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
古诗好事近·凝碧旧池头翻译赏析

古诗好事近·凝碧旧池头翻译赏析《好事近·凝碧旧池头》出自宋词三百首,其作者为宋朝文学家韩元吉。
其古诗全文如下: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前言】《好事近·凝碧旧池头》此词是闻乐后所作,别本题作“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
”,是宋代文学家韩元吉的作品。
1173年(宋干道九年),作者出使贺金主世宗生辰,这首词作于金宫廷赐宴之后。
【注释】①好事近:“近”与“令”、“引”、“慢”等均属词的一种调式②凝碧:王维被安禄山所拘,曾赋《凝碧池》诗③梨园:唐明皇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
宫女数百,亦称梨园弟子。
后泛指演剧的地方为梨园④御沟:皇宫水沟【翻译】想起往日宫廷中的池苑,一听到过去宫中的音乐,我立刻感到无限的凄凉之情。
有多少当年梨园的曲调在里面,一声声,令我这白发老人实在难以回想往事所添的忧愁。
乱世之间,杏花也无处可逃,只有独自依傍着荒野默默开放,没有人欣赏和怜惜。
只有御沟OrG中的水声,知道人心中的忧伤。
【赏析】这首小词可谓字字哀婉,句句凄切,爱国情思通贯全篇。
汴京原是宋朝故都,特别是上源驿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举行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奠定宋朝基业的发祥地。
可是经过“靖康之变”,这儿竟成了金人的天下。
如今韩元吉来到这宋朝的故都,宋朝的发祥之地,江山依旧,人物全非,怎能不凄然饮泣?词的上片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
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歔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
诗人王维在被囚禁中听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
韩元吉此词,在措词与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
唐诗宋词鉴赏精选【译文及注释】

唐诗鉴赏精选《好事近·湓口放船归》【宋】陆游湓口②放船归,薄暮散花洲③宿。
两岸白蘋④红蓼⑤,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译文及注释】:①好事近:《好事近》,词牌名,又名《钓船笛》。
“近”指舞曲前奏,属大曲中的一个曲调。
②湓(pén)口:古城名。
以地当湓水入长江口而得名。
汉初灌婴始筑此城。
故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
后改名湓城,唐初改浔阳。
为沿江镇守要地。
③散花洲:古战场。
散花洲古时还有散花滩之名。
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武昌江水中小岛上,武昌人以其地为吴王散花滩。
《舆地纪胜》载:“世传周瑜败曹操于赤壁,吴王迎之至此,酾酒散花以劳军士,故谓之吴王散花洲。
”④白蘋(píng):蕨类植物,现代称为田字草、四叶菜,多年生浅水植物。
《尔雅翼》:蘋似槐叶,而连生浅水中,五月有华白色,故谓之白蘋。
有人认为白蘋是水鳖。
⑤红蓼(liǎo):红蓼是长在岸边比较常见的植物。
⑥沽(gū)酒:从市上买来的酒;买酒。
⑦菱(líng):水生植物。
两角为菱,四角为芰。
芡(qiàn):鸡头。
《说文》按:花似鸡冠,实苞如鸡首,故名。
生于池沼中的一种一年生大水草,体表有刺,叶圆而大,浮于水面,花茎伸长于水面上,顶生一花,紫色,浆果球形,果内胚乳白粉质,可食用。
[1]白话译文从湓口坐船而来,到了黄昏时,就停留在散花洲准备夜宿。
两岸色彩醒目的白苹和红蓼,把小船都映衬得似乎染上了一层新绿。
只要有酒的地方那就是家,反正一年四季吃的东西不用愁。
等夜宿一晚,第二天又乘风顺流,随意飘荡,不管是在江南还是江北。
创作背景公元1175年(淳熙二年),范成大邀陆游入幕僚,为成都路安抚司参议官。
陆与范素有诗文之交,因此不甚拘守官场礼数,以致引起同僚讥讽;又因复国抱负和个人功名长久无法得到伸展的空间,故常有较放纵轻佻的行为,被同僚指责为“不拘礼法,恃酒颓放”。
于是陆游索性自号“放翁”,并在诗中自我嘲解。
关于开封的诗

关于开封的诗秋思[作者] 张籍[朝代] 唐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汴河怀古二首[作者] 皮日休[朝代] 唐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
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汴京元夕[作者] 李梦阳[朝代] 明中山孺子倚新妆,郑女燕姬独擅场。
齐唱宪王春乐府,金梁桥外月如霜。
汴河曲[作者] 李益[朝代] 唐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古大梁行[作者] 高适[朝代] 唐古城莽苍饶荆榛,驱马荒城愁杀人,魏王宫观尽禾黍,信陵宾客随灰尘。
