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胸证(伤寒学)
结胸证课件

3、小结胸证
病位局限
邪结尚浅
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
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138)
热盛 痰壅
(三)寒实结胸证
平素阳虚湿重,冷水潠灌后,致寒水内结。 疼痛拒按,舌淡苔白。无烦躁口渴等热症。 治宜:辛热逐水 方用:三物白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贝母消痰散结。 桔梗开提肺气,通调水道。 巴豆大辛大热,驱泻冷积,散寒逐水。
案例2: 《经方实验录》
翌日,家人仍欲延前医。余坚辞曰:余腹坚硬
如石,决非顺气化痰所能奏效,惟大承气汤或 可奏功,因自拟生军三钱,枳实二钱,厚朴三 钱,芒硝五分。服后,时许,下积物甚多,胸 腹稍畅。次日胸腹仍觉满闷硬疼,又进二剂, 复下陈积数次。元气顿形不支,因改服六君子 汤三剂。后元气稍复,而胸腹满疼,仍自若也。 更服大承气二剂,不惟疼痛丝毫未减,腹中满 硬如故,而精神衰惫,大有奄奄欲毙之势……
136条
结 胸 证 少 阳 病 大热或无大热(热聚于里), 但头微汗出 胸胁胃脘痛 往来寒热,疼痛较轻
137条
结 胸 阳 明
心下至少腹硬 满而痛不可近 绕脐痛
热、实 (无大热、潮热、苔燥)
案例2: 《经方实验录》
“民国十八四月某日,狂风大作,余因事外 出,当时冒风,腹中暴疼。余夙有腹疼病,每 遇发作,一吸阿芙蓉,其疼立止。不料竟不见 效,服当归芍药汤加生军一剂,亦不应。…… 黎明家人已延医至矣,遂针中脘,以及各穴, 凡七针。行针历五小时,痛始止。据该医云, 腹部坚硬如石,针虽止痛一时,而破坚开结, 非药不克奏功。因拟顺气消导之方。余不欲服, 家人再三怂恿,勉进一剂,病不稍减。
水 热 互 结
泄 热 逐 水 破 结
伤寒论简答题之一

伤寒论简答题之一 1.简述太阳的生理功能。
①阳气较多,正气旺盛;②职司卫外,统摄营卫;③六经藩篱,受邪首当;④参与气化,主司排水;⑤内应少阴,表里互通。
2.简述太阳病的转归。
①痊愈;②传经;③变证3.简述太阳病的治则治法。
太阳病的治则是解表祛邪。
具体治法包括:伤寒伤寒者,辛温发汗,宣肺平喘;风热者,辛凉解表;太阳中风者,解肌祛风,调和营卫;表郁轻证,小发其汗。
太阳病兼证的治疗原则是在主治方基础上随证加减;太阳病变证治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4.太阳病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太阳病的辨证要点是恶寒(恶风),或伴发热,头痛连项,脉浮。
太阳病的病机是邪束太阳,经气不利,正邪交争,营卫失和。
5.太阳伤寒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辨证要点是恶寒,头身痛,无汗,脉浮紧。
其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
6.太阳温病的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太阳温病的的辨证要点是发热,头痛,口渴,不恶寒(或初起微恶寒),脉浮数。
其病机是温邪犯表,化热伤津,营卫不和7.辨别病证阴阳属性的要点是什么?辨别病证阴阳属性的要点在于是否有发热。
凡发热恶寒者,病证属阳,如太阳病发热与恶寒同时并见;阳明病但热不寒,少阳病往来寒热。
凡无热恶寒者,病证属阴,如太阴病、少阴病寒化证、厥阴病之寒厥证。
8.判断病证是否传变的依据是什么?判断病证是否传变的依据是脉证,而不在于患病之时日。
9.简述“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的临床意义。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此条实为举例,是预测太阳病的传变趋势,并采取针对性预防治疗之法,被后世称为“行安未受邪之地”,确有临床指导意义。
10.营卫不和可见于哪几种病证?营卫不和既可见于太阳病,包括太阳伤寒表实证、中风表虚证、太阳温病;又可见于杂病中部分自汗证。
11.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辨证要点与病机是什么?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辨证要点是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
伤寒论讲义试题及答案(二)

