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拟话本小说之文学景观

合集下载

明清文学传世佳作鉴赏:古典流转

明清文学传世佳作鉴赏:古典流转

明清文学传世佳作鉴赏:古典流转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古代文学传世佳作较多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古典文学经历了多种流派的演变和交汇,形成了独具一格的风貌。

本文将从《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三部明清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选取几个代表作品进行鉴赏,探讨其古典流转的魅力。

第一部分:《红楼梦》《红楼梦》堪称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之作,它以细腻入微的描写和独特的情节吸引了广大读者。

在小说中,作者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丰满的人物塑造出了一个充满荣辱悲欢的大观园,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繁华与腐朽,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真实。

《红楼梦》通过对宝玉的悲剧命运、黛玉的痴情以及宝钗的聪慧,呈现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缺憾。

小说中,作者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如宝玉浑身有玉、宝钗的名字带有"宝"字等,使得人物的命运与命名之间产生了巧妙的联系。

同时,小说中还穿插了大量诗词和歌曲,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内涵。

第二部分:《西游记》《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吴承恩以寓言与神话的形式,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与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相结合,创作出了这部传世之作。

小说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一行人西天取经的故事。

《西游记》以其奇幻神秘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样的人物形象,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力和阅读乐趣。

其中,孙悟空的机智灵活、猪八戒的贪吃可爱、唐僧的正直善良等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文学的经典形象。

而作者对于人性的思考和对人道精神的追求,使得小说更加深入人心。

第三部分:《水浒传》《水浒传》是古代小说中的一部长篇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小说的"第一猛书"。

小说以宋江等108位好汉的抗争故事为主线,展示了明末社会的种种黑暗和污浊,并谴责了封建制度的腐败与不公。

《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丰满而生动,他们或忠诚、或智勇、或憨厚,各具特色。

小说中不仅有快意恩仇的战斗场面,还有人性的矛盾和纠结,深刻地描绘了那个动荡年代人们的生存状态。

明清文学概貌

明清文学概貌
明清文学概貌
• • • • • • • • • • 一、总貌: 正统诗文衰落、通俗文学繁荣 二、正统文学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1、作家和流派很多 2、理论批语著作很多 但多为宗法前人,着重于形式技巧方面,复古主义和形式 主义占主导地位,很少创造性。 三、明清小说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1、由群众与文人的集体创作发展成文人作家的独立创作 2、在内容上由历史题材发展为现实题材 四、戏剧,杂剧衰落传奇体制兴盛
诗文的衰落和小说戏曲的繁荣 的原因
• 一、新的经济因素,使通俗文艺形式小说和戏曲 打破正统诗文的一统笼络和高 压两手政策,迫使文人逃避现实而趋向通俗 • 三、进步思想对小说戏曲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 影响 • 四、积累了相当丰富的艺术经验,为明清时期小 说、戏剧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五、小说、戏曲以其自身的创作成就,显示了它 们不容忽视的社会作用和文学价值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评点研究

一、主题
一、主题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的主题丰富多样,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对世俗生活的和对 人性的剖析。这一时期的话本小说多以社会底层人物为视角,描绘了当时社会的 风俗民情,展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作家们通过对人性的深入剖析,反映 了人们对于道德
一、主题
、情感、价值等问题的思考和追求,传达了深刻的人文精神。
内容摘要
此外,《聊斋志异》中的《画皮》一篇则通过女鬼画皮的寓言,表达了作者 对女性美丽的审视。在这个故事中,女鬼通过画皮来掩盖自己丑陋的面容,但最 终却被一位道士识破。道士指出,女性真正的美丽源于内心的修养和品行。这则 故事传递了作者强调内在美胜过外在美的理学思想。
内容摘要
明末清初拟话本小说中的疾病叙事所传达的主题思想主要围绕生命的珍视、 人性的反思以及道德的追求。这些故事中,疾病往往成为一种象征,提醒人们生 命的脆弱与短暂。同时,通过疾病的叙事,作者也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以及 对人性的拷问。
内容摘要
在面对生死抉择时,小说中的人物往往能领悟到生命的真谛,进而追求内心 的平和与道德的完善。
内容摘要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患重病,却因缘巧合地领悟到生命的无常。她用 诗歌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思考:“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 不穿。”这里,疾病成为一种催化剂,促使主人公对生命和人性进行深入反思。
内容摘要
在过去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话本小说的历史演变和文学价值,而对于其民 俗性特征的专门研究尚不多见。然而,话本小说作为民间文学的一种形式,其中 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这些元素对于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内容摘要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话本小说的民俗性特征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话 本小说的作者、题材、语言等方面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揭示其民俗性的表现。 其次,结合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对话本小说中所反映的民俗文化元素进行深入 探讨。

