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3.11回忆我的母亲学案苏教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简介《回忆我的母亲》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它是一篇经典的散文,作者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张爱玲。

文章通过回忆母亲的生活点滴,表达了对母亲的深情怀念和对家庭的向往。

1.2 课文目标通过学习本课文,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张爱玲的文学风格,掌握散文的基本写作方法;2.理解“母亲”的含义,认识母爱的伟大,并感受“家”的温暖;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内容及意义;2.熟练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短语和句型等;3.能够描述母爱的伟大,并回忆自己对母亲的感受。

2.2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散文的特点,并能够写出符合散文写作规范的作文;3.培养学生的情感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母爱的伟大,珍惜家庭。

2.3 情感目标1.让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珍惜家庭;2.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感谢母亲的养育之恩。

三、教学重点1.熟练掌握本文的内容和意义;2.掌握本文的重点词语和短语;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写出符合散文写作规范的作文。

四、教学难点1.理解“母亲”的含义,并能够描述母爱的伟大;2.学会散文的写作方法,掌握散文的写作规范。

五、教学方法1.讲解法。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本文的内容和意义;2.听说读写法。

通过听、说、读、写,让学生全面地掌握本文的重点;3.合作学习法。

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学习、交流,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过程时间教学内容教学步骤10分钟导入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母亲,提问“母亲”包括哪些意义,让学生思考母爱的伟大。

15分钟讲解篇章1. 给学生讲解本文的背景和内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指出本文中的关键词和短语,并解释其含义;3. 示范如何在散文中使用插句和排比手法。

20分钟学习课文1. 学生分组朗读课文;2. 针对课文中的语句,让学生对其进行分析,深入理解文中含义;3. 引导学生通过描述母亲的形象来理解文字内容。

【配套K12】[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

【配套K12】[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篇传统选文,过去多把它处理为革命回忆录、叙事散文或悼文。

在此以写人记叙文的形式出现在单元首篇,应重点学习其以具体事例写人、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章法。

本文条理清楚、语言质朴,教法上应以朗读感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

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法选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预习引导:熟读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

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

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

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朱德同志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

朱德同志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本文最早发表在1944年5月4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延安《解放日报》曾于1944年5月4日刊登《朱母钟太夫人传略》一文。

延安的《解放日报》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朱德同志生平简介:朱德同志(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朱德同志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的起义。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1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特写的文体特点。

2、把握吕伟表演“5136”的全过程,体会她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3、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来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作品中流露出来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一、导入新课在运动领域,美国有篮球梦之队,中国有跳水梦之队,中国姑娘吕伟从10米跳台纵身一跃,瞬间惊艳了全世界。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闻特写《“飞天”凌空》,感受中国姑娘那“飞天”之美。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把握内容,体会写法提问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吕伟跳水之前的场面,吕伟跳水动作全过程,吕伟跳水后观众的反应和裁判评分等情况。

提问2:吕伟跳水动作连贯流畅,全程只有1、7秒,但作者却解说得十分清楚,这里使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明确:吕伟完成跳水动作只是瞬间的事,想要解说清楚十分困难,所以,作者采用了动作分解的写作技巧,把完整连贯的跳水动作分解为起跳、腾空、入水三个步骤,逐一刻画,犹如慢镜头回放,精彩地再现了跳水的全过程,让读者仿佛亲眼看见一般。

提问3:课文标题是《“飞天”凌空》,能不能只写吕伟跳水这一部分内容,把其他内容删去?明确:不能。

跳水前的场景描写,特别是对白云和飞鸟的描写,是用白云和飞鸟的动来衬托吕伟的静。

跳水后观众的反应以及裁判的评分等,是侧面表现吕伟跳水动作的完美。

目标导学二:品读课文,把握情感提问4:默读并批注,体会吕伟跳水动作的“飞天”之美。

明确:可从选词、修辞手法、写法等角度进行品析感受。

示例:①“轻舒”“举起”“一蹬”“飞去”四个动词,把吕伟起跳的轻巧灵动生动具体地描绘出来。

②“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八年级上册语文《回忆我的母亲》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回忆文的特点及写作要求。

2.掌握词语、句式的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让学生明确母爱的含义,珍惜家庭中的亲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回忆文的写作要求、母爱的含义及家庭亲情的珍贵。

2.教学难点:学生对回忆文的批判性阅读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教师和学生互相问候,鼓励学生谈论他们和母亲之间的亲密关系,让学生思考
母亲对他们的影响和意义。

