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种起源绪论》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历史背景。

2. 使学生理解“物种起源”的概念及其在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历史背景;生物进化的概念。

2.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和机制。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物种起源》的相关资料、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物种起源》绪论部分,了解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查尔斯·达尔文和《物种起源》。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意义。

3. 课堂讲解:a. 讲解《物种起源》的出版时间和历史背景。

b. 分析生物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记录、遗传学等。

c. 探讨生物进化的机制,如自然选择、遗传变异等。

4.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经典的生物进化案例,如恐龙化石、现代鸟类的羽毛等。

5. 课堂互动:学生提问、讨论,分享对生物进化的看法。

6. 总结:强调生物进化在生物学领域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兴趣。

五、课后作业1. 复习《物种起源》绪论的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生物进化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3. 预习下一章节内容,了解生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生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以及生物分类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2. 教学难点:生物分类在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八、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生物分类学的相关资料、图片和多媒体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生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生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

九、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分类的意义。

2. 新课导入:讲解生物分类学的基本概念,如物种、属、科、门等。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设计「两篇」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设计「两篇」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设计「两篇」《物种起源》绪论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筛选达尔文对物种起源的主要观点。

2、继续训练并提高筛选文章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词语、关键语句的能力。

3、学习达尔文坚持真理、珍重客观事实、谦虚谨慎、严肃认真、深入细致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

教学重难点:整体把握、理清思路、筛选主要观点及筛选关键语句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习:请同学们课下自己查找达尔文及其《物种起源》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 达尔文是个怎样的人?2.《物种起源》是一部什么样的书?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的一句名言。

作为跨世纪的新一代,你了解达尔文吗?你知道<物种起源>所阐述的观点吗?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打开达尔文的进化论之门。

二、解题1.辨析绪论与序言。

绪论即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编写体例、资料来源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

一般放在书的前面,目的是让读者了解全书的要旨,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全书的内容。

他与著作的作者必须是同一个人且两者的内容一定有关联,而序言不必做这样的要求。

2.关于《物种起源》英国杰出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全名为《依据自然选择或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的物种起源》)于1859年11月24日问世。

这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

该著作批判了创造论的错误,阐明了进化论的思想。

三、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见《三维设计》。

2、由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根据情况肯定、纠正和补充达尔文的科学事迹。

达尔文学说是生物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

由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一书奠定科学基础,以后为生物学上的成就加以论证和发展。

达尔文通过环球考察,搜集了大量有关动植物演变和发展的科学资料,指出生物进化的主导力量是自然选择,即遗传、变异与选择三种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物种起源》绪论教案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物种起源》绪论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筛选各种信息的技巧,能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

概括出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两个观点。

2.进一步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3.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并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把握文章,筛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训练学生对相关信息的组合输出能力。

一.导入:1928年的一天,在伦敦郊外的一片森林里,一个大学生正围着一颗老树转悠。

突然,他发现在将要脱落的树皮下,有虫子在里面蠕动,便急忙拨开树皮,只见两只奇特的甲虫正急速地向前爬去。

大学生立即抓住这两只虫子,兴奋地观看起来。

正在这时,树皮里又跳出一只甲虫,大学生措手不及,他把手里的甲虫藏到嘴里,伸手又把第三只甲虫抓到。

看着这些奇特的甲虫,大学生真有点爱不释手,他只顾看着手里的甲虫,早把嘴里的甲虫给忘记了。

嘴里的甲虫终于憋不住了,它放出了一股辛辣的毒液,把这大学生的舌头蜇得又麻又痛。

他这才想起嘴里的甲虫,张口把它吐到手中,然后洋洋得意地向市内的剑桥大学走去。

这个大学生就是日后的“进化论之父”--达尔文。

请看达尔文的像片。

……这只幸运的甲虫后来也被命名为“达尔文虫”。

今天,我们就来走进达尔文以及他的“进化论”。

二.走近作者达尔文。

除了老师刚才讲的,还有谁知道达尔文的有关情况?……达尔文,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者。

著有《物种起源》、《人类起源及性的选择》等。

教师补充:达尔文本来是个神学论者,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神创造的,物种时不变的。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教案:《物种起源》绪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生物学教材《物种起源》的绪论部分。

主要内容包括: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生物进化的证据,自然选择与物种形成,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过程,知道达尔文及其代表作《物种起源》。

2. 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如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等。

3. 理解自然选择与物种形成的关系,能够解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进化的证据及其意义,自然选择与物种形成的过程。