古代文学史 明代短篇小说(12)

古代文学史 明代短篇小说(12)






(二)凌濛初 1.生平:字玄房, 号初成,又号凌波,别号 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人。 2.著作:戏曲、经史子集的传注多种;“二 拍” 3.二拍与三言的不同之处: 一人创作—编纂 篇名一联—单句 三言成就高于二拍
二、“三言二拍”思想内容
显示了当时人们 的价值观
男女情爱
财色的追求
建立在性爱 基础上
正算得熟滑,看看将近家中,忽地转过念头,想道: “这银两若是富人掉的,譬如牯牛身上拔根毫毛,打 什么紧,落得将来受用;若是客商的,他抛妻弃子, 宿水餐风,辛勤挣来之物,今失落了,好不烦恼!如 若有本钱的,他拚这帐生意扯直,也还不在心上;傥 然是个小经纪,只有这些本钱,或是与我一般样苦挣 过日,或卖了绸,或脱了丝,这两锭银乃是养命之根, 不争失了,就如绝了咽喉之气,一家良善,没甚过活, 互相埋怨,必致鬻身卖子,傥是个执性的,气恼不过, 肮脏送了性命,也未可知。我虽是拾得的,不十分罪 过,但日常动念,使得也不安稳。就是有了这银子, 未必真个便营运发积起来。一向没这东西,依原将就 过了日子。不如原往那所在,等失主来寻,还了他去, 到得安乐。”随复转身而去,正是:多少恶念转善, 多少善念转恶。劝君诸善奉行,但是诸恶莫作。

回到下处,想了又恼,恼了又想,恨不得学个缩地法儿,顷 刻到家连夜收拾,次早便上船要行。只见岸上一个人气吁吁 的赶来,却是陈大郎。亲把书信一大包,递与兴哥,叮嘱千 万寄去。气得兴哥面如士色,说不得,话不得,死不得,活 不得。只等陈大郎去后,把书看时,面上写道:“此书烦寄 大市街东巷薛妈妈家。”兴哥性起,一手扯开,却是八尺多 长一条桃红绉纱汗巾。又有个纸糊长匣儿,内有羊脂玉凤头 簪一根。书上写道:“微物二件,烦干娘转寄心爱娘子三巧 儿亲收,聊表记念。相会之期,准在来春。珍重,珍重。” 兴哥大怒,把书扯得粉碎,撇在河中;提起玉簪在船板上一 掼,折做两段。一念想起道:“我好糊涂!何不留此做个证 见也好。”便捡起簪儿和汗巾,做一包收拾,催促开船。 急急的赶到家乡,望见了自家门首,不觉堕下泪来。想 起:“当初夫妻何等恩爱,只为我贪着蝇头微利,撇他少年 守寡,弄出这场丑来,如今悔之何及!”在路上性急,巴不 得赶回。及至到了,心中又苦又恨,行一步,懒一步。(蒋 兴哥重会珍珠衫)