2. 欣赏文本
教师现场朗读《回忆我的母亲》,并让学生阅读。

然后教师请学生读出文本中
自己喜欢或具有共鸣的语句,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文本学习
教师通过词语、句子的解释,让学生深刻理解母亲的形象,及母亲给他们的帮
助和爱。

4. 讨论文本
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一些与母亲有关的问题。

学生要踊跃发言,阐述自己的看法,并与其他同学分享。

问题可以包括: - 为什么母亲引领我度过了正常中的失望和瞬间的幸福。

- 回
忆文的节选传达了什么样的母性意味? - 在文章中,作者的母亲为她做了哪些事情?- 您的母亲对您有何影响?
5. 写作过程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写一篇简短的回忆文,记录自己与母亲相关的回忆。


师可以先带学生一起组织思路,在讲解回忆文写作要点和技巧。

6. 交流与反馈
学生交换他们的文章,相互评论和支持,同时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指导与反馈。

四、作业
完成回忆文的写作,并在文章中体现出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悟。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精品教学设计(附学案)【精品】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我的母亲》精品教学设计(附学案)【精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清思路,概述片段内容,进而感知人物形象;2、抓住文中语言信息进行赏析、感悟、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过程与方法:预习--展示反馈--质疑拓展(“三段式”教学模式)情感态度价值观:3、体验蕴涵在文中的母子深情,叩问心灵,感悟身边的亲情。

教学步骤:一、音乐渲染,情境导入【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由图导入:】看到这帧彩图,你想到了什么?【导语:】这幕手与手的触碰使大家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母亲,的确,一双呵护的手,一个温柔的笑,一串晶莹的泪珠,一条操劳的皱纹都勾勒出一位母亲的形象,都能给儿女留下永不磨灭的记忆,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看他如何用他的笔,用他的情来描绘他敬爱的母亲。

(介绍作者)二、明确学习目标明确文体,师生共同确定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概述片段内容,进而感知人物形象;2、抓住文中语言信息进行赏析、感悟、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3、体验蕴涵在文中的母子深情,叩问心灵,感悟身边的亲情。

三、预习展示预习展示一:夯实基础1、走近作者;邹韬奋(1 95-1944):名恩润,祖籍江西余江,生于福建永安。

新闻记者、政论家和出版家。

著作编有《韬奋全集》、《韬奋文集》,并著有《萍踪寄语》、《萍踪忆语》2、解读背景;作者十三岁时,慈母长逝,成年之后,回忆起母亲的美丽、丰富的感情、能干的才具、可爱的性格,于是饱蘸深情挥笔写下了这篇,再现了母亲那慈爱可亲的动人形象。

3、字词梳理;小组内将《导学案》中的字词梳理题交流核对,然后分组合作展示字词。

预习展示二:感知感悟1、整体感知,理清思路;2、朗读感悟,分析人物形象;3、赏析句子,体悟人物情感;小组合作提示:1、朗读:概述的四个片段内容。

2、试用“我读了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句式谈感悟;3、细细品读:找出令你感动的话语、细节或事例,做简单的分析;*秀秀你的分析概况能力我读到的故事,我看到了一位的母亲。

元宵夜巡视--呵护孩子、充满爱意;看小说流泪--富有同情心,有丰富情感;见挨打怜惜--疼爱但不溺爱孩子;做布鞋劳苦--勤劳和才干;*秀秀你的情感体悟能力“我由现在追想当时伏在她的背上睡眼惺忪所见着她的容第一个片段中最感人的话语是:态,还感觉到她的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美。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1课《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苏教版

《回忆我的母亲》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这是一篇传统选文,过去多把它处理为革命回忆录、叙事散文或悼文。

在此以写人记叙文的形式出现在单元首篇,应重点学习其以具体事例写人、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章法。

本文条理清楚、语言质朴,教法上应以朗读感知、导读设疑、点拨讨论为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

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教法选择: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预习引导:熟读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简介作者1.谁都有自己的母亲。

母亲的爱像高山,像海洋,像大地,像阳光,母亲的爱最崇高、最伟大、最无私、最宽广。

任何伟人也一样,也都有自己的母亲。

今天,我们学习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看看是怎样的一位母亲哺育了朱德总司令这样一位时代的伟人。

