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S视域下的山西省宁武县地名文化研究
层次聚类分析法在土地利用分区中的应用——以山西省宁武县为例

、
研 究 区域 概 况
1 . 自然条件 宁武县行政辖区隶属山西省忻 州市 , 位 于晋 西北 管涔山麓 , 介于东 经 1 1 1 。 4 9 4 6 ~ 1 1 2 。 3 6 5 7 ,北纬 3 8 。 3 0 5 5 ~ 3 9 。 8 3 6 ” 之
沿海地 区进行 了土地利用分 区的确定 ,同时肯定 了层次 聚类 分 析法在土地利用分 区中的可行性 。但 由于以上各种 土地利用分
区 的 目的 、 尺度 、 内容 、 手 段 和 方 法 多样 , 其 考 虑 的分 区 指标 和 分
岭( 海拔 1 8 5 0 m) 为界 , 分为汾河和桑干河两个水 系 , 分属黄河 流 域和海河流域。 该地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属高山严 寒区和寒 冷干燥 区。该 区的特 点是气候寒冷 , 多大风 , 冬 季漫长 , 无 霜期 短, 山区雨 多 , 其他地 区雨量偏少 , 温度差别大 , 雨量高度集 中于 七八月份 , 气温 和降水有 明显 的垂直地带性分 布[ 3 1 。 2 . 社 会经济条件 宁武县下辖 4个建制镇 、 l 0个乡 、 4 7 4个行政村 ,社 会经济
摘
要: 土地 利用分区是 土地利 用总体规 划修 编的重要 内容 , 科学合理的分 区为土地规划的编制提供 了科学依据。本研 究
通过对 宁武县 l 4个 乡镇进行 聚类分析 , 并结合 宁武县 实际情 况进 行综合 定性 分 区, 将其划分 为城 镇重 点优 化开发 区、 林 业生 态保护 区、 城镇综合 开发 区、 粮食 重点生产 区、 中部 一般 农业 生产 区和 南部特 色农业 生产 区 6个土地 利用功 能区 , 并
间, 西 隔管涔 山与五寨 、 岢岚县 为邻 , 东依云 中山与原平 市 、 忻府 区相接 , 北靠神池县 、 朔州市 , 南部与静乐县 毗邻 。 全县 南北 长约
宁武民俗风情

宁武民俗风情课程名称:民俗学学院:工学院班级:土木1302姓名:李旭峰学号:20130607032日期:2015年12月10日我来自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我的家乡——宁武。
宁武,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东部边沿,地理坐标在东经11150′-12040′、北纬38 31′-398′之间。
县境北以内长城为边,西北以黄花岭为界,西南以荷叶坪、芦芽山为屏,东南以云中山为限。
自古就以“楼烦故地”、“古楼烦国”、“楼烦重镇”驰名华夏。
总面积1987.7平方公里,设4镇10乡,辖483个行政村,居住人口15万。
宁武,古老而文明,人文底蕴一脉三支。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水系分布,成就了宁武的文化根脉,孕育了“军事关隘、帝王游猎、边塞佛教”三大别具特色的品牌文化。
其得名源于二:一因北魏广宁、神武二郡治而取其名,二因饱受战乱之苦、企盼安息武而寓其意,故冠名“宁武”千余年。
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为东进北京,在“宁武关”与明军进行了一场争夺战,史称“宁武关之战”,击败镇守雁门关的三关总兵周遇吉,为夺取北京扫清了障碍。
今在宁武恢河东岸,仍有周遇吉之墓,为砖石所筑。
传说宁武由凤凰所变,故有“凤凰城”之称,遇敌侵犯可神奇地飞走。
但见城池犹如凤身,城北华盖山护城墩酷似凤首,东西延伸的两堡俨然凤翅,南城之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
雄居城中的鼓楼,堪称凤凰的心脏,使人产生美妙的联想。
宁武的历史宁武在中国历史中虽然是沧海一粟。
但是宁武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给了他独特的历史。
宁武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地处农牧过渡地带,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汉族在这里进行了长期的争夺和厮杀。
楼烦、匈奴、鲜卑、突厥、鞑靼、契丹、女真,蒙古,几乎所有的北方游牧民族都和宁武打过交道。
为了防备北方游牧民族,中原王朝很早就在这里修筑起了长城。
椐《晋乘鬼略》载: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赵肃侯就在宁武一带修筑长城,派兵驻守。
它要比闻名的秦万里长城早119年。
宁武县自然地理

介· · · · · ·宁武县是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所辖的一个县。
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16万人。
