋原有的国家:齐(田氏 代齐)
国 封建 富 制度,
军队战斗 兵 为统
力增强 强 一全
3.建立县制: 由国君派官吏治理 加强中 国奠
央集权 定了
基础.
(二)著名的都江堰
始知李太守, 伯禹亦不如
——民言
你能说出李太守是谁吗? 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有什么贡献?
修建位置: 岷江中游 今四川都江堰市
修建时间:
战国时期
主持修建者: 秦国的李冰
命性标志的是
C
A.用磨制的石镰收割庄稼
B.带木柄的耒耜在农业上的使用
C.牛耕的使用和进一步推
D.铁制农具的使用和进一步推广
3.都江堰属于
D
A.防洪工程
B.灌溉工程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商鞅
楚、秦、燕
2、七雄 (名称、位置)
东 南

韩齐 楚
西
赵齐








中 下


3、主要战役
时 主要 期 战役
交战 国家
典故
影响
战 桂陵之战 魏、赵、齐 围魏救赵
国 马陵之战 魏、齐
长平之战 秦、赵
减灶计 齐国强大起来
纸上谈兵
东方六国无力抵 御秦军的进攻
背景
革农 业 大 变
铁农具 牛耕 兴修水利
四、小结提升
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私田出现
变法运动
生产力发展
新的生产关系和 政治改革确立 阶级关系形成 新的社会制度
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根本原因.
二牛抬五杠、巩固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是在 C
A.夏朝 B.商朝 C.春秋时期 D.战国时期
2.下列事件,成为我国春秋时期农业发展史上一次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难点名称:封建社会的形成
导入
商鞅立木为信 舌战守旧群臣
(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铁农具的使用
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ຫໍສະໝຸດ 国时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使用牛耕,战国时进一步推广。 牛耕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巨 大发展,推动了社会进步。
战国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