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史研究》引文分析

合集下载

一种新的引文计数函数——基于对《自然科学史研究》的统计分析

一种新的引文计数函数——基于对《自然科学史研究》的统计分析
法。
1 引文计 数 函数模 型的建 立
1 1 模型构建 . 对于某一指定刊物 A, 选取 一 个给
定年限 n 令 Q ) 示 n年 内 , A上发 表 的所 有文 , ( 表 在
引文是论文的重要组 成部分 , 科技 文献 的引用与 被引用是科技知识和信 息 内容的一种 继承 和 发展 , 引 文 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反映 出论 文作者对已有 的 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 的 了解和吸收能力 。一篇文献
h u o t a p i t n,a d p o i e S me s g s o s O h d l S f rh ri r v me t t e f t m f i p l a o u s ci n r v d o ug e t n n t e mo e ’ u t e i mp o e n . Ke r s S u i s i e Hit r fNau a c e c s ct t n c u tf n to M a h mai a c tto a y i y wo d t d e n t so o t r lS in e i i o n u c n h y ao i t e tc 5 i i n a l ss a n
的被 引频次可 以在 一定程 度上反 映该文献 的影 响度 。
收稿 日期 :0 1 0 - 3 2 1— 6 1 修 回 日期 :0 1 0 一 1 2 1 - 7 l
章 中, 有 篇论文 的参考文献引证 同一作 者的作者数 ,
为引文作者计数函数 , 简称为 计数 函数 ; S ) 令 ( 表乐 /年 内, A刊物发表 的所有文章 中, 7 , 在 至少有 篇论文
鲁斯 ( . . . rs) 2 P L K G os 于 O世纪 2 0年代开 创 以来 , 在

博士生发表文章规定及重点期刊目录(201104)

博士生发表文章规定及重点期刊目录(201104)

人文学科学位评定分委员会、社会科学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关于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一、基本要求博士生在学期间应以第一作者身份至少发表2篇与学位论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有1篇正式刊出在重要期刊上(重要期刊名录见附件1),另1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集刊上。

以上期刊、集刊的增刊不计。

为鼓励博士生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凡在清华大学奖励期刊(见附件2)上发表论文或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英文论文并被SSCI 或A&HCI收录,其论文发表数量不作硬性要求。

具体说明如下:1.第一作者允许导师为第一作者时博士生可以是第二作者,且作者单位应署名清华大学的情况;2.重点期刊上的学术论文必须正式刊出,另1篇发表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集刊上的学位论文,允许未正式发表,但已被正式录用的情况,除提供正式期刊录用函以及论文原稿外,还应由博士生导师写出认定意见,提交学位分委员会审核;3.博士生在多国国际会议上发表1篇论文(被收入论文集),导师写出认定意见,学位分委员会审核通过后,等同于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学术期刊、集刊上发表1篇学术论文;4.论文博士、同等学力申请博士学位人员发表论文要求原则上与在校博士生相同。

如果研究生申请答辩时未满足上述基本要求,但满足毕业条件,允许组织学位论文答辩。

答辩通过者,可先予毕业,但分委员会暂不审议其学位,在规定时间期限(博士生毕业后两年)内,满足发表论文基本要求后,由本人再申请审议其学位。

二、适用范围1.适用于2008年秋季学期及以后入学的博士生;2.2008年秋季学期前入学的在学博士生,可选择适用本次修订后的要求,也可选择适用未修订的现行要求;3.当前已离校但尚未获得博士学位的毕业生,适用该生毕业审查时的要求。

附件1:重要期刊名录备注:1. 公共管理学科的博士生执行公共管理学院重要期刊目录;2. 理论经济学学科的博士生执行经管学院重要期刊目录;3. 境外人文社科类正式学术期刊也属重要期刊,但申请审议学位时须经分委员会认定;4. 以上重点核心期刊目录适用于相关学科博士生,但不受学科限制;5.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生在《科普研究》(中国科普研究所)、新闻学院博士生在《中国记者》(新华社)、《新闻与写作》(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上发表文章,视同在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的期刊上发表文章。

西北大学权威学术期刊

西北大学权威学术期刊

西北大学权威学术期刊(a、b类)认定目录(人文社科类2014年7月1日实施)一、A类期刊:含一种国内期刊和一个国际期刊索引收录期刊1、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2、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1、2区收录的学术期刊二、B类期刊50种:含45种国内期刊,两个国际期刊索引、三种文摘1、国内期刊:《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马克思主义研究》《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科学史研究》《世界宗教研究》《中国语文》《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评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历史》《考古》 《考古学报》《文物》《政治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问题研究》 《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经济研究》《世界经济》《中国工业经济》 《数量经济 技术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短论不算)《管理科学学报》《中国软科学》《中国行政管理》 《新闻与传播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教育研究》 《文艺研究》《电影艺术》《美术研究》《体育科学》《社会学研究》《民族研究》《心理学报》《地理学报》(中文版)2、学术文摘:《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均须转摘2500字以上)3、国际期刊索引: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3、4区和 A&HCI(艺术和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学术期刊注:1、 除SSCI和 A&HCI索引收录期刊外,不含上述各期刊的英文版。

2、 在《求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理论与实践版)发表的2500字以上学术论文,由论文作者通过本单位向社科处提出B类期刊认定申请,经专家评议通过的,认定为B类期刊论文。

三、C类期刊1、被CSSCI来源期刊目录当年收录的学术期刊(含外文版)。

2、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学术论文。

3、被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会议录索引(Conference ProceedingsCitation Index - Social Sciences & Humanities,简称CPCI-SSH)全文收录的学术论文。