宁武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径111°50′-120°40′,北纬38°31′-39°8′之间。
境北以内长城为边,与朔州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为界,与神池县接壤;西南以荷叶坪山、芦芽山为屏,与五寨、岢岚相望;南部与静乐县相衔;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分界;东部与原平市连通。
县境南北长约105km,东西宽约45km,总面积1987.7平方公里。
城南距太原180km,北达大同180km。
由于古宁武城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又称“凤凰城”。
政府驻凤凰镇。
邮编:036700。
行政区划代码:140925。
区号:0350。
人口民族2003年总人口16万人。
2000年,宁武县辖4镇18乡,总人口152938人,各乡镇人口:城关镇44843阳方口镇19442东寨镇14951石家庄镇4214盘道梁乡1556薛家洼乡2664下白泉乡2371余庄乡4628东庄乡2898迭台寺乡4144春景洼乡1519涔山乡2830大庙乡929前马仑乡1060化北屯乡8013宁化乡4581西马坊乡8689新堡乡6600怀道乡6196圪廖乡3307东马坊乡5776辉顺淘乡1727(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自然地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按1959年山西省气象局气候区划,属高山严寒区和寒冷干燥区。
特别是:气候寒冷,多大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山区雨多,其它地区雨量偏少,温度差别大,雨量高度集中于7月和8月。
气温、降水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光照时间在各地,以及一地的向阳坡和背阴坡有很大差异。
年平均气温6.2℃,极端最低气温-27℃,7月平均20.1℃,1月平均-9.9℃,年较差为30.0℃。
无霜期120至130天。
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835时,日照百分率67%,年平均太阳总辐射14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6℃。
宁武-静乐盆地勘探简介

一、区域地质概况
7、 水文地质特征
宁武-静乐盆地9#煤水质特征 宁武-静乐盆地井位分布图
宁武县城以南的绝大部分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表水和地下水由四周 倾入盆地中心, 入汾河自北向南泻出, 而煤系地层由于上覆各含水层往盆地 内仅局部富水, 受泥岩隔层作用总体上为各自独立的水力封闭系统, 以承压 水-弱径流封闭类型为主, 对煤层气富集有利。 根据取样分析成果,宁武盆地南部9#煤矿化度分布为900-5000mg/L。
(1 )完成工作量及认识
宁武南区块 完成工作量
宁武南区块位置图
探井:6口(直井5口,水平井1口)
获取参数 4#煤煤厚:2.0-5.3m 4#煤含气量:3.9-10.3m3/t 9#煤煤厚:10.6-14.9m 9#煤含气量:4.9-20.6m3/t 9#煤渗透率:0.01-0.86*10-3um2
二、勘探历程简介
(1 )完成工作量及认识
宁武北区块 完成工作量
宁武北区块位置图
探井:2口(直井)
获取参数 4#煤煤厚:6.4-9.1m 4#煤含气量:1.5-4m3/t 9#煤煤厚:16.0-17.2m 9#煤含气量:2.8-3m3/t 认识
探井位置气藏被断层破坏,导
致含气量较低,未试采
二、勘探历程简介
一、区域地质概况
4、 主力煤层厚度
4-5#煤含气量对比图 8-9#煤含气量对比图
25
25
1.1-20m
20 2.9-14.5m
20 10.6-14.9m 3.0-9.1m 15
15
10 1.2-1.4m
10 2.4-4.4m
5
5
0
0
保德
石楼北
宁武-静乐
山西宁武冰洞国家地质公园典型地质遗迹资源及科学意义

二 0— 0年八 月: 0 — 1 6 56 0
W WW.a s ult .O W c g b iC r L n n e WW. 地球学 报 .o cr n
地 球 学 报
Aca Ge s in iaS n c t o ce t i i c a
国 内 外 目前 所 发 现 的 1 个 冰 洞 进 行 比较 ,指 出 宁 武 冰 洞 是 现 在 世界 上 已 知 在 中 纬 度 中高 山地 区 保 存 最 好 , 0多 规 模 最 大 ,冰 体 最 多 并 可 直 接 见 到 地 质 时 期 存 有 古 冰 的 冰 洞 ,是 一种 非 常 特 殊 的 、罕 见 的 、脆 弱 的 、不 可 再
F ANG him i S — ng¨ G U O u¨ ZHEN G n ¨ X Bi
, ,
,
