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宿迁发现世界最早古稻田 出土“中华第一灶”

合集下载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2024年新教材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课件:第一单元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石锛
骨箭头
骨渔叉
陶埙
陶纺轮
仰韶文化时期是氏族社会的兴盛时期。 距今6000多年的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 随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之 间地位平等,没有明显的贫富分化。
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 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
仰韶文化彩陶
仰韶文化的重要特征是制作彩陶。人们制作陶器的时候, 在泥坯表面用矿物颜料绘出图案,经过烧制,陶器表面就留 下了彩色纹样,称为“彩陶”。仰韶文化彩陶分布广泛,主 要在黄河中游地区,影响范围可达黄河上游、下游,以及长 江流域和西辽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的跨区域发展是我国史 前文化大繁荣的一个重要表现,也是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文化 对周围影响的反映。
原始农业是怎样的呢?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兴起及其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知道我国
原始社会时期稻作农业的繁荣。 3.了解半坡人的生产生活,知道我国仰韶文
化、大汶口文化的社会特征。 4.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
依据。
新课展开 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 1.背景
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
观察并说出长江、 黄河流域新石器 时代的重要遗址。
长江流域:良渚遗址、河姆 渡遗址等;
黄河流域:半坡遗址、陶寺 遗址、大汶口遗址等。
3.意义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定居生活。 人们磨制石器,制作陶器,饲养家畜。原始 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 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下列哪些现象表明了原始农业的起源和发展? 请在□内画“√”。
√□农作物的出现 √□家畜饲养 √□定居生活
√□磨制石器

【高中地理】浙江9千年前遗址证明水稻种植源于我国

【高中地理】浙江9千年前遗址证明水稻种植源于我国

【高中地理】浙江9千年前遗址证明水稻种植源于我国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最近在浙江龙游发现的距今9千年的青碓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对此又添新证。

它充分证明浙江的钱塘江上游地区不但是浙江新石器时代文明发祥地,而且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重要的稻作农业文明发祥地。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蒋乐平9日在龙游县考古现场举行的学术通报会上介绍,今年8月23日至31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龙游县博物馆共同对县内的钱塘江上游衢江、灵山江流域进行新时代考古调查。

调查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发现了青碓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

初步勘探确认,青碓遗址原产范围南北长170多米,东西阔160多米,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

遗址涵盖两个阶段的文化层沉积,遗存大量的陶器和石器。

其中,下层遗物具备浓烈的上山文化晚期特征,年代距今9千年,上层遗物具备显著的跨湖桥文化特征,年代距今8千多年。

上山遗址位于距龙游县约100公里的浦江县境内,是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2001年至2021年发现并发掘的,距今有8600-11400年的历史〖古工作者还在其中发现了长江下游地区迄今最早的稻作遗存,把中国稻作文明的时间表由过去河姆渡文化的7千年提前到了1万年。

蒋乐平研究员就是当时上山遗址考古队领队。

他说记者,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大背景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实行了“浙中地区以上山文化为核心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调查”,青碓遗址调查就是其中的组成部分。

目前,浙中及附近地区在上山遗址之后,已经辨认出了10处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

上述区域均属于钱塘江上游地区,蒋乐平认为,青碓遗址的发现,说明上山文化的分布已向浙西地区延伸,这充分证明钱塘江上游地区不但是浙江新石器时代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最重要的稻作农业文明发祥地之一。

从年代看看,上山文化之后依次就是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

蒋乐平说道,青碓遗址就是浙江境内第三处辨认出上山文化与跨湖桥文化轻易地层梯状关系的遗址,其上时下层器物之间存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更有力地证明了跨湖桥源于上山文化的假设,更充份地证明了钱塘江早期文明源远流长的沿袭发展关系。

茅山遗址种植水稻

茅山遗址种植水稻

茅山遗址种植水稻茅山遗址是中国江苏省江阴市境内的一个重要的考古遗址,其历史可追溯到距今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个遗址主要包括了茅山和湖山两个部分,而茅山遗址则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茅山遗址位于江阴市茅山镇的小湖村,是中国较早的以农业为主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之一。