2.朱德同志的母亲于1944年逝世。

朱德同志得知母亲逝世的消息后,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我的母亲》。

本文最早发表在1944年5月4日延安《解放日报》上。

延安《解放日报》曾于1944年5月4日刊登《朱母钟太夫人传略》一文。

延安的《解放日报》是当时中共中央的机关报。

朱德同志生平简介:朱德同志(1886—1976)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朱德同志早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

1915年在云南参加反对袁世凯称帝复辟的起义。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之后,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1927年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次年,他率领南昌起义的一部分部队,开赴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所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任军长。

课文《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通用(2)

课文《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通用(2)

课文《回忆我的母亲》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语文》八年级上册,具体章节为第五单元《母爱如水》。

课文《回忆我的母亲》详细描绘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无尽的爱。

教学内容包括:理解课文主题,分析母亲的形象,学习作者运用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的伟大,培养关爱家人的情感。

2. 分析课文中的母亲形象,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运用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提升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中的母亲形象,学习作者的表现手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中感悟母爱,并学会运用到写作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关于母爱的歌曲,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母爱的伟大,引发学生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4.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一个具体事例为例,讲解如何运用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运用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六、板书设计1. 课文《回忆我的母亲》2. 母亲形象特点:勤劳、善良、无私、关爱家人3. 写作手法:具体事例、细节描写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的父亲(母亲)》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父亲(母亲)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让学生感受到了母爱的伟大,学会了运用具体事例和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

但在课堂实践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更好地感悟亲情。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关注家人,为家人做一件小事,体会亲情的美好。

同时,推荐阅读其他关于亲情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4篇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 4篇

《回忆我的母亲》教案篇4【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习本文按照一定顺序选择表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写法。

2.体会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中的特点和作用。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理清本文讲述了母亲的哪些事迹。

2、体会本文质朴的语言,理解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敬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学习母亲勤劳俭朴、艰苦奋斗、认识大体、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母亲形象的特征。

知道人物具有得到优秀品质和作者通过哪些事例来突出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手法对突出文章主题的作用。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当我们呱呱坠地时,我们享受到的人间第一爱就是母爱。

生活在妈妈苦心为我们营造的绿荫下,我们倍感幸福和温馨。

母爱是人世间最普遍而又最广博的一种爱。

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给我们留下了表现“母爱”的诗篇,又有多少歌唱家用歌声传唱母爱的崇高,不论是凡夫俗子,还是名家伟人,从拥有生命的那一刻起,都会拥有那份浓浓的母爱。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赞颂母亲的散文。

【幻灯片3】《回忆我的母亲》【幻灯片4】学习目标检测字词:【幻灯片5】一、给下列加黑字注音。

佃农(diàn)祖籍(jí)勉强(qiǎng)迁徙(xǐ)慰勉(wèimiǎn)溺死(nì)衙门(yá)私塾(sīshú)调料(tiáo)血溅(jiàn)瞒着(mánzhe)二、解释下列词语【幻灯片6】不辍劳作:不停地劳动(耕作)。

任劳任怨:一切劳苦和怨言都能经受。

任,担当、承受。

宽厚仁慈:待人宽大厚道,仁爱慈善。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剥削穷人,压迫穷人。

节衣缩食:尽量节省。

节,减省;缩,缩减。

支撑门户:勉强维持家庭。

东挪西借:文中指到处向人家借钱。

聊叙:叙谈叙谈。

聊,姑且、略;叙,谈,姑且谈谈。

回忆录知识介绍【幻灯片7】回忆录主要属记叙文体裁,它把作者对被回忆者的几件能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一个主题的材料组织起来,又加以适当的抒情和评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我的母亲【目标要求】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2、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3、体会真挚的感情,简明平实的语言4、学习先辈的优秀品质【课文解析】一、注音释义1、注音(读准下列加点字字音)韶.关(sháo)仪陇.县(lǒn g)豌.豆(wān)妯娌..(zhïu lǐ)和睦.(mù)庚.子(gēng)佃.农(diàn)祖籍.(jí)榨.油(zhà)溺.水(nì)私塾.(shú)忙碌.(lù)衙.门(yá)横蛮..(hân g mán)不辍.劳作(chuî)和蔼.(ǎi)差役..(c hāi yì)管束.(s hù)灶.(zào)2、释义(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1)我家是佃农..广东韶山关,客籍..人。