忆昨雄都旧朝市,轩车照耀歌钟起,军容带甲三十万,国步连营一千里。
全盛须臾哪可论,高台曲池无复存,遗墟但见狐狸迹,古地空余草木根。
暮天摇落伤怀抱,抚剑悲...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作者] 韩元吉[朝代] 宋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汴京纪事[作者] 刘子翚[朝代] 宋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重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作者] 岑参[朝代] 唐一从弃鱼钓,十载干明王。
无由谒天阶,却欲归沧浪。
仲秋至东郡,遂见天雨霜。
昨日梦故山,蕙草色已黄。
平明辞铁丘,薄暮游大梁。
仲秋萧条景,拔剌飞鹅鶬。
四郊阴气闭,万里无晶光。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
故人南燕吏,籍籍名更香...维扬怀古[作者] 曾棨[朝代] 明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
玉树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
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
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大梁行[作者] 唐尧客[朝代] 唐客有成都来,为我弹鸣琴。
前弹别鹤操,后奏大梁吟。
大梁伤客情,荒台对古城。
版筑有陈迹,歌吹无遗声。
雄哉魏公子,畴日好罗英。
秀士三千人,煌煌列众星。
金槌夺晋鄙,白刃刎侯嬴。
《曲江对雨》原文翻译及赏析

《曲江对雨》原文翻译及赏析《曲江对雨》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朝代:唐代作者:杜甫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暂醉佳人锦瑟旁。
曲江是杜甫长安诗作的一个重要题材。
安史之乱前,他以曲江游宴为题,讽刺诸杨的豪奢放荡。
陷居时期,他潜行曲江,抒发深重的今昔兴亡之感。
而平乱之后,则大多寓凄寂之境于浓丽之句,表达深沉的悲感与愤慨。
《曲江对雨》就是这样的一首作品。
此诗景丽情深,抚今追昔,低徊蕴藉,其艺术之美主要在于:一、绘景动静结合。
首联写景,先大处落墨,勾出全景,重在写静态。
春云低垂,笼罩宫城,覆压苑墙;斜晖脉脉,江亭寂寂,暮霭沉沉,芳草萋萋:虽是春景,生意盎然,却了无人迹,一派荒凉落寞。
一“覆”,一“静”,既凸显眼前之景的冷清郁闷,又透露出时移世易,物是人非的沧桑感。
俞陛云说此二句隐“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之慨叹,颇有见地。
曾见证过开元盛世的繁华与奢靡的曲江,安史乱后曾沉寂近八十载,直至唐文宗时,才稍有修整,但亦难挽颓势。
此联景中藏情,耐人寻味。
“静年芳”三字尤为痛切,年年芳草,而盛况无存,令人嗟叹。
颔联直承而下,从细部用笔,由面到点,写曲江胜景,重在写动态,将满怀幽思作进一步渲染。
杂花生树,落英缤纷,本已迷人眼目,又经如酥春雨的润泽,更觉楚楚可怜,娇媚动人。
王彦辅《尘史》言:“此诗题于院壁,‘湿’字为蜗涎所蚀。
苏长公、黄山谷、秦少游偕僧佛印,因见缺字,各拈一字补之:苏云‘润’,黄云‘老’,秦云‘嫩’,佛印云‘落’。
觅集验之,乃‘湿’字也,出于自然。
而四人遂分生老病苦之说。
诗言志,信矣。
”(见仇兆鳌《杜少陵集详注》)“湿”字,也有选本作“落”,以为用“落”字更有余韵。
春雨迷蒙,飞红万点,飘零曲江,随波逐流。
枯坐江亭的诗人面对此景,不禁生出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恰如落红离枝,盛唐气象已渐行渐远,诗人不免潸然掉泪。
这是移情于景的妙句。
杏花的诗句和意思

关于杏花的诗句和意思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关于杏花的诗句和意思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关于杏花的诗句1、宋代:苏轼《月夜与客饮酒杏花下》原文选段:杏花飞帘散余春,明月入户寻幽人。
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释义:杏花飞扑帘幕散播着最终的春光,明月进入门户查找我这幽居的人。
提起衣袍在月下闲逛踏着摇曳花影,月华如水,点点花影有如水中飘浮的青萍。
2、唐代:司空图《家乡杏花》原文选段:寄花寄酒喜新开,左把花枝右把杯。
欲问花枝与杯酒,故人何得不同来?释义:寄情于花,寄情于酒欣喜与花的盛开,左手拿着花枝右手拿着酒杯。
想问问花枝和酒杯,老伴侣为什么不能1起来呢?3、宋代:阮阅《眼儿媚·楼上黄昏杏花寒》原文选段:楼上黄昏杏花寒。
斜月小栏干。
1双燕子,两行征雁,画角声残。
绮窗人在东风里,洒泪对春间。
也应似旧,盈盈秋水,淡淡春山。
释义:黄昏时登楼而望,只见杏花在微寒中开放,1钩斜月映照着小楼的栏杆。