在茅山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反映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遗迹,其中包括水稻种植。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发展,以及古代农民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考古发现,茅山遗址中的水稻种植可追溯到距今约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使得茅山遗址成为中国水稻种植最早的地区之一,也佐证了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之一。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茅山遗址的水稻种植主要以早熟型品种为主,而且采取湿地稻作的方式进行种植。

在茅山遗址的发掘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水稻种子和植物遗存,以及与水稻种植相关的农具、作业遗迹等。

这些遗迹和遗物提供了许多关于古代水稻种植方式和农耕文明的宝贵线索。

比如,在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水稻杂粮,部分杂粮上还能看到磨损的痕迹,说明古人可能使用石磨对水稻进行加工。

此外,还发现了包括石锄、石镐等农具,以及水稻田地的痕迹等。

这些发现表明,在茅山遗址的古代社会中,水稻的种植和农耕活动已经相对发达和成熟。

水稻是中国古代农民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的发展与古代社会的进展和繁荣密切相关。

在茅山遗址的研究中,考古学家们不仅发现了水稻的种植活动,还发现了一些与水稻种植相关的社会经济现象。

比如,在遗址中还发现了一些用于储存水稻的粮仓,这表明古代人们已经开始使用集体或个人的方式进行粮食的储存和管理。

此外,在遗址中还发现了大量的陶器和石器等手工业产品,这说明古代社会在水稻种植和农耕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其他的产业和经济活动。

茅山遗址的水稻种植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和农耕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茅山遗址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农民的农耕技术和种植方式,以及农耕活动对古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我国最早种植3种

我国最早种植3种

我国最早种植3种中国是世界上种植农作物最早的国家之一,具有悠久的农业历史。

我国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三种最早种植的农作物分别是稻谷、小麦和大豆。

稻谷是我国最早种植的作物之一,可以追溯到约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稻谷起源于中国的长江流域地区,经过几千年的选育和改良,发展出了丰富多样的稻谷品种。

稻谷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几千年来以米饭为主食,稻谷的种植和种养尤为重要。

小麦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农作物之一,起源于约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小麦适应性广泛,适合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种植。

小麦不仅可以用来制作面食,如面条、馒头等,还可以酿造啤酒等食品和饮料,对于中国的食物和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豆是我国最早的豆类作物之一,起源于约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大豆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农作物之一,被广泛用于食品和饮食文化中。

大豆的种植和食用方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大豆可以制作豆腐、豆浆、豆饼等各种豆制品,对中国人民的饮食结构和健康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这三种作物在中国的种植和利用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稻谷作为主要粮食作物,在中国普遍种植,为中国人民提供丰富的食物资源。

小麦在中国北方广泛种植,为中国的面食文化和工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大豆在中国东北地区种植较多,也为中国的豆制品加工和大豆油生产提供了重要的原料。

种植这三种作物也对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稻谷适应于湿地和稻田的种植方式,有助于增加湿地面积和水稻种植水平,保护水生态环境。

小麦适应于干旱和亚寒带气候,有助于改善中国北方的生态环境和土壤质量。

大豆是一种富含营养的植物,对土壤改良和养分保持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稻谷、小麦和大豆是我国最早种植的三种农作物,它们在中国的农业和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三种农作物的种植和利用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有助于改善中国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澧阳平原:稻作文明的源头

澧阳平原:稻作文明的源头

澧阳平原:稻作文明的源头城头山出土的陶器城头山遗址发掘出的炭化稻粒澧阳平原的稻谷城头山遗址古稻田和祭坛遗迹平面图常德农耕文化之——□蔡德东相关链接——稻作文明起源及传播1996年,在中国最早的古城——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约6000多年。

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终身教授奥佛等国际权威考古专家认为,以澧阳平原为代表的长江中游地区,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水稻起源之谜,已基本破解。

起初,大家以为水稻起源于印度。

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距今7000年的炭化稻谷比印度的稻作历史早了3000年;1988年,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现大量掺杂在陶片里的稻壳,距今约9000年,将世界稻作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1993年,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18000年;1995年,湖南澧县八十垱遗址出土了近万粒炭化水稻,距今8000多年;1996年,湖南澧县城头山遗址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稻田,距今约6000多年;2006年,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发现了大量炭化谷糠和完整的灌溉系统。