2. 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生物进化的证据,自然选择与物种形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物种起源》绪论部分,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上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

2. 回顾:复习生物学基础知识,如生物的特征、生物分类等。

3. 主体内容讲解:a. 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介绍达尔文及其代表作《物种起源》,引导学生了解生物进化理论的起源。

b. 生物进化的证据:讲解化石证据、比较解剖学证据、胚胎学证据等,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及其意义。

c. 自然选择与物种形成:阐述自然选择的作用机制,分析自然选择与物种形成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4.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物进化的过程。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2. 生物进化的证据a. 化石证据b. 比较解剖学证据c. 胚胎学证据3. 自然选择与物种形成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简述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过程。

2. 列举三种生物进化的证据,并简要说明其意义。

3. 解释自然选择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答案:1. 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过程: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是通过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方式,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而来的。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学目标:1. 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 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自然选择的原则。

3. 掌握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学重点:1. 达尔文的生平和对生物进化的贡献。

2. 自然选择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学难点:1. 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机制。

2. 生物进化的证据及其解释。

教学准备:1. 教材或教参《物种起源》。

2. PPT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物进化?生物进化的证据有哪些?2.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知识。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介绍查尔斯·达尔文的生平和对生物进化的研究。

2. 强调《物种起源》的重要性和影响。

三、生物进化的概念(10分钟)1. 解释生物进化的概念:物种的变化和适应。

2. 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过程。

四、自然选择的原则(15分钟)1. 阐述自然选择的概念和原理。

2. 解释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机制。

3. 引导学生理解自然选择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五、生物进化的证据(10分钟)1. 介绍化石证据:古老和现代生物的差异。

2. 解释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证据:同源器官和胚胎发育。

3.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证据对生物进化的支持作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物种起源》的绪论,让学生对生物进化有了初步的认识,理解了自然选择的概念和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于生物进化的证据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在解释自然选择的过程和机制方面,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进化的知识。

六、生物进化的证据(续)教学内容:1. 生物地层学的证据:不期的地层中生物化石的变化。

2. 生物分布的证据:生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

教学过程:1. 介绍生物地层学的证据,通过图片和实例展示不期地层中生物化石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地层学对研究生物进化的意义。

2. 讲解生物分布的证据,分析生物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分布与生物进化的关系。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标1. 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背景及历史意义。

2. 掌握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3. 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方法。

二、教学内容1. 作者介绍:查尔斯·达尔文,英国自然学家,生物进化论的奠基人。

2. 出版背景:19世纪中期,生物学领域的重要著作。

3. 历史意义: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引发了一场关于生命起源和生命演化过程的革命。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达尔文及其著作《物种起源》的相关知识。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方法。

四、教学步骤1. 引入:介绍达尔文及其生平事迹。

2. 讲解:讲解《物种起源》的出版背景及历史意义。

3. 探讨: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方法。

五、作业与评价1. 课后阅读:《物种起源》第一章,了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2. 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生物进化的证据与方法。

3. 小组报告:选取一种生物,分析其进化过程及证据。

第二章: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一、教学目标1. 掌握生物进化的基本概念,如种群、遗传、自然选择等。

2. 理解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2. 遗传:生物进化中的基因传递。

3. 自然选择: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生物进化案例,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回顾上一章《物种起源》绪论的内容。

2. 讲解:讲解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分析具体生物进化案例,如鸟类起源、哺乳动物演化等。

五、作业与评价1. 课后阅读: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2. 课堂讨论:分享阅读心得,讨论生物进化的驱动力。

3. 小组报告:选取一种生物,分析其进化过程及驱动力。

第三章:生物进化的证据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如化石、比较解剖学、胚胎学等。

2. 掌握生物进化证据的解读方法。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历史背景。

2. 使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及其意义。

3. 引导学生掌握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4.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和科学思维。

二、教学重点:1. 《物种起源》的作者、出版时间和历史背景。

2. 生物进化的概念及其意义。

3.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

三、教学难点:1. 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的理解和运用。

2. 生物学研究的科学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材《物种起源》。

2. PPT课件。

3. 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PPT课件,展示《物种起源》封面和作者达尔文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生物进化论的历史,激发学生对《物种起源》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物种起源》绪论部分,了解书的出版时间和历史背景。

