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老CPU一个“新家”接口转换器横空出世
CPU历代接口介绍

CPU历代接口介绍好了,这一期主要是给大家介绍一下主要的移动cpu接口。
其实在早期的时候,CPU的接口是不分PC和笔记本的,两者共用一个接口。
但是随着笔记本对轻薄的要求越来越高,桌面级CPU的高发热已经不能再满足于笔记本的需要,专门给笔记本开发一个低功耗平台势在必行,所以才有了专门的笔记本平台---迅驰。
好了,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看一下吧。
1:socket615算是最早给笔记本专门开发的CPU平台了,615根针脚数量让同时期只有400左右针脚数量的桌面级CPU汗颜,是mobilePentiumII 和赛扬专用的接口。
2:socket 495Socket615的进化版,相应的CPU也提升到了mobilePentiumIII。
而且这个接口不光应用于奔腾3移动CPU的笔记本上,初代Xbox也使用了socket 495接口的奔腾3移动处理器。
3:socket 563AMD第一个官方的专门用于移动CPU的插槽,相比桌面级的socket462,它的封装厚度更薄,用于K7架构的Athlon XP-M处理器,功耗从16~25W不等。
但是它也很短命,因为这个接口是2002年发布的,03年就被socket 754接口的新一代K8移动CPU所取代。
4:socket 479牙膏厂第一代迅驰平台所使用的CPU接口。
主要支持图拉丁架构的奔腾M和赛扬M处理器。
因为奔腾M有着优秀的能耗比,远超同时期的奔腾4-M和奔腾4处理器,所以有些玩家想把它用到桌面上,看过我写的推送的肯定还记得有一期我提到过socket 479-478转接卡,它就是专门给奔腾M服务的。
5:socket M/P/441这两个接口都是用于酷睿2 CPU的迅驰移动平台上,socket M发布于2006年,而socket P发布于2007年。
它们都拥有478个针脚,socket P相比socket M,前端总线从800MHz提升到了1066MHz,而socket 441则是intel的Atom平台所使用的接口,发布于2008年6:socket S1AMD最后一代可更换CPU的移动CPU插槽了。
CPU接口10年变迁

技术发展晴雨表细数CPU接口10年变迁前言:CPU接口一直是消费者又爱又恨的对象,爱是因为每一次接口的变迁都代表了一次技术上的进步,更高性能的处理器即将到来,恨的是每一次的接口变迁都要让消费者再掏一次钱来更换产品,因为原来的老产品已经不能继续使用。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处理器接口从2000年到2009年这十年来的变迁。
处理器在2000-2009这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能够称之为代表的也就只有Intel 和AMD两家了,虽然VIA也曾经在x86架构上耕耘过,但是从市场的表现来看就已经r让人们知道了结果。
所以这10年的CPU接口变化的幕后操纵者实质上就只有Intel和AMD。
因此我的文章也将围绕Intel和AMD进行。
处理器最新接口的代表LGA1366与LGA1156笔者简单的数了一数,在这整整10年之中,Intel与AMD总共推出了多达10个新的处理器接口。
平均下来每一年就要更换一次。
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每一次接口的更新历程。
我们完全按照时间的顺序将这10次接口的更新历程展现给大家。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进入新千年的2000年。
在2000年的中国处理器市场,突然间冒出了一个“全新”的处理器品牌——AMD,这在已经看惯了Intel与奔腾的中国消费者来讲是非常新鲜的。
而这个新的品牌也为DIY市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选择,速龙处理器。
虽然当时的AMD 还并没有能力与Intel直接抗衡,但是正是因为Athlon XP处理器的到来,将昂贵的CPU价格拖入了百姓价位时代。
此时的Athlon XP处理器使用的正是一代经典Socket A(462接口)接口。
Socket A(462)接口的经典作品:Barton核心Athlon XP 2500+处理器Socket A接口,也就是Socket 462接口。
2000年7月,AMD推出了基于K7架构设计的Duron和Athlon处理器,Socket A接口也随之被推广。
Athlon处理器的到来不仅震动了整个处理器业界,同时也为Intel敲响了警钟,因为他昭示着属于Intel垄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内存接口的发展历史论文

