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何而生__罗素
罗素 我为什么而活着 英文原文

What I Have Lived For——by Bertrand Russell Three passions, simple but overwhelmingly strong, have governed my life: the longing for love, the search for knowledge, and unbearable pity for the suffering of mankind. These passions, like great winds, have blown me hither and thither, in a wayward course, over a great ocean of anguish, reaching to the very verge of despair.I have sought love, first, because it brings ecstasy - ecstasy so great that I would often have sacrificed all the rest of life for a few hours of this joy. I have sought it, next, because it relieves loneliness--that terrible loneliness in which one shivering consciousness looks over the rim of the world into the cold unfathomable lifeless abyss. I have sought it finally, because in the union of love I have seen, in a mystic miniature, the prefiguring vision of the heaven that saints and poets have imagined. This is what I sought, and though it might seem too good for human life, this is what--at last--I have found.With equal passion I have sought knowledge. I have wished to understand the hearts of men. I have wished to know why the stars shine. And I have tried to apprehend the Pythagorean power by which number holds sway above the flux. A little of this, but not much, I have achieved.Love and knowledge, so far as they were possible, led upward toward the heavens. But always pity brought me back to earth. Echoes of cries of pain reverberate in my heart. Children in famine, victims tortured by oppressors, helpless old people a burden to their sons, and the whole world of loneliness, poverty, and pain make a mockery of what human life should be. I long to alleviate this evil, but I cannot, and I too suffer.This has been my life. I have found it worth living, and would gladly live it again if the chance were offered me.。
罗素《我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而活着》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把握作者的思想内涵。
预习学案一、字音:遏.制()濒.临()俯瞰.()瑕疵.()怏怏..不乐()jù( )风震chàn( ) 边yuán( ) 孤jì()矫.正()二、解释:肆意:遏制:缩影:际遇:赐予:三、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系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论家。
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
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勤勉的科普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顾。
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我为何而生》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对爱情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
讲授学案一、检查预习二、自主学习:1、作者一生有哪三种追求2、支配着作者一生的三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3、作者所寻求的“知识”具体内涵4、“天堂”和“尘世”在文中具体指什么?“天堂”(回答不超过10个字)“尘世”(回答不超过15个字)三、合作探究:1、重点句子理解:①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握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②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2、作者的三种激情哪一种最能引起你的共鸣?你最赞同作者的哪一观点?.3、作者是怎样把这三种激情联系在一起的?由此你看出罗素的人格是怎样的?我们大家受到了什么样的启发?三、训练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膏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筚.言(jiān) 采撷.(xiã) 风尘仆仆..(pù) 处.变不惊(chǘ)B.思忖.(cǘn) 羞郝.(nǎn) 雕栏玉砌.(qì) 不容置喙.(huì)C.菲.薄(fěi) 毗.邻(pí) 拈.轻怕重(diān) 掎.角之势(jí)D.拜谒.(yâ) 粳.米(gěng) 栉.风沐雨(zhì) 恬.遇隐忍(tián)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昨日凌晨,演出结束后回到酒店的超女们_________洗澡后参加了主办方的庆功宴。
高二语文《我为何而生》《横渠四句》苏教版知识精讲

高二语文《我为何而生》《横渠四句》苏教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我为何而生》《横渠四句》二、学习目标《我为何而生》1、阅读课文,理解罗素这位大学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
2、鉴赏课文内容所表现的情和理,品味其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横渠四句》1、通过寻找关键句来理清思路,品味文中一些富含深意的语句,了解“横渠四句”的内涵,体会其超时代的性质和具有的普遍的人类意义及其现实意义。
2、理解“内圣外王”的真正含义。
三、课文知识分析《我为何而生》1、了解作者伯特兰·罗素(1872—1970年)是英国现代著名数学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文学家。
他在宗教、教育、社会学、伦理学方面都有极大建树。
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
1950年,瑞典文学院授予罗素该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捍卫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的多种多样、意义重大的作品”。
1920年至1921年,他来到中国讲学,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
在此期间,他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作了大量深入的考察和研究,对传统的中国文化和文明作了深层的分析、透视,站在全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评析了中西文明的特征、优劣和价值。
这些研究后来结集为《东西方文明比较》。
孙中山先生称他是“唯一了解中国的外国人”。
2、释题:“我为何而生”是一个很古老的哲学命题。
古往今来,人类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㈠我是谁,从哪里来?㈡我为什么活着?㈢我将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
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皓首穷经,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
各位同学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我们今天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
3、浏览课文,理清作者思路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为何而生》(又译为《我的人生追求》),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前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其洋溢在字里行间的博爱精神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
《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