3.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意义。

通过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过程。

4. 知识拓展:介绍生物进化的证据——化石,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化石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5.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生物进化的理解和看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7. 作业布置:8. 板书设计:《物种起源》绪论作者:达尔文出版时间:1859年生物进化概念:生物种类和数量的改变意义:生物适应环境,物种多样性形成证据:化石六、教学章节:生物进化的实质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 教学重点: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3. 教学难点:种群基因频率的概念及其在进化中的作用。

4. 教学准备:教材《物种起源》。

5. 教学过程:a.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生物进化的实质是什么。

b.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通过实例分析说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如何影响生物进化的。

c. 知识拓展:介绍现代进化理论对生物进化实质的理解,强调自然选择、突变和基因流等因素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影响。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

《物种起源绪论》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物种起源》的作者、背景和意义。

2. 使学生掌握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证据。

3.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物种起源》的作者:查尔斯·达尔文。

2. 《物种起源》的背景: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3. 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证据:自然选择、共同祖先、化石记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物种起源》的作者和背景,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证据。

2. 教学难点:自然选择和化石记录的解释。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种起源》的作者、背景和生物进化的概念。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化石记录,展示生物进化的证据。

3. 小组讨论法: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意义。

五、教学准备:1. 教材:《物种起源》绪论部分。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化石记录和生物多样性的图片。

3. 小组讨论材料:关于生物保护的短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物多样性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生物进化的好奇心。

2. 新课导入:介绍《物种起源》的作者查尔斯·达尔文及其背景。

3. 讲解生物进化的概念:自然选择、共同祖先、化石记录等。

4. 分析化石记录:展示化石记录,解释生物进化的证据。

5. 小组讨论:讨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意义。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生物进化的概念和证据。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物种起源》的相关章节,总结生物进化的观点。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反馈。

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评价与反馈: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提问回答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生物进化概念的理解,以及是否能正确总结《物种起源》的观点。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团队合作能力。

九、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自然博物馆或进行户外考察,以便更直观地了解生物进化的证据和生物多样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种起源》绪论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3、思想感情和价值观目标:学习达尔文为科学而不懈努力,严谨求实的精神。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本课内容的学习,训练学生筛选各种信息的能力,使筛选信息迅速、准确的要求落到实处。

教学难点: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达作用。

• 设计思想
《〈物种起源〉导言》是一篇科学性很强的论述类文章,由于学生对生物学的相关知识较为缺乏,本文文本既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存在较大的阅读难度,所以语文课学习的目标不在于纠结于科学原理的发现与论证,而在于用心揣摩达尔文论证立场的基本思路。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筛选信息的一定技巧,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深刻领会一些词句在文章中的表意功能。

根据语文新课标对论述类文本“筛选主要观点,筛选关键语句”的基本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通过对文中一些长句的分析,对关键词语的分析,训练学生发现句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进而达到对句子的深入理解。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本课的学习适合采用讨论法,由学生思考、讨论,老师点拨,找出相关信息,并总结出筛选信息的方法,加以灵活运用。

为了增加教学知识容量,作好文本教学的知识准备,本课的学习应当用PPT课件在辅助教学。

• 教学资源
1.资料辑录。

达尔文(1809 -1882) 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

早年学医,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神学。

1831 年从剑桥大学毕业后,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海军勘探船“比格尔号”作历时 5 年的环
球旅行,观察和搜集了动物、植物和地质等方面的大量材料,经过归纳整理和综合分析,形
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

1859 年出版《物种起源》一书,全面提出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
学说。

自然选择的进化学说对神造论、物种不变论等提出根本性的挑战,使当时生物学各领域已经形成的概念和观念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随后达尔文又发表了《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人类由来及性的选择》和《人类和动物的表情》等书,对人工选择作了系统的叙述,进一步充实了进化学说的内容。

2.关于“绪论” 绪论亦称导言,是一种用来说明著作的编写经过、出版意图、结构安排、编写体例、资料来源
和作者情况等的文体;在“绪论”中,常常有对书中观点(结论)的扼要说明,有助于理解整部著作。

“导言”与“绪论”差别并不大,但与“序言”却有一定差别;简单地说,序言可以是原作者自己写,也可以请别人来写,但导言或绪论则一定是著作者本人来写;序言可用于文学作品,也可用于其他类型的著作,而导言或绪论只用于学术类著作;序言与原著作关系可紧可松,内容宽泛,表达自由,而导言或绪论则是著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原作的内容进行介绍,在表达上以说明、议论为主,较为谨严。