内存接口的发展历史论文内存接口作为计算机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在不断地发展和演进。
从最早的简单的存储器芯片到如今的高速、高容量、高性能的内存模块,内存接口在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后,已经成为了计算机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之一。
在计算机系统刚刚起步的时候,内存接口的发展相对比较简单。
最早期的计算机只使用了简单的存储器芯片来存储数据和程序。
这些存储器芯片只能存储有限的数据量,并且读写速度较慢,但在当时已经足够满足计算机系统的需求了。
随着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对内存容量和速度的需求不断增加,这就催生了新的内存接口技术的出现。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内存接口技术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最早的内存接口技术是单通道的,只能同时进行一次数据传输。
随后出现了双通道、三通道甚至多通道的内存接口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输速度和效率。
同时,内存模块的容量也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从最初的几兆字节到如今的几十甚至上百兆字节不等。
内存接口技术的发展为计算机系统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随着计算机系统对内存性能的需求不断增加,内存接口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高速内存总线、多通道技术、高频率存储器模块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内存接口的传输速度和容量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同时,内存接口技术也在不断地优化和完善,以适应不同计算机系统的需求。
如今,内存接口已经成为了计算机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内存接口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简单存储器芯片发展成了如今高速、高容量、高性能的内存模块。
随着半导体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计算机系统对内存性能需求的提高,内存接口技术必将会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为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撑。
随着计算机系统中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等其他组件的性能提升,对内存接口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高速的内存接口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处理器对数据的快速读写需求,而高带宽和低延迟的内存接口则能够更好地支持图形处理器等高性能组件的工作。
hdmi切换器 原理

hdmi切换器原理HDMI切换器是指一种可以将多个HDMI信号源切换到一个HDMI显示设备上的设备。
它的作用是将多个不同的HDMI信号源(如电视机、电脑、游戏机、DVD播放器等)的输出信号通过切换器进行集中管理,再通过一个HDMI线缆连接到显示设备。
用户可以通过切换器上的按钮、遥控器或者自动切换功能来选择不同的信号源进行显示。
HDMI切换器的原理主要基于HDMI技术。
HDMI是一种高清晰度多媒体接口,它可以通过单一的线缆传输音频和视频信号。
在HDMI切换器内部,有多个HDMI输入端口和一个HDMI输出端口。
当用户选择切换到某个输入端口时,切换器会将选中的输入端口的信号通过内部电路进行处理,并输出到HDMI 输出端口,从而将选中的信号源显示在HDMI显示设备上。
切换器在处理HDMI信号时,需要对输入信号进行解码、处理和重新编码。
首先,它会对输入的HDMI信号进行解码,将视频信号和音频信号分离出来。
接下来,它会根据用户的选择或者自动切换功能,将选中的输入信号重新编码,并输出到HDMI输出端口上。
在重新编码的过程中,切换器会根据HDMI规范对信号进行处理,包括分辨率的调整、色彩空间的转换等。
此外,HDMI切换器还支持一些特殊功能,如远程控制、自动切换等。
远程控制功能可以通过遥控器来操作切换器,使用户可以轻松切换输入信号源。
自动切换功能可以根据信号源的接入情况,自动选择当前有信号输入的端口进行切换,提供更便捷的使用体验。
总的来说,HDMI切换器的原理是基于HDMI技术,通过对输入信号进行解码、处理和重新编码,将多个HDMI信号源切换到一个HDMI显示设备上。
它提供了多种切换方式和特殊功能,使用户可以方便地管理和选择不同的HDMI信号源。
转接头的作用

转接头的作用
转接头是一种连接器件,能够将一个接口转换成另一个接口,起到连接不同设备的作用。
在现代化的生产和生活中,转接头已经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设备。
转接头可以实现不同设备之间的互联,比如将电脑上的HDMI接口转换成电视机上的VGA接口,使得电脑屏幕的内容可以在电视机上显示。
另外,很多电脑配备了USB-C接口,而一些旧设备只支持USB-A接口,这时候就需要使用USB-C转USB-A的转接头,以兼容旧设备。
转接头还可以解决接口不匹配的问题。
比如,一些旧设备只支持RCA音频输出,而现代音响设备只支持光纤输入,这时候就可以使用RCA转光纤的转接头,将音频信号转换成光纤信号,以兼容现代音响设备。
除此之外,转接头还可以扩展设备的接口,比如一些笔记本电脑只有一个USB-C接口,而需要连接多个USB-A设备,这时候就可以使用USB-C转多个USB-A的转接头,将一个接口扩展成多个接口,以方便使用。
转接头在现代生产和生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连接不同设备,解决接口不匹配的问题,扩展设备的接口,方便人们的使
用。
随着新设备的不断出现,转接头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电脑送的转接器有啥用途