佃农:向地主租种土地的农民;祖籍:祖先..。

祖籍的籍贯,这是对现在的籍贯说的;客籍:迁居后的籍贯,是对原籍说的。

(2)母亲是个好劳动...。

好劳动:劳动的好手。

(3)我的祖父是一个中国标本..式的农民。

标本:指在同一类事物中可以作为代表的事物。

这里指最且有中国农民勤劳、质朴等共同点的农民。

(4)母亲在家里极能任劳任怨....。

任劳任怨:不辞辛苦,不怕埋怨。

任,担当。

劳,劳苦。

怨,指别人的埋怨。

(5)她性格和蔼..,没有打骂过我们。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6)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都很和睦..。

和睦:相处得好,不争吵。

(7)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周济:给人物质的帮助。

(8)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仁慈:仁爱慈善。

(9)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为富不仁:有钱而心狠,残酷地剥削、压迫穷人。

(10)甚望见你一面,聊叙..别后情景。

聊叙:姑且谈谈。

聊,姑且,随便。

(11)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不辍:不停。

辍,停。

3、多音字注音组词二、内容主旨朱德同志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卓越的领导人,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

其母钟太夫人是一位朴实、善良、坚强而能干的劳动妇女,是她的身教言传,给了朱德同志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鼓励他走上革命的道路。

朱德深爱着自己的母亲。

1944年钟太夫人在家乡病逝,朱德同志怀着对母亲的深挚的怀念和无限的感恩,写下了这篇叙事散文,回忆了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歌颂了母亲勤劳、坚韧、深明大义的优秀品质,以此文悼念母亲的逝世,并表达了自己要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革命事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决心。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

交代了文章写作的缘起──“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以“我爱我母亲”直接抒发真挚深厚的内心情感,并以“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点明了本文记叙的重点和线索,总写了母亲的美德,又申明了题旨,从而提起下文。

第二部分,第2至13段。

这一部分是文章 的主体,它以时间为序,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 ,记叙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从多个角度展现母亲的美好品质。

首先,作者先交代了自家的身世,“世代为地主耕种,家境是贫苦的”。

又交代了母亲的生存状况,“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只留下了8个……把8个孩子一手养大成人,可是她的时间大半被家务和耕种占去了”,只寥寥几笔,便描绘出母亲艰辛苦难的处境,多子,贫穷,家务繁重,为下文具体展现母亲的优秀品质作了铺垫。

接着,文章回忆了母亲“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和坚强不屈的性格。

母亲是勤劳的。

她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还能挑水挑粪。

整日劳碌着。

因为“母亲是个好劳动”,所以作者从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

作者十分深情地回忆道:“这ch ā 差错 ch à 差不多 ch āi 差役 c ī 参差 (1) 差(2) 强qi áng 强健 qi ǎng 勉强 (3)处ch ǔ 相处 ch ù 到处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母亲是节俭而能干的。

那些“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并亲手纺线请人织布,“有铜线那样厚”。

“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母亲性格和蔼,宽厚仁慈,同情贫苦的人。

她任劳任怨,每天天还没亮就第一个起身,从不打骂孩子,也从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

在她的影响下,虽然在这样的二十几人的大家庭里,家庭成员相处都很和睦。

虽然自己并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

自己很节省,也严格管束孩子,不允许他们沾染烟酒。

作者由衷地赞扬道:“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母亲又是一位坚强不屈,有朴素的阶级意识和反抗精神的劳动妇女。

当灾难来临,她表现得特别坚韧和刚强。

庚子年(1900)年前后,四川连年旱灾,逼得许多农民饥饿、破产,不得不成群结队去“吃大户”,遭到官兵凶杀毒打,血溅四五十里,哭声动天。

这是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是作者家庭不幸遭遇的社会背景。

作者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于难。

“仅仅吃些小菜叶,高梁,通年没吃过白米”,地主还变本加利,要在租种的地上加租,办不到就威胁着要作者一家退佃,搬家。

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分两处住下。

天灾人祸接踵而至。

不但未使母亲灰心,相反,“她对穷苦农民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反感却更强烈了”。

这种坚毅不屈爱憎分明的品质,给了作者很大的影响,作者写道:“母亲沉痛的三言两语的诉说以及我亲眼见到的许多不平事实,启发了我幼年时期反抗压迫追求光明的思想,使我决心寻找新的生活。