明代的拟话本小说

明代的拟话本小说
陈太常改成陈参政, 守常改成薛姑子, 那又是更晚的改本了。
又如《 沈小官一鸟害七命》当即《 , 宝文堂书目 著录的《 》 沈鸟儿画眉 记》至晚是嘉靖年间的作品。 , 据郎瑛《 七修类稿》 卷四十五《 沈鸟儿》 条 说是天顺年间的事, 那么它应该产生于天顺以后了。 又如《 陆五汉硬留 合色鞋》当即著录于《 , 宝文堂书目》 合色鞋 的《 儿)也是嘉靖以前的作品。据文本说是弘治年间的事。( , 情史类略》 引 《 径林续记》 的张草故事与此同出一源, 陆五汉硬留 但《 合色鞋》 不会是 冯梦龙根据《 径林续记》 改编的。 再参看《 宝文堂书目 所著录的《 》 孔淑芳记》应即熊龙峰刻本的 孔 , 《
的作品, 可能是冯梦龙编写的拟话本。 徐朔方先生说:常见的拟话本的产生情况都经过三个阶段: “ 文人
创作一在说话过程中加工和提高一写定。。 ’ 对这句话, , 我觉得还需要
作点分析。常见的拟话本不一定经过在说话过程中加工和提高的阶 段, 如果话本在说话过程中加工提高了, 写下来还只能算是语录式的话 本。拟话本一般都是由文人创作直接改编的。在说话过程中加工提高 的往往没有话本可作比较, 经过少量修改得此后 坊间 刻, 来居上。 而 ’ 且今本《 , ④ 蒋兴哥 开头说: 》 “ 看官,
则今日 听我说《 珍珠衫》 这套词话……” 可见它本来是词话, 但并没有唱 词, 也许已经被删掉了。也可能当时把这类小说就叫作词话, 金瓶 如《 梅词话》 就是如此。詹詹外史( 应即冯梦龙)情史类略》 《 卷十六《 珍珠 衫》 引了宋愁澄的原文, 末尾说:小说有《 “ 珍珠衫记》姓名俱未的。宋 , ” 存标说有“ 刻”冯梦龙说“ 旧 , 小说有《 珍珠衫记》, ”可见他是见过《 珍珠 衫》 祖本的。宋愁澄的《 的 珠衫》 没有主人公姓名, 今本《 蒋兴哥》 有了姓 名, 可能是冯梦龙拟定的。但是他既然用到了《 珍珠衫记》 的旧本, 新的 加工修订到底占 多少比 还难以 重, 确定。因此《 蒋兴哥》 能不能说是冯

第六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第六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第一节
二、拟话本的特点
从体制上看, 从体制上看,拟话本与话本的区别不大 拟话本虽然在形式上还保留了宋元话本小说话人讲述故事 的痕迹,但实质上与宋元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 的痕迹,但实质上与宋元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 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说话艺人提供讲述故事的底本, 它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说话艺人提供讲述故事的底本,而是 向社会普通读者提供阅读用的书面文学。 向社会普通读者提供阅读用的书面文学。 宋元话本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 宋元话本大多来源于现实生活,因而具有浓厚的市民生活 气息,情节上也简单。 气息,情节上也简单。而拟话本则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 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文人的典雅情调 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 开始注入其中,说教的成分开始增加, 开始注入其中,说教的成分开始增加,情节上也开始趋于 复杂。 复杂。 拟话本也的确去除了早期话本中的一些低级庸俗的成分, 拟话本也的确去除了早期话本中的一些低级庸俗的成分, 使之能够起到“喻世” 警世” 醒世”的作用, 使之能够起到“喻世”、“警世”和“醒世”的作用,并 且也调整了早期话本中那些不工整的回目和不甚雅观的文 字,使拟话本小说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使拟话本小说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第七编 明代文学 第六章 明代拟话本小说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拟话本小说的产生、 拟话本小说的产生、特点和主要作品 冯梦龙与《三言》 冯梦龙与《三言》 凌濛初与《二拍》 凌濛初与《二拍》主要是供说话人表演时做提示情节使 所以不但简单, 用,所以不但简单,而且因为需求量有限而主要 以单篇的传抄形式流传。 以单篇的传抄形式流传。 从明代开始,尤其是到了明代后期的天启、 从明代开始,尤其是到了明代后期的天启、崇祯 年间,随着社会上长篇通俗小说的迅速繁荣, 年间,随着社会上长篇通俗小说的迅速繁荣,人 们对小说的阅读兴趣也不断增强。 们对小说的阅读兴趣也不断增强。 尤其是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 尤其是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 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 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 由过去供艺人讲述的底本变为社会上普通读者的 案头阅读物, 案头阅读物,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 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后来人们通常所说的“拟 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后来人们通常所说的“ 话本” 拟宋市人小说” 话本”或“拟宋市人小说”。

