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往比邻星:准备加速到近光速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理解及答案

2020年中考语文专项复习——说明文阅读理解及答案目录【一】真假近视都是不可逆的 (1)【二】人脸识别的漏洞 (2)【三】磷虾也能搅动大海 (3)【四】虫瘿:植物上的育婴房 (4)【五】小心!书可“杀.人” (5)【六】蓝色生物为什么这样少 (6)【七】中药禁忌要讲明白 (7)【八】海洋“黑洞” (9)【九】混合词:词语中的“混血儿” (10)【十】蝴蝶没了 (11)【十一】人类的建筑文明会终结吗 (12)【十二】港珠澳大桥:伶仃洋上的亮丽风景 (13)【十三】说“裳” (15)【十四】大脑瞬间的愚蠢 (16)【十五】《流浪地球》的科学奥秘 (18)参考答案 (19)【一】真假近视都是不可逆的①近年来,我国青少年近视患者呈现低龄化、度数高的特点,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很多家长认为假性近视或低度的真性近视是可逆的。
在门诊中,经常有近视患儿家长问:“有没有什么方法能让孩子的视力恢复正常?”一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
而在调查中,居然有近五成的家长不知道近视是不可逆的。
②事实上,如果是真性近视,无论中低度还是高度近视,都不可逆。
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
对这种类型的“近视”,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是可以恢复部分视力的。
但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临床上很少有一直能维持视力而不近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
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者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
现有的任何方法,都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
③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并非一朝一夕。
刚出生的婴幼儿都是远视眼,一般而言,4—5岁的孩子应该具备200度左右的远视储备,6—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度到150度的远视储备。
科学家再次提出新奇构想:利用黑洞给飞船加速,可以接近光速

科学家再次提出新奇构想:利用黑洞给飞船加速,可以接近光速人类如何飞向宇宙深处,一直是困扰科学家的巨大难题。
茫茫宇宙至少有直径940亿光年的广袤空间,而我们人类却仅仅探索了一百多亿公里,差的不是一星半点。
目前来说,限制我们探索范围的,不是宇宙太大,而是我们太慢。
宇宙中最快的光速每秒有30万公里,而我们的飞行器才只能达到几十公里而已,还有差不多一万倍的提升空间。
因此,如何提高航天器的飞行速度,是目前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现在科学家最常用的给飞行器加速的方法,就是引力弹弓效应。
也就是春节期间《流浪地球》里展示的,利用木星等天体的公转动量“拖拽”航天器,给航天器加速。
不过,在宇宙中,被木星大得多的天体比比皆是,我们是否可以利用它们呢?科学家指出,这是可以的。
而且,既然要用巨大的天体,不如一步到位,就用黑洞吧!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大卫·基平提出的新理论,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他认为,人类未来或许可以借助黑洞的力量,来完成对航天器的加速。
他还认为,如果宇宙中有先进的外星文明存在的话,他们或许已经开始利用这样的加速方式了。
不过,在基平的猜想中,航天器的加速并不是利用黑洞的引力弹弓效应,而是利用黑洞的引力镜效应。
近些年来,科学家发现,传统上认为可以吞噬一切的黑洞,并非是单纯地只吃不吐,也不是所有的物质都照单全收。
在黑洞的引力镜区域,光子在射到黑洞时,并不会被黑洞吞噬,而是像遇到镜面一样被反弹回去。
同时,这还不是简单的反弹,光子还会获得一小部分黑洞的能量。
不过,这对于黑洞来说,也提出了一点要求。
因为,引力镜不是很容易出现的,必须是双黑洞系统才可以。
基平指出,在银河系中,黑洞的数量大约在1亿个。
其中,至少有100万对双黑洞。
因此,人类想要利用银河系的双黑洞系统给航天器加速,也不是特别的难,相当于银河系分布了100万个加速站。
同时,这个加速过程,对航天器本身来说,也有一定的要求。