《伤寒论》试题及答案五、简答题1、如何理解太阳病提纲证?太阳病提纲证即原文第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外邪袭表,正气抗邪,正邪相争于表,气血浮盛于外,故脉浮;太阳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风寒束表,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故恶寒。
以上脉证反映了外邪袭表,营卫失和,正邪相争于表的病理机转,为太阳病的主要脉证,也是表证共有的症状。
2、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的鉴别要点是什么?清简述其病机。
太阳中风证与太阳伤寒证二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
二者虽均为风寒袭表所致,但太阳中风证的病机为卫阳不固,营不内守,故见汗出,汗出后营阴内弱,故脉搏宽缓而呈浮缓之象;太阳伤寒证的病机为卫阳被遏,营阴郁滞,固件无汗与脉浮紧。
3、桂枝汤证本有“汗出”,为何还用发汗之法?桂枝汤证出现“汗出”是营卫不和的表现,为病汗,而服桂枝汤后的汗出是属药汗。
因桂枝汤不仅可解肌祛风,而且还可调和营卫,滋阴和阳,用其发汗可使营卫相和,病汗自止,故桂枝汤证虽见汗出,仍宜用桂枝汤微发其汗,通过发汗达到止汗的目的。
4、“荣弱卫强”的含义是什么?“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是对太阳中风证病机的反复说明。
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影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
5、何为“麻黄八症”?简述产生机理。
“麻黄八症”亦称“伤寒八症”,是指太阳伤寒表实证的八个症状,包括头痛、发热、神通、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喘。
由于风寒束表,肌肤失煦,故见恶风寒;卫闭营郁,经气运行不畅,故头身疼痛;寒邪外束,腠理郁闭,故见无汗;肺气不宣则作喘。
6、简述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
两者皆为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但又有所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故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故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急性胰腺炎从《伤寒论》结胸证辨治经验点滴

急性胰腺炎从《伤寒论》结胸证辨治经验点滴现代医学尚不能充分阐述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
中医没有急性胰腺炎的病名和论述,但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关于结胸证的理法方药记载,辨证施用于急性胰腺炎,确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现略举临床治例点滴,以求正于同道。
1 急性胰腺炎分型验案(1)水热结聚型部分急性胰腺炎类似水热结胸。
《伤寒论》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条“……;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部分急性胰腺炎与上述论述相符。
验案:刘某某,女,43岁急性胰腺炎住院二天不大便,脘腹灼热胀痛难忍,全腹拒触摸,按之石鞭,干呕心烦,面红多汗,T39度,舌红,苔微黄,脉弦。
证属水热结聚脘腹,处大陷胸汤泻热逐水,峻下破结:大黄10克为细末,甘遂5克为细末,芒硝30克。
先以沸水150毫升泡大黄末,欲冷时入甘遂末,搅匀冷定入芒硝,分三次胃管给药,腹部冷敷。
4小时后矢气排便,8小时第二次用药,共泻水样便十多次,48小时症状基本消失。
(2)热结胆胃型《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
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综上条文,邪热可结聚胆胃,出现心下鞕满胀痛,呕吐不止的临床症状,部分急性胰腺炎与此相符。
验案:克惹某某,男,38岁急性胰腺炎住院三天不大便,脘腹胀满灼痛,触之板结,按之痛,恶心干呕,时寒时热,体温40.3度,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
证属邪热内陷结聚胆胃,处大柴胡通下里实:柴胡20克,黄芩15克,白芍15克,半夏15克,枳实15克,大枣12克,生姜3克,大黄10克为细末。
以水1000毫升,煎取150毫升泡大黄末,分三次胃管给药,并腹部冷敷,用药第一次后4小时开始矢气排便,48小时症状基本消失。
(3)寒结胃肠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结胸证

病机:水热互结于胸腹。
证候:心下痛,按之石硬,甚者从心下至少腹 硬满而痛不可近,伴短气躁烦,心中懊憹,头 微汗出,舌上燥而渴但不多饮,日晡所小有潮 热或微热,大便秘结,苔黄腻或黄厚而燥,脉 沉紧。 治法:泻热逐水破结。 方药:大陷胸汤(大黄 芒硝 甘遂)
8
辨大结胸证与阳明腑实证
两证除有腹痛、不大便的共同症状外,还都 可见心烦、舌燥而渴、潮热等症,故需鉴别。 鉴别如下:
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134)
6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 之石鞕者,大陷胸汤主之。(135)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 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 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136)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 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 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137)
3
结胸证分类
大陷胸汤证
大结胸
热实结胸 结胸证 小结胸 大陷胸丸证
寒实结胸
4
(二)热实结胸——邪热内陷, 与痰水互结于胸膈
1.
大陷胸汤证 2. 大陷胸丸证 3. 小陷胸汤证
5
1.大陷胸汤证(134、135、136、137)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 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 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 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 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
13
3.小陷胸汤证(138) ——辨小结胸病的证治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
伤寒论中关于结胸和藏结的原文解读