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尼的形象及文学功能

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尼的形象及文学功能

清代拟话本小说中的僧尼的形象及文学功能清代的拟话本小说是一种小说体裁,以谈话的形式叙述故事情节,既有真事的真谈,也有虚构的虚谈。

僧尼形象是一个常见的人物角色,他们不同于世人,常常具有一定的智慧和高尚的品质。

他们的形象在拟话本小说中具有多种文学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佛教礼仪的宣传、对社会伦理的规范、对人性的思考以及对故事情节的推动等方面。

僧尼形象在拟话本小说中常常被用来宣传佛教礼仪和教义。

在清代,佛教对人民生活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人们对佛教的尊重和追随可见一斑。

拟话本小说通过给僧尼形象赋予智慧和美德,宣扬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以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

在《续曲刘亚子传》中,僧尼形象虽然表现出人情世故,但依然展现出高尚的品质和超凡的智慧,通过他们的言行,揭示了修行人的为人原则和修身养性的道理,间接宣扬了佛教的礼仪和道德观。

僧尼形象在拟话本小说中也具有社会伦理的规范作用。

清代是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社会伦理道德比较严格。

僧尼往往代表了一种清规戒律和道德准则的权威,展现出道家和佛家的高尚品德和超凡智慧。

他们引导人们远离邪恶,追求善良和正义。

在《梁福传奴遇史家父子》中,僧人义真即为一个代表善良和慈悲的形象,他接纳史家父子为信众,并在故事中不断提醒他们修行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得到善果。

通过此种形象的设定,不仅为读者塑造了一个群体的榜样,也对社会伦理提出了诸多批评与规范。

僧尼形象在拟话本小说中也用来思考人性的问题。

拟话本小说虽然谈的是一些生活琐事,但通过故事中僧尼的言行举止,却使人们得以深入思考一些哲学和人性的问题。

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拟话本小说往往通过对僧尼的描绘,探讨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种种矛盾。

在《新记芳龄钱》中,僧人忠光通过自己的经历告诉人们,修行人也会有情感纠葛,即使属于正道,也会有世俗的烦恼和纷争。

这种形象的塑造既让人们对僧尼这一特殊群体产生共鸣,也让人们对人性的多元性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僧尼形象在拟话本小说中还起到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古代文学】简述明代拟话本小说及其文学成就

【古代文学】简述明代拟话本小说及其文学成就

【古代文学】简述明代拟话本小说及其文学成就从明代开始随着小说社会地位的提高和印刷手段的进步,使话本小说的性质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大批以阅读为编写和出版目的的短篇小说,这就是“拟话本”。

一、拟话本的体制1.题目。

一般上主人公的名字,早期话本题目只有三四个字。

2.篇首。

话本小说常用一首诗或词作为开头。

3.入话。

入话是篇首诗词之后加上一番解释,引出正文。

4.头回。

入话之后再插入一段故事。

5.正话。

故事主体。

6.篇尾。

往往有诗词或题目。

二、拟话本体制的特点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因而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情节上也开始趋于复杂。

拟话本小说也具有雅俗共赏的性质。

三、代表拟话本小说最高成就冯梦龙的《三言》和凌蒙初的《二拍》。

四、《三言二拍》(一)、《三言》明代作家冯梦龙(1574—1646)编撰的三部拟话本小说集的总称,包括《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其中包括作者整理的宋元话本,其余为明代作品,包括冯梦龙本人的作品。