大连大学认定的国家一级期刊

大连大学认定的国家一级期刊
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
03123
音乐研究
03124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03125
中国书法
03126
中国音乐
03127
中国音乐学
03128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历史学(24种)
03129
当代中国史研究
03130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03131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03132
近代史研究
03133
抗日战争研究
03134
新闻战线
03327
中国出版
03328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03329
中国记者
03330
中国图书评论
十六
图书、情报与档案学(20种)
03331
大学图书馆学报
03332
档案学通讯
03333
档案学研究
03334
情报科学
03335
情报理论与实践
03336
情报学报
03337
情报杂志
03338
情报资料工作(中国社会科学信息学会会刊)
党的文献
03246
东北亚论坛
03247
东南亚研究
03248
东欧中亚研究
03249
妇女研究论丛
03250
国际问题研究
03251
和平与发展
03252
今日东欧中亚
03253
拉丁美洲研究
03254
理论前沿
03255
理论探讨
03256
理论学刊
03257
理论与改革
03258
美国研究
03259
南亚研究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402-江户时期日本的测量技术研究_以伊能忠敬为例_萨日娜

自然科学史研究201402-江户时期日本的测量技术研究_以伊能忠敬为例_萨日娜

《測量日記 》 1815 ~ 1816 年 ( 文化 12 ~ 13 年 ) 间热海到东京的 2 册由其弟子记 伊能忠敬 前 26 册由伊能执笔, 《越後国岩船郡内海測量について( 四 )》 ( 《新地域史料》 1985 : 54 ) 。 录。参见风间广吉
224


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3 卷
1800 年( 宽政 12 年) 到 1816 年( 文化 13 年) , 历经 17 年, 足迹遍布日本全国, 绘制成日本 《大日本沿海舆地全图》 。他留下了 28 册之多的测量日记 ① , 历史上第一张准确而完整的 详细记载了每一次的测量经历、 测量中使用的技术和仪器等。 伊能的名字, 明治时期就已载入日本教科书, 成为人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历史人物之 一。在日本, 研究他的文献和著作非常多, 按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五类。 第一类: 整理和研究伊能测量日记的著作 。 这方面的资料最早出现于 1870 年 ( 明治 3 年) , 《大日本沿海実測録》 今日东京大学前身的大学南校整理出版 共 13 卷, 这为后人研 《伊能忠敬附測量日記 》 ( 1911 ) 和藤田元 究伊能奠定基础, 提供了诸多方便。另有伊能登 《伊能忠敬の測量日記》 ( 1941 ) 、 ( 1998 ) 等为后人研 佐久间达夫《伊能忠敬測量日記 》 春 究和整理伊能测量日记提供了翔实的依据 。 第二类: 研究伊能测量技术和仪器的专著。 考察伊能测量技术和仪器的研究中时间 而且最有权威性的著作是由长冈半太郎监修、 大谷亮吉完成于 1917 年的《伊能忠 最早, 敬》 一书。该书由长冈作序, 其弟子大谷于 1908 年受长冈和日本帝国学士院的委托 , 考察 《测量日记》 伊能 中的实测资料, 并研究其测量仪器的构造等经 9 年写成①。 长达 766 页 的大谷著作成为伊能研究者们首选的参考文献 , 但该书已成绝版, 很难入手, 笔者参阅了 晦涩难懂, 解释测量仪器构造方面 日本国会图书馆所藏资料。该书中引文多用伊能原文, 的术语有些过于专业化, 使读者理解起来较费功夫。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又有学者研究 伊能的测量技术和仪器, 较重要的有保柳睦美等编《伊能忠敬 の 科学的業績 日本地図作 ( 1974 , 1980 , 1997 ) 一书。其内容包括“伊能図 の 意義 と 特色 ” ( 保柳 製の近代化への道》 )、 “伊能忠敬の全国測量の 概要 と 陰 の 功労者 ” ( 保柳睦美) 、 “大谷亮吉編著《伊能 睦美 の日本測量について ” ( 増村宏 )、 “伊能忠敬 による 緯度 1° の 距離測定 の 新投影法 忠敬》 の考案” ( 保柳睦美 )、 “伊能忠敬の全国測量と経度問題” ( 广濑秀雄) 、 “伊能特小図 と 特 ( 保柳睦美 )、 “明治以後の 日本 の 社会 と 伊能図 の 存在 ” ( 保柳睦美 ) 等 11 篇论 殊中図” 利用原始资料, 对伊能测量方法, 制图特色进行详细解释, 较详细探讨了伊能的测量技 文, 术和仪器。书后又添附了一些重要测量仪器的解说和测量年表 , 并纠正和指出大谷著作 中的诸多错误②。 第三类: 伊能绘制地图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在日本国会图书馆以及千叶县和名古屋 等地区均收藏伊能绘制的地图。日本学者又发现了收藏于法国和美国的伊能地图 。在渡 《伊能図大全》 ( 全 7 卷) 中全面收录伊能地图并介绍了各地收藏的详细情况。 另 辺一郎 《図説伊能忠敬 の 地図 をよむ 》 ( 2000 年初版, 2010 年第 2 版 ) 外, 渡辺一郎、 铃木纯子著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篇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篇

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篇一、背景介绍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篇主要介绍近年来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方面。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化,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亮点内容1. 生物学方面: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们能够精确地修改生物体的基因序列,从而治疗遗传性疾病。

此外,人工智能在生物信息学领域的应用,也使得科学家们能够更高效地分析庞大的生物数据,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物理学方面:近年来,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量子计算机能够处理传统计算机无法处理的大量复杂问题,而量子通信则能够保证信息安全传输。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为人工智能、密码学等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3. 化学方面:绿色化学逐渐成为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化学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通过使用环保的原料和催化剂,绿色化学能够减少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纳米技术在化学领域的应用,也为药物输送、材料制备等领域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4. 地质学方面:地球科学的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包括对地球内部结构和地球气候系统的深入了解。