首先,航天器必须有相应的设备,才能够实现利用这个原理来加速的目的。
宇宙暴走;太空中的速度极限(宇宙速度约为多少)

宇宙暴走;太空中的速度极限宇宙暴走: 太空中的速度极限从古代的星际探索到现代的太空科学,人类一直追求探索更远的宇宙边界。
然而,随着科学和技术的进步,我们已经开始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宇宙中的速度极限。
在地球上,我们对速度的概念是相对简单的。
我们可以用车速、飞机速度或者光速来衡量。
但是,在太空中情况却大不相同。
太空中的速度要考虑到引力、质量和其他因素。
这些因素使得太空中的速度极限变得复杂而困难。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最基本的速度单位:光速。
光速是真空中光传播的速度,约为每秒299,792,458米。
根据相对论理论,光速是宇宙中的最高速度。
这意味着没有任何物质或信息能够以超过光速的速度移动。
然而,即使我们无法突破光速,我们仍然可以利用其他方法在太空中达到惊人的速度。
例如,当我们使用火箭进入太空时,我们需要克服地球的引力。
这要求我们达到逃逸速度,即能够克服地球引力的最低速度。
对于地球来说,逃逸速度约为每秒11.2千米。
但是,随着我们远离地球,进入更远的天体和星系,速度极限也在不断提高。
例如,如果我们想要进入近邻星系最接近的恒星——比邻星(Proxima Centauri),它距离地球约为4.22光年,我们需要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穿越宇宙。
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能够满足这种需要的技术。
尽管如此,科学家们正在寻找突破的方法。
其中一种可能的方法是利用虫洞,这是一种连接两个不同空间点的理论隧道。
然而,虫洞的存在和使用仍然是理论上的,并且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另一个有希望的方法是利用恒星之间的引力助推。
通过巧妙地利用恒星的引力场,我们或许能够在太空中加速并达到更高的速度。
这种方法被称为引力助推飞行,它可能成为未来太空探索的关键。
总结起来,宇宙中的速度极限是一个激动人心又具有挑战性的领域。
虽然我们已经意识到光速是宇宙中的最高速度,但我们仍然在寻找突破的方法以实现更快、更远的探索。
无论是通过虫洞、引力助推还是其他未知的科学发现,人类的探索精神将继续驱使我们向前迈进,直到我们揭开宇宙中速度极限的最后秘密。
比邻星离地球多远

比邻星离地球多远比邻星,它位于半人马座,离太阳的距离是4、22光年。
光年是天文上表示距离的单位,是指光在一年中所走的路程,约94605亿公里。
4、22光年相当于399233亿公里。
1、比邻星(毗邻星,Proima Centauri)是南门二(半人马座α)三合星的第三颗星,依拜耳命名法也称为半人马座α星C。
它是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4、22光年)。
它是由天文学家罗伯特·因尼斯(Robert Inne)于1915年在南非发现的,当时他是担任约翰尼斯堡(Johanneburg)联合天文台(Union Obervatory)的主管。
2、比邻星相关情况:(1)亮度:通常红矮星的亮度都很弱,以肉眼观测是看不见的,比邻星也不例外。
它的视星等是11等,绝对星等是非常弱的15、5等。
如果从半人马座α三合星的其他两个星观测,将是4、5等星。
(2)距离、直径、质量:① 由欧洲天文卫星Hipparco量测到的视差(paralla)772、33 ±2、42 毫角秒(milliarcecond)推算,比邻星离地球大约是4、22光年远,或者是266872个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约合1、5亿公里,为地球到太阳的平均距离)。
离地球最近的比邻星与地球相距40万亿公里,从比邻星发出的光约4、3年才能到达地球。
离它最近的邻居依序为:半人马座α三合星的其他两颗星(0。
21光年)、太阳和巴纳德星(6。
55光年)。
②从地球观测,比邻星离半人马座α星A视角约2°,或相当于满月直径的4倍。
由于比邻星离半人马座α星AB双星与太阳距离的比率仅仅是1\20,天文学家猜测它可能是以50万至200万年或更长的周期在绕半人马座α星AB双星的一个轨道上运转。
因此,比邻星也称为半人马座α星C。
用欧南天文台(ESO)位在智利的超大望远镜在2002年以光学干涉测量得到比邻星的角直径为1、02±0。
08毫角秒。
由已知它的距离,推算实际直径大约是太阳的1\7,或者木星的1、5倍。
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20篇)

流浪地球读后感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20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领悟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流浪地球读后感(精选20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周,我读完了刘慈欣的一本科幻小说——《流浪地球》。