1双燕子归来,两行大雁北飞,远处传来断断续续的号角声。
华美的窗前,1位佳人立于春风中,无语,闲愁万种。
也应像往日1样,眼如秋水般清亮,眉似春山般秀美。
4、宋代:王安石《北陂杏花》原文选段:1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妩媚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释义:围围着杏花的是满塘的春水,岸上的花,水中的花影,都是那么地艳丽动人。
即使被无情的东风吹落,飘飘似雪,也应飞入清亮的水中,赛过那路旁的花,落了,还被车马碾作灰尘。
5、唐代:吴融《途中见杏花》原文选段:1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释义:1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而墙外的行人()正伤春惆怅。
这枝杏花的样子似乎跟我1样伤春惆怅,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忙难相留的季节?2.关于杏花的诗句大全1、《杏花》唐·李商隐上国昔相值,亭亭如欲言。
异乡今暂赏,眽眽岂无恩。
援少风多力,墙高月有痕。
韩元吉《好事近 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韩元吉《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②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③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④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⑤【注释】①宋孝宗乾道九年(1173)三月,宋派遣礼部尚书韩元吉、利州观察郑兴裔等出使金国,贺万春节,路过金人统治下的故都汴京。
金人赐宴,教坊奏乐侑觞。
②凝碧池:在唐洛阳禁苑内。
这里借指汴京故宫。
唐·计有功《唐诗纪事》载:天宝十五载六月,安禄山入长安,玄宗奔蜀。
诗人王维为敌所获,拘于菩提寺中。
一日好友裴迪前来探望,谓安禄山在凝碧池大宴,命唐玄宗的宫廷乐队梨园乐工演唱,梨园子弟举声泪下,乐工雷海青掷乐器面向帝所而泣,被支解于试马殿。
王维闻之大恸,随口吟成七绝《菩提寺禁私成口号诵示裴迪》:“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韩词此语即本王维诗。
③据《新唐书·礼乐志》载:唐明皇选出部伎三百人,教于梨园,号皇帝梨园弟子。
唐·白居易《长恨歌》诗:“梨园弟子白发新。
”④“杏花”二句:语本杜甫《春望》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渺泪,恨别鸟惊心。
”野烟:语本王维“万户伤心生野烟。
” ⑤御沟:流经皇宫的河道。
【译文】重到故国旧都的凝碧池头,一听到赐宴的管弦之声,便勾起满怀的凄切之感。
梨园子弟的弦声舞乐似仍同往昔,只是无论奏者听者全都白发丛生,不堪其间的盛衰之变。
汴京的杏花无处躲避物是人非的春愁,也依傍着兵火流寓的野烟开放伤心的花朵。
唯有环绕皇宫的御沟水,好似懂得遗民孽子的哀伤呜咽,流淌的声音也断断续续,似将干涸。
【集评】近代·麦孟华:“赋体如此,高于比兴。
”(《艺衡馆词选》乙卷引)现代·唐圭璋:“此首在汴京作。
公使金贺万春节,金人汴京赐宴,遂感赋此词。
起言地,继言人;地是旧时地,人是旧人,故一听管弦,即怀想当年,凄动于中。
乐管的诗词

乐管的诗词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唐代〕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解析:音乐元素:诗中提到的“芦管”是一种古老的乐器,类似于今天的笛子或箫。
芦管发出的声音悠扬、凄凉,能够引发人们的思乡之情。
情感表达:通过“不知何处吹芦管”,诗人描绘了在寂静的夜晚,远处传来芦管的声音,触动了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这种音乐声成为了情感的媒介,让士兵们在异乡思念家乡。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韩元吉〔宋代〕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解析:音乐元素:诗中提到“管弦凄切”,这里的“管弦”泛指宫廷音乐。
教坊乐是宫廷乐队演奏的音乐,通常用于皇家宴会等正式场合。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一听管弦凄切”,表达了听到这种音乐时内心的凄凉与哀愁。
特别是“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暗示了昔日辉煌已逝,如今只剩下岁月的痕迹和苍老的面容,音乐唤起了诗人对过去的怀念和对现状的无奈。
聽樂悵然自述唐·韓滉萬事傷心對管弦,一身含淚向春煙。
黃金用盡敎歌舞,留與他人樂少年。
解析:音乐元素:诗中提到“管弦”,这里的“管弦”同样指的是音乐,特别是与歌舞相伴的音乐。