科学家们通过地质勘探和卫星观测等技术手段,发现了许多新的矿产资源和能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三、影响和意义这些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如医疗诊断、交通出行、环境保护等。

同时,也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认知也将不断深化,这将有助于解决当前面临的许多挑战,如环境问题、能源危机等。

这些研究成果也将为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支撑。

四、总结自然科学研究成果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包括生物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等方面。

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也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代遗传单位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gene”的中译

近代遗传单位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gene”的中译

‘自然科学史研究“㊀第42卷㊀第2期(2023年):226 240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Natural Sciences Vol.42㊀No.2(2023)近代遗传单位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 gene 的中译徐丁丁밨(深圳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中心,深圳518060)摘㊀要㊀20世纪初,随着遗传学的进步,经典遗传学知识开始传入中国,gene 一词在出现不久后也进入国人的视野,并产生了若干译名㊂经过四十余年的积淀,中文 基因 一词最终得到普遍使用㊂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 基因 一词的中译和演变,是反映近代遗传学知识在中国的建构与本土化过程的典型案例㊂中国近代遗传学共同体对译名学术性和普及性等要素的反复衡量,也体现了多种因素在科学传播中对概念形成的共同作用㊂关键词㊀遗传单位;gene ;基因;中译中图分类号㊀N092文献标识码㊀A㊀㊀㊀㊀文章编号㊀1000-0224(2023)02-0226-15㊀㊀㊀收稿日期:2021-12-14;修回日期:2023-04-25㊂㊀㊀㊀作者简介:徐丁丁,1982年生,湖南益阳人,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科技史㊁生命科学史,Email:tritonx100@㊂㊀㊀㊀基金项目: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科研2019年度项目 近代遗传学名词的中译与演变 (项目编号:YB2019015)㊂㊀①㊀相关论著很多,如:刘玲:‘百年中学生物教科书中遗传与进化内容的变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付雷:‘现代遗传学知识在近代中国的传播 中学生物教科书的视角“(‘中国科技史杂志“,2014年第2期,第147-157页);刘丹:‘高中生物教科书中基因相关内容的变迁“(‘中学生物教学“,2015年第9期,第6-8页)㊂这些研究主要基于对中学生物学教科书的观察和总结㊂㊀②㊀高翼之记载,谈家桢在中国遗传学会第2次遗传学教学学术讨论会(1984㊃广州)的致词中曾说: 我一生中作为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核心概念, 基因 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出色的中文译名之一㊂20世纪初, gene 概念出现后不久传入中国,其名词的中译和演变,对遗传单位概念的理解和近代遗传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影响深远㊂探究 基因 在中国的翻译和传播,日益引发研究者的关注㊂①关于 基因 一词中译名由谁提出,遗传学者高翼之十分肯定为谈家桢㊂他说: 谈家桢在留学美国期间应邀为国内科学杂志撰文介绍现代遗传学时,把gene 的汉译名定为 基因 ㊂有趣的是,当时因校对人员工作疏漏,误刊为 因基 ㊂[1]他在其他文章中也坚持此说㊂②[2-4]作为20世纪下半叶中国最著名的遗传学家之一,谈家桢被视为 基因 一词中译名的定名者或许是一些后辈学者的良好愿望,也符合把 伟业 归功于伟人的某种传㊀2期徐丁丁:近代遗传单位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 gene 的中译227㊀㊀统㊂然而,愿望和真相是两回事㊂无论是该名词的翻译,还是谈家桢的科学活动,都是近百余年间的事情,近现代史的考镜源流有大量史实可据,高先生的说法可靠与否,还得看是否经得起历史的检视㊂最得意的杰作是把gene 翻译为基因㊂ 这一句话后为许多出版物引用,有的直接将谈家桢写作 基因 的第一位译者㊂甚至有人据此引申出 中国人使用基因概念就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的推断㊂此后,高翼之回忆谈家桢的话,曾说 从他讲话时的表情和语气来看,更多的是带有调侃的成分 , 但我可以肯定他是讲过那句话的,并且我也相信把 Gene 一词译为 基因 是始于谈家桢先生,因为他不需要无中生有地编造出这样一个故事来㊂ 见:高翼之致冯永康信函,2014年6 7月㊂谈家桢夫人邱蕴芳在‘我忆谈家桢“(苏州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2页)中则认为, 自约翰逊提出 gene 这个单词之后,国际遗传学领域就用 gene 替代了孟德尔在19世纪提出的 factor ,中译为 因子 ,而中国的遗传学领域在1937年前依然沿用 factor 的中译名 因子 ,这显然在语言上与国际同行脱节了,因此家桢把 gene 译成 基因 并引入了中国 ㊂这一表述似是对上述说法的一种细化和加工㊂但是,就高翼之所述的字句本身而言,似不能认为谈家桢有表述自己首次翻译了 基因 的意思㊂本文在文献追溯和合理探讨的基础上,认为谈家桢确实在 基因 一词的中译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表达是有历史根据的,对此的引申则不符合谈家桢的原意㊂此外, gene 一词1922年即中译为 因子 