”母亲是有见地的,她宁可节衣缩食,也要培养作者读书,以“支撑门户”,不受或少爱地主豪绅的欺压。

这是当时劳动人民摆脱生存困境,反抗不合理的压迫剥削制度的正当愿望和要求。

学费是东挪西借来的,宁可负债,母亲仍支持我读书,这正是母亲不屈性格的表现。

母亲识大义,顾大局。

当作者瞒着母亲,远走云南,参加革命,献身于改造中国的进步事业,她不但不反对,还给了作者许多安慰和勉励。

当作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一段时间,与家里完全音讯隔绝,母亲就靠那30亩地独立支持一家人的生活,直到抗战结束。

作者对此满怀感激,深情写道:“母亲知道我所做的事业,她期望着中国民族解放的成功。

她知道我们党的困难,依然在家里过着勤苦的农妇生活。

”两个知道,表明母亲深明大义,支持儿子革命,盼望革命成功。

可见,母亲是一位明理、顾全大局的人。

作者在即将结束回忆时,又特别强调了“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离开土地就不舒服”。

并再举两个小例──“生我前一分钟还在灶上煮饭”,年老“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母亲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劳动妇女,从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那种吃大苦耐大劳的传统美德,母亲的一生,既平凡又伟大,令人钦佩和敬仰。

第三部分,14至17自然段。

第二部分中作者以质朴的文笔,细述母亲点点滴滴的事迹以及她言传身教对作者的影响。

这一部分,是对上文的概括,以议论抒情为主,再次申明母亲对作者的教育和影响,并表达作者决心以献身于革命事业来报答母亲深恩的信念。

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概括有三:一是“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二是“给我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三是“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志”。

为此,作者反复强调:“我应该感谢母亲”,正是因为母亲给予作者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使作者感激不尽,作者深入阐述说:“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志,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由此,母亲的逝去更使作者不胜悲痛:“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

”但是,作者深深懂得,人类的历史,正是像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创造的,自己献身的民族解放事业,正是为千百万像母亲一样的劳苦大众谋福利,这曾得到母亲的理解和支持,也符合母亲的愿望与理想,所以,作者将对母亲的追思和感恩与热爱民族热爱人民热爱革命事业的高尚情感融合,他坚定表示:“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这铿锵有力的话语,使我们看到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宽阔博大的胸襟,给后人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是纪念性文章常用的自然而又深情的结尾。

三、写作特点1、开门见山文章第一部分,以朴实无华的三句话开篇:“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

我爱我母亲。

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既交待了文章的写作缘由,又高度概括了母亲勤劳一生的特点,成为全篇回忆母亲优秀事迹的一个十分清晰的总的枢纽。

高尔基曾说过,在写作中,开头的第一句是最困难的。

它如音乐中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的时间才能找到。

这个简洁明朗的开头,给全篇定下了自然朴实的基调,形成一种质朴洗练的风格。

2、事例典型作者没有用完整的情节、细致的描写来表现人物,而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人物形象。

如母亲每天的劳碌,作者写道:“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

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要挑水挑粪。

”这里展示的是母亲最平常的一天的劳作内容,母亲的勤劳辛苦不言自明。

又如第7自然段中“每天天还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

这里写家人起床,用语错落有致。

写家人劳作,井然有序,句式整齐,表现了母亲及家庭其他成员勤劳朴实的生活。

3、线索清晰母亲勤劳一生,是全文叙事线索。

从家史写起,依时间顺序依次介绍了作者从小到大看到的母亲的生活、经历,以及对自己方方面面的教育和影响,“是个好劳动”“聪明能干”“性格和蔼”“同情贫苦的人”及支持勉励作者献身进步事业等动人事例,恰当自然地突出了这位革命母亲的最大特点:热爱劳动,支持革命。

4、夹叙夹议文章在叙述母亲的事迹时,适当穿插了必要而且精当的议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这种议论是以作者自身的切实感受为基础的,写来具体、详实,读着亲切、感人。

如写母亲一共生了13个儿女,但因为“家境贫穷”,不得不忍痛溺死了5个。

这种苦难的遭遇,是多么触目惊心啊。

作者议论道:“这在母亲心里是多么惨痛悲哀和无可奈何的事情啊!”用不着详叙母亲其它方面的苦难,仅此一例就概括出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牛马不如的悲惨处境。

如写自己幼年时期看到母亲如此劳碌,也自然而然地受到影响,养成了劳动习惯,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学得了生产知识,作者说:“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