伤寒论中关于结胸和藏结的原文解读原文136条问曰:病人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病人有结胸,有藏结,其状如何呢”?“结胸”者,按之胸脘腹胀痛,属于实症,寸部的脉“浮”者,是病机处于腑中,腑是空腔结构,聚结于痰瘀水湿,使有形的邪气冰伏脉道,所以关部的脉出现“沉”,“沉”与“浮”相对比较者,“沉”是在浮脉作用下,有形邪气,压缩下潜而导致关部的脉“沉伏”不起者,此“浮”与“沉”脉者,均是在说处于寸部浮脉中的病机(结胸症),使关部的本是“浮紧滑”之脉,却递增下潜“沉伏”之脉,均属于阳性脉的范畴,是量变的增加,而未发生质的变化。
那么何为“藏结”呢?如同结胸状,说明藏结者,有形郁滞结于所藏之气,因为邪气所结在藏,深入于里阴,浮越之火并于中枢,从三阴中越出,并于二阳,“胃绝求食”,所以称为“饮食如故”,“如故”者,即不当如故且如故者,无根之热,抢夺于“胃气”,有“除中”之危,所以“所饮”之食物,“完谷不化,时时下利”,是阴从下脱,阳从上越,新陈不能代谢,谷气亡失,“胃气”将衰之危候。
藏深结于里阴,阳火浮于表阳,则寸脉“浮”,里阴之关脉“小细沉紧”。
“小”者,脉体不足,“细”者,脉体如丝,“沉”者,重手取得,冰伏之象,“紧”者,阴寒深入,正是正虚邪实之脉的表现。
虚阳浮越于外,则寸脉“浮,名曰藏结者”。
“藏”者,一是脏腑之脏,说明邪气依脏藏结至阴之深,二是藏者,深入潜藏之象,病深伏于里,即“深藏”,且伏潜,时间长,跨度大,才能造成藏结之症。
所以原文又说了:“舌上胎滑者难治”,正是因为正虚邪气实,导致阴寒痼冷之症结的原故。
“结胸”与“藏结”形成了虚实阴阳的相互比较,就会从中发现“结胸”者,脉与症,均属于阳性的病变,只是量变的过程,如“浮”脉者,在有形病邪的作用下,“浮”脉被压缩为“沉”脉,使脉处于伏遏的状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沉脉,而是浮脉的增量,并不是减量。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及译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原文作者:张仲景问曰:病有结胸,有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
舌上白胎滑者,难治。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胎滑者,不可攻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一作汗出),因作痞。
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
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大陷胸丸方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右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
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一云:头痛即眩),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
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大陷胸汤方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咸寒)甘遂一钱(苦寒)右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
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一云:日晡所发心胸大烦),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7.结胸证

正在心下 脉证
表邪内陷,与痰浊互结
不在胸中,正在心下
按之则痛----证情较轻,不按则不痛 脉浮滑----浮为阳邪,滑为有痰,热与痰结
小 结 胸 病
治疗:小陷胸汤主之-----清热涤痰开结
鉴别
大陷胸汤证:
病位 主证 主脉 病机 病情 治法 方 药
从心下至少腹 硬痛拒按 沉紧 热与水结 较重 泻热逐水破结 甘遂 黄连 芒硝
寒 证 实 候 无热证者 结 胸 证
寒邪内陷,与 宿有之痰浊水 饮凝结于胸膈
治疗:三物小白散 温寒逐水,祛痰开结 方义 巴豆 贝母 桔梗 辛热大毒,峻下冷积寒饮,破其凝坚 化痰解郁开结 宣肺理气化痰,又载药上行
三物小白散的用法: ①根据患者的体质状况确定每服用量。体质壮实者, 每次可用1~1.5g,体质虚弱者适当减少用量,体 现个体化用药原则。 ②用米汤调服药散,取其顾护胃气,且缓解巴豆之 峻毒。 ③通过调理,可控制药力。本方为温下剂,故若欲 加强泻下力量,可进服热粥;若欲减轻延缓其泻 下力量,可进服冷粥。盖巴豆得温则行速,得冷 则行迟。 ④随病位不同,药后的反应各异。病在膈上者服药 后可能会呕吐,病在膈以下者服药后多泻利。
Hale Waihona Puke 今服此药,硝黄之力竟不下行,盘旋胸腹之间,一 若寻病者然。逾时,忽下黑色如棉油者碗许,顿觉胸中 豁朗,痛苦大减。四五剂后,饮食倍进,精神焕发。古 人所谓用之得当,虽硝黄亦称补剂者,于斯益信。惟此 汤与大承气汤,只一二味出入,其主治与效力有天渊之 别,经方神妙,竟有令人不可思议者矣!嗣又守服十余 剂,病已去十分之九,本可不药而愈。余狃于前服此汤, 有利无弊,更服一剂,以竟全功。讵药甫下咽,顿觉心 如掀,肺如捣,五藏鼎沸,痛苦不可名状。亟以潞参一 两,黄耆五钱,饴糖半茶杯,连服二剂,始安。余深奇 同是泻药,初服硝黄,则元气徒伤,继加甘遂,则精神 反形壮旺。故详述颠末,而为之记。(录《医界春秋》) 细按本篇实有无上之价值。何者?病人服医者之药,每 不能详言服后之变化,惟有医者服自疏之药,乃能体察 周详,言之有物。观王先生之言,今服大陷胸后,硝黄 之力竟不下行,盘旋胸腹之际,一若寻病者然。可谓一 言发千古之秘,胜于后世注家之书,徒以空谈为依归者! 此实验之所以可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