并流行多年,中文的 因子 不能只看作 factor 一词的译名㊂在此,笔者感谢冯永康老师提供信函内容㊂㊀①㊀钟扬㊁李辉2016年8月18日在上海图书馆所做讲座‘解读我的美丽基因组“,讲座预告见: /jiang /list /list.aspx?id =3981,讲座音频见::81/vod /mp3/160808.mp3㊂㊀②㊀卢惠霖(1900 1997),湖北天门人,医学遗传学家㊂1925年在岳阳湖滨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经教会选派赴美留学进修生物学,1926年秋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深造,是在摩尔根(T.H.Morgan)实验室学习的第4位中国学生(前三位分别为陈桢㊁陈子英㊁李汝祺,第5位即谈家桢㊂不过谈氏赴美时,摩尔根已在加州理工任教)㊂1929年秋回国,1935年执教于雅礼中学,兼任湘雅医学院副教授,1943年担任湘雅医学院教授㊂㊀③㊀在讲座中,钟扬提到谈家桢晚年托付他写文章予以澄清,但他一直未能找到谈家桢提到的那篇文章㊂此事 至少已过去十年,还没有完成谈老的遗愿 ㊂不料,2017年9月,钟扬在内蒙古出差途中不幸去世,这篇未竟的文章遂成永远的遗憾㊂㊀㊀实际上,根据植物学家钟扬回忆,谈家桢在去世前不久曾特意提到, 基因 这个中译名由他创造的说法是错误的,不仅如此,他还在20世纪40年代在武汉大学的学报发表文章,反对把 gene 译为 基因 ㊂①对于这一译名的贡献,谈氏认为应当归功于较他更早赴美留学且同出摩尔根实验室的另一位中国学者 遗传学家卢惠霖㊂②不过,公众认同一旦形成,就不易在短期消解或改变㊂在谈家桢去世后, 最早将 基因 一词带入中文 仍然与发现嵌镶显性现象一道,作为谈氏一生中最出色的成绩之一,并列出现在全国各大报刊的新闻通稿里㊂[5]其影响更加深远㊂追溯文献,上述谈家桢和高翼之所指的文章实系一篇,即谈氏于1936年发表于‘国立武汉大学理科季刊“的‘遗传 因基 学说之发展“(谈家桢言 40年代 或为晚年误记,故钟扬一直未能找到此文③)㊂[6]但全文均用 因基 而不用 基因 ,校对疏漏的说法似不能成立,也可佐证谈氏当时未认同 基因 这一译法㊂这一名词的翻译和传播,显然另有途径㊂科学名词术语在出现和传播后,需要相关科学共同体的参与和认可,才能成为科学共同体所遵从的范式的重要内容,科学术语的译名正是如此㊂特别是当一门学科尚未完全本土化之时,一些重要译名的选择与确定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一点在近代科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㊂一个重要名词的引进㊁翻译㊁传播与接受,其背后往往反映着一个学科知识体系的本土化进程㊂ 基因 一词的中译,也应回到这一背景中来考察㊂㊀228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2卷㊀1㊀遗传单位概念的早期演化与 gene 一词的出现1865年,近代遗传学奠基人孟德尔(G.J.Mendel)在德国小镇布隆(Brunn)自然科学学会的年会上宣读了一篇论文,报告了他对豌豆杂交实验进行统计和分析的结果㊂在这篇划时代的论文中,作者写道:实验证明,稳定的后代只有在卵细胞和受精花粉属于同样性质因而两者都具有创造十分相似个体的要素(Analge)①时才能形成,就像在纯种正常受精的情形那样㊂所以我们必须认定,在杂种植株中产生稳定类型时,必然有完全相像的因子(Fac-toren)在起作用㊂②事实上,从理论方面,这个假设完全足以解释各代杂种的发育,只要我们同时假定在杂种中不同种类的卵和花粉细胞其平均数目相等㊂[7]20世纪初,随着孟德尔工作的 再发现 ,1901年,英国遗传学家贝特森(W.Bate-son)将其论文翻译为英文,并加注释说上述两段话 包含着孟德尔遗传原理的精髓 ㊂[8]必须指出的是,孟德尔在论文中采用了多个具有 特性 ㊁ 因素 含义的名词来表示遗传单位的概念,如Merkmale㊁Charakter㊁Element㊁Faktor等[9],用于对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逻辑推理,但并不对应某种具体的物质㊂从某种意义上说,孟德尔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在于把数学和统计方法应用于实验分析,从而归纳出清晰可辨的遗传规律,他不曾探究其理化基础和生物学功能的实现途径(当时也不具备相关的研究基础)㊂因此,孟德尔的遗传单位是符号化的,它是具体的 性状 在抽象层面的表述㊂③20世纪初,随着孟德尔定律的 再发现 和颗粒遗传观念的发展,生物学家们又陆续采用了一些意义相似的词汇,如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 ㊁ 单位因子(unit factor) ㊁ 因子(fac-tor) ㊁ 性状单位(character unit) 等,便于对实验的统计㊁分析和说明㊂[10]可以看出,在孟德尔之后的一段时间内, 性状 和 因子 的含义是紧密相连的㊂在今天的知识里,作为外在表现的 性状 和作为内在机制的 因子 显然是两个概念㊂但在当时,人们对遗传的物质基础缺乏了解,既然特定性状本身和决定特定性状表现的遗传单位互为表里,因此 单位性状 这类词汇既可以表示遗传的实际结果,又有着遗传中不变因素的含义㊂今天仍在使用的 显性性状 (dominant character)㊁ 隐性性状 (recessive character)等概念,还可看出这种思维的影响㊂①②③吴仲贤将之译为 材料 ㊂Mendel Gregor.Versucheüber Plflanzen-hybriden.Verhandlungen des naturforschenden Ver-eines in Brünn,Bd.IV für das Jahr1865,Abhandlungen,1866,pp3-47.此处译文参考高翼之‘解读宝籍 孟德尔和他的论文 植物杂交的实验⓪“([4],10页)㊂如陈文盛就认为,孟德尔并未提出遗传物质的具体概念,把merkmale等词汇译作factor(因子)或determinant (决定子),是贝特森等人的 过度诠释,让大众以为孟德尔已经有基因的观念 ([25],33-34页)㊂㊀2期徐丁丁:近代遗传单位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 gene 的中译229㊀㊀随着颗粒式遗传观念的发展,在达尔文泛生论(pangenesis)①的基础上,荷兰生物学家德㊃弗里斯(H.de Vries)于1889年提出,生物的每一个外部性状都是由细胞内一种看不见的特殊颗粒决定的,他把这种颗粒称为 泛生子 (pangene,德语为pangen)㊂1909年,丹麦遗传学家约翰森(W.L.Johannsen)在其著作‘精密遗传学原理“(Elemente der exakten Erblichkeitslehre)中,把 pangene 一词缩短而成 gene (德语为gen),试图代替语义含混的决定子(determinant)等词汇,从而独立出某种具体的遗传因子概念㊂[11]不过在他的认知中,gene只是 一种计算或统计单位 ,且反对将其实质化㊂②1900年孟德尔定律被重新发现后,不少学者开始在不同的物种中进行实验㊁证明孟德尔遗传定律的广泛性和有效性㊂与此同时,一些生物学家也开始了对遗传物质基础的探索㊂这些研究推动了人们对遗传因子在细胞内的位置㊁ 颗粒遗传 的物质基础和机制等问题的认识,使 遗传因子 这一抽象的假设逐渐具体化,成为一个独立的实体概念㊂20世纪初,萨顿(W.S.Sutton)和博韦里(T.Borevi)通过研究减数分裂和染色体行为的关系,提出了遗传因子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㊂这些研究中,最为重要的是遗传学家摩尔根(T.H.Morgan)及其弟子斯特德文特(A.H.Sturtevant)㊁穆勒(H.J.Muller)㊁布里奇斯(C.B.Bridges)等人,以果蝇为材料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发现了伴性遗传现象,随后又解释了性状连锁现象,提出连锁互换规律,并进行了遗传作图㊂1915年,他们出版了‘孟德尔遗传的机制“(The Mechanism of Mendelian Heredity),肯定了遗传因子的实在性㊂此后,他们逐渐用 gene 一词取代了此前使用的 factor ㊂1926年,摩尔根出版了巨著‘基因论“(The Theory of Gene),系统地介绍了基因学说,把基因视为在染色体上排列的实体,开始形成经典遗传学中基因集遗传(功能)㊁突变㊁交换 三位一体 的最小遗传单位的理论㊂[11] gene 成为现代遗传学上最重要的名词之一,其含义在百年间迅速发展,至今仍在不断充实和更新㊂2 遗传单位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20世纪10年代之后,孟德尔学说和遗传学新知逐渐传入中国㊂时人对此颇为注意,说: 遗传学,系一千八百六十年,补林(Brunn,布隆)之僧明铁若(孟德尔)所实验而得者, 近十三四年来,日形发达,有旭日冲天之势 ㊂[12]一生以科学救国为执念的秉志在‘科学“杂志第1卷第1号中介绍道: 自门德尔植物遗传论(后) , 近世欧美业牧畜者,无不习门德尔之学说 ㊂[13]在这种情形下,遗传单位和遗传因子的概念开始进入国人的视野㊂和国际情形一致,早期的中文文章即介绍性状(character)为遗传单位㊂1913年,一①②这是一种早期的颗粒遗传思想㊂法国哲学家莫佩尔蒂(P.Maupertuis)认为,来自父母双亲的粒子(particles)决定子女的特性(attribute)㊂1868年,达尔文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The Variation of Animals and Plants under Domestication)一书中提出,身体各部分都能产生 微芽 (gemmules),通过血液集中到生殖细胞㊂受精卵发育时,这些微芽分别发育为身体的各个部分㊂在生殖细胞中聚集的微芽组合不同,后代的发育表现也就不同㊂他将这一理论命名为泛生论㊂江可达编著:‘承载生命的符号“,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59页㊂㊀230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2卷㊀篇译文提到孟德尔对其遗传实验的机制猜想时说: 其结论谓遗传物质之一物,宛如化学者所论之原素 , 此一定不变之遗传物质,梅氏(孟德尔)与以单位性质之名 ㊂[14]1917年,陶知行(即陶行知)介绍说 孟特儿之三原理为何,一曰单独性情(Unit Characters),二曰性情分立(Segregation),三曰性情之隐显(Dominance and Recessiveness) ㊂①这类名词,反映了前述20世纪初期遗传学界的流行看法㊂1917年,时为北平农业大学学生的卢守耕②发表了‘生物上子不类亲之理由“一文,详细描述了遗传学自孟德尔到摩尔根的工作,主要对遗传中何以发生性状改变的问题进行了解答,其举例包括豌豆㊁鼹鼠㊁多塞特羊㊁血友病㊁果蝇㊁色盲症等,几乎涵盖了当时根据孟德尔遗传学所进行的各物种的代表性实验㊂[15]值得注意的是,卢守耕在文中引用了约翰森的 表型 和 性型 (即基因型)两个概念,并提及了 gene 一词:植物中,又有表面观之似为一个之独立性质即gene(遗传单性)㊁而实则由二种以上之性质结合而成者,是亦由异性交配,遂起性质上分离结合之作用,而发现与亲相异之性质也㊂就目前所见,卢氏是国内最早对 gene 一词进行解释的人㊂但就此句而言,他注释的 遗传单性 实际上指的是性状㊂作者同时在前后文中又引用了 单位形质 和 因子 等词,但他既未对这些名词进行解释,也未提及其间的关系㊂1923年石正邦的一篇文章,解释杂交后子二代呈现显隐性状的原因是 雌雄两亲所具的 遗传质 (或称 因子 )一方是 优性 ,一方是 劣性 , 优劣二种因子合起来便称一对 对等形质 ,优劣因子多数时则称 复对形质 ③等㊂[16]以优劣作为命名,不知是否受到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影响,而此处所指的 形质 其实也指性状㊂1923年6月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遗传学“,被认为是中国学者自己编写的最早的遗传学教科书㊂该书由金陵大学农科毕业生李积新④编著,植物分类学家胡先骕校订㊂作者在文中注释道: factor,因子者,各项性质之谓也 ㊂不难发现,把因子(factor)和性状(character)相混同,是当时常见的情况㊂随着遗传学的进步和遗传物质基础研究的进展,性状和因子概念逐渐区分,得以更加准确地阐释孟德尔遗传学的现象和机制㊂这些进展也得到中国学者的注意㊂1917年,赵经之⑤在一篇文章中提到: 遗传质者,有只谓在核之染色体中 , 此遗传质者,恰如一个①②③④⑤今称单位性状㊁性状分离㊁显性和隐性㊂卢守耕(1896 1988),浙江余姚人,农学家㊂1918年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㊂1925年后任浙江省立农业专门学校教员㊁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讲师等职㊂1930年考取留美公费,赴康奈尔大学研究植物育种等,193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中央农业试验所技正,1936年担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㊂1945年任台湾糖业试验所所长,1954年任台湾大学教授㊂从这里也可以再次看到早期遗传学界对 因子 和 形质 (即性状)两种概念的认识㊂文中所称的对等形质(alleromorph)概念,此后为等位基因(allele)所更新(复对形质和复等位基因亦同)㊂而在当时, 