“绪论”示例:“本书运用了“承诺推定法”对中国哲学进行了“形而中论”的推定,进而推定中国科学精神。

承诺推定法对中国科学的推定表明,中国文化中的科学形式是形上性的生命科学,而不是象西方科学的那种形下性物质科学。

对中国哲学作形而中论的推定,由此进一步推定中国生命科学对解决终极关怀问题的重要意义,这将是本书要讨论的追寻中国科学精神的问题之一。

至于应给出的对承诺推定法的推定和承诺,由于是“统一论”哲学的任务,绝不是这本小册子所能胜任的,这一任务,就只能在别处另外进行了。


——鞠曦《中国之科学精神》绪论我的出发点乃下面这样一种假定:东方并非一种自然的存在。

它不仅仅存在于自然之中,正如西方也并不仅仅存在于自然之中一样。

我们必须对维柯(6) 的精彩观点——人的历史是人自己创造出来的;他所知的是他已做的——进行认真的思考,并且将其扩展到地理的领域:作为一个地理的和文化的——更不用说历史的——实体,“东方”和“西方” 这样的地方和地理区域都是人为建构起来的。

因此,像“西方”一样,“东方”这一观念有着自身的历史以及思维、意象和词汇传统,正是这一历史与传统使其能够与“西方”相对峙而存在,并且为“西方” 而存在。

因此,这两个地理实体实际上是相互支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相互反映对方的。

萨义德:《东方学》绪论
当我们看一下各个民族的通史时,我们便可依次地看到他们时而做出新的进步,时而重新投
身于愚昧之中,时而又在这种交替之间延续着或者是停留在某一点上,时而是在侵略者的铁
蹄之下从大地上消灭,或者与征服者相融合或是生活于奴役之中,最后时而是接受某个更开
化的民族的知识,把它们再传给别的民族;于是在历史时代的开始和我们所生活的世纪之间、在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各民族和欧洲今大的各民族之间,便形成了一条绵延不断的链索。


是,我们就可以在我提出所要加以追踪的这一史表中,看出有三个显然不同的部分……
――《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 绪论》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一一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年纪可是忘却了,总之是药店的柜台正和我一样高,质铺的是比我高一倍,我从一倍高的柜台外送上衣服或首饰去,在侮蔑里接了钱,再到一样高的柜台上给我久病的父亲去买药。

回家之后,又须忙别的事了,因为开方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
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

然而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

-------- 鲁迅:《〈呐喊〉自序》
外面是一片漆黑,一个人正在爬行。

他手上的指甲已经磨破。

他的脚上缠着破布,布上浸透着长途跋涉留下的鲜血。

他跌跌撞撞来到附近一间草房,敲了敲门。

接着他昏了过去。

借着颤动的烛光,他被抬上一张吊床。

到了早晨,全村都已知道:“他回来了。


邻居们站在他的周围,摇着头。

他们明白,这样的结局是注定的。

对于敢于离开山脚的人,等待他的是屈服和失败。

在村子的一角,守旧老人们摇着头,低声倾吐着恶狠狠的词句。

他们并不是天性残忍,但律法毕竟是律法。

他违背了守旧老人的意愿,犯了弥天大罪
-------- 房龙《〈宽容〉序言》
《百家讲坛》做过节目的学者已有几百位,阎老师的认真让我吃惊。

我看到过他为准备一期
节目做的文案,十几页打印纸,洋洋数万言,不做任何改动即是一篇极好的人物传记,而电
视由于其表现上的局限,只能从中撷取若干个兴趣点,不得不弱化其中的系统性、史料性和完整性。

我大呼可
惜,建议阎老师将这些文稿集结出书。

阎老师笑答:做完节目再说吧。

那份淡然让我肃然。

聂丛丛:《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序》厄运在同一条路上漫游,时而降临于这个人,时而降临于另一个人。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那些能将我杀死的事物,会使我变得更有力。

――尼采《偶像的黄昏》
当一个人镇定地承受着一个又一个重大不幸时,他灵魂的美就闪耀出来。

这并不是因为他对
此没有感觉,而是因为他是一个具有高尚和英雄性格的人。

——亚里士多德《尼可马克伦理学》
在厄运中满怀希望,在好运中不忘忧虑,这样便能泰然担待祸福。

――贺拉斯《歌集》
不因幸运而固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

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
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最好是通过别人的厄运而不是通过你自己的厄运来学得聪明。

——《伊索寓言》
仲尼厄而作《春秋》。

――司马迁《报任安书》
3.《〈物种起源〉绪论》教学PPT
•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