情感表达:诗人通过“萬事傷心對管弦”,表达了在听到音乐时内心的悲伤。
这种悲伤不仅是因为音乐本身,更是因为人生的种种不如意。
最后一句“黃金用盡敎歌舞,留與他人樂少年”更是表达了诗人对青春易逝、世事无常的感慨。
音乐成为了诗人情感宣泄的载体,唤起了他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这三首诗中,音乐(“芦管”、“管弦”)不仅是艺术的表现形式,更是情感的触发器。
它们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对过往辉煌的怀念以及对青春易逝的感慨。
通过音乐,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与听众的情感紧密相连,使得这些诗歌不仅仅是对音乐本身的描写,更是对人生百态的深刻反映。
精选爱国古诗词10首优秀

河湟唐代:杜牧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浣溪沙·赠子文侍人名笑笑宋代:辛弃疾侬是嶔崎可笑人,不妨开口笑时频。
有人一笑坐生春。
歌欲颦时还浅笑,醉逢笑处却轻颦。
宜颦宜笑越精神。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宋代:王沂孙残雪庭阴,轻寒帘影,霏霏玉管春葭。
小帖金泥,不知春在谁家。
相思一夜窗前梦,奈个人、水隔天遮。
但凄然,满树幽香,满地横斜。
江南自是离愁苦,况游骢古道,归雁平沙。
怎得银笺,殷勤与说年华。
如今处处生芳草,纵凭高、不见天涯。
更消他,几度东风,几度飞花。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宋代:韩元吉凝碧旧池头,一听管弦凄切。
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
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
满江红·代王夫人作宋代:文天祥试问琵琶,胡沙外怎生风色。
最苦是、姚黄一朵,移根仙阙。
王母欢阑琼宴罢,仙人泪满金盘侧。
听行宫、半夜雨淋铃,声声歇。
彩云散,香尘灭。
铜驼恨,那堪说!想男儿慷慨,嚼穿龈血。
回首昭阳辞落日,伤心铜雀迎秋月。
算妾身、不愿似天家,金瓯缺。
好事近·秋晓上莲峰宋代:陆游秋晓上莲峰,高蹑倚天青壁。
谁与放翁为伴?有天坛轻策。
铿然忽变赤龙飞,雷雨四山黑。
谈笑做成丰岁,笑禅龛楖栗。
水调歌头·追和宋代:张元干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
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
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
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
短发霜粘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
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贺新郎·弹铗西来路宋代:刘过弹铗西来路。
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
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
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
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
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事近·汴京赐宴闻教坊乐有感原文|翻译
及赏析
创作背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十二月,试礼部韩元吉,利州观察使郑兴裔被遣为正、副使。
到金朝去祝贺次年三月初一的万春节(金主完颜雍生辰)。
行至汴梁(时为金人的南京)金人设宴招待。
席间词人触景生情,百感交集,随后赋下这首小词。
寄给陆游以后,陆游又写下《得韩无咎书寄使虏时宴东都驿中所作小阕》一,可作此词的参考。
诗云:大梁二月杏开,锦衣公子乘传来。
桐阴满第归不得,金辔玲珑上源驿。
上源驿中捶画鼓,汉使作客胡作主。
舞女不记宣和妆,庐儿(侍从)尽能女真语。
书来寄我宴时词,归鬓知添几缕丝。
有志未须深感慨,筑城会据拂云祠。
(见《剑南诗稿》卷四)可见金人的宴席是设在源驿。
宋王明照《玉清新志》卷四云:陈桥驿,在京师陈桥、封丘二门之间,唐为上元驿。
后来以驿为班荆馆,为虏使迎饯之所。
上元驿,盖即上源驿,北宋时既为虏使迎饯之所(犹今之宾馆或招待所),入金后当亦于此接待宋使。
陆游诗不仅反映了设宴的地点,也大体说明了时间及歌舞伴饮的情况。
作品鉴赏
这首小词可谓字字哀婉,句句凄切,情思通贯全篇。
汴京原是
宋朝故都,特别是上源驿原是宋太祖赵匡胤举行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奠定宋朝基业的发祥地。
可是经过靖康之变,这儿竟成了金人的天下。
如今韩元吉来到这宋朝的故都,宋朝的发祥之地,江依旧,人物全非,怎能不凄然饮泣?