形质 表示的是抽象概念的性状(character), 因子 的含义则还比较模糊㊂李积新(1892 ?),浙江杭县人,近代农学家,1918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农科,系该科首批毕业生(同批有陈桢㊁叶元鼎等),历任金陵大学农林科教员㊁‘农林新报“主笔㊁江苏省农工厅农事科长㊁中央大学农学院教授等职㊂赵经之,生卒年与生平不详,20世纪20年代初似任山东省立模范蚕业讲习所所长㊂㊀2期徐丁丁:近代遗传单位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 gene 的中译231㊀㊀之化合物,由种种之元素组合而成㊂其构造遗传之单位,即因子之一 ①, 集因子而造种种之遗传质 ㊂[17]赵文明确介绍 因子 为遗传单位㊁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这是目前所见中文文献里最早者㊂1918年,蒋继尹②在‘学艺“上发表的‘闵德氏之遗传率“一文,堪称当时介绍孟德尔遗传学最详细者[18],他将 factor 译为 要素 ㊂[19]此后,factor的概念越发普及,而 因子 也成为遗传单位的常用译名㊂1922年,棉作学家冯肇传和冯锐等人在康奈尔大学讨论遗传学名词,并于次年发表‘遗传学名词之商榷“一文,其中把 Genes 也译作 因子,因 ㊂③[20]这也是目前所见最早给予 gene 的明确中译名㊂在明确遗传因子的实在性,并将之作为生物学基本概念进行传播而做出重要贡献的,是摩尔根学派的中国弟子们,其中具有开创性的是陈桢㊂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时,指导他的是细胞生物学家威尔逊(E.B.Willson)㊂他也是第一个在摩尔根实验室进修的中国学生㊂1924年,时在东南大学担任动物学教授的陈桢出版了中国国内第一本大学中文生物学教科书‘普通生物学“㊂在第六章 遗传 中,作者用 因子 概念详细解说了 孟德尔定律 一节;在 遗传的物质基本 一节中则写到: 孟德尔因子就是染色体,或者染色体的一部 , 每个染色体是许多因子的物质基本结合而成的群体 ㊂[21]其后,作者又仔细介绍了摩尔根发现的连锁现象,说: Morgan以为这是因为在普通的二对因子的遗传现象里每对因子的物质基本,叫做因基(Gene) , 两个因基因为同连附在一个染色体上,在遗传的时候发生的连带关系叫做环连④ ㊂([21],209页)这可能是中文文献里第一次介绍 gene 是具有物质实在性的遗传单位㊂⑤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陈桢强调 因基 作为 物质基本 的属性,但由于他已经明确 因子 为 染色体的一部 ,包含着物质基础的意义, 因子 其实也就是 因基 ㊂此后,陈桢于1933年出版了‘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生物学“,与‘普通生物学“的处理一脉相承:在 遗传 章节中,以 因子 来阐释孟德尔实验的结果,而以 因基 说明摩尔根等人发现的连锁问题㊂[22]作为中国近代动物遗传学奠基者和在国内讲授遗传学课程的第一人,陈桢所介绍的近代遗传学知识体系,对学界同仁和后来者的影响极为深远㊂⑥1929年初,陈桢前往北京的清华大学担任生物学系主任㊂他所审定的一篇清华学生写作的关于遗传与性别决定的文章,即以 因子 为基本名词㊂[23]从清华留美的彭光钦等人,在1930年出版的译著‘普通生物学“中写道: 在前段内曾假定精子细胞或配子受有数种决定素,现名为因基或因子,此种因子遗传于子代 ㊂[24]可见,即使对陈桢及其周围人来说, 因子 也是更为习惯①②③④⑤⑥这种把遗传质和因子的关系,看作化合物和分子㊁原子的关系,反映了19世纪末期物理和化学的发展对遗传学的影响㊂蒋继尹(1891 1929),字叔贤,广西全县人㊂少年时代获广西省公费赴日留学,获农学士学位㊂历任济南农场技师,山东农专㊁北平农大教授㊂1928年曾受聘为广西大学化学教授㊂该文发表于‘科学“杂志,是中国科学社早期对科学名词翻译的系列讨论文章之一㊂今称 连锁 ㊂当时已经有用 因子 一词来介绍连锁现象的,如夏道湘翻译的‘家蚕遗传因子连锁关系之新发现“(‘新农业季刊“,1924年第1期,第53-61页)说 美国木鲁干氏谓 同一染色体中之遗传因子有连锁关系 ,该文主要介绍日本学者的研究㊂以‘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 生物学“的传播为例,该书到1949年5月为止,共印刷158版次,堪称民国时期影响最大的中学生物学教材㊂㊀232㊀自㊀然㊀科㊀学㊀史㊀研㊀究42卷㊀的用法㊂因子 一词的生命力何以如此强大?简而言之,作为惯用名称,当时以它来研究和阐释遗传学和遗传现象已经足够,中外皆然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染色体和遗传因子的关联仍然是一种推理的结果,其中关键证据是 染色体与孟德尔因子的行为的相似 ㊂①此时距离孟德尔定律 重新发现 不过二十余年,即便斯特德文特已经通过计算重组频率进行了因子的遗传作图,其本质上仍然是数学方法对遗传现象的解释㊂ 在理论推演中,遗传学家所观察的个体性状都只担任符号的角色,性状本身不是重点,可以忽视 ㊂[25]自陈桢以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由于条件有限,中国遗传学者能开展的研究寥寥无几,且基本属于经典遗传学的范围㊂学界知名的遗传学家如罗宗洛㊁李汝祺㊁周承钥等人,都在其译著和编写的教科书中采用了 因子 这一译名㊂[26-28]特别是留日归来的罗宗洛,未使用日译汉字的 遗传子 ②而选择 因子 ,可以说明这一译名当时已得到学界普遍接受㊂而李汝祺更是将其师的名著The Theory of Gene的书名译作‘因子论“㊂([27],26页)此后译作 遗传因子 的也不少㊂③[29-31]1945年之后,一些学术出版物在英汉译名对照表中,依然将gene译作 因子 ㊂[32-33]3 因基 与 基因由上述情况可见,在现代遗传学传入中国后的二三十年间, 因子 是遗传单位的主流译名㊂不过,随着对摩尔根学说的介绍, 因基 一词也得以逐渐受到关注㊂它早期常与 因子 一词并用,如前述彭光钦的译文即是㊂又如吴元涤在1932年出版的‘高中及专科学校用生物学“中即在 遗传 一章专辟一节 因基说 ,称其 补充孟氏说明的缺陷,以期适合于孟氏定律 ,其中提到:关于一染色体附有多数遗传单位的事实,美儒茅根氏Morgan更就其研究的结果,创为因基的假说以证明之㊂氏称遗传因子的物质基本为因基Gene,在普通的遗传现象,如具有两对因子的相对形质,其每对因子分别存在于一对相异的染色体上,即每染色体各具相对形质的一个因基㊂[34]在这里,吴氏沿用了陈桢翻译 因基 的含义和语境,即强调其 物质基本 ,并主要用于解释摩尔根的发现㊂随着gene概念的传播,有的报刊和文章开始用 因基 替换 因子 ㊂①②③农学家俞启葆所撰‘遗传质在染色体上之证明及其例外“(‘科学世界“,1934年第12期,第1107-1112页)详细阐述了相关科学发现和推理,其文末数语云: 遗传质 之定义(Heritable Substance)有二方面,一种指控制遗传之基础物质㊂一方面指所遗传之性质(Inheritable Character)㊂后者即前者之表现,前者实为后者之基础㊂有时甚难区别,有时有区别之必要㊂本篇所用,未加以区别,但所指有时为内的,有时为外的,亦有时同指内外㊂祈读者以上下之口气,自加辨别,以免混乱 ㊂可见,作者虽然清楚因子和性状是两个概念,但认为 有时甚难区别 ,而笼统地以一个名词让读者自行辨析㊂对于一篇专业性较强的文献而言这是很有趣的现象,也说明对当时的遗传学家来说,符号化的因子和性状常常可以互通㊂日文为 遺伝子 (いでんし)㊂这是一个具有典型的颗粒遗传观念的译名㊂民国时期医学领域出版时间最长㊁影响最大的医学辞典‘高氏医学词汇“也采用 遗传因子 这一译名㊂见:鲁德馨㊁孟合理合编:‘高氏医学词汇“第9版,中华医学会出版委员会,1939年,第177页㊂。