YA N i1 ng , Sh .o SUN a .i n Zh n 1a g )
1 F c l fE r eo re , hn n vri e s i cs W h n Hu e 4 0 7 ) a u ̄o a t R s u c s C ia U i st o o c n e, u a , b i 3 0 4 h e y fG e 2 G oo i l u vyo S a x P o ic , a , t, h n i 3 0 6 ) e l c r e h n i r v e T i 6 S a x 0 0 :所谓冰洞 是指 全年 3 5天都存在 冰 的洞,是一 种极神 秘的洞 穴旅游 资源 。目前 国 内发 现的 冰洞 只有 6 1 0多处,其 中 山西 宁武 冰洞 冰量最 大,形 态最好 ,冰花 种类最 多,是一 处十分珍 贵 的地 质遗迹 资源 。本 文在 对 宁武 冰 洞 围家地 质公 园 进行 总体 介 绍基 础上 ,对 公 园范 围内发 育 的地 质遗 迹资 源进 行 归纳 总结 并分 类 , 然后 对宁武 冰洞这一 典型 而独具特 色 的地 质遗迹 资源从 地质地 貌特点 、 冰洞 发育 及成 因进行归 纳探讨 ,并对
宁武有啥旅游景点

宁武有啥旅游景点
宁武县位于山西省大同市北部,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
以下是一些宁武县的旅游景点:
1. 宁武古城:宁武古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保存着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如城墙、古街、古宅等。
古城氛围浓郁,很适合步行游览。
2. 宁武山:宁武山位于宁武县城东南面,是一座著名的革命圣地。
山上有革命纪念碑和纪念馆,还有乌鸦岭、卫国山、三宝峰等景点,景色优美。
3. 岢岚风景区:岢岚风景区位于宁武县岢岚镇,是一个集山水、林木、河流于一体的风景区。
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众多的瀑布、溪流、峡谷等景观。
4. 平遥古城:虽然平遥古城不属于宁武县,但它距离宁武县较近,只有约50公里。
平遥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
久的历史和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除了以上景点,宁武县还有其他一些值得一游的地方,如白塔山、洞峪景区等。
同时,宁武县也以美食闻名,有着独特的宁武菜系,游客可以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
宁武旅游发展现状

宁武旅游发展现状
宁武旅游发展现状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
宁武县地处山西省西部,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为旅游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首先,宁武县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县境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的自然景观,如南岳山、北岳山等。
这些山脉连绵起伏,峰峦叠嶂,给人一种壮美的感受。
此外,宁武县还拥有众多的溶洞、瀑布、湖泊等自然景点,如宁武仙境瀑布、莫高湖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度假。
其次,宁武县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旅游业发展注入了独特的魅力。
宁武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县,拥有众多的历史遗迹和文化古迹。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显赫堡古城,这座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游客认识和了解宁武文化的重要窗口。
此外,宁武县还有许多传统民俗活动,如庙会、皮影戏等,吸引了国内外游客亲身体验这些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
再次,宁武县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
政府加大了对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了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