现在,他们证明:湖南澧阳平原是世界水稻的起源与传播中心之一。

澧阳平原稻作文明传播八大路线第一条路线:距今约7000年,经长江中游越过南岭,抵珠江三角洲,以深圳大鹏湾的咸头岭遗址为代表;第二条路线:距今约7000多年,经长江中游至下游,代表性遗址为浙江萧山的跨湖桥;第三条路线:距今约6000年,由珠江三角洲进入台湾海峡,以金门岛富国墩遗址为代表;第四条路线:距今约5000到6000年,遍及台湾,以大坑文化为代表;第五条路线:距今约4000年,到菲律宾东南亚地区,南中国渤海边,代表为泰国NongNor遗址及Khok phonom Di遗址;第六条路线:距今约3400至2800年,传播至波利尼西亚、印度尼西亚岛屿;第七条路线:距今约1200多年,越太平洋往东,至复活节岛;第八条路线:距今约500年,向西,约印度洋,到达马达加斯加。

历史冷知识——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历史冷知识——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

历史冷知识——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水稻的栽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种植水稻的范围很广,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稻米产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栽培稻的起源,历来是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河姆渡、罗家角遗址的发掘,以及近年来在长江中游湖南及湖北地区仰韶时代以前的稻谷遗存的发现,不啻推进了问题的探索。

我国境内发现的史前栽培稻遗存已有数十处,长江中、下游地区是这类遗存最丰富的地区,河姆渡、罗家角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这两地最下层的碳14数据分别为公元前5005、5090年,在这个年代的地层中,都发现了稻谷遗存,尤以河姆渡的发现最为惊人。

在河姆渡第四层4000余平方米的范围内,普遍存在厚厚的稻谷、稻壳、稻草的堆积,最厚处有1米以上,经过换算,稻谷的总量高达120吨以上。

稻谷经鉴定,属栽培稻籼亚型种中晚稻型水稻(罗家角稻谷经鉴定,得知除籼稻外,还种植粳稻)。

栽培稻谷收获量之大,反映了当时稻作农业的规模是很大的,生产技术也是比较先进的,这里出土的大量骨制耕具,也反映了这一点。

从遗传学的角度看,这里籼稻是从野生稻演变为栽培稻的基本形,但它已远离野生种而接近现代栽培稻了。

栽培稻是由野生稻经长期人工培育而产生的。

野生稻与栽培稻的生长环境不尽相同。

野生稻月前在我国主要发现于珠江流域及云南等地,但这两个地区,已经发现的最早的含稻谷实物的遗存,其年代分别在公元前3000年和公元前2000年左右。

年代晚于长江中、下游地区。

史前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是否也可能生长野生稻呢?答案是肯定的。

根据孢粉组合变化分析沪杭地区1万多年来的气候变迁所得出的结论,认为全新世以来这个地区气候具有多次冷暖交替的变换,其中公元前5500年一前3050年,是气候上的第一暖期,当时气候湿热,年平均温度比目前高2—3℃,降水量比现在多500—600毫米,基本上与现在的珠江流域气候条件相当。

这种暖期的气候特征,在河姆渡遗址的动、植物群中也有反映。

《寻古中国·稻谷记》文案

《寻古中国·稻谷记》文案

《寻古中国·稻谷记》文案1.水稻是当今世界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然而距今一万多年前,稻谷还只是水边野草的种子。

从“离离原上草”到“粒粒皆辛苦”,是谁第一个剥开稻谷的坚壳,发现稻米可以食用的秘密?是谁第一个撒下希望的种子,为历史的长卷沁入三分稻香?2.植硅体——显微镜下才可以得见的微小颗粒,是植物细胞的“化石”。

考古工作者在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距今一万多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野生稻和栽培稻植硅体。