电脑送的转接器有啥用途电脑送的转接器是为了连接多种不同类型的设备而设计的,它可以将一个端口转接成另一种类型的端口,从而实现设备之间的链接和通信。
转接器在电脑和其他外部设备之间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使得设备之间可以更加方便地互相传输数据和信息。
转接器可以连接的设备种类很多,其中包括但不限于:鼠标、键盘、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显示器、音频设备、存储设备等。
通过转接器,这些设备可以与电脑进行连接,并且进行数据的传输和操作。
首先,我们来看鼠标和键盘。
在过去,大多数电脑都使用的是PS/2接口,而现在的电脑则更多地使用USB接口。
所以如果你有一个老式的键盘或鼠标,它们可能无法直接与新的电脑连接。
这时,转接器就派上用场了。
通过将PS/2接口转接成USB接口,你就可以将旧式的键盘和鼠标连接到新的电脑上了。
另外,打印机和扫描仪也是常见的外部设备。
同样地,现在的电脑大多数使用USB接口,而旧式的打印机和扫描仪则可能使用的是并口或者小型打印口。
通过使用转接器,你可以将并口或小型打印口连接到电脑的USB接口上,从而实现电脑和打印机或扫描仪之间的连接。
摄像头在现代生活中也越来越常见,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视频通话,还是用于工作会议的视频会议,摄像头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些摄像头可能只支持某种类型的接口,例如HDMI接口。
如果你的电脑没有HDMI接口,但是却有其他类型的接口,比如VGA接口,那么你可以使用转接器将VGA接口转接成HDMI 接口,以便连接摄像头并传输视频。
同时,显示器也是我们日常工作和娱乐不可或缺的设备之一。
不同的显示器可能具有不同类型的接口,如VGA、DVI、HDMI、DisplayPort等等。
如果你的电脑和显示器之间的接口不匹配,你可以使用转接器将一个接口转接成另一个接口,以便将电脑和显示器连接起来。
音频设备也是非常常见的外部设备之一。
无论是耳机、扬声器还是麦克风,它们都需要与电脑进行连接才能实现声音的输出或输入。
细数CPU接口10年变迁

细数CPU接口10年变迁首先我们来看一看进入新千年的2000年。
在2000年的中国处理器市场,突然间冒出了一个“全新”的处理器品牌——AMD,这在已经看惯了Intel与奔腾的中国消费者来讲是非常新鲜的。
而这个新的品牌也为DIY市场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选择,速龙处理器。
虽然当时的AMD还并没有能力与Intel直接抗衡,但是正是因为Athlon XP处理器的到来,将昂贵的CPU价格拖入了百姓价位时代。
此时的Athlon XP处理器使用的正是一代经典Socket A(462接口)接口。
Socket A(462)接口的经典作品:Barton核心Athlon XP 2500+处理器Socket A接口,也就是Socket 462接口。
2000年7月,AMD 推出了基于K7架构设计的Duron和Athlon处理器,Socket A接口也随之被推广。
Athlon处理器的到来不仅震动了整个处理器业界,同时也为Intel敲响了警钟,因为他昭示着属于Intel垄断的时代已经结束了。
在Socket A接口时代,一大批耳熟能详的处理器涌现在市场上,其中最为经典的就要算是Barton核心的Athlon XP 2500+处理器。
从这时期,性价比也被广大的消费者记在了心中。
Socket A接口是AMD成功的开始,这一接口也一直陪伴AMD 长达5年的时间,随着新一代K8架构处理器Athlon 64的出现,Socket A接口也走到了尽头,终于在2005年5月正式宣告结束。
2000年底,Intel推出了新世纪的第一个产品,Pentium 4处理器。
由于之前的处理器已经出现了主频超过1GHz产品,因此如何提升主频进行主频大战就成为了Intel当时的主要目的。
早期的Pentium 4处理器采用的是0.18微米制造的Willamette核心,为了能够提供足够的带宽,Intel设计了全新的Socket 423接口,此时的CPU前端总线已经到达了当时惊人的400MHz,不得不说Socket 423接口的奔腾4处理器是当时的典范。
Intel接口革命史——从总线看Intel主板芯片组发展历程