同时,政府还积极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加强与旅行社、旅游企业的合作,努力打造宁武旅游品牌,提升宁武县旅游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宁武旅游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为宁武县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随着旅游业
的不断壮大,相信宁武县将在未来继续迎来更多机遇和挑战,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宁武县概况

宁武县概况宁武县是中国山西省忻州市所辖的一个县。
总面积为1966平方公里,2003年人口为16万人。
宁武位于山西省北中部,东径111°50′-120°40′,北纬38°31′-39°8′之间。
境北以内长城为边,与朔州相邻;西北以黄花岭为界,与神池县接壤;西南以荷叶坪山、芦芽山为屏,与五寨、岢岚相望;南部与静乐县相衔;东南以云中山与忻州分界;东部与原平市连通。
县境南北长约105km,东西宽约45km,总面积1987.7平方公里。
城南距太原180km,北达大同180km。
由于古宁武城酷似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故又称“凤凰城”。
政府驻凤凰镇。
邮编:036700。
行政区划代码:140925。
区号:0350。
目录•自然地理•人文历史•资源概况•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宁武县-自然地理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按1959年山西省气象局气候区划,属高山严寒区和寒冷干燥区。
特别是:气候寒冷,多大风,冬季漫长,无霜期短,山区雨多,其它地区雨量偏少,温度差别大,雨量高度集中于7月和8月。
气温、降水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光照时间在各地,以及一地的向阳坡和背阴坡有很大差异。
年平均气温6.2℃,极端最低气温-27℃,7月平均20.1℃,1月平均-9.9℃,年较差为30.0℃。
无霜期120至130天。
日照总时数平均为2835时,日照百分率67%,年平均太阳总幅射142.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气温为2-6℃。
平均降水量470-770mm,山区降水较多,在600mm以上。
各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比为:春季13%,夏季65%,秋季20%,冬季2%。
在历年记录中,降水年际变化十分明显。
最多年降水量710.5mm(1959年),最少为226.1mm(1965年),一日最大降水量100mm。
地势高峻,山岭纵横,一般海拔在2000m左右。
东部有云中山,以土石山为主,主要山峰有大石人梁、鸡关山和老龙庵等。
以大石人梁为最高,海拔2428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IS视域下的山西省宁武县地名文化研究作者:张海龙赵泽芳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3期[摘要]将宁武县地名作为离散点,以GIS中基于核密度估计法的空间平滑法为支撑,从地理区域这一角度分析地名文化,突破以行政分区表达空间变化的通常框架。
从地理、语言、历史三个基本方面分析宁武县地名命名规律和地名蕴含的文化内涵,探究宁武县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为促进传统文化传播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
研究发现:自然景观类地名在整个宁武县均匀分布且形成不同的核密度分布中心,与宁武自然地理特征相吻合,且以地貌、水体命名的地名占多数,形成不同的小中心;北部和南部人口密集的地带为人文类地名集中区,其中姓氏类地名的核密度最大。
[关键词]地名;地名文化;核密度估计法;宁武县[中图分类号]K901 [文献标识码]A地名是一定的社会群体为特定地域约定的专有名称,承载着自然特性和自然的变迁,铭刻着历史的记忆。
地名形成后具有相对稳定性,即使所指实体已经发生变化,许多地名已不具实际意义,但地名仍留存。
地名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受地理环境的改变、社会的变革、族群的迁移等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
在历代官修的历史文献中,通史和各地的地方志都看不到村落历史,这些村落历史以“地名”这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下来。
地名中蕴含着自然、历史、人文和政治等众多信息,深受人类发展的影响。