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1009-637X
Y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1004-4132
Y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 and Complexity
1009-6124
Y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1001-8042
工程图学学报
1003-0158
工业工程
1007-7375
工业工程与管理
1007-5429
工业建筑
1000-8993
功能材料
1001-9731
Y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1007-4252
功能高分子学报
1004-9843
Y
固体力学学报
0254-7805
Y
管理工程学报
1004-6062
Y
管理科学学报
1007-9807
1004-6801
振动工程学报
1004-4523
Y
振动与冲击
1000-3835
Y
制冷学报
0253-4339
制造技术与机床
1005-2402
制造业自动化
1009-0134
生物技术通报
1002-5464
生物数学学报
1001-9626
Y
生物物理学报
1000-6737
Y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1001-5515
Y
生殖与避孕
0253-357X
Y
声学学报
0371-0025
Y
实验力学
1001-4888
Y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1006-605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文 也 即参 考 文献 , 是学术 论文 的重 要 组成 部 它 分 , 作者 在完 成 论文 过 程 中引 用 他 人 的学 术思 想 、 是 理论 观点 、 科研 成 果 、 研究 方 法 、 据 和其它 资 料 的说 数 明. 文体 现 了学术 的继 承 性 , 引 而且 反 映 了作 者 在科 研工作 中对本学 科 当前 发展 的动 态 、 人成 果 的利用 前 和继 承能 力 , 以及作 者 所 作 研 究 的 深 度 和广 度 . 引文 对读 者起 导读作 用 , 编 辑 审 读 稿 件 、 判 稿 件 的质 对 评 量 、 术水 平 、 新 性 也 有 重要 作 用 . 以 , 文质 量 学 创 所 引 的高低 既 是作者 水平 高低 的体 现 , 也是 评判 期 刊质量
献 与注 释 的形式 发生 了三 次变 化.
18 9 2年 ~1 9 9 3年 , 考 文 献 和注 释 均 以脚 注 的 参 形式 置 在每 页正 文 之下 , 没有 单 独 的“ 考 文献 表 ” 参 , 并且 各 页分别 编 序. 19 9 4年第 1 开始 , 考 文 献 与 注 释 都 置 于 正 期 参 文 之后 , 并按 在正 文 中出现 的先 后统 一 编号. 19 9 5年开 始 , 考文 献 与注 释 开 始 分开 . 考 文 参 参
文语 种 、 赖 斯 指 数 、 普 自引情 况进 行 了统 计 分 析 , 出 了相 应 的 结 论 . 得
关 键 词 :自然科 学史研 究;引文 ;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 号 : 9 文 献标 识码 : N0 A 文章 编 号 :6 3 4 2 2 0 )2 0 4 5 1 7 —8 6 (0 7 0 一O 4 —0
献 附于 全文结 尾 处 , 内容 简短 的 注释 随文 注 , 长 的 较
引文分 析方 法 已经应 用 于统 计认定 核 心期 刊 、 评
价 科技 论著 水平 及作 者学 术造 诣诸 方 面 , 为评 价论 成
文 和期 刊 的重要 因 素. 《 自然科 学 史研 究 》 以下 简称 《 究 》 是 由 中 国 ( 研 ) 科 学 院 自然 科学 史 研究 所 与 中 国科 学 技术 史 学会 联
维普资讯
20 0 7年第 2期
● 郭 杰 /《 自然 科学 史研 究》 引文 分析
征稿 简则 ” 中说 明“ 刊是 国家 一 级 的 大 型 学 术 性期 本 刊 , 是 中 国唯一 涵盖科 学 技术 史各 个领 域 的综 合性 也 学报 ” 而 在 2 0 . 0 5年第 2 第 2期 刊底 的“ 研 究 》 4卷 《 稿 约” , 志编 委会 则将 杂 志定 位于 “ 刊是 中国在科 中 杂 本 学技术 史 领域 的 国家级 专业 学报 ” . 可 以说 , 9 3年 及 以 前 , 9 4年 , 9 5年 及 以 19 19 19 后 , 研究 》 志发 展 的三 个 阶 段 . 过 这 三 个 阶段 是《 杂 通
注释 采用 脚 注 , 且全 文脚 注不 连续 编号 . 并 经 过三次 改进 ,研 究 》 志参考 文献 与注 释 的格 《 杂 式趋 于规 范. 与这 三次 变 化 相 对 应 的 , 《 究 》 志 是 研 杂 影 响力 和定 位 的三 次 变 化. 9 5年 第 4卷 第 4期 封 18
底说 明 : ( )本 刊 是 学 报 一 级 的 学 术 刊 物 ” 1 9 “一 , 93
合 主办 的 国家级 学术 刊物 . 杂志创 刊 于 1 8 该 9 2年 , 经 过2 0多 年 的不懈 努 力 , 成 了 自己的 办 刊 特 色 与风 形
格 , 国 内外 科学 史 界具有 重要 影 响. 文对 1 9 在 本 9 5年
的重要 指标 .
的引文 情况 和作 者 吸收利 用 前人 工作 、 考 国外 研究 参 成 果等 情 况 做 出 客 观 评 价 , 可 以对 该 刊 的 发 文 质 还 量 、 响能 力等做 出分析 和评 价. 影
1 参 考 文 献 与 注 释 形 式 的 变 化
18 9 2年 ~ 2 0 0 5年 间 , 研 究 》 志 论 文 的参 考 文 《 杂