Intel接口革命史——从总线看Intel主板芯片组发展历程可以这样说,Intel处理器的成功,功劳有一半应记在自家的主板芯片组身上。
从经典的430HX、430TX、440BX到如今的9XX系列,正是由于历代Intel主板芯片组+Intel处理器的绝佳搭配,才成就了一个帝国的辉煌。
回首Intel主板芯片组的历程,我们除了可以看到其产品性能和功能不断进步外,更可清晰地看到,主板芯片组的发展史正是总线和接口技术的革命史。
正是总线和接口技术一步步不断发展,才有了如今高性能的主流电脑。
一、PCI总线的X86时代关键词:PCI、SDRAM、MMX430HX功能示意图386、486时代的主板芯片组市场群雄混战,进入586时代后,Intel凭借对自身CPU更了解的优势推出了430LX芯片组,并在随后的几次战役中一举取得了市场上的主动。
限于篇幅,我们只对这类早期芯片组做文字介绍。
第一款可称得上经典的Intel主板芯片组就是430HX。
430HX芯片组由一片82439HX和一片82371SB组成,采用了并行PCI体系结构,符合PCI 2.1标准,缩短了总线的等待时间,提高了PCI设备的速度和整个系统的性能;可支持通用串行总线(USB),支持EDO定时功能,系统内存最高可达512MB;支持P54C (Pentium)和P55C(Pentium MMX)CPU;支持双CPU结构,可组成对称处理器结构体系。
随后Intel又在430HX的基础上推出了其简化版本430VX,VX只支持单处器和最大256MB内存,但凭借较低的售价在消费级市场上走红。
而Intel 430TX芯片组(由82439TX和82371AB组成)则可看成是英特尔在586时代的颠峰之作。
它是Intel公司为配合Pentium MMX CPU而推出的芯片组,针对MMX技术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可达到更佳的多媒体应用效果。
正式支持SDRAM 内存,并支持SDRAM与EDO内存的混合使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给老CPU一个“新家”接口转换器横空出世作者:
来源:《中国电脑教育报》2012年第33期
在电脑硬件上,如果不考虑特别应用方面的问题,那么CPU的是公认最超前的。
升级最主要的部分即是升级处理器,而对于有些老用户来说,昔日的旗舰产品478针P4系列,支持超线程技术的处理器对于个人应用已经足够,只是由于主板的制约而采用了低级的内存和显卡导致了整台电脑的性能上不去。
接口转换器横空出世
实际上,以支持超线程技术的P4 3.2GHz为例,其性能也完全满足如今普通的应用需求,甚至要好过低端的775针单核心处理器,多任务处理也能支持。
要想在775针平台上搭配好的显卡来应用以取得出色的性能?没问题,现在我就给大家推荐一个解决方案。
充分考虑老用户需要
由于478接口为CPU带针设计,而775则为主板带针设计,因此该类型的转接口设计其实并不是那么容易。
整个转接口设计体形不大,大概有一个775接口CPU大小,感觉相比稍厚一点,正面为478接口插座设计,与478接口全系列的CPU都能兼容。
参数方面,该转接口适合Intel Northwood及Prescott两种内核主频在1.58G--3.4G的INTEL 478接口CPU,型号类型覆盖在Celeron及P4系列型号,兼容1066前端总线,支持945芯片组的主板。
安装散热器要留意
安装后由于使用的是775接口的散热器,因此另外配有一个775接口的螺丝安装底板。
如果安装CPU之后在原本的基础上厚度将大大增加,因此散热器安装方面与普通的775接口CPU安装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