本文所研究的山西省宁武县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争频繁,与军事活动相关的地名有很多。
如新堡乡的新堡、旧堡、达子营等,当今已无战事,但在地名上已深深烙上了痕迹。
在宁武县的地名中,与姓氏有关的地名、与山水有关的地名、与当地普遍生长的植物有关的地名数量众多。
从成因来看,这样的地名没有经过文人或官方加工,直接依据当时的实际情况进行命名,具有原生态的特点。
以前该区有豹子出没的涔山乡豹子沟,有狮子出没的新堡乡狮子沟等,都是自然与地名的紧密契合。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豹子、狮子等大型食肉动物已十分罕见,地名却并未发生改变。
再加上,行政区划涉及乡镇地名更改的少之又少,所以宁武县地名具有长久的稳定性。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就开始采用GIS与定量研究的方法来对地名文化进行研究,广泛的应用数理统计和GIS相结合进行研究。
而本文将尝试以山西省宁武县地名作为离散点,运用GIS中核密度估计法的空间平滑法,从地理区域视角科学剖析其地名分布特征,进而突破行政区划对地名的简短描述。
通过对山西省宁武县地名的分类研究,反映出宁武县这一历史文化重镇的独特底蕴,同时,也可以为地名的研究方法提出新的思路。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 数据来源通过查询2013年宁武县最新的行政区划,获得各级别行政地名485 个。
其中,乡镇、地区级地名16 个,村级地名469个。
经查询,宁武县一些自然村已不复存在,但地名仍承载着历史文化底蕴,所以保留,加入本次研究。
此外,由于资料有限,在进行离散点采集时一些地名没有精确坐标,作图分析时省去。
本研究所涉及的其他社会历史、经济数据大都来自于宁武县人民政府网(http:///zhengfu/XinZhou-NingWuXian)和《宁武县志》。
1.2 研究方法第一步,利用Internet和各类文献资料,查询、统计和分类所有行政级别的地名由来。
第二步,将地名当作离散点,借助Google Earth获取所有地名的经纬度坐标,存入Excel 电子表格中。
第三步,将第二步所获地名的地理坐标添加至ArcGIS10.0软件,利用 GIS 中基于核密度估计法(KDE)的空间平滑法(Spatial Smoothing),制作出宁武县各类地名核密度分布图,即可从空间可视化与定量化角度研究地名。
第四步,查阅相关资料,依据地名的成因,将地名分类整理。
KDE法充分地体现了地理学的距离衰减规律,距离较近的对象,权重较大。
这种方法对点数据的分析研究非常方便。
离散的点数据如果直接用图表示,通常难以归纳并定量分析其空间变化规律。
KDE法可以得到研究对象密度变化的图示,空间变化是连续的,又有“波峰”和“波谷”强化空间分布模式的显示,因此,可以客观准确地表达地名点的空间分布状况。
2 宁武县地名类型统计分析地名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的形成过程中蕴涵着丰富的地理、历史、语言、民族、社会、经济等要素。
地名研究主要是弄清地名的分布及其规律,从地名的传播中探索其隐含的信息和历史文化内涵,对其地点、区位及其周边环境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
地名的变化将会影响到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交往,对地名的分类整理关系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地名的分类也有很大差异。
2.1 基于自然地理视角的地名统计分析依自然地理方位环境分类,东、南、西、北、上、下、左、右等表示方位的字常出现在地名中;依自然地理地貌环境分类,山、沟、岭、梁、坪、坡等描述地形的字常出现在地名中;依自然地理水文环境分类,湾、河、洼等字常出现在地名中;依自然地理植被环境分类,杨、柳、草等字常出现在地名中。
2.1.1 与方位有关的地名。
方位词在地名命名中主要是为了指示命名地的地理方向或是区分重复的地名。
用东、南、西、北命名的地名有东土窑、南沟、西沟、北屯等;用上、下命名的地名有上官庄、下余庄等;用前、后命名的地名有前石湖、后沟等。
用方位词区分重复的地名有前凤凰和后凤凰、东麻峪寨和西麻峪寨、上小廖沟和下小廖沟等。
2.1.2 与地形地貌有关的地名。
在北方,山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宁武县被群山环抱,因此地名命名中多有山字。
在人类活动早期,往往用表示地形地貌特点的字对地名进行命名,如峪命名的地名有染峪、麻峪、常峪等;岭命名的地名有岭沟、霸王岭、黄岭等;梁命名的地名有李子树梁、大梁上、安子梁等;坡命名的地名有黄土坡、李家阳坡、梨园坡等;坪命名的地名有炭窑坪、宽草坪、谢家坪等;崖命名的地名有鸦呼崖、白马崖、高崖上等。
2.1.3 与水体有关的地名。
宁武境内有三条河流,为汾河、洪河、恢河,支流众多,与水相关的地名有很多。
