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合集下载

人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人教课标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描述和证明声音是由于发生体的振动而产生的(2).说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识别回声现象,用机械运动的知识结合声音的传播速度进行简单的回声测距计算。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闹钟”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感悟研究问题的方法。

(2).通过了解自然界及生活中振动发声的实例,能简单解释自然界及生活中一些发声现象,体会用物理语言进行表述。

(3)通过实验让学生体会利用转换法和科学推理的物理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在活动中协作交流,形成积极向上、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教学重点发声的物体在振动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教学难点利用控制变量思想研究物理的方法。

(固体传声)教学用具:音叉水槽铁架台乒乓球细线口琴录音机磁带蜡烛火柴真空铃(气泵,电池盒,泡沫)小闹钟(扣碗)土电话(长线)分层教学环节:提问分层习题分层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课前预习:设计实验 1.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 2.固体液体气体能传声课堂导学:●学生展示预习作业1,老师点评补充,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典型实验:1.喉咙发生2.音叉发生(触摸,乒乓球,水花四溅)3.鼓面振动(桌面振动),如何观察到它们的振动?问:如何消除手拍桌面时,风带来的影响?如果纸片效果不明显如何改进?4.乐器图片(口琴钢琴笛子)展示,让学生体会是什么物体在振动?●小结1.物理研究方法小结:转换法2.知识小结:声音的产生由于物体振动。

●知识过渡:声音的传播1.我们平时听到的声音是通过什么传到人耳的?空气。

2.声音是如何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介绍声波概念。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PPT课件(人教版)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PPT课件(人教版)

视察、体验、总结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归纳
知1-讲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1-讲
【例1】〈实验探究题〉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小明和小华
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小明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 感觉喉头振动了;小华把正在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水 面激起了水花。通过对这两个实验现象的分析,你能得 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发__声__的__物_。体小在华振同动 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 没有看到桌子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 进方法是:_在__桌__面__上__撒__一__些__纸__屑__(_或__泡__沫__)_等__轻__小__物__体__。
知识点 2 声音的传播
知2-导
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听到身边同学的讲话,可以听到 美好动听的音乐,还可以听到远处汽车的喇叭声,那 么我们不仅要问:声音是如何传播的呢?
知2-讲
水波:一块石子投入 水中,水面会上下运 动,一圈一圈向外传 播。
与水波类似,音叉振 动使得它周围的空气 也像水似的,产生波 动,并向四周传播。
2 阅读课本中的声速表,你能获得关于声速的哪些 信息?
3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中,不能产生声音的是( )
4 渔民通过播放鱼类喜欢的音乐,将鱼群诱入渔 网,如图所示。鱼儿能听到音乐声说明( ) A.固体能够传声 B.液体能够传声 C.气体能够传声 D.固体、液体和蔼体都能够传声
5 “五·一”休假期间,小羽一家乘坐游船在虹山湖游 玩,看见九孔桥向他们靠近,以九孔桥为参照 物,小羽是________(填“运动”或“静止”)的;小 羽听到岸上汽车的鸣笛声主要是通过________传 到耳朵的。

总结
知3-讲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课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学习目标: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想想议议:使古筝、吉他发声并观察琴弦,敲击鼓面并观察鼓面,把尺子按在桌面上拨动它并观察尺子等等,讨论一下它们发声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如果停止对它们的动作,当振动停止时还能听到声音吗?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一定发声,但发出的声音不一定听到),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随堂练习1.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想想议议:太空中有空气吗?宇航员在太空中可以直接交流吗?如果不能,如何才能实现交流?1、实验探究:真空中能传声吗?如何用实验证明?用到的科学方法是什么呢?结论:__________________。

那么声音在哪里可以传声?在固、液、气中是否可以传声?举例子说明。

(1)同学们可将耳朵放到桌子上,另一名同学敲打桌子,会听到什么?(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为什么鱼会惊?(3)同学们为什么会听到老师说话?2、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着,我们称为声波。

1.《中国好声音》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娱乐节目,李行亮一首改编版的《涛声依旧》感动了诸位评委,歌词中有一句“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

那么鸟儿的啼叫是通过______进入人的耳朵的。

2.蛇经常将头贴在地面上,对外界的声音刺激非常灵敏,但蛇没有耳朵,你你猜想蛇是通过_____来感知声音的。

3.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真空不能传声。

知识点(三)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比较声音的传播速度跟介质的种类有关,声音在固体中传播得最_____随堂练习1.在空自来水管的一端敲击一下,在另一端可听到的响声次数是---()A一次 B两次 C三次2.声音在空气、水、玻璃中传播,速度最快的是()A 钢B水 C玻璃3.在一段很长的钢轨一端敲击一下,另一端的人听见___声,最后一声是___传来的。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 3 声速
声音传播需要时间,声音的速度称为——声速。
温度越高,声音 传播速度越大。 小资料
结论:(1)声速与介质种类有关。 (2)声速与温度有关系。
不同介质,声音 传播速度不同。
探究新知
回声的形成
点 击 图 片 播 放 视 频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反射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思考: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
点 击 图 片 演 示 听 觉 的 形 成
巩固练习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例 百米比赛中,终点记时员正确的操作应该是在看见起点发
令员发令枪冒烟的瞬间开始计时。若计时员操作失误,听到枪
声才开始计时,那么他记录的时间比运动员实际跑的时间长些
1. 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知道声音的传播需 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了解不同介质中的声 速。
探究新知
点 击 图 片 播 放 实 验 视 频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 1 声音的产生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大量的实验事实表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声音是由 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助各种介质向四面八方传播。
声波和水波都属于机械波,都能够传递能量,它们具有 相似的特点。这种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称为类比法。
探究新知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体验探究:固体和液体能否传声?
亲身体验
一个同学轻敲桌子,另一个同学把
耳朵贴在桌面上听敲击声。
点 击 图 片 演 示 液 体 传 声
液体能否传声?
着划过的沟槽振动,这样就把
记录的声音重现出来。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案7篇物理《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案篇一本节是学生接触物理的第一节,它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发生了三个转变: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自主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所以,让“课堂充满生活活力”就成为设计重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了三个教学情景:一是通过播放器播放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命运交响曲》,同时展示与之相一致的声波图形,并介绍贝多芬的生平,让学生感悟到声音的美好,并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是通过播放一些有趣的发声现象、介绍录音的基本原理等知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振动发声的特点,并激发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学习、研究兴趣;三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得结论——再提问——再猜想——再实验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其中,从多角度进行细致研究,并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一些方法。