早在三周前,我便在鲍仙的几次推荐下,去到电影院看完了同名电影《流浪地球》,其中的一句话“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行车不规范,亲人两行泪”令我印象颇为深刻,也提醒了广大司机们要规范行车才能安全回家过年。
小说的背景,是在不远的将来,太阳急速衰老膨胀,地球面临被吞没的灭顶之灾。
为拯救地球,人类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万座行星发动机,以逃离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地球和人类就此踏上预计长达2500年的宇宙流浪之旅。
电影中的结尾,是刘培强中校引爆空间站点燃木星,牺牲自己成功利用木星引力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向4.2光年之外的比邻星进发。
而小说中的结尾则是截然不同,地球人分成了两派,“地球派”与“飞船派”,“地球派”主张将地球推出太阳系,寻找新的家园,而“飞船派”则主张放弃地球,利用飞船将人类移居到别的星球。
两派打得不可开交,但最后“飞船派”却是以压倒性的优势战胜了“地球派”,关闭了所有的行星发动机,就在处死最后的5000名“地球派”的时候,太阳终于发生了氦闪,这时,已经晚了……“看来让人类永远保持理智,的确是一种奢求”这是影片中人工智能莫斯的最后一句话,也体现了人类是一种理性与不理性并存的矛盾体。
这也侧面写出了这时的人工智能已经发展到能独立思考的地步了。
记得我是在一本科学类的报刊上第一次看到了《流浪地球》的文章,当时就引燃了我对科学幻想的兴趣,而报刊上只有短短的几篇,而刚好从下一期开始我就没有订了,我恨不得将作者刘慈欣给“抓”到我的面前,给我当面讲后续的故事。
慢慢的,我都忘记了这一本书,直到今年,同名电影《流浪地球》一上映,我便想去看看,当拿出鲍仙发的那条推荐的消息,父母才答应。
人类可以到达比邻星吗

人类可以到达比邻星吗
目前的人类不可以。
在太阳之外,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就是比邻星了,距离大约是4.22光年,如果以人类现有技术的话,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4.22光年看了这个数字不大,但是因为是光年,对现在的人类来说就成了一个根本不可能跨越的距离。
比邻星距离我们4.22光年,一光年为9.46万亿公里,那么比邻星系距离我们就是40万亿公里,算下来大约需要18260年,而我们人类的寿命如今不过百年,整个人类文明史不足8000年,在宇宙中航行这么长时间是难以想象的。
所以人类要想到达太阳系外最近的恒星系,以现有的技术肯定是做不到的,我们还必须要借助更快的宇航技术,比较现实的是将来的等离子发动机技术,理论上可以达到光速的一半。
将来我们人类制造的飞船如果能以光速的20%前往比邻星的话,那么只需要20多年的时间就可以到达比邻星附近,如果考虑到加速和减速的时间,可能要耗时30年以上,但这样的时间跨度还是人类可以接受的,所以要想前往比邻星系看看的话,还是期待着人类的宇航技术更快的进步吧。
问答以人类目前的技术前往比邻星需要多久?

问答以人类目前的技术前往比邻星需要多久?
距离我们太阳系最近的恒星其实也就是比邻星,大约是在4.22光年处,这么地一颗红矮星的质量大约为太阳的10%。
我们大家都知道一光年约为9.46万亿公里,换算成公里数的话,比邻星系距离我们太阳系约为40万亿公里。
如果是按照登月的阿波罗11号每秒7.67公里的速度来计算,我们地球与月球的平均距离38.4万公里,仅为到比邻星的距离的亿分之一,如果我们以阿波罗11号的速度前往比邻星,大约需要11万年。
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飞了四十多年才飞出太阳系的“旅行者一号”,每秒的速度约为17公里,直至今日也不过是飞刀215亿多公里,想要真正摆脱太阳系的引力范围,大概需要2万年,飞到比邻星的话,则是需要7万多年。
以1976年1月15日发射的太阳神2号探测器每小时25万公里的速度来计算,飞往比邻星大概需要18260年。
据说前段时间所发射的帕克太阳探测器在经过太阳引力加速后,时速可达70万公里,即使如此,人类想要到达比邻星也仍然需要6300年。
表面上看起来是“最近”的恒星距离,但是对于我们人类而言,却是遥遥不可及的空间距离,想想我们人类的80万年的历史,然后再想想那么遥远的空间距离,大家也许就会明白了:在浩瀚的宇宙空间与时间尺度上,人类其实有多么地微不足道。
比邻星三颗恒星间的距离

比邻星三颗恒星间的距离
比邻星是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它由三颗恒星组成,分别为比邻星A、B和C。