这种命名方式分为以下几种:第一,以河流的源头、河川、河谷以及境内流经的河流名称等直接命名,如石家庄镇的定河村,阳方口镇的石湖河,圪廖乡的隔河村等;第二,与所处的地方和河流的相对位置命名,如阳方口镇的河西村,薛家洼乡的上白泉、中白泉、下白泉等;第三,宁武境内降水较少,对水的合理利用观念深入宁武人们的心中,如挖井蓄水,这类地名有天井沟、后井务沟等;第四,在山区人们往往以山沟作为聚居地,那里的水土条件和植被条件较好,因此坝下山区地名中最常用的是“沟”。
2.1.4 与植物有关的地名。
与植物有关的地名通常是用在当地广泛分布的茂盛植物直接命名。
如凤凰镇的柳沟村,薛家洼乡的李子树梁等。
这类地名的来源一是由于宁武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气温年较差大,降水稀少,植被多以耐旱植物为主;二是柳树、李子、枣等植物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与水体有关的地名有197个,所占比例高达42%;与方位有关的地名有101个,所占比例达22%;与地形地貌有关的地名有100个,占21%;与植物相关的地名有35个,占7%。
自古以来,人们的居住地大多依山傍水,形成聚落。
因为山、水不易受外界影响,故大山、大江、大湖等自然地理实体的名字往往很稳定,而且水是生命繁衍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人们多采用这种命名方式。
基于GIS角度对自然类地名命名进行分析:从图1宁武县自然类地名的核密度分布可以看出,地名深深的打上了自然的烙印。
纵观该县区,自然地名类分布密集,并呈现出多个分布中心,每个地名圈的密度分布呈现同心圆状,中间密度最大逐渐向外扩散密度减小,这与宁武县下设的每个乡镇中心分布大致耦合。
就其中的自然地貌类地名(见图2)而言,分布相对分散,其中在宁武县中部还呈现出多核连片分布的情况。
2.2 基于人文历史视角的地名统计分析地名命名多采取“通名+专名”的方式。
通名带有普遍的意义,各个区域因行政区划和环境影响有各自不同的通名。
从人文环境来看,主要有寨、堡、关、营、窑等。
专名具有特殊的研究价值,因为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专名[11]。
通名可以在口语提及时省略不说,但是专名不能省略,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地名了。
从人文角度讲,专名中一般使用姓氏、方位词、形容词和序数词等,如表示姓氏的专名有李、张、谢、吴、刘、朱、温等,形成的地名有李家沟、张家山等;表示方位的专名有东、南、西、北等,形成的地名有西村、南沟等;表示形容词的专名有黄、大、小、白、紫等,形成的地名有黄岭、紫峰崖等;表示序数词的专名有头、二、三、五、十等,形成的地名有头马营、十里桥等。
2.2.1 与神话传说有关的地名。
自古就有龙的传人、龙凤呈祥等吉祥话,地名命名中多用这些词寄托人们的敬仰之情。
传说宁武县是由百鸟之王凤凰所变,若遇天敌来犯可自如飞走,凤身即城池,城北华盖山护城墩似凤首,东西延伸的两堡俨然凤翅,南城之迎薰楼正如高翘的凤尾,雄居城中的鼓楼,堪称凤凰的心脏,所以又称“凤凰城”[12];传说唐太宗巡游管涔山时,村北的火山形成巨大的烟雾带,在太阳的照射下如烟虹如美丽的鸾凤舞动羽毛,美艳绝伦,太宗目睹此景后,认为这是国泰民安、吉祥兴旺之兆,于是就命令当地的人仿烟虹状修建了鸾桥,东寨镇的上鸾桥村和下鸾桥村就以此命名。
2.2.2 与姓氏相关的地名。
宁武县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占很大比例,命名方式有以下两种:第一种,“姓氏+通名”方式。
如朱家沟、崔家沟、张家庄、王家山、李家山等,其中沟、庄、山在这里就作为通名;第二种,“形容词+姓氏+通名”方式。
如北屯乡的大廖沟,“大”字即形容词,“廖”是姓氏,“沟”为通名。
这类地名中的姓氏一般取自村里姓氏最多的、起源最早的或是最有名望的家族。
2.2.3 与建筑相关的地名。
第四纪黄土垂直节理发育,不易倒塌,有利于建窑居住,宁武县地处黄土高原,在黄土堆积较厚的地方,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就地取材,常以窑洞为主要居住式,冬暖夏凉,一处窑洞群就成为一个村落,故“窑”也成为此地地名之一。
如袁家窑、郭家窑等。
2.2.4 与商业有关的地名。
宁武县地处中原腹地,是兵家必争之地,受战争影响,境内商业发展变化较大。
旧时与商业有关的地名多用店、铺、坊等字,在地名中体现为达达店、店耳上等。
2.2.5 与人们美好愿望相关的地名。
命名地名时人们也常会把道德观念、美好的愿望融入地名中,以寄寓祝福,而且人们深受传统观念影响,地名多采用旺、仁、义、祥、平等字,如石碣庄旺、小庄旺、梁家庄旺等。
2.2.6 与宗教信仰相关的地名。
山西省受五台山佛教文化影响较大,而宁武县又属于广义的五台山范畴,所以与佛教相关的信息也就反映到了地名命名中,多采用“社”(旧时村民用来迎神社事的地方)、庙、堂、寺等字,如凤凰镇的神堂沟,阳方口镇的寺儿岩,东寨镇的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