文学思想主要描写的是市民生活的生动画面,即将普通市民及其生活作为自己的主要表现对象。

主要表现的思想有:1.对“重农抑商”传统观念的反动。

2.以个性自由为基础的爱情观念,与代表封建社会意志的“理”相对峙和抗衡。

3.市民眼中的社会黑暗面。

4.“适俗”的思想,艺术上追求“雅俗共赏”。

艺术追求由于拟话本的性质与话本有了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艺术是也呈现出新的追求。

《三言》是比宋元话本雅,而比文人传奇小说俗的新型通俗小说形态,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

其具体手法是:1.在编织故事方面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

其情节结构或是单线式的纵向发展,故事脉络分明。

2.在人物塑造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如杜十娘等。

即使是同一类型,也很少雷同。

其主要方法有:一是将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二是通过富裕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三是心理描写,四是白描手法,五是运用对比。

3.语言使用方面更能体现其雅俗共赏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楼》 等, 对 此 皆有描绘 。 寺观 、 佛塔 、 庙宇 等宗 教建 筑 景观 。 由于 中 国古 代 佛 教 、 道教 比较 发 达 , 且 儒 家也 有 神 道设 教 的传
统, 老百姓 的鬼神观十分浓郁 , 各种宗教活动较多 。天下名山僧道 占据多 , 寺观吸引了大量的文人墨客。 些 著名 文人 或 曾到此游 玩 , 并与 其 中的宗教 人 士往来 。相 应 的 , 小说 中出现 的宗 教场 所也就 很 多。这
会生活丰富多样 , 所涉地域广 , 时间久 , 其 中的景观也就更加多姿多彩 : 有沿海 的, 也有 内地 的; 有城市
的, 也有 乡村 的 ; 有 自然 的 , 也 有人 文 的 ; 有水 乡 的 , 也 有 陆地 的 。作 为具体 的 固态 的景 观 , 多 指名 山胜 水 及其 中的人文 建筑 , 如 亭 台、 园林 、 楼阁、 寺观、 祠堂 , 乃至 某 一桥 梁 , 某 一 名人 墓 葬 , 某 一 名人 居 所 , 某 一
山。其他提及且有描写的名山有《 醒世恒 言》 中的华 山、 云 门山 , 《 喻世 明言》 中的梅 岭 , 《 石点头》 中的 罗浮山等。至于湖泊 , 则以西湖为最 。《 西湖佳话》 《 西湖二集》 , 三言二拍 中许多篇 目都提到西湖景观。 小说所提到 的其他湖泊 , 有太湖、 镜湖 , 洞庭湖 、 浔阳江、 金明池等。与西湖相关的, 是钱塘江潮 。这是文 人游览最多的地方 , 也是小说用笔较多之处 , 如《 警世通言》 《 喻世明言》 《 西湖二集》 《 十二楼》 之《 拂云
[ 作者 简介 ] 杨宗红 ( 1 9 6 9 - ) , 女, 湖北恩施人 , 教授 , 博士, 从事 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

1 8 5・
史 事件 、 艺术 、 神话 、 宗教、 科 技教 育文 化 、 诸 子百 家 、 名人 、 自然 风光 、 建设 、 建筑 、 墓葬 而形成 景点 等十 多 种类 型 , 其 中文学历 史 名胜 3 1 l 6处 ] 。本 文参 考这 种分 类 , 并依 据 景 观 的属性 将 拟话 本 小 说 中 的景 观
宗教性、 神秘性 、 娱 乐性、 教 化性等。小说还 在一定程度上揭示 了游客对景观 的影 响。
[ 关键词 ] 拟话本 ; 景观 ; 类型 ; 内涵; 影响
[ 中图分类 号] 1 2 0 6 . 2 [ 文献标志 码] A [ 文章编 号] 1 0 0 0 — 8 2 8 4 ( 2 0 1 6 ) 1 2 — 0 1 8 5 - 0 7