二、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只能通过自己的器官(眼、耳、口、鼻、手等)去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实验才能真正吸收知识,这是别人不能代替,也是不能改变的。

因此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一个教师演示实验、三个学生实验和一个自学环节。

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二是演示真空铃的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得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三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四是让学生自学声速这一部分知识并相互交流。

声音传播的概念

声音传播的概念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回声测距离:2s=vt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一:声音的产生重点定义: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2 振动可以发声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2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3 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

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重点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3 真空不能传声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因为物体的振动,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三:声速和回声重点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

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3 声速与节制的温度有关。

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拓展: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2 回声的作用: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3 回声测距离:2s=vt。

人教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54张ppt)

人教版 初中物理 八年级上册 第二章 声现象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件(54张ppt)
新知讲解
小资料 一些介质的声速
介质
声速/(m∙s-1)
介质
声速/(m∙s-1)
空气(0℃)
331
海水(25℃)
1531
空气(15℃)
340

3230
空气(25℃)
346
铜(棒)
3750
软木
500
大理石
3800
煤油(25℃)ຫໍສະໝຸດ 1324铝(棒)5000
水(常温)
1500
铁(棒)
新知导入
问题 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如图所示) ······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
新知导入
问题 鸟鸣清脆如玉,琴声婉转悠扬(如图所示) ······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那么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被我们听到的呢?
新知讲解
科学世界 骨传导 生物课上我们已经学习了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传给相应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通过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例如鼓膜、听小骨或听觉神经损坏),人都会失去听觉。
新知讲解
二、声音的传播 人们听到声音时往往距发声的物体有一定的距离,那么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的物体传播到远处的呢?
新知讲解
演示 研究声音的传播 如图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注意声音的变化。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注意声音的变化。
新知讲解
一、声音的产生 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真是太多了,你能说出一些发声现象的道理吗?比如,蝈蝈是怎么发声的?如果让发声的物体不在发声,又该怎么做?
新知讲解
一、声音的产生 振动可以发声。如果将发声体的振动记录下来,需要时再让物体按照记录下来的规律去振动,就会产生与原来一样的声音,这样就可以将声音保存下来。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特性

第1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声音的特性

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典例分析1、下列最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现象是()A.潜水员能听到岸上的讲话声B.古代枕着牛皮箭筒睡在地上的士兵,能听到敌人的马蹄声C.我们能听到波浪拍击礁石的声音D.在岸上的人听到河水流动的声音2、下列声现象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A.用力越大,鼓越响B.倒车雷达C.真空罩中的闹钟D.超声波清洗机3、人类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Hz到Hz之间,某种昆虫在飞行时翅膀在10s内振动了3500次,人类(选填“能”或“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二、声音的特性1、乐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音调:人感觉到的声音的高低。

音调跟发声体振动频率有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物体在1s振动的次数叫频率,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导学目标:
1、知道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以声波进行传播,不同介质中的声速不同;
导学重点:声音产生与传播的条件
导学难点:理解声音以声波进行传播
导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法
导学过程:
课前导学
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停止,发声也停止。

2、演奏小提琴时,琴弦在,打鼓时,在振动;敲击瓷碗边缘后听到的声音是由振动发出的;吹笛子时,笛子发声是由发出的。

3、声音靠传播,声音以的形式传播,声速大小与
有关,15 ℃时空气中的声速是。

4、不能传声,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的速度大小规律是
课堂导学
1、教师演示、学生探究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1)实验器材:
(2)研究方法:
(3)实验过程:
图2.1-5所示,用实验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你还2、如P
28
有其它的实验方案吗?
3、学生举例:分别说明固体、液体和空气可以传声。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课堂练习
1、若两次声音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不少于0.1秒,人耳就能把两次声音区分开。

(1)要能区分自己的拍手声和高墙反射回来的回声,你至少要离高墙多远?(2)甲在长铁管的左端敲击一下,乙在铁管右端感觉到二次声音,则铁管至
少多长?
2、一列火车以72km/h的速度驶向前方崖壁下的隧道口,距崖壁720m时,火车鸣笛,司机鸣笛后经过多少时间听到回声?
课后练习
1、利用声学知识测定海洋的深度(或测量闪电处离地面的高度),需要先知道哪些数据,需要测出那个物理量,试画出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2、小明走近鱼缸拍手,金鱼被吓跑,小丽耳朵贴在桌面上,轻敲桌面远端,小丽听见敲击声。

鱼儿究竟是被拍手声还是拍手动作吓跑的?敲击声是通过空气还是桌面传入人耳?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实验改进意见,解答上述问题。

作业:选作课堂练习、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