这三颗恒星密切相连,相互影响,组成了一个大型的恒星系统。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比邻星三颗恒星之间的距离。
据科学家的研究,比邻星A和B的距离约为4.24光年,而比邻星B和C之间的距离则相对较近,只有约0.15光年。
至于比邻星A和C之间的距离,由于三颗恒星共转,距离变化较大,但平均值约为1.34光年左右。
从距离来看,比邻星A和B的距离非常遥远,需要以光速的速度才能到达。
而比邻星B和C之间的距离虽然相对较近,但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到达,如同我们到达月球所需的时间一样。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为什么比邻星三颗恒星之间的距离如此之大。
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的万有引力的作用所导致的。
恒星系统中,恒星之间的距离和质量都会影响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从而形成它们共同的轨道。
比邻星A和B之间的距离较远,主要是由于它们的质量较大,万
有引力作用距离较远。
而比邻星B和C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则是因
为它们的质量相对较小,万有引力作用距离相对较近。
此外,比邻星三颗恒星的共同轨道也影响着它们之间的距离。
由
于它们相互环绕,周期和偏移量也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产生微小变化。
因此,比邻星三颗恒星之间的距离也会存在微小的变化。
总的来说,比邻星三颗恒星之间的距离非常遥远,需要以光速的
速度才能到达。
这也是人类探索星际空间的难点之一。
但随着科学技
术的不断发展,相信我们有望在未来探索到更遥远的星际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飞往比邻星:准备加速到近光速
作者:林之森
来源:《科学之谜》2019年第11期
如果你这一刻离开地球,以光速飞行,你会在读到这句话结尾之前到达月球;到太阳,则需要8分钟。
要抵达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比邻星(或叫半人马座),以光速飞行,需要4年3个月左右时间;乘最快的火箭,也至少需要8万年。
但是,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打算在未来10年到20年内,把人类的宇宙飞船发射到比邻星;它们将以接近光速飞行,20年内抵达目的地。
该计划由美国硅谷亿万富翁尤里·米尔纳资助,是在2016年4月的一次有已故物理学家霍金出席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的。
这个“突破摄星”计划曾引起国际上广泛的关注。
如果成功了,可能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雄心勃勃的计划。
不过很多人打赌,这只是一些人心血来潮罢了,很快就会偃旗息鼓的。
现在3年过去了,该计划到底怎么样了呢?
在宇宙中,恒星之间的距离动辄是以光年计的,要想在人类的有生之年到达另一个恒星系,需要以接近光速飞行才成。
但能把航天器推进到接近光速,现有的技术非常有限。
虽然技术有限,但科学家并没有放弃。
事实上,几十年来对航天器的动力只有一个选择——光帆。
正如迎面吹来的风可以对帆施加压力,从而推动船只,光束也可以驱动物体运动。
把航天器制造得足够轻,上面绑一块帆,用强大的光源对着它照射,在几乎没有任何阻力的太空,就能将它加速到相当大的速度。
太阳帆就是为了利用太阳光而设计的,17世纪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在给伽利略的信中最先提到过这一想法。
但是,要想将物体加速到接近光速,太阳光还是太弱了,我们需要用能量比它强数百万倍的激光。
“突破摄星”计划的设想是:在围绕地球的轨道上部署数百艘小型宇宙飞船,每艘都配备有一个光帆以及记录、传输信息所需的最少硬件。
在地面则布置一个巨大的激光阵列。
激光束将聚焦于航天器的光帆上,将它们加速到光速的五分之一(大约每秒6万千米)——这个速度是传统航天器的数千倍。
20年后,这些飞船将到达比邻星,届时向我们发回有关该恒星系统中可能适宜居住的行星的图像。
要实现这个计划,在技术上面临许多挑战:必须发明一种能接收千兆瓦激光而不自燃的材料;必须制造出足够轻但又足够精密的电子设备,能将图像发射回4光年外的地球;还要确保地球上的激光精确击中小光帆,让它们以极快的速度从地球加速离开,飞往目的地;最后,还必须建造一个巨大的电源,为激光发射器提供电力。
下面来看看参加该计划的科学家团队将如何克服这些技术障碍。
团队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制造一种轻质的光帆。