《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通用5篇)《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篇1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作为匆匆过客的我们,究竟是为了什么来到这个世界呢?在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无数智者也跟我们一样面对过这样的人生难题。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我为什么而活着》,作者是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罗素。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
”写出了追求爱情、知识和同情苦难的联系。
我是这样理解的: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理想,而同情苦难则是现实。
渴望爱情、追求知识是为了自己,同情苦难则是为了他人。
对人类不可亵制的同情心是作者追求爱情和知识的真正动力,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只有对人类心存怜悯,爱情才能纯洁和崇高,知识才能更好的奉献给人类。
当这个社会不再需要同情和怜悯的时候,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和谐繁荣!尽管这样的人生带给作者不安和痛苦,但罗素对自己这样的人生却深感幸福——“这就是我的人生,我觉得它值得活。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罗素这种源于人类良知和悲悯情怀的博大真诚的人类之爱,不正是人作为人的伟大之处吗?作家卢梭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有意义的人生,有价值的人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只有确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无为和虚度。
是的,只有有意义的人生,才是我们所应追求的!《我为什么而活着》读后感篇2波特兰·罗素的这篇文章,并没有给我带来生命的波动,可这个标题,却深深的吸引了我的眼球,从出生到现在,没有固定的一片断、一个时刻,专供自己思考出生、活着到底是为什么。
也许,为了我最亲爱得爸爸、妈妈,能让他么可以舒心,减少应有的牵挂和沉重伟岸的爱。
也许,为了帮助过我的恩人,亲密的朋友,存在,是为了那一点一滴,对他们的报答。
也许,为了客观的,稳定的现实而存在,上天给予了宝贵的生命,给予了享受社会的权利和生存的义务。
罗素:我为什么活着

《我为什么活着》——罗素What I Have Lived ForBertrand Russell我为什么活着三股简单而非凡强烈的激情一直控制着我的一生: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不堪忍受的怜悯。
这三股激情,象阵阵巨风,把我在痛苦的海洋的路途中吹得任意东西,变动无常,直吹到了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首先是因为它带来了欣喜若狂之情——欣喜若狂使人如此心醉神迷,我常常愿意牺牲我的全部余生来换取几小时这样的欢乐。
我寻求爱,其次是因为它能解除寂寞——那种可怕的寂寞,如同一个人毛发悚然地从这世界的边缘探望令人战栗的死气沉沉的无底深渊。
我寻求爱,最后是因为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圣徒们和诗人们所想象的预言中的天堂景象的神秘雏型。
这就是我所寻求的东西,虽然它也许似乎是人生所难以得到的美好事物,但这就是——最后——我终于找到的东西。
我怀着同样的激情寻求知识。
我希望理解人们的心。
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发光。
我力图领悟毕达哥拉斯的才能,他的才能使数字支配着不断变动的事物。
在这方面,我只达到了一小部分,并不很多。
爱和知识,尽其可能,远远地把人引向九天之上。
倡怜悯总是把我带回到地面上来。
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里回荡。
受饥挨饿的儿童,在压迫者折磨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无依无靠而成为自己子女嫌恶的负担的老人,以及整个孤苦寂寞的世界,穷困与痛苦都在嘲弄着人生,使人们不能过应有的美好生活。
我渴望减轻灾难祸害,但是我力不从心,我自己也在受苦。
这就是我的一生。
我觉得我的一生过得很值得。
如果我还有机会的话,我将乐意再度过这样的一生。
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法]帕斯卡尔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我为什么而活着》ppt课件(10页)

50年代,抗议氢弹试验,发表著名的“罗素——爱因斯坦 宣言“
89岁高龄时因主持反战静坐示威,与妻子一起被判两个月 的监禁
他支持希腊与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
反对美国侵略越南战争
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
70年逝世前还抗议以色列发动的中东战争
我为什么而活?
渴望爱情 —— 追求美好的生活
活 着
追求知识 —— 掌握改造世界的方
法
同情苦难 —— 渴望拯救人类的苦难
渴望爱情:
他的一生有过四次婚姻。 他说:“在我所爱的那些 女人身上,我欠下了很大 的人情,如果不是她们, 我的心地将偏狭得多。”
追求知识:
他一生追求知识。出生不久父母去世,童年非常孤独。 书本与数学将他从孤独与绝望中拯救出来。他迷上了数学。
(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层痛苦的海 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2.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 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的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3.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 堂景象的神秘缩影。
4.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 情心总是把我带回尘世。
饥饿的侵袭
孤独、惊恐的儿童
死 于 流 弹 的 平 民 Nhomakorabea作者一生的追求中哪一种是令 他最执着最痛苦的?
对整个人类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对于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有一 个人给出了这样的一个答案――“我 觉得人为什么活着不能把它考虑大 了,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人又是 群居生活的,我们的生活内容很多, 只要每个人能够为我们的生活中任 何一片领域的进步而努力工作着, 无论最终他是否有成就,他的人生 都是有意义的。死只是终点,不是 目标,进步的过程才是我们每一个 普通人共同的人生目标。
《我为什么而活着》罗素