这一发现,将人类驯化栽培水稻的历史上溯至12000年左右,实证了中华远古先民是最早种稻的人。

3.《寻古中国·稻谷记》依托丰富扎实的考古探索和最新研究成果,系统梳理仙人洞和吊桶环、上山、井头山、跨湖桥、贾湖、河姆渡、城头山、鸡叫城、良渚、两城镇、二里头、南佐等文化遗址中与稻作相关的线索与内容,展现出水稻起源、传播和波澜壮阔的稻作文明演进画卷。

4.起源于中国的水稻,漂洋过海在世界上许多地方落地生根,造福人类。

而今,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都有水稻种植。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对中国水稻的种植、传播与推广给予高度评价。

5.秉科技之烛,寻文明曙光,科技考古为水稻驯化与稻作农业起源研究,提供了实证支撑。

《寻古中国·稻谷记》将科技考古成果中的水稻植硅体、小穗轴等生僻概念视觉化呈现;通过生动的演示和解读,把浮选法、水稻植硅体密度分析法等技术手段深入浅出并兼具趣味性地表达传递。

6.《寻古中国·稻谷记》创作团队奔赴浙江、湖南、江西、河南、甘肃、山东等地的26座城市,深入拍摄考古现场13处、博物馆24座。

片中还展示了数十件内涵丰富的文物。

它们串起中国万年稻作文化历史,分别从各自的角度诠释着稻作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7.《寻古中国·稻谷记》持续深化“思想+艺术+技术”创作理念,利用新技术还原了上山、南佐、两城镇、城头山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以及分体式组合石犁等重要文物,让观众得以在坐地千里、一日万年的“穿越”中重温历史、领略文明。

稻禾发展史

稻禾发展史

稻禾发展史
水稻起源长江中下游是中国水稻的起源地,水稻以这里为起点向外扩展,并在大约距今5000~4000年左右,推进到黄河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

夏商周时期,栽培区域进一步扩大,向长江上游、云贵、黄河以北推进,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水稻分布的大格局。

所谓神农“尝百草、辨五谷”,反映的是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将各类谷物从野生状态驯化成粮食的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据传,神农氏生活在距今大约五千年前,而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人对水稻的驯化,远远早于这个时期。

水稻的历史考究河姆渡是长江下游浙江余姚的一个小镇,1973年开始,在这里发现了大面积的新石器文化遗存,叠压着四个文化层,考古工作者在最下层的年代为距今7000年前,发现了大量的栽培稻的稻谷遗存。

这些稻谷不仅保存状况极佳,而且,伴随这些稻谷出土的还有种植水稻的农具。

这一考古发现,轰动了全世界。

河姆渡的稻作随着近几十年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考古工作者又相继发现了距今更久远的栽培稻遗存,它们广泛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淮河流域、华南地区、西南地区等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宿迁发现世界最早古稻田出土“中华第一灶”
导语:韩井遗址发现的古稻田。

釜灶组合,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供图。

前不久,顺山集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宿迁泗洪召开。

专家们感兴趣的是,在距离顺山集
韩井遗址发现的古稻田。

釜灶组合,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供图。

前不久,顺山集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宿迁泗洪召开。

专家们感兴趣的是,在距离顺山集遗址4公里的韩井遗址,发现了8000多年前的古稻田。

这是目前已知全世界最早的古稻田。

位于泗洪县顺山集遗址附近;顺山集文化将江苏文明史提前1500年。

出土“中华第一灶”
8000多年前就生火做饭
顺山集遗址位于泗洪县梅花镇大新庄西南约500米处。

1962年首次发现。

2010年开始,江苏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处距今8000年的大型环壕聚落,环壕跨度东西约230米,南北约350米。

这一考古发现曾获得“2012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在这次研讨会上,专家介绍,2013年考古界就提出将这一发现命名为顺山集文化,这次经过讨论,顺山集文化被确定下来。

顺山集文化分布范围位于苏北、鲁南、豫东南和皖北的交界地带。

专家介绍,顺山集遗址是淮河流域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环壕遗址,填补了淮河中下游史前文明的空白,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进1500年。

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说,8000多年前,江苏先民们依水而居,人们住的是地面式或者浅地穴式的圆形房子,他们生火做饭,已用上灶台。

在顺山集遗址,考古学家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陶灶,这是当之无愧的“中华第一灶”。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