“突破摄星”计划要求光帆的覆盖面积大约10平方米,但重量不超过1克。
这意味着它的厚度小于100纳米,只及蜘蛛丝直径的几十分之一。
生产这种薄纱状的膜在技术上是完全可行的,但要确保它在强激光的照射下不被烧掉,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关键是,材料几乎不能吸收任何入射光,而是像镜子一样把光反射掉。
目前最亮的金属能将9 9%的入射光反射掉,而“突破摄星”计划中使用的光帆需要反射超过99.999%的入射光。
制造光帆的材料要同时满足低密度、高反射率和低吸收率。
目前满足这些条件的有三个候选者:一个是二氧化硅(也就是石英);第二个是二硫化钼;第三个是金刚石。
当然,这些材料都要切割成薄膜状。
假如选用金刚石材料做光帆,想象一下,天空中飘着一颗颗大“钻石”,那将是非常壮观的。
科学家们正在紧锣密鼓地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估计明年左右会有结果。
与此同时,激光阵列的建造也取得了进展。
“突破摄星”计划需要一个功率约6 0千兆瓦的电力系统,相当于20个核电站,相比之下,一支普通激光笔功率大约是5毫瓦,而一束足以让飞行员晃眼的激光只需要几瓦的功率。
激光照射部署在地球轨道上的小型宇宙飞船,将其推离轨道,在10分钟内使其加速到光速的五分之一,之后就不需要激光推动了。
以这个速度,飞船将在20分钟后飞越火星,7小时内通过冥王星,20年后到达比邻星。
科学家最初的设想是制造一台巨大的激光器,但后来发现制造一组较小的激光器阵列似乎更可行。
其原理是,将每个激光器制造的“小”激光经过多次反射、折射后,合并成一束“大”的激光束,再发射出去。
制造激光器的技术是成熟的,现在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将一束束激光精确合并的问题。
接下去就将建造宇宙飞船。
这些微型飞行器上要求装一个电源、一个用于航向修正的微型推进器、一架相机以及一个将这些图像传回地球的强大发射器,但每个飞行器的总质量不能超过1克。
要实现这一点绝非易事。
不过,好在我们已经有能力制造质量為克量级的微型人造卫星。
目前的主要障碍是如何让信号发射回地球,这可能需要在地球上建立一个巨大的信号接收站,另外还要在微型宇宙飞船上安装一个高功率的信号发射器。
克服这些困难可能需要10到20年左右的时间。
这些小飞船在太空中要漫游20多年,途中要经过许多小星系,可能会遇到许多未知的危险,加上小飞船速度又快,很难避免一些想不到的险情,其最大的危险是撞上小行星。
在太阳系内,这还好办,一方面这些小飞船自身携带有微型推进器,可以及时改变航向;另一方面还可以用地面的强激光轰击小行星,将其推开。
但要是太远了,就没辙了。
地球上的激光够不着,飞船又不能跟地面进行实时通讯(因为信号来回说不定就要好几个月),所以航向也不能及时纠正。
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就只能听天由命了。
好在小飞船一次发射数百艘,只要最后有一艘顺利到达即可,所以即便中途大多数“遇难”,也没关系。
“突破摄星”计划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实地考察另一个恒星系统以及那里适宜居住的行星世界。
2016年,天文学家发现了环绕恒星半人马座运行的一颗系外行星——比邻星b,它是离地球最近的系外行星。
这一发现一度让参与该计划的科学家大为振奋,但后来的研究表明,恒星半人马座很容易发生强烈的X射线爆和紫外线爆,所以其行星比邻星b不太可能适宜居住。
尽管如此,一些人认为,人类的飞行器一旦进入星际空间,将更容易发现和接收外星人的信号,所以将大大增加与外星生命接触的机会。
但要不要跟外星人接触,这本身又是有争议的问题。
包括霍金、马斯克(美国私人太空探索公司SpaceX的CEO)和科幻作家刘欣慈在内的许多名人都警告说,跟外星人接触有很大的危险性。
因为从宇宙范围来看,人类文明不一定是最高级的;万一外星文明比我们更强大,外星人发现我们之后,把我们当作低等物种来看待(就像欧洲殖民者当年把美洲印第安人当作野蛮人),地球上的人类也许面临着被奴役甚至种族灭绝的危险。
而人类在星际空间的活动恰恰可能会提醒不友好的外星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并泄露了我们的藏身之处——地球——的位置。
“突破摄星”计划的反对者甚至认为,该计划本身即可被视为一种战争行为:一个微型舰队穿越星际空间,试图寻找未来的殖民地。
但支持者却认为这种想法是荒谬的。
他们说,任何先进的外星人可能早就从我们数十年来散播到太空的广播、电视等无线电波中了解到我们的存在,我们的藏身之地早已泄露出去。
再说,我们的宇航飞船做得那么小,飞得又那么快,即使存在技术先进的外星人,也很难被他们发现。
撇开跟外星人接触是祸是福的争论,“突破摄星”计划的意义在于,它是继阿波罗探月计划以来人类最雄心勃勃的太空探险计划,如果获得成功,那将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