文化长廊
作者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 责任感的人道主义者、和 平主义者,他的心中充满 正义、良知、睿智和温情。
脉络梳理
主题归纳
《我为什么而活着》以真挚的态度、 凝练的语言道出了作者的人生追求, 即寻求爱情、寻求知识和同情人类 苦难。表达了他对爱情与知识的执 着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 莫大关心,显示了作者崇高而博大 的胸怀,字里行间洋溢着博爱精神。
遏制è 飓风jù 肆意sì濒临bīn 震颤chà n 颤抖chà n 颤栗zhà n lì俯瞰kà n
课文详解
1、作者一生的追求是什么?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 类苦难的同情,是作者一生的三大追 求。 2、作者为什么渴望爱情? 爱情给作者带来狂喜;爱情帮作者解 除孤寂;在爱情的结合中,作者看到 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空景象的神 秘缩影。
背景资料
《我为什么而活着》选自《罗素自 传》第一卷(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是罗素为自传作的序言。罗素才学 非凡,尤其在哲学、数学、逻辑学方 面造诣颇深。同时,罗素一生都在不 断求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 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这三种 纯洁而强烈的感情支配着他的一生。
生字新词
遏制 飓风 肆意 濒临 震颤 颤抖 颤栗 俯瞰
15我为什么而活着 Nhomakorabea罗 素
作者信息
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 数学家、作家。获1950年诺贝 尔文学奖,并被授予英国嘉行 勋章。主要著作有《哲学原理》 《哲学问题》《心的分析》 《西方哲学史》《论教育》等。
题目解说
“我为什么而活着”,题 目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思 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也表明文章的主要内容将 围绕作者的人生追求展开。
课文详解
3、作者寻求哪些知识? 一是了解人的心灵(人类); 二是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 三是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 会)。 4、作者笔下的“尘世”是什么样子的? 有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 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 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
《我为何而生》ppt课件完美版

春花、秋月、夏日、冬雪。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我始终相信,开始在内心生活得更严肃 的人,也会在外表上开始生活得更朴素。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 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只有经历过地狱般的磨砺, 才能练就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响。时光只顾催人老,不解多情,长恨离亭,滴泪春衫酒易醒。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朦胧,好 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如果你长时间盯着深渊,深渊也会盯着你。 所有的结局都已写好 所有的泪水也都已启程 却忽然忘了是怎么样的一个开始 在那个古老 的不再回来的夏日 无论我如何地去追索 年轻的你只如云影掠过 而你微笑的面容极浅极淡 逐渐隐没在日落后的群岚 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 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拙劣 含着泪 我一读再读 却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记忆是无花的蔷薇,永远不会败落。 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
退出
返回
知识的挖掘者
退出
1、作为数学家,他发表了《数学原理》,提出 了 “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 2、作为哲学家,他发表了《西方哲学史》。此 外,还有《人类知识的范围与界限》、《怀疑 论》、《权威与个人》、《我的哲学思想的发 展》。1950年由于他“多产而重要的哲学著作 而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3、作为文学家,他的小说集《郊外的撒旦》和 《伟大人物的梦魇》被评价为具有18世纪讽刺 作品的格调。1967年至1969年间,罗素先后出 版了三大卷自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为何而生
罗素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单纯而强烈的三种感情。
这些感情如阵阵飓风,吹拂在我动荡不定的生涯中,有时甚至吹过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绝望的边缘。
我所以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爱情有时给我带来狂喜,这种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使我常常会为了体验爱的喜悦,而宁愿牺牲生命中的其他。
其次,爱情可以使人摆脱孤寂——身历那种可怕孤寂的人的战栗意识,有时会由世界的边缘,观察到冷酷无情的无底深渊。
最后,在爱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这正是我所追寻的人生境界。
虽然它对一般的人类生活来说也许太美好了,但这正是我透过爱情所得到的最终发现。
我曾以同样的感情追求知识,我渴望去了解人类。
也渴望知道星星为什么会发光,同时我还想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
爱情与知识的可能领域,总是引领着我到达天堂的境界,可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经常把我带回现实的世界中。
那些痛苦的呼唤经常引起我内心深处的回响。
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被折磨者,给子女造成沉重负担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独、贫穷和痛苦的存在。
所有这些,都是对人类生活理想的无视和讽刺。
我常常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去减轻这不必要的痛苦,但发现了自己的完全失败,我的痛苦因此倍增。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发现人是值得活的。
如果有谁再给我一次生
活的机会,我将欣然接受这难得的赐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