词的上片运用了一个情境与它相似的历史事件,抒写此时此际的痛苦。
据《明皇杂录》记载,天宝末年,安禄山叛军攻陷东都洛阳,大会凝碧池,令梨园子弟演奏乐曲,他们皆欷泣下,乐工雷海青则掷乐器于地,西向大恸。
王维在被囚禁中听到这一消息,暗地里写了一首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宫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深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诗中描写了战后深宫的荒凉景象,表达了自己的哀苦心境。
韩元吉此词,在措词与构思上,无疑是受到这首诗的影响。
但它所写的矛盾更加尖锐,感情更加沉痛。
因为作者是直接置身于矛盾冲突之中,对心灵的震动更甚。
凝碧池虽是以古喻今,属于虚指,而着一旧字,则有深沉的含义。
偏偏就在这宋朝旧时虏使迎饯之所,听到宋朝旧时的教坊音乐,汉使作客胡作主,整个历史来了一个颠倒。
这对于一个忠于宋朝的使者来说,该是多么强烈的刺激!上源驿的一草一木,教坊乐中的一字一腔,无不震撼着他的心灵,于是词人不禁发出一声感叹:多少梨园声在,总不堪华发!这是一个从声音到外貌的转化,其中蕴含着复杂的心理矛盾,包藏着无比深沉的隐痛。
因为这音乐能触发人的悲愁,而悲愁又易催人衰老,所以说总不堪华发。
词人以形象精炼的言语,道出了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复杂心理活动,手法是极其高明的。
词的下片,构思尤为巧妙。
开头两句,既点时间,亦写环境,并用杏花以自拟杏花无处避春愁,也傍野烟发。
以虚带实,兴寄遥深,其中隐有深刻的含义。
所谓写实,是指杏花在二月间开花,而汴京赐宴恰在其时。
金人的万春节在其中都燕山(今北京市)举行庆典,韩元吉此行的目的地为燕山;其到汴京时间,当如前引陆游诗所云在二月中间。
杏花无法避开料峭的寒,终于在战后荒凉的土地上开放了;词人也象杏花一样,虽欲避开敌对的金人,但因身负使命,不得不参与宴会,不得不聆听令人兴感生悲的教坊音乐。
词人以杏花自喻,形象美丽而高洁;以野烟象征战后荒凉景象,亦极富于意境。
而无处避春愁五字,则是词眼所在。
有此五字,则使杏花人格化,使杏花与词人产生形象上的联系。
此之谓美学上的移情。
野烟二字,虽从王维诗中来:杏花的意念,也可能受到王维诗中的秋槐句的启迪,但词人把它紧密地联系实境,加以发展与熔铸,已浑然一体,构成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艺术品。
结尾二句仍以拟人化的手法,抒发心中的悲哀。
北宋汴京御沟里水,本是长年流淌的。
可是经过战争的破坏,早已阻塞干涸了。
再也听不到潺潺流淌的声音。
这在寻常人看来可能没什么感觉,可是对韩元吉这位宋朝的使臣来说,却引起他无穷的感怆,他胸中怀有黍离之悲,故国之思,想要发泄出来,却碍于当时的处境。
满腔泪水,让它咽入腹中。
但这种感情又不得不抒发,于是赋予御沟流水以人的灵性,说它之所以不流,乃是由于理解到词人内心蕴有无限痛苦,怕听到呜咽的水声会引起抽泣。
这样的描写是非常准确而又深刻的。
读到
这里,不禁在感情上也会引起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