20 0 5年《 究 》 刊 载的 3 5篇论 文 的引 文 情况 进 研 所 9
行 统计 分析 , 统计 指标 包括 引文 量 、 篇均 引文 、 引文语
年第 1 2卷第 2期 封底 说 明 : ( )本 刊 是 国家 一 级 “一 的学 术 刊物” 1 9 ,9 5年第 1 卷 第 1期 刊末 的“ 研 究 》 4 过分 析 , 以对 该 刊 通 可
收 稿 日期 : 0 6 o - 2 2 0 一 11 .
作 者 简 介 : 杰 ( 9 o) 郭 18 一 ,男 , 国科 学技 术 大 学科 技 史 与 科 技 考 古 系 硕 士 研 究 生. 中
4 4
VO .1 .2 1 3 NO M a 07 y 20
自 然 科 学 史 研 究 引 文 分 析
郭 杰
( 国科 学 技 术 大 学 科 技 史 - 技 考 古 系 , 徽 合 肥 2 0 2 ) 中 9科 安 3 0 6
摘 要 : 用引文分析 方法, 自然科 学 史研 究>95  ̄2o 年 间刊 载论 文的 引文量 、 采 对《 > 9年 1 o5 篇均 引文 、 5
维普资讯
广 西 民族 大 学 学 报 ( 自然 科 学 版 )
第1 3卷 第 2期 20 年 5 07 月
J oURNAL oF GUANGXIUNI VERS TY F I OR NATI oNALI E TI S ( t r lS in e E iin Na u a ce c d t )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