些 宗教 建筑 , 或是 因纯粹 的宗 教 活动 而建 。 或是 为祭祀 某些 著名 人物 而建 , 如三 言二拍 中的宝莲寺 、 雷峰
塔、 闲云庵 、 木棉庵 、 鹿胎庵 、 华光庙 、 西 山观、 旌阳宫等。《 西湖二集》 《 西湖佳话》 中提到西湖边上的寺 观、 祠 堂则有 龙井 寺 、 雷峰塔 、 钱 王祠 、 灵隐寺、 净 慈寺 、 虎 跑寺 、 三 贤祠 、 保假塔 、 白苏 二公 祠 等 。《 警世
奇石奇树等。这些景观因与文学有联系 , 便成为文学景观 。一方面, 原本不是文学的景观因经过小说的 加 工而具 有 了一定 的文 学韵 味 , 成 为 文学景 观 ; 另一 方 面 , 原 本 就有 的文学 景 观 因经过 小 说 渲染 而 更 具
盛名 。
《 历史名胜与中国古代文学》 统计 了 4 7 6 8 处文学历史名胜 , 作者将这些景点分为因政治 、 军事 、 历
文学景观是 自然或人文景观与文学相结合的产物。古代小说中有很多景观 , 或作为故事展开的场 所, 或作为故事的结果已经消失 ( 如金 明池) 。无论现在是否存在 , 倘若它们曾在小说中出现 , 且 因此而为更 多人所知 , 那么它们也就是文学 景观。 目 前文学地理学的相关研究 , 有不少博硕论文 , 部分涉及或点到文学对景观的作用 。 但局限于诗
[ 收稿 日期 ] 2 0 1 6 - 0 9 - 2 8 [ 基金项 目] 国家社会 科学基金项 目“ 文学地理学视域下 明清 白话 短篇 小说研究 ”( 1 3 X Z WO 0 8 ) ; 教 育部人文社会科
学研究规划基金项 目“ 中国古 代小说中的西南事象研究”( 1 5 Y J A Z H 0 5 5 )
2 0 1 6年 1 2月

术 交 流
D e e . 。 2 0 1 6
S e i f  ̄ No . 2 7 3 No . 1 2
总第 2 7 3期 第 l 2期
中国古代 文 学研 究

Ac a d e mi c E x c h a n g e
小说研 究专题 ・
明 清 拟 话 本 小 说 之 文 学 景 观
杨 宗 红
( 重庆师范大学 文学 院, 重庆 4 0 1 3 3 1 )
[ 摘
要] 明清拟话本 小说在众 多故事的叙述 中, 多方面展示 了文 学对景观 的影 响。 小说 不但
展示 了不 同类型 的景观 , 也展 示 了文学如何表现景观 、 影响景观 。除 了直接描绘 景观外 . , j 、 说也通 过名人行迹或传说故事来展现 景观。众 多的传说 、 故 事或名人 遗 闻轶 事赋 予 了景观诸 多 内涵 . 如
大 致分 为三 类 :
名山、 湖泊 、 潮水 等 自然 景 观 。大 凡名 山胜 水 , 往 往是 吸 引游客 的所在 , 也是 文人 游赏 的集 中地 。小 说 中的景观 , 多集 中在江浙 一带 。其 中 。 作 为故 事发 生 的场 景且 用 墨较 多 的名 山有 江西 西 山 、 杭州 凤 凰
词 。研究 古 代小 说与 城市 文化 者 , 视 野虽 然宏 大 , 但 致 力 于文 学 景观 研 究 者甚 少 。有 鉴 于 此 。 本 文着 重
研究拟话本小说 中具体的固态景观 , 以期抛砖引玉 , 促进文学地理学的研究 。


拟话本 小说 中的景观分 类
拟话 本小 说 由于篇 幅短 小 , 叙 事灵 活 , 接近 普通 民众 的生 活 , 包容性极强, 又 因篇